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的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穩定性冠心病;健康管理;治療依從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2

      定性冠心病是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病情比較穩定, 心絞痛發生頻率、持續時間、誘因及緩解方式均相當固定的一類冠心病[1]。因其治療時間長、用藥種類多、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低, 患者預后不夠理想, 并可引起多種心血管事件的發生[2-4]。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對患者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 預期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改善預后, 現報道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來本院就診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7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SIHD)患者診斷和管理指南》診斷標準[5],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8例。對照組中男23例, 女15例, 年齡48~76歲, 平均年齡(65.6±8.9)歲。觀察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齡52~78歲, 平均年齡(67.5±10.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臨床治療, 擴張冠狀動脈以增加冠脈血流量, 降壓降脂降糖, 控制心率, 阿司匹林抗凝治療, 囑咐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項, 按時服用藥物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健康管理:①密切監測患者各項機能指標, 評估患者身體及心理狀況;②針對不同患者, 制定合理的干預計劃, 包括飲食搭配、作息規律、不同強度的運動、戒煙戒酒等;③發放冠心病知識相關資料, 定期開展講座[6-8];④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 減輕其心理負擔及不良情緒, 樹立正確的治療理念;⑤建立患者健康檔案, 定期電話隨訪, 了解患者服藥情況、日常飲食及作息規律、危險因素的規避情況等, 給予相關指導, 監督其按時服藥, 及時更正不良習慣及治療誤區等[9, 10]。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12、24及48周內相關指標(健康行為、CHD知識熟知度、不良情緒控制評分)、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再住院次數及患者依從性。其中健康行為包括合理的飲食搭配、作息規律、適當強度的運動、戒煙戒酒四項, 每項計1分, 共4分;CHD知識熟知度分熟知、了解、不知三個等級, 分別記3分, 2分, 1分;不良情緒控制分完全控制、基本控制、不能控制三級, 分別記3分, 2分, 1分;總分為2~10分, 分數越高越好。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問卷(MMAS-8)[11], 1~7題分別計0分或1分, 第8題計1.00分、0.75分、0.50分、0.25分、0分, 滿分8分, 總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12、24及48周內健康行為、CHD知識熟知度、不良情緒控制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12、24及48周內健康行為、CHD知識熟知度、不良情緒控制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觀察期間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再住院次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再住院次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為76.32%, 高于對照組的52.6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健康管理的概念由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首次提出, 是指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進行監測、分析、評估, 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10]。老齡化及慢性病問題推動著我國健康管理的興起和發展。研究發現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發展,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健康理念,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11]。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12、24及48周內健康行為、CHD知識熟知度、不良情緒控制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再住院次數低于對照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對穩定型冠心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健康管理能明顯改善患者生活習慣, 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再次住院次數, 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小強, 張明理, 賈鵬飛.中國冠心病抗栓治療的探索與展望.文摘版:醫藥衛生, 2015(7):230.

      [2] 萬龍, 萬強, 呂振宗.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與藥物治療效果.生物技術世界, 2014(11):135.

      [3] 任麗娟. 優質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心理狀態的影響.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0):130-131.

      [4] 王春華. 優質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以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8):110.

      [5] 李艷芳.201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穩定性冠心病及心血管病伴糖尿病指南解讀.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2):221.

      [6] 劉霞, 張文娟.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26):105-106.

      [7] 縱慧珍. 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5(5):76-77.

      [8] 王文華. 雙心治療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8):158.

      [9] 俞廣芹.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3):163-164.

      [10] 田莉萍, 陸婷. 健康管理在中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現代醫藥衛生, 2015(16):2522-2523.

      [11] 武云, 阿里旦?艾爾肯, 米娜瓦爾?胡加艾合買提. Morisky問卷測量維吾爾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信度和效度.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3, 16(2):145-147.

      [12] 李曼琴, 張愛蓮. 社區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應用健康管理的臨床探討.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7):222-224.

