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籃球防守教學重點難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說課是教學設計的語言描述方式,通常包含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定、重點難點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過程安排等內容,但在10~15min時間內照本宣科式地把文字稿的教學設計復述或背誦一遍是絕對有違說課初衷的。下面就結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中的籃球“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第一次課(新授課)為例,談談對體育說課的幾點感受。
一、說“開場白”要簡潔
說課的開場白切忌長篇大論,只需說清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所屬的水平段即可,常出現在書面教學設計中第一部分的“指導思想”、“教學思路”等可以放在后面和教學方法一起介紹。
如本課,就開門見山地說“我說課的內容是籃球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第一次課,教學對象是水平五――我校高中一年級學生。”
二、說“教學內容”要透徹
教學內容是授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因此,“教學內容分析”環節要說清楚該內容在模塊或單元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涉及有關知識點的縱橫聯系。
例如本課,第一可以從籃球運動本身的特性講起:“投籃是籃球比賽的得分手段,投籃技術在這項運動中占據了突出地位,在原有基礎上學習更多、更復雜的投籃技術是完整理解籃球文化,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籃球運動能力所必須的。”第二,要講清楚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技術本身的技術特點、戰術作用:“這是一種在快攻或快速跑動而前面無人防守時常用的投籃方法,它具有出手速度快,伸展距離遠和護球好的特點。”第三,在倡導“健康第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體育課程標準背景下必須說明教學內容的健身價值:“通過對該技術的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上下肢協調配合能力和良好的空間感知覺水平。”
三、說“學情分析”要講真話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情”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無論是備課還是說課,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說“學情”,就是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客觀闡述具體教學對象已有的與本課教材相關的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能、身體素質、認知水平、情緒傾向等因素。由于性別、運動經歷、項目偏好等原因使得高中學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說課時不僅要講清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有利條件,更要直言不諱存在的困難,千萬不能“報喜不報憂”。
例如本課的教學對象是我自己所任教的高一學生,經過了解后我是這樣來作“學情分析”的:“籃球運動形式靈活,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已經成為我校學生最喜歡的體育項目,通過現代媒體和校園球場,很多學生已經對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技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他們的認知水平、技術基礎和身體素質也可以滿足學習該技術的需要。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部分基礎技術好的男生片面熱衷對抗比賽,對技術練習不感興趣。相當數量的女生則更多喜歡充當球場上‘看客’的角色,要和男生完成一樣的技術,她們的主觀意愿和自信心則是關鍵因素。”
四、說“教學目標”要具體
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一節體育課如果沒有合適的教學目標引導,體育教師的教學就容易變得很隨意,這也是產生體育課“放羊式”教學的原因之一。說課中應該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用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行為動詞來具體化地表述教學目標。當然,就一節課而言教學目標必須要有所側重,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目標看似全面,往往卻因為太過空洞、缺乏依托而無法實現,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把教學目標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五個領域濃縮到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
例如本課,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學生能說出籃球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技術的動作要領,在了解該技術特點、作用和健身價值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練習。(2)學生能在無對抗條件下正確完成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動作,50%的學生能將該技術與變向運球、傳接球技術合理結合,并通過該技術的練習提高學生上下肢協調配合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3)培養學生敢于、善于用正確方式表現自身運動技能的意識。
五、說“重點難點”要緊扣知識點
教學過程就是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因此,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就成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關鍵,也是說課中必須闡述的一個內容。
