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藥專業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6-0063-02
中醫藥基礎教育是未來中醫藥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多樣化交叉學科的教育建設是目前我國中醫藥改革創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綜合性中醫藥大學往往會設置醫藥方向的非醫藥專業院系,培養多樣化中醫藥復合人才。然而,大多數非醫學專業開設時間較短,課程設置不夠成熟,尤其是其醫學課程設置更是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專業培養目標未能很好地得以實現。
在非醫藥專業院系中,醫藥基礎課程一般不作為專業課,一兩個學期就結束學習。以《中醫藥基礎》課程為例,一般設置為70學時左右,內容包括“中醫學基礎知識”、“中藥學基礎知識”、“方劑與中成藥基礎知識”三大塊。對于學生來說,教學內容繁雜難懂、枯燥無味、難以吸收;對于教師來講,學時太少,不能全面展開來講,往往顧此失彼,使本課程的教學面臨極大的困難。筆者在《中醫藥基礎》教學過程中感受頗深,無論是在職業態度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所改變,對于非醫藥專業的學生,教學目的不是讓他們學得像中醫藥專業的學生一樣優秀,而是激發他們學習中醫藥的熱情,并運用到本專業領域上來,加強中醫藥專業與非醫藥專業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從“讓我學”到“我要學”,從“討厭學”到“喜歡學”上進行轉變。筆者發現,適用于醫藥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對非醫藥專業學生不一定適用。筆者思考,在抱怨學生基礎知識不牢、上課沒人聽講的同時,是否應從教師入手,改進教學方法呢?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并提升非醫藥專業學生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歸納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
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文化程度、知識結構、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雙方往往容易產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過主觀努力去消除,教書育人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社會閱歷寬,有主見,有民主意識,教師很難也不能再按照學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學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導學生,給學生自由的課堂空間。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教學效果越好。首先,教師應去除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不良心態,不要以發號施令者自居,應以正直開朗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著面孔,學生犯錯誤靠“戒尺”去懲罰,哪有學生愿意靠近教師?更別說積極有效地傳業授道;其次,不要把學生的一些特點當成教學阻礙,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學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響教學心情,又讓學生越來越抵觸教師,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地融入教學課堂,給他們創造一個交流、提問、互動的平臺,讓學生明確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最后,教師個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視。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師素質過硬,做到講知識時博學貫通,講體育時身手矯健,講娛樂時吹拉彈唱,樣樣俱全……雖然達到目標艱難,但只要努力,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贏得學生的欽佩,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自然會喜歡自己所教的課程。同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多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二、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常常會有一些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上徘徊,他們責任心強,教學態度認真,一節課從頭講到尾,生怕學生遺漏知識點,整節課下來,自己和學生都會疲憊不堪,可效果卻很一般。這樣的方法不適合非醫藥專業學生的教學需要,他們學習《中醫藥基礎》課程的目的以激發學習興趣為主,了解勝于掌握,興趣大于成績。那么,如何讓非醫藥專業學生在短時間內花費更少的精力,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
1.去繁存簡,突出重點
《中醫藥基礎》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再加上非醫藥專業學生的學習重點是自己的專業,很難抽出大部分精力來學習醫藥知識。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如果不對課本內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簡而精”,就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例如,在“中藥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各種主治的藥物加在一起有幾百種,如果每種中藥都給學生講解很不現實,學生也很難吸收消化。我們要考慮學生喜歡聽什么,多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講。學生在學校難免出現感冒、發燒等一些常見病,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中藥上,如解表藥、清熱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等,學生感興趣就會認真聽,再舉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藥物相關聯,加深印象。又如,非醫藥專業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很少,有關“中醫學基礎知識”的診法就可以舍棄不講或少講。這樣一來,重點突出,學生才能記得住,聽得懂,用得上,才會提升學習的興趣。
