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牛頭的雕刻方法

      牛頭的雕刻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牛頭的雕刻方法

      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雕塑;藝術;玉雕;創作

      一、公共雕塑與雕刻的概念

      公共雕塑藝術是公共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藝術與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它所呈現的復雜性和特征性與多元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雕塑在公共環境中起到了視覺焦點和標志的作用,是公共藝術中重要的創作手段。[1]雕塑是通過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種藝術形象的總稱,它與建筑、繪畫、工藝美術并稱為造型藝術。在眾多的藝術種類中,雕塑作為一種空間凝固的藝術,它的多維展示極為豐富,能給人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嗅覺多方面的感受,它以靜態的美傳達藝術家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在雕塑中,雕是通過減少物質材料,塑是通過堆增物質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用各種可塑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2]雕刻是指在原本就存在的硬質材料(如石頭、木頭、石膏)上以雕、鑿、敲、磨等方式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直到做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創作過程來說,藝術家在創作雕塑時,用的是“加法”;而雕刻時,用的則是“減法”,其創作過程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樣的。雕塑的價值不僅在于反映現實、表現生活,從歷史的角度講,它還凝固個人記憶、民族記憶和時代記憶。[3]雕塑作品審美價值的高低,不在于制作過程的難易和制作時間的長短,不依賴于文字的說明,只在于他是否能通過展現自己的魅力來影響觀眾。

      二、中國玉雕工藝概況

      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中國玉石雕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智慧、宗教觀念等內容。由于歷代琢玉審美情趣、工具、技巧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每個時期的玉雕作品主題及風格造型也是不同的。從玉雕藝術的發展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追求。

      1.玉雕的發展簡史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玉器。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紅山玉龍,造型古樸雄渾,極富動感。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技術更加完善,制作更加精致,對于型的把握更熟練。兩漢魏晉時期由于社會動蕩,玉器的生產制作受到了限制,玉器開始走向民間,雕刻風格簡單,用途簡化。唐宋時期是玉器發展史中的一個輝煌時期。自唐朝開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這個時期雕刻紋路非常細膩鮮明。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愛玉成風,緬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青睞,由此玉漸漸走向民間。此時,南北派玉雕的風格也逐漸形成,南派玉雕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北派玉雕古樸莊重。隨著工藝的發展和進步,玉雕作品越來越精美,玉雕師的想象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時,一批醉心于玉雕的藝術家,在傳承傳統玉雕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發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藝術。

      2.中國現代玉雕的四大流派

      中國現代玉雕流派,分別為海派、揚派、北派、南派。這四大玉雕流派風格各異,卻又殊途同歸,共同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賞心悅目的玉器世界。中國四大玉雕流派是當代的持蓮觀音(瑪瑙)分類,而在古代,我國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做工細膩、工巧,致重雕刻,更有時代感;北工風格豪放粗獷,講究少用刀工,偏古樸典雅。

      三、在“雕”與“塑”之間磨練探索,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

      雕塑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作為大的環境藝術下的玉雕,它與雕塑同是空間的藝術。二者相互交叉、滲透、影響,形成了一系列表現自身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語言。其構思與表達,怎樣將公共藝術理論與玉雕實踐有機結合,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是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4]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等。傳統的玉雕工藝,是一項復雜的工藝過程,原料材質、設計理念和加工技巧是作品成功的關鍵。因此“因材施藝”的設計理念貫穿于制作過程的始終。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應該是玉石材料與造型設計的高度和諧。這就要求設計人員不僅要懂得美術設計,更應了解各種玉石的各種特性,如韌性或脆性、硬度、裂紋及瑕疵延伸情況等。設計人員要根據玉料在制作中發生的變化,隨時改動設計稿,逐步引導完成制作。將公共藝術理論與玉雕實踐有機結合,如在玉雕設計中加入“燈光、軌道”等現代雕塑思維,能使玉雕工藝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器具、花卉、鳥獸、人物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5]在最初接觸玉雕時,我被渾然天成的原石所吸引。與雕塑作品相比,未經人工修飾過的原石有著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美,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喜歡玉石觀賞,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玉石,能夠喚起我的意象創造。在校期間,我創作大量的泥塑作品,并以這些作品為原型,運用雕塑的思維設計創作玉石作品,如《心蓮》《古道悠悠》等作品得到了玉雕界和工藝美術界肯定和認可。在玉雕設計創作中,難免會受到限制,所以我努力克服,將傳統與時尚結合。我希望通對各種材料的嘗試,提高對玉石材料的理解與使用,并提升達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因為水晶的晶瑩剔透,我用水晶雕刻佛教題材的作品;因為瑪瑙色彩斑斕,所以用這種材料來練習“俏色”創作,利用黃龍玉水草材料來練習表現“環境自然”題材的內容。每遇到一種材料,我都會去查相關的文史資料,了解材料形成條件、類別、產地、歷史發展、珍貴原因和相關典故,努力提高作品內涵、胸懷境界和審美主張。幾年來,我在泥塑和玉石雕刻之間找聯系,找差距,在泥塑中鍛煉自己的魄力和膽量,在玉石設計雕刻中學會精致和嚴謹。

      四、運用公共雕塑藝術思維,進行玉石設計創作

      公共雕塑作為新的藝術實踐,它采用形、色、聲、光等多種知覺感受,融進了許多現代精神。運用公共雕塑的思維設計玉石作品是我嘗試方法之一。我認為藝術創作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一件作品首先必須有屬于作品自己的強烈的生命力。我努力探索一種嶄新的表現方式,來提高對玉石材料的理解與使用,提升作品的內涵。公共雕塑注重以公共空間中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為背景,以造型與空間為核心,吸收東西方傳統造型藝術精華,并與當代藝術思想觀念融會貫通。公共雕塑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意象思維,意象思維超越了概念和邏輯,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注重直觀的意象,通過對事物由漸到悟的認識,從而達到“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如作品青金石作品《古道悠悠》,我就是運用公共雕塑中的意象思維方式,從題材、表現手法、材料的運用等不同角度來創作探索的。并運用了“倒流香軌道”的設計,通過美的讀解和自我反省來達到欣賞差異的共享,從而實現對人性和人文訴求的“喚醒”。青金石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阿富汗傳入中國的,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之一。除了美學價值,在中國民間中,青金石的顏色是藍色,藍色是一種希望之色,是知性靈性兼具的色彩,象征著理想和希望。青金石又是自古以來人們喜愛的佛教七寶之一,可幫助催眠及深層冥想,提升靈性。所以在設計上,我用“古道”來喚醒人們對中華古老悠久文化歷史的回憶。當我久久地凝望著這塊滿載著歲月痕跡的青金石,我眼前的畫面是:一條綿綿的歷史古道開始在我眼前漫延,一個個遙遠的故事,從山脈深處、漢唐遺風中款款而來。古道一頭連著過去,一頭連著明天,一頭連著故土,一頭連著夢想。士兵在這里集結過,詩人在這里流連過,行人在這里休憩過……它塵封在深深的歲月長河中,每一個角落,都是一首典藏在山水間的史詩。在這塊青金石上,我竭力地捕捉著周秦遺風、漢唐古韻的瞬間。這就是無數先賢走過漸成的古道嗎?祥云繚繞,四季如春,翠柏林立,蜿蜒通向山頂。我仿佛看到老子如一位慈悲的老人,正牽著青牛向我們走來,南山不老松下與人們談古說道,講述人與自然的故事。傳達“道法自然”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在設計上,我選擇了這塊材料上方最純凈的位置,雕了一位慈悲的老人,將老人的胡須與山川河流融為一體。并通過倒流香軌道的設計,使“香”帶著古韻和清幽,順著河道而下,如高山流水般,滋潤萬物。材料的側面多泥沙包漿和雜色,為了能保留材料的原型,我將有雜色的整個側面設計成饕餮紋牛圖騰。因為牛圖騰是人類第一圖騰,最高崇拜物,牛的雙角象征著對宇宙重生的護持。牛頭頂的太極圖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有裂紋的地方設計成古松、河流,代表宇宙萬物中的自然形態。材料的側上方的一個平面,我用一個大大的篆體“道”字來表現?!暗馈弊衷谶@里有雙重的意思:一種是代表“先賢走過漸成的古道”,另一種“道”是中國(含東方與西方)哲學的最高范疇。在雕刻上沒有用精雕細琢技巧,盡量保留著青金石原始的形態。我認為一塊玉石,就是一段悠久的歷史。如青金石,它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淀,從阿富汗傳到中國,我希望人們在欣賞這件作品的同時,和我一起探索人類歷史的淵源,了解傳統文化,從圣賢文化中汲取營養,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學會做人做事,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使浮躁的心復歸寧靜!思考:玉雕本身承載著審美、實用、文化傳承的作用。用雕塑藝術思維創作玉雕作品,能夠更好地推陳出新,在宣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走出一條新路。我們應學習歷代藝術家們從藝態度和敬業精神,堅守玉文化,傳承玉雕技藝,關注玉雕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發展,在傳統技藝中融入新的審美理念,創造出時代經典應是我們研究的課題。

      作者:顧焓冉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注釋:

      [1]康樂.關于公共藝術中公共雕塑的思考[J].科協論壇,2009(1).151.