例如本課,用一句話來說這一部分:“作為第一次學習該技術,重點是要正確做出邁步跳起后的單手托球、屈腕撥指動作。由于男女生接觸籃球運動的‘深度’不同,學習的難點分別是運球轉入跨步拿球的時機(女生),恰當處理運球速度快慢和投籃力量之間的關系(男生)。”
六、說“教學策略”要有依據
說“教學策略”可以結合執教者的教學指導思想講清選用何種方法及其選擇的理由,一般應使之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水平及執教者自身的特點相適應,尤其是高中體育課要突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科學健康價值觀,培養學生終身鍛煉意識和技能的作用。
這部分的語言我是這樣組織的:“高中生在觀察事物時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們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細節和本質特性,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課用講解、示范法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概念;用該技術和行進間運球單手肩上投籃技術的比較性示范,結合探究學習幫助學生理解技術動作的特點和使用價值;學生利用小組、小團體合作學習促進自身主動參與、大膽嘗試,提高掌握技術動作的效率。”
七、說“教學過程”要有取舍
教學過程是說課中最重要的內容,這部分要說清楚教學思路, 即各教學環節是如何設計、如何展開的,各部分乃至各項練習的時間安排。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可以看出教師是否準確把握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全面理解了教材,教學組織是否科學、合理、有創意,是否能達成各領域的目標,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智慧、教學風格和特色。
但是,不能因為教學過程重要,就把教案上的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像報流水賬般地羅列一遍,而應該是有詳有略,對于一般性的環節借助于板書或PPT課件用簡單的語句一帶而過即可,如“這節課的開始部分用3分鐘時間,安排有整隊、說明本課學習內容:籃球‘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提出課堂活動要求等三個環節。”
對于有關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的關鍵節點要詳細闡述,應具體說明教學組織形式、場地器材布置方法、師生活動、練習時間、運動負荷等要素,這部分的語言要有“情景感”,要讓聽課教師能想象出一個個上課的畫面。
例如本課,在說明準備部分時有一處作了具體介紹:學生在慢跑結束后沿籃球場的邊線和端線呈“U”形排列,這樣有助于學生觀察教師的講解與示范,還可以方便同學在練習時相互間模仿、交流。
在如何導入本課學習內容時也作了“詳說”:由教師和學生合作,分別做一次正面防守條件下的行進間運球單手肩上投籃和快速突破防守后的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通過比較,說明行進間運球單手低手投籃的作用和使用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教師;非言語行為;交際;輔助;控制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1-0076-04
Study on the Teachers’Ac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Physi cal Education Teaching
FAN Yunxiang,MA Weip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 ha 410012, Hunan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acts of communication for teacherstudent int eraction. Verbal langua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 ans of coummunication, but the use of nonverbal language with verbal languageis far more than single verb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use of words associated with nonverbal behaviorh as unconsciously in a state of unconsciousness. PE classroom etaching aids,org 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classroom behavior of students areimportant functionsof nonverbal behavior.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nonverbal behavior of te achers in P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nonverbal be havior, so as to make use of it in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fully and to enhance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the effect of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optimiz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nonverbalbehavior; communication; aids; control
