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設計與文化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域建筑文化與室內設計的關系
建筑是室內設計的前提,它的任務是如何以一種結構形式構筑起空間,為室內設計提供載體。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延續,在室內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在造型和使用功能上與建筑的統一和諧,它是應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將空間進行合理地劃分,應用家具、色彩、材料等方法創作出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的場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經濟,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多變化,中國的室內設計應該是和地域建筑緊密相聯系的。通過室內設計方法的應用,創作出室內空間與建筑的有機結合,體現現代美學觀和地域建筑文化的統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室內設計行業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不少室內設計師采用照搬和模仿的方式對中國的建筑室內空間進行設計,業內人士對此進行了強烈的批評,特別是當時出現了“沿海抄國外,內地抄沿海”的怪現象。如果室內設計只是一味地照搬和模仿,中國的室內設計就不能取得成功。這幾年,很多成熟的設計師已經意識到要創作出中國特色的室內設計,就要充分考慮地域建筑文化對室內設計的重要性,首先是要滿足空間的功能需求,其次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最后是注重空間的文化內涵和對情感的追求。在室內設計中應該充分吸收民族特點、鄉土人情、地方人文,充分尊重建筑和室內空間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追尋一種能夠把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兩者有機結合的方式,實現環境、建筑、室內空間整合設計的一種發展方向。
室內設計傳承和發展地域建筑文化的設計策略
重慶地處復雜的山地,平原稀少,為了協調居住用地與生產用地的矛盾,大部分建筑依山而建,或者豎向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正是因為重慶建筑的特殊性,在考慮空間的室內設計時,需要和建筑的特點和文化相結合,形成統一和諧的設計方案。下面以重慶度假酒店的室內設計為例,分別從符號的提煉和應用、材料的應用、色彩的應用、空間的應用來分析室內設計項目如何傳承和發展地域建筑文化的設計策略。
(一)符號的提煉和應用
該酒店位于重慶某風景區內,融山、水、石、林、泉、洞為一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這里最有特色的植物是野生的銀杏。在該酒店的西餐廳設計中,充分考慮以當地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習俗為中心,采用銀杏為設計元素,經過變體設計去反映文化的內涵。首先是將圖案應用在吊頂上,吊頂采用定制的壁紙進行粘貼,將銀杏的圖案進行分解和重組,形成特殊的紋理,其次是在餐廳的主題背景墻和內部的幾個承重柱的飾面上也采用了銀杏元素的符號設計,讓人們在餐廳就餐中感覺就像融入在銀杏林中,能很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情,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對話。因為該地區的山、石和花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在該酒店的中餐廳設計中,將主題設計考慮為融合山、石和花卉的自然場景,并搭配紅綠色來達到模擬春天姹紫嫣紅和春花浪漫的情景中。在包柱中采用石材鋪貼的紋理效果達到模擬山的自然效果,由于中餐廳的凈空間比較高,使模擬山的柱子顯得比較有氣勢。另一方面是通過提煉石頭和花卉的造型,采用抽象的方式體現在隔斷中,并結合平面構成的方法,讓石頭和花卉的藝術造型在隔斷中連續不斷地重復和漸變。然后是中餐廳中就餐桌下的地毯也是結合了花卉和綠色的設計,圖案變化豐富,讓人看到后可以自由想象。在酒店大堂的設計中,將樹葉確定為設計元素之一。通過提煉和改進,首先是在吊頂上采用弧形的木格柵組合吊頂,用木格柵形成自然中樹葉的基本形狀。通過設計師對空間的分析,在不同區域的頂部設計了不同大小的樹葉吊頂造型。二是地面的石材鋪貼根據平面構成的手法,將幾種石材按照樹葉的紋理進行鋪貼,一方面是連續的鋪貼讓人覺得統一和整齊,另一方面是地面的鋪貼和類似樹葉的吊頂有了很好的呼應。在接待和辦理入住手續的背景墻上,將另一種樹葉的造型通過縱橫的排列,形成了視覺沖擊性很強的效果。在全日餐廳中采用引入陽光的概念,將墻面上的造型做成不規則的圓孔,并在吊頂上采用彎曲的造型,讓在全日餐廳中用餐的人感到光從頂上和墻上投射出來的感覺。
