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子圖書借閱機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伴隨電子圖書數據庫的快速發(fā)展,國內資金雄厚的圖書館紛紛引進電子圖書擴充館藏,并在服務方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以下簡稱醫(yī)科院圖書館)在中文電子圖書方面,于2002年購買了超星數字圖書館、2005年引進了金興報圖醫(yī)藥衛(wèi)生年鑒,這兩個數據庫在本地做鏡像,在圖書館IP范圍內使用。此外,醫(yī)科院圖書館作為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以下簡稱NSTL)成員館之一,共享NSTL開通的方正Apabi電子圖書數據庫。隨后,2009年加大了西文電子圖書的采購力度,先后購買了Thieme彩圖圖譜數據庫、Wiley在線參考工具書、LWW電子圖書數據庫等,以IP控制方式在醫(yī)科院各院所范圍內開通。隨著電子圖書數據庫的增多,醫(yī)科院圖書館及醫(yī)科院其他各院所網絡環(huán)境的改善,有必要科學系統(tǒng)地分析用戶對電子圖書的需求,為今后電子圖書的館藏建設提供依據m。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醫(yī)科院圖書館用戶的電子圖書需求特點及其利用現狀。
1.調查樣本和方法
調查對象為醫(yī)科院圖書館直接用戶,包括臨床醫(yī)生、護士、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為保證調查的準確、真實,本次調查僅面向持有醫(yī)科院圖書館正式借閱證和臨時閱覽證的用戶,從可及性出發(fā),選取記錄有效電話或者E-mail信息的用戶進行調查。截止到2009.8.3,醫(yī)科院圖書館正式讀者共2245名,臨時讀者3037名,合計5282名。由于調查的結果主要是估計各種比例數據以及比例數據之間的比較,所以在調查樣本量的確定上是以估計簡單隨機抽樣的總體比例時的樣本量為基礎。在95%的置信度下按抽樣絕對誤差不超過5%的要求計算需要抽取樣本量,根據公式n=Nu2s2/(Nd2+u2s2),(N是總人數,u就是95%的正態(tài)值,d是絕對誤差限度,S是總體方差,這里N=5282,u=1.96,d=0.1,s=0.5),計算出n=94.3,因此本次調查把樣本量確定在100左右。
經常借閱印本圖書的用戶對圖書館印本圖書館藏有較高的知曉度,為了進一步調查經常借閱印本圖書的用戶是否與一般用戶具有相同的電子圖書認知度,調查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為借閱組,選取2008.9.1-2009.8.31期間借閱圖書次數和閱覽圖書次數有有效聯系方式的前100名對象;一組為隨機組,在持有醫(yī)科院圖書館正式借閱證和臨時閱覽證的用戶中,確定有正確聯系方式的用戶,按照證件號等間隔選取110名調查對象。調查方式采用發(fā)放問卷、發(fā)送郵件和電話調查3種方法相結合的方法。統(tǒng)計學分析:利用Excel2003軟件錄人數據,運用SPSS11.5[3<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調查基本情況
2.1調查對象
借閱組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70份,有效問卷66份,有效回收率為66%。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30歲以下(74.2%),3]~40歲(22.8%),41~60歲(3.0%);職業(yè)分布:醫(yī)生(30.8%),非臨床科研人員(4.6%),護士(4.6%),教師(1.5%),學生(58.5%);研究領域分布:臨床醫(yī)學(68.2%),基礎醫(yī)學(22.7%),護理學(4.6%),藥學(1.5%),其他(3%);學歷分布:博士(53.0%)、碩士(33.3%)、大學本科(12.1%),大專及以下(1.6%)。
隨機組共發(fā)放問卷110份,回收問卷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為87%。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30歲以下(71.1%),31-40歲(25.8%),41~60歲(1.0%),60歲以上(2.1%);職業(yè)分布:醫(yī)生(21.3%),非臨床科研人員(17.0%),護士(10.6%),教師(1.1%)’學生(48.9%),管理人員(1.1%);研究領域分布:臨床醫(yī)學(39.2%),基礎醫(yī)學(28.9%),護理學(14.4%),藥學(10.3%),其他(7.2%);學歷分布:博士(56.8%)、碩士(23.2%)、大學本科(12.6%),大專及以下(7.4%)。
通過比較發(fā)現,借閱組和隨機組的調查對象年齡和學歷分布相近;職業(yè)分布中借閱組醫(yī)生和學生所占比例比較高,隨機組,除醫(yī)生和學生外,非臨床科研人員和護士所占比較也比較高;研究領域分布中借閱組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所占的比例較高,隨機組除臨床醫(yī)學、基礎醫(yī)學外,護理學和藥學所占的比例也比較高。
2.2借閱組與隨機組對比統(tǒng)計分析
統(tǒng)計各項調查結果,并對借閱組和隨機組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兩組只在“館藏電子圖書使用情況”中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認為借閱組和隨機組的調查對象在了解和使用館藏電子圖書方面有顯著差異,經常借閱醫(yī)科院圖書館印本圖書的用戶對其館藏電子圖書的了解和使用也較多。而在“電子圖書認知度”、“館藏電子圖書滿足率”、“館藏電子圖書使用頻率和評價”和“電子圖書類型需求”等方面,兩組之間構成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常借閱印本圖書的用戶與一般用戶具有相同的電子圖書認知度,并對館藏電子圖書數據庫評價一致。鑒于兩組調查對象具有同樣的電子圖書需求,本文將合并兩組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電子圖書與印本圖書對比
本次調查從閱讀傾向、方便得到、方便閱讀、方便查找、對學習和科研更有幫助、有用的參考工具和內容完整可信等多種角度來分析用戶對電子圖書與印本圖書的認識。調查顯示,受閱讀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傾向閱讀印本圖書(60.9%)的調查對象仍高于傾向閱讀電子圖書(37.2%)的調查對象;印本圖書(50.0%)比電子圖書(35.2%)閱讀更加方便;而電子圖書則容易被調查對象獲得(63.5%),并且在方便查找信息方面(77.5%)強于印本圖書;兩者在學科和科研的幫助、有用的參考工具和內容完整可靠等方面相差不大。
3.2電子圖書認知度
3.2.1使用情況隨著電子圖書數據庫的快速發(fā)展,圖書館購買的電子圖書和網絡上免費電子圖書也越來越多,用戶對電子圖書認知度較高,近80%的調查對象使用過電子圖書。對沒有使用電子圖書的原因進行分析,大多集中在對電子圖書不了解(52.9%),其次是電子圖書不符合閱讀習慣(20.6%),不需要(2.9%),其他(23.6%)。3.2.2獲取途徑隨著以Google、百度為代表的簡單實用的搜索引擎快速發(fā)展,搜索引擎(34.75%)已經超過圖書館網站(23.6%)成為調查對象獲取電子圖書的主要途徑,其次固定的學術網站(16.2%)和朋友傳遞共享(14.3%)也是調查對象獲取電子圖書青睞的方式,此外,少數調查對象是通過購買、偶然發(fā)現、網絡廣告等途徑獲取電子圖書。
