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字經濟;服務業;服務業之謎;高質量發展

      “服務業之謎”最早是由1967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的提出,他在美國服務業發展的研究中發現多個城市存在服務業生產率低的問題。隨后1968年維克多·富克斯通過研究美國服務業就業時發現勞動生產率滯后是影響服務業發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滯后問題稱為鮑莫爾-富克斯假說。國內學者也對我國服務業進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國服務業檢驗了鮑莫爾-富克斯假說,得出了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相對滯后等結論。王俊(2008)驗證了服務業技術進步滯后是導致就業增長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鄭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國的省級面板數據重構了鮑莫爾的非均衡增長模型,證實了我國工業生產率相對上升導致服務業相對價格提高和就業份額提升。韓朝亮和符建華(2019)測算了我國各省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結果證明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逐年超過工業。張晨和左冰(2021)檢驗了我國29個省的旅游發展情況,并沒有發現“鮑莫爾成本病”,認為勞動異質性阻斷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正向帶動旅游相對價格上漲。

      數字經濟背景下“服務業之謎”現狀

      (一)第三產業增加值顯著增加

      我國的服務業自改革開放才逐步開始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182061.9億元,2020年達到553976.8億元,實現了快速增長。2010年以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總體發展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保持高度一致。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看,2010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4.2%,2020年該占比增至54.5%,我國經濟呈現一定的服務化趨勢且增速較快。從服務業貢獻率來看,2019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為63.5%,是第二產業對GDP貢獻率的近兩倍,服務業逐漸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二)就業吸納能力

      從就業人口來看,服務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202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達35806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48%,服務業是吸收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從就業人數增長率來看,近年來增速在5%上下浮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率持續大于就業人數增長率,說明服務業仍有較大的吸納就業潛力。

      (三)勞動生產率滯后

      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逐年增長,并且就業吸納能力最強,但勞動生產率并未隨之提高。2010年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長至154716.19元/人,增長近124%。從勞動增長率增速來看,我國第三產業勞動增長率總體上增長緩慢,近年來增速在7%上下波動并出現下降趨勢,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數字經濟與“服務業之謎”

      (一)數字經濟降低服務業生產成本

      在數字經濟出現之前,降低生產成本是通過最大程度的規模經濟實現的,即生產大規模同質化、無差異的產品。規模經濟生產過程中,企業對生產資料的使用、組織和人員的管理也是批量處理的,使得單位產品所消耗的資源降到最低。但規模經濟并不是降低生產成本的唯一途徑。信息技術以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了生產中信息收集難、處理慢、范圍小的問題,降低了多樣化的生產成本,使得差異化生產效率提升形成范圍經濟。

      (二)數字經濟降低服務業交易成本

      信息技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產品多樣性。信息技術影響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和決策成本。數字經濟降低搜尋成本是指消費者在線上搜索符合自己個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時企業精準地找到目標客戶;信息技術降低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交換信息的成本,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對消費者進行人物畫像,生產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消費者在線上消費時可以通過各種平臺了解產品信息,從而降低了決策成本。

      (三)數字經濟促進服務業范圍經濟

      數字化技術運用到服務業中降低了服務產品的生產成本,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形成了服務業的范圍經濟。同時,數字經濟的到來降低了生產者的門檻,極大的拓寬了市場范圍。生產者通過數字化平臺在線上出售服務、產品,極大擺脫了固定資產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帶貨的興起大大豐富了服務業業態。

      (四)產品多樣性降低服務業生產率

      數字經濟降低服務業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從而促進范圍經濟,個性化的服務產品可以獲得超高溢價。因此,數字經濟帶來的產品多樣化提高服務業產品價格的同時也增加了直接或間接服務產品的價值貢獻。同時,服務業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或間接的生產活動更加多樣化而更為復雜,而以剔除價格計算的最終產出更難體現數字化對服務業賦能的價值。因此服務業出現勞動生產率滯后的現象。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降低了服務業生產和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了產品差異化生產效率,形成了范圍經濟。但是隨著服務業生產過程復雜化,更多的資源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到生產中,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業的價格水平,但統計數據無法準確衡量服務業價格中包含的價值,因而服務業生產率被低估。

      數字經濟驅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分析

      由于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內容豐富,涉及到了服務業企業轉型、業態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等,因此為了保障機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本文將從微觀層面行為轉型-中觀層面協同推進-宏觀層面要素配置三個層次解析國民經濟體系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本文微觀經濟主體為企業和消費者,主要聚焦于數字經濟如何改變企業的生產方式以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進而導致服務業增長動力發生革新性改變;中觀層面以數字化服務業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協同各產業發展為主;數字經濟將數據這一新要素納入到宏觀生產活動中,實現現代服務業協同實體經濟創新并帶來整體的效率提升。

      (一)微觀層面驅動微觀主體行為轉型

      1.數字經濟降低生產者生產成本,促進范圍經濟。數字經濟時代生產方式更加豐富,如淘寶、京東等在線交易平臺,極大降低了服務業的固定資產成本。同時數字技術可以更精準的統計和預測消費者需求,廠商可以生產和銷售更多種類的產品,實現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的轉型。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服務業不可貿易的特性,利用互聯網可以產生新型服務產品,例如在線知識服務就打破了傳統教育行業的時空限制。2.數字經濟降低消費者交易成本。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類消費平臺的涌現,可以獲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決策和交易成本,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易平臺在任何時間購買到任何地方生產的商品,打破了傳統貿易活動的時空限制。數字經濟降低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壁壘,私人定制產品成為新的市場需求。數字經濟與服務業融合進一步模糊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角色邊界,生產者的長尾得到開拓,極大地豐富商品供給。