      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 田徑運動 心理健康 促進作用

      一、前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來越趨向明顯。對于健康的定義,最權威的定義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和病態(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在身體(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 從該定義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高級人才的預備隊,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學習任務不斷加重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我國,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幾年有的大學已達到30%。20世紀末國家教委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3]。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體育學等多學科所關注的課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田徑運動的關系

      1.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

      據調查,在總體大學生中,有35%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有33%的大學生可能有心理障礙。另據調查,在參加田徑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共有59.6%;在非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共有68.8%。對運動與非運動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t檢驗。從這些調查中我們明顯看出,經常參加田徑運動的大學生明顯心理狀態要好于不經常參加運動的大學生。

      2.參加田徑運動與不參加運動大學生心理壓力心理壓力狀況

      非運動群體大學生在生理反應、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維度均顯著高于運動群體大學生;運動與非運動群體在行為反應維度上差異不顯著。說明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軀體上的不適癥狀,抑郁、沮喪等消極情緒和認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運動的學生;但運動不能緩解不良行為如吸煙、酗酒等。

      3.大學生情緒狀況

      總體大學生在各維度上得分與全國常模相比,在緊張、憤怒、疲勞、抑郁、精力、慌亂、自尊感維度均高于全國常模。說明,目前總體大學生在消極情緒維度(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上,情緒水平較差;但在積極情緒維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緒水平較好。運動群體在抑郁、慌亂這兩個消極情緒維度上的得分非常顯著或顯著低于非運動群體(P= 0.003< 0.01,P= 0.010< 0.05),在積極情緒維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顯著高于非運動群體。說明經常參加運動比不運動學生的抑郁、慌亂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強。

      4.運動與人際關系的狀態

      假設認為運動會影響人際關系,而心理健康會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則人際關系是中介變量。人際關系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4個t檢驗也是顯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說明,一方面,運動對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應,即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運動通過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水平有間接正效應,即運動能改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運動與情緒的中介效應分析

      運動與情緒存在一定的影響,這是眾所周知的,并且相關研究顯示情緒是中介變量。很明顯,運動對情緒的影響都是顯著的,所以,情緒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4個t檢驗也是顯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說明,一方面,運動對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應,即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運動通過情緒對心理健康水平有間接正效應,即運動能調節情緒,情緒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關于田徑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節的幾點建議

      1.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壓力、人際關系、情緒狀況不容樂觀,這一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從各方面加以疏導。如對新入校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測查,建立跟蹤式心理檔案,并定期進行心理監測,開辦多種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講座和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工作等。

      2.應對不同群體加以的引導。對非運動群體大學生,應引導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每周至少活動兩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參加多人共同參與的活動。對運動和非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應加強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的心理輔導。

      3.應根據不同性別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的體育活動方式,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針對女大學生交際交友、交談、與異往較不理想的情況,可多開展一些必須通過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體育活動:即活動所設計的任務是單人無法獨立完成的,必須多人參與(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動中必須進行交流、溝通;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務的焦點;使學生在交流、溝通、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4.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關于世界衛生組織,http://who.int.世界衛生組織中文網站.

      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第3篇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不虛弱,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好狀態;1989年又進一步指出,健康的定義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確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根據這些論述,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生活、心理上和社會之間的協調、和諧的狀態。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不僅需要沒有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而且要具有一種努力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在后一層意義上才能夠真正顯示出來,因為個體要在身心與社會環境之間取得協調,就須能適應社會的變化,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沒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僅不能做到這一點,還可能在不斷發展的社會面前出現種種失衡,最后連沒有心理疾病和障礙都不能保證。

      想一想,你周圍的同學有沒有這樣的狀況:虎背雄腰,可就是性格孤僻,缺乏朝氣;體壯如牛,可就是膽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圓,可就是心胸狹窄,空虛頹廢;這能算是健康?據了解,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扭捏、膽小、憂郁、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系不良等。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對上海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的調查表明,1100名學生中有上述問題的比例最低的是10%,最高的達40%。

      心理健康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⒈心理健康有利于個體生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對生理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減少心身疾病的產生,而且可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促進疾病康復。