課堂教學是一種交際行為,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通過言語與非言語行為進行的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言語是最主要的交際手段,但利用非言語配合言語進行交際, 其 效果遠勝于單一的言語交際。體育課堂教學不像其它學科可以用言語表達教學內容,而是把 大量的時間用在身體練習過程中,要精講多練。體育教師若能將非言語行為巧妙地運用于課 堂教學之中,無疑會增強教學效果、融洽師生關系。然而,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言語 時所伴隨的非言語行為至今沒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使非言語行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處于 無意識不自覺的狀態。本文對體育教師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探索與研究,旨在引起廣大 體育教師對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高度重視,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運用非言語行為,從而更好地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1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非言語交際形式
1.1 動態無聲交際
1.1.1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體語言中無聲傳達感情或反映信息接受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也 是決定教 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氣氛的非常重要的非言語交際。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面部表情可 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運動技能的掌握。學生對教師的面部表情變化敏感,教師 微笑的表情可使學生感到親切,樂于接近;憤怒或過于嚴厲的表情使學生避而遠之,望而生 畏,甚至對學習內容厭煩、抵觸。體育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情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 學習興趣,并用不同的表情贊許、鼓勵、肯定、提醒、約束學生的行為。教師的面部表情對課堂氣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 果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面部表情過于嚴肅,課堂氣氛則沉悶,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而教師能上課時總是露出和藹溫馨的表情,如微笑的表情講授和提問,會讓學生覺得親切 隨和, 增加學生和教師的親密度,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則容易掌握教學內容。
1.1.2 目光語目光語是指教師利用自己眼神和視線變化將一道道內涵豐富的、具有針對性的目光傳遞給學 生,使之產生相應的心理效應并付諸教學過程,有著傳達贊許、認同、表揚、不滿、鼓勵、 理解等信息作用[2]。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使自己的目光與每一 個學生的目光交替“對 流”,對待學生,教師應該始終保持和藹、信任而期待的目光。例如,當學生在練習時 教師以熱情期望的隨視目光跟隨學生完成一系列動作,會給學生以鼓勵和安慰;對 于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較差,一時未能掌握動作的學生,教師可用期待、熱忱的目光給學生 的期望與鼓勵,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鍛煉的積極性;當學生克服種種困 難完成某一身體練習時,教師應投以贊許的目光,予以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還抱 有更高的期望,激勵的作用勝于語言表達。此外,體育教師還應通過目光來觀察學生面部表 情,從他們的目光中流露反映出來的心理、生理狀態,來判斷教材教法是否合理,課的密度 和運動量是否恰當,以便下次課調整改進,有效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1.1.3 手勢手勢指的是手、手臂、手指的動作[3]。手勢動作簡單、方便、形象化,在一定程 度上能表 達動作技術,又能使學生較直觀的觀察和理解動作,起到言語所難以達到的效果,是體育教 學中常用的手段。如武術教學中通過指、掌、拳、腕、臂等不同造型以及伸抓、握、搖等不 同動作來表示教師所要表達的技術動作,吸引學生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不少手勢動作已成為體育課堂教學中某種意義的固定符號,如豎起拇指表示肯定、 贊同、鼓勵;搖手表示否定、制止、動作質量差;握拳表示鼓勵,擊拳表示提醒等。
1.1.4 動作姿勢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用以傳遞信息的軀體、四肢的動作和姿勢是替代詞 語表達的一種有效而經濟的輔助手段[4]。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示范動作是一種特殊 的、示意 性的、規則的動作姿勢。學生可以從中捕捉、觀察身體動作的軌跡、方向,并加以模仿、練 習直至掌握,這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體育術科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運用語言手段 講解技術動作的同時,更多的還要借助身體動作姿勢來向學生展示技術動作的形象、結構、 動作順序、技術要領和完成方法等,如藝術體操中含胸和挺胸,有時單用語言講解,學生常 常不能迅速作出反應,此時將規范的動作身體姿勢展現,學生一眼就會明白正確的姿勢而作 出反應。體育教師漂亮、流暢的動作示范,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羨慕和模仿,使教師的輸 出信息更好地轉化為學生的主動輸入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增強完成身體動 作的信心。
1.2 靜態無聲交際
1.2.1 時間語言主要是關于時間控制的“時間學”,專門研究對時間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溝通中的意義和作用 [1],對體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工作也具有實際意義。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各部 分時間的 安排和控制,什么時候該做一般練習,什么時候該做專門練習,注意講解與糾正動作的時機 ,控制學生完成動作時間等,這些不同的選擇會向學生傳遞不同的信息。如教師講解時間過 長,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講解效果;學生練習時,教 師不要因為個別學生出現問題或其它練習而經常性的中斷練習,以免破壞學習的練習節奏, 引起學生的困惑。教師對每一個項目練習時間的控制視具體情況,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教師 應順應學生練習情緒可適當延長練習時間,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技術,練習質量也可以得到 提高。