(二)材料的應用
由于酒店地處風光秀麗的景區,在自然的環抱下,為充分體現民俗地域文化,酒店在材料的選用上十分考究。在酒店大堂中,灰木紋和白木紋是重點選用的兩種石材,灰白搭配的石材讓整個酒店體現出兩種意境,一是親近自然,二是展現高貴。大堂中供客人休息的沙發采用精選的布藝,柔和的布料讓遠道而來的客人能得到放松。在會議室中,因為建筑的結構是坡屋頂形式,所以結合了東南亞的設計風格。因為木質給人獨特的心理感受,用原生態的實木作為會議的桌面,讓來這里開會的人能夠更好地親近自然,在會議室的主背景墻上采用了實木飾面板的造型,和會議桌形成了很好的呼應關系,同時地面采用了柔和的地毯,讓人感覺特別溫暖。宴會廳是酒店一個十分重要的場所,為了突出宴會酒店的豪華和大氣,在材料上的選用上非常注重品質,同時也和地域建筑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是吊頂采用的大型方形水晶吊燈,按照排列的方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當打開這些方形水晶吊燈,就餐的人就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夜空下。在宴會廳的立面墻上采用了人造石透光板,一方面是它的環保性比較好,有利于長期使用;另一方面是人造石透光板形成的氛圍和宴會廳的需求是一致的。然后是整個宴會廳的地面采用了手工地毯,工藝精巧,將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地毯的花紋中,同時讓客人在就餐的時候踏在上面非常地舒適。
(三)色彩的應用
長期以來,色彩被公認為是室內設計的基本要素,它能使人感覺愉悅或不適,而色彩也要依靠光線來得以體現。在本次酒店的室內設計中,色彩的選擇是與地域建筑文化相適應。比如在酒店的SPA空間中,選擇以褐色為主色調,同時搭配藍色和綠色的軟裝配飾,整體給人的感覺是中性偏冷的褐灰色調。在SPA空間中,頂面、墻面和地面的材質色彩都以褐色為主,里面的家具以藍色、綠色為主,同時搭配了綠色盆栽。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設計的過程中,也將變體后的杜鵑花元素融合到設計中,讓人置身于SPA中的時候能夠有輕松的感覺。在酒店的茶樓空間中,為了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呼應,提倡以黃灰色為主色調,營造出一種質樸自然、寧靜悠遠的氛圍。在材料上以選擇天然的石、木、陶器為主,并搭配少量的金屬作為點綴。中國是茶的故鄉,同時茶也是受人們歡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通過黃色和灰色的搭配,能很好地將茶的文化體現出來,這和重慶的地域文化也密不可分。行政酒廊的色彩設計也獨樹一幟,從人的功能和精神需求上的考慮,提出了以紅褐色為主色調,在整個行政酒廊的設計中,通過紅色和褐色的搭配,營造一種濃烈醇厚、紅酒的文化,同時也和自然主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傳達出空間的大氣非凡的空間氣度。
(四)空間的應用
最能表達地域建筑文化的內涵,莫過于室內的空間設計。空間設計中根據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表達。例如在大堂的空間設計中,作為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在室內留下一個很好的第一印象,通過營造出高敞的空間讓人感覺到空間的大氣。在大堂中應用高大的落地玻璃和回廊的設計,突出空間的高大。在客房的空間設計中,為了讓住在這里的客人能夠很好地欣賞戶外的環境,在陽臺都設置了落地的玻璃門。通過陽臺,讓客人能有開闊的視野。在臥室里面采用環保材料,讓客人有溫暖親切的空間感覺。按照建筑的結構,行政客房被安排在坡屋頂的空間里。通過開敞的屋頂空間設計,將夜晚的星光引入到室內空間中,讓居住在里面的人很好地和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同時空間內的大部分家具和裝飾材料采用了木質和布藝材料,讓人覺得空間內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
建筑、室內和自然環境的結合設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人們除了對基本的功能要達到要求以外,還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空間的文化內涵,關注情感的追求。在地域建筑文化的基礎上,關注建筑、室內和自然環境的結合設計。自然環境是人類環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上面的酒店設計實例可以看到繼承和發展地域建筑文化需要室內設計和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現在的人更渴望在室內環境中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消除人與高科技之間的對立,找回人與自然的情感寄托。人與生俱來就和自然有密切的聯系,在自然環境中,人的精神可以得到極大的放松。所以在建筑與室內設計中多用木質、石材、織物等天然的材料,并將自然界中得植物、水體、山石引入到室內設計中,采用漏景、框景、借景、對景等設計手法將外部景觀引入到室內,讓人在室內的環境中感受到自然的氛圍,使人在有限的空間總最大限度地與自然接近。
