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居住社區;公共景觀;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為實現居住區景觀空間的合理化設計,設計過程分為前期調研,設計策劃,具體施工維管。而設計應該滿足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就應該本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原則,實現人本關懷,為住區居民提供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

      居住區空間景觀是城市空間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和大多數城市交往空間一樣,具有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人群行為,生產生活方式,民俗宗教)以及空間屬性(圍合朝向)。[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居住需求已從僅滿足最基本的住宿生存發展到強調住宅成套、從僅關注社區內部居住環境發展到重視社區外部的周邊環境配套、從僅享受私有性的家庭氛圍發展到重視公共性景觀的形式、功能與品質。

      2 居住區外部公共空間的特點

      2.1 公共性

      居住區外部空間是一個居住區或一個組團內部人員共同使用的場所,向所有居住在附近的人開放,雖然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居民應該在其中自由的交往,交流與互動。

      2.2 多元性

      居住區中,單體建筑――住宅提供人們庇護場所,其群落間隙――居住建筑所圍合的外部空間――景觀空間,則讓人們或行或止,動靜各異的從事交通、交流、休息、鍛煉和嬉戲等各種戶外活動;另外,在同一場所,人們在其中的活動目的各異,逗留時間長短不同,行為豐富多彩,這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活動場所的多元特性。[2]

      2.3 生態與人文

      在居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小區規劃不單是小區功能、道路系統等較多單一意義的設計,更是小區生態與人文的多重含義的綜合設計。

      3 國外居住區發展的特點(以德國為例)

      3.1 在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

      在歐洲國家,住宅一般為私有。其形式、風格、裝飾色彩和特點等等各不相同,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同時由于體量、形式相仿,房屋之間也共同構成了生動、活潑的居住區環境景觀。即使在大面積統一興建的住宅區中,也十分注重建筑形體的組合和建筑立面的變化。(圖1)

      圖1 建筑風格體量各有特點

      3.2 室外空間的靈活性

      居住區室外空間是由居住建筑圍合而成的,是景觀設計所依附的場所。德國居住區內建筑規劃布局靈活多變,也構成了多種形式的室外空間,給人以不同的視覺心理感受,產生了變化豐富的景觀效果。

      3.3 環境景觀的生態性

      德國住宅區中重視保持自然環境的本色,充分利用地形和當地植物等來營造環境景觀,避免過多的人為因素而改變居住區的自然環境,并強調利用自然環境調節居住區微氣候。[3]

      3.4 景觀設計中先進的技術性

      設計人員和開發管理部門都十分注意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以保證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景觀的超前性,特別體現在新型生態技術和生態材料的應用上,并將各類基礎設施與環境景觀設計相結合,塑造出有特色的室外空間和景觀。

      圖2 顯著地民族化特色

      3.5 景觀設計的可參與性

      德國景觀設計中環境的可參與性主要體現在設計和決策過程中,居民可以直接參與并提出意見,如舉行聽證會,設置民眾信箱,廣泛接受居民意見,使環境景觀的建設更符合居民要求。

      3.6 設計風格的獨特性

      德國景觀設計的風格歷來具有一定的特色,從形式上看,抽象的純粹的幾何形式與自然、自由的風景結合在一起,使環境景觀既具有自然風景的活力與動力,又賦予景觀以意義和秩序。

      圖3 風格獨特的猶太建筑

      4 國內居住區發展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建設進程加快,許多居住區拔地而起。而這些居住區檔次良莠不齊,帶來了各種問題。與此同時,開發商為了牟取利益,忽視人的生活需求,如片面追求綠地率,忽視生態環境的營造;缺乏戶外活動場地,或場地的位置選取不佳,利用率很低;北方大面積引水,忽視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持續性景觀。現以青島市城陽區萬科城市花園為例,剖析新時代我國居住區外部環境的現狀。

      4.1 公共性景觀的實用性缺乏考慮

      只重形式,缺乏對人在場所中活動的行為體驗和心理感受的仔細推敲,或只是將景觀小品、設施放在那里,而不去想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它,喜愛它。花費重金和人力打造的活動場地,看似很華麗,其實并沒有充分實現它的功能。

      4.2公共性景觀的設計單調

      公共性景觀在于提供給人一個戶外活動、逗留的場所,不僅要求舒適,安全,還要便于賞景,美觀豐富。小區景觀的設計在圖紙上往往表現的美妙絕倫,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由于缺少對細節的考慮,圖紙上大尺度花哨的平面布置,現實中的裝飾美化效果并不理想。

      4.3景觀設計重平面忽視立體

      如果只重視景觀平面的規劃設計,忽略立體,那么該設計的實際效果就極可能索然無味,合理的景觀規劃應摒棄華而不實的大范圍的平面構成,以滿足功能為基礎,將立體設計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例如,設計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進行人為塑造)來塑造多變的、具有趣味性的空間,也可以利用樹木、建筑小品、花架立體綠化等造景元素來塑造立體效果[9]。同時,立面設計也應考慮到動態的視覺效果。