      ⒉心理健康使個體形成良好品質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視現實,展望未來;能注重實際,不胡思亂想;能接納挫折,積極應付;能有理有情、情理相融,這些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⒊心理健康能夠促進個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對于自己各種個性特點有客觀的認識,而且能夠努力地進行自我鍛煉,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⒋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確地處理主客觀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活動中自覺性、堅持性都較高;善于調節自己,應付各種復雜情境,這對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人樂觀、富有情趣、充滿活力,這樣的人的生活質量也是很高的,情趣盎然,格調高雅。

      ⒌心理健康促進良好的社會適應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悅納自己,也能接納別人,在和各種人的交往中既能熱情、寬容,又能把握自己,有理有節,容易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能在在復雜的社會條件下找到與社會相適應的生活道路。

      ⒍心理健康體現著精神文明水平

      一個成員之間充滿嫉妒、爭斗、冷漠、悲觀等不良品質的社會或集體,精神文明水平不可能高,反之,成員之間充滿友愛、諒解、寬容的社會或集體,一個個成員都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或集體,必然體現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第4篇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3、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于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4、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來源:文章屋網 )

      心理健康的定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極限運動游樂性極限運動運動項目

       

      1 前言

      極限運動是風靡世界的新型的體育運動形式。而游樂性極限運動更受青少年朋友所喜愛,它的運動特點迎合了現代人最大限度的表現自我、實現自我,并從中得到愉悅感和成就感的本質特征。同時由于游樂性極限運動項目的難度較低和娛樂性更強,近幾年便以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速度征服了青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和消費意識的覺醒,游樂性極限運動的娛樂性和挑戰性更會讓人們所追捧和喜愛。

      2國內外(游樂性)極限運動的研究現狀

      2 .1國內外極限運動的發展與研究現狀

      國外主要以美國為主對極限運動的各方面研究較成熟。關于國內對極限運動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宏觀研究上,大家都從極限運動的概念、發展的源頭、傳播的途徑和發展興起的原因等對其進行不甚詳細的總結。

      極限運動通常來說是指高度地調動人自身的潛能,同時運用一些裝備和器械所進行的,富于技巧并帶有一定冒險的運動。比如高山探險、攀巖、漂流等。[1]鄭浩然、劉嘉麗認為極限運動追求的不是用人體的生理極限去破記錄和獲得獎牌,而是完全屬于個人身心的成就感、刺激感和滿足感,實際上它追求的主要是一種心理的極限,一種超越自己感覺閾限的感覺。[2]

      由于其文化發展的歷史較短,目前沒有統一的概念。如果把極限運動于大眾化的社會體育比較,前者對參與者的身體狀況和技術水平的要求比后者的要求要高的多,并不是所有年齡段,所有性別的人群都能參加的。因此,極限運動決不會是“大眾化”。謝彌青對極限運動的認識多了“冒險性”一詞,本人認為非常可取。王米娜、舒盛芳(2006)認為極限運動是特定人群參與的、個性化的、充分調動心理生理潛能的、帶有冒險性質的休閑運動。[3]根據前面的有關理論,本文對極限運動定義為特定人群參與的,能充分發揮自我生理和心理潛能,從而體驗到極大幸福感和愉悅感,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實現的一種休閑運動。本文研究的極限運動范圍為活動場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題公園,分為游樂和游藝兩種項目,并且有專門參加過安全培訓的工作人員,為活動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本文研究的極限運動,它的范圍縮小很多了,便于研究。

      從極限運動的微觀研究,、張建兩人作為中國極限運動的專家對極限運動從最初的概念解釋道各個項目等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4]

      現在研究的不足:研究數量很少,研究內容太寬泛,大都集中在文獻研究,就是概念介紹、發起原因和項目介紹上,都與傳入中國的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對于極限運動的研究尚在引進階段,缺少對此項運動的實際需求的研究,也缺乏從實際需求到理論構建全面的。完整的、系統的研究。更缺乏結合我國的實情進行實證研究和從體驗的角度來論述更少。