      (二)中觀層面推進實體經濟升級、各產業協同發展

      1.數字經濟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目前我國服務業中勞動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飲、零售等低端服務業占比高,而技術密集、創新快的計算機服務、科研等高端服務業占比低。數字經濟依賴的ICT行業本質上是服務業,ICT行業的發展將推動服務業在整體行業和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結構優化。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極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準性,減少了生產、交易成本。2.數字經濟推進服務業與實體經濟融合。服務業與其他產業有緊密的前向和后向關系,與實體經濟形成上下游關系。根據國民經濟產業分類,通信設備、計算機和電子元件等行業屬于中間投入品制造業,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屬于最終需求型服務業。此外,現有產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數字化技術作為中間投入品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數字產業進一步加強服務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聯性。3.數字經濟促進產業創新升級。數字經濟帶來的創新生產模式、生產要素等給傳統產業低效率、高成本的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產業創新帶來了發展機遇。數字產業技術創新最快、技術外溢作用最大,是未來帶領產業創新的關鍵行業。數字技術運用到傳統產業中,通過對數據的收集、運算和分析,改變了生產對于需求反應存在滯后性的問題,能更加精準的安排生產任務,實現低庫存、高效率的生產方式。

      (三)宏觀層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數字經濟形成數據新要素增加投入。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活動中的關鍵生產要素,隨著數字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逐漸成為繼資本、勞動、技術外的第四大生產要素并參與到經濟活動中。數據這一新要素具有無限增長和虛擬性的特征,是人類生產活動打破資源桎梏取得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同時,數字化生產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數據,數據既是生產的投入品,也是生產的產成品,改變了傳統的投入產出關系。2.數字經濟促進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數字化技術參與到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了市場信息透明度,數字技術將生產、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導生產者的資源配置。由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深度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其產生的網絡效應、雙邊市場等使得經濟活動更加復雜和多樣,可能使得產出增長更加快速。

      數字經濟驅動服務業發展的方向及建議

      (一)微觀層面上充分發揮數字化平臺作用,促進生產、消費升級

      從前文數字經濟對服務業微觀主體行為轉型的影響的理論分析已經得出,數字經濟時代生產者行為從追求規模經濟轉變為追求范圍經濟,而消費者則是突破了傳統服務業的時空限制。一要繼續研發和引入最新的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生產模式和產品內容進行升級,實現多樣性、私人定制化的發展策略。二要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傳統服務業線上轉移,打破傳統服務業的地理限制。三是數字化平臺的出現增加了消費者的信息渠道,企業要從整個產品價值鏈優化整合的角度來構建高透明度的數字化平臺。

      (二)中觀層面上加強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產業是中觀經濟的核心載體,實施數字化轉型重塑國家產業的數字競爭力,是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步。一是加快服務業中信息技術服務的升級,完善5G、數據中心等數字化基礎設施。二是加快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提升生產、運輸、交易等環節的數字化水平,提高服務業生產效率。三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數字化升級,進一步加深上下游產業鏈數字化滲透。

      (三)宏觀層面上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構建安全網絡,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健全的法律法規、良好的政策環境為數字經濟發展構建安全網絡,為全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體系數字化轉型,政府與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同的先進治理結構,完善數字經濟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構建數字經濟安全網絡。三是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數字安全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數據保障制度,嚴格限制和監管企業獲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權限和用途。

      參考文獻:

      1.丁志帆.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現代經濟探討,2020(1)

      2.陳臨奇.數字經濟時代對“服務業之謎”的再解釋[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國服務業增長的特點、原因及影響—鮑莫爾-富克斯假說及其經驗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2)

      4.王俊.服務業就業增長之謎:對鮑穆爾-富克斯假說的再檢驗[J].人口與經濟,2008(6)

      5.宋建,鄭江淮.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服務業成本病—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17(2)

      6.韓朝亮,符建華.中國服務業增長與鮑莫爾-富克斯假說的再檢驗—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數字出版 媒介融合 文化邏輯 產業規制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2-0018-04

      [Abstract] On the view of media converge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wo trends of industri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alyzed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change with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logic be yard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u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s core driving force. Given this point:monopoly force and competition force to be balance,that means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on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regulation is the coexistence of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Media convergence Cultural logic Industry regulation

      我國的傳統出版正處在急劇變革當中,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技術、內容、服務、資本的融合,形成一系列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合作、聯營、并購、重組的傳媒形態,出現了全新的融合媒體組織;媒體機構的兼并重組、體制機制的改革、傳媒與其他行業的滲透兼容,打破了以往出版產業的格局和產業模式,促使傳統出版實現數字化升級和產業化轉型的變遷。隨著主流媒體的國際化拓展和媒體集團化趨勢,各傳媒集團將主導我國傳媒產業各個領域的發展,并力爭在國際上爭奪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政治經濟文化的傳播話語權。

      然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快速發展正朝著兩個看似矛盾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出現產業擴散和媒體延展的趨勢。數字技術的滲透和新媒體的產生,大大地降低了生產和銷售成本,擴展了現有的分銷渠道和市場空間,使得消費者能夠在體驗新技術的同時使用功能強大的新的內容產品,可以對內容進行諸如存檔、注釋、循環利用之類的操作,享受良好而快捷的消費服務;出現了紙媒、電子書、手機讀物、聽書等各類數字內容產品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傳統出版社、內容集成商、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等多元化的內容生產和提供方式;出現了手機移動閱讀、手機音樂、當當書城、電子書網站、游戲動漫等平臺化的營銷和服務;移動運營商、大型網站、硬件生產商、教育醫療衛生等行業也紛紛介入出版領域。這表明我國的出版業務主體正向傳統出版以外行業拓展,呈現產業擴散的趨勢;可以說全民參與出版、多行業參與出版的數字出版時代已經到來。