3.2.3閱讀時間和地點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用戶的需求,圖書館在許可的范圍內,能夠以IP控制方式開通電子圖書,使用戶不必到圖書館即可享受全天24小時的網上閱讀服務。調查顯示,53.7%調查對象利用周一至周五業(yè)余時間閱讀電子圖書,31.4%選擇周一至周五工作時間,而僅有14.9%的調查對象選擇周末時間閱讀電子圖書;39.9%調查對象選擇在宿舍或家閱讀電子圖書,26.8%選擇辦公室、實驗室或病房,24.8%調查對象親自到圖書館閱讀電子圖書。
3.3館藏電子圖書使用情況和滿足率
3.3.1館藏電子圖書使用情況72.4%調查對象了解館藏電子圖書,其中40.5%調查對象經常使用館藏電子圖書,27.6%調查對象不了解館藏電子圖書;沒有使用圖書館館藏電子圖書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圖書館訂購情況(26.1%)和數據庫不會用(23.5%),其次為需要的電子圖書沒有訂購(18.6%)、沒有時間(18.1%)、不能上網或網速慢(9.7%)、不需要(4.0%)等。88.5%調查對象了解館藏印本圖書,其中53%調查對象經常使用館藏印本圖書,11.5%調查對象不了解館藏印本圖書。
3.3.2館藏電子圖書使用頻率和評價通過調查對象使用電子數據庫的頻率和評價來分析醫(yī)科院圖書館引進的6個電子圖書數據庫,調查結果,見圖1、圖2。每個數據庫都有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從未使用,調查對象經常用LWW電子圖書的最多,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年鑒的最少。而對數據庫的評價,選擇很好和較好的較多;西文電子圖書數據庫的評價普遍高于中文電子圖書數據庫。
3.3.3館藏電子圖書滿足率館藏電子圖書需求滿足率情況,見圖3。40.5%的調查對象的需求滿足率在30%以下,只有11.2%調查對象的需求能滿足80%以上。由圖可見目前醫(yī)科院圖書館的電子圖書資源有待進一步加強。
3.1不同類型圖書的需求
在調查的162人中,需要學術專著的人最多(124人),其次是實驗室指南、操作指南等各類指南類著作(58人)和解剖圖譜、手術圖譜等各類圖譜類著作(57人),另有少部分調查對象反映需要詞典、百科全書等條目式工具書(43人)、原版人文著作(3人)等。
3.5電子圖書宣傳途徑
網絡已經成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設施,通過E-mail(72.1%)接收來自圖書館的電子圖書資料是最方便和有效的宣傳方式,其次是網絡公告、通知(53.7%),校園內宣傳欄公告(37.5%)。
4結論
4.1用戶對電子圖書需求廣
圖書在闡述某一專題或學科知識時,內容成熟定型,是系統(tǒng)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資料,其平均壽命(半衰期)為5~10年,高于期刊的平均壽命3~5年。電子圖書作為圖書的一種新載體,內容并沒有改變。而醫(yī)科院圖書館的用戶大多是博士、碩士,對研究領域已經有一定的掌握,追蹤科技前沿固然重要,但在了解、開拓相關領域中,仍然需要大量成熟系統(tǒng)的知識。因此,圖書特點決定用戶對電子圖書的需求廣泛。
4.2用戶對電子圖書認可
醫(yī)科院圖書館的用戶群多為專業(yè)人員,且大多數是各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及知識層次較高的碩士、博士。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調查對象使用過電子圖書,且在“對電子圖書與印本圖書的比較”一項調查中,在電子圖書“方便得到、方便查找信息、對學習和科研更有幫助、有用的參考工具”幾方面,電子圖書的滿意度均高于印本圖書。由此可見,用戶對電子圖書持肯定態(tài)度。
4.3用戶對圖書館己訂電子圖書缺乏了解
醫(yī)科院圖書館2000-2009年先后引進電子圖書數據庫6個,收藏光盤版圖書35種,共計12678種電子圖書。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選擇“了解,經常使用”和“了解,很少使用”兩個選項的分別為27.56%、43.31%,選擇“了解,從不使用”和“不了解”兩個選項的為1.57%、27.56%,說明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對館藏電子圖書缺乏了解。不了解的原因除不知道圖書館訂購情況外,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使用電子圖書,圖書館需要多種途徑宣傳及開展培訓。
4.4用戶對電子圖書的利用率與數據庫的質量和平臺相關
館藏6個電子圖書數據庫在使用率及使用評價方面差別不顯著。但是如果將數據庫的購進時間及每個數據庫的圖書數量這兩個因素添加分析,就會發(fā)現西文電子圖書數據庫的使用率和使用評價均高于中文電子圖書數據庫。中文電子圖書數據庫購進于2002-2005年,圖書數量為12434種,占電子圖書總量的98%,西文電子圖書數據庫購進于2006-2009年,圖書數量僅為209種,占電子圖書總量的2%。如此高的懸殊可以看出用戶對西文電子圖書數據庫更青睞。原因如下:一是西文電子圖書的內容新穎,平臺易用,以IP控制,用戶在各院所即可訪問這些數據庫。二是中文電子圖書的內容陳舊,數據庫更新和維護較差,平臺的檢索和瀏覽功能落后,對讀者缺乏吸引力。
5啟示
5.1加大館藏電子圖書的宣傳
電子圖書集聲、像、字并茂,使閱讀更加靈活和生動,在出版、改版、再版及運輸等速度方面,也有著絕對的時效優(yōu)勢,電子圖書終將會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沒有使用電子圖書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對電子圖書不了解,因此,圖書館應大力宣傳館藏電子圖書,通過多種渠道介紹其內容及優(yōu)勢,才能使用戶充分了解館藏電子圖書動態(tài),在實際使用中得到切實的好處,從而改變固有的觀念,使電子圖書物盡其用。
5.2整合電子圖書和印本圖書的書目信息,統(tǒng)一揭示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類電子圖書數據庫層出不窮。圖書館在資源采集中不斷加大電子圖書的采購力度,越來越多電子圖書將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資源。隨之而來的與館藏印本圖書的重復問題、數據庫檢索平臺各不相同的問題以及收錄內容重復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以醫(yī)科院圖書館為例,如果讀者想了解圖書館是否收錄某一本書,就必須在圖書館網站上分別進入“館藏目錄”和“電子圖書”目錄兩個入口進行檢索。此外圖書館購買的電子圖書全文數據庫,都擁有各自獨立的檢索平臺,讀者要查某個課題時,必須檢索每一個數據庫,檢索結果還會有重復和不精確,這一切給讀者查詢信息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應將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進行統(tǒng)一的組織與梳理,提供統(tǒng)一的入口和定位,以一個統(tǒng)一的檢索系統(tǒng)和用戶界面,實現讀者單一的檢索表達。使讀者在獲取書目信息的同時也可得到電子圖書的相關信息,避免因不會用電子圖書數據庫而浪費資源。有效地節(jié)省了讀者的時間,提高了館藏電子圖書的利用率,也奠定了圖書館信息服務向縱深化發(fā)展的基礎。