      5 改善的措施

      5.1 設計者從居民需要出發

      小區的景觀設計必須要結合小區周圍環境的特點,突破傳統圍墻式設計,涉及更大的范圍[8]。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中心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居民實際需要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并時常以小區中普通居民的身份和視覺角度來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才能具有和諧之美[5]。

      5.2 注重人文氣息的展現

      小區設計以人為本,自然不能不以人文為背景。應該多在景觀設計中添加人文因素,讓居住環境中不僅具有良好的硬件設施而且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人文氣息包括多種方面,可以展現地域文化,傳統習俗,也可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思想道德文化熏陶等。表達方式也多種多樣,如在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前提下,注重時代特征的彰顯,典型情景的再現,歷史文脈的重組等。

      5.3 請居民監督,發表意見

      居民是小區的主人,在小區環境設計時應該主動邀請小區居民參與設計,聽取意見,不但可以集思廣益,有利于獲得更好的設計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強小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更加熱愛小區,自覺維護小區的環境,有利于小區的長期管理和發展。

      6發展趨勢

      6.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在規劃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均能享受這些共享資源[4];其次要營造圍合功能強、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安靜的院落空間,達到具有歸屬感的良好效果,從而創造溫馨、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現。

      6.1.1 充分發揮場所特性

      通過社區中細節的營造加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形成穩固的文化聯系網絡。比如通過空間的重組建立起場所感,追憶場所記憶;通過元素符號化,運用簡潔的形式直觀的表達間接的意義,以及將單個景觀符號重新組合等手法,使傳統形式得以再生。

      6.1.2 院落空間為居民提供不同的空間層次感

      社區庭院不僅為居民提供公共的開放空間,通過院落的圍合與開敞,還能形成半私密與私密空間,戶外私密空間是家庭室內空間的延續。這樣是住戶從室內到室外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私密逐步走向開放,建立有節奏的空間序列。

      6.2功能設施景觀化

      對于小區景觀,人眼所能達到的區域都應該是和諧美觀的。有些功能性構筑物如圍墻,擋土墻等在滿足其功能的同時,應該積極利用起來,讓其為小區景觀的美化出一份力。正所謂景觀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為滿足其多義性的目標,應遵循集約化的原則,營造復合性景觀,用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6.3注重創設高程

      居住區的高程變化可以產生有趣的景觀效果,使層次更為豐富。對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變化的基地,需要在規劃中因勢利導充分利用[6];對于較為平坦的基地適當地進行一些土方調配,有意識地在高程上尋求一些突破。

      6.4未來綠化的趨勢

      屋頂綠化、墻面綠化、室內綠化等逐漸成為綠地景觀生態系統規劃設計的內容之一。底層架空造綠,將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綠化和戶外活動,是現代生態住宅的發展方向。通過調查研究,最大限度的合理綠植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地等資源的集約利用與生態環境優化,實現生態效能的整體提升,最終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性景觀環境。

      6.5人文營造是重中之重

      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近來居住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開發商和設計師開始不再機械地割裂居住區建筑和環境景觀,開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設計和策劃,通過建筑與環境藝術來表現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空間承載記憶,通過對空間的感知,包括生態與地域(如氣候、地貌、植被、鄉土材料等方面),建立起場所感,同時藝術的表達歷史,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創造歷史,在更新的過程中發展景觀環境文脈。

      結語

      總而言之,營造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尊重和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樹、水體及人文景觀;尊重藝術創作規律,追求建筑、園藝、建筑小品和設施等的和諧一致,同時又各有側重;要經濟實惠,低維護,安全可靠;要有主導姿態,而非人云亦云,同時貫徹居住區設計之始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規劃與建筑的設計,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場所次序,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的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 科技 .1998(10)

      [2]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02(2).

      [3]姚永正,中國園林景觀[M].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4]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5]鄧述平,王仲谷,居住區規劃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6]王受之,當代商業住宅區的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8]建設部住宅產業促進中心,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9]張吉祥,園林植物種植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8

      [10]劉少宗,見習園林植物[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第2篇

      引言

      城市住宅小區是經市政規劃部門規劃,被城市道路或自然邊界線所分隔,不為城市道路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宅呈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居住條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與此同時,城市擴大和人口劇增使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生態系統失調和生活環境質量下降。漸漸地,人們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在購房時,除了關注住宅小區的建筑地段、房價、區位、交通等因素外,更關注的是樓盤的綠化和景觀等自然環境的營造。因而對住宅小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我國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簡要歷史

