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學科質量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分析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參與課堂學習,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質量已經成為我們教育教學的共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讓學生有效學習數學知識并靈活運用起來,需要我們的引導,需要通過問題探討。但是,我們現在課堂提問存在一些不夠好的地方。
1.問題過于簡單化,缺少思維的調動
隨著自主學習活動開展的深入,我們都注意讓學生在課前先進行預習,也就是學生在課前都對要學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因此,課上要學什么,哪些地方是學習的重難點,學生一般都已經意識到。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的提出的問題往往就簡單無味了。有時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力。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學習中,我們往往是以所學的面積的知識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導入,但是這樣的問題上節課中已經完全解決,并且讓學生初步運用了面積大小的比較。這里再作為導入問題,學生肯定沒有什么興趣的。倒不如,我們直接給出活動,讓學生去測量一下規定的長方形紙板(或課桌面)的面積,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鞏固所學,獲得對長方形面積的初步認識和解決的思考。
2.提問缺少有效性,讓學生無法思考
我們教學是教學生解決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是幫助他們自己發揮主體性,在合作中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隨意,有些問題甚至不需要學生思考,不需要他們運用所學就能解決;而有的問題學生不知道如何思考解答。如在“認識線段”的教學中,有老師讓學生拿出直尺,在體驗中獲得線段的認識。但是,問題不夠有效,問學生:我們用手感受一下直尺的邊,說說你有什么樣的收獲?小學生思維比較簡單,于是,什么“滑滑的”“冰涼的”“劃得手疼”等等答案都會出現。其實,我們要讓學生感受直尺的邊是直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去畫,從而得出“直直的”收獲。
另外,我們課堂有些老師提問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仔細傾聽,給出評價,而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或者把答案強加給學生。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質量提升策略
我們的提問也應該是情境教學的一種方式,我們的問題是讓學生運用知識和思維,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讓學生跳一跳,獲得知識,獲得自主解決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1.提問具有啟發性、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
我們的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心理,設計的問題要能調動他們自己思考、探索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啟發性的問題解決中,獲得數學知識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如在“除法”學習中,讓學生怎么知道要學法,怎么去理解除法,怎么學會除法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就教材上的“農村新貌”的主題圖設計問題,讓學生獲得除法運用的意識。這一主題圖是以生產玩具工廠的一個場景,可提出問題:你在這幅圖上能夠看到哪些數學信息?這些數學信息如何運用?這樣,學生們在閱讀、思考和分析之后,能夠生出疑問――這樣的一個工人一天能夠生產多少箱玩具呢?于是,他們就會想到用一天生產的玩具數量按照每箱6個去分,也就是明白了除法的含義與運算方法。這里,可能有的學生思考還比較多的,他們會想到上午生產多少箱,下午生產多少箱,5個這樣的工人一天生產多少箱。如此,通過這樣一個啟發性的問題,學生的就會很好掌握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2.問題要有針對性,讓學生找到學習方法
我們每節課都有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的提問要有針對性,不僅讓學生學到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能引導他們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課堂提問要有的放矢。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們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和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的提問可以是:自己用(或者畫)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嘗試拼成一個四邊形,自己看看拼成的圖形和原來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問題針對性很強,因為兩個完全的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四邊形之后,學生就會根據已學知道拼成的圖形是長方形;然后在他們之間長與底、寬和高關系的確定中,發現三角形的底邊與高在和拼成圖形中的長和寬的關系,從而輕松發現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我們還可以問,如果是鈍角三角形或者鈍角三角形呢?我們怎么操作來找到求其面積的方法呢?