[關鍵詞] 電子圖書 出版模式 版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6-0089-03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ies-oriented, personal services, as well as hybrid publishing model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wo new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on-demand print, instant issue. Lastly,it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properties of copyrights protection, such as legal means, open license agreement and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 E-book Publishing model Copyright protection
隨著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我國網民人數迅速攀升。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公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38.3%,居世界首位。而據CNNIC每半年一次的調查,令網民最不滿意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排名第一的總是“缺乏電子書”。由此可見,電子圖書還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導致“缺乏電子書”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國數字出版尚處于探索階段,出版模式、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二是我國電子圖書盜版嚴重,使出版社缺少出版正版電子書的動力。有些公司未經出版社授權就掃描制作電子圖書進行銷售,電子圖書的質量和版權得不到保障,出版社利益受到損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討電子圖書出版模式及以數字版權保護為核心的技術來規(guī)范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使出版社能夠放心地出版電子圖書,從而促進產業(yè)良性發(fā)展。
1 電子圖書出版模式現狀
電子圖書是一種以數字形態(tài)存儲的出版物,通過計算機網絡海量存儲、管理、高速傳遞,并通過計算機終端或其他電子設備閱讀使用的數字內容產品。電子圖書出版產業(yè)涉及電子圖書的生產、發(fā)行、信息服務等環(huán)節(jié),具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具有政府監(jiān)管、市場主導、多方協同運營等典型服務業(yè)態(tài)。
典型的電子圖書出版模式具有“術業(yè)有專攻,聯合推動發(fā)展”的特點。以美國市場為例,電子圖書出版模式基本包括以下五大元素:①內容提供方,即出版商。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團、麥格勞-希爾公司等出版機構。②電子圖書銷售平臺。如英格拉姆數字集團、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店、蘋果電子書店等。③硬件生產商。如以Kindle、索尼 PRS系列為代表的電子墨水閱讀器和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等設備的生產者。④技術提供商。如Adobe、微軟等為代表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提供商等,主要為電子圖書銷售平臺提供版權保護技術和相應服務。⑤電信或移動運營服務商。提供數據傳輸服務和傳輸工具如AT&T 3G上網卡、Sprint數據卡等。
國內電子圖書產業(yè)鏈結構還不太清晰,市場分工不明確,因此還未形成成熟的市場運營模式。大多數傳統(tǒng)出版單位的電子圖書出版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表現形式為:①試探型。因尚未出現可顛覆傳統(tǒng)業(yè)務利潤模式的商務模式,大多數出版單位對開展電子圖書業(yè)務持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②儲備型。出版機構因受同類競爭、市場萎縮、銷售回款、盜印盜版等多種因素直接影響,開始在轉化、整理和儲備內部資源的同時積極建設自有的跨行業(yè)人才梯隊,并根據產業(yè)政策和標準進行規(guī)劃和階段性實施。③全面介入型。目標是打通數字圖書全產業(yè)鏈,實現內容生產、銷售、終端多位一體的全流程解決方案,以保證出版集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出版模式。
1.1 面向圖書館的模式
該模式采用典型的B2B商業(yè)模式。代表如NetLibrary公司攜美國國內眾多出版社提供12萬余種電子書,向全球8000家圖書館提供服務,其中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在內的眾多世界名牌大學的圖書館。提供的電子圖書由圖書館購買,讀者訪問圖書館指定的網頁即可閱讀。圖書館可以指定購買哪一本書及其復本量。購買的每一個復本在同一時間之內只能供一個讀者閱讀。讀者在閱讀時需要把圖書借出(Check-out),讀完后再還回(Check-in);如果超過規(guī)定時間沒有還回,系統(tǒng)會自動將圖書還回;如果讀者需要繼續(xù)閱讀并且此時沒有其他讀者借閱,可以重新借出該書。
1.2 面向個人的模式
該模式采用典型的B2C模式。代表如Overdrive公司的電子圖書出版模式。個人讀者可以直接到公司網站上選擇喜歡的電子圖書,并通過信用卡支付購買圖書的費用,購買的電子圖書只能在指定設備上閱讀。此外,微軟公司也是電子書的技術提供商,提供的電子書閱讀器稱為微軟閱讀器(Microsoft Reader),為個人讀者提供服務。
1.3 混合模式
該模式采用B2C和B2B混合的方式。面向個人讀者和數字圖書館提供電子圖書借閱服務,如Libwise和Overdrive公司。除上述面向個人用戶的服務,Overdrive公司于2002年推出數字圖書館服務,使用Adobe Content Server、Microsoft DAS等電子圖書版權保護系統(tǒng),支持電子圖書借、還操作服務。Libwise使用專利技術,支持復本控制模式。
與國際上電子圖書出版現狀相比,國內電子圖書出版產業(yè)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如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的方正阿帕比(Apabi)電子圖書系統(tǒng)同時支持對個人和對圖書館按“本”銷售電子書。目前,全國約有400多家出版社和方正合作進行電子書的出版,出版正版電子圖書20多萬種[1]。