      另一方面,呈現產業集聚和媒體融合的態勢。在資本與制度的推動下,出版行業與其他行業在技術、機構、資本、市場等方面產生融合,出現了融合媒體或機構;出版產業的邊界正在拓展,逐漸向其他行業滲透與融合。具體表現在介質融合、渠道融合、內容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資本融合和機構融合等現象,并重新組建新的出版集團和媒體組織,具有跨行業、跨區域、多元化競爭的優勢。可以說媒介融合已經在數字出版行業得到印證。

      似乎很少有媒介批評家能同時把握這個媒體擴散和媒體融合的矛盾天平的兩端。有人擔憂傳統主流媒體會在新媒體的生長中被淘汰出局;有人慶幸傳媒行業的淘金時代已經來臨;還有人擔憂內容碎片化將會導致共同價值和大眾文化的喪失。有人看到了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便捷和自由,對媒體的失控表示恐懼;另一些人又說媒介被控制過度。一些人看到了一個沒有把關人的世界,另外一些人又看到了把關人具有前所未有的權利。這種種現象和問題,都集中于數字技術和媒介融合國際大背景下的數字出版產業之中。筆者以媒介融合和制度經濟學視角,嘗試分析數字出版的文化邏輯和產業規制之關系,求教方家。

      1 技術推動之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在技術推動之下不斷演變發展,媒介融合改變了傳媒行業的技術、產業、市場、體制和受眾這五者之間的關系;媒介融合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轉變,本質上是在制度經濟框架下的產業轉型;融合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終點。

      隨著新媒體便攜性的增強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媒體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能夠使用各種不同類型的媒介來了解世界,并且多種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同一種媒介工具之中,出現了融合媒體的終端設備。以手機為例,在今天手機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通訊工具,它們能夠讓我們從互聯網上下載數字內容、接收發送圖片和音樂、收看電視、玩游戲、定位和搜索地理信息,甚至可以取代身份證和銀行卡,多種其他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手機這一個媒體之中,手機可以說是融合媒介的典型代表。如今數字內容產品的激增給人們帶來多元化的文化消費和市場,人們可以通過DVD播放器、車載收音機、IPod、隨身聽、MP3播放工具、網絡廣播電臺、音樂有線頻道或音樂網站,甚至是SD芯片卡來收聽音頻節目;可以采用有線電視、IPTV、衛星電視、數字電視、社區終端視屏等設備,甚至是手機來收看視頻節目;三網融合技術下,可以通過數據線來查閱社區生活信息、電視、廣播、電子書刊等多種數字內容,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務。凡此種種都是媒介融合趨勢下產生的融合媒體,并由此生產了融合媒介的文化現象和經濟現象。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技術無所不在、技術無所不能,數字技術看似主導了數字出版的產業發展,但是,真正推動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因不是技術,而是制度規制模式下的產業嬗變。主要體現在傳媒所有權模式和產業利益鏈模式;技術融合只是媒介所有權模式和利益鏈模式的具象方式和表現。當古老的好萊塢還致力于傳統的電影制作時,而一些新媒體集團,比如說美國著名的維亞康姆公司在所有權模式和數字技術支撐下,已經開始打造和控制整個娛樂產業的利益鏈條,它生產電影、電視、流行音樂、電腦游戲、做網站、做玩具、主題公園、圖書、報紙、雜志和漫畫等,實施融合媒體的戰略。可見數字技術促使了媒體的變革,加速了新的融合媒體組織的誕生。

      融合媒體一方面促進了產業的重組和兼容,反過來,媒介融合又影響了媒介市場,影響了我們對媒體的使用和消費。人們使用融合媒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年輕人在操作電腦的時候,可以同時留連于四五個窗口,瀏覽網頁、聽音樂、下載音樂、和朋友聊天、完成文字處理的文件、回復郵件等;流行電視劇迷們也可以模仿對白,概括劇情,對電視劇內容進行討論,創造原創流行的小說劇本,創作音樂,譜寫樂章、制作自己的視頻電影――然后通過互聯網進行全球傳播。這種融合現象發生在同一種設備里,存在于具有相同經營權的企業里,存在于消費者的大腦里,存在于“群迷”里,甚至存在于一個人身上。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和進程中,人們使用融合媒體的現象也越來越普及,這種融合媒體造就了新的傳媒文化。

      2 數字出版之文化邏輯

      對文化而言,媒介融合將是一個“雜糅”的文化現象,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構成了新的利益關系和價值鏈,從而形成新的傳媒文化,媒介融合促進了文化的變遷。可以看到,文化變遷、傳媒規制和媒介經濟三者的合力加速了媒介融合,并促使技術設施和媒介設備發生變化。

      媒介融合的速度在不同的文化階層和消費階層里具有不同的表現:那些最富有的、最懂技術的少數精英將變成最早的融合媒介產品的適應者,并被其他階層的人追捧為時尚,而努力模仿和追趕。媒介融合的速度在國家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媒介融合將形成強大的傳媒帝國,直接導致權利和財富在發達和富有的國家高度集中,同時也將改變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格局。融合不僅是企業品牌擴張的機會,它也意味著媒體力量的重新配置和媒體美學、媒體經濟學的重塑。法國網絡信息理論家皮埃爾?利維(Pierre Levy)用“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這個術語來表述在某些網站社區出現的大范圍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活動。他認為,人們利用互聯網把個人的專門知識或技能加以傳播分享以實現共同目標。而UGC模式目前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和新媒體業態之中;如維基百科、YouTube、MySpace等網站都是UGC的成功案例,社區網絡、視頻分享、博客、播客和微博等都是UGC的主要應用形式,這就是“集體智慧”的體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傳媒理論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教授認為“集體智慧”的出現可以歸因于媒體融合以及共享文化。