另外,我們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還要注意追問,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從而讓學生獲得一般性問題解決的方法。而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處理;將問題分解,或是變換方式進行提問,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愛好興趣、價值觀、情感態度、創新意識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習能為小學生的發展開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的廣闊空間,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影響著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顯得特別重要。
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學活動
開學初制定語文教學工作計劃,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學。在教學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適合班級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某些薄弱的語文能力,應加強培養。如我班一部分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較弱,針對他們,就要注重閱讀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于是,除上課多讓他們說自己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還讓他們在課外多閱讀書報、課外書。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興趣。通過課文中的聽說訓練,結合學生的日記、作文,培養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輔導中,對優生則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維,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績,使他們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對個別后進生,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改變他們的學習現狀。同時,利用好語文組的教研活動,上好公開課、教研課,聽取各個教師的評價,以彌補自身不足,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
7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一天中,學生的心理節律呈現著周期性變化,上課開始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逐漸提高。在課堂中段達高峰然后逐漸下降,直至下課。在課堂最佳時間里。學生的精力最旺盛,接受能力最快,記憶最牢。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正確分配時閥,合理使用時間,傲到勞逸結合、講練結合,從而保證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使課堂教學結構達到最優化。上課以后,同學們剛從課間活動轉入課堂學習。這一段時間可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由舊知引出新知。另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語文課要想上得好,開場白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恰到好處的導入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想的導人語,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和諧的美的情境,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節課學什么+怎樣學,從而有力地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在一開始就興致勃勃,樂在其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最佳狀態。教授新知是一堂課的最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里學生的思維已進入最佳活動狀態,因此是講授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精力最旺盛的最佳時間,調用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和精心利用教具、學具、電教等手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恰當的練習,不僅能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能啟發思維,培養能力,反饋消息。練習可以由教師精心設計,做到既突出學習重點,又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由此不難看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還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這樣能夠進行自主探究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創造
條件,給每個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感,增強學生語文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課堂學習情景、問題情境的創設者,是問題生成的引導者、問題研究的組織者、問題解決的指導者,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新的課程理念強調以兒童的現實生活和已有經驗為學習背景,倡導“創設問題情境。②聯系原有知識經驗,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③通過類比、推理、歸納創設問題情境。④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⑤利用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已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中心了,而是更加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變化,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有效地創造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開展分層次教學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小學時期正是開闊思維的起點。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學的方法,改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應該鼓勵他們獨立思考,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結語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靈魂系統工程,教學過程又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和教學要求出發,創造性地選擇和重組教學內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李利云,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J] ,新課程研究,2008