關鍵詞:茶文化;茶具;茶具設計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具設計也伴隨著飲茶習慣和烹茶工藝的發展而發展。
一、各個歷史時期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現象,是有關整個茶葉發展過程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最早記載茶的是《神農百草經》一書,書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有解毒、醒酒、提神、消食的功效,是比較珍貴的飲料。茶在飲品的發展中還經歷了食用的過程,把茶作為輔料加入粥或湯中,飲食兼具。說明茶最早是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
到了唐代,茶的產量大大提高,制茶技術也有了很高水平,為茶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便利,飲茶文化深入民間,煎茶法盛行。人們對品茶有了獨到的見解,喝茶不僅僅為了解渴,更要從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唐代,盛行用茶來宴請賓客,喝茶成了走親訪友的接待方式,形成一種風尚。詩人和文人一起品茶,更是一邊飲茶一邊作詩,其樂無窮。
到了宋代,制茶方法得到了改良,茶的制作愈精,更興茶宴,還大興斗茶。斗茶的形式是三兩人聚集一起,各帶珍藏茗茶,沏茶斗茶的次第,主要是斗色和斗湯,根據茶色和湯花來決出茶的優劣,以茶白湯花多為優,反之則為劣。斗茶體現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最求,是一種高雅的風尚。
元代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逐漸興起,制茶方法由煎茶法和點茶法逐漸轉為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方法,變得簡捷。
明清時期,人們喝茶時更注重茶的味道和喝茶時的韻味,在品字上下功夫。茶的種類已經形成完善的六大類,沿用了沖泡法。民間茶館盛行,茶館遍地大街小巷。在茶館,大家一起喝茶,不分身份地位,一起談論國事家事,茶館成了人們休閑娛樂問詢議事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小社會”。有些茶館中還設有評書,藝曲等,供人們欣賞,茶館飲茶成為當時流行的消遣方式。
二、各個歷史時期的茶具
新石器時期陶器的產生是茶具興起的基礎,在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較多的瓷器酒器都是茶具和酒具兼用的。隋朝時期飲茶并沒有高度普及,茶從藥用逐漸轉為日常飲用,其次茶具的發展還受到生活水平和制造瓷器的工藝水平的制約,因此飲茶器和酒具、食具是共用的。其特點是材質以青銅器和瓷器為主,其中瓷質的盞一般造型簡潔,質地相對粗糙,以青灰釉深灰胎為主,主要是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
到了唐代,由于飲茶的需求增大,茶具開始從酒器中分離出來,形成茶盞。大唐盛世給茶文化和茶具的發展打下了經濟基礎。瓷器的制造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給茶具設計提供了技術的支持。當時的越州、鼎州、壽州、洪州、邢州等都燒制茶碗,越窯青瓷碗的特點是釉面光潔,釉色溫潤色澤青翠,輕盈別致;唐三彩碗色彩斑斕,十分耀眼;邢窯白瓷小巧,秀美,潔白;洪州褐色瓷碗和壽州黃色瓷碗也獨具特色。
唐代最受歡迎的茶盞是越窯青瓷,這與唐代的制茶方法和茶的種類有很大關系,唐代的制茶方法是煎茶法,茶湯為白紅色,青瓷與白紅色的茶水相配,更能襯托茶色。唐代的喝茶方法是煎茶法,把茶餅碾碎,煮出茶汁,應運而生了新的茶具——茶碾和茶羅,它們的作用分別是把茶餅碾碎和把茶粉和沒有碾碎的茶塊分開。瓷器的制造工藝的發展,茶盞可以制作的更加輕薄,為了防止燙手,唐代工匠還為茶碗燒制了精美的茶托,形態各異,滿足人們對茶具造型的審美需求。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藝進一步提高,能做出精美的圖案裝飾,種類也變得更為豐富,定窯的白瓷碗,汝窯的青瓷碗,景德鎮的青白瓷碗,鈞窯的窯變瓷碗,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等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汝窯的青瓷碗碗身渾圓,圈足矮小,碗口裝飾棕色碗邊,與天青的釉色相配,顯得格外豪華尊貴,景德鎮青白瓷碗釉面晶瑩光潤,碗口外撇,西高的圈足造型端莊秀美,宋鈞窯的窯變紅碗,碗通體布滿了窯變形成的紅藍雙色,好似落日前的余暉,自然美麗,宋耀州窯青釉印花碗,口沿微微外撇,矮圈足,小巧秀美,碗周身施橄欖綠釉,內壁印纏枝牡丹紋和大朵牡丹花,淡雅清秀。