      [2]若惜.798雕塑之旅[J].青春期健康,2010(13).12-13.

      [3]隴藝梅.并非概念惹的禍[J].美術觀察,2013(7).25.

      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第2篇

      1自然概況

      遂昌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13′~28°49′,東經118°41′~119°30′,總面積3 946km2。地處亞熱帶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顯著,年平均氣溫為16.8℃,年平均無霜期250d左右,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以黃壤、紅壤為主,復雜的地形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為木本植物的繁衍和森林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由于受人類頻繁活動的影響,天然植被僅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坡谷地和地形陡峭的地段,如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白馬山和湖山2個省級森林公園,地帶性森林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調查方法

      采用線路調查、走訪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系統調查,將調查結果整理編寫了《遂昌縣林木種質資源》成果報告,在此基礎上對遂昌縣珍稀樹種與優良鄉土樹種資源進行研究。

      3調查結果

      經野外調查,遂昌縣有木本植物100科348屬1 036種,約占浙江省木本植物的70%。按植物種類分裸子植物9科28屬60種,被子植物90科320屬976種。據其生態學、生物學特征及分布狀況研究并確定篩選出遂昌縣珍稀樹種和優良鄉土樹種。

      3.1珍稀樹種種質資源

      遂昌縣珍稀樹種10科13屬1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12種。

      (1)南方紅豆杉(Taxusmairei)。紅豆杉科,我國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分布于九龍山楓樹洋、中心坑、龍門塢、九龍坑等地海拔1 000~1 400m山坡谷地,樹姿古樸,枝葉濃密,假種皮紅色,十分優美,為優良園林綠化樹種。

      (2)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鐘萼木科,為我國特有科,僅1屬1種。散生于九龍山七樹坑口、上寮坑、外九龍、外北坪、柘岱口鄉大西坑橫坑、桂洋林場等海拔600~1 300m山坡林中。木材紋理直,結構致密,易加工,為優良的建筑、家具等用材。

      (3)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柏科,為我國特有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分布在九龍山上寮坑、外北坪、內陰坑、柘岱口、大西坑海拔700~1 300m常綠闊葉林中。樹干通直,木材黃褐色,紋理直,結構細,是建筑、家具、雕刻的良好用材。

      (4)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紅豆杉科,我國特有的單型屬,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在九龍山坡內陰坑、巖坪外九龍、柘口大西坑中坑海拔740~1 400m常綠、落葉闊葉林下及林緣都有零星生長,種子具白色肉質假種皮,頗美觀,為優美庭園樹種。

      (5)榧樹(Torreya grandis)。紅豆杉科,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零星分布在九龍山,生于海拔200~800m的較陰濕涼爽的山坡、山谷,是優良的用材樹種和園林觀賞樹種,

      (6)長葉榧(Torreya jackii)。紅豆杉科,是我國分布極窄的特有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分布在九龍山泗州廟、南坡插坑、三仁鎮坑口村,海拔600~1 000m山谷常綠闊葉次生林中。木材堅重、致密、極耐久,可供工業品、家具等用材。

      (7)連香樹(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連香樹科,僅1屬1種,是孑遺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樹種。該種只在九龍山保護區發現有分布,在內陰坑有3株,在外九龍處1株。該樹種木材褐色,質地堅硬,紋理直,結構細致,可供建筑、雕刻等用。

      (8)鵝掌楸(Lirodendron chinense)。木蘭科,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分布在九龍山內陰坑、楓樹洋、龍門塢、內外九龍坑等處。葉形奇異,花色多彩,是一種奇異的觀賞植物,為優美的庭蔭樹和行道樹。

      (9)毛紅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楝科,我國特有種,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在九龍山泗州廟、巖坪大巖前嶺海拔600~1 000m谷地。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的陰坡和山谷。

      (10)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茜草科,為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分布在九龍山、柘岱口大西坑、牛頭山林場、白馬山林場、桂洋林場等地,是一種珍貴稀有、材質優良的速生用材樹種。

      (11)長序榆(Ulmus elongata)。榆科,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分布于九龍山巖坪屁股垅、保護區的秀才坑、三仁填坑口村海拔700~1 000m山谷次生常綠闊葉林中。

      (12)櫸樹(Zelkova schneideriana)。榆科,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分布在九龍山的外九龍海拔600~800m的山坡谷地針闊混交林中或林緣。木材堅實,紋理美,可供優良家具、建筑及造船等用。

      3.2優良鄉土樹種資源

      遂昌縣優良鄉土樹種30科38屬43種,對未開發應用的觀賞價值較高植物,從生物學、生態學及觀賞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

      (1)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樟科,常綠喬木,生于海拔300~900m的山坡、溝谷林中。樹形挺拔瀟灑,枝葉濃綠,嫩葉在春季為紫紅色,可作庭蔭樹、風景樹和四旁綠化樹種。

      (2)甜櫧(Castanopsis eyeri Tutch)。殼斗科,喬木,生于海拔1 300m以下中、低山丘陵山坡林中。枝葉繁密,樹冠圓渾美觀,宜于草坪孤植和叢植,構成以常綠闊葉樹為基調的風景林。

      (3)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殼斗科,喬木,生于海拔500~1 300m的山坡和雜木林中,其樹皮和殼斗含鞣質,可提取栲膠,木質堅硬可做車輛、家具等用,為待開發的園林綠化樹種。

      (4)細柄蕈樹(Altingia gracilipes)。金縷梅科,喬木,生于海拔600m以下向陽山坡常綠闊葉林中。枝葉密集,樹形整齊,葉色濃綠,可栽作庭蔭樹、風景樹。

      (5)虎皮楠(Daphniphyllun oldhamii)?;⑵ら?小喬木,常生于海拔900m以下山坡、山谷溝邊林中。樹冠整齊,綠葉光潤,果實累累,是理想的觀姿和觀果樹種。

      (6)藍果樹(Nyssa sinensis)。藍果樹科,喬木,該縣各地中、低山均有分布,生于海拔70~1 400m的山谷溝邊。樹冠呈寶塔形,入秋葉轉紅黃色,是理想的色葉樹種和庭蔭樹。

      (7)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杜英科,喬木,散生于海拔300~800m的低山山坡、山谷林中,為一般用材,加工性質良好,供各種器具和建筑用材。枝葉茂密樹冠圓整,是優良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

      (8)浙江柿(Diospyros glaucifolia)。柿樹科,落葉喬木,分布在海拔1 300m以下。木材結構細致,堅韌,耐腐,材質優良,可作家具、雕刻用材和制造農具。入秋后葉變紅,果成熟時紅色,是良好的庭蔭樹和風景林樹種。

      4建議

      加強科學研究,合理保護、開發、利用珍稀和優良鄉土樹種資源,促進生態建設多、快、好、省發展。

      5參考文獻

      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現代雕塑材料材料運用

      現代雕塑的材料運用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談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現代雕塑的觀念已經很寬泛,不但形式在不斷變化,新的審美理念也在不斷變化,觀念的轉變導致了對材料認識上、使用上的巨變。雖然長期以來雕塑材料本身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于雕塑家在追求個性化語言及表達方式上的轉變,導致了材料使用上的無限可能性,所使用的材料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正如波菊尼在1912年4月所發表的《未來雕刻技術宣言》上所言:“雕塑家只能運用一種素材的觀點,我們已無條件地予以否定。雕塑家為了適應造型的內在必要性,在一件作品中,可以同時使用二十種以上的材料?!彼褂玫牟牧喜坏袀鹘y雕塑所用之材料,還包括蠟、玻璃、油布、塑膠、金屬線、網繩、反光金屬、聲光、電、現成品、棉織物、毛皮、繪畫顏料、廢品、垃圾等。尤其西方藝術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觀念雕塑開始出現,觀念作為材料,語言、文字作為材料,甚至一些非材料的材料,均使得相對意義上的材料一下子消失了,更何況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的出現,使得材料概念越發被消解,變得無所不在了。

      因此,它給我們研究現代雕塑的材料帶來許多不便。盡管如此,分析、研究現代雕塑材料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循,下面就讓我們以現代雕塑的大致派別來進行論述。

      一、現代主義雕塑的材料

      從20世紀法國藝術家畢加索開始,雕塑家們開始不斷探索雕塑各種自足空間的表現形式,早期現代主義對以后的雕塑最大的貢獻是“拼貼”和“現成品”的概念。而畢加索則是現代主義運動中最早涉及材料方面的研究與最先提出材料概念的藝術家,他的雕塑作品《牛頭》是將自行車車座和車把拼貼在一起形成牛頭的形象。他這種“拼貼”手法,開創了現代主義藝術手法與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拼貼”式的創作中,畢加索提出了“拾來的材料”這一概念,并在自己以后的創作中不斷用各種拾來的材料創造出各種神奇的作品。而杜尚的《泉》則是直接把現成品拿到展廳。在他們之后,雕塑藝術中許多新的技術手法如借用、挪用、復制、并置、裝置等逐漸出現,而正是由于他們這種對待雕塑、對待材料的態度及對待雕塑的新概念導致了人們對正統的雕塑審美觀的質疑,也使得“材料”的說法在現代的雕塑理論中越來越被重視。

