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建筑美學
0 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滿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滿足一定的審美要求。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與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建筑一直以木構架建筑房舍宮府,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點是:建筑功能比較簡單,建筑類型不多, 從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結構,人們常把建筑看成是石頭的史書。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傳統建筑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差異,造成了中外建筑審美觀念上的差異。
1 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筑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創立了一整套等級森嚴的倫理規范,直接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型制和布局,傳統建筑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開也體現了“儒家”的尚大精神,進而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尚大性格。從古代都城、宮殿、寺廟、還是皇家園林以至居民的組群建筑莫不如此。從群體到個體,從整體到局部,都十分關注尺度、體量的合理搭配,講究空間秩序的巧妙組合,營造出一種和諧圓融之美。使組群既能在遠觀時給人以整體性的恢宏氣勢和魄力,又能在近觀時予人以局部的審美情趣與親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提儂神廟、羅馬的凱旋門、印度的泰姬陵,還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爾達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薩主教堂鐘塔,則更注重于單體的外部造型和體量上的巨碩突兀。它們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極力渲染那種對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學差異緣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異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決定的,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風格上有著不同的和諧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價值觀,在建筑上就體現出不同的建筑風格:中國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中國文化重融合,同時,中國的名族風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種人文風格;西方文化重物,較重視科學與宗教,重視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
精神現象總是與空間意識緊密聯系的,大多數學者認為西方文化濃厚的空間意識,與最早發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關。作為西方文化重要發祥地的古希臘,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燦爛輝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著眾多島嶼,互不連續,互相分立,其農耕混合制經濟與漁業活動使生活在這里的西方民族對地理方位、空間布局的感受較強,極容易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受。古希臘眾多的島嶼相對隔離,無形中孕育了古希臘民族的空間觀念,積淀了其“純空間”的潛意識。多變的地形,客觀上在西方人觀念上造成了“空間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維定勢與認識模式。而生活在農耕地理環境的東方人,在平緩綿延的沖積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規律,勞作相當有序,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環往復的田園生活。其單一農耕型的經濟結構,對四季變化依賴較大,人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時間意識。 這種不同的時空觀自然影響到建筑風格的差異,中國傳統(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體的時間因素,西方傳統(古典)建筑文化則強調建筑單體的空間因素。由于東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環境比較優越且相對穩定,生存環境又處于同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狀態,因此東方民族多養成清靜淡泊、自然無為、溫順好養、追求和諧等文化特點。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較差,且生活方式不穩定,時常要與自然抗爭,與外敵斗爭,故形成拼搏、競爭、重實、求真等文化特點。同時,東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屬于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大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熱水土諸自然因子組合良好,農耕生活節奏穩定而有序,遂產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臘等地中海地區歐洲民族,氣候屬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氣候,土地貧瘠,光熱水土自然因子組合不諧調(西歐的自然因子亦欠諧調),加之海上生活常常與狂風惡浪搏斗,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中國傳統建筑比西方傳統建筑更加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風格上也相對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結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歷史建筑;教堂1.歷史演進
