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學科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初中漢語課堂提問誤區
1.問題缺乏針對性以及目的性
很多初中漢語教師的課堂提問比較隨意,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提問什么,并且問題的內容也沒有明確的針對性以及目的性,這必然會使得課堂提問缺乏實用性,不能滿足學生提升漢語水平的實際需求。
2.課堂提問多且無邏輯性
有些初中漢語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存在誤區,常常會認為課堂的提問越多越好,因此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出現許多與實際相脫離且沒有提問價值的內容,最終導致教師的提問與學生實際脫離,使得教學過程中接二連三地出現問題,并且大量的提問也常常使學生來不及思考,這樣一來浪費課堂提問時間,二來不利于學生漢語能力的提升。
3.提問后未能及時進行評價
課堂提問結束后,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就會使課堂提問的引導作用降低。初中漢語教學中,教師因為設置了大量的問題,因此常常會出現學生回答上一個問題后,直接判斷學生回答的對與錯后,就接著進行下一個問題的提問,這樣就會導致課堂提問變得被動,失去了師生互動的樂趣。
二、提高初中漢語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及有效性
1.巧設問題
課堂提問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為使課堂提問達到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目的,教師在提問時應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教師應巧妙選擇提問的角度,在變化中進行提問的創新。提問應盡量避免概念化、單一化,并且問題不能始終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打轉,而是理論結合實踐,并采取新穎的提問方式,使問題更加形象,以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其次,初中漢語課程中的有些內容看似比較平常,但是其意蘊卻往往比較深刻,此類文章的課堂提問中,教師應善于從無疑中找出疑點,以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最后,教師應提出一些具有矛盾沖突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往往對與自己的認知相矛盾的問題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及好奇心,教師如果能夠抓住課本中本身存在的矛盾,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2.問題的難度應適中
問題的難度適中,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不會陷入提問無用的尷尬境地,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就會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存在兩種極端的狀態,一種是比較容易的,沒有探究性;另一種是比較難的,問題的涉及面較廣,學生往往無從下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就應該根據課程內容,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生活經驗、教學的范圍進行界定,因為生活化的問題既不會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也不是簡單的動動大腦就可以得出答案,而是需要掌握問題的思維方向,采取層層遞進的思維方式,才能逐漸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從而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不斷掌握課文的重點以及難點。
3.應對問題進行有效評價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 職業能力 課程體系
漢語言文學專業產生于十九世紀末期,是我國大學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迅速,不僅普遍開設于本專科師范類院校,而且在一些綜合類大學甚至理工類大學也相繼開設了此專業。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為人文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卻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本科擴招導致專業人數過多,另一方面在于專業分工更細,原本依附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秘書學、新聞學等也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專業,就業市場的蛋糕越切越小。面對當前市場的需求及本專業的發展現狀,作為三本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改革已勢在必行,其中課程體系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擺在了我們面前。
一.課程體系重構的新思路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近年來,隨著獨立院校在改革中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已成為我國獨立院校共同的人才培養定位。然而,對于一個以強調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強調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將其納入傳統的應用型的行列未免顯得有些牽強。然而,當我們重新去思考“應用性”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應用性”不僅是指能夠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還應該指為社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文工作者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應用型不僅是指為社會創造的經濟價值,也是指為社會帶來的人文價值。
2.對“就業市場”的觀察
在對新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對近幾屆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另一方面走進用人單位,聽取用人單位的指導意見。據就業生的反饋結果(有效問卷108份)顯示,我校畢業生畢業后集中于企事業單位辦公文秘14%、民營和中小型企業文職26%、中小學教育的占15%、宣傳18%、培訓機構15%、其它12%。針對“畢業生建議母校開設的與就業相關的課程”這一問題,許多畢業生都建議加強在校生的應用寫作能力訓練、開設禮儀課程、言語交際課程等。用人單位則建議強化學生的文學功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二.課程體系重構的新框架
在新的課程體系的重構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固有的人文性仍然是不可缺失的。它是專業的血脈,也是專業的靈魂。但同時,課程體系也要打破原有的專業界限,借人之長補己之短。
1.知識方面
本專業以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學基礎知識為核心,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設為語言類核心課程;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設為文學類核心課程。
2.能力方面
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培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即寫作能力、文學鑒賞能力、語言應用能力、文學批評能力、中學語言教學能力、辦公文秘能力、新聞傳播能力、國際競爭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以此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素質方面
學生除應具有的專業素質外,還應加強其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以良好道德素養、健康的心態走向工作崗位。
三.課程體系重構的新目標
1.培養目標上
一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培養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和學術研究人才為主要人才培養目標,而這一培養目標顯然已不適合當今社會對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結合民辦院校學校學生的特點,我們在培養目標上進行了改革,從單一化轉向多樣化,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從傳統型轉向現代型,使學生能嫻熟地運用本族語和外語,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既能熟練地寫作各類文體,又能懂得編輯、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與網絡傳播有機地結合,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上
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提出“平臺”+“模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平臺。在專業拓展基礎上建構三大方向模塊:教育教學模塊、文秘文員模塊、新聞傳播模塊。
3.實踐教學上
在校內實踐中,我們對寫作類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擴展辦公自動化操作能力,如計算機、掃描儀、復印機、傳真機、采訪筆、投影儀等設備的正確使用,以及辦公室常用軟件使用技能,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方面的動手能力等。
在校外實習中,我們在中小學校、報社、公司等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實習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課程體系重構的新特色
1.注重應用性
本課程體系更加注重應用性,更加注重為企業培養多能的應用型中文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課程模塊設置方面,樹立“基礎為專業服務,專業為行業服務”理念,淡化課程理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強化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2.突出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尊重人。人文性將貫穿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始終。在課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人文素養、先進的道德。
3.強調實踐性
本課程體系的重構加強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洪芳.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思考―以燕山大學為例.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5(2).