因為宋代盛行斗茶,白色茶湯用淺顏色的茶碗盛茶很難表現,于是就有了茶色白宜黑盞的說法。黒釉與白茶不僅黑白分明,裝飾在碗里的花紋透過白色的湯若隱若現,為斗茶增添了趣味。
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深受宋代人喜愛,建窯吉州窯燒制的黑釉茶碗的主圖案有:剪紙貼花裝飾,有鳳凰、龍、魚、花卉、吉祥文字等,中間穿插小鳥花朵等,具有吉祥美滿的寓意,為茶碗增添藝術魅力;木葉紋裝飾,乍一看碗內仿佛貼著一片樹葉,表面光滑,樹葉已經被燒制在瓷釉里,工匠利用樹葉做裝飾產生奇特效果;窯變產生的奇特斑紋,內壁布滿窯變花紋;油滴紋,仿佛茶碗占滿油脂,油脂正順著完璧向下滴淌;兔毫紋茶碗,碗內壁不滿細小的兔毛紋,又叫金線紋,也是窯變產生的造型上野很有特點。茶具的整體形狀為大口小底,碗身淺。用這種茶碗沖茶,拋物線形的落水可以使茶湯形成,更多的白色湯花,與宋代的斗茶文化相符,最具時代有象征性。
宋代的茶托樣式更加豐富,定窯白瓷茶托,呈四瓣形,托邊向上傾斜,邊沿染成褐色,宛如一度盛開的花朵,中心薄胎出沿,用于放置茶碗。
元明清時期,沖泡法制茶省去了很多復雜的步驟和茶具,類似近代的喝茶習慣。不僅注重茶具的實用價值,更講究茶具的質地和裝飾。由于沖泡法制茶要求沸水沖泡,對水的溫度要求很高,也需要出具有保溫效果,所以在清代時期流行用蓋碗泡茶,給茶碗加蓋,既保溫又能使泡茶的效果更好,茶具向成組配套的方向發展。茶講究品,飲茶方式成小口喝茶,體會茶里的韻味,茶具也從大茶碗變向小巧精致,許多茶碗口徑變小,碗身變細,成了茶杯。在裝飾上,彩繪茶瓷器成為主流,品種更加豐富。有青花,五彩,斗彩,琺瑯彩,粉彩等色彩繽紛,圖文裝飾包羅萬象,有英雄人物,神話人物,山水景色,動物花卉,還有以諧音、暗喻、象征等藝術手法,寓意吉祥美好,幾乎達到了有圖必有寓意,寓意必是吉祥境界。
三、當代的茶文化和茶具設計
現代人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飲茶是成為緩解壓力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茶道是一種慢生活的生活藝術,是以茶為媒介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陶冶情操,增進友誼,是一種形式美。能靜心精神,去除雜念,這也是現代茶文化的精神。
除了這種傳統的茶道,還有一些快節奏的飲茶方式的形成,比如茶粉,灌裝茶飲等等,滿足了沒有時間泡茶喝的人群。還有一些美容養顏茶,各種水果茶適合女性青年飲。
當今飲茶文化群體年輕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品茶,在茶具的設計上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如熱感材料在茶具中的應用,在沖茶受熱的時候茶具會變色等等,使飲茶增加了許多趣味性,從品茶逐漸轉向“玩”茶。
現在市場上的茶具品種繁多,風格也各異,出現了許多新材料和新工藝。主要材料還瓷、紫砂、木、竹子、金屬、玻璃等等。風格主要劃分為自然古樸的田園風格、華貴的歐式風格、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可愛化趣味化風格等等。
總之,茶的種類越來越多,飲茶的人群也越來越廣,新時代的飲茶文化發生的變化也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目前市場上現有的茶具還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缺乏設計感,茶具設計并沒有把茶文化的底蘊精髓融入其中,對于茶的新用戶群體——年輕化用戶群體還沒有系統的茶具設計品牌。在以后的茶具設計中,要注重茶具的使用人群使用環境和使用情景進行細分,關注不同層次、不同消費對象、不同種類的茶引發的不同需求,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
四、結論
通過這次對茶具的調研,我發現茶具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演變,而這種演變根飲茶的方式和制茶工藝有著很大的關系,例如包括茶碗的形狀,宋代黑釉敞口茶碗為斗茶而生,更能突出白茶的茶色,而發展到明清時期的蓋碗是因為制茶工藝的演變。這對現代茶具的設計由很大啟發,茶具設計不單單只是造型的變化,而是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人們的飲茶習慣和需求而設計。現代茶文化多元化,茶的品種也多種多樣,茶具的材質也是多種多樣,飲茶人群也有著變化,茶不僅僅是中老年飲品,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親睞,那么在茶具設計中,我們就可以考慮到這些因素,更全面的考慮茶具設計。
參考文獻:
[1]李彬彬.設計心理學(第1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
[2]于川.談茶說藝[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5.