1840年,爆發,列強入侵中國,西方建筑體系輸入中國并引導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復興。而教堂是中國近代建筑歷史中出現最早的西方建筑類型,1844年中法《》簽訂后,傳教士獲得了在通商口岸公開傳教的自由,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保護傳教士、教徒的承諾。清政府被迫發還康熙、乾隆和雍正時期禁教運動中抄沒的教堂,或另行劃撥土地進行補償。[1]這一時期,教會建筑在中國大量建造。而在武漢建立的最早的教堂分別位于武昌大堤口和漢口大夾街。武漢現有教堂都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修建的,建筑特色大多為羅馬式。
在1840年以后一段時期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輸入的主要渠道。與教堂相比,早期的洋行辦公樓、外僑住宅則多由業主自己畫圖建造,至多在樣式上反映出西方特征,其設計則與西方正統建筑學相去甚遠。而此時期的教堂建筑則不然,他們一般都經過較為正規的建筑設計。這其中有兩類,一類由熟悉西方建筑學的傳教士自己設計,另一類是由教會聘請歐洲本土的建筑師來設計。但不管哪一類,建造者和設計者都力圖將這些建筑建成真正的歐式建筑,而非大多數洋行辦公樓那樣的殖民地形式建筑。為此他們甚至常常直接模仿歐式的某一個教堂來建造。傳教士比一般商人更愿意花心思在他們的房子上,因此,這一時期的教堂建筑必然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與歷史價值。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中國開始了在教會主導下的傳統建筑的文化復興。這一時期,西方建筑師開始嘗試將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與西方建筑體系相結合。教會作為西方列強勢力在中國存在并融入中國的精神象征,不可避免要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兩種文化的碰撞使這兩種建筑形式相結合成為了水到渠成的必然,同時,教堂建筑來到中國不可避免地會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帶有中國特色。這樣帶有中國形式的教堂建筑,引導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復興。
2.民國時期西方建筑文化在武漢的滲透
2.1中西方建筑文化意識的差異
前文提到,教堂是中國近代建筑歷史中出現最早的西方建筑類型,其建筑由西方正規的建筑師設計,采用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現在武漢的教堂建筑上,譬如位于漢口黃石路的榮光堂,雖然并沒有采用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磚木結構,但其在建筑形式上是西方傳統的哥特式。在西方文化中,建筑一直是藝術中重要的并具有崇高地位的一種門類,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建筑師,建筑創作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創作。在很多重要的西方藝術史觀念中,建筑是首要的藝術,即藝術始于建筑。實際確實是這樣,我們現在所說的很多藝術風格,都是起源于建筑風格。建筑作為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從美感要求。藝術的序列通常從建筑開始,因為在人類多少帶有實際目的的活動中,只有建筑活動有權利被提高到藝術的地位。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于建筑的價值觀一直是“形而下”之“器”,在中國古文化的意識中建筑從來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存在,在中國傳統文化序列中,建筑屬于生活用品,并受到倫理禮制的嚴苛約束,這樣的背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從未上升到文化意識的中心,更別說像西方那樣建立起藝術建筑學體系。
2.2從民國時期武漢教堂與同時期中國各地教堂的比較中看中西方建筑形式與文化的融合
位于漢口漢正街475號的救世堂南立面屋頂為中國傳統單檐廡殿琉璃瓦中式盔頂,而其立面正中又依舊使用具有濃郁基督教特色的白玉凱爾特大十字窗作裝飾。其在原有的西方經典教堂建筑形式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了融合。再有建于1876年的貴陽北天主堂,教堂正面為典型的中國傳統七架三間牌樓,教堂后部為一座五層四重檐六角攢尖頂中國傳統式鐘樓,教堂內部則為巴西利卡式并帶有哥特式風格特征。[2]雖然這些建筑具有明顯的鄉土性和地域性建筑傾向,但這類建筑的出現,體系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與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文化是在傳播中發展,既有內在的進化,如人的拓殖,也有外部的發展,如通過跨文化傳播進行文化間的互補。[3]建筑文化在傳播中融合、變遷,這是建筑文化全球化的資源基石,這種跨文化的建筑融合,是從一個主體性的視野和文化互動的邏輯來構建一種面向全球化的建筑設計。
3.武漢民國時期教堂建筑歷史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影響
3.1民國時期武漢教堂建筑歷史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影響