2.李建平.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思考.科教文匯,2013(4)
3.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4)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特殊體育;特殊需要群體;教育對象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1-0007-05
Abstract: By collat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in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dissected the designation, meaning, education object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 it is inaccurate to interpre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use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s “適應(性)體育”, while “特殊體育” conforms to Chinese reality and language habit; 2) the education object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changing fro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for whose definition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fitness disadvantageous people” can be referred to, such people should also include people whose sports skill development is retarded and whose sports abilities are significantly interior; 3)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discipline hav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curriculum carefully desig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needs, an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conditions, provides them with necessary skills to enrich thei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life and sports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ir physical stamina,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4) the essence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education object has uncertai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edicated special education design must be adopt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needs of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educational object
特殊w育作為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特殊群體康復身心、增強體質、提高生活的信心與勇氣等都具有重要意義[1]。為了使他們能公平地獲得適合其身心特點與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與適應性體育知識,提高他們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2],2007年世界特殊奧運會和2008年殘奧會的召開使得世界的目光齊聚中國,中國的特殊體育研究也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然而,通過對國內外近幾年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到目前為止對特殊體育的概念和教育對象仍沒有明確界定,也未能形成共識。特殊體育鄰近概念的交叉混用以及對其教育對象本質性認同的偏差和不確定性,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滯后和課程定位的混亂。人本主義、生命關懷、融合教育等理論的弘揚以及對國外適應體育理論借鑒與引進,使原本模糊的特殊體育概念、對象、本質及其邊界更加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厘清特殊體育的發展脈絡,從與歐美國家特殊體育的對比中重新審視其名稱、對象、概念和本質。
1 美國特殊體育(教育)的名稱與含義辯析
與有關特殊體育相關或相近的名稱,受不同歷史、文化、語言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醫療體操(medical gymnastics),醫療體育(therapeutic exercise),矯正體育(corrective PE),康復(保?。w育(rehabilitations),殘疾人體育(sports for disabilities),特殊體育(教育)(special PE),適應體育、調適體育(APE、APA),全納體育、融合體育(inclusive PE)。作為特殊教育和學校體育的下位概念,以學科課程命名的國內主流是康復(保健)體育,學術研究領域稱為特殊體育教育和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而競技運動領域稱之為殘疾(殘障)人體育競賽。近年來,特殊奧運會和殘奧會在中國的召開,也極大推動國內特殊體育研究,部分學者謀求與國際的接軌,將美國“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或“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譯成“適應(性)體育”或“調適性體育”并同時引入國內,相關方面的研究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要論證“適應、調適體育”是否準確,首先得從APA與APE的含義與關系以及APE與常規身體教育關系說起。