關鍵詞: 技工學校 專業課 試卷 量化分析
考試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命題則是考試的首要任務,要命制出一份高質量的試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在技工學校還沒有統一的試題庫,只能依靠教師在教學中逐步總結出一套出題的經驗來判斷試題的質量,有時候所篩選的試題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個別情況下會出現試題偏難,或者試題太簡單的情況,嚴重的會出現錯題,或者所包含的問題不能完全反映教學的基本要求,考試成績不穩定,學生反映試題太難或者太簡單,這些現象都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試卷分析也存在同樣的情況,試卷分析是對試卷的實踐檢驗,對成績的分布規律有效的檢驗,對有系統偏差或不合理的成績對應的試題進行替換,使其達到合理。
就印刷技校專業課來講,一直都是人工命題。人工命題命題者脫離不了主觀因素,可能會不自覺地習慣某些題型,如果要使試題有一些創新,更是絞盡腦汁,同時還承擔著試題是否存在“缺陷”的巨大風險,而專業課教師大都承擔了很多課程,命題工作量大,各種問題顯得非常突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1],印刷技校應抓住這一機遇,加速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學法、提高教學水平中發揮重大作用。我通過教學實踐,利用4項量化指標分析討論了考試命題的規范性和試卷質量的科學性,為印刷技校專業課試題庫的建設提供了必要基礎。
1.試卷評價的量化指標
試題的評價方法有很多,而針對一般專業課的考試情況并結合技校課程的考試特點,以試題的難度、覆蓋度、區分度和信度[2]作為量化指標,來進行命題與試卷質量分析。
1.1 難度
難度分為試題難度和試卷難度。試題難度是指單個試題的難度,試題難度的計算公式為:
下式計算得到試卷的難度:
式中N為試卷的難度,范圍一般為0―1,分為四個區間:易(0.001―0.3),一般(0.301―0.6),較難(0.601―0.850),綜合(0.851―0.999)。各試題的難度應基本滿足以下比例:易15%,一般45%,較難30%,綜合10%。
1.2覆蓋度
試卷的覆蓋度是衡量考題在考試范圍的廣泛程度。首先統計出本課程的考點,考點數量的分布應當根據教學大綱中各部分的學時數的比例確定, 然后列出每個試題所包含的考點,最后計算出整個試卷的獨立考點和每個考點所占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試卷覆蓋度,FV為第i個試題的考點數目,FM為課程總考點數目。試卷的覆蓋度一般要達到50%以上,覆蓋度分為四個等級:小,1%―30%;一般,31%―65%;大,65.1%―85%;強,85.1―100%。在考題中應該有一定量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這樣可以提高試卷的覆蓋度。
1.3區分度
試題的區分度是衡量試題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區分程度的指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數拉開距離。如果試題的區分度高,不僅可以區分出學生水平和能力的微小差異,快速精確定位各類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時存在的問題,為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依據。試題的區分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為第i個試題的區分度,PH為總體得分前27%的學生第i道題得分的平均比例,PL為總體得分后27%的學生第i道題得分的平均比例。則整個試卷的區分度由下式確定:
式中Q為試卷的區分度,n為試題總數。區分度的理論范圍為-1―1,具有正常區分度的理論取值范圍應該大于0,如果某一題的區分度小于0,則說明答對該題的差生比好生多,這樣的考題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問題,會降低此次考試總分的準確性,應作為無效題去除。區分度分為四個區間:小,0.05―0.25;中,0.251―0.35;大,0.351―0.5;強,0.51―1。試卷的區分度應滿足以下分布:小,30%;中,40%;大,20%;強,10%。
1.4信度
信度為表現在同一考試在不同時間上所得結果的一致性。在正常的考試過程中,成績的分布應該呈正態分布,比較多的分數應當聚集在平均分附近,高分和低分的數量不應太多。在信度分析中,以5分為一個區間(100分制),計算每個區間的人數,得出成績分布圖,依據參數估計理論,以一次考試為實驗,利用有限樣本估計總體樣本的取值是否合理,在統計分析中,均值和方差極為重要,其計算公式如下:
狀,同時還要對均值進行置信空間估計。在假定成績為正態分布的前提下,滿足一定概率下的置信區間為:
式中n為有限樣本的值,σ為標準差,t為與給定概率的有關參數(α=99%時,t=2.861)。
2.試卷的質量分析
以印刷技工學校《印刷色彩學》為例,采用難度、覆蓋度、區分度和信度四個量化指標,對一次考試的試卷進行試題分析和考試成績的試卷分析[3],以下為相關的圖表。
根據數據的統計情況,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成績分布呈正態分布規律,由于采用有限樣本的統計結果,概率在99%下的置信區間為(61.89, 69.20),計算結果表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確性。
3.結語
專業課教師在多年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儲了大量經過實踐檢驗的考試題,是具有很高價值的教學資料。通過對命題和試卷質量的定量分析,教師不但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可以發現在教學和命題過程的不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可以為專業課試題庫的建設提供基礎條件,減少教師在命題過程中的大量投入,加快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12.
[2]盛驟,謝式千,潘承毅.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129.