民國時期是動蕩的時代,是思想大變動、文化大沖撞的社會轉型時期,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引發西學東漸的潮流,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這種文化思潮貫穿整個中國近代社會始終。這一場古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正是武漢建筑文化藝術發生、發展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背景決定了武漢建筑文化不可能在西方建筑思潮的沖擊下無動于衷,又不可能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武漢地域文化拋棄,而是在這兩種文化的沖擊下求得共生與新發展。武漢救世堂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教堂建筑作為西方建筑流入中國的先導,其歷史意義、價值、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它開啟了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以往中國傳統建筑的近代建筑的新發展,推動和豐富了中國近代建筑學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鄧慶坦,常瑋,劉鵬.圖解中國近代建筑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62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建筑;比較;文化差異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式和交際工具多種多樣,大概可以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簡單的來說語言交際就是運用語言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這種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受關注的,曾經被看作是交際最重要的方式。而非語言交際,也就是作為不用語言的交際方式則往往被大家忽視,但研究表明,在實際人與人的交際過程中,非語言交際的運用高達65%以上,這充分說明了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目前隨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由其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會和沖突也越來越多,因此人們開始慢慢的關注這些差異,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沖突。而建筑作為非語言交際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也體現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著他們不同的信念。
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西方在選擇建筑材料上表現出了他們在物質文化以及在哲學信仰上的差異。西方人選擇石頭作為他們傳統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國人卻選擇木頭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還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導致的結果,同時也是他們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體現。以狩獵為原始經濟中心的西方人非常看重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石頭不僅堅硬,而且簡單有力。從他們選擇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這點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而中國的原始經濟以農業為主,并且中國人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這些思想,他們相信人和自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國人選擇有生命的木頭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們對生命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他們是如何看待人同自然之間的關系的。
2. 建筑空間布局的不同
西方建筑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開放性和軒敞性。他們很少有類似中國的圍墻,即使有,圍墻也是在若隱若現之中,并不給人一種壓抑、封閉的感覺。這一點跟中國的傳統建筑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中國,無論是古代的宮殿、花園還是一般的住宅都是用高高墻圍起來的,例如中國的傳統建筑—四合院,院外的人根本無法看到院內發生的事情。在舊中國,一些有錢人還喜歡在后院修個花園,里面有花、假山、小溪、小橋,亭子、所以即使足不出門,也能感覺到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西方人則非常重視建筑的外部空間,他們有時把城市中心廣場叫做這座城市的起居室,這也充分體現出了他們性格的開放性和外向性。
3. 建筑風格的不同
西方建筑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實用、堅固、美觀”。同實用相比,他們把堅固與否作為檢測該建筑好壞的第一標準。所以到目前為止仍然可以看到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埃及留下的建筑。另外西方人在建筑中喜歡運用直線、軸線以及幾何圖形來表達建筑的宏偉及氣勢磅礴,平直、外露和開闊是其蘊含的主要特征,而中國人則喜歡在建筑中運用曲線和含蓄美,所以中國建筑有含蓄型、象征性以及暗示性等這樣的美學理念。同時中國的建筑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稱性。中國的宮殿、寺廟及住宅都強調對稱,對稱不僅是權威的象征,同時也是大統一的象征。
從以上中西建筑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語言,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表達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體現著不同的信念,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例如,西方的建筑就充滿著神秘的宗教主義色彩,而中國的建筑則反映的是儒家文化思想。所以說,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別,歸根結底是由于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理念造成的。
1. 中西方的信仰差異