1.1 美國特殊身體教育(APE)與特殊身體活動(APA)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含義是理論建構的起點,應該規定這一領域的規模和目的,劃定知識基礎和實踐之間的界限,闡明此領域的本質和服務的目標人群。APE是1952年由美國健康、體育和休閑協會(AAHPER)首次提出,指“在隔離的環境中為不能參與普通身體教育的學生提供以學校課程計劃為基礎的多樣化身體活動”[3]。美國殘疾人體育與休閑聯盟(NCPERID)認為APE的含義為“調整的或改進的身體教育,以滿足動作技能發展遲緩兒童的個性化需求”[4]。美國各州對APE也有不同釋義,如加利福尼亞州將APE認定為專門的或調整過的身體教育課程,以滿足有特別需要(發展性和矯正性的指導)而不能參加一般身體教育活動的學生個人[5];科羅拉多州將APE認定為為滿足有獨特需求的殘疾學生專門設計的指導與教育,主要包括在教室、家庭、醫院和其它場所實施的身體教育指導[6]。他們的共同目的是以各種經過特殊設計的身體活動為教育手段,通過提高身心障礙者、病弱者和有特殊體育需求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使之在社會和認知情感等方面得到發展。
1973年,國際特殊體育聯盟(IFAPA)成立并提出涵蓋范圍更廣的術語APA,含義為“是基于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包括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普通體育活動的社會成員所從事的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和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其實踐領域涉及體育教育、休閑娛樂、運動競賽和運動康復”[7]。在2004年進一步強調,APA是一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包含但不限于身體教育、運動、娛樂、舞蹈、創造性藝術、醫藥和康復。Reid對APA與APE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APE是基于學校多樣化的課程活動,APA是分析運動的學科,可見他們的主要爭論點是課程與學科的差別。在西方世界,APA是APE的拓展和延伸,兩者的主要區別不僅是參與場所的改變(從學校到家庭、社區和社會),還在于特殊服務和支持系統,APE也從一門課程發展為跨學科的知識體系。
由此可見,APE在美國是經醫療體操、矯正身體教育發展而來的基于學校的課程計劃,是為滿足有動作技能發展遲緩兒童的個性化需求而調整或改進的身體教育;APA是由APE而發展起來的包含身體教育、休閑服務、娛樂競賽、運動康復等內容的學術研究領域或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國外對APA的含義并沒有形成一致性的觀點)。因此,APE是APA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APA的先驅。國內有不少文獻將APA與APE混為一談,都翻譯成“適應體育”,或認為APE是APA的內容之一,所以APE來源于APA,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結合我國實際以及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特殊體育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特殊體育對應美國的“特殊身體活動”(APA),狹義的特殊體育指針對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學生的體育教育,對應美國的“特殊身體教育”(APE)。這里的理解只能是比較接近,而無法完全對應,關于中國“體育”與西方“physical education”“sports”等詞含義與區別的辯論持續30年,卷入這個爭論只能使特殊體育更加模糊不清。國內外許多學者似乎對“AAHPER”、“NCPERID”和“IFAPA”等機構和組織給出的含義、對象和研究范疇較為迷茫,不同學者對此認識也不盡相同,直接導致國內相關文獻在概念、名稱上的混用。然而,我們在梳理各州特殊體育教育綱要時發現,美國的教育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條例和規定時,則更傾向于參考“NCPERID”對APE概念和屬性的界定。APE的先驅人物Sherrill[8]認為,APE與APA概念的演變源于不同時代視角和思維方式,它是一種社會化構建,是文化信仰和價值觀的產物,支持人與人之間個體的差異以及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反映了社會在一特定時期看待殘障群體的態度;它具有動態性特征,所包含的內容隨著社會認知的發展也變得逐漸豐富。
1.2 美國APE與APA名稱解讀
APE在美國是根據一般身體教育提出來的,所以對“A”即“adapted”的理解成為對APE名稱解讀的關鍵。國內采用“適應體育”一詞主要受臺灣“適應體育”和“融合式體育”的影響,國內有學者根據詞典的含義將“adapted”理解成“適合的、適應的”,認為“適應”是協助個體與環境有效互動的過程[9],甚至認為來源于所謂的“適應理論”。國內研究特殊體育的吳燕丹[10]認為,“適應一詞是一種被動、消極的接受狀態,由于外界條件變化,所以自身不得不改變,缺乏主動、積極去應對環境的態度”,“單純的適應具有局限性和滯后性,無法全面和及時的解決問題。”她提出了“調適性體育”,認為“調適”代表著一種積極的、正向的態度,是課程的實施者、參與者雙方或多方的一種主動融合,對于特殊需要學生來說,自我主動調適比被動適應更為重要[10-11]。無疑,“調適體育”突出“調”即調整之意,更加接近美國APE的真正含義,在名稱上比“適應體育”更加準確和貼切,遺憾的是她沒有獨樹一幟和繼續堅持,而是被“適應體育”同化。而且,從這兩種主流觀點可以看出,無論是“適應”還是“調適”都是受我國傳統“矯正”“保健”“康復”等功能性名稱的影響,試圖從名稱上理解其功能,其目標指向側重于生理功能的恢復與養護。然而,在查閱美國幾個相關聯盟、官方的教育性綱領文件時,發現對“adapt”的解釋是“modify、adjust、alter、change”,“adapted”意為“修改的、調整的、改進或改變的,部分州稱之為“specially designed”即專門設計的,其目的是適應特殊需要人群的需求,其核心詞義為“調整或修改”,而非“適應的”(adaptive)。部分州(如紐約州、科羅拉多州)在綱要中明確提出,不應將“adapted”理解成“adaptive”即適應的、適合的。然而,我們則試圖將上述含義融入到APE中,認為是“改進的身體教育或調整的身體教育”。這其實與20世紀末我國學者提出的“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較為類似,只不過前者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去競技化,主要改造項目內容規則,使之適合廣大學生的需求。這里所指的“調整、改進”更全面,稱之為“PAPTECA”模式,即調整“計劃、評估、準備、教學、咨詢、評價、合作和支持”,目的是符合特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如把“調整”理解成“適應”,明顯沒有抓住詞匯的核心含義。然而,我們將“APE”理解成“調整體育教育”或“調適體育教育”,似乎又不太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