      二、構成主義雕塑的材料

      現代主義雕塑發展到構成主義時期,在視覺上幾乎找不到傳統雕塑的量感與體塊的概念,更無法以雕塑傳統意義上的審美去尋找可視形象,而替代它的則是形式的功能與結構的合理性。

      構成主義的藝術所運用的多是鍛、鉚、銑、刨、鉆、拋光等工業技術,所使用的材料與工業技術結合緊密,他們對待材料的觀念多來自于波菊尼所提出的“要結束傳統雕塑中青銅、大理石在傳統雕塑藝術中的表現風格與手段,主張對日常生活中平凡材料皆可為我所用,并強調作品不應該只用一種材料來完成,它應該結合多種不同的材料”。因而他們的作品中所用的材料也是多樣的,如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就是用木、鐵、玻璃構成,佩夫斯納的作品則更多地用線、塑料網繩、金屬等材料排列、組合、穿插而成。構成主義材料多與工藝技術、新技術、新材料相結合,因而他們所選的材料多輕、薄、透,是材料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同時,他們通過使用最新的材料工藝和造型試圖建立藝術和機器之間的新關系。

      三、超現實主義藝術雕塑的材料

      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雕塑受弗洛伊德的影響較重,追求一種潛意識心靈體驗的再現,他們喜歡表現夢境的、離奇的、虛幻的事物,他們在作品的表現手段及材料的選擇運用上是大膽的、離奇的,有時也是荒誕不經的。在運用“現成品”的基礎上首次創造運用了電影短片、人體行為、裝置藝術等新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還擴大了雕塑材料的范圍,創造觀念方式上與藝術手段上的不同。他們還喜歡把最不相干的物體組合在一起,并且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產生出一種潛意識的夢幻般的效果。如達利的作品是各種藝術手段的綜合,米羅的戶外雕塑作品,奧本海姆的《裹著裘皮的咖啡具》等等,總之,超現實主義所使用的材料既多樣又富有個性,追求的是日常物體的不和諧組合,使觀眾產生更多的聯想。

      四、波普藝術的材料

      波普藝術(PopArt)是1962年至1965年之間盛行于國際藝壇的新藝術,在波普藝術家們看來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自我和個性,大量的流行文化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流行文化和商業文化成為這一時期的統治文化。波普藝術的代名詞即“流行文化”,波普藝術的核心概念是“復制”(copy),對于波普藝術家而言,他們用復制的方法來解釋這個不斷復制的世界。

      在對待材料上,即“復制”手段的產生,它的材料來自社會、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如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他早期使用的材料就是用泡沫、帆布、軟塑膠、皮革來復制生活日用品和日常器械,在這些軟質材料的轉化下,原來日用品的屬性在視覺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人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而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他則將日用品放大,放到公共環境中,給公眾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賈斯帕·約翰斯則用青銅鑄造出電筒、燈泡和啤酒罐并著上色彩,英國的波普藝術家阿倫·瓊斯用玻璃鋼制作穿著皮內衣的女人體,阿爾曼利用物體的聚集,形成幾何秩序來反映現代的機械文明,而萊斯的作品則用霓虹燈管彎曲塑造??傊?,波普藝術家們所選擇的材料是無所不包,且使人眼花繚亂。而在過去,這些材料并不屬于藝術上的材料,也沒有藝術家敢于用這些材料來創作藝術品。

      五、集合藝術的材料

      “集合藝術”是廢品藝術和垃圾藝術的史學稱謂,英文的意思是“集合、聚集和裝配”。

      集合藝術直接把揀來的廢舊物品加以組合,其價值在于情緒上的聯想,材料本身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按照藝術家的意志進行組合,并以傳達藝術家的觀念為目的。塞撒·巴爾達契的雕塑作品采用大量工業廢品通過精湛的焊接技術組合而成,并利用巨大的油壓機將垃圾廠的舊汽車擠壓成多種彩色的金屬塊。而費爾南德茲·阿爾曼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日常化,有茶壺、斧頭、車票、電燈、開關、橡皮、圖章等等無所不包,他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表現出一種物體堆疊后從量變到質變的視覺效果。

      集合藝術的材料運用集中體現在廢舊金屬“材料”上,從社會學角度看也是作為對工業時代的一個回應。廢舊工業材料及新加工技術的使用,不但使材料本身進行了改變,而且使材料的體量也變得巨大,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視覺。

      六、極限藝術的材料

      極限藝術(MinimalArt)亦稱極簡藝術,認為藝術的標準是理性的秩序、概念的嚴密和明確、形式的簡潔以及非文學性和非道德性。他們否認在作品之外有任何引申的意義。此派藝術家強調:重要的是作品,并且以作品是什么來看待,而不是作品代表了什么。極限藝術可以說將幾何學抽象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將繪畫與雕塑還原至本質的要素。極限藝術的雕塑,排除了傳統的臺座與再現的意念,甚至拒絕藝術家手的痕跡。

      極限藝術使用多媒體(鐵、鉛、銅、塑膠、玻璃)等材料,并以極其強烈鮮艷的色彩,以及新的方式刺激著感官,如卡爾·安德勒的作品《64塊銅板》就是直接置于地上,安德勒的《鋁與鋅》也是把材料作為一種制作空間的手段。羅伯特·莫里斯,他所使用的材料《工業零件到毛氈》,他所關心的是美學感知,而不是材料的質感和文化意義。

      極限藝術比較注重思考展出場地與視者間的關系、自我和物質世界的關系,并且將空間以及人、空間和作品的關系作為一個新的課題予以提出。

      七、觀念藝術雕塑的材料

      觀念藝術(IdeaArt)是60年代中期興起的美術思潮,又被稱為“思索藝術”“狀態藝術”。觀念藝術標榜突破傳統觀念,認為藝術中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觀念。材料與形式已不是承載思想感情與呈現觀念的唯一形式,觀念的表達用來作為藝術行為的開始,觀念作為材料,語言和文字也開始作為材料來使用。并且“社會雕塑”的概念開始出現,正如波依斯所說:“人們要擴大對藝術的理解,材料不僅僅是用來做雕塑的,語言的形式表現也是藝術,人類創造力的整體,從感情和思想開始,由一種特殊的語言材料表現出來,因此你就需要你的身體和其他器官,如舌頭、心肺、空氣和聲波等等?!?/p>

      “觀念藝術”的主要材料也限定在了文字、概念、語言、知識、數字以及與之相關的事物中,并通過方案、照片、文獻、談話、地圖、電影、錄音、錄像等行為或者裝置的方式來呈現與傳達。他們為雕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建立了新的標準,傳統的物質材料(青銅、石、木頭、金屬、陶瓷)幾乎成為邊緣材料,所有的作品都是作為一個過程的證明或者交流的起點。并且伴隨著觀念藝術,藝術家使用的材料變得越來越開放。

      八、大地藝術的材料

      大地藝術(LandArt),它誕生于1967年至1970年之間,它不但與傳統藝術有著切身的關系,而且不把美術館作為美術運動的活動空間。藝術家實際活在創作品里,而不是活在創作品之前、之后、之左或之右,即創作者的靈魂和身體,同時出現在創作品里。大地藝術的藝術家們所用的材料也很廣泛,如克里斯多的《山谷布簾》《包裹國會大廈》,都是選用巨大的化纖織物及鋼鐵大網等材料,而史密遜的《螺旋狀防波堤》則選用巖、結晶鹽、土及藻等大自然本身存在的材料。當然觀念與藝術行為是大地藝術的最終解釋,它的創作包含著策劃、構思及社會政府、科學與技術,另外涵蓋了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因素,它們最終以圖片、影像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

      大地藝術在工業文明國家較多地受到歡迎,因為西方工業社會對社會環境的污染和對大自然的動植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藝術家們重返自然,并通過大自然表現自我情懷也使得公眾注視到大自然的珍貴與美好。

      九、裝置藝術的材料

      “裝置藝術”是一種非常綜合的藝術風格。它從來不是以一種獨立的造型語言出現,它幾乎涵蓋了當代社會所有的技術手段,藝術形式非常開放,它不拘限于某一種藝術手法,藝術家們綜合地使用著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戲劇、教文、電影、電視、平面媒體、錄音、錄像、攝影、詩歌等任何需要使用的手段。裝置藝術家最初都是三維空間的藝術家,不過到今天幾乎也沒有人去界定藝術家的身份是畫家或雕塑家了,裝置藝術的一大貢獻是把“人”也逐漸“物化”為一種“物”,一種“材料”。