在中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多年來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家庭和文學藝術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則對西方人的生活、思想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它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它看來人只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同大自然之間應該是統一和諧的關系。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徒認為人是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的,所以人優于其他所有的動物。基督教徒強調的人對大自然的征服。在他們看來,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一切。因此人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而非統一和諧的。這樣不同的信仰導致了中西方在選擇建筑材料上的不同。中國人選擇了具有生命力的木頭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體現了人同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系,而西方則選擇了石頭,因為石頭簡單、有力,可以用來改變大自然,同時也表明了西方人的那種理性以及勇于探索真理的欲望。
2. 中西方的觀念差異
以個人主義為主的西方人所強調的是個人的創造力和個人所取得的成績;而以集體主義為主的中國人則更注重和諧與合作;以個人主義為主的西方人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個人的自由,而以集體主義為主的中國人強調的則是大統與保守。
在以集體主義觀念為主的中國,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個人的隱私并沒有受到特別的關注,這也就造就了中國特有的“墻文化”。在中國的建筑尤其是院落建筑中,高高的圍墻或許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道風景。而西方建筑的圍墻即使有,也是在若隱若現之間,并且不給人以壓抑、封閉的感覺。
西方個人主義所宣揚的個性的獨立造就了卓然獨立、各具風采的建筑。從古希臘的古典柱到古羅馬的穹窿頂,從哥特建筑的十字拱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外形還是在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集體主義對個性的遏制使其建筑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都長時間的保持不變,成為阻礙建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別,從本質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是文化差別在建筑上的表現,它反映了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自然環境和物質的差別,人們思維方法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西方建筑;本土建筑;影響;應對
1 引言
本次研究所提到的西方建筑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城市住宅區,并不包括文化建筑與商業建筑領域。在廣西非主要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尤其是在政府部門主導的商業改造與文化建筑項目中,工作人員往往會被要求采用本土建筑風格,但是在城市住宅領域,這類要求則幾乎不被提及。改革開放以后,西方文化開始在國內流行,西式建筑風格逐漸成為主導,即便是有些開發商提出建筑風格本土化,在最終的設計成品中也是以“中西結合”的方式予以表現,項目整體采用本土風格的案例可謂鳳毛麟角。環顧四周,廣西現代居住小區已經被西式住宅所覆蓋,歐陸風、南洋風充斥著街道與人們的生活。不過這里也存在著一個時間性的問題,就像西方文化也曾經歷過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相互交替的情況一樣,廣西建筑的本土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思想的變化,最終也會復興。
2 廣西建筑風格及其局限性
2.1 廣西建筑風格的特點
提到廣西的建筑風格,人們就會聯想起壯族的“干欄式”或“院落式”建筑,其中,干欄式建筑主要應用于半山區和山區,院落式建筑主要應用于平原地區。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干欄式建筑多為民居,修建于山腳坡緩處,房屋為兩層,上層主人,下層放置牲畜,所謂“近水而不受淹,近地而不占田”就是對此類建筑特點的描述。采用此種設計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在獲得更好采光效果的同時遠離地面潮氣,即可防獸防盜,又可節約寶貴的耕地空間,造型大方、樸實、輕巧,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而院落式建筑則與漢族地區相近,分為前、中、后三院,通過錯層、連廊、臺階將依山而建的建筑連成一個整體,磚木結構的建筑造型典雅、大方,具有中原古典宮廷的特征。
總的來說,廣西建筑風格的特點在于平面布局規整、自然,符合人們日常生活的規律;屋頂坡度較陡,能夠有效排除雨水;房屋高大,有利于采光、通風與防潮。將這些特征與房前屋后的自然景觀結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幅景色秀麗、鄰里和睦的廣西生活畫卷。
2.2 廣西建筑風格的局限性
人們在談及廣西建筑風格時,大多圍繞其特點進行討論,很少涉及局限性問題,但是通過對比和分析,還是可以發現相對于現代建筑來說,廣西建筑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是建筑形式。廣西的干欄式建筑為了獲得更好的采光通風效果,采用了雙層設計,門窗規格相對較大,這種方式在當地居住的確更為舒適,但也是其難以在現代建筑中進行推廣。院落式建筑雖然與現代居住小區的布局有共通之處,但是受建筑層高等因素的制約,本土建筑所獲得的效果很難在現代建筑中實現。所以,想在現在建筑中引入本土建筑風格的同時獲得與本土建筑相同的效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傳統的廣西建筑雖然追求通風和采光,但是較現代建筑而言,室內采光仍然不夠充分,且樓層間的分隔完全依靠木板,根本不具備隔音效果。同時,木質結構的房屋在廣西潮濕的環境中也會逐漸出現發霉現象。這些都與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存在很大差距,無法滿足他們對居住環境所提出的要求。