2 電子圖書出版模式新發(fā)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國內外電子圖書出版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用戶可以在網上電子書店購買電子圖書,或在圖書館借閱電子圖書;用戶對于短版書和斷版書等提出了新的需求,按需印刷出版、即時發(fā)行等出版模式于是應運而生。
2.1 按需印刷出版模式
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 )指按照用戶要求直接將所需資料的文件數據進行數碼印刷、裝訂,又稱“即時印刷”和“閃電印刷”。按需印刷能滿足零庫存、即時出書和可選個性印書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
按需印刷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讀者購買圖書以后才通過快印店進行印刷。為了保證出版社利益,需要解決版權保護的難點。用于印刷的電子圖書文件應得到保護。數碼快印店不能隨便拷貝,快印店印刷圖書需要得到授權,印刷的冊數要有公正的計數機制,以便與出版社進行結算。
按需印刷系統(tǒng)還要解決的難點是,通過流程管理科學地控制對從接收訂單到快印店印刷的全過程,使數碼印刷機能夠直接輸出裝訂好的、符合要求的圖書。
2.2 即時發(fā)行模式
電子圖書的即時發(fā)行需要打通電子圖書產業(yè)鏈出版、版權保護、發(fā)行、網絡銷售、電子圖書信息服務等各環(huán)節(jié),實現快速、順暢的電子圖書即時發(fā)行流程。電子圖書從內容策劃、定稿、發(fā)行、銷售,直到最終送到讀者手中閱讀,期間需要很多工序。快速、安全、準確、批量地、傳遞電子圖書是實現即時發(fā)行的技術難點。
3 電子圖書出版中的版權保護
版權保護是電子圖書出版發(fā)行面臨的核心問題,涉及法律機制、技術保護措施、標準化等層面。通常電子圖書版權保護方法如下。
以法律為手段的電子圖書版權保護方法。我國與數字化作品相關的主要版權法規(guī)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權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國際上與數字化作品相關的版權法規(guī)中較著名的有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歐盟《關于協調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利的指令》等。這些法律法規(guī)為電子圖書的版權保護提供了法律基礎。
基于開放許可授權協議的電子圖書版權保護方法。這種保護方法于1990年代末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大規(guī)模興起。國際上有影響的開放項目包括:日本的免費電子書項目青空文庫(Aozora Bunko)、意大利電子書庫GNUtemberg[2]、美國的M IT OCW、中國的CORE 以及OCW聯盟[3]等。這些項目建立在免費文獻許可(GFDL)開放出版物許可(OPL)、開放內容許可(CC)等授權協議基礎上,實現版權保護和公共獲取之間的平衡。
采用技術措施的電子圖書版權保護方法。國際上許多著名計算機公司和研究機構都在進行數字權利保護系統(tǒng)(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的開發(fā)并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著名的有Intertrust的DigiBox和Rights System、微軟的WMRM、IBM的EMMS、蘋果公司的iTunes等。目前的版權保護技術主要采用加密、數字權利描述、許可認證、數字水印等實現版權控制下的瀏覽、借閱和拷貝等使用權限。
4 小 結
數字出版的核心問題在于出版運營模式及其對應的數字出版技術體系,重點在于打通數字出版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電子圖書是數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它簡化了圖書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成本,沒有“物流”和庫存;就印數少但具有學術價值和文化積累價值的圖書出版來看,大大降低了出版社的經濟風險。對于電子圖書出版模式及版權保護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數字時代傳統(tǒng)出版社的轉型,有助于出版社完成內部資源的轉化、整理和儲備,有利于數字出版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注 釋
[1] 余平,祝智庭. 開放教育資源的版權與訪問許可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09,15(6):42-47
[2] 劉青.信息法之實質:平衡信息控制與獲取的法律制度[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33(4)
關鍵詞:電子圖書;傳統(tǒng)圖書;閱讀方式
電子圖書是網絡時代催生的圖書新形式,與傳統(tǒng)圖書相比,電子圖書在現實形態(tài)和閱讀方式、出版及宣傳銷售方面都占有優(yōu)勢,然而,傳統(tǒng)圖書仍然占有圖書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很多研究者將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作為對立的角色進行研究,卻忽視了二者的共同之處。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如何平分天下,協同發(fā)展,是圖書研究的新趨勢。
1 圖書形態(tài)與閱讀方式
圖書形態(tài)指的是圖書的實體表現方式,圖書的閱讀方式是讀者獲取書籍、閱讀書籍的細節(jié)內容的概括。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在具體形態(tài)和能夠提供的閱讀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區(qū)別。
1.1 傳統(tǒng)圖書形態(tài)和閱讀方式
傳統(tǒng)圖書,指的是紙質圖書,不管圖書是小說、詩歌還是隨筆、漫畫,是印刷版還是剪拼或者手寫稿,圖書的基本組成物質都是紙張。通過油墨在紙張上顯示圖書內容,是傳統(tǒng)圖書的基本形態(tài)。基于這個基本形態(tài),傳統(tǒng)圖書的閱讀方式是用眼睛去進行閱讀,人們通過接收視覺刺激,了解圖書的內容,然后經過大腦加工,形成對圖書內容的判斷。
1.2 電子圖書形態(tài)和閱讀方式
電子圖書是信息科技催生的新的圖書形態(tài),這些圖書的物質實體實際上是一些程序編碼,在手機、圖書閱讀器、MP3、MP4、電腦等電子設備上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呈現出來。電子圖書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語音形式的,被稱為“有聲小說”。基于電子圖書的形態(tài),人們閱讀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一部分電子圖書的閱讀方式仍以視覺刺激為主,但人們在閱讀工具上有了多種選擇;另一部分電子圖書的閱讀方式則以聽覺刺激為主,為文字閱讀障礙的人群提供了便利。
1.3 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的比較