      綜上所述,現代雕塑中材料的運用問題,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對于雕塑家來說幾乎可以是無所不為,全在你自己選擇和運用。當然雕塑家與材料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雕塑家在選擇材料,同時材料也在啟發著雕塑家。因此,作為一名從事雕塑創作尤其是環境雕塑創作的藝術家一定要盡可能多地熟悉材料、研究材料、善于運用材料,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材料的材質美并把材料運用到極致。同時,材料在很多方面也制約著藝術家,就看你是否有能力駕馭它了。

      參考文獻:

      [1]《寫給大家的歐美現代美術史》何政廣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2

      [2]《雕塑綜合材料教學》譚勛著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7

      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第4篇

      一、發展概況

      原始社會

      實用與審美相統一

      陶器

      奴隸社會

      崇高

      青銅器、玉器

      戰國秦漢

      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

      古拙

      陶器、漆器和絲織品

      三國兩晉

      空疏、清靜、平淡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

      隋唐

      氣勢博大、精巧圓婉、富麗豐滿

      染織、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

      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

      粗獷、豪放和剛勁

      端莊、簡約、程式化

      矯飾雕琢、精致繁縟

      二、主要內容、分類

      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

      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

      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

      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

      雕塑、鍛冶、燒造、木作、髹飾、織染、編、扎、畫繪、剪刻

      傳統工藝美術:雕塑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

      現代工藝美術: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三、美學特征

      和諧性、象征性、靈動性、天趣性、工巧性

      第一章

      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

      概述

      石器

      原始人從實用生產(還不是從審美)的要求出發,對造型樣式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類型。

      舊石器時代石器

      新石器時代石器

      動物陶塑

      形象多生動有趣,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了原始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較強的造型寫實能力。

      陶豬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長6.7厘米。

      從事稻作生產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飼養業也有一定規模,飼養的家畜主要是豬、狗和水牛,豬的數量最多,破碎的豬骨和牙齒在遺址中到處可見。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齊的稻穗和豬紋,反映了養豬與農業的密切關系。

      陶鷹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陜西華縣出土,高36厘米,器口開在鷹的背部,整體造型威武而雄壯。

      狗的形象生動可愛,其伸著長頸,抬著頭,瞇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歸來。曲卷著尾巴成為器物的手柄

      鳥形鬶

      新石器時代.白陶雙層口鬶,大汶口文化,這是個鳥形的鬶,最特別的是它的雙層口沿,口沿四周還飾有三角形鏤孔,雙層的口很少見,既可阻擋灰塵雜物,又是很強的裝飾效果。

      鱉形墨陶壺

      新石器時代。鱉形墨陶壺,仿鱉形造,壺腹即鱉身,短尾,周圍有4個小爪,每爪有兩孔,以作系繩之用。

      紅陶鳥形器

      新石器時代。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此鳥形器結合了雕塑與刻劃的表現手法,鳥身的一側刻著細線翅翼紋,另一側刻細線幼鳥紋,還印有小圓圈紋。

      人物陶塑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不多,但有重要意義,它體現著原始先民對自身的形態面貌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人物形象多是頭像。

      玉雕

      原始玉石器造型勻稱,類型繁多,制作精巧,技術精良,材料優質。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有很強的美感。

      實用工具——禮器和裝飾品

      碧玉龍、玉琮、玉豬龍、玉勾云雙鳥形珮、玉鱉、玉鳥形珮、玉獸面紋丫形器、玉雙獸首、三孔器、玉獸形珮、玉鷹形珮、玉豬首形珮

      其他工藝美術史

      骨雕

      牙雕

      編織

      裝飾品

      陶器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出土口徑20厘米、高18厘米,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層出土的一些陶片,全為夾粗砂紅陶,火候低,陶色不純,厚薄不均,內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術相當原始。

      新時期時代早期陶器

      裴李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鄭,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

      紅陶雙耳三足壺

      紅陶雙耳三足壺,裴李崗文化,1978年河南新鄭裴李崗出土,高13.9厘米,口徑6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

      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

      發現于甘肅秦安縣大地灣,其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另外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

      紅陶繩紋碗

      紅陶繩紋碗,大地灣文化,容器,甘肅秦安大地灣1期遺址出土,高7厘米,口徑17.8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新時期時代中晚期陶器

      遺址類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陶器種類: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會經濟: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以農業經濟為主,輔以采集、漁獵和飼養牲畜。

      原料:細膩而有粘性的黃土;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制作方法:泥條盤疊法、慢輪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黃、紅或紅褐色;紋飾呈黝黑或殷紅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圓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長頸大腹壺、圓唇直口鼓腹罐

      風格:樸實厚重

      彩繪紋樣:動物紋(人面紋、魚紋、

      魚鳥結合紋、

      鹿紋)

      幾何紋

      (寫實紋飾-抽象幾何紋)編織紋

      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甕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于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鹿紋彩陶盆

      人面魚紋盆

      魚鳥紋細頸瓶

      彩陶船形壺

      新石器時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高15.6厘米,長24.8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幾何紋彩陶缽、瓶布紋陶缽底部印痕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徑14.7厘米,這件陶缽的底部有布紋印痕,是制陶時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襯墊所致。布紋紋理粗細不均,粗線直徑約

      0.4厘米,細線直徑約0.05厘米,反映出當時紡線、織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遺址出土有許多紡線工具-陶

      紡輪,用陶紡輪紡好一定量的線以后即可織布。當時人們織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織機,又稱“原始腰機”。

      紅陶小口尖底瓶

      紅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汲水器,陜西臨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徑6.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彩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代表:河南陜縣廟底溝和陜西華縣泉護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風格: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

      彩繪紋樣: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植物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幾何紋),還有少量的動物紋和編織紋。

      彩陶花瓣紋盆

      陶花瓣紋盆,新石器時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陜縣廟底溝出土,高12.2厘米,口徑20.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勾葉紋彩陶盆

      植物紋彩陶盆

      魚鳥紋彩陶盆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汲水器,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甘肅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徑6.8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漩渦紋曲腹盆

      鸛魚石斧缸

      新石器時代、陶質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彩陶雙連壺

      1972年,鄭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房基內出土,高20厘米,兩壺并列,腹部相連處有一圓孔相通。兩壺兩側各附一耳,圓腹平底。泥質紅陶,紅衣黑彩,器表布滿平行線條,古樸流暢。在眾多絢麗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雙連壺以其獨特造型和新穎的構思,獨壓群芳,被譽為中國彩陶之冠,對研究原始社會的習俗和制掏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分布:1924年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紋飾:人物紋;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

      最具有時代特征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彩陶舞蹈紋盆

      彩陶舞蹈紋盆,盛水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類型,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徑28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彩陶人形浮雕壺

      彩陶人形浮雕壺,新石器時代,盛水器,馬廠類型,青海樂都柳灣出土,高34.4厘米,口徑9.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鳥紋壺

      新石器,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聞名。此壺屬馬家窯文化中最早類型的彩陶,

      黑彩繪畫,構圖疏朗,看似幾何形的紋飾實為鳥紋的變形,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

      彩陶缽

      彩陶缽,新石器時代,盛水器,馬家窯類型,1975年甘肅臨夏水地陳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徑29厘米,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質彩繪。馬家窯文化中曲線構成的旋渦紋飾是結構最復雜、完美而又有典型意義的幾何紋飾之一。作為器物紋樣的幾何裝飾手法,這件作品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中高超的構圖技巧。

      漩渦紋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分布:1924年發現于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于甘肅及青海東北部

      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

      紋飾:

      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

      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彩陶罐

      彩陶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分布:1924年秋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

      紋飾: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彩陶蛙紋甕

      彩陶蛙紋甕,新石器時代,容器,馬廠類型,青海柳灣出土,高52厘米,口徑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幾何紋雙耳罐

      新石器時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雙體罐

      新石器時代.彩陶雙體罐,卡若遺址出土,夾砂黃陶,繪黑彩,雙體紋飾各個相同,其一為折線紋,其一為菱形紋,器形獨特。

      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徑6.8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彩陶帶蓋罐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彩陶罐

      高37厘米,口徑16厘米,底徑10厘米。1936年內蒙古赤峰地區蜘蛛山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此罐為泥質紅陶,整體接近豎向長圓形,乍看如直立蛋狀,口微斂,方唇,粗頸,深腹近底部稍鼓。內凹小平底??谥粮怪胁块g用黑彩繪對稱的四片魚鱗紋,每片以一豎條為中心,自里向外繪六條同心橢圓紋。器型優美簡潔,為紅山文化常見的風格。

      圓底彩陶罐沙井文化

      夾砂紅陶,高頸,雙耳,扁圓形腹,圜底,施紅褐彩。頸、肩、腹部飾細長倒三角紋、烏紋、間以弦紋、連續菱形紋。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發當時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點。