3 廣西建筑風格在西方建筑文化面前落敗的原因分析
3.1 傳統建筑理論研究不足
可以說,對傳統建筑理論研究不夠重視、不夠充分是導致廣西本土建筑特色無法被有效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即便是那些應用本土建筑特色的建筑項目,也只是將傳統建筑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作為裝飾應用到實際建設當中,還沒有形成獨立、系統的廣西本土建筑特色風格。所以,在現代住宅小區的本土風格應用只能停留在初步的探索階段,如果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就很難為其大范圍的推廣和普及提供支持。
3.2 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要求
西方建筑文化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如此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其主要原因就是此類建筑能夠在短時間內大量的生產,從而有效滿足城市人口增長對于住房的要求。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城市化的速度很快,我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大量興建此類建筑,所以說西方建筑文化的普及與我國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推動建筑現代化進程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首要任務,廣西本土建筑文化被排擠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3.3 民眾心理因素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民間交往幾乎處于靜止狀態,而改革開放的進行則讓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看慣了大屋頂、方格子的民眾在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很容易被那些外來建筑樣式所吸引,在引起他們新奇感的同時也培養了新型審美情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于西式建筑的要求不再僅局限于看,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夠住進這樣的住宅中,甚至有些人將“住洋房”作為標榜身份的一種手段,西式居民建筑也就應運而生。
3.4 現代建材的影響
現代建筑大多以鋼筋、水泥、玻璃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廣西傳統建筑則是以磚石和竹木作為建材,使用建筑材料的不同不僅讓二者在感官上存在很大差異,在結構上也是各有千秋。當代社會對于建筑量的需求以及建筑高層化的發展趨勢都注定了磚石和竹木不可能成為建筑的主要建材,如果在建筑局部穿行傳統建材的搭配,也很容易讓本土建筑風格的特點被抹殺和忽視。
4 如何消除西方建筑文化對廣西本土建筑文化的不良影響
總體來看,廣西本土建筑文化所遭遇到的窘境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作為建筑設計人員,我們必須要堅定解決這一問題的信念,使本土建筑文化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
4.1 傳承建筑文化
在開展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盡可能多的對廣西本土建筑文化元素進行保留和應用,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進行相關研究,在對傳統風格全面掌握和了解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建筑的基本形式保留下來。同時,結合現代建筑的特點,對其進行系統性改進,通過鮮明的“廣西符號”來突出廣西建筑特色。
4.2 改造室內環境
建筑風格屬于外在因素,室內才是人們感受更為深刻的居住環境,所以設計人員可以將各種極具廣西地方特色的小建筑元素引入到室內作為裝飾元素,例如種植廣西地區特有的觀賞植物,使用傳統風格的家具等,通過這些改造,能夠讓整個居住環境更加靠近傳統風格,從而逐漸改變人們的觀念,使他們喜歡并接受本土建筑文化。
4.3 實現中西融合
建筑風格的最集中體現就是建筑樣式,所以在進行住宅小區設計時,工作人員可以對廣西本土建筑形式進行保留和完善,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本土特色。例如在建筑中設置架空層,這樣既可以防潮,又能通風,還會擴展小區居民的活動空間,形成別樣的小區景觀;在遮陽方面,可采用圍合式布局來增加遮陰面,對各類遮陽設施進行綜合利用;在立面設計上,也可加強傳統建筑風格中優秀部分的運用,以更好的融入本地特色。
4.4 小區環境設計
在廣西本土建筑文化中,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如何將本土特色融入到小區居住環境中也應成為設計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少住宅小區的設計人員已經做出了初步嘗試,并受到了一些有益效果。例如在小區中有選擇性的設置一些極具地方文化特征的景門或園林小品等。
5 結語
廣西本土建筑文化受西方建筑文化沖擊的尷尬處境可以說是時展的必然,雖然我們無法抗拒時展的腳步,但也絕不能坐視本土建筑文化最終消亡,畢竟傳統建筑風格還飽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所以,如何讓廣西本土建筑風格在現代建筑中有所發展,有所體現,就成為了建筑設計人員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努力,傳統建筑文化必將從狹窄的文化建筑與商業建筑領域走向重現光芒的明天。
關鍵詞 嶺南建筑 西方建筑 近代化 建筑風格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建筑就開始傳入嶺南地區,這使得嶺南建筑的西化比中國其他地區起步時間都要早。作為當時重要的對外開放地區,廣東是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與交流最早、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并于20世紀20-30年代最終建立起職業建筑師以商業為紐帶的近代建筑生產關系和富有地域性、時代性的近代建筑體系。縱觀廣東地區的近代嶺南建筑,其發展過程呈現為兩個層次和四類建筑風格的脈絡特征。