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在圖書形態(tài)和閱讀方式上均有所不同,為閱讀者選擇圖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舉個明顯的例子,電子圖書未出現前,盲人閱讀只有通過學習盲文然后進行盲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很多沒有條件進行學習的盲人很容易因為不能閱讀而成為“缺乏知識的人”,而電子圖書的出現,為盲人接觸文化提供了另一種更方便的途徑。
2 電子圖書對傳統(tǒng)圖書的挑戰(zhàn)
盡管傳統(tǒng)圖書仍在圖書市場和圖書館里占據主要席位,但電子圖書的出現仍給傳統(tǒng)圖書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沖擊。
2.1 電子圖書在閱讀方面具有優(yōu)勢
前文所述,電子圖書的形態(tài)是電子文檔,實際上就是“數據”,在信息時代,一張小小的記憶卡可以有至少幾G的存儲量,而這幾G的存儲量,至少可以存儲一個藏書量超過500本的私人書房那么多的書籍。一本200頁左右的平裝圖書的重量有500g左右,500本書籍重達250KG,而一張記憶卡片和一個電子書閱讀器,最重也不會超過1KG。一些資深的閱讀者喜歡隨身攜帶書籍,紙質書籍要占用很大的空間,而且由于重量的原因并不容易攜帶,而電子書籍在攜帶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想要閱讀紙質書籍,最好的環(huán)境是坐下,在光線較為合適的地方閱讀,而閱讀電子書籍對光線沒有要求,即使在人流擁擠的交通工具上,閱讀者只要將耳機插入閱讀器,播放有聲書籍,就可以實現閱讀目的。
2.2 電子圖書在銷售方面具有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根據圖書出版社、圖書包裝、圖書出版年代的不同,在圖書售價上有很大區(qū)別。那些比較早出版的限量版優(yōu)質圖書十分具有收藏價值,市場售價相當昂貴,而那些近期出版、包裝簡單的暢銷書,普通一本的售價只有幾十塊錢。雖然傳統(tǒng)圖書的售價并不高,但是與電子圖書相比還是“貴”。即使在舊書攤和二手書交易市場上購買紙質書籍,也需要花掉至少幾元錢,而在電子圖書市場里,花幾元錢可以買一本最新出版的暢銷書了。電子圖書因為不需要印刷和紙張的成本,因此在售價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另外,電子圖書的購買是即時性的,閱讀者如果想實現傳統(tǒng)圖書的即時性購買,只有親自去書店,雖然網絡時代催生了電子商務,使閱讀者可以足不出戶購買圖書,但紙質圖書到達閱讀者手中需要一定的運輸時間。電子圖書則不然,無論是在實體書店還是在網絡商店上購買,閱讀者都能夠在付款之后馬上獲得所需要的書籍,無需進行等待,這種購買方式使閱讀者的閱讀需求得到及時的滿足。
2.3 電子圖書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優(yōu)勢
圖書出版和銷售不僅是盈利性的社會經濟行為,實際上也是文化傳播的一部分。作家通過寫作表達某種思想、敘述時代的某些值得紀念的事情、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而閱讀者通過閱讀又形成某些看法,這是作者與讀者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社會鼓勵人們“多讀書、讀好書”,實際上就是在鼓勵人們多進行思想交流,以促進社會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因此,以圖書的社會職能為評定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的標準,我們能夠明顯看出電子圖書在文化傳播上的優(yōu)勢:一方面,電子圖書本身是信息數據,本身具有數據傳播的特征,在傳播方式上更加多樣化,傳播速度更快捷。例如,閱讀者在購買電子圖書之后,可以將圖書通過郵件的方式發(fā)送給更多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這種傳播可以是跨時空的、不定時的,一對多的傳播。傳統(tǒng)圖書只有“借閱”這一種傳播方式,相比之下,電子圖書在傳播廣度和傳播效率上更為突出;另一方面,電子圖書本身的“數據信息”形態(tài)就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寫照,是在時代背景下,應人們的閱讀需求而發(fā)展出來的圖書形態(tài),它本身的發(fā)展就是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果。這是紙質圖書所不具備的社會職能,是電子圖書獨特的文化屬性。
3 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的融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電子圖書相較于傳統(tǒng)圖書的各種優(yōu)勢,但這并不代表以后的圖書市場會由電子圖書獨霸,紙質圖書也不會退出人們的視線。尋求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之間的融合,是圖書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3.1 閱讀方式的融合
電子圖書雖然在閱讀方式上具有優(yōu)勢,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閱讀者常年的閱讀習慣是不容易改善的。資深的閱讀者對紙質圖書有著“收藏”的情節(jié),即使閱讀過電子書,只要覺得書籍值得收藏,他們還是會想方設法將圖書收在自家的書架上,因此,建議那些只以單一形態(tài)出版的書籍,要考慮到閱讀者的“收藏需要”,將兩種圖書形式兼顧出版;另外,使用電子設備閱讀書籍,雖然十分便捷,但是對人的視力有所傷害,電子設備本身的輻射量很大,對人的身體健康有所損傷,電子書閱讀設備生產商在開發(fā)新產品的時候,還是在力圖將設備的大小和視覺舒適度調整到閱讀紙質書籍的程度。可能未來的電子書閱讀設備給人的視覺感受和閱讀紙質書籍一樣,只是書籍被“壓縮”到一個輕薄的設備上而已;電子書的“周邊服務”方面應該借鑒紙質圖書,很多資深的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記筆記或者對文章的某一段內容給予評論。當閱讀紙質書籍的時候,筆記和評論可以在書籍的空白處,使用一支筆完成,電子書籍在這方面顯得十分不足,閱讀者和書籍之間缺乏“交流”,如何體現“書籍筆記”,是電子書未來發(fā)展需要考慮的。
3.2 宣傳和推銷的融合
相同內同的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應該實現統(tǒng)一的宣傳和推銷,這是目前圖書出版商和圖書零售業(yè)應該注意的。既然越來越多的閱讀者接受了電子圖書的形態(tài),而對紙質圖書還存在著閱讀情節(jié),那么,從消費者的閱讀需要角度分析,電子圖書和紙質圖書的市場需求量實際上是一致的。單純注意到電子圖書的巨大利潤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而忽視了傳統(tǒng)圖書的宣傳和推銷,對圖書市場的發(fā)展來說并不科學,也不客觀。很多圖書館因為傳統(tǒng)圖書存有量巨大而忽視電子圖書的閱讀群體的廣泛性,而不進行館藏圖書內容改革,也不進行讀者借閱服務方面的改革,對文化傳播也極為不利。因此,在圖書流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應該注意電子圖書和傳統(tǒng)圖書的結合,要做到即發(fā)揮電子圖書的時代特征,又保證傳統(tǒng)圖書的市場需求得到滿足;即提供紙質圖書的借閱服務,又滿足讀者對電子圖書的閱讀需求。