      人體彩陶

      甘肅省臨洮縣辛店鎮出土。經考證,該彩陶瓶的年代大約為3200年前,屬于馬家窯文化辛店類型。其造型為甘肅彩陶中常見的魚口瓶,高約30厘米,整個瓶身呈土黃色,兩側有兩只對稱的耳把,瓶上有兩個人體圖案,均以黑色顏料繪成。經考證,這種圖案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

      雙大耳罐齊家文化

      紅陶雙耳罐,新石器時代,盛水器,齊家文化,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出土,高12.6厘米,口徑10.7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

      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黑陶蛋殼杯

      黑陶蛋殼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東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東省博物館藏。

      黑陶蛋殼杯龍山

      黑陶豆龍山

      黑陶雙耳杯龍山

      黑陶碗龍山

      新時期時代

      其他文化的黑陶

      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時代,盛酒器,屈家嶺文化,河南浙川黃楝樹出土,高19.5厘米,口徑7.5厘米,河南省博物館藏。

      黑陶貫耳壺

      黑陶貫耳壺,盛水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江蘇吳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徑7.2厘米,南京博物館藏。

      黑陶壺

      黑陶壺,盛水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黑陶釜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炊具,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高25.5厘米

      釜是與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脫落,從脫落的痕跡可以看出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貼筑法制成的。泥片貼筑法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種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狀,再把陶片層層相貼,直至貼筑成器形。

      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制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云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于變化。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漸消失。

      印紋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進行燒制。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后。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甕、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為手制、模制和輪制。

      印紋陶

      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后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于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云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云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于甕、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

      商--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私有制形成,原始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石器時代以后,經歷了金石并用期,人類歷史進入青銅時代。在社會發展史上,是奴隸社會時期。

      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在河南鄭州一帶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與夏代同期。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商代分為早期和殷商(晚期)兩個階段。以晚期最為輝煌,河南安陽小屯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部落,活動在陜西、甘肅一帶。

      周武王滅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鎬京。

      周代實行分封制、世襲制和等級制。禮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級制充分反映在工藝美術方面。

      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關于工藝的專門著作《考工記》,它總結了各種工藝制作的科學經驗,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論點,至今仍為工藝制作的基本法則。

      依據《考工記》所著,那時的工藝制作的分工已經較為趨向專業化狀態。

      春秋戰國---這是一個大**、大轉變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

      各諸侯國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點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戰國時期,冶鐵工業的出現,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學術領域的百家爭鳴,帶動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巨大發展。

      青銅是紅銅加錫、鉛的合金。

      青銅較之紅銅,有熔點低和硬度大等優點。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國進入青銅時代。

      1、青銅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鉞、鏃、鏟、鑿等

      樂器:鉦、鐃、鐘、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壺等。

      2、青銅器的制造工藝:

      陶范、分范、鑄造、鑲嵌、鎏金、失蠟等。

      商代青銅器

      是青銅藝術由成熟到鼎盛的時期,流行饕餮紋、云雷紋、夔紋、龍紋、虎紋、象紋、鹿紋、牛頭紋、鳳紋、蟬紋、人面紋等紋飾,鄭州杜嶺出土的饕餮乳丁紋方鼎、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紋尊、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紋方鼎等為代表。

      西周前期繼承商代風格,在后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傮w風格質樸、簡約,強調韻律感和節奏性,體現有條不紊的秩序和規律。

      酒器稍減,食器增多,銘文加長。流行顧首的夔紋、分尾的鳥紋、竊曲紋、重環紋、波帶紋及瓦紋,長篇銘文習見。

      陜西扶風出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大克鼎等,皆屬西周時期的典型器。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工藝,在應用角度是一種鐘鳴鼎食的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禮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發展,增加了許多以實用為主的用品。

      裝飾題材,逐步擺脫宗教神秘氣氛,使傳統的動物紋進一步抽象化,變為幾何紋,并出現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題材,如宴樂、射獵、戰爭等;裝飾手法采用模印、刻劃和鑲嵌;制作工藝的分鑄、焊接、鑲嵌(金銀錯)、臘模(失臘法)、鎏金等新技術,使青銅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戰國時期的“宴樂水陸攻戰銅壺”為其代表。

      陶瓷工藝

      商代的陶瓷工藝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種。

      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輪制和模制較多,以適應大量生產的需要。

      白陶為商代陶器工藝珍品,高嶺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現這種產品。

      釉陶和原始瓷器為瓷器的萌芽,數量較少,品質也有缺陷。

      這一時期的陶瓷工藝,在裝飾手法上為青銅工藝所主導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經很廣泛,有的造型頗具情趣。

      陶器以紅色粗泥陶為主。

      春秋戰國的陶瓷工藝,比西周時期更為發展。

      浙江紹興地區發現了許多戰國時期的窯址。

      這一時期的典型品種有暗紋陶、彩繪陶、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彩塑和瓦當也卓有特色。

      雕刻工藝

      《詩經》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體反映了雕刻工藝的制作過程。

      商代的雕刻工藝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為與倫理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得到社會的特別重視。禮儀大典,祭祀朝聘,以玉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為尚,并延源幾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規格,均有嚴格規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工藝還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國的玻璃為鉛鋇玻璃,西方為鈉鈣玻璃。

      戰國時期琉璃的產地為長沙地區。

      染織工藝

      西周時期的養蠶、繅絲、織帛、種麻、采葛、織綢、染絲等工藝,已有專業分工。

      當時臨淄的羅、紈、綺、縞、陳留的彩錦,都是名品。

      染色工藝也有一定的成就。

      春秋戰國時期,紡紗織造較為普遍,染織刺繡工藝也得到發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湖南一帶,尤以齊魯地區最為著名“齊紈魯縞”全國知名。

      而以湖南長沙和湖北江陵地區的出土最為豐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禮制的規定?!疤熳拥?,諸侯黝堊,大夫”--《春秋》

      用蚌泡作為鑲嵌,是周代漆器工藝的一種流行裝飾手法。為鏍鈿裝飾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宗教由多神教轉為一神教。宗教色彩濃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為方正莊重的直線,裝飾采用對稱規整的格式。神秘、莊重而威嚴。

      3、其青銅器的組合為酒器的組合。造型來自實用要求。型制多樣而豐富。

      4、商代工藝裝飾的社會意義,其宗教意義大于審美意義。

      周代尚德,強調禮治,禮的特點是等級和秩序,在工藝美術中反映明確。

      春秋戰國一、具有時代的共同性和地區的特殊性。齊國的刺繡、楚國的漆器、吳越的刀劍等。

      二、思想學術領域的“諸子蓬起,百家爭鳴”帶動了工藝美術領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潑的特色。

      三、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連續裝飾,來自于創新,也來自于制作技術的發展,同時與當時的文學格式“回蕩法”有“異曲同工”的呼應。

      四、諸子百家關于用與美、文與質的論述,如孔子“文質兼備”“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以及墨子“先質而后文”,韓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與民同樂”,荀子的“萬物之美可以養樂”等,均對工藝美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及至今日。

      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中國,至漢代呈現出

      大一統的強大國勢,也是中國工藝美術藝術得到全面發展的盛世。

      美術和工藝美術都以豐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國民族風格的基點。

      秦代的工藝美術品種主要有:青銅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銅器部分為秦并六國,陸續從別的國家運來的具有其他國家特色的器皿,還有部分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頭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種。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藝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舉世聞名的始皇陵兵馬俑,一、二、三號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戰車百余輛,戰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磚漢瓦”。

      秦代風格淳樸,崇尚務實精神,語意平直,不重文采。

      漢代的銅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發展。以素器最為流行。其中,燈、爐、奩、壺、洗、鏡等的產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則流行銅鼓。

      漢代還出現了優秀的銅雕工藝品“馬踏飛燕”、“銅屋”等。

      漢代的金銀器,主要是制作各種裝飾用品。

      最為著名的是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金銀錯狩獵紋銅車飾。

      漢代的陶瓷,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陶瓷品種有灰陶、釉陶、彩繪陶、原始瓷器、以及磚瓦、陶塑等。

      裝飾手法豐富多彩,有印紋、劃紋、堆貼、彩繪、雕鏤等多種。

      這時期的釉陶、彩繪陶、磚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漢代的絲織主要產于齊、蜀。品種有錦、綾、綺、羅、紗、絹、縑、縞、紈及織成等。

      漢代的錦為“經錦”,經絲彩色顯花,同一圖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

      漢代絲織的裝飾劃紋有云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和幾何紋,以及文字裝飾。

      漢代的印染工藝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漢代的刺繡主要為辮繡,著名的有信期繡、長壽繡、乘云繡。

      漢代的漆器工藝是鼎盛時期。以四川為主要產地。

      漢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夾纻等,主要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種多樣,有取代銅器之勢。

      裝飾花紋主要有云氣紋、動物紋、人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

      裝飾手法以彩繪為主,另有針刻、銅扣和貼金。

      漢代的石雕非常發達。分圓雕和平雕兩大類。

      圓雕以陜西霍去病墓為代表。

      平雕以著名的漢畫像石為代表。以山東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蘇徐州、河南南陽等地為代表。