綜上所述,對“APE”的理解在未找到合適名稱之前,稱之為“特殊體育(教育)”較為合適,畢竟它的上位概念還是“特殊教育”,而不是“適應教育”或“調適教育”。華人學者張加貝在對美國特殊體育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中,將“APE”與“Special PE”一同理解為“特殊體育教育”,在美國北部以Dunn和Leitschuh為代表的學者和部分州一直以“Special PE”出現在教育法案與教科書中。對于“APA”可以理解成“特殊身體活動”,其包含的范圍比我國廣義的特殊體育還要廣泛,是綜合的學科知識體系,也有理解成“學術研究領域”,其包含的服務包括身體理療、休閑娛樂等內容,可為我國特殊體育的發展作前瞻性研究借鑒與嘗試。
2 特殊體育的教育對象
特殊體育教育與傳統體育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教育對象上。歐美等國家特殊體育教育的對象是有特殊需要的群體,主要包含兩類人群:一是殘疾和身體活動受限的特殊人群?!秶H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從身體、個人與社會3個方面對身體結構、功能與殘疾產生的環境進行科學分類,認為殘疾與功能受限是個人的特征表現,是由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導致的健康與健康相關問題。殘障不再是單一的個人因素,而是一種個人與社會生態環境的復合狀態;作為損傷,其活動受限,是參與受限的涵蓋性術語,也專門指活動受限[12]。活動受限意味著由專門指定的專家以一定的目標、可測量的標準為依據,來決定某人可以獲得特殊的服務、課程、支持和資助,而這些活動包含智力的、社會的、情感的身體機能或者他們的互相組合,而限制來自于受損的身體功能、結構與活動需求本性以及社會參與障礙之間的交互作用。二是動作技能發展遲緩的學生:美國學者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學生的動作技能發展有著深入研究,在眾多的著作中從幼兒的伸夠與抓舉到青少年大肌肉群動作技能發展的模型都有具體的測試與評價標準。因此,經過干預仍不能矯正的動作技能發展遲緩的學生,在經過專職人員的評估后認為他們在體育課中不安全或不能獲得成功,就必須接受特殊體育教師專門設計的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理療和服務。在我國,對青少年學生動作技能發展規律的研究比較遲滯,沒有相關的測量與評估標準,對于活動受限與動作技能發展遲緩的學生往往是和普通學生一樣接受常規體育教育。對他們來講很難在體育活動中找到成功的感覺,常常是體育教學傷害事故的高危人群,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弱勢群體。鑒于我國特殊體育僅對殘疾人群做出了規定,而對體弱、傷病等沒有給出具體的界定標準,周二三等[13]根據歐美國家和我國特殊體育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滿足一個充分條件和兩個基本標準的“體質弱勢群體”的概念,即身體患有不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疾病或有殘障的人群。兩個基本標準,一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在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 BMI
3 特殊體育(教育)的概念與本質
特殊體育教育與常規的體育教育在定義上并無本質差異,其共同點都是重點發展學生的全面技能和促進積極的身體活動,提高生命質量。主要區別除了教育對象外,特殊身體教育是基于認知、技能以及個人與社會的發展,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具有發展性的個性化教育,趨向于獲得更多的調整和改變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給學生特別的幫助如一對一的指導。華人學者張加貝[14]認為,特殊體育具有5個屬性,即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學的個案化、多課堂、適應性以及學科的綜合性,這也是特殊體育區別于其他體育學科所特有的屬性。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特殊身體教育”發展為今天的“特殊身體活動”,在教育對象、內容和所包含的領域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含義也與教育對象的認定、文化信仰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有一定關聯。目前,美國基于學校的特殊體育教育被看作是一種職業推送服務,受到聯邦和各州的法律保護,是特殊體育活動的主體。在我國,特殊體育主要是作為一門學科,屬于教育的范疇,特殊教育和體育是其上位學科。可見,對于特殊體育的認識更多的是一門學科,其本質在于教育對象存在著不確定和動態性特征,以專門的特別的教育設計滿足特殊需要群體的個性化需要。
國內學者對于特殊體育概念的界定,主要說法有:“特殊體育是為各類有特殊身體需要的人群進行符合其身心特點的體育教育”[15]。盧元鎮[16]認為,特殊體育就是殘疾人體育,指在聽力、視力、言語、智力、肢體等方面有缺損者,通過身體練習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幫助康復、培養意志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為目的,所進行的體育活動。臺灣學者指出,特殊體育是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通過這一課程,身心障礙或失能學生可以享受較高品質的運動或身體活動,進而促進身心方面的發展[17]。從上述特殊體育的定義來看具有共同的特征,無論是一項體育活動、知識體系、課程,或是一門學科,都試圖對學生特殊群體進行干預以達到康復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的體育教育目的,其最終目標是通過體育最大限度完善對身體缺陷功能的補償和實現自我超越。然而,以上定義卻未體現出特殊體育的本質屬性即“特別設計的個性化教育”。對特殊體育的定義應從教育和文化兩個范疇來認識,即既要重視教育對人的培養,又要從社會文化的視角反映出體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還要考慮到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本研究參考借鑒楊文軒、陳琦在《體育原理》中對體育概念的定義方法,將特殊體育定義為:一門為有特殊需要的個人發展而精心設計的體育教育指導課程的學科。這里所強調的特殊體育的本質內涵:“個人發展”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精心設計”指對常規體育教育的調整和改進,做出特別專門的設計。