      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后,由于各種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忽視了對環境景觀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實驗小區,在考慮并開始注重環境的營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優美的環境中。進入90年代,擴大試點后,環境景觀概念進一步深化。后來,隨著個人住購房時代的來臨,開發商也逐漸意識到環境景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賣點,并把它作為品牌來炒作。這就帶來了生態小區和綠色小區概念的流行,然而與此同時,許多開發商也利用購房者不成熟的消費心理,追求社區景觀形態西洋化,帶來了許多弊病。近來,住宅創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達到"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求得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與融合。

      2. 目前我國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

      我國居住區小區景觀設計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現存問題也是很明顯的。

      2.1 功能性差

      目前許多小區的園林景觀,從設計到營造都未充分考慮"功能第一"的原則,而是側重于外表的美觀表現(多從促銷的目的出發),使"景觀"成為"僅觀",參觀的作用代替了園林參與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2 經濟性差

      一些小區的園林景觀為追求表面的美觀和氣勢以達到促銷的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異,結果是加大了投資成本,增大了購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時也增大了后期的物業管理費用。

      2.3 協調性差

      目前"景觀"在業內很受歡迎,園林景觀風格迥異,多姿多彩,成了營造樓盤特色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樓盤因景觀設計欠妥,定位不準,處理不當,使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難成一體,這種"分離"使得小區景觀的整體效果較差。

      2.4 缺乏個性

      走進一些新開發的地產項目,總會感覺有似曾相識之感,原因之一便是小區園林景觀缺乏個性,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克隆"和"模仿"的痕跡,你建個花架,我蓋個亭子;你有個小橋流水,我有個跌水噴泉。而且部分景觀設計公司為達到簽單目的遷就客戶需求,也使得景觀設計得雷同化傾向日益突出。

      3. 住宅小區綠地景觀環境規劃設計的原則

      為了更好的滿足城市住宅小區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優秀的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3.1 遵循天人合一原則

      隨著景觀生態思想的發展,在規劃設計住宅小區綠地景觀時,首先要以植物學、景觀生態學、人居學、社會學、美學等為基礎,遵循生態原則,重新認識身邊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例如地形、水體、植物、動物、微生物等。要始終以人為本,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生物多樣性。其次要從視覺景觀形象、生態環境、大眾行為方面,崇尚綠色;不僅要有綠化的數量,更要考慮綠地的質量和功能,創造回歸自然,溶于自然的詩意天地,使住宅小區景觀生態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生存的層次,而是邁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是對美和情的追求。這樣才能保證住宅小區環境的社會活力,才能與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規劃設計理念相對應。

      3.2 注重人性化原則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應該在開發商商業運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整體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動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安全并有強烈歸屬感的景觀風貌。比如,現在的社區內經常有水池,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節或冬季無水的情況下也能成為一種有功能的優美景觀?濟南的某些住宅小區就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如在淺水池底鋪設卵石,形成自然駁岸。在無水期間,呈旱溪風貌,面積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為旱冰場或舞池,起到體育娛樂功能。

      3.3 體現生態化原則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還要追求生態化。所謂生態住宅區就是指:在保證社區各項功能正常運行和維護社區內居民較好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人均生態基區面積的居住社區。從規劃、設計和施工的角度出發,生態居住區是指在居住區的建設中,通過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基區面積。學者們一致認為:生態居住區應該達到節能、節地、節約資源、節省材料、太陽能運用,無害化、減少廢棄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資源的重復運用和循環運用等要求。生態居住區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學原理運用于居住社區的設計和規劃之中,盡量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它既是時展的產物,更是時展的需要。

      3.4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住宅小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風格多為現代建筑風格,各地區在建筑裝飾上也強調要突出地方特色。綠化設計首先應該從這一大的前提出發,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區綠化各具特色。特色是綠化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和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設計。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風沙大,因此綠化首先從防護功能出發,充分考慮冬季防風,降低風速,防塵的效應;夏季應考慮通風,遮蔭降溫的作用,應以喬、灌、草為基本形式,并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樓間綠地應有足夠的遮蔭喬木。其次,為了方便居民的戶外活動,在空間組織上應考慮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應通過綠化帶等形式劃分出若干大小不同的活動空間;在道路,小廣場的安排上,還必須考慮日常生活上的行動方便以及突發事件發生后的防災及人員疏散問題,因此綠化種植不應阻礙交通。

      3.5 經濟實用原則

      所謂"經濟實用"就是說居住區的綠化設計應考慮以最適當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

      3.5.1 要善于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居住區畢竟不同于公園,綠化應以滿足居民生活為主,給居民創造一個生態環境良好,有一定戶外活動場地為宗旨。因此,應本著經濟實用的原則,根據已有的地形地貌,適當整理,沒有必要大量改變原有的地形地貌,這也符合我國造園一向強調的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優良傳統。