2.提倡自主學習,多種教學方法并存
大學生的學習以自學為主,如果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就無法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同時加大了教師的責任。大學的課堂教學不同于高中,應以自學為核心,情景式教學為先導,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將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總結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學說的講解過程中,將學生分為五組,讓學生分別扮演金木水火土這幾種角色,自行總結五行的特點和相生相克的原則,再由代表辯論。又如,講到方劑的“感冒用藥”時,可以把教室變成診室,一些學生扮演患者(描述癥狀),另一些學生則扮演醫生(診斷開方),教師引導沒有參與扮演的學生通過患者的描述鑒別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以及相應的臨床表現。同時,根據開出的藥方,利用聲音、視頻、圖像等多媒體課件或藥材實物演示,讓學生更為形象直觀地了解中醫藥中難懂的概念,增長知識面。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有些教師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學法講解中藥知識,有些則善于使用拓展法將本課程的三大知識點融會貫通……只要善于綜合利用教學方法,會比單純地使用講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種教學方法并存的課堂,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增加學習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機械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切合實際和實踐激發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
3.營造中醫藥學習氛圍,關注第二課堂
根據文獻調研發現,非醫學專業的醫學課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大多數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未能掌握應該具備的醫藥學知識,或者對醫藥學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究其原因是學時有限、教材內容繁多、脫離實踐,因而學生難以掌握,學習興趣不濃。非醫學專業學生學習醫藥知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發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所以,除了改善課堂教學方法外,還可營造第二課堂的學習氛圍。例如,請一些著名的老中醫來校開展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學院的藥園、標本室,包括到中醫院藥房或藥店調研、學習,等等。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樂于思考、重在實踐的學習態度,使教學更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達到“學做結合”的模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更容易接受和熱愛中醫藥的學習。
綜上所述,為了給非醫藥專業學生教好《中醫藥基礎》課程,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目前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增強學習中醫藥的興趣,才能為國家培養中醫藥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藥 英語著作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 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 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 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 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 個分冊。2001~2006 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編譯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教材,并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叢書。在2007 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會指導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漢英雙語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
3.單個著作
(1)英文
1)中醫基礎理論
2003 年劉干中、徐秋萍、王臺主編《中藥基礎知識》(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諸病中醫中藥外治大全》。2007 年李經緯主編的《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謝竹藩編著了《英文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針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編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農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中國針灸學》。2002 年金義成、彭堅所著《中國推拿學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編譯《針灸學釋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漢英或英漢