1 兩個層次
1.1 傳統建筑工匠的建筑活動
從近代營建的騎樓到西關大屋,再到開平碉樓、梅州圍垅屋、潮汕僑鄉建筑,絕大部分都是傳統建筑工匠的杰作,極少有職業建筑師的參與,這些建筑部分地融合外來建筑要素,呈現出富有地域特征的多樣化建筑風格。但是整體上依然從屬于嶺南傳統建筑體系,這是由傳統建筑工匠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建筑動機決定的,并不因外來建筑形式符號使用數量的多寡和規模的大小而改變。其中,外來建筑形式符號主要體現在建筑裝飾上,豐富了嶺南傳統建筑的形式要素,卻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建筑文化結構。這反映出當時開放、靈活的社會心態,是嶺南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同時也具有一定獵奇性和盲目性,傳統建筑工匠對嶺南傳統建筑的繼承和再發展與職業建筑師的深層次設計文化追求有著本質差異。另外,前,傳統建筑工匠在西式建筑的建造中也充當了土木工程師的角色,從廣州傳統的十三行商館區的“中構番樓”最先接觸到西方建筑技術,到19世紀末的沙面建筑,第一代嶺南土木工程師才從傳統建筑工匠主導的傳統建筑業中分離出來。
1.2 職業建筑師的建筑活動
在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過程中,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是第一批非職業的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建筑活動范圍限于澳門和廣州的外國人聚集區,建筑類型主要有教會、商行和洋人住宅建筑,例如圣保羅學院教堂前壁是澳門唯一殘存至今的17世紀初期天主教教會建筑,其設計者是傳教士卡魯洛·斯皮諾拉神父。后,大批的西方職業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進入嶺南地區從事建筑活動,建筑活動范圍擴大到香港、汕頭、惠州、江門等地區,建筑類型涉及政府、學校和醫療等建筑,代表人物有丹備(William Danby)、帕內爾(Arthur William Purnell)、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等。在20世紀初,美國職業建筑師墨菲對中國傳統建筑進行了專業考察,并率先提出“中國古典復興”式設計。嶺南地區的華人土木工程師和職業建筑師相繼出現后,全面進入各種城市建筑領域,逐漸成為近代嶺南建筑的主導者,代表人物有林護、林秉倫、黎巨川、譚勝、楊錫宗、林克明、陳榮枝等。雖然這一群體的建筑活動時間較為短暫,只有十多年時間,對農村建筑涉獵較少,但是發展了以復興傳統建筑文化為主要訴求的主動式探索民族新建筑的社會思潮,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更顯得難能可貴,在嶺南建筑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2 四類建筑風格
2.1 中國傳統建筑
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傳統嶺南建筑風格,20世紀以前,中國傳統建筑主導著嶺南地區建筑的話語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呈逐漸消失趨勢。保存至今的典型中國傳統建筑有廣州的陳家祠(原稱陳氏書院)、梅州的張弼士故居和潮州的己略黃公祠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嶺南傳統建筑是1894年竣工的廣州陳家祠,該祠規模宏大,集嶺南傳統建筑藝術之大成。
2.2 中國傳統復興建筑
中國傳統復興建筑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為主要元素,力圖在近代建筑中復興傳統建筑文化,探索新民族建筑設計風格,對近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建筑師推動此建筑風格的形成,其中,美國建筑師墨菲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中國近代建筑先驅人物呂彥直在1918-1921年擔任他的助手,其設計理念和手法深受墨菲影響,而林克明、楊錫宗等建筑師的作品也深受影響。這類建筑在廣州有許多,建造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世紀最初的30余年間,例如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堂、林克明設計的市府合署、黃玉瑜設計的嶺南大學女生宿舍等。
2.3 西方建筑
從第二次后,各種風格的正統西方建筑系統傳入廣東地區,加速了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進程,提升了嶺南地區建筑工程技術水平,還影響了嶺南建筑的審美取向。這類建筑可細分為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新折衷主義式、券廊式和新裝飾主義式等,其代表建筑分別有廣州石室圣心教堂、粵海關大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沙面大街48號大樓和廣東省銀行汕頭支行大樓。
2.4 中西合璧建筑
從早期十三行商館區的中構番樓到嶺南學堂部分建筑、廣州騎樓和開平碉樓等僑鄉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將中國傳統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體現了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發展趨勢。自16世紀到1945年以來,中西合璧建筑最為最豐富多樣,是嶺南民間建筑的重要建筑風格類型。其代表建筑有梅州的萬秋樓、潮汕的陳慈黌舊居和開平立園等。
3 結語
隨著西方建筑文化的輸入,到20世紀30年代,廣東地區的嶺南建筑初步建立近代建筑生產關系,形成近代嶺南建筑體系,突破了嶺南傳統建筑體系的局限性,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發展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多層次,民間階層和精英階層對外來建筑文化的接受呈現明顯的差異性;二是建筑風格多樣,體現了嶺南社會的開放兼容性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彭長歆著.嶺南近代著名建筑師[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 唐孝祥.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J].中國民族建筑論文集,200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