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二生物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如何評價學生,評價表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布置探究任務時發放課堂過程評價表,保證學生明確努力方向,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學生知識的內化,能力、情感的發展起到催化作用。
2.學習問題源自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解決自己最關注的問題,學生們竭盡全力,查閱資料,討教父母,尋找直觀材料(好幾個學生帶來了有典型病癥的CT片),很好地挖掘了閱覽室、網絡、學生個人潛能及家庭資源。
3.活動精加工,深挖掘。本節以學生活動貫穿首尾。活動一“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我看看你的臉”,從語言設計上讓學生感到眼前一亮,解剖、觀察大腦后及時組織總結,使大腦的形態結構特點深深地烙在學生腦海中。學生匯報各主題研討學習時,課堂氣氛民主,允許學生隨時提問,給時間讓學生交流,激起思維碰撞,將活動成果感悟、內化,保證了學生知識、能力提高,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所以上完本節內容后,學生都可以底氣十足地回答“我學到了什么”。
本人本學期擔任初二年1-6班生物科教學工作,兼任初二年段年段長。能認真做好各項教學常規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教育教學工作順利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工作方面
1、注重組織教學工作,重視師生互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提高
組織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初二年學生的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兩極分化開始,獨立意識增強,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是人一生中的關鍵轉折時期。針對這種情況,我能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靈活運用軟硬兼施、賞識教育等策略,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針對義務教育各班均有好中差三類學生的實際,能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抓好優等生的培優和后進生的扶差工作,做到有跟蹤有反饋,使優生更優,差生不差,以此來促進中等生的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所任教的班級在晉江市、校級統考中,無論是A率、C率均取得較好的成績。
2、踴躍參加繼續教育、教學研究、校優質課公開教學活動和指導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并做好同伴互助工作
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參加晉江市中小學骨干教師遠程研修班網上培訓,建立網上博客,進行理論研修課程的學習、討論交流、撰寫成長博客以及提交課程作業等,并通過考核評定為“合格”。作為晉江市生物校際組成員、晉江市課改實驗中學生物科學科指導組成員,能積極作好學科指導和教學研究工作。撰寫教學論文《淺議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發表在《泉州教研通訊》2007年第17期(生物版)。2007年11月6日第3節提供C=4實驗課《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參加校優質課公開教學活動,得到同行的肯定。2007年12月還被評為2007年度“晉江市教壇新秀”。在2007年12月校第六屆科技文化藝術節“葉脈書簽制作”比賽中指導學生獲獎,其中二等獎3名、三等獎2名。認真做好傳幫帶,指導蔡金聰等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年段長工作方面
1、樹立“我的課堂我負責”的理念,打造團結協作的年段教師隊伍,構建和諧年段
營造良好的學風,離不開良好的教風作表率。年段從初一年開始,就要求全體教師要珍惜緣份,樹立“我的課堂我負責”的理念,再由年段長協調班主任,班主任協調科任老師,形成合力,抓好年段的各項工作。相對于其他年段而言,初二年是學生較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時期,管理難度較大。一學期來,年段工作雖不是風平浪靜,但遇事均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并及時處理。針對本段年輕教師多這一特點,努力引導他們在做中學,在日常教育教學的歷練中不斷成長,年段教師的凝聚力不斷增強,本段教師團隊還在校慶祝2007年第23個教師節登山比賽中榮獲第一名。
2、樹立“有進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防止溜生
倡導“賞識教育”,對學生的學習以鼓勵為主。每次期中、期末考試結束,不但表揚年段前列的同學,還特別注意表揚年段學習進步前列的同學。對于家庭情況較差,可能輟學的學生,能及時協同班主任深入學生家庭,了解情況,本學期至今已成功動員溜生3人返校。目前年段的鞏生率仍位居學校前列。
3、堅持年段周集會制度,違紀學生思想匯報制度等,積極開展“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促使年段風正氣順
通過年段每周五的周集會制度,每周五前違紀學生思想匯報制度等來表彰先進,鞭策后進。 隨著學校“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敬廉崇潔的風氣在本段已逐步形成。在校紀念“一二.九”運動暨“廉潔文化進校園”歌詠比賽中,C=2、C=6、C=1分別榮獲第3、5、7名的好成績。全段師生還積極參加校“廉潔文化進校園”宣傳欄的作品征集和事跡材料的提供,也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先進分子,如不計報酬經常主動給學生補課的李一萍老師等師生典型。
4、確定初二年階段重點:生地兩科,先達雙A;基礎三科,要比總分。引導學生往既定的目標前進
關鍵詞: 直觀教學 實物直觀 模象直觀 言語直觀 初中生物教學
我參加教育教學工作已經一個年頭。一年來,在學校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導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從一名“在校學生”逐漸轉變為一名“在職教師”,順利地完成了初二生物的教學任務,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也做了一定的課后反思工作。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年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心得體會——關于直觀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一定的教學內容作用于學生,使其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活動。