1.2.2 空間語言空間語言是通過人與人之間互動位置的遠近(即空間距離),以此作為象征性信息符號來傳遞 信息的,并根據其位置變化來表現交流者之間的關系和態度。[5]體育課堂教學上 學生活動 自由度大,教學空間范圍廣,師生間空間的每一變化都反映出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在授 課時個別學生注意力分散,這時教師可走進其身旁,給以勸告,就比在原來較遠的地點進行 教育效果更好。當課堂遇突發事件時,如學生受傷,教師應迅速趕到,問明受傷情況,給予 適當處理,這種師生間距離的縮小,會使學生感到很大的安慰。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充分利 用和考慮師生間的遠近高低不同的距離,會給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一般來說,在課的開始 部分,教師距學生較遠無形中使學生感到一種嚴肅緊張的氣氛,起到提醒其注意力集中的作 用;在課的基本部分為了加強教學效果,需要設法“接近”與學生的距離,如根據教學內容 的需要調整變換位置,或在學生練習隊伍或場地周圍走動巡視,以便順暢地溝通,及時進行 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以達到指導幫助學生以及組織管理課堂教學的目的。
觸摸實際上也是教師對空間距離的控制。[5]觸摸過程能傳遞各種不同的特殊信息 ,體育教 學中教師常利用身體接觸等手段,達到教學信息的傳遞。例如:善意的擊打消除學生的錯誤動 作,贊許的撫摸強化學生的正確動作,這些都給學生所做的動作一個無聲的評價。體操教學中 幫助學生體會、完成動作,幫助的部位、時機和用力的大小,均在幫助過程中通過身體接觸來 傳遞。它能提示學生應注意身體的哪一個部位,發力時機和要使多大的力等等,啟發學生積極 思維,從而達到完成教學內容的目的。
1.2.3 物體語言非語言學研究認為物體語言可以傳遞交流情感的地位、職業、性別和心理活動。[6] 在體育 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運用自身器官的動作情態、姿勢構成各種非言語交流行為,而且還能 創造出許多運用身體器官以外的物體來傳遞信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課堂上教師的服飾往 往是向學生打的第一聲招呼,其傳遞信息的速度快于其它任何方式,它常常很大程度上影響 學生對教師的心理基調,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和相關認識,甚至會決定學生對整個教學過 程的心理狀態。教師穿著整潔、得體,會使人顯得精神、干練,身著色彩鮮艷的運動服,會 給學生易“接近感”,知道教師要和大家一起練,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相反, 教師身著便服,腳穿皮鞋,或衣飾過分新奇艷麗,或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就會破壞體育教師 的外觀形象,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拒絕接受的心理,不僅不利于教學工作,而且也難以完成示 范和保護幫助工作, 從而降低教學效果。
此外,教學的器材、場地等物體,經過教師的精心布置,巧妙使用,也能夠作為物體語言發 揮其信息載體的作用。如體操教學中的講解,教師如在手臂或褲腿上做有不同顏色的醒目標 志,使學生能十分清楚識別教學示范中左右臂各腿依次交替動作的變換,為動作示范增添情 趣性和新穎性,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1.3 有聲交際
1.3.1 類語言類語言也稱副語言,是指一些超出言語行為特征的附加現象,即有功能性發聲但無固定意義 且不分音節的“言語”。[7]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各種叫聲、笑聲、哼聲、口頭語 以及 掌聲等都算作類語言。這些類語言在體育教學的情景下用來講解語詞的思想、傳遞信息、交 流感情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勝似言語行為的功能。
1.3.2 伴隨語言伴隨語言主要指言語的非語詞方面,包括音調、音質、音量、語速、節奏等聲音要素。由于 它們不是言詞詞語本身,因而常常用來輔助詞語的表達,以便準確表述意思和所具有的情感 。[7]如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敘述技術動作要點,語調宜莊重沉穩,簡潔明了;糾 正動作, 聲調宜舒緩委婉。如喊“立正”口令,要短促有力,語調強烈,聲音宏量,這樣學生便會精 神振奮,注意力集中。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調、音量或節奏下,會表示不同的意思,起到 不同的效果。如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對某個學生講“你表現很好”這句話可以因聲調、語速、 重音、停頓、節奏等特征的不同,而分別具有贊嘆、疑問,甚至譏諷的意思。教師的伴隨語 言作為言語行為的“弦外之音”對學生產生的感染力是強烈而深刻的。應多采用一些鼓勵、 贊揚、肯定的語氣,少用或不用哪些輕蔑批評、譏諷的語氣,這樣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打擊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2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特點
2.1 輔與獨立性美國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班尼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動作和姿勢、表情等非言語行為,是替代 詞語表達的一種有效而又經濟的輔助手段。”[8]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 行為 常常伴隨言語行為起到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言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教師改變語調、語 音等非言語行為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言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言語更形象、生 動、具體;動作示范與講解的結合使用,能盡快建立動作表象。與此同時,教師非言語行為 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常用于獨立傳遞信息,且效果明顯。如通過擊掌引導學生按一定的節奏 和速率進行練習;通過手勢指導學生行進或動作的方向;通過口哨哨音的強弱、長短,來調 動隊伍、指揮做操等。