      新知識新文化層出不窮,人和人之間的傳統聯系方式已經開始支離破碎;新技術支持下,人們的聯系方式更加多樣、更加快捷。網絡社區的新結構正在形成,這些新社區往往通過自愿的形式,即時的方式,通過情感投資的形式加以確認并形成,有些還通過企業的產品推廣營銷、互贈知識、互換信息的活動方式組合,形成了人們自己的社交圈和網絡社區。

      知識文化將會逐漸地轉變商業文化,甚至會轉變國家民族的文化傳承方式。新技術帶來了許多新的生產方式、生產流程和銷售模式。例如,點對點技術不斷被推廣,越來越多的新生銷售和傳播方式如在線閱讀、跳轉鏈接、分章節銷售、碎片化的知識檢索等,已經無需再經過傳統的“整本復制”環節,這種新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嚴重地挑戰著舊有的分銷和所有權系統。

      媒介融合的發展,最終勢必會造成商業傳媒和“集體智慧”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可以想象,傳媒領域將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媒體權力:一種來自于媒介融合,以網絡電視這種融合媒體為例,任何需要播放的信息,都需要獲得授權;另外一種就是“集體智慧”,信息傳播是面向不同公眾組成的松散網絡人群,信息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而不需要付費。由此造成了“傳播權被高度集中”和“傳播權被徹底粉碎”的媒體生存博弈。

      此外,傳統主流媒體是處于國家議程的核心位置,將主導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草根媒體或新媒體往往會以維護公民的知曉權、參與權的面貌出現,構造出與那些主流媒體核心價值觀不同的觀點,嚴重地挑戰著主流媒體的權威與核心地位。主流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合不斷演進,技術、產業、市場、體制和受眾這五者也永遠處于博弈之中,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與旁門左道的價值觀在媒介傳播中不斷碰撞、不斷博弈,商業傳媒與“集體智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斷斗爭,這就是媒介融合下的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背景與文化邏輯。應該看到,傳媒創新往往出現在主流媒體與新媒體這兩者之間的邊緣地帶,把握好邊緣地帶往往就能鞏固主流媒體的導向,這要求文化研究必須重新審視和重新思考傳媒文化和核心價值,探索其內在的文化邏輯。

      3 數字出版之產業規制

      數字出版產業是內容產業,涉及意識形態領域;因此,產業發展不能脫離現實的國情和文化環境,受到宏觀社會發展的制約,更主要地受到制度經濟模式的制約,具有多種規制方式和特征。

      規制是一種普遍現象。傳媒規制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可以說大凡有傳媒產業的地方就有規制的存在。不同國家對傳媒規制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國情,產業體制各異,但規制恒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傳媒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都有專門的傳媒規制機構對傳媒產業進行直接或者間接的管理,并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政策和規制系統,以激勵產業或者制衡行業。

      壟斷與競爭并存是數字出版產業規制的主要內容。媒介融合的內生邏輯及終極指向是通過規模化和差異性來滿足人們即時即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需要壟斷經營以提高數字出版產業規模效益和產業整體優勢,另一方面又需要競爭,以提高效能。數字出版壟斷巨頭和新興媒體企業并存是數字技術條件下數字出版產業的現實;壟斷和競爭并存是數字出版規制的主要內容之一。

      制衡是規制的天平支點。媒介融合過程和傳媒形態是在壟斷作用力和競爭作用力之間的博弈中不斷發展的,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只有當兩者力量呈現均衡狀態時,所產生的產業效益是最大的。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產業規制的核心就是要讓具有調適壟斷作用力和競爭作用力這兩股力量達到均衡的能力――“制衡”,以“制衡”作為平衡數字出版產業內部作用力的原則。在規模經濟驅動下的壟斷經營的空間中調適壟斷性作用力,擴大產業邊際效益、提高產業效能;同時也要最大可能地激勵競爭,通過放松管制、不對稱管制和反壟斷等手段來調適競爭性作用力。這兩股力量達到均衡就是數字出版產業規制的“支點”,也是數字出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核心原動力。

      發揮數字出版規制的“公器”作用。以政府為代表的規制主體,基于法制和科學管理,采用有效而穩健的漸進式制度改革和規制措施,激勵和制約數字出版企業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數字出版企業在開拓市場,使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社會化的同時,也往往可能為追逐最大利潤而犧牲社會效益或給公共安全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需要運用政策、法律、經濟等各種規制手段來引導產業競爭和發展。傳媒規制是傳媒社會的“公器”,因此在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中要牢牢把握“規制公器”,發揮規制的“公器”作用,引導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數字技術和媒介融合環境下,對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伴隨我國傳媒體制的改革和產業轉型,應該把握媒介融合的發展特征,認清媒介融合背景下新的文化發展邏輯和產業特征,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把握規制的平衡點,從文化新形態和傳媒新業態特征入手,根據媒介融合的變化來調整傳媒規制,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LevyPierre.Collective Intelligence[M].Cambridge: Perseus,1997

      [2]Lawson Borders.G.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M].Lawrence Associaties,Publishers,2006

      [3] Henry Jenkins.The cultural logic of media convergence[J].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Volume 7 (1), DOI:10.1177/1367877904040603

      [4]王鴻濤.媒介融合的現狀與前景[J].中國記者,2007(6)

      [5]楊云香.集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

      [6]鄭曉華.我國媒介融合的內外動因解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收稿日期:2012-01-29)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字包裝技術;信息化;意義;認識