摘要: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語文知識的講授和學習至關重要,其中小學語文又是學生養成學習習慣、奠定語文學習基礎的重要時期。因此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能力進行提升,并按照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感知到語文學科的真正魅力。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在六年級這么一個關鍵的階段,教師要比以往更加有耐心、有信心,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和鼓勵,使學生真正有所進步。
關鍵詞:六年級;語文;教學質量
一、了解語文學科內涵
語文作為集文字、語言和文化為一體的、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之一,與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中,其主要內容就是教學學生識字、閱讀和寫作。但是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教學生識字、閱讀和寫作,這樣的課堂將會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以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和學習成績為目的,忽略了對語文更深層次的研究,這對學生健全人格、思維方式的培養是不利的。另外,在小學六年級中,學生會面臨“升入初中”的問題,此時某些教師為了體現教學質量,就會大量采用填鴨式教學的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這種方式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對后續學習十分不利[1]。因此,在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基礎,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得到提升,還可以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內涵有較為深刻的體會,認識到語文學習的真正意義。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其日常學習和生活,而語文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字詞的認識和記憶,其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教會學生體驗情感并表達情感,培養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使學生認識到語文教學的真正內涵,從思想和意識上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以使其更主動的投入到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如: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難忘的小學生活》)。
二、堅持因勢利導原則
相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更加活潑好動,對情感的認識和感知也更加深刻,在情感表達上會有自己的方式,比如會用日記本記錄自己對小學的不舍,會提前跟同學寫下臨別贈言,這些都是他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應勢利導的原則,采用合適的方法及時引導學生將情感外化,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內心的感情用語文的方式表達出來[2]。同時,教師可以將其與人教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本中的《寫作:有你真好》結合起來,讓學對小學生活進行回憶,找出自己記憶中最深刻的人和事,并對其進行講述和描寫。這就需要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將自己在小學階段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體驗描寫出來,此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內心的情感得到釋放,還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和寫作的魅力。
三、采用培優補差的方法
對于六年級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小學生而言,成績好的學生自然不需要教師多操心,只要按照自己平常的學習節奏,有計劃的進行復習,調整好心態就可以了。但是對于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而言,其在心理上就會承受較大的升學壓力,此時教師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就十分重要。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培優補差的方法,在對學生進行鼓勵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建學習小組,使班級內形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氛圍。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習差的學生更多的注意,以便及時發現其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幫助其更好的克服困難、戰勝困難,最終在各個方面都有所進步。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單單再是教材、黑板、粉筆、語言的簡單結合,其已經融合了更多的現代化設備和信息化技術。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更加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激發思維,開拓眼界,使學生認識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學習過程相對也會變的簡單和快樂。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就需要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自發積極的了解和學習一些較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ppt等方式,使學生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到更多信息化技術。教師可以以課程要求、課堂目標和要教授的內容為基礎,利用多媒體,將圖片、視頻、聲音進行結合,使一些理論的知識變得更加生活、鮮活,這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本文以小學六年語文課堂教學為中心,講述了提升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四個策略:了解語文學科內涵、堅持因勢利導原則、采取培優補差的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希望對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質量生成要素 期中教學檢查 工程化分析模型 多維交匯分析 層次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學檢查(以下簡稱中檢)是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一項常態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養質量管理PDCA循環中的關鍵環節,兼具對日常教學工作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學檢查面臨的主要難題
筆者長期從事本科生培養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檢工作中存在如下3個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難題。
一是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本科生培養工作涉及學院建設的若干方面,中檢檢查哪些內容或要素,需要仔細斟酌確定,要做到既系統全面又無范圍蔓延,既重點突出又無缺漏項。僅憑主觀判斷來確定檢查內容,可能會顧此失彼。②
二是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中檢中,各檢查者會反映若干問題,由于立場站位、觀察角度,以及對教學規律認知層次不同等原因,檢查者們反映的問題會存在較大的個性化差異,表現為表述各異、粗細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內容上交叉粘聯,難以準確判斷問題真偽及其嚴重性。
三是中檢問題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檢找準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中檢發現的問題往往互相纏繞嵌套,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原因,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表象,這使得從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為難題。