      3.5.2 適地適樹

      小區房屋建設,對原有土壤破壞極大,建筑垃圾往往就地掩埋,已經造成了原有城市土壤的貧瘠化。再者,居住區環境的日常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像公園綠地那樣高。因此應從較粗放的管理投入考慮,在樹種選擇上一定要以地方樹種為主,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6 適度美化原則

      園林綠地設計是一種多維立體空間藝術的設計,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設計,是把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文學美綜合為一體的藝術,同時它受時空及自然條件變化的制約。因此,一個好的園林設計作品,必然明確立意(創意),因地制宜地形成特色,要符合一切完美藝術的構圖基本規律。

      4. 結束語

      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歡迎和重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日益重視環境品質的直接體現。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房地產開發商對小區環境日益重視。環境已成為住戶購房首要考慮的與戶型、區位同等重要的因素。環境景觀設計已不再是簡單的一個中心綠地加上宅前綠化,單純滿足綠地率就可以了。景觀設計要配合小區規劃、建筑風格與地產企業文化等來進行。

      住房消費市場日趨成熟,人們對小區景觀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而集中觀賞、休閑與實用性為一體的小區景觀,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 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四大基本問題.景觀設計[J]. 2004, 11.

      [2] 白德樊, 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3.

      [3] 陳易, 自然之韻-生態居住社區設計,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

      [4] 俞孔堅, 景觀: 文化、生態與感知[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第3篇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人類的居住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否則對人的生存與發展都是不利的。隨著人類利用、改造環境的能力日益加強,像原始森林和極地那樣的原始生態系統已很少見,人們正以大量的養殖湖、薪炭林和鄉村等半人工生態系統及城市、工廠等人工生態系統所取代。不過,人類已逐漸認識到自己和周圍環境是一個整體,把自己的事和環境聯成一個系統來考慮,產生了"人類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以便更好地保持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平衡。

      1.1人與自然的協調是設計的目的

      景觀設計的核心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包括如何盡可能少地干擾和破壞自然系統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盡可能多地使被破壞的景觀恢復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進行最少設計。可持續設計就是在生態學的指導下,將設計納入“人機—環境”系統,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強調保護自然價值,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可持續發展。其本質在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力開發綠色資源,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1.2城市化景觀設計中的問題

      不注重生態保護。隨著城鎮的繁榮與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卻越來越遠離了自然。目前許多城景觀設計作品盲目追求標新立異,過分追求個性的張揚,急切地想證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從而破壞了自然原有的統一和諧;然而,生態的平衡破壞起來很容易,卻需要用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原有的和諧狀態。在景觀設計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其作為社會精神文化系統的作用。保護生態原貌就是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使其不斷延續下去,而這正是現在景觀設計中較缺乏的。同時,設計缺乏整體理念和協調藝術。許多人認為景觀就是對已有空間的一種美化,是隨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觀設計毫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隨便種種樹栽栽花,這是缺乏整體景觀概念的行為。景觀應是更高層次上的一種統一。美好的景觀是一種和諧、一種完整,任何將環境割裂成部分來設計的思想都是不對的。

      1.3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堅持的原則

      1.3.1保護和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

      景觀是一個生態系統或者多個生態系統的組成,它的可持續性會受到生態系統各個方面的影響。進行景觀的可持續設計,就必須以保護和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為基礎。維護生態系統再生能力,生態系統的的可持續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物物種的可持續性。

      1.3.2注重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觀設計應尊重傳統文化,將帶有當地特征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并且盡量多采用鄉土樹種,從而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類型以及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和符合當地人們審美標準的空間場所。

      1.3.3運用現代技術

      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利用高科技技術和材料可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在景觀設計中不僅僅要考慮美觀,營造宜人的健康環境,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構建社會發展與現狀環境相協調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綠色景觀與建筑分析

      2.1綠色植物的視覺魅力

      “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個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剪的特點使其在營造建筑外部空間環境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獨特的地域景觀

      建筑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同建筑形象有關,而且同建筑室外綠化景觀密切相關,空間環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生長環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而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雖然現代資訊共享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日漸趨同,使建筑風格的同化現象不可避免,但迥異的建筑室內外綠化景觀卻為城市面貌帶來迥然不同的人文視覺景觀,這種不易消融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滅的印記。

      2.1.2四季更迭的形與影

      綠色景觀四季變幻的姿態、顏色、氣味和隨風飄動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間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動態變化使原本凝固的音樂也變得靈動起來,并在各個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豐姿和魅力。綠色景觀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變化,不僅為建筑創造了絢麗多變的空間環境,而且架起了人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其或優雅、或自然、或絢麗的外觀自然而然成為建筑空間的延伸、呼應和限定。

      2.1.3絢絢麗變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們的情感聯想,綠色植物千變萬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間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綠、秋季燦爛的金紅、冬季寂靜的冷綠,使建筑造型和空間環境在一年四季變換出生動的表情,帶給人們層出不窮的心理和視覺感受。