3.3 文化價值的融合
電子圖書相較于傳統(tǒng)圖書在文化價值方面頗具優(yōu)勢,但并不是說傳統(tǒng)圖書在文化價值方面不如電子圖書,從傳播途徑上看,傳統(tǒng)圖書仍是目前大多數公共圖書館藏書的主要形式;以閱讀圖書人群的總量來看,傳統(tǒng)圖書的流通量仍大大高于電子圖書。正如電子圖書是網絡時代文化的代言,紙質圖書在中國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并非電子圖書在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仍值得中華民族為祖先的智慧而驕傲,但信息科技起源于美國。因此,無論是電子圖書還是傳統(tǒng)圖書,在文化價值上并沒有高低之分,在文化發(fā)展和傳承方面,二者的價值是相同的。
4 總結
綜上所述,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在圖書形態(tài)和閱讀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無論是哪種圖書,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文化的傳播,圖書的來源和作用于社會的結果并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變化。即使電子圖書在存放、銷售和傳播方面比傳統(tǒng)圖書更具有優(yōu)勢,但是只要將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的閱讀方式、宣傳和推銷的方式進行融合,同時重視二者的文化價值的融合,就能為圖書出版界帶來雙贏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秉文,佟 巖,陳 光.電子圖書對傳統(tǒng)圖書的沖擊和挑戰(zhàn)[J].醫(yī)學信息,2003(06).
[2]周艷紅.電子圖書對傳統(tǒng)出版的沖擊及應對策略[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03).
[3]方 文,傅 平.電子圖書與傳統(tǒng)圖書之比較[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0).
[4]胡 平.電子圖書不能取代傳統(tǒng)圖書[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09).
[關鍵詞] 電子圖書;紙質圖書;協調發(fā)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07
[中圖分類號] G25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186- 02
0 引 言
在信息化時代,以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電子圖書,由于節(jié)能環(huán)保、方便快捷等一系類的特點,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讀者群體數量越來越多。電子圖書的發(fā)展,同樣對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然而電子圖書的發(fā)展也并不意味著紙質圖書的消亡,根據相關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2015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額為648億元,同比增長12.8%。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必定是互為補充,共同發(fā)展,這將會對圖書館的發(fā)展帶來新的變革。
1 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各自特點概述
(1)電子圖書的特點分析。①信息密度相對較高。電子圖書在根本上解決了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存在的攜帶困難的問題,通過將文字等信息數字化處理以后存儲在存儲器內,大幅的節(jié)省了占用空間,因而信息儲存量大幅提高,在信息密度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②成本低、環(huán)保水平高。電子圖書的基本原理就是將大量的文字、圖形、聲音等以數字代碼的形式,存儲在設備內,并通過計算機、平板電腦、手機或者是掌上電子書等形式進行閱讀。最大的特點在于愛大幅減少了成本投入,基本上一次投入就可以實現長時間的閱讀。而且由于不使用紙張、油墨等,因而電子圖書非常的環(huán)保。③電子圖書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電子圖書在出版以后,省去了圖書的出版、輸出、裝訂、印刷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因而電子圖書館的更新速度非常的快。而且由于電子圖書館在制作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圖像、聲音等介質,電子圖書的可視聽性非常好。此外,隨著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為電子圖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間。
(2)紙質圖書的特點分析。①紙質圖書的閱讀舒適性較好。電子圖書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輻射以及有害光線,因而容易對讀者的視力造成傷害。而紙質圖書的閱讀舒適性較好,容易形成較好的閱讀氛圍,同時選擇紙質圖書可以加深讀者閱讀過程中的理解。②紙質圖書的穩(wěn)定性和永久性較好。紙質圖書能夠長期的保存,只要貯存條件好,可以說紙質圖書就能夠永久的保存,因而珍藏價值非常高,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紙質圖書的附加值。此外,紙質圖書在編輯以及發(fā)行方面已經處于非常成熟的狀態(tài),而且記載在紙質圖書上,更容易作為文獻資料,權威性較強。③紙質圖書閱讀的可間斷性與隨意性較強。紙質圖書在閱讀方面,翻閱更加容易,而且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隨時的添加自己的批注,這有利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學習。此外,紙質圖書在閱讀過程中,對于讀者能夠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容易激發(fā)讀者的思考。
2 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的協調發(fā)展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紙質圖書市場止跌并已出現小幅上揚,電子書雖然仍是影響全球書業(yè)走勢的最大變量,但其增長態(tài)勢正逐步放緩。在將來一段時間內,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將會實現協調發(fā)展。
3 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協調發(fā)展下圖書館的管理改革