關鍵詞:體育院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措施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0-1339-03
體育院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科研、訓練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工作人員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而展開。由于學校各學科的專業人員教學、科研或學習任務重、時間緊,他們都希望來圖書館得到及時準確的自己所需要的專業文獻信息。因此,為他們提供研究型信息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皩W科館員”制度正是為滿足高校這一專業需求而設立的一項服務制度?!皩W科館員”制度是高校圖書館的一種先進的辦館理念,是為學校師生“量體裁衣”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盡管它在我國一些重點高校圖書館開始實施,但在眾多的一般高校里,尤其是體育院校尚屬一種需要進行探索和試驗的新生事物。筆者根據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內涵,探討該制度在體育院校建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為全面推進這一服務模式作一些探討性研究。
1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內涵
1.1“學科館員”的含義中文“學科館員”一詞來源于相應的英文名稱Subject Librarian,在國外說法不一,相關的稱呼還有學科專家館員、聯絡館員、學科咨詢館員、研究支持館員、網絡館員等等。ALA(美國圖書館學會)對“學科館員”的定義為:一種受過專門訓練和擁有豐富學科知識的館員,主要負責圖書館某一學科專業文獻的選擇和評價,有時也負責學科信息服務和書目文獻的組織。國內在“學科館員”概念的認識上也存在一定差異。雖然對“學科館員”尚無一個明確、規范的定義,但實際上“學科館員”就是一些特殊的圖書館員,他們具有某學科的知識背景,或了解精通某些學科領域的知識,并為這些學科的用戶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包括信息溝通和聯絡、資源組織與開發、學科信息咨詢和導航以及用戶培訓和指導等等。
1.2“學科館員”產生的歷史背景“學科館員”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從美國興起的。最早發端于美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是以大學科為對象,由專門的高級服務人員進行對口服務的一種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
在國內率先實行“學科館員”制度的是清華大學圖書館,于1998年開始實行,北京大學于2001年也開始實施這一制度。之后,相繼有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礦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煙臺大學等國內不少大學圖書館都實行了“學科館員”制度?,F在北美、西歐、日本、澳大利亞、我國港臺等許多大學圖書館都實行了“學科館員”制度。相信,我國體育院校圖書館也將會逐步實施這一制度。
2體育院校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問題
2.1體育院校改革發展的需要一個大學圖書館要想成為一流的大學圖書館、研究型圖書館,必須具有支持學校進行高水平、多學科的科學研究以及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圖書館的資源發展應密切配合學校的學科發展和研究方向,提高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的針對性、科學性和主動性。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于2005年率先在全國體育院校開始實施了“學科館員”制度的建設與服務。起初,由圖書館館員自己申請與館里聘任相結合,組成了一批較優秀的館員承擔起了“學科館員”的職責。根據館里的要求及職責范圍開展了相關服務。一年多來,他們與各自負責的院系學科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定期向對口院系介紹圖書館新的資源建設,并及時了解對口學科的發展對信息資源和服務內容的要求,協助對口院系學科的教師進行相關課題的文獻檢索等。這項工作的開展對學校的改革以及院系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2圖書館自身建設發展的需要傳統的以紙質型文獻為主的館藏建設已逐步轉變為現實館藏與虛擬館藏并存,并更加注重電子資源與網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圖書館不再過分強調“擁有”,而更多強調對資源的“獲取”。目前,體育院校圖書館通行的資源入藏方法,依然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教師參與選書制。院系教師選擇資源,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很難從本院系學科建設的整體布局出發。特別是在當前多種知識載體并存、信息資源多渠道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圖書館專業知識和必要的時間,他們難以在多種資源間作出合理選擇,也無法對大量流動的網上信息進行收集、跟蹤和揭示。