      2.2綠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因其姿態、生長特性的不同常被人們賦予獨特的個性和品格,從而表達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以及時代文化背景。縱觀各個時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覓到植物被賦予神圣象征含義的蹤跡,并且它們所具有的含義往往取決于人們在時間和社會變遷中對其的評價,其背后往往隱藏著復雜的因素和個人經歷,其內容復雜地盤繞于個體和人類發展進程之中。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顯現出的整體性是中國私家園林的精髓。植物歷來是文人造園表意的主角,在傳統文人逸士的私人園林中,植物的選擇極大地反映了他們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義精到的楹聯匾額,使人產生無限遐思和美妙想像,為園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與環境的互動

      在人們有意識地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人與環境的關系從同一性關系逐漸發展為對象性關系。馬克思認為意識起初只是對周圍可感知的環境的一種意識,是對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狹隘聯系的一種意識,當然同時它也是對自然界的一種意識,但在這種初級的人與自然界的意識中,人們同自然的關系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動物式的服從意識,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則表現在人與自然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狹隘關系的相互制約,以及對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這一現象的意識。而建筑環境設計思想作為一種意識也必然遵循主觀意識發展的規律,經歷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過程。

      3.1古代樸素的建筑環境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講究順從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學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國美學思想變得更加豐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學思想對中國建筑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建筑作為社會文化取向的物質形態表達,很明顯地反映出這一點,例如集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私家園林:室外空間中建筑與自然元素的組合極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變化、多層次的空間效果。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性使中國園林具有濃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傳統風水學對所勘察的風水區位的地貌、水流、水質特別重視,其中許多道理與現代水文地質學也是相合相通的。風水學的內涵與使命之一,就是系統地將傳統風水學的數千年經驗與現代水文地質學知識相互聯通,從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質地貌、山脈走向,水土關系及其產生的各種化學元素,對人類生理與心理、健康與事業的正反影響,使人們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順應自然,使人類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視庭院風水,認為庭院建筑、花草樹木、假山流水的組合布局,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樣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財運事業,這是傳統風水學中樸素的環境景觀意識。如蘇州園林就是人造環境景觀風水的典范。風水學將傳統風水學中的樸素真理,與現代環境景觀學相互嫁接,不僅研究環境景觀的美學規律,建筑學規律和植物學規律,更要進一步研究環境景觀的結構、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場態信息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各種作用力,從而探索選擇和營造出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和事業發展的環境景觀的科學規律和方法。

      3.2現代建筑環境設計思想的發展和轉變

      1863年,美國奧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觀建筑的觀念。伊恩•麥克哈格是第一位將生態概念引入建筑設計的建筑師。近年來,植物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綠色植物的生長范圍更加寬廣;屋頂種植和室內種植的發展,使得建筑和綠化的融合更趨全方位和立體化。屋頂栽培中,比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與“蒲公英之家”,在設計中追求自然與人的“寄生”關系、人工物與自然物之間的微妙平衡點。綠化不再簡單、安分地僅限于屋頂,蒲公英成為住宅立面的主角。這種為了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不僅可以看做綠化與建筑由寄生關系到共生關系的發展,而且這種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對未來建筑的一種發展方向的預示,暗示著建筑綠化已經走向立體化和生態化。19世紀80年代,屋頂綠化就在歐洲得到廣泛應用。研究表明,城市“熱島現象”也可以通過大面積植被吸收太陽紫外線而得到緩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響的地區,綠化屋頂通過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與環境設計思想的另一大發展在于,建筑已經成為改造環境的一個契機。建筑師對建筑基地的原生環境日益重視,并將之列入建筑設計的內容之中;有的還將恢復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狀況、綠化環境作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灣淡路島東北岸建成了“淡路夢舞臺”,在其規劃中安藤忠雄明確提出“要建設,先種樹”的方針。1994年就開始了24萬株苗木的栽種工程。“淡路夢舞臺”的設計從整治建筑環境著手,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治愈山體開采留存的傷痕,恢復和徹底改善山體的生態環境。這種建筑設計思想在建筑設計著眼點和目標上的轉變暗示著建筑設計與綠化景觀關系質的跳躍。所有這些都表明建筑綠化已經從原先單純的營造建筑空間氛圍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逐漸向建筑中生態要素的角色轉變。