(1)逐步的改進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在圖書館自身的建設管理過程中,應該注重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共同的豐富完善。在紙質圖書的館藏建設方面,應該進一步的優(yōu)化完善紙質圖書采購的驗收、分類編目、貼標加工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根據讀者群體需求采購圖書,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圖書資源。在電子圖書的采購環(huán)節(jié)方面,應該按照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豐富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網絡數據庫、光盤數據庫、數字光盤等相關的數據資料,確保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料。
(2)提高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水平。在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協調發(fā)展的時代,作為圖書館更應該不斷完善服務,重點應該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館內閱覽服務,重點是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讓讀者舒適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在線閱覽服務,可以隨時進入網絡圖書館進行閱覽服務;提供便捷的借閱與還書服務,對一些電子圖書,可以通過授權服務的方式,確保為讀者提供服務。
(3)實現圖書館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的有效銜接。首先應該全面的整合紙質圖書與電子閱覽書組成龐大知識庫系統(tǒng),為用戶提供深入的圖書內容書目和全文檢索,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搜索及文獻服務平臺。同時,還應該對各種文獻資源形成統(tǒng)一整合,將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以及各種圖書異構資源整合于同一平臺上,確保讀者的各種圖書需求能夠實現一站式解決,真正形成立體式知識型圖書館,提供深度搜索和權威咨詢服務,提高圖書館的學科管理水平。
摘要:文章從圖書館整體外在環(huán)境的改善、圖書質量的提高、圖書管理員服務能力的增強等多角度出發(fā),履行服務育人職能,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創(chuàng)優(yōu)服務,創(chuàng)新管理”的辦館理念,為廣大讀者提供博覽群書、獲取信息、頤養(yǎng)身心的服務平臺,最終使人文服務理念在圖書館讀者服務中得到充分的融合與體現。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108-02
1人文服務理念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人文服務理念,最重要的就在于“人文”二字,而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直白地說就是人性與文化在為他人提供服務過程中的有機結合。人文服務理念的特點,或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更多地關注人們在價值,情感,精神和個性上的需求,將這四點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文服務理念。
2從實體圖書館中人文服務理念的體現角度出發(fā)
2.1實體圖書館的優(yōu)劣勢
2.1.1固體性。是指圖書館的建筑形態(tài)和圖書形式的固體性,這一特點使實體圖書館擁有了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也是其劣勢所在。優(yōu)勢在于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的建筑物圖書館,可以給予讀者實感上的享受。劣勢在于讀者到圖書館讀書也好、休閑也罷,都需要在到達圖書館的過程中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可能要面對找不到合適的圖書的情況,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這是實體圖書館存在的現實劣勢。
2.1.2環(huán)境與氛圍。能夠提供完美的圖書館建筑外貌和內部裝修環(huán)境,是實體圖書館的一大優(yōu)勢。所謂良好的環(huán)境不只是有一個寬敞明亮的空間就可以,而是需要有各種各樣的配套設施的相互作用,以及圖書館內所有讀者在真實的閱讀享受中,營造一個快樂的、和諧的閱讀氛圍。通過這些良好的硬件設施服務,使讀者在空閑之余可以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有一個在一定時間條件下找到一個屬于“我”的休憩空間,得以靜靜地享受慢節(jié)奏的生活。但對于一些并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實體圖書館來說,不能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和氛圍就是其存在的劣勢之一。
2.1.3真人版圖書管理員與讀者服務。客觀條件的服務,是人文服務的一部分,但這種真人服務才是圖書館讀者服務中人文服務的核心,面對面的提問、解答、交流是圖書館讀者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相對于網絡圖書館而言最具特殊的優(yōu)勢。當然,如果圖書館工作人員在讀者提問時解答不暢甚至不予解答,在與讀者交流時心不在焉、態(tài)度較差,那么優(yōu)勢也會轉變?yōu)榱觿荨?/p>
2.2使人文服務理念在圖書館讀者服務中體現出來的方式方法
2.2.1提升圖書館建筑物外觀形象。良好的、吸引人的圖書館外在美也是為讀者提供人性化服務的一種方式,因此,要注重實體圖書館在建筑外觀的形狀、色彩、藝術等方面的設計,給讀者以視覺感官上的享受,使讀者未入館便已產生興趣,心情得到放松。增加圖書館內圖書的類型,吸引現有讀者和潛在讀者進入圖書館,并將在圖書館內閱讀作為調節(jié)生活的一種方式。
2.2.2改善圖書館的整體環(huán)境和閱讀氛圍。圖書館是讀者學習知識的殿堂,是傳播文化的空間,館內設計要體現出人文精神,因此,可以在館內較為醒目的位置擺放一些世界著名的作家、學者的雕塑和精裝作品集,增添圖書館的文化氛圍;在圖書館的內部裝修設計中,要增加人性化的桌椅設備。如:在硬木椅子上加坐墊,或換成簡約的沙發(fā);以舒適的色調替換傳統(tǒng)圖書館內墻的純白色調,或利用室內燈光設計,使圖書館的閱讀氛圍更加溫暖;增加圖書館內的綠色植物裝飾,以盆栽等植物凈化館內空氣;有條件的圖書館可以利用館內的閑置區(qū)域為讀者提供獨立的私密讀者空間,提供咖啡或果汁飲品,播放舒緩慢節(jié)奏的音樂等,使讀者在濃郁的文化知識氛圍及舒適輕松的環(huán)境下閱讀。為方便讀者借閱書籍,圖書館還可以合理設計服務窗口,實現借閱一體的人文服務。