2.2 真實性與選擇性言語行為所表達的信息大多屬于理性層面,而非言語行為發出的信息則總是潛意識地自然流 露,因此往往更具真實性。有研究表明,非言語行為顯示人的內心世界的效果是言語行為的 五倍。[9]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以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感染和教育學生 ,另一方 面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尤其不能把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個人情緒和表情隨意帶入課堂 教學中,而應該有意識地進行選擇、控制,把有利于教學的非言語行為淋漓盡致地展現,把 不利于教學的表情隱藏起來,人為地加以掩飾。此外,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表情、目光、動作 等非言語行為中覺察出學生的真實感受。比如,當某學生踢足球碰踢了腳趾頭時,身體將顯 現某種非言語行為的痛苦跡象。
2.3 確定性與差異性由于師生長期的教、學、練等課堂活動與情感上的交融,彼此間已建立統一的或類似的非言 語行為編碼系統,使得大多數非言語行為的意義具有確定性。例如,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 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個手勢就可表現為肯定或否定,接納或排斥,是繼續還是暫停練習 等,學生一看就會理解教師的用意,并依照教師的暗示選擇自己的行為。課堂教學中的非言 語行為所表達的意義在具有確定性的同時,也會帶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正如世上絕找不到完 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學生在非言事行為的接收和表達上 存在著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例如對于性格活潑外向的學生,當教師與他長時間的目光接觸 時,常被理解為喜愛、鼓勵、期待,從而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但對于怯懦內向的學生來說 ,可能會令他誠惶誠恐。確定性和差異性要求在體育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應因材施教和因人 而異和師生的默契。
2.4 直觀性與持續性眾所周知,言語行為訴諸人們的聽覺,不具有視覺的可感性。而非言語行為以其立體的,可 感的動態的表情、動作、姿態構成一定的立體圖像來傳遞信息,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器官 ,因而它具有直觀性的特點。[10]比如,體育教師把動作過程和要領、方向等通過 自身肢體 動作,轉變成信息傳遞給學生,教師示范動作能給學生直觀清晰的動作表象,更能準確地掌 握技術動作。言語的信息交流是由可分離的部分構成的,非言語交流則是持續性。體育課堂 教學中學生適應長時間的言語說教等刺激后,對非言語行為的生理刺激產生強烈的反映。例 如善意的擊打,會使學生記住某個動作要領或改正某些錯誤動作,微笑的點頭或某種手勢等使 學生加深正確動作記憶。所有這些信息對于學生來說很難在一時間消逝,也正由于它的生理 痕跡是持續深刻的,非言語行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比較明顯。
3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非言語交際的作用
3.1 輔助體育課堂教學
3.1.1 有利于在師生間搭起情感交流的橋梁, 激活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情緒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的變化受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制約,教師的一舉一動無不對學生的學習情緒 產生極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積極的課堂非言語行為會引起學生肯定的情緒體驗。[1 ]比如 教授縱箱分腿騰越時,剛開始練習時,有些學生不敢跳,教師可鼓勵學生先跳上箱,騎在上 面并逐步向前移動“推手點”(白膠布做的標記),完成的同學以點頭贊許或是豎大拇指予 以肯定,帶領全班同學用熱烈的掌聲予以鼓勵,那些原先不敢跳的同學從教師的表情和神態 中,從師生們不斷擊出的掌聲中得到鼓舞和鞭策,從而會逐漸克服心理上的壓力,最后能較 為圓滑地完成學習任務。恰當的非言語行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 距離,這樣教師教的起勁,學生學得開心,師生配全默契,教學相長。
3.1.2 有助于傳遞動作信息和形成完整正確的動作概念,突出和強化教學重點與難點體育教師正確的動作示范能將運動技術的理論轉化為動作實踐,這種非言語行為形式表達的 效果是我們用言語講解都無法達到的。漂亮、干脆利索、恰到好處的示范動作往往會贏得學 生的一片喝彩聲,同時會激起學生躍躍欲試的念頭,反之示范失敗,學生本來心理害怕,這 下更提不起興趣了。教師在做示范時,必須準確、優美、自然、清晰,富有節奏。此外,還 要注意示范的時機、距離和位置。通過示范不僅使學生感知動作的順序和關鍵,而且對學生 起到良好的心理影響,樹立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從而起到良好的教學效 果。
體育教師可以通過伴隨言語的變化突出和強化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教學重點與難點。因為 伴隨言語具有強調有聲語言的語義重點,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功能。當教師在正常知識講授 講解時,教態和諧而大方,語氣平緩而柔和;當講到重點或難點時,語氣加重,音量提高, 或者附以手勢、姿態以及表情等非言語行為強化講解傳遞的教學內容,或者附以身體動作進 行示范,更能加強教師想要傳遞的教學內容,使教師表達的教學重點難點內容更清楚更明確 ,也讓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教學內容與要求。