同時,現有館藏資源建設已無法滿足讀者新的要求,因此,這就需要精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學科館員”來擔此重任,以保證館藏資源結構的科學與合理,促進圖書館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2.3圖書館服務創新的需要近年來,圖書館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和聯機編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圖書館工作流程和服務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些都迫切要求打破傳統的被動的服務模式,建立以學科為中心的新的服務機制,使圖書館的流通、閱覽、檢索一體化,提高各種資源按學科獲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使讀者能夠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獻信息。目前,國內許多院校圖書館正在根據自己學科建設的優勢和現有文獻信息資源,建立多媒體數據庫。比如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15所體育院校、29家省市自治區體科所等聯合建立了全國體育系統中文體育圖書聯合數目數據庫;建立了體育報刊數據庫;百年中文體育圖書數據庫;全國體育系統研究生論文數據庫(文摘版)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求圖書館員具有較高的現代信息技術與技能,更要求熟悉學科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與趨勢?!皩W科館員”制度的建立,正是適應了圖書館要實現服務創新與發展的需要,而急需建立“學科館員”制度。
2.4“學科館員”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2.4.1“學科館員”的人員結構不甚合理要建立好“學科館員”制度,選拔優秀的“學科館員”是至關重要的?!皩W科館員”一般要具備大學本科的某一專業的學科背景知識和一定的圖書館專業知識,要熟悉信息咨詢的基本業務,并具有較好的外語水平以及計算機的檢索能力。中科院國家圖書館在2004年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之初,有兼職“學科館員”10人,2006年6月新組建學科咨詢服務部,設創新崗位20個(總館),3個分館22個均為碩、博士,面向全院30個城市108個研究所提供學科化服務;清華大學圖書館由9人組成“學科館員組”(均為碩士或副高職稱,專職),集中辦公;北師大圖書館目前有5名兼職“學科館員”,5名兼職咨詢館員,面向全校師生服務;人大圖書館設有“學科聯系人”(學科館員)22人為14個院系學科服務。鑒于其他高校的狀況,本人認為,北體大圖書館現“學科館員”的人員結構不甚合理。全館工作人員共32人,參與“學科館員”的有22人,占全館人數的78%,其中高級職稱(副高以上)8人,其余均為中級職稱。這樣的人員結構與“學科館員”的素質要求差距較大,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應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和不斷完善。
2.4.2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對“學科館員”的培訓“學科館員”制度是一個新的工程,如何讓院系學科乃至全校師生對此事物進行了解,并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支持,這就需要對此進行宣傳。北體大圖書館雖在宣傳上作了一些工作,但力度還很欠缺,這對此項工作的開展必會受到影響。再則,“學科館員”上崗之前,沒有得到相應的培訓,有的館員對相關業務的開展以及“學科館員”所承擔的職責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只是起到了聯絡人的作用。因此,對更深層次的服務不到位,如參與試用、評價對口院系的參考工具及電子資源建設、定期編寫對口院系學科的參考資料、包括利用圖書館的主題指南和新資源使用指南、為對口院系師生提供利用圖書館的指導和培訓講座、負責收集、鑒別、整理對口院系學科的網絡信息資源、協助對口院系的教師進行相關課題的文獻檢索、有針對性地為教學、科研、訓練提供定題服務和決策參考服務等等。
2.4.3應加強主觀能動性“學科館員”要為對口學科提供信息服務,就必須了解各個用戶的要求,主動與他們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信息,以利于對咨詢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北體大圖書館在實行一年多來,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主動性方面還有待提高。當然,主動性存在主觀和客觀之分??陀^上,由于“學科館員”均為兼職,各自都有自己分內的工作和職責,時間上有時會發生沖突。但問題主要還是在主觀能動性上,由于館員的學識水平不同,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愛崗敬業主動上門服務欠佳。作為“學科館員”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底蘊,還要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以及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大多數用戶不了解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包括電子資源)和服務,大量的信息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掘和利用,這就要求我們“學科館員”發揮自身優勢,主動的、熱情的、不遺余力的為對口院系學科服務,了解和協助他們所需解決的問題和需求。盡量做到:讓他們廣泛地了解你、有問題最先想到你、更多地利用你、方便地找到你、滿意地評價你。
3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對策與思考
3.1“學科館員”的選拔要建立好“學科館員”制度,選拔優秀的“學科館員”是至關重要的。“學科館員”一般要具備大學本科某一專業(非圖書館學)的學科背景知識和一定的圖書館專業知識,要熟悉信息咨詢的基本業務,并具有較好的外語水平、計算機的檢索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借鑒其他院校經驗,根據北體大圖書館目前的狀況,應重新聘任,并在人數上有所減少。具體做法:1) 從圖書館現有人才資源中挑選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愛崗敬業又比較熟悉信息咨詢工作的館員承擔此任;2) 留用各學科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斷充實“學科館員”隊伍;3) 引進已經具備“學科館員”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3.2對“學科館員”進行培訓“學科館員”的培訓是落實“學科館員”制度的重要環節。引進人才受諸多條件限制,那么對現有人力資源的培訓就顯得更有緊迫感。在崗培訓應包括下列內容:不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來館舉辦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方面的培訓班;有計劃地定期選派部分人員到開設圖情專業的大學進修學習;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學術研討會或交流會;可以選派優秀館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從而全面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到國內外大學圖書館進行考察或交流學習,學習掌握先進的圖書館“學科館員”工作模式,達到取長補短、全面發展的目的。