2.2.3安排專門的圖書管理員對館內圖書進行整理和擺放。運用專門的智能設備建立圖書管理系統(tǒng),以方便讀者查找需要的書籍;安排專門的圖書管理人員,對館內書籍的借閱進行管理,同時要加強館內工作人員在人文服務理念上的培訓和教育,使工作人員能夠在保持良好、適當親切的服務態(tài)度的同時,有能力解答讀者的疑問;在讀者自愿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調查讀者對所在圖書館的意見或建議,為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2.2.4在社會活動方面圖書館人文服務理念的體現。圖書館可以在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以及一些公益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推廣和宣傳圖書館的書籍和人文服務,這樣既可以在廣大讀者中樹立起圖書館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潛在讀者,提高圖書館的知名度,同時又可以為大眾服務,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圖書館,成為圖書館的忠實讀者。圖書館自身也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人文知識講座和文化活動,主動邀請圖書館現有讀者和其他感興趣的人前來參加,如舉辦讀書知識競賽并設置合理的獎項和獎勵措施,通過這些活動加強與讀者間的溝通和交流;或向讀者們征文,將優(yōu)秀文章刊登在圖書館的網站專欄里,給讀者以施展才能的平臺等。
3從電子圖書館中人文服務理念的體現角度出發(fā)
3.1電子圖書館的優(yōu)劣勢
3.1.1成本和技術上的優(yōu)劣勢。相對于實體圖書館來說,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和相關軟件運行的電子圖書館的運營成本較低,而且,運用互聯網先進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一個電子圖書館的網頁界面和功能進行較為快速的設計和微調,可以輕松實現電子圖書館的美化。但由于互聯網運行的虛擬性和商業(yè)性較強,在電子圖書館中存在許多的商業(yè)廣告,如果讀者要下載后閱讀,就必須連帶下載一些捆綁軟件,給讀者帶來不便,而且,互聯網技術存在一定弊端,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導致讀者注冊信息泄露等問題。
3.1.2攜帶和閱讀記憶優(yōu)勢。電子書沒有像書本那樣的具體實物形態(tài),一部時下熱門的小說只占用幾十KB或幾兆內存,而且不需要花費時間到書店購買,也避免了攜帶的麻煩。一般電子書閱讀器都有閱讀記憶功能,比傳統(tǒng)的實物書簽更為方便,但也因此無法帶給讀者可以觸摸到書籍紙張的那種閱讀享受,并且對讀者的視力和健康有許多負面的影響。
3.1.3人性化服務上的優(yōu)劣勢。電子圖書館的系統(tǒng)可以自動運轉,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和物力,自動化和人工客服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電子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人文服務理念。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電子書讀者都不會通過客服了解所購電子書的細節(jié)情況,而且,與實體圖書館中人與人面對面的服務相比,客服畢竟是通過機器與人交流,無法體現真正的人性化讀者服務。
3.2使人文服務理念在電子化圖書館讀者服務中體現出來的方式方法
電子圖書館可以利用其存在的成本和技術優(yōu)勢,加強同實體圖書館的合作,實現線上圖書館和線下圖書館的合作運營和共同發(fā)展。比如:對于一些暢銷的電子書,可以通過相關互聯網技術存放到實體圖書館的電腦系統(tǒng)中,對于讀者提出的一些疑問,由館內工作人員面對面為讀者解答;為了電子圖書館的長遠發(fā)展,可以對各類電子圖書館進行規(guī)整,做精而不做多,打造電子圖書館專有品牌,加強技術控制,減少彈出廣告給讀者帶來的困擾,加強注冊讀者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凈化讀者閱讀環(huán)境等。盡管電子圖書館目前的發(fā)展前景較為廣闊,但如果不及時抓住發(fā)展機會,加強自身讀者服務的管理和創(chuàng)新,必將遭受發(fā)展瓶頸的困擾,因此,電子圖書館應利用互聯網電子系統(tǒng)的強大優(yōu)勢,打造出專屬電子圖書館的有特色的個性化人文服務。
4結語
人文服務理念體現在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各個細節(jié)之中,不僅體現在圖書館的建筑外觀和圖書館的環(huán)境設計上,還體現在圖書館員對圖書館書籍和氛圍的日常管理以及圖書館管理員和其他工作人員與讀者的交流上。隨著人們對書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和自身文化修養(yǎng)水平的提升,他們對人文服務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對圖書館的關注度也會逐漸上升。為了滿足這種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需求,圖書館尤其是實體建筑形態(tài)的圖書館,應該將人文服務理念作為其在服務方式上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并且,在圖書館讀者服務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文服務理念既是現在也是未來圖書館在讀者服務方面轉變的必然趨勢。堅持“以人為本”,可以說是人文服務理念的靈魂,但它不僅是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關鍵所在,更是我國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因此,作為公共事業(yè)一分子的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應該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文服務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到圖書館讀者服務過程中,實現圖書館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秋容.人文服務理念在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體現[J].圖書館論壇,2011(4):144-146.
[2]李青.人文服務理念在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體現[J].中文信息,2016(6):25.
[3]譚煒翌.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人文服務理念[J].辦公室業(yè)務,2014(7):138.
[4]邵桂瓊.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人文服務理念的體現[J].青年文學家,2013(23):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