      前言

      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對于包裝行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數字包裝貫穿整個包裝流程,由于數字技術的廣泛滲透,從包裝設計、制造甚至防偽而言,都實現了數字化包裝。數字包裝從根本而言就是計算機技術滲透下的對包裝行業的深度應用。所以要理解數字包裝技術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確包裝的一般性流程,其次還需明確數字化帶來的深遠意義,最后才能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得出對數字包裝技術發展前景的較為科學的判斷。

      1數字包裝技術分析

      1.1數字包裝的含義前文提到,數字包裝其實就是計算機環境下實現的包裝的信息化,當然,這種解釋是非常抽象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數字信息技術帶動下的包裝工藝的發展,其本質就是在包裝流程中各種信息集合的一種技術[1]。這種集合是分散在不同的包裝環節,最后都匯總在包裝成品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數字包裝技術的分析就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包裝數字元素、動畫演示、包裝信息回溯等。另外由于數字包裝更多依賴于計算機技術,所以建立數字化的產品模型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調整包裝設計非常重要,更加能夠把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展示給大眾。1.2數字包裝技術包裝技術的日臻成熟推動了整個包裝業的進步,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又給推動了包裝工藝的進步。從包裝技術層面上分析,其包裝設計應該是整個包裝技術中權重較大的。因為在虛擬空間里,對于外包裝的設計,需要設計師不斷突破維度的限制,才能是設計模型具有真實感和實用性。1.3二維平面設計二維平面設計主要是把包裝設計中所需要的元素融入整體的編排當中,這包括對設計元素的整理,包括:文字信息、色彩搭配以及圖文編排等。當然,進行二維平面設計,需要配備專業的設計人員和設計工具,市面上常用的設計軟件比較豐富,其中最常用的平面圖形處理軟件就是PS,通過PS能夠做出各種美妙的包裝素材。1.4三維包裝造型設計包裝設計另一個重要一環就是對包裝概念進行三維造型設計,由于包裝本身的三維特性,三維可視化能夠更加直觀的把包裝概念形成具象,通過透視等技術,不斷完善包裝的細節,這樣就能更加的體現出設計師的意圖。3DMAX是目前常用的3D建模設計軟件,它的一個常用功能就是可以選擇材質,這樣就能更加直觀的展示設計稿的真實形象[2]。1.5數字化包裝制造技術數字化包裝制造技術是整個數字包裝工業的關鍵,其本質就是在包裝制造流程中全程實現數字化,分析數字化的包裝制造技術,它的產品模型、工藝過程模型以及加工模型都是實現了數字管理,這就大大節省了包裝產品的開發成本,縮短了研制周期。1.6數字印刷與數字包裝緊密聯系的就是數字印刷,數字印刷其實可以被堪稱是數字包裝的一個部分或者環節。數字印刷就是利用印前系統講圖文通過某種介質印刷出彩色印品的技術。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大眾審美的變化,這種印刷與包裝技術越來越受年輕用戶喜愛,同時由于其低廉的價格以及印刷的及時性也為企業節省了不少的成本,同時也提升了用戶體驗。

      2推動數字包裝的意義分析

      數字包裝是基于數字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順應了電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未來,必將得到更佳的發展機會。當然,數字包裝工業的進步也是繼續我們包裝企業多年來自主創新帶來的成果。結合到全球經濟發展的走勢,數字包裝帶來影響必將更加深遠。2.1從發展戰略上講,數字包裝是我們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數字包裝的內涵非常豐富,只有對數字包裝的整個流程進行了梳理,才能對其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前面已經講到,數字包裝并不單單是指設計與印刷,如果放眼整個數字包裝的大環境,那么,很顯然強大的創新能力才是其擁有極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數字包裝本身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數字包裝工藝的進步又離不開更加廣泛的經濟活動,甚至可以認為,包裝業的發展速度對于整個經濟環境好壞具有直接的指示作用。2.2數字包裝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無論是從設計階段還是加工階段,各類模型貫穿于與包裝模型從概念變成顯示,整個流程下來,其效率相對于傳統包裝方式有了本質的提高,數字包裝方式對于資源的整合能力是非常強的,他能夠對行業內最新用戶體驗最好的包裝形態進行數據建模,從而整合出相應的數據,供企業參考。這就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人員四處奔走學習的成本,同時對于市場也能更加直接的反應,有利于企業占據有利的市場機會。2.3數字包裝對于環境保護而言,是一種巨大進步傳統包裝方式對于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浪費已經被詬病了多年,數字包裝正在從根本上杜絕資源浪費問題,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數字包裝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數字化的操作下,對于包裝材料的利用率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這節約了大量的用材,從而降低了環境污染。

      3對數字包裝技術的發展前景認識

      包裝對于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數字包裝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其發展前景勢必非常廣闊。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于數字包裝技術本身以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的。特別實在中外經濟更加緊密的今天,跨國合作對于推動技術合作提供極其有利的外部環境,而國內對于電商經濟的扶持更是推動了數字包裝技術的更加快速的發展。3.1經濟發展趨勢推動了數字包裝技術的多元化發展隨著互聯網+和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與沿線經濟融合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異域風情特色的包裝設計將會引來爆炸式的增長,并且這種變化會隨著融合深度更加深入,當然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中外交流深度的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技術資源的共享和相互學習借鑒,當然這種磨合需要一定時間相互了解與溝通,這給我們包裝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才能開拓國外市場,才能站穩腳跟[3]。另外另一項重大政策也將對包裝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互聯網+,電商經濟的繁榮,不僅提振了國民經濟的士氣,在創造無數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驅動著包裝企業更新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用戶體驗。3.2環境友好型的包裝方式深受市場歡迎數字加工在為企業帶來巨大利潤的時候,也為環境保護做出來自己的貢獻,對于資源的精確利用,使得包裝行業不再是浪費的代名詞,搖身一變成為一種極為節約的包裝方式,所謂科技改變生活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這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隨著大眾對健康理念的推崇,節約型產品更加受消費者歡迎,也根據生命力。3.3包裝復合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的關鍵包裝人才并不是新時期的包裝工人,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并能夠對包裝行業的新風向具有較強的敏感度,而且還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善于拿捏消費這的心理變化,做出最有利于提升用戶體驗的包裝方案,而企業對于這類人才的培養也應該重點跟進,建立人才儲備體系,完善職業晉升制度,給他們一個公平的發展平臺。