書法以其詩意揮灑,縱橫飄逸的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現代設計師可以巧妙的將其運用到廣告設計領域中來。書法里面包含了中國從古至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對于人們有著很大的影響,書法博大精深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凝聚了文人們心血,是設計師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作品的必要元素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的設計就是設計師借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路演變而來,是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性作品。作品在設計師們獨特的設計與完美的表達后,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字藝術完美的展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通過獨特的工藝將文字進行處理與美化,以求體現出奧林匹克的精神,同時也向世界展示著它的精神與其背后所包含的意義,通過漢文化與文字的魅力讓一個全新的北京展現在人們的視野前,新北京以博大精深的文化與情懷向奧林匹克表達了自己感情也讓全世界認識了我們中國。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心血的設計作品不僅在北京奧運會上被設計師完美的表達出來,在全國各地都有許多讓人嘆為觀止的設計,其中也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例如北京的圓明園、故宮、蘇州的園林、南京的明孝陵與明城墻等等無一不體現出設計師將漢字放在設計作品中所用的心血。這些設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為歷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更間接的向世界傳達出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影響力,同時也表達出中華民族高尚的文化品格。漢字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它們包括了點線面的結合,賦予了漢字以靜制動的魅力,將漢字融入設計,可以惟妙惟肖地勾畫作品的姿態、神情、及其背后的意義,展現出別樣的意境美。設計作品需要滿足廣大群眾的審美標準,它需要文字的創作靈感以及對文化的深入了解,并表達出我們民族的特色,讓世界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這個國家,這是所有創意與設計都不可替代的。關于文字的設計我們更需要去從傳統的文化中找到相關的特色與靈感并將其應用到現代審美理念中,從而達到突破自我創作局限的目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凝聚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如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慶、喜悅等意義,所以中國銀行標志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打了紅繩的古錢幣,因其象征著財富。其標志上所用紅色的基底色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色彩,同時也向人們表達著自己的信念。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廣告設計的例子在向人們傳遞著設計師們眼中對于漢字的應用與理解。
二、傳統圖案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吉祥圖案是人民為了表達出自己的感情而創作出具有深刻含義的作品。國內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是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圖案,經過不同時代的繼承而發展出來的獨特民俗藝術,表達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福祿壽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而青蛙代表著生命頑強不息,孕育新生命的特征,這些傳統的圖形同樣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將其運用到新的設計作品中,使我們的廣告設計獨具魅力。如鳳凰在古時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備受人們的尊敬,又是百鳥之王,上海老鳳祥的設計理念就是運用其鳳凰的雛形來加以改造設計,并將其運用在平面設計中,減少了店鋪與顧客之間的距離,讓顧客倍感親切,也讓店鋪具有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氣息。使得人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與影響力。
三、傳統服飾藝術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建筑裝飾 設計風格 建筑文化
眾所周知,房屋的裝修過程是一個個性化過程的體現,而在我國的各個地區,由于地域文化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房屋裝修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甚至很多地區內部的建筑風格和裝修方式十分落后,這直接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長久下來,會影響經濟的效益和水平。
一、建筑文化的內涵