1)中醫基礎理論
1990 年陳慰中著,俞昌正譯《西方的中醫五行學說(英漢對照)》由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馬偉光、和麗生主編《英漢雙解簡明中醫基礎理論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3)中藥學
2006 年蘇子仁、賴小平主編《漢英·英漢中草藥化學成分詞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4)針灸推拿
4.工具書
二、討 論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醫藥英文著作中,叢書系列大致可分為四套,主要為漢英或者英漢雙解形式編寫。教材主要有兩部,基本包括中醫藥主要科目知識,一部全英文,一部漢英雙解。而個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較少;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三部,針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漢英或者英漢形式出版;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各科及詞匯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針灸推拿學的著作編寫,共有二十八部,中藥學僅一部。工具書包括有十六部,均為漢英形式。
1.目前國內中醫藥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教材:專門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的中醫藥專業英文雙語教材還呈現一個短缺狀況,尚需進一步編輯完善。
(2)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還缺乏一支數量充足,既掌握中醫藥專業技術,又精通中醫專業英語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在醫療實踐中大力宣傳中醫藥,使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在國外醫療體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際認同。
(3)全英文著作:中醫藥英文著作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國內相關從事中醫藥人士的學習,因此編寫形式以漢英或英漢雙解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編寫的著作相對較少;中醫藥知識全面傳播還尚存缺限。
(4)中藥學以及其他中醫藥經典醫籍:由于國際社會對于針灸推拿已經比較認同,但對中藥學和一些中醫經典醫籍,如《金匱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編寫較少,相對限制了有關理論的交流和傳播。
2.解決之道
[關鍵詞] 中藥專業;《方劑學》;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0-07-02
《方劑學》是中醫藥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在中醫、中藥基礎知識和臨床其他應用學科之間起著重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目前高校各專業《方劑學》教學基本沿用中醫學專業的教學思路,即以培養處方能力為主。但是,中藥學各專業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是擔任藥師,新藥研發和藥品推介等,故需通過《方劑學》獲得與中藥行業相關的臨床知識而不是處方能力[1],基于這一需求,中藥專業的《方劑學》教學改革應按照以下基本思路進行。
1 把握“實用性”原則,突出專業培養目標
由于中藥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的方向是從事臨床藥師、零售藥店、新藥研發、新藥推介等工作,因此其《方劑學》教學應更加突出中藥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實用性”藥學人才,使學生有能力適應各種藥學類工作崗位,其體現在《方劑學》課程改革上的內容即是增加實用知識:如依法統方、研制方舉例、非處方藥、不良反應、藥品商品學知識等。
1.1 依法統方
針對每一類別方劑,可增加對該章所涉及方劑組方思路的講授,有助于學生提綱挈領的掌握類方的基本組方規律。如辛溫解表劑常由辛溫解表藥、活血通脈藥、宣降肺氣藥等組成;而辛涼解表劑常由辛涼解表藥、宣肺止咳藥、清熱解毒藥、養陰生津藥組成。通過藥物類別總結各類方劑的組方思路,更適合中藥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易于理解掌握。
1.2 增加研制方舉例,強化主方治法及配伍特點的講授
由于中藥專業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極少有臨床開具處方的機會,因此對于方劑的具體臨證加減應用,可以適當省略,但可以加入以正方及相關附方組成為主加減,或師正方(附方)治法而研發成功的中成藥,并簡述其研發的中醫理論依據。為學生將來從事中藥新藥研發奠定基礎。如連花清瘟顆粒,是由麻杏甘石湯與銀翹散合方加減而成,師麻杏甘石湯表里同治,治里為主的配伍特點,合銀翹散之金銀花、連翹、薄荷增加透表作用,加入板藍根、魚腥草等清肺之熱毒,伍大黃以瀉熱通便,導熱下行,伍藿香以化濕濁,紅景天活血化瘀,全方汗、下、清并用,衛氣同治,兼可化濕,又以清瘟解毒為主。
1.3 附方要具備中藥專業的特點
由于中藥專業學生畢業可能擔任執業藥師,其工作中的重點是推薦并安全使用非處方藥,因此各類方劑的附方應增加由正方通過加減藥物或轉變劑型開發而成的常用OTC中成藥,并詳細講解其組成、功效和適應證,為學生從事醫院或藥店藥師打下基礎。如羚翹解毒丸由銀翹散去蘆根加羚羊角組成;由玉屏風散通過轉變劑型而成的玉屏風顆粒;由逍遙散通過轉變劑型而成的逍遙丸和加味逍遙丸等。
1.4 增加相關方劑及OTC附方的不良反應舉例,并分析原因及提示避免不良反應的措施
近年來,隨著中藥及中成藥的廣泛使用以及對中藥安全性的重視,中藥及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報道逐漸增多。因此,可在《方劑學》各章中增加已有報道的正方或OTC附方不良反應內容,特別是對于中藥專業學生,OTC附方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其將來所從事的藥師工作相關性較大,這對于指導患者安全使用OTC中成藥具有重要意義。如筆者曾對大量OTC中成藥不良反應做過文獻分析[2],其中藿香正氣水(由藿香正氣散通過轉變劑型開發),逍遙丸(由逍遙散轉變劑型開發),附子理中丸(傳統成方)以及香砂養胃丸(據平胃散加減而成)均有不良反應發生。在已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案例中,除了患者具有過敏體質的原因外,還存在用藥不當的情況,如藥證不符,多藥聯用等。