      4結語

      數字包裝技術的發展前景無疑是光明的,但是推動數字包裝技術向前發展充滿著挑戰,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和國際間交流,不斷提升數字包裝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王翠竹.博世包裝:做安全包裝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者—訪博世包裝技術成都總經理CarstenvonGlinowiecki[J].食品安全導刊,2016(25).

      [2]秦燕妮.淺論智能化包裝技術及發展[J].西部皮革,2016(16).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數字鄉鎮 ; 地理信息系統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explaining it better, they are firstly introduced tha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 Then It is introduc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And specifically it is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

      Key words: GIS;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數字鄉鎮”一詞來源于“數字地球”、數字中國和“數字農業”。隨著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化的不斷深人,數字化的內容也延伸到了鄉鎮、村等基層區域 。數字鄉鎮其本質就是建設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設施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發、整合、應用、交流和共享鄉鎮的各種信息資源,對鄉鎮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以及輔助決策的技術體系。最終建立完善的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化社區, 實現全鄉鎮政府、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一數字鄉鎮建設的重要性

      鄉鎮是黨政、經濟、社會等各項實際工作最穩定的基層涉及到全國80%的人口,是宏觀和微觀工作的結合點,是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和社會生活區域,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通過鄉鎮政府去落實。所以,通過信息技術去提升鄉鎮的建設和管理水平至關重要。信息技術在鄉鎮一級政府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數字鄉鎮”的建設,將可極大地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同時也為政府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模式和方法。“數字鄉鎮”不僅對政府、公眾及企業帶來很大的方便,同時對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鄉鎮”是信息化建設的理想狀態和終極目標,它可以幫助實現鄉鎮的跨越式發展,達到優化鄉鎮功能,提升鄉鎮經濟發展水平,并最終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鄉鎮信息化過程中,選擇“數字鄉鎮”建設作為鄉鎮信息化目標,既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鄉鎮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由于鄉鎮在人口結構、組織結構、管理結構上的特殊性,上級政府的的信息化建設,如“數字城市”、“數字區縣”都完全不能取代“數字鄉鎮”的建設。我們必須針對鄉鎮的特殊性量身定做出一套專門的體系。

      二數字鄉鎮的框架設計

      “數字鄉鎮”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化鄉鎮管理、農業技術服務系統是實現農業生產的信息驅動、科學經營、知識管理、合理作業、促進農業增產的高技術系統。“數字鄉鎮” 涉及農業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經過分析研究后認為、數字鄉鎮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七個組成部分、十六個應用系統,它們構成一個統的整體。

      三個層次為:信息基礎層、綜合應用層、綜合決策層。信息基礎層主要有公用信息基礎設施平臺和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將建立一個無縫、集成的地理空間數據和服務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數字鄉鎮空間數據框架、空間數據協調管理,更新與分發體系和機構、空間數據交換標準、元數據等。公用信息基礎設施平臺中還包括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技術標準等。綜合應用層是行業數字化框架.其主要內容有:面向政府和面向社會的公眾應用系統。綜合決策層是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性應用框架,它是構筑在基礎層和應用層之上的智能化系統。通過建立一系列應用模型,運用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在前瞻性方向上不斷保持良好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以獲得鄉鎮的可持續發展。

      七個組成部分為公用信息基礎設施平臺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管理中心政府婁應用公眾類應用政策法規規章及管理制度、技術標準及各種應用規范。

      十六個應用系統分別是:鄉黨委辦公系統、鄉行政辦公系統三維展示與查詢系統、鄉鎮特色旅游信息系統、地面監測網絡系統、遙感監測信息系統、鄉鎮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水資源與水利設施信息系統、鄉鎮規劃與監控信息系統、稅收管理信息系統、農作物產量預測分析系統、污染物削減分析系統、農作物栽培信息系統(包括田間信息采集)、科技教育信息系統、信息與咨詢網絡系統、鄉鎮地理信息系統。

      數字化鄉鎮體系要橫連農村經濟各產業及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縱連省、地、縣各級部門和農村基層單位,要能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和提供全面反映農村經濟運行經濟情況,覆蓋農村經濟科技社會領域的各類信息,建立起技術手段先進的省、地、縣、鄉、村全部聯網運行的農村信息體系。

      三基于GIS的數字鄉鎮分析

      1研究區范圍與土壤現狀

      研究區屬于石屏縣寶秀鎮的許劉營等9個村委會集體所有和赤瑞湖部分國有,研究區建設規模為1521.0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有1409.9公頃(其中水田面積有1275.92公頃,旱地面積有55.83公頃,水澆地面積27.87公頃,菜地面積50.28公頃),園地面積2.04公頃,農村道路用地面積有14.26公頃,農田水利用地面積有18.56公頃,田坎面積有76.27公頃。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的能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是各個自然成土因素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產物。研究區范圍內土壤主要是潴育型沖積性水稻土,土種主要為浮泥田,成土母質為板巖、石灰巖沖積物,土層深厚,耕作層厚度平均在50cm以上,養分含量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質地適宜,一般一年兩熟,適種作物廣,是發展糧、煙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理想土壤,其理化性質見表3-1。