      4.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統一

      4.1景觀設計優先的理念

      現在的很多設計往往把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分開,把景觀設計理解為建筑設計的附屬物,這里搞一點水,那里搞一個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規劃布局而先確定園林小品,不考慮交通、消防、停車等硬技術指標而先去考慮平面布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就難免會出現問題。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是緊密聯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個有機整體,任何一方出問題,都會直接影響人與自然和諧空間的營造。從建筑角度來說,建筑不是游離于環境的,它只有與外部環境形成一定的關系才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建筑必須與外部空間相聯系,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環境,這也有利于建筑個性的表達。建筑獨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在外部環境中得到體現。因此,室內外空間的結合、呼應,不僅完善了建筑空間,也使內部空間得以延伸、擴展,特別是建筑空間與景觀空間的結合,可以大大豐富建筑本身的空間。所以,當代建筑設計不僅要完成自身主體設計,對環境、景觀的理解和把握更應先于建筑設計。把場地的景觀環境作為建筑設計的限制性、前提性條件,使建筑成為景觀設計的一個因素,設計成為有機的整體。就此而言,建筑設計是否應該樹立景觀規劃為先的設計觀念,在建筑設計的始終,是否貫穿對景觀的參照、理解、協調與統一,成為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4.2樹立整體設計的思想

      建筑整體設計思想是一個新概念,其特點是全面地考慮與建筑相關的各個元素——外部環境、建筑構造、技術裝備等協同關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構筑的主體,也是城市單元的一部分,從時間上說它是變化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因此,建筑設計應注重城市空間的整體效果,考慮對所處地塊有影響的城市景觀要素,如面寬、輪廓線、相鄰建筑造型等,不可因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而與景觀相沖突,保持建筑與景觀的有機整合。

      4.3尋找建筑與景觀的最佳結合點

      在中國城市建造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慮景觀環境的美化;另一種是在已有的環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擴建,導致建筑的獨立性非常強,很難形成整體的景觀形象。因此,建筑應從被動地單方面追求環境和諧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以積極的策略向環境延伸,尋找與景觀的結合點。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體設計導則。建筑師在深入建筑單體設計的同時,對整體的建筑環境提出設計導則。分析基址環境、周邊環境、視域環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統的設計導則。導則內容應該包括具體的風格、主色調、環境鋪裝、景觀設施等設計建議,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產生輻射式、制約式的影響,并確保建筑與環境的統一聯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與實施原則。新建或改建單體的加入,勢必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尋找適合的元素并進行適度調整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性。

      4.4建筑與景觀設計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對待景觀設計問題。它使得景觀設計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飾、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對漏洞的簡單的遮蓋,而是用建筑分析、決策、設計的方法來造就景觀美學。其次,以建筑手段實現造景創意。在景觀創造的過程中,復雜性與技術性往往制約著造景創意,現代城市中視覺景致的實現同樣依靠建筑的支撐以及技術的輔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術拓展景觀空間,現代的城市景觀更關注用技術來表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因此,技術手段成為景觀實現的關鍵。現代技術手段拓展了景觀的想象空間,為景觀創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維解決景觀限制的問題。城市中的建筑與景觀往往要面對許多制約,包括場地的限制、經濟的限制,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很多限制性問題,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狹窄區域,以彩色噴涂地面的方式劃分出進出的道路以及人行與車行的路線,既滿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為高層居民提供了視覺對象。這種用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維。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人性化;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當然,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A·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了需求等級論,他認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有著不同的層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歸屬與愛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勞動安全等需要;愛與歸屬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話對社會交往、地位、傳統、文化的需要;自我實現則是人高層次的發展需要,包括對生命的意義、自我的滿足、個性風格的追求等等。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性也就談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表現在日常安全系統、防災系統、防盜系統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環境健康性指標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民事行政等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居住環境空氣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種有害氣體和物質的深度超標。同時,健康性還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設施、空間配套齊全,滿足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舒適性

      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指使用上和視覺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適,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創造使用的合理,是否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創造滿足人們活動的空間;視覺上的舒適,要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對環境景觀特點的認同。

      (四)通達性

      通達性保障著居住環境各種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達的可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公平與實現多樣需求的目標。通達空間的層次決定了通路的性質和等級。私密性強的空間,通路的等級低,交通性弱,通達性也小。

      (五)識別性

      居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居民要求所處的環境具有識別性,讓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間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方向,進而掌握環境的構成模式和組織規律,以便按不同時間和場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位置,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強化識別性,需要賦予外部空間以視覺上鮮明的個性。

      (六)領域性

      居住環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環境,它的領域性要求強烈,層次多樣。美國學者斯卡·紐曼提出的這個空間概念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要求相適應的領域范圍。他把居住環境歸結為由公共性空間、半公共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性空間四個層次組成的空間環境占有與控制的要求,認為領域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不隨人的移動而移動。

      (七)多樣性

      多樣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齡、職業、喜好、修養、文化等要素而產生的,而且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創造、設施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國造園藝術謂之“造園無格、借景有因”,說的就是無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將景觀組織起來,各種景色皆可為我所用。

      (八)和諧性

      多樣的外部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同時,環境構成要素作為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環境和諧的整體利益限制自身不適宜的夸張表現,使各自的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九)連續性

      在居住環境景觀空間中,應注意居民在居住區內不同時間、空間、方位的視角和活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努力創造步移景異、延綿不斷的效果,尤其要注重節奏、形式、色彩與空間的協調。