3.1.3 有利于增強教學信息的感染力,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感知效果教師講解示范的同時輔之以恰當的非言語行為,能夠增強信息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使學生自 覺地接受并在大腦皮層產生廣泛而深刻的暫時神經聯系,提高其理解和感知效果。尤其在給 學生講解技術動作或做誘導練習時,伴以適當的面部表情和手勢,輔以自己的語言表達,這 樣可以加強教學力度,渲染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引起注意,提高興趣,振奮精神,能使教師 語言表達清楚,并且得到了強調。手勢的運用往往與講解、面部表情相結合,最常用的一種 是指示手勢,用來指示前后左右、視覺可及范圍內的對象,如教師在教籃球防守移動時,用 變化的手勢發生前后左右移動的指令手勢,指揮學生做出相應的腳步移動。另一種是象形手 勢,如籃球裁判做出的暫停、三秒、二次運球走步、推人犯規等手勢都形象地表示了其含義 和性質,使人一看就懂。
3.2 組織和控制學生體育課堂行為
3.2.1 利用非言語行為組織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是學生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替運用、共同發揮作用的認識過程。單靠有意注意支 撐學習會使學生疲倦,難以持久[11]。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無意 注意的作 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目光、表情、手勢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時發出表示同 意或不同意、滿意或不滿意,鼓勵或制止學生某種行為的體態信號,從而起到組織優化課堂 教學的作用。此外,體育教師應正確運用微笑來調節課堂氣氛,給學生的學習和練習創造親 切愉快的氛圍。如向學生提問或請學生出列示范時,教師以微笑注視某個學生,會給他以鼓 舞和信心。
教學過程中時間的安排和控制對于教師的教學與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體育 課堂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與控制,先要求什么,后要求什么,對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出 現的不同問題,是先解決什么,后解決什么,對哪些學生強調什么,用多少時間等等,都具有時 間控制的問題。這些不同的選擇和時間安排將會給學生傳遞不同的信息,使體育教學管理和 教學秩序得到改善。
教師通過有意識地運用控制人際空間距離來達到組織、管理教學秩序的目的,使學生與教師 在不同空間距離的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體育教師完全是通過自己的位置站立與示范 面角度,走近或遠離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學生從教師與自己的互動位置和距離的變化獲 取一種關系和態度。例如,教師為督促某個學生做練習時越靠近學生,學生就會越感到自己 處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且他們的練習行為越接近教師所期望的行為。這總比教師遠離學生 大聲叫喊來督促其練習的效果要好得多。
3.2.2 利用非言語行為懲罰和調節學生課堂違紀行為教師利用非言語行為懲罰學生的課堂違紀行為,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懲罰,也決不包括體罰或 變相體罰。其優點在于他先行于規則和紀律懲罰,可以防止違紀行為的升級和其負作用的擴 散。如果教師一發現學生有違紀行為,就立即用言語去公開指責,甚至將違紀學生驅出“課 堂”,這樣做既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感情對立,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活動的中斷, 即使教師用言語制止的學生的違紀行為,但由于教師的新異刺激,使大家都把注意力轉移到 挨批評者身上,反而分散了更多學生的注意,教師繼續上課時,又需要一定時間重新啟動全 班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影響課堂的連貫性。
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經常成功地利用各種非言語行為來制止或消除學生課堂違紀行為。體育 課堂教學的活動范圍大,周圍環境的干擾多,不遵守課堂紀律相對增加,尤其室外分組練習 時,隨便講話、嬉鬧、做小動作等現象很多。對于這些違反紀律的行為,有經驗的教師一般 不立即大動肝火,點名訓斥或趕出課堂,這樣做會引起課堂秩序混亂,而是以表情、動作等 予以非言語行為暗示學生使之覺察到教師在警告他,隨之會安靜下來并按教師要求進行課堂 教學活動。當然,教師此時也可以采用暫停講話或提高講話聲調,注視講話的學生皺眉、擺 手、搖頭或靠近嬉鬧的學生用手輕拍肩膀,予以提示,效果也同樣明顯。再比如教師在講解 動作要領時,發現有學生在下面小聲講話,干擾其它同學聽講,這時,教師就可以用非言語 行為來調控,教師可以突然停下來,用目光注視該學生或用頭、用手輕輕擺擺,或對該學生 皺皺眉,努努嘴,即可提醒引起該學生的注意,這比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地點名,嚴厲地訓 斥效果要好得多。
參考文獻:
[1] 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5,301.
[2] 張廣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非語言行為[J].教育研究,1987(6):34.
[3] 張慧.淺論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藝術[J].教學與課程研究 2008(4):79-80.
[4] 魏奇,鐘志賢.教育傳播學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0:37-40.
[6] 梁建平,候樂榮.體育運動中的體態語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7(1):60.
[7] 羅雷塔•A•馬蘭德羅,拉里•巴克(美). 非語言交流[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社,1991,7:23.
[8] 許曉梅.非言語溝通研究的進展[J].浙江社會科學,2002(4):164-165.
[9] 常思亮.記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基本功能[J].湖南師大社科學報,1994(1):89- 90.
[12] 李群英,趙彥榮.教師非言語交際行為與課堂教學[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4)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