      2.2 國內外(游樂性)極限運動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國外許多學者對于極限運動的研究較多,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探討參與游樂性極限運動很少,本文從體驗的角度并參考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來進行相關研究。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積極影響的研究較多,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研究較少,關于極限運動對心理艱健康的研究則很少。

      縱觀近年來我國有關學者對于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的關系研究,國內學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其中使用文獻綜述法較為普遍。主要從研究的對象、研究測量工具選擇等方面來研究。論文參考網。國內大量研究認為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積極的。蘇英認為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治療身心疾病、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可以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消除疲勞、改善影響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5]但是也有些人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李國金等人認為對于本身身體素質不好而又不敢通過運動來放松,由于評價標準單一造成的經過努力分數卻不理想以及那些因運動造成傷病的同學來說,卻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6]

      目前參與游樂性極限運動的人數逐年增多,特別是青少年的參與人群尤為明顯,這跟青少年閑暇時間的增多和他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分不開的。但是參與游樂性的極限運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2.3 極限運動的定義及項目分類

      極限運動是一種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通過對運動器具的掌握和控制,最大限度的發揮生命潛能,在挑戰自我和自然的過程中,獲得身心健康愉悅,滿足新鮮刺激感,實現個人價值的新興休閑運動。極限運動迎合了現代人特別是青少年走向自然、尋求刺激、實現自我的需要,因而又被稱為區別于傳統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另類體育”。最常見的極限運動分類方法是季節和空間分類。(一)按季節分類。夏季項目主要有滑板、單排輪滑、速降單排輪滑、小輪車特技、極限攀爬、空中沖浪、水上運動等。論文參考網。冬季項目主要有滑板滑雪、雪地自行車、攀巖、滑雪等。(二)按空間分類。水上項目有滑水、潛水、激流皮艇、摩托艇、沖浪等。陸上項目有街區特技、滑板、攀巖等。空中項目有蹦極、空中沖浪、滑翔傘、懸崖跳水等。[7]

      2.4 游樂性極限運動的定義及項目分類

      本研究依托馬斯洛高峰體驗理論和體驗式學習理論,參考前人對極限運動的定義和分類,筆者認為游樂型極限運動是特定人群參與的,能充分發揮自我生理和心理潛能,在挑戰自我和自然的過程中,獲得身心愉悅,滿足新鮮刺激感,最后實現個人價值的一種情感體驗。本的游樂性極限運動范圍為活動場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題公園,分為游樂和游藝兩種運動項目,并且有專門參加過安全培訓的工作人員,為活動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體系。主要項目有:過山車、摩天輪、蹦級等運動項目。游樂性極限運動與極限運動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游樂性極限運動的參與者范圍更廣更大,項目的難度系數和不利的安全因素大范圍降低,這樣有利于項目的開展和發展。

      3 結語

      游樂性極限運動風靡世界,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教猛,參與者逐年上升,特別是像嘉年華這樣大型游樂場的項目更加受到青少年的喜愛。但是目前對于這類項目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數量很少,內容也不寬泛,大都集中在文獻研究。這與游樂性極限運動剛傳入中國的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缺乏對此類運動的實際需求的研究,也缺乏對此類運動實證的研究。論文參考網。目前,對此類活動運動前該做些哪些準備活動,運動頻率多少比較適宜,適不適合青少年朋友的參與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1] 謝彌青.極限與極限運動.體育大看臺.

      [2] 鄭浩然.廣州、深圳極限運動(B3街道項目)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136-137.

      [3] 王米娜、舒盛芳.我國可開展極限運動的研究綜述.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4).

      [4] 張健、.極限運動中國學校體育,2002,(1);48-49.

      [5] 蘇英.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3.

      [6] 李國金等.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正負效應.四川體育科學,2007,12(4).

      [7] 胡小明等主編.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39-240.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色欲或者高潮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lv|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啊|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资源最新版在线观看|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αⅴ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