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接受新知識是將新的信息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并經過重組,建構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知識直觀”是學生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直觀教學也是中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1]可見,直觀教學對于學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識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初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但其抽象邏輯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能否在課堂上運用好“直觀性原則”,將顯著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直觀教學的方式包括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2—3]。實物直觀是指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實物直觀獲得的感性認識與實際事物聯系密切,具有真實感和親切感,但是,實物直觀往往很難直接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屬性,需要學習者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往往有一定的難度。模象直觀能夠很好地避免實物直觀存在的這個問題。模象直觀是指通過對事物的模擬形象(即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模擬形象并非事物的原始面貌,而是經過一定加工后的事物面貌,能夠鮮明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忽略其非本質屬性,使得原本比較“朦朧”的事物變得清晰而易于接受。初中生物課程學習的是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要求學生既能掌握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又能對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處理好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的關系,只有將實物直觀與模象直觀相結合,才能較好地使學生掌握生物規律的普遍性和生命世界的多樣性。下面我就結合自己一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實物直觀與模象直觀在初中生物相關章節教學中的結合運用。
圖1 心臟結構示意圖
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1節的教學內容中涉及哺乳動物心臟的結構及出入心臟的血管和血流的情況。這個內容對于理解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十分重要,但知識比較抽象,初學時不易準確掌握。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運用模象直觀法,將比較復雜的心臟及其周邊血管的結構簡化為一幅平面圖(如左圖所示),圖中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心臟及周邊血管的主要結構特點:左右心不相通,心房與同側心室相通,血液在瓣膜的控制下由心房單向流入同側心室。對于出入心臟的血管,可用紅粉筆畫出動脈血管,用藍粉筆畫出靜脈血管,而用紅色箭頭和藍色箭頭分別表示血管中血液的性質(動脈血液還是靜脈血液)及血流的方向。結合這張平面圖,進行全身血液循環的教學,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這一相對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既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心臟及其周邊血管的主要結構要點,又能順利完成“肺動脈中流靜脈血,肺靜脈中流動脈血”這一難點的突破。但是,平面圖畢竟只是對心臟具體結構的一種簡化和抽象,沒有哪個真實的心臟是像平面圖上畫的那樣的。當學生通過模象直觀認識了心臟的結構及功能后,教師應通過實物直觀向學生展示真實的心臟結構。例如觀察和解剖豬的心臟。若條件不允許,則可以讓學生觀察心臟的結構模型。只有將模象與實物相結合,才能真正完善學生對心臟結構的認識。
又如,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21章,涉及有關遺傳規律的內容。盡管初中階段涉及的遺傳規律比較簡單,但對于初次接觸的學生而言,仍然比較抽象,特別是初二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尚未學習有關概率的知識,因此對于遺傳概率的計算尤其顯得不知如何下手。因此,筆者在進行有關遺傳規律的教學時,采取了一些簡單的直觀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就地取材,用紅綠兩支粉筆,分別代表成對存在的等位基因。利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既可以模擬形成生殖細胞時成對存在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開,又可以模擬受精之后基因發生重組的所有可能,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模擬遺傳概率的簡單計算。這樣的直觀教學,可以使學生對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的彼此分離,以及受精時帶有不同等位基因的配子自由組合這一抽象問題具有比較直觀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學生較好地掌握有關遺傳概率的計算。類似的直觀教學方法還可以運用于“人類性別決定”的教學,使學生對性別決定的實質有比較直觀而準確的認識。
初中生物課程中有一些內容,不太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運用“實物直觀”進行教學,例如有關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的內容。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是生物學學科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內容無法通過直接的觀察、再現來進行直觀教學,因此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應當重視科學家在探索過程中做過的重要實驗,例如巴斯德鵝頸管實驗、米勒實驗等,以及探究生物進化歷程時發現的重要進化證據,如重要的化石等。將這些重要的實驗或證據以圖片、視頻等模象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可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比較直觀地掌握這些知識。
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設計,課都是由教師來上的,因此,教師言語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正如一部好書,不僅需要知識豐富,論證嚴密,更需要通俗易懂,易于被讀者接受。課堂教學效率不僅在于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少內容,更在于學生在一節課里接受了多少內容。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用直觀、易于接受的而又不失科學、嚴謹的語言進行教學。“言語直觀”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思考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重難點,還要思考如何用生動、直觀的語言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更認真、細致,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呈現生動、直觀、易于接受的教學過程。