      平面陰刻和陽刻的手法,展現當時的社會生活、神話傳說等題材。

      玉器亦有較大發展。

      漢代的其他工藝還有琉璃、木器、編織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見于文獻資料,遺存尚少。

      1、是工藝美術的空前繁榮期,成就較高。

      2、厚葬風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為題材。

      3、在工藝美術工藝美術上,取得實用與美的統一,并向一物多用化發展。

      4、其裝飾風格:質、動、緊、味。

      5、其圖案裝飾方法:

      變形的處理--剪影法

      構圖的處理--分割法

      裝飾的處理--填充法

      材料的處理--減地法

      六朝時期的工藝美術

      漢代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混戰的時代,社會經濟、文化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我們把這一時期簡稱為“六朝”

      戰亂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業者能夠較自由地進行生產和技術改造。

      在各工藝美術品種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發展。

      佛教的勃興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色。

      六朝時期,我國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已進入瓷器時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為人們生活器皿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陶和瓷的主要區別,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燒窯火候溫度不同,陶器較低,約800°c左右,瓷器較高,約1200

      °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質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質地致密、堅實、不漏水,敲擊有金屬聲。

      最早的瓷器為青瓷。以浙江地區為中心。越窯最具代表性。

      雞頭壺、蓮花尊、魂瓶等為代表器型。

      蓮花紋和忍冬紋為代表裝飾紋樣。

      另外,河南鄧縣的畫像磚也享有盛名。

      三國兩晉時期,四川生產的蜀錦最著名。至南朝時,江南地區的染織工藝已經普遍發展起來。

      六朝時期的絲織紋樣,改變了漢代云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而更加樣式化,形成幾何分割線。

      銅器中日用器皿的生產開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鑄造銅像。

      六朝時期的金銀器出土較多,工藝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時期的漆器工藝,較為突出的有夾纻造像、斑漆和綠沉漆幾種。

      這一時期,石雕工藝成為宗教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6至前5世紀,產生于印度。它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釋加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參悟“苦、集(因)、滅、道”四圣諦而成佛。

      在公元1世紀中葉,貴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匯古印度、伊朗、希臘文化的多文化特點,使佛教藝術在這個階段呈現出以希臘神像為范本的過渡階段特征,稱之為“犍陀羅”藝術,并主要體現在雕塑方面。后來,佛教藝術東漸,在中國的早期佛教藝術中仍可見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佛教藝術的壁畫、雕塑和建筑是三位一體的綜合系統。

      早期的壁畫石窟寺以天山以南的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土拉千佛洞等為代表。而最具代表性是敦煌莫高窟。

      克孜爾石窟

      今新疆庫車一帶古稱龜茲,克孜爾石窟現有洞窟236個,是新疆最大的一處石窟??咝痛笾掠腥N,一種是在正壁塑造像(均已無存),或稱為大像窟;一種是有一寬敞的主室,正壁兩側開兩條向后的甬道通向后室或后甬道,以便僧徒環繞禮佛。主室正壁開龕或不開龕,塑有一尊主要佛像,滿窟繪壁畫,此種形式稱龜茲型窟。

      莫高窟地處沙漠深處,現存從南北朝到元代的492個洞窟。保存著歷代塑像2400余身,壁畫約四萬五平方米,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一處石窟寺。莫高窟洞窟壁畫、雕塑主要是北朝、唐、隋、宋、西夏、元的作品。

      莫高窟壁畫可以分為:佛像畫(佛說法圖)、民族傳統神話題材、裝飾圖案和故事畫。早期的故事畫以佛傳故事、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為主。

      其中,275窟(十六國)是現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尸毗王本生圖》最具特色。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圖》、254窟(北魏)《舍身飼虎圖》、428窟(北周)《須達那太子本生圖》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北朝壁畫常以紅、白、藍、綠等濃烈的原色為基調,給人以莊重深沉的感受。

      今知我國最早的佛像是在四川樂山發現的東漢崖墓上的石刻浮雕佛像。

      中國石窟造像之風,興盛于魏晉南北朝,隋唐與日俱增,一直到十三世紀。仍是中國石窟的黃金時代。

      最有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界于河北、河南間的響堂山、江蘇棲霞山、河南鞏縣石窟寺、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以及四川大足的寶頂山和北山石窟。

      早期佛教雕刻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以北魏時代的云崗石窟造像為代表。西部曇曜五窟造像最為典型。

      二、洛陽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造像為代表。

      三、北齊石刻造像為代表。

      由沙門統曇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以西武州山開窟造像,即今日的云岡石窟。云岡16-20窟,通稱曇曜五窟。主像形體塑造充塞窟內空間異常高大,強調給禮拜者以無比威嚴的壓抑的氣氛,是君權、神權高度統一的象征。

      繼曇曜五窟之后至遷都洛陽(494年)以前,皇室勛貴在云岡開鑿了一批重要洞窟,即1、2、3、4、5、6、7-13窟,這些洞窟均以雙窟形式出現。這時期許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開朗、神采飄逸的形象。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13公里處伊水河畔。開鑿在東西二山上,又稱伊闕西窟,是北魏遷都洛陽后再次開鑿的一處石窟。北魏時的代表洞窟有賓陽洞、古陽洞、蓮花洞、石窟寺洞等。龍門的北魏造像已達到北朝雕刻的顛峰,呈現著濃郁的中國作風和氣派。

      麥積山石窟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附近,其藝術風格有異于云岡、龍門石窟,雄偉、龐大的石刻造像,呈現出秀麗、典雅的風格。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少數知名雕塑家,戴逵(約326-約396年),東晉著名畫家也是最有影響的雕塑家、哲學家。尤以擅長佛教雕塑著稱,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鑄造、雕刻的技法表現,改善國外傳入的佛像式樣而創造出為當時民眾易于接受的佛刻形象。在為靈寶寺造丈六無量壽佛和菩薩木像時,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軀佛像,此像與顧愷之畫維摩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進獻的玉佛像并稱瓦官寺三絕。

      南朝陵莫雕刻與陶俑

      在今南京郊區和句容、丹陽縣境內,分布著30余座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帝王、貴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樹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等。陵墓前石獸一般通稱辟邪,形如獅子而有翼,雙角者稱為辟邪,獨角者稱為天祿。這些石獸形體碩大,氣度恢宏,形象雖源于獅子,但形體極盡夸張。

      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廟、石窟三大類。

      塔,也稱“浮圖”、“浮屠”,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是為藏置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由臺基、覆缽、寶匣和相輪四部分所構成的實心建筑物。河北登封嵩山南麓嵩岳寺塔,為國內現存最早的磚塔,建于北魏(公元520年)。

      石窟,原為依山開鑿的佛寺?;拘沃朴校褐行闹?、覆斗頂方窟、穹隆頂橢圓窟、崖閣、涅磐窟以及大型佛龕、摩崖等。

      寺廟,傳入我國后,與我國木構建筑相融合,擴為宮殿式廟宇,包括寬闊的天井、樓閣、畫廊、花園等。南方多修佛寺,北方以石窟寺為主。

      哲學思想領域中崇尚玄學的清淡、放任無羈和超然物外。具有玄虛、恬靜、超脫的特色,出現了反映宇宙觀的新的題材。

      工藝美術風格清秀、空疏。

      與佛教有關的題材和形式開始流行。夾纻造像、蓮花、忍冬紋樣的流行,以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都成為這一時期典型的時代特色。

      隋唐時期的工藝美術

      隋代(公元581年-618年)短暫的過渡統一,便迎來了如日中天的唐朝。

      唐代是一個文學藝術成就非常高的時代。詩、書、畫、歌舞,以及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各門類藝術,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唐代的工藝美術也非常發達,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木工等,都遠遠超過了前代。唐代的裝飾藝術,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清新活潑,富麗豐滿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

      一、隋代的陶瓷

      白瓷燒制成功,是一項突出的成就。

      二、唐代的陶瓷

      1、青瓷:越窯“類玉、類冰”“巧剜明月,輕旋薄冰”、“秘色”

      2、白瓷:邢窯“類銀、類雪”,河北內邱。

      3、彩瓷:彩釉瓷和釉下彩繪、及絞釉絞胎等多種瓷器。河南魯山、湖南長沙等地。

      4、唐三彩:三彩陶器燒胎后涂以黃綠、褐、藍、白等釉燒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屬釉的特點,兩次燒成,使其成為絢麗奪目、鮮艷多彩的藝術品。長安、洛陽為主要產地,多為明器。

      隋代的絲織生產,北方以河北定州為中心,南方則依然是著名的蜀錦。隋代的印染工藝中,出現了夾纈等新技術。

      1、唐代的絲織:生產中心已經由北方向南方轉移。唐錦的花紋主要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竇師綸所創的“陵陽公樣”)、散花、幾何紋和暈澗。唐錦為緯錦,緯線提花,清新活潑,華美流暢。