筆者研閱了10余所高校的中檢報告,上述3個問題普遍存在。對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學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決這3個問題,提高中檢實效。
2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檢查內容
中檢是對本科生培養質量以及培養活動的全面檢查分析。確定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養質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養質量的路徑機理。筆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養管理經驗,總結提出如圖1所示的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關系圖。
如圖1所示,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共10個。根據各要素在培養質量生成路徑上的位置,分為規劃設計要素和組織實施要素兩類,組織實施要素再細分公共基礎要素(“指揮管理”)、支撐要素(包含“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等3個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等3個要素)等3個子類。
10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養質量。3個規劃設計要素不直接生成培養質量,而是通過作用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7個組織實施要素中,3個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養質量,3個支撐要素通過作用2個直接要素間接生成培養質量,公共基礎要素直接或間接生成培養質量。
從檢查全覆蓋角度,中檢內容應覆蓋生成培養質量的10個要素,但由于3個規劃設計要素是通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其存在的問題將在培養實踐活動中暴露,故筆者提出將中檢內容界定在7個組織實施要素上,即中檢當且僅當檢查“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和“指揮管理”等7個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開展多維交匯分析,找準中檢問題
確定了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后,管理者馬上面臨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的問題。基于圖1,筆者研究提出多維交匯分析法,通過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嚴重性分析,確保找準中檢問題。
3.1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筆者按照“定向”、“拆細”和“去重”等 3個方法步驟,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定向”是指對照圖1,確定每個問題的指向要素;“拆細” 是指對于指向2個(含)以上要素的問題,進行拆細,使拆細后的每個問題只指向1個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個檢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問題,使相同或相近問題在該檢查者只反映1次。
在問題“定向”過程中,貫徹如下兩個原則。一是,問題描述要盡量定量,不能定量則須定性,無法定性則不提。二是,舍棄未找到指向要素的問題描述。
3.2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嚴重性分析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要根據問題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檢查者權重等3個屬性,綜合判定問題嚴重性。判定規則如下。
問題指向要素。嚴重性排序為直接要素>支撐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支撐要素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
問題聚焦度。反映的檢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則問題越嚴重。
檢查者權重。按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排序越靠前,問題越嚴重。不同的質量生成要素,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不同,詳見表1。
在綜合分析問題嚴重性時,上述三個屬性的嚴重性排序為指向要素>聚焦度>檢查者權重。
4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層次化分析問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準問題后,管理者要根據問題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措施是否得力,關鍵在于問題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徹。基于圖1,筆者研究提出中檢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該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著培養質量生成路徑,對指向各要素的問題,層層遞進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層。將上層問題原因與相同的下層問題表象歸并,針對最底層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蓋、雜亂糾纏,使整改實效沿著生成路徑向上傳遞。具體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4.1 逐層向下分析各要素問題的關聯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撐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設計要素的層次順序,逐層分析問題原因。每分析一層,就將該層問題的原因與下層問題對照關聯,關聯上的則合并處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驟不斷遞歸,直至問題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層要素支撐。
4.2 非關聯的問題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
對關聯不上的問題,要逐層向上推導并實證該問題的負作用,直至該問題負作用無法實證為止,將最終實證層面的負作用列為問題進行整改。
若問題的負作用無法實證已傳導至上層要素,則列為該層要素的獨立問題進行整改。下層要素問題負作用未傳導至上層要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負作用傳導需要時間,時間尚不及傳導至上層要素;二是傳導過程中被某些積極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論哪種原因均需解決。
上述遞歸分析結束后,從最底層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實效必然沿著分析鏈條向上作用,最終作用于最上層要素問題。
5 成果價值和應用效益
該成果全面系統的提出了一套中檢問題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了中檢檢查內容及范圍,提出了找準問題的“多維交匯分析法”及析透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能有效解決中檢中普遍存在的3個難題。該成果可為開展中檢工作提供實踐指導,避免檢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對提升中檢實效具有普適借鑒意義。
該成果在筆者單位應用多年,有效增強了中檢工作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提升了中檢工作精細度,對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發揮了十分明顯的作用。運用該成果,筆者單位6次中檢累計發現58個教學問題,目前已解決51個,比例高達88%。以該成果為主體的中檢模式,榮獲2015年軍隊教學成果獎。
6 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該成果雖然在確定中檢檢查內容,找準中檢問題以及析透問題原因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創新研究,但由于數據積累尚不豐富,目前“多維交匯分析法”中對問題嚴重性的判定規則,以及“層次分析法”中對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只能進行定性闡述,尚不能進行定量分析,需要進一步積累數據不斷深化研究。歡迎國內同行深入研究探討,為不斷提升中檢實效提供更多參考借鑒。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