可以說,一個建筑的文化主要體現的是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識等,也是一個地域基本特征的重要體現,而在一些群體和個體中,由于環境因素造成的房屋風格的不同也很多。在這里,我們所知的文化主要是由內外兩個部分混合而成,也就是指文化的內核和外緣。首先,建筑文化的內核方面主要是指房屋在長期的建筑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古老而純凈的文化方式,這種方式在我國依然存在。而文化的外緣主要指的是,在后期的文化大傳統中,很多的內核文化被破壞,參雜了很多外在發育并不健全的文化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生根的文化,對于整個建筑的發展十分重要,可以通過其找到一個文化的發源所在,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精髓性的東西進行闡釋。當然對于整個的建筑文化來說,其發展和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建筑物的發展主要是兩個方面,這種和自生文化相關聯的方式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另外一方面,從外緣方面來說,由于文化的重要是被動,因此通過文化的推動,人們的生活會有實質性的改變和提高。
當下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包容性更加強烈,對于外來文化的融合更加迅速,因此,建筑的地域文化從外緣到內核都有著不同的改變,我們可以說這種改變是對于新興建筑的敬禮,也是對于我們生活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 更多的人的生命里更加的旺盛起來。
在我國,很多的建筑依舊使用的是混凝土作為整個建筑的主要材質,這和國外的一些建筑結構不同,在文化方面有所變化。一般來說,西方的建筑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當通過混凝土進行木質材料的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的文化產業知識來說,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建筑中,很多的城市發展會以輕盈的機構,這種結構雖然美觀大方,但對于整體的文化特征使用的十分不明顯, 同時對于房屋的質量問題,我們 已經達成共識,爭取各個方面從外緣和內核方面進行了轉化和控制。
同屬東方文化范疇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緣”向“內核”文化的成功轉化,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華夏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積,內核質量亦趨龐大,表現出了巨大的獨立性、純正性和遺傳性。在為悠遠的歷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時,這種“內核”文化又顯得負荷過重、進程緩慢,對外來文化的反應能力及接納能力相對不足。因此為擺脫其自身文化“內核”過于負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現代文明精華,并將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為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核”之中,并加速實現這一轉化,是我們這一代建筑師將要不懈努力的。
二、對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的探討
風格與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說到“每一個建筑都得個別設計,不僅和氣候、地點有關,而同時當地的歷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慮。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獨特風格的原因。”室內設計風格的形式,是不同時代思潮和地區特點,通過創傷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特點。
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流派的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流派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將風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會體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發展、風俗習慣、、氣候物產、地理位置)和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個人或群體創作構思,其中包括創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藝術素質)相結合,從而賦予所設計裝飾的內容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將體現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的各種風格(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自然風格、混合風格等)溶入我們所設計的具體裝飾工程中去,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一的。
三、對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進一步理解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室內設計和建筑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狀況。室內布置中也有趨于現代實用,又吸取傳統特征,在裝潢與陳設中溶古今中西為一體。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不同風格的文化,需要支持和鼓勵。在我國這種風格和文化的關聯,主要還是房屋質量的保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房屋的基本路線方面的問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才能夠在整個的建筑行業中更加的成熟,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夠在整個的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控制過程,需要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濱. 建筑外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博弈論[J]. 民營科技. 2007(07)