根據藥物組成及配伍原則,明確中成藥的功效及適應證;針對疾病,選擇相應的治法,并將中藥通過合理的配伍形成方劑,是避免或降低中藥發生不良反應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因此,各章節中應明確各方劑的適應證以及使用注意,這是臨床指導用藥的基本條件。
1.5 適當滲透藥品商品學知識
《方劑學》課程中也可滲入一些藥品商品學的知識,比如方名是消費者(患者)對每種方劑的第一印象,如果根據其藥物組成、主治病證、治法或配伍理論使其命名具有一定吸引力,以增加藥品的商品競爭力,如由歸脾湯開發的人參歸脾丸,因在方名中強調含有人參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引消費者的作用。
2 把握“必須”和“夠用”的原則,精簡相關內容
由于中藥專業的《方劑學》課時較少,就業需求與中醫專業有所不同,其教學內容也應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把握“必須”和“夠用”的原則,精簡相關內容。
2.1 把握“必須”原則,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核心理論
由于針對中藥專業的學生,掌握方劑學的基本理論及臨床知識比應用具體方劑隨證加減治療疾病(開具處方)更加重要,所以《方劑學》的基本核心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擴展應用知識的基本保證。體現在總論部分即方劑的治法和配伍理論;體現在各論部分即那些代表法度的經典方劑,如麻黃湯代表汗法、大承氣湯代表下法、小柴胡湯代表和法等。
治法在辨證和遣藥組方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藥師指導患者臨床用藥,首先要明確針對患者病情所使用的方劑或中成藥是否符合該病證的治療大法,比如虛證用補法、熱證用清法等。
針對病機,在治法的指導下,通過合理的配伍組成方劑,是保證中藥臨床有效的基本途徑之一。中藥專業學生將來可能從事藥品研發工作,掌握方劑的配伍理論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對于研發療效確切的新中成藥具有重要意義。
方劑學的基本核心知識是針對病機、病證,選擇相應治法,并依據治法,通過合理的配伍原則遣藥組方,即“法隨證立,方從法出”,且配伍理論在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診斷等臨床知識技能,中藥專業的學生無法像中醫專業學生那樣完成整個處方過程,但可通過方劑學課程的學習,將課堂滲透的臨床知識及方證特點與所學的治法及配伍理論有機結合,用于開發中成藥,這便符合中藥專業學生畢業從事新藥研發的就業需求;同時,由于掌握藥物配伍知識,通過對已有中成藥藥物組成配伍的分析,及主治病證的了解,也可結合方劑學所了解到的臨床知識,推薦患者使用適合其病情的OTC中成藥,這便滿足了中藥專業學生畢業從事藥師的就業需求。
2.2 把握“夠用”原則,精簡內容以適應課時需要
由于中藥專業《方劑學》課時較少,且部分內容對于中藥專業學生未來就業需求意義不大,故在前述“必須”原則的基礎上“夠用”既可。主要從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分述。
2.2.1 “夠用”原則在總論部分的體現 針對中醫專業,《方劑學》課程既要保證學生的臨床處方能力,同時也要保證對《方劑學》的傳承和研究,所以方劑學發展史在總論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此部分內容在中藥專業學生就業中應用不大,故可適當刪減,保留發展主線即可;方劑劑型在中藥專業《中藥藥劑學》課程中有詳細講解,因此這部分內容也可以適當精簡。
2.2.2 “夠用”原則在各論部分的體現
2.2..2.1 章節設置改革 多數方劑學教材的各論部分多以治法(功效)分類成章,章節及方劑數量較多,而中藥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方劑所表達的法度,設置章節和選方數量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某些方劑類別可以從簡,比如現代不常用的瘡瘍劑、驅蟲劑、涌吐劑等章節,而此類方劑中比較重要的方劑可歸入其他相似類別的章節。比如在多數供中醫專業使用的《方劑學》教材中,仙方活命飲屬于瘡瘍劑[3],由于該章節在中藥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中應用不大,因此可以根據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的治法特點將其歸入清熱劑章節進行對比講解[3]。
2.2.2.2 具體內容改革 由于中藥專業無醫古文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內容相對較淺,對于中醫專業術語的理解掌握勢必不足,因此經方應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闡述主治病癥、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簡明扼要的分析方解及配伍特點。如大承氣湯為《傷寒論》經典方,原文中【用法】部分使用的是古文,不易于中藥專業學生理解,可以直接講授現代用法;【主治】項目為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日晡潮熱,譫語,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由于中藥專業學生,臨床基礎知識不足(如不開設診斷學課程),無法理解陽明腑實證及大堆的癥狀,因此可將其歸納為熱結便秘證,大便秘結,脘腹痞滿疼痛,舌紅苔黃,脈沉實作為辨證要點。這樣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3 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中藥專業的《方劑學》教學改革要在保證基本核心知識不變的前提下,適應中藥專業學生的就業需求,即把握“實用性”原則,突出專業培養目標,把握“必須”和“夠用”的原則,精簡相關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獲得最佳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 王璞,邢丹,黃新峰.基于中藥學通用人才培養的《方劑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7):9-10.
[2] 王璞,王聿成.非處方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分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3,36(2):47-49,55.