      2、唐代的印染工藝主要有夾纈、蠟纈、絞纈、堿印、拓印等。

      3、唐代的刺繡工藝除辮繡外,還有平繡、打點繡、紜裥繡等手法。

      隋唐時期的金屬工藝,以金銀器和銅鏡最為發達。

      唐代的金銀器以銀熏爐和舞馬銜杯銀壺為代表。裝飾精美,手法多樣,金碧輝煌。

      唐鏡因饋贈和獻禮而發達,菱花型、葵花型,特色鮮明。

      唐代的漆器工藝也有所創新。

      金銀平脫:唐代首創。螺鈿:雕漆:唐代首創,現為剔紅。

      唐代經歷著自古以來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過渡階段。

      家具由矮向高發展。品種有幾、案、挾軾、箱、柜、胡床、屏風、棋局等。

      菩薩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點是善于利用泥塑與色彩、壁畫相結合而達到統一的效果。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

      著名的六駿石刻浮雕分別選取侍立、徐行、奔馳等動態風姿英武。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這六件石刻作品純熟地使用了“起位”這一典型浮雕創作技巧,因而使作品產生了強烈的體積感。

      順陵(武則天母親的陵墓)石獅和獨角獸高大獨特,四足挺立。作緩步停留姿態的石獅,造型真實,單純而有力,具有整體的完整性,充分表現出對紀念性石刻特點的掌握。

      乾陵和順陵的石刻所表現的雄偉氣魄是服從政治的要求的,是重要的紀念性雕塑的杰出作品。

      唐代的裝飾風格具有近代裝飾的特點,采用了大量的花草植物紋。

      人的意識的解放,帶來了開放、自信的清新和活潑。

      裝飾的生活情趣化,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潑、親切。

      較大弧度的外向曲線、多彩運用以及秀美、富麗、豐滿、工整的裝飾手法,豐富而清秀。

      藝術風格概括為:博大清新、華麗豐滿。

      宋代的工藝美術

      五代是繼輝煌的大唐帝國以后的又一個各國分裂的時期。北方由于戰亂頻繁,使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南方,尤其是南唐和西蜀,一度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北宋的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發展。南宋雖然偏安,但城鄉經濟和對外貿易仍趨于上升趨勢。宋代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醫學和科學技術方面擁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的手工業,已經普遍發展成為商品生產。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稱為“瓷的時代”

      一、五代的陶瓷:以越窯的“秘色瓷”(青瓷)為代表。專為貢奉使用。

      二、宋瓷:南北方眾多名窯,各展異彩。

      北方地區:定窯-河北曲陽,官窯,白瓷、金銀扣、印、刻、劃花。

      汝窯:河南臨汝。青瓷窯。多素器,蔥綠色。

      官窯:未現窯址。北方青瓷窯。粉青,紫口鐵足,蟹爪紋開片。

      耀州窯:陜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鏤空花。

      鈞窯:河南禹縣,青瓷系統,色釉乳濁,窯變“夕陽紫翠忽成嵐”。

      磁州窯:民間特色窯系。河北彭城一帶。黑白花裝飾。筆力豪放簡練。

      南方地區:景德鎮窯:江西景德鎮,影青為其代表。

      龍泉窯:浙江龍泉一帶。粉青青瓷,釉色蒼翠,堆貼、浮雕裝飾。

      哥窯:釉面開片,魚子紋、蟹爪紋、百圾碎、金絲鐵線。

      建窯:福建建甌一帶。盞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窯:江西吉安。南方民間窯系。木葉、剪紙入釉,玳瑁斑。

      宋代的絲織品以羅為特色。而以緙絲最具成就。

      緙絲,通經斷緯,具“雕鏤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為名家。

      另雕版印染和刺繡也具成就。

      宋代缺乏銅原料,此時銅器銳少,僅用于銅鏡。鏡薄而花式較多。

      金銀器也甚發達。

      宋代漆器主要品種有:金漆、犀皮、螺鈿和雕漆。

      金漆分為戧金和描金兩種。戧金為宋所創。

      犀皮也為宋所創之新工藝。俗稱虎皮漆。

      螺鈿則多黑白對比,富麗典雅。

      雕漆有各色剔法,剔犀、剔彩為著。嘉興為著名產地。

      玉雕以“巧色”為最高成就。

      石雕以歙硯和端硯為全國第一。

      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以樸質的造型取勝,有清淡之美。

      嚴謹含蓄,是為“理”

      文學和繪畫對工藝美術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元代的工藝美術

      1271年,蒙古族統一了中國。統一伊始,經濟和文化遭到很大破壞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發展很不平衡。有的畸形繁榮,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享用的工藝品,制作堪稱精美。

      如:織金錦、棉、毛織品,以及青花、釉里紅為代表的元瓷等。

      元代的陶瓷工藝總的趨勢較為衰落。而隨著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白瓷也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景德鎮開始成為全國制瓷的中心。

      元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繪有青色花紋的一種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種鈷鹽類金屬元素,呈色性很強,鮮明而穩定。元后期達到成熟。

      釉里紅與鈞窯紫紅釉的燒制有關。元時較為灰暗。

      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裝飾多見松竹梅、和“琛寶”。

      在元代的建筑中,琉璃運用較多。山西為最。

      元代絲織品中,納石失金錦最為著名。工藝精美,手法繁多。

      捻金、片金、拍金、印金、描金、點金等。

      毛織品中氈、罽較為普遍,與其游牧生活有關。

      棉織是元展的一種新興染織工藝。元代著名的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習海南彝族人的棉紡技術,促進了我國棉紡工藝的發展。

      元代非常重視金銀器,而銅器遜色。

      金銀器出土較多。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種有雕漆、戧金和螺鈿等。

      張成、楊茂是當時的雕漆剔紅高手,有“堆朱楊張”之稱。

      彭君寶為當時戧金高手。

      螺鈿也很秀美。

      元代強盛而統一?!吧形洹?/p>

      粗曠、豪放、剛勁的藝術風格。

      喇嘛教、道教盛行一時,對工藝美術也有影響。

      明清時期工藝美術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強盛時代。手工藝得到巨大發展,外貿經濟也得到振興。新理學的興起,使經史派更加注重實用和科學技術的研究。

      資本主義萌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科學的產生,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

      清代的工藝美術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清代中期以前,繼承明代的傳統,不論在生產技術或藝術創造方面,都有所發展。

      中期以后,藝術創作走向了繁瑣堆飾,格調不高,但生產技術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明代以后,我國的陶瓷主要以白瓷為主。景德鎮已經成為全國陶瓷的中心。白瓷畫花成為主要的裝飾方法。

      明代官窯器開始以年號作款,一直延續明清兩代。

      清代陶瓷工藝繼承明代傳統,在釉色、彩繪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瑣堆飾的作風。

      明代永樂年間的景德鎮窯,壓手杯是著名品種,脫胎器也是佳作。

      甜白釉和紅釉最具特色。

      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為“麻倉”土,青花原料是南洋進口的“蘇泥勃青”,色調深沉雅靜。有“燈草口”的霽紅釉也是此時精品。

      明成化時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時期最為精美。小件酒杯,如雞缸杯著名。

      弘治、正德時期總體趨向衰落,但“澆黃”或“嬌黃”釉特色鮮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

      嘉靖、萬歷年間,民窯官窯產量巨大,分工很細。嘉靖的葫蘆瓶、

      萬歷的蒜頭瓶為當時佳器。五彩初露端倪。

      明時福建德化窯的白瓷最為著名。法人稱之為“中國白”。

      瓷塑像也很有名。何朝宗是當時的瓷塑高手。

      宜興窯和石灣窯為明時的精陶產地。石灣窯仿鈞瓷,又稱“泥鈞”

      宜興紫砂壺以造型取勝,“供春壺”為代表。

      琺華器與佛教有關。花紋輪廓用高起的凸線,再飾以藍、紫、綠等釉彩。

      清康熙年間,以紅釉為著,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器口呈淡青色。古彩“硬彩”筆力健勁,單線平涂,色彩濃艷。青花則稱“康青五色”渲染次數加多,更富層次感。

      雍正時期陶瓷逸麗清秀,富裝飾性。以粉彩(軟彩)最具成就。

      乾隆時期陶瓷富麗繁密,細致精巧?,m瑯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

      康熙剛健、雍正雅致、乾隆華縟。

      康熙裝飾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鳥,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

      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琺瑯彩成就均高。

      明代的染織工藝,在織造技術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種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