      (十)文化性

      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十一)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當滿足了環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們開始考慮何為人性化的居住區。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人內在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進行景觀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做到:

      1.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愛采摘和捕獲;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嘹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

      2.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我們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

      3.體驗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4.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不管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

      5.尋回童年的記憶。童年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而且大多數人經歷過相同的童趣。在設計里融入一些童年記憶的痕跡,讓居住者憶起童年時光,這也是體現居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表現。

      總而言之,營造人性化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居住環境;綠地;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252-02

      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有益的土壤、保健的花木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的渴求。同時,房地產開發商也竭力以業主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養心等行為方式為根本,“居住舒適、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管理一流”成為開發商的共同口號。然而,現有的居住小區,環境建設不乏失敗的例子:有的大肆建造亭臺樓閣,或以噴泉、雕塑等硬質景觀及建筑景觀代替綠化,忽視植物造景;有的“小樹成行,大樹不見”,結果夏天酷熱難當;有的則盲目選購名貴高大樹木,卻忽視立地條件,引起樹木生長不良,造成浪費;有的“有水不成景”,水質差,冬天池水結臟冰等。國家建設部制定《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對生態小區的綠化系統提出生態環境、休閑活動和景觀文化功能的指標,來避免以往建筑完工后,綠化只作“填充”的現象,體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下從綠地布局、水景設計、植物種植3個方面提出筆者的一些想法,以供探討。

      1綠地布局

      1.1立地條件

      要實施綠化栽植,必須有適宜的土壤、水肥等,也就是必須有植物生長的立地條件,這些環境要素中住宅區原生態表土是前提,而以往住宅區開發中隨意棄土、整土,無意中破壞生態多樣性的原生態環境。規劃中模擬自然的起伏地形固然可以增加綠地面積,形成區域環境有利于地排水,提高住宅景觀品位,但不能忽視原生態表土的保持,應盡可能保護土壤,保留野生生物。

      1.2綠地面積

      綠地量的多少,應在小區的總體規劃中給予保證,一般應確保35%以上的綠化率。同時,綠地自身的綠化率應大于70%,即綠地中的硬質景觀,包括道路、鋪地、建筑小品、噴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積只能控制在30%以內,綠地越大,建筑容積率越低,綠化級別越高[1-2]。綠地的類型包括公共綠地、專用綠地、道路綠地、宅旁綠地和庭院綠地。居住區綠地應符合其定額指標,包括居住區內公共綠地人均指標、一般綠地人均指標及綠化覆蓋率。尤其是應有足夠的公共綠地面積,如居住區小游園、游樂場等,以滿足居住、休閑、散步、消遣的需求。

      1.3綠地位置和形狀

      綠地位置最好設在建筑物的南面,以利于植物的生長,特別是對喜光開花植物的生長有利。小區集中綠地不宜放在小高層和高層建筑物的背陰面。在建筑陰面布置植物應多為耐陰性藤本或灌木及地被植物。公共綠地應照顧老人健身、交往和兒童活動的需求,應結合在一起布置,選擇就近、避風、向陽、交通方便處。

      綠地形狀以塊狀為好,據資料報道,寬度以大于12 m最佳,對綠地中的動物、微生物生存繁衍有利。盡量避免細而狹長的條狀綠地,當然這點應在布局時靈活掌握,盡力而為之。

      2水景的生態設計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小區的水景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活力。大面積的水面,能以其宏偉的氣勢,引起人對大自然的遐想,并能將周圍的景色進行統一協調。小水面則以其優美的形態、美妙的聲音給人以神態清爽、心曠神怡的感覺,綠景和水景交融更是生動而美妙。同時,水能調節周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因此,水是自然景觀的再現。許多房地產開發商以“水景”作為住宅環境之“亮點”,建造“水景住宅”,但在追求“水景”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才能真正達到“綠色生態水景設計”。

      2.1水面積總量不能太大

      水面積總量太大對管理、生活、交通不利,一般不宜超過綠地總面積的20%,水體的線性設計宜相對集中,忌分散而細長,水面形狀以聚合為主,以蜿蜒細流為輔。

      2.2水要清并使其流動

      水池要清澈見底,同時創造水池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落水、跌水、水梯、疊水、涌泉、水霧、水簾等動態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氧含量,增強水的自凈能力。“流水不腐”是理水的座右銘,同時有意識地造出水聲,創造“回歸自然”的佳境。如能在水體環境中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觀賞魚類等,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并能作為水體污染的指示動植物。同時要加強日常管理,使人們真正享受到回歸自然的滿足和歡愉。