[3] 謝鳴.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0.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藥用微生物 學習能力 項目操作能力 探討
現代高職院校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培訓企業崗位所需要的人才,使學生學有所需,學有所用,對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行了新型的課改教學,使之更適合企業的需要。
在課改教學中,藥用微生物技術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完這門課后,學生在理論水平上,和項目實踐操作技術上都達到中級技工對藥用微生物技術的要求標準,成為一名合格的藥物檢驗工,為企業所需。
根據課改教學的目標、要求,我們擬定了一套培養學生適應并掌握課改教材,掌握項目引領目標的新型教學手段,掌握項目實訓操作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下面就是我們總結的課改教學方法,供大家討論。
一、選用合適的實用的課改教材
現在各種版本、各個出版社的藥用微生物的課改教材,種類繁多,各有其特點,我校是高職院校,在選用教材時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企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來選定教材,合適的教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幫助。在選用教材時,我們認為應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1.選用的教材涵蓋的理論基礎知識要廣、泛而簡單明了,教學重點、難點要突出,易學易懂,總結性,歸納性,針對性較強的教材。
2.選用的教材,每章節前面都應有本節教學目標,明確規定同學在學習這節內容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一般了解、理解的概念及內容,要了解的應用性、拓展性的知識,這樣的教材使學生對本節的重點,要掌握的概念、結構、特點、應用性知識一目了然,增加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目標性,針對性,減少以往在學習過程中學完一節、一章后不知道要掌握什么內容的盲目性。
3.選用的教材,在每學完一節后,有目標檢測題,題的形式多樣,可以有選擇題(單選和多選),名詞解釋題、填空題、問答題,前三項題型都是比較細致。我們應而泛地、有針對性地幫助同學了解、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如概念、特點、區別等,使學生對學到的知識消化、吸收、強化,而問答題,可以在學完一章內容后,選擇性地做,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歸納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切合專業的需要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特別強調對理論知識要精挑細選,不同的專業,對微生物這門課的需求不一樣,要盡量選擇和專業相關連的專業基礎知識。
對于生物制藥專業,主要是普通細菌、病原性細菌、霉菌、放線菌和藥用真菌形態、結構、特點、應用知識的學習,并了解細菌,病毒的致病性、干擾素、抗體、免疫疫苗等相關醫學知識。我們還根據高職生的學習能力,理解水平,專業特點和綜合素質能力的特點,選擇一些拓展性強、應用性強,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學生認識到微生物技術在生物高新技術中的應用。如檸檬酸,谷氨酸的生產原理,基因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驟,原理及其特點,基因工程藥品,轉基因食品,糖尿病、痛風、高脂癥、脂肪肝的病理及癥狀,微生物在有機廢水處理,探礦、探油方面的應用。這樣的教學內容,強調了理論學習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的掌握和理解,拓展了其知識面,提高了其理論知識方面的素質,做到了有的放矢,將專業基礎課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課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拓展了相關連的應用性知識。
三、項目操作技能的培訓
藥用微生物技術是一門理論和實驗實訓結合緊密的一門應用性學科,在重視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重視項目操作技術的培訓,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地學好這門課,我們認為可從下列兩方面培訓學生的操作技能。
(一)平時實驗實訓
在平時的實驗實訓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發現,學生在很多操作重點和細節上,不能完全領會老師的示范操作,步驟混亂,操作不得要領,不注意操作步驟的嚴謹性,不在乎安全性,導致實驗結果失敗的情況常有發生,而且不會分析失敗的原因。因此,我們在課改教學中采用下列較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1.實驗前播放相關實驗視頻,使學生對整個實驗用的材料、儀器、正確的操作步驟、實驗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在實驗課堂上,教師再簡短講解實驗的原理、目的、材料、操作要領、要點。教師自己再實操一遍實驗中的重點步驟,如接種、移液的方法,高溫高壓滅菌鍋的使用步驟,等等,使學生對實驗操作步驟和重點有深入而客觀的認識,操作起來更加容易。
3.學生邊自己動手,教師在旁邊觀察每個學生的操作狀態,及時糾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4.結果分析。在學生做完每個實驗后,要求其書寫實驗報告,報告要切合實際,要對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如結果有失敗,要對失敗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避免下次的錯誤,使學生對實驗及操作程序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專題實驗培訓周
在平時實驗實訓后,還要專門用一周來培訓學生在應用性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訓的內容是:①藥品或食品中細菌菌落總數的測定;②藥品、食品中大腸菌群的測定,③空氣、水中微生物種類的測定。
這三門實訓項目是在有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后才能開展的拓展性、應用性的綜合大實驗,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作為準則,可以幫助同學提高創新思維,提高綜合技能素質,提高實驗操作的熟練度,達到學生考核中級藥物檢驗工的要求。
通過這樣的教學和實驗手段,學生的理論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和實操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既掌握了重點要求的理論基礎知識內容,又了解了拓展性的應用性知識,還初步學會了對問題的研究,項目實驗實訓的操作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論水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得到了發揮,觀察力、想象力、獨立思考力得到了加強。在勞動局組織的技工證考核中同學們達到了98%的合格證。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受到了同學、企業的好評,就業率大大增加了,符合了社會、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藥用微生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2]微生物.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關鍵詞】中職 醫藥專業 語文教學 國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133-02