      絲織品以江浙、四川、山西和閩廣為著。妝花、本色花和織金錦各具特色。江南成為棉織品的主要產地。并有“畫繡”之“顧繡”為最。

      清代絲織種類更加齊全。蘇州織造、南京云錦和緙絲為特色。蘇繡、粵繡、蜀繡、湘繡、京繡各領。

      明代的金屬工藝中,最具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爐和景泰藍。

      宣德爐是利用從南洋所得風磨銅鑄造的一批小型銅器,為宮廷和寺廟作祭祀或熏衣之用。

      景泰藍的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藝術特點形、紋、色、光。

      清代的景泰藍繼承明代。又出銅胎畫琺瑯,為景泰藍的演進。另有鐵畫別有特色。

      明代果園廠雕漆、嘉興姜千里的螺鈿和揚州周翥的百寶嵌、蘇州蔣回回的金漆最為著名。黃大成的《髹漆錄》作為漆藝專著,享有盛名。

      清代的漆器工藝以北京的果園廠雕漆、揚州的螺鈿和福建的脫胎器最為著名。

      明式家具注意木材的質地,多采用硬制的樹種,所以又統稱硬木家具

      充分體現木材的色澤和紋理,不加油漆

      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構架結構

      明代家具的藝術特色可概括成:簡、厚、精、雅

      簡,造型洗練,落落大方

      厚,形象渾厚,莊穆質樸

      精,做工精巧,嚴謹準確

      雅,風格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

      明代玉雕、石、牙、角、竹、木、核、匏雕均很發達。

      其中玉雕和竹雕最著。

      清代的玉器工藝在乾隆時期達到極盛。石雕出現端硯、歙硯、青田石雕、壽山石雕、石雕等名品;彩塑以“泥人張和惠山泥人為代表。

      吉祥圖案是明清以來最為流行的一類圖案?!皥D必有意,意必吉祥”

      分類有:表現幸福者、美好者、喜慶者、豐足者、平安者、長壽者、多子者、學而優者、升官者、發財者。

      表現手法:象征、寓意、諧音、比擬、表號、文字。

      明代是中國民族風格發展的成熟時期。

      牛頭的雕刻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創新方法 媒材文化資源 教學方法

      引 言: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我們并不是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美術畫家,而是通過課程的開設,活動的開展,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相對于語文、數學等側重于知識性課程,美術課程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創造設計,它更靈活,更需要創新,只有創新的畫作才能熠熠生輝,只有創新的設計才能具備無窮的活力。作為美術老師,我們要發揮引路人的作用,教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去想象、去嘗試、去打破、去描述、去構造、推陳出新,充分發揮我們的教育機智,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當前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側重于臨摹教學

      在美術課堂中,為了讓課堂效果更加直觀,教師往往會給學生做一些教學示范,把作畫的每個步驟都告訴學生,或者給學生展示一些范畫,然后一些學生會認為“只要照著老師的步驟去做,對照著范畫去做就行了”,于是學生的作品并沒有創新,或者說只是臨摹了一遍。其實臨摹能夠讓學生快速掌握一些美術技法,提高美術塑造能力,夯實美術基本功,但是學生過多的臨摹,只會把學生套上枷鎖,陷入創作的泥潭。

      2.課堂教學過于傳統呆板

      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過多的采用講授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急于把教材中的內容給學生講清楚,把教材上的作品,一些繪畫方法等講解得過細,反而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沒有認真的觀察和積極的思考,課堂自然會死氣沉沉。

      3.評價方式過于單一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美術作品獲得老師的好評,而一些教師可能過多的關注于整個作品的表現效果,而忽視了從作品的創意、畫面內容,學生的想法,材料,構圖,線條,作品的實用性等多個角度去評價學生,去肯定學生,這樣只會讓喪失對于美術課程的興趣。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策略

      1.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創新方法的引導

      (1)觀察是創新的源泉

      在美術課程中,創新創造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也就是說,美術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生活,是創作者對于生活素材的提煉、加工、改造。由于我們對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物已經習以為常甚至麻木,我們往往發現不了這些平常事物的一些細節,感知不了他們的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蝦特別傳神,其實為了畫好蝦,他在家養了蝦,日復一日的觀察,對蝦的造型,生活習性了然于胸,這才能幾筆就能勾勒出傳神的蝦的形態。

      一些同學可能認為直接臨摹一些作品就夠了,不需要去仔細觀察,其實臨摹或者模仿出來的作品并不具備生命力,這樣會忽視很多精彩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假如你用心感悟,就會發現它便是美的化身。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提取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自己作品的元素,這樣能為自己的作品增色不少。

      (2)“點—線—面”是創新的基本元素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認清楚“點—線—面”的基本繪畫元素,點可以組成線,線可以組成面,面可以組成一幅畫,其實一幅畫,是離不開點線面的,它是美術作品的最基礎的元素,世界著名的抽象藝術家康定斯基,便是利用點線面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點線面的規律,能夠讓學生形成一種構成的邏輯思維。例如在一些設計應用類的課程,有的學生總是把要制作的東西想得太過復雜,運用過多的材料去制作,結果反而做出來的效果不那么理想。其實運用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就能制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出來,關鍵是要要有“點—線—面”的構成意識。

      (3)聯想是創新的生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例如由葉子聯想到植物,由植物聯想到花園,花園里有長凳、蝴蝶、蜜蜂,人們在公園里散步游玩,大家多么開心呀,發揮了充分的想象之后,提取所需要的素材,這樣就能開始創作了。一些優秀藝術作品都是來源于藝術家的聯想,藝術家先聯想出一些場景,然后將它表現出來,欣賞者看過之后,欣賞著自己又會產生聯想。教師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能夠讓學生擁有源源不斷的新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就是創新的源泉呀。

      (4)創新要貼近現實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關注現實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為生活服務的,藝術創新并不等于閉門造車,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去,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設計生活標志》這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我們身邊的一些問題,如霧霾嚴重,水資源浪費污染,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并設計出相關的標志,引起人們對這些問題的重視。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僅能激發他們對于美術學科的興趣,還能夠能為他們提供創新的源泉。

      2.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媒材進行創作

      美術是一門相對自由的課程,在創作時,可以采用不同的媒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創作,可以采用傳統的畫筆、顏料進行作畫,但同時我們也可以采用一些剪紙、拼貼、拓印、雕刻等作畫形式,至于創作的材料,不單單是畫紙,也可以是一些樹葉、樹枝、石頭、布料等等,總之,我們生活中的材料實在是太多了,關鍵是在于我們的學生有沒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開拓他們的藝術視野,提醒他們留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也可以適當收集一些素材,為以后的學習做準備。不過,雖然作畫的材料很多,但也不是每件都可以成為作畫的材料,還是需要選用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的材料,并且選用的材料種類不能過多,過多則顯雜亂。最后要對選用的媒材進行加工,例如把收集的材料洗凈、裁剪、添加顏色等,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畫面效果。例如在《衣架的聯想》這一課中,其中有一件《牛頭》雕塑作品,是畢加索在1943年創作的,畢加索就選用了自行車的坐墊和車把手來構成了這件作品。在這一課,我們的創作材料主要是衣架,要求各位同學對衣架進行聯想,同學們紛紛為衣架添加了不同的“裝飾”,于是構成了花燈、螃蟹、旋轉木馬、蝴蝶等一件件精彩的作品,通過這堂課,各位同學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嘗試了運用新材料,還學會了聯想和組合這一創作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創作

      薪火相傳的地方文化資源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歲月積淀的寶貴財富,歷久彌香,我們理應將它發揚光大。同時,它也是一種珍貴的美術資源,我們可以從中挖掘源源不斷的美術素材,讓我們更好的去創新創造,并能成為我們作品中的閃光點。例如我們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望江挑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正反成趣”,無論從正面看還是反面看,圖案都是一樣的,雖然這是一門針織手工藝,但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到美術創作中,我們可以創造出不同的圖案。當然,這需要我們教師先要自己掌握這項工藝,再逐步地去教會我們的學生。我們還有皖南地區的古建筑,每年都有無數的游客來這里游玩,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美術愛好者,這里的風景優美,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以馬頭墻、青磚黛瓦為主要特征,還有精美的木雕,石雕,能帶給我們獨特的視覺感受。我們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當地的圖片,介紹當地的文化,也可以建議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去實地參觀。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創新的源泉。

      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首先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才有機會讓學生在美術的海洋中接受創新的熏陶。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和美術技能薄弱,因此教師不能將一些知識講解得過深,把教學目標設置得過高。傳統的課堂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這樣其實是限制了學生的創新發展。其實上好美術課的關鍵是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樣的課堂才是生機勃勃的課堂,我們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我們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讓學生愛上美術課堂。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對于一些設計應用類課程或者創作復雜的課程,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法,把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學生可以一起討論,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然后形成一個最佳的方案,最后在一起完成創作,這樣能讓他們做得又快又好。

      無論是實踐類課程還是欣賞類課程,教師都要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再創造美的課程中讓學生動腦思考,從而提高設計創新能力。例如《材質的美》這一課,這是欣賞評述類課程,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材質,明白不同材質帶來不同的美感。在課堂上,我帶來了一些不同材質的物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在學生充分感受之后,我讓學生運用最喜歡的材質,尋找一些材料,來制作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于是,大家興致勃勃地制作了起來,進一步感知了材質的美。

      相關期刊更多

      寵物世界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地質學會

      浙江水利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水利廳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成人在线播放va|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