      2.3滿足人們的親水欲望

      首先,水要滿,人能接近水面,地面和水面相距在0.5 m以上時則使人產生觀景之感。

      其次,養殖的水生動物以及動態水景也應盡可能讓人能夠接近。水中汀步盡可能接近水面。另外,設垂釣池、戲水池、觀魚池等也能從很大程度上滿足人的親水感[3]。

      2.4駁岸形式及材質的選擇

      利用緩坡入水、植植物護岸、自然山石駁岸、條石駁岸、沙礫卵石護坡、碎石、泥沙底等再現自然水景。在利用中應注意和周圍景色的協調,有時鋼筋駁岸更顯整齊潔凈,也不能一味追求自然而弄巧成拙。同時,如能對雨水進行回收,利用自然水澆灌花草樹木則更是綠色生態居住區的重要標志。

      3植物的種植

      3.1喬木為綠化骨干

      樹木有顯著的生態功能,夏季可遮蔭降溫,冬季可減少地面散熱,起到保濕、擋風的作用,是最好的氣溫調節器。同時,樹木具有釋放氧氣、凈化空氣、隔離噪音等衛生防護功能并具有較長壽命,植物配置時一般應占綠地面積的1/2左右(指近中期喬木冠幅投影面積),其余1/2則是草坪及地被植物,“導則”規定喬木中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的比例為1∶1~2,具體應根據當地氣候來確定,冬季較陰冷地區應多配置落葉喬木。

      3.2注意樹木的配置設計

      高大喬木可根據空間大小、方位、景觀等需求作為主景,設計時可采用孤植、對植、叢植、列植等多種形式,種植的位置一般不能離住戶窗口太近,尤其是南北窗戶,特別要求在南面窗口外6 m以內不得種植常綠喬木。在樓房西側的綠地中應多種落葉喬木,以遮擋西曬。同一小區中,喬木樹種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單調,一般選2~3種為主體樹種,3~4種為輔助配置。種植以小塊混交最好,忌單一的片林(竹林除外)。居住區內干道兩側的行道樹不宜列植,打破城市行道樹的種植方式,不拘一格。小區中心廣場,地坪或停車場地,力爭喬木嵌入式種植[3]。

      3.3植物的種植應構成具有季相變化的時序景觀

      隨著植物物候的變化,其色彩、形態、生氣表現各異,從而引起園林風景的季相變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時,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物候變化,通過合理布局,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園林藝術景觀。適當考慮種植一些葉色富于變化的樹種如銀杏、無患子、紅楓、紫葉小檗、柿樹等,以及管理粗放、觀賞期長的宿根地被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強的花卉如大花馬齒莧、鴨跖草、美人蕉、芍藥、蜀葵、醉魚草、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如臘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觀果植物如火棘、枸杞、桑樹等鳥嗜植物,采用自然活潑的手法,追求溫馨、輕柔、優美的浪漫情調,在一年四季保持綠色基調的前提下,產生季節性的色彩變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同時,應充分考慮植物在空間上的層次變化,從高大喬木、中、小喬木,到灌木、地被植物巧妙配置,產生高、中、低、層次空間的豐富變化。既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量最大化。總體上體現植物配置的層次性、多樣性及功能性。

      3.4忌種植對人體有毒害及對人們日常活動有干擾的植物

      在植物種類選擇時,應全面考慮其生長條件,形體、姿態、色彩優美,管理粗放并對人體無毒害、對人們日常活動無干擾的植物,如無臭味、無飛絮、飛粉、不招惹蚊蠅等樹種。在幼兒園及兒童游戲場忌用有毒、帶刺、帶尖以及易引起過敏的植物,以免傷害兒童,如夾竹桃、鳳尾蘭、枸骨、漆樹等。在運動場、活動場地不宜栽植大量飛毛、落果的樹木,如楊、柳、銀杏(雌株)、懸鈴木、構樹等。

      3.5植物綠化要平面與立體相結合

      居住區綠化逐漸從水平方向轉向水平與垂直方向結合。目前,居住區的環境設計,除了進行水平地面綠化之外,更多的是在圍墻、屋頂、陽臺上實施綠化,讓整個的居住區更能突出一定的人文氣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綠化對屋頂產生的承重、防漏等問題,如會所的屋頂、樓的頂層、立體的墻面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綠化,使綠化得以延伸,以彌補綠地空間的不足,增加綠化面積[4]。如攀援植物的充分運用,北方常用的品種有地錦、紫藤等,南方有十姊妹、常春藤、絡石等。

      4結語

      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既不同于城市公共綠地的綠化,又不同于單位附屬綠地的設計,應根據人們的擇居動機、居住對象、經濟條件、風俗習慣及氣候、土壤條件等綜合考慮。處處體現“以人為本”以“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設計理念,真正找出適合當地實際的經濟實用、獨具一格的設計方案,真正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

      5參考文獻

      [1] 國家建設部.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EB/OL].[2011-09-21]..

      [2] 上海市綠化管理局,上海市住宅發展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EB/OL].[2011-09-21]..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片观看四虎永久|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 2022中文字字幕久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