一、中職醫藥專業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一)中職語文課程目標不明確
仔細研究《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 2009)》和《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最新版)》,不難發現雖然教育的性質不同,但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要求非常接近,即“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具備“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其熱愛、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及文化素質。這使得很長一段時間中職語文教學無論是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很難從普通教育中分離出來。普通教育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是“為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而中職教育的目的是“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相同的課程目標卻要達到不同的教育結果,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卻要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其間的尺度很難把握,職業教育的專業特色更難體現。
(二)教材無法滿足教學要求
以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10年來,根據廣西教育廳的規定,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共使用過3套語文教材:語文出版社出版、趙大鵬主編的《語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歐陽代娜主編的《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鄭國民主編的《語文》。應該說3套教材都體現了對中等職業教育在語文教學方面的探索。語文出版社的《語文》立足本土,教學內容頗具廣西特色,但教材版本設計與普教的語文教材交叉的東西更多一些。外研社的《語文》和人教版的《語文》從不同角度詮釋了2009年教育部重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對中職語文教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外研社的《語文》注重學習者本身,“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強調語文應用”;人教版的《語文》職業教育特色更為顯著,也更為注重學生的情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職業觀的養成教育。我們更傾向于人教版的這套語文教材。但由于全國統一使用的教材的共性較強,而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是醫藥專業的學校,要滿足“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的需要,必須對其進行整合,構建適合我校專業特色的語文課程體系。
(三)教育對象特殊
教育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我們不能忽視中職生文化基礎差的特點,他們對職校和普教語文課幾乎沒有區別的迷茫,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教學方法的陳舊和似乎與專業學習無關的語文學習的抗拒。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就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的意義
(一)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語文課具有工具性。中職語文課是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學科,又與職業指導密不可分。在浩瀚的傳統文化中擷取營養,不但能提高中職生的文化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對其生存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職業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大有裨益,將影響中職生今后的就業和發展,尤其對于醫藥專業的中職生,更加重要。
(二)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需要
黨的十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在語文課程中注入國學教育內容,既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需要,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需要
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職業性,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對其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從業的態度。我國是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眾多古代著名的醫家及其思想是我們對醫藥專業中職生進行職業思想及職業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實踐證明,這種教育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三、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須考慮的方面
(一)分析學情
如今在讀的中職生都是90后,大部分因中考成績差,不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而就讀中職,生源質量差。他們一般年齡在十五六歲,是吃著快餐、看著動畫片、聽著韓語歌長大的一代。他們正處于成長中的叛逆階段,思想不夠成熟,但獨立意識卻非常強;容易接受新思想,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差,面對各種的誘惑,抵抗力差;他們樂于接受新信息,形象思維較為發達,厭惡理論學習,抽象思維能力差,又不愿意多思考;再加上社會上對中職生的歧視,就業前景的暗淡,很容易喪失對前途的信心,迷失生活的目標,自暴自棄。雖然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但他們語文能力參差不齊,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缺失,又缺乏刻苦精神,有些甚至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水平。生源質量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國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著眼于中職生的實際學情,將其個性發展放在首位。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終身從事一種職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所以選擇國學教育內容應注重培養中職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觀。