3.3對“學科館員”的管理與評價“學科館員”的工作與圖書館傳統的工作不同,它是圖書館文獻信息工作的深化,是一項具有高知識含量的、開拓性的、主動的信息服務工作。因此,對“學科館員”的管理應提倡“軟管理”,即提供一種自我引導、自主管理的工作環境,使“學科館員”能夠在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工作中,可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學科館員”例會,不斷總結經驗,共同探討問題。時間上,鑒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質,實行彈性工作制較為理想。在學科的選擇上,可采取分階段、有重點地實施,先易后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鋪開。對“學科館員”的考核評價,要通過“量”與“質”來衡量。應實行雙向考核,即接受圖書館的考核,又要接受用戶(對口學科)的考核,其中以用戶評價為主。也就是說,“學科館員”工作業績的評價取決于用戶的滿意程度。
3.4領導重視,管理保障圖書館領導應參與“學科館員”制度的制定,進行科學管理,嚴格把關。鑒于“學科館員”特殊性,在待遇和經費上應有所傾斜。如設立專項經費,對其進行物質上的補貼等等。此外,圖書館領導應經常與各對口院系學科或校領導及時聯系溝通,以取得他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結語
在我國體育院校建立“學科館員”制度是一項新的工程,需要不斷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皩W科館員”制度的實施,是對學校圖書館傳統服務方式的深化,是圖書館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有助于圖書館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從而使各種文獻信息資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促進體育院校教學、科研、訓練等工作的開展。但在開展“學科館員”制度的初期,會有許多困難,例如,圖書館在管理等方面的經驗不足,“學科館員”本身的知識不足,各院系的師生對“學科館員”制度的了解不夠,良好的合作可能會受到影響等等。因此,圖書館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同時,要向用戶大力宣傳“學科館員”制度,力求獲得各院系學科的支持和理解。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也是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關鍵。只有學校、院系、圖書館與各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師生員工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才能推進“學科館員”制度的開展,才能使這項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張麗寧.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6:51-52.
[2] 龍世譜,朱長菊.論網絡環境下的學科館員[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9:110-113.
[3] 束漫.廣州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機制建設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5,1:60-63.
[4] 王瑞芳.淺談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J].晉中學院學報,2005,2:87-89.
[5] 鐘宇,徐杰.對學科館員制度實施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5,5:42-45.
[6] 滕海濤.高校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勢在必行[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6:3-4.
關鍵詞 雙語體育課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P.E. in Primary School
YE Wei
(Luoyang Bilingual Experimental School,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As a communication tool used in every social sectors, English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present day society. Other than being intellectual, there are also instrumental, communicative and cultural principl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t is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at bilingual PE classes have immerged.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P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is to meet the present requirem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fulfill the demand of qualified bilingual teachers in future society.