一、南京傳統地域文化之提煉
南京地處歷史與人文的交匯處,從歷史來看,身為六朝古都以及民國都城所在,“古城墻”及“清水磚”成為南京的象征;從自然地理來看,盛產“雨花石”的南京城自古就有“石頭城”的美譽,“第一梅花山”也讓梅花成為南京不可或缺的旅游景觀;從人文方面來看,“云錦”的成就使之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南京的精神象征,南京人的驕傲。由此,“城墻”“清水磚”“石頭”“雨花石”“梅花”“云錦”等成為南京地域文化的基礎元素,玄武湖公園景觀標識系統設計中運用這些元素進行造型創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南京玄武湖公園景觀標識系統中的傳統地域文化之體現
1.區域指示系統
區域指示系統指公園入口處或公園內分區入口的導游圖和游園細則。玄武湖公園為開放式公園,人流量來往不斷,所以設置的入口比較多,根據不同入口處的環境特點,入口標牌的設計也不盡相同,以此來與環境相協調。如玄武門入口采用的是以休憩為主的半圍合式設計,四周設有游園導視細則。整體標識采用鐵藝宣傳架的形式,四周以鏤空裝飾,仔細觀察則會發現,雖是鐵藝,卻用類似清水磚拼接的方式,中間“勾縫”清晰可見,顯示出南京民國文化,簡潔大方,可識別性強。公園內分區區域性指示牌則用梯形組合的亞克力板外貼磨砂玻璃制成,整體置于約20cm厚條石之上,石材表面粗獷的肌理與亞克力及玻璃的光潔形成傳統與現代的對比。兩個梯形則分別為淺灰色與黑色,色彩對比強烈而典雅,其上印制“玄武”圖案,既呼應公園主題,又增添地域文化特色。
2.導向性標識
導向性標識用于標示園區內主要景點以及建筑、設施的方位,以便游人能夠迅速識別園區內環境,順利到達各個景點。玄武湖公園內的導向性標識采用與區域指示系統相似的設計手法,但改為仿錘形柱體,上面印“云紋”圖樣,下設抱鼓石,石上刻“玄武”圖樣,地域性十足。
3.景點標識
景點標識是標注公園景點名稱,呼應公園主題詩詞意境的題名性標語。玄武湖公園內景點標識有很多,有的直接以傳統匾額的形式存在,有的依附導向性標識設計為一體,如“翠洲”景點標識采用約80厘米高的亞克力板嵌于抱鼓石中,方與圓的結合,更顯簡潔并不失文化性。
4.解說性標識
解說性標識是景點的具體介紹與解釋,是對該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人文精神加以詳細解說的標識,使游人能夠深入了解景觀文化淵源。玄武湖公園內解說性標識有的采用粗獷的置石,正面刻詩文,側面陰刻梅花圖案,形象地體現了南京城特有的地域特色;有的則用抱鼓石、木材及玻璃相結合,木材的古樸中又透出玻璃的現代質感,抱鼓石上依然刻“玄武”圖案,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5.管理性標識
管理性標識是指對游人進行安全、管理、使用上的指導,提醒人們有序、文明的游園,主要包括停車標識、警示標識等。玄武湖公園管理性標識與其他的標識系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色彩上都是以黑色為主,灰色為輔,并不離“玄武”圖案的直接應用,點明公園主題。一些管理性標識則繪有形象的卡通圖案,傳達警示用意并彰顯趣味性。
三、地域文化在公園景觀標識系統中運用的總體思路
1.題材的直接運用
通過上述對玄武湖公園景觀標識系統的調查研究,發現公園標識系統題材的直接運用是最能直觀表達出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的。如梅花是南京的一大象征,將它雕刻于石頭之上或繪于石壁景墻之上,清晰明了地傳達了地域特色。本公園內多處運用玄武圖案或刻于抱鼓石,或印制于亞克力板,均是對傳統圖案的直接運用方式。直接運用能更清晰地傳達設計意圖,表現地域特色,容易被大眾理解與接受,但同時也給人以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沒有特色之嫌。拓展開來,在公園景觀標識系統設計中我們可以借鑒學習,以直接運用為基本手法,輔以其他創新性設計,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造型的提煉與重組
標識系統的設計元素大多為代表傳統的一些形象題材或圖案、或材質特征,直接運用的限制性較強,因此需要我們在此基礎之上運用現代構成手法進行提煉和重組,使之不僅有傳統的韻味,更有現代時尚感。任何公園景觀標識系統都有其設計的主題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化繁為簡并不是一味的刪減,而是要在刪減基礎上,去其糟粕,留其神韻,通過對各種復雜的設計元素進行幾何形分割,或拆分重新組合,這才是“少就是多”真正表達的思想。
3.意境的營造
意境的營造是相對于人來講的,環境本身并沒有意境,好的景觀標識都是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的。意境不僅能被人感知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人深思、抒感。需要注意的是,意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通過環境及人的感受加以表達。景觀標識對意境內涵的體現可以通過色彩、形態、材質多個方面展現出來。如色彩意境的營造可以在尊重傳統、延續文脈的基礎上,找到這個地域的代表色確定為主色調,更好體現地域神韻。形態也是城市標識的張力所在,能有效地吸引視線,達到其傳達標識內容的功能,是標識設計的核心。材料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是構成各種公園標識實體的基本條件,是公園標識系統的實物載體。材料要根據設計目的、標識結構進行選擇,通過不同的材質營造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并和色彩、形態一起完成與環境的協調關系,營造良好的景觀意境。除此之外,植物與標識系統的協調也能對意境的營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傳統的梅、蘭、竹、菊的應用會增強標識本身的文化性。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