2.以能力為本位。從醫藥專業崗位需求出發,借助中職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通過職業角色分析,確定國學教育中有效提高中職生職業人文素質的內容,培養其職業能力,使語文課程真正成為中職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工具課程。
3.以專業為導向。立足醫藥專業,把對中職生的人文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核心。
(三)國學教育內容的確定
確定國學教育的內容,可以從三個角度考慮:
1.提高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中職生今后人生發展和從業后保持職業發展后勁的保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通過學習精選的經典詩詞賦文,教導他們如何做人的道理,進行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提高其人文素養。
2.職業崗位要求。我校畢業生主要從事與醫、藥相關的工作,這類職業崗位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規范的心理素質及專業素質,還要有較高的情商。精選的古代經典哲文和古代著名醫家及其思想的美文,可完成這個培養目標。
3.崗位能力培養。中職醫藥專業學生的就業走向基本是醫藥市場營銷和醫藥零售行業,這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的同時,要有很好的聆聽習慣、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運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的特點,進行“聽說讀寫”四項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同時注入職業能力培養內容,可取的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中職語文課滲透國學教育的方式及測評手段
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滲透國學教育,是將二者有機融合,利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課成為中職生掌握職業技能重要學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一)構建靈活的教學模式
以教育廳規定的語文教材為藍本,以“實用、夠用、易懂”為標準,對現有的教材加以篩選、整合,或另行開發,構建成基礎知識、閱讀欣賞、口語表達、應用寫作及實踐活動等五個教學模塊,將傳統的“聽說讀寫”四項語文能力按專業需求分別置于各教學模塊當中,基礎知識、閱讀欣賞、應用寫作模塊主要以教材為依托,重點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對其進行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的教育;口頭表達模塊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上,重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并將自己的觀點準確、有序而又流暢地表達出來。語文實踐活動模塊可以開展詩文朗誦、主題報告、手抄報評比、演講比賽、課本劇、歌曲評論、影視評論等活動,也可以參加各種社會調查、招聘會、采訪、推銷等實踐活動。教學模塊的構建非常重要。根據專業的不同,設計開放式的模塊組合,靈活拆拼增減,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以貼近學生實際, 滿足其學習需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和優勢,大力挖掘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職業素材,進行職業道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
(二)開發國學選修課程,滿足課外所需
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開發國學選修課,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如我校開設了國學經典講讀、古代小說欣賞、古今說禮、書畫講座、中醫養生等課程;選修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比較靈活,針對性強,專業特色明顯,只要對課程的情境性、直觀性、活動性和生動性多加研究,就可多方面滿足中職生的學習需要,所以很受學生青睞。
(三)依靠社會力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利用學校的文化講堂活動、讀書月及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節假日如護士節、古代某著名醫家誕辰日等,請校外的專家學者、校內教師、相關單位的先進人物、企業代表來校開設講壇、講座,精辟獨到的見解,不同于平時課堂教學的交流方式和身邊充滿正能量的先進人物事跡,是對課堂教學的最好補充詮釋。
(四)利用學生社團開展課外活動
學生社團是在院團委的領導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管理的機構,管理的好,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也充滿青春活力。我校的國學聯合會就有武術社團、書畫社團、戲曲社團、花卉園藝社團、文學社團等等,在社團內開展與國學相關的如講座、比賽等活動,通過古代六藝,如茶藝、書法、繪畫、禮儀、音樂欣賞、舞蹈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在親身的參與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樣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測評手段多樣,注重學習者自身的發展進步
改變傳統單一測評方式,將平時表現、平時作業、課堂表現、考試成績及課外活動統統納入測評范疇,對個模塊的考試采取口試、筆試、作業、匯報相結合的方式,讓中職生從考試成績中看到自己平時的積累和進步的軌跡。
總之,中職語文課堂是對中職生進行思政教育和職業意識培養的重要陣地,充分利用我國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以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又為他們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和各式手段進行語文教學,努力鉆研為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達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俊峰.關于如何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能力的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1)
[2]常青,田慧.中職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J].職業技術,2009(3)
[3]張悅耳.中職語文模塊課程學習評價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與教育,2009(3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重點課題(2012JGZ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