Key wordsbilingual P.E; practice; exploration
0 引言
為適應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雙語教學在各地逐漸興起,許多學校已開始實施雙語教學計劃,體育學科的雙語教學也就成為教學改革百花叢中的一束。
1 雙語體育教學的定義及目的
體育雙語教學是指,在體育課堂中教師部分或全部使用目的語(英語)作為媒介語對運動技能和學科知識進行教學,師生在漢語與英語融合的語境中運用兩種語言的思維實現體育學科教學目標,同時提高學科思考、學習和研究創新的能力。體育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講授體育專業英語,而是把英語作為學習體育學科知識的工具進行運動技能和學科知識的講授,根本目的是掌握體育學科知識和技能。體育雙語教學是在不降低體育教學要求的前提條件下, 通過雙語教學使學生的英語水平能夠有大幅度的提高。它既是一般意義上雙語教學的一個學科分支,也是一般意義體育教學的一個特例。
2 雙語體育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在各個學校雙語體育課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其真正的意義往往被忽略。雙語體育課被當作是英語的輔助課,筆者認為,這樣的認識過于簡單和不充分,會阻礙雙語教學的發展。雙語教學絕不等同于英語教學。而應該是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換言之,應以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為主,滲透體育英語文化為輔的教學模式。
3 雙語體育課的實踐和探索
體育雙語教學已經在我校逐步開展,由于我校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學習英語,英語課本是國內難度較大的牛津版英語,以及學校對英語教學的重視,學生普遍英語程度較高,于是我校開始嘗試雙語教學:從英語體育口令入手,逐步貫徹體育雙語教學,分層遞進的教學理論作為指導,以完成體育學科教學任務為主,滲透體育英語知識、文化為輔助的教學模式,使體育與英語緊密地結合起來。
3.1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分階段的進行教學
(1)低年級雙語體育教學。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維以直接印象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上要盡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其記憶最初以無意識記,機械識記為主。無意識記是事先沒有自覺地目的,也沒有經過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識記。于是,雙語的口令是雙語教學的第一步。比如:稍息( At ease)、立正(Attention)、向右看齊(Eyesright)、向前看(Eyes front)、以及整隊時涉及的向前看齊(eyes ahead)、手放下(arms down)等等。教師將這些單詞制成卡片,領讀并解釋其含義。在學生將這些單詞記清楚后,有老師發出口令,學生們分組進行比賽。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經過一段時間地訓練,體育教師一發出英語口令,學生就會不加思考去執行,這樣很好地達到了英語滲透的目的,為體育雙語教學創造了一個好的開端。
(2)中年級雙語體育教學。小學生的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的效果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有意識記的增長速度更為明顯。有意識記也叫隨意識記,是指事先有一定識記意圖和任務,并經過一定努力,運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進行的識記,有意識記的目的明確、任務具體、方法靈活,又伴隨著積極的思維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種主動而又自覺的識記活動。這個階段,引入各種運動及體育用品的名稱,學生們是非常愿意主動學習的,如教師說運動項目,學生們做相關動作,適當的時候交換,教師模仿各種運動,學生們搶答是什么項目。通過各種形象的動作,生動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3)高年級雙語教學。到了高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匯量不斷增加,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逐漸占優勢,他們的抽象記憶也漸漸地占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是以語詞符號的形式,以思想、概念、規律 、公式為內容的記憶。在學校學習活動中, 大部分是書本知識,間接知識,不可能都能用直接經驗或直觀形象材料加以理解和說明,只能靠語詞的表達和邏輯思想作為記憶的對象和內容,所以抽象記憶是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記憶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記憶抽象的材料時,主要還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基礎,即形象記憶仍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大部分學生都很喜歡劉翔,教師可以用英語描述一下劉翔的外貌讓學生猜,猜出后大家一起補充劉翔取得的成就,這樣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掌握英語跨欄的術語,比如:跨欄(hurdle),跑道(truck),110跨欄(The 110 metres hurdles)等。因為學生對劉翔的興趣特別濃厚,所以通過對英語跨欄術語的學習,很快便熟練掌握。
3.2 快樂教學為主
體育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科目之一,每次上體育課學生們的心情都是愉快的。因為在體育教學中,體育課不但要學到體育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得到其它學科所得不到的身心的放松,并且尋找到快樂。有些學校認為雙語體育課就是英語課的延伸,或者集中一段時間教英語,試想,學生們英語學習的壓力平時已經很大了,體育課上還要背單詞學英語,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雙語體育課首先是體育課,其次才是將英語滲透到體育學習中,培養學習興趣與增強體質,提高英語水平應該是并存且遞進的。在三年多的教學中,筆者認為在體育游戲中,學生的英語掌握的最快,換言之,適時的使用游戲練習法、比賽練習法這兩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
4 結論
雙語體育是時代進步帶給體育教師的機遇和挑戰,在雙語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地進行回顧和總結,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學習到英語。
參考文獻
[1]體育學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2]李良剛,Martin J.B,張五平,田佳,譚仲秋.體育課雙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