      表3-1研究區土壤理化性狀

      2 該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

      矢量化操作,線、點類數據及區域邊界等開始進入系統。但由于系統和人工的因素造成了一定的誤差,對已矢量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圖形編輯、投影轉換、誤差校正,形成區(多邊形)文件,得到云南省石屏縣寶秀鎮數字鄉鎮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圖(如圖3-1)

      圖3-1 寶秀鎮數字鄉鎮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圖

      通過現狀圖,對研究區現狀圖進行分析。

      1)從矢量圖中做DTM分析。得到下面圖形。(圖3-2)

      圖3-2 寶秀鎮研究區格網立體圖

      2)對地類面積進行統計。

      圖3-3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統計圖

      3)將輸出的屬性數據導入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如表3-2)

      表3-2 研究區現狀結構簡表 單位:公頃

      四總結

      “數字鄉鎮”建設是我國“數字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建設方向。本文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數字鄉鎮”建設的研究,簡單的實現了“數字鄉鎮”綜合信息的應用,具有地圖查詢、土地利用查詢統計、農副業統計等功能。如果要完全實現基于GIS的“數字鄉鎮”建設,還應該從政府角度出發,研究區域內企業數、土地屬性、耕地面積、房屋數量和占地面積等各方面的信息,要求能夠實現鄉鎮的可利用土地的性質、面積,需拆遷建筑的位置、面積、補償費用等數據,從而實現科學決策。

      參考文獻

      [1] 承繼成,等.數字城市——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閻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準化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 尹朝陽.用MAPGIS編制土地利用的方法.測繪通報.1999(6):36-38

      數字經濟行業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按照博弈論的相關理論基礎,分析了數字圖書館之間的經濟糾紛、利益沖突以及合作關系。并應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矩陣,探討對數字圖書館之間合作與競爭的戰略選擇,得出的結論是相對選擇館際競爭,合作仍是數字圖書館網絡環境下保持良好生存發展勢頭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 :網絡環境;數字圖書館;博弈論;矩陣分析

      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圖書館這一新型事物也在人們的信息生活中逐步興起,占據重要地位。目前國內商業性數字圖書館主要有中國知網、書生之家、超星、方正等,這些數字圖書館在漫長的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各自的資源版權獲取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然而,對于數字圖書館而言,目前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

      1、數字圖書館之間的競爭關系主要體現

      數字圖書館,目前國內學界沒有對其進行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數字圖書館是用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各種圖文并茂文獻的圖書館,其實質上是一種多媒體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統。[1]也就是說,數字圖書館是一種虛擬的知識網絡服務系統。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體是商用文獻型數字圖書館,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方正、書生之家、中國知網都是以有償向公眾提供全文的期刊、雜志、電子圖書模式為主的商用數字圖書館,他們一般都有自己的索引數據庫,全文數據庫。經濟學上認為,既然是商用數字圖書館(企業)就應該具有經濟理性,即所有參與某一商業行為的經濟主體(局中人)都想在有限的資源中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數字圖書館間自然也就存在競爭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數字信息資源所有權和作者版權的爭奪

      目前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還處于從資源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過渡的階段,現階段構建優良宏大的數據庫資源仍然是商業數字圖書館在行業競爭中的制勝法寶。在日益強調知識產權保護的今天,數字圖書館試圖通過自身行為進一步均衡同作者、版權人的利益關系獲取數字產品版權也實屬不易。所以數字產品版權之爭或者占有率之爭就是目前各大供應商的競爭焦點。

      1.2 對信息人才及信息技術的爭奪

      無論是數字圖書館自身的數據庫資源建設、搜索引擎系統的構建,還是與其他數字圖書館以及數字資源機構共同構成知識網絡服務系統,構建這一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以及信息人才的依托。鑒于數字圖書館在我國發展時間尚短、相關理論還未完善、各大數字圖書館目前都處于實踐探索期。高水準的技術人才團隊、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數字圖書館的這種先天性發展不足,這自然也就成為該行業競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2、促使數字圖書館間選擇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政策因素——政府、業界的大力提倡及引導

      目前由政府主導的國內數字圖書館的合作關系的具體表現就是數字圖書館聯盟,所謂數字圖書館聯盟(IDL)就是指建立在開放的、分布式數字圖書館基礎之上,由圖書館及相關資源擁有單位組成,以實現資源共享為前提,在數字化領域擔當特定領導角色的聯合體。[2]而加入這種行業聯盟也能在社會上增加一些自身的知名度及潛在用戶的好感度。

      2.2 經濟因素

      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經濟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商業數字圖書館自負盈虧,其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巨額的資金作基礎。單憑一館之力是難以做到的,而聯盟性質的數字圖書館則可以利用合作者的資源、人才、技術等可公用資源節省大量資金,用于自身發展。并且這種互利互惠的市場化運營模式是一種符合商業化運作規律的方式,有償性數字化文獻傳遞成為資源共享的主要方式,這應該是吸引商業化數字圖書館形成聯盟、進行合作的最大誘餌。

      3、數字圖書館間的博弈策略研究

      通過上文中數字圖書館之間的沖突與合作關系的詳盡分析,筆者將引入博弈論體系,以數據賦值的方式進行數字圖書館生存博弈研究。

      3.1 數字圖書館間的博弈模型構建

      假設在市場上面有A、B兩家數字圖書館,在市場上互為主要競爭對手。每個數字圖書館都有合作、競爭的兩個選擇。在這個數字圖書館間的博弈模型中,應用的是博弈理論中的完全信息靜態型博弈解——納什均衡來解決這個問題。“完全信息”是指博弈活動中的每個參與者對其他參與者的特征(包括戰略空間、支付函數等)也就是任意一個圖書館都對本次博弈活動另一方的所有信息有完全的了解,“靜態”不是指參與者要同時選擇行動且只能選擇一次,這里的“同時”并不是時間上的同步,而是指在A做出選擇的時候并不知曉B會選擇競爭還是合作。在本次博弈戰略選擇活動中,參與者A、B每個人都有兩種選擇即合作/競爭,那么就應該出現以下四種行動組合(action set)即(合作,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