以上便是我對直觀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的心得體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地思考和總結,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一、初中學業考試
考試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統一領導下,由市招生考試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命題制卷工作由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具體負責。
(一)考試對象。
具有威海市普通初中學籍的在校學生,無普通初中學籍或非在校在讀學生不得報考。
考試報名工作由考生所在區市招生辦公室負責組織。
(二)考試科目及要求。
1.考試科目:2014級(初四)學生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含口語與聽力)、物理(含實驗操作技能)、化學(含實驗操作技能)、思想品德、體育與健康,其中物理和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測試實行二選一;2015級(初三)學生考試科目為歷史、生物學(含實驗操作技能),2016級(初二)學生考試科目為地理、信息技術。
已參加地理、信息技術、歷史、生物學考試,對成績不滿意的考生可申請重考1次,取成績作為最終成績。初二、初三階段未考的科目,可申請報名補考。
2.考查科目:考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的終結性評價在初四學年第二學期進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終結性評價在課程結業時進行。
威海市以外初中學校轉入的學生均須參加上述所有科目考試。
(三)考試形式。
思想品德采用開卷、筆試的方式進行,英語聽力和口語考試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測試,體育與健康采用現場測試的方式進行,生物和物理(化學)實驗操作技能測試采用在實驗室現場測試、現場評價的方式進行,信息技術采用上機操作的方式進行。其他考試科目實行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所有考試均不許攜帶計算器進入考場。
考查科目由區市自行命題,自行組織實施。
(四)考試時間和原始分值。
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物理、化學、歷史、生物學、地理學科,考試時間為6月12日至14日。具體日程:
考試時間科目原始分值
6月12日上午9:00---11:00語文120分
下午14:00---15:30物理90分
16:10---17:10思想品德70分
6月13日上午9:00---11:00數學120分
下午14:00---15:30英語筆試80分;聽力與口語共20分(另行組織考試)
16:10---17:30化學70分
6月14日上午9:00---10:00歷史70分
10:40---11:40生物學70分
下午14:30---15:30地理70分
一、分化原因探究
認識物理分化的原因是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和有效施教的基礎。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我們認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1.物理學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物理知識是由諸多概念和規律(定律)組成的。物理學是一門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建立都與生活、生產實際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觀察和實驗手段得以落實、深化。很多概念、規律既具體又抽象,更嚴密,邏輯性、實踐性強。所有的規律都有其成立的條件,如果條件不明確或不具備,那么這些規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時與數學、語文知識的聯系也很密切。可謂文、理兩科特點融于一體、兼于一身。數學是學好物理的基礎,但物理知識又有別于數學知識,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義。如數學中的比例式,可以說a與b成正比,與c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勻速直線運動公式,密度公式,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等都不能按數學的思維去理解。
同數學一樣,語文知識在物理學中有豐富的內涵。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敘述言簡意深,既有“主謂賓”,又有“定狀補”,甚至一字之差,天地之別。例如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不能敘述為垂直向下;物體吸熱后溫度升高了20℃和升高到20℃,含義截然不同。又如“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若無“閉合”、“部分”和“切割”這些關鍵詞(條件),結論便不成立。由于物理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這就勢必給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相應的困難。
2.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決定。年齡處于13~15歲左右的初中學生思維水平較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理性思維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多以感知為主,停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較淺層面。物理知識雖以“物”“論理”、以“物”“喻理”、以“物”“悟理”,這也正是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但由于受種種條件的制約,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過“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來的,有相當的抽象性。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產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總結等。加之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規律的認識需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體會,而部分學生語文、數學知識“缺腿”,同時學生學習物理起步較晚,接觸物理前,頭腦里雖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與科學的概念相去甚遠。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運動的原因”這一科學的概念,與學生目睹的事實有沖突,全新的概念難以建立。并且隨著知識的加深,綜合性加強,特別是從初二下學期開始,一些問題積累多、遺留大,基礎差的學生就更感困難,有“退坡”的趨勢或聽之任之的苗頭。從而使物理難學和分化似乎成為必然。
3.教師方面的因素。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也是導致物理難學,成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