      設任一數字圖書館的支付函數有如下競爭和合作兩種情況:

      那么AB兩者的博弈的收益表達是,合作的情況下,A/B會得到一定的收益(降低運營、建設成本,增強信息服務效果,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與此同時也會不可避免的要與B/A共享一些用戶群、市場占有利益降低。競爭情況下,在保留住自己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會有一定的損失,各自支付情況(B在前,A在后)具體矩陣表達如圖所示。

      3.2 博弈矩陣模型具體分析

      通過這個博弈矩陣,將每個字母帶入相應的數值。例如a=100,b=50,c=40,d=20,a’=150.b’=75,c’=30,那么根據矩陣計算可以得出四種行動組合中A/B各自的支付。如上圖所示(合作,合作)是這個博弈中的占有戰略均衡,即:不論對方如何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合作。顯然對于某個數字圖書館來說,自己選擇合作的同時對手選擇競爭的話是最好的。但前提是這是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你明白的道理,對手同樣也知曉。也就是說每個數字圖書館都是具有經濟理性的參與者,無論另一方如何選擇,合作永遠要比競爭來得合算。

      4、數字圖書館間利益均衡問題解決對策

      商業數字圖書館之間的合作還是利大于弊的,商業數字圖書館間進行合作不僅可以節約資源、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提升社會知名度,更對整個數字圖書館行業的良性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實際情況并沒有博弈模型中的那么理想化,針對數字圖書館間合作及競爭兩種情況下,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解決對策。

      4.1 合作情況下解決對策

      數字圖書館選擇與其他數字圖書館合作,甚至是加入數字圖書館聯盟,但并不代表數字圖書館要放棄自身利益。當每個數字圖書館的整體規模、發展目標、技術水平、利益訴求等情況均有不同的時候,如何通過努力找到平衡個體利益與利益的均衡點就是數字圖書館應該考慮的問題。

      4.1.1 選擇“異己”優秀伙伴,設計良好的溝通平臺

      只有協作利益大于成本支付,數字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才會有意義。目前國內的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和用戶群多有重復,為了使合作達到最大的收益,數字圖書館應該選擇與自己已有資源有區別或者相對有特色的同行合作。與此同時,設計良好的溝通平臺既可以降低合作雙方內部協調成本,也可以監督合作者執行協議情況。

      4.1.2 樹立并嚴守合作的原則,構建權責分明的制度體系

      同所有其他領域的行業內部合作一樣,數字圖書館的合作尤其是商業數字圖書館的合作必須遵循平等互惠、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也要遵循“嚴守規則”的原則。這樣才不會肆意損害合作者的利益,才能使合作變得順利。

      4.1.3 標準統一、格式兼容的互操作服務,為資源服務共用掃清技術障礙

      由于這種協同作業中所涉及的數字圖書館是類型各異、館藏規模不同、各自分散管理的,而要他們合作向用戶提供整體而高效的服務,就需要對各合作成員的服務標準制定嚴格而詳細的規定。例如數字圖書館合作團隊可以從一開始就在服務標準、技術格式、公民權利保護等方面進行規范,為數字圖書館之間后續的數字資源互操作服務及數字資源互建互用打下良好的基礎,不會因為兼容問題而有礙服務。

      4.2 非合作情況下解決對策

      由上文分析可知,數字圖書館間不合作的原因很多。就我國目前的社會認知水平、市場競爭環境以及法律保障體系無法為數字圖書館之間競爭行為中的個體利益進行有效地保駕護航。鑒于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諸多利益,以及其在知識傳播、文化交流上的顯著貢獻,國家和社會有義務為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提供良性競爭環境。

      4.2.1 國家層面——提供業內良性競爭環境

      現階段可以由政府主導完善競爭中的利益賠償機制,維護業內良性競爭環境。利益賠償機制所涉更多的當然還是數字資源產品及服務的所有權問題,數字圖書館所提供的是一種知識服務,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金進行技術更新、支付版權費用,開發并構建數據庫、檢索系統、各種形式信息產品以及服務,都是該數字圖書館的智力勞動。在網絡環境中應用技術手段復制數據庫的全部內容,重新編排從而產生一個新的數據庫并非難事,如果認為這樣做未侵權的話,對原數據庫制作者是不公平的。

      4.2.2 自我層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有重復才有競爭,有區別才能生存”——特色文獻,就是某一數字圖書館提供的其他同行無法提供的某些特色信息資源,它代表了數字圖書的未來工作重心,是衡量數字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數字化、網絡化的今天,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不僅僅是擁有本館的館藏物理實體,同時還依賴館外的網上信息資源。數字圖書館在建設自己的特色文獻館藏時,必須從多方面、多途徑聽取用戶的建議與意見,了解用戶需求,分析掌握應收藏文獻重點、范圍及發展方向,保證特色文獻信息的用戶群。根據需求選擇、加工、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專題數據庫。

      總之,在目前的情況下,相對選擇館際競爭,合作仍是數字圖書館網絡環境下保持良好生存發展勢頭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徐春成.數字圖書館版權紛爭背后的博弈.中國知識產權報[J].2010(10):3

      [2] 趙莉.數字圖書館聯盟探析.情報雜志[J].2006(3):127

      作者簡介: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亚洲黄片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