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術治療

      生物技術治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技術治療

      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第1篇

      1.維生素D的新陳代謝 :維生素D可以通過機體自身合成(皮膚暴露于紫外線時)或通過膳食攝入體內。食物中維生素D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維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當中,但在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量極少;維生素D3則主要存在于肉類食物,尤其是含高脂肪的魚類。雖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較少,但都可以通過膳食得到補充,如牛奶、谷類等。角質層基底細胞層和棘細胞層中含有大量7-脫氫膽固醇,7-脫氫膽固醇被紫外線照射后形成維生素D3,這個過程很快并在幾小時內達到高峰。表皮黑色素通過吸收紫外線可減少維生素D3的產生,這可能是深色皮膚的人產生維生素D3水平較低的原因。所以,如需產生同水平維生素D3,皮膚含有黑色素細胞多的人群相對含有黑色素細胞少的人需較多紫外線照射。無論是食物中獲取還是紫外線照射后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都是未活化的激素,需要在肝臟內轉變成25(OH)D,即骨化二醇,這是維生素D在體內循環的主要形式[1]。由于血液循環中的25(OH)D很容易被檢測,半衰期長達2~3周,因此被認為是體內維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標,可反映身體健康狀態[2]。在甲狀旁腺激素作用下,25(OH)D在腎臟中羥化成為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即骨化三醇[3]。

      2.維生素D受體(VDR): 早在80多年前就有口服維生素D治療銀屑病的報道,以后因對高血鈣的副作用有顧慮,使這種化合物未能進一步發展。之后,人們發現了維生素D受體(VDR)在多種細胞中表達,如角質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單核細胞、T、B淋巴細胞等。因此,維生素D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VDR介導維生素D的多種生物學功能[4],屬于類固醇/甲狀腺激素核受體家族成員之一,配體依賴的轉錄因子,與其它核受體,如維甲酸X受體,結合形成異二聚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并結合到反應元件的啟動序列,引起基因轉錄,調節細胞增殖分化、免疫調節等過程[5]。VDR作用范圍廣,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疏松、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

      維生素D對角質形成細胞的作用

      表皮角質細胞是機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同時可以產生活化維生素D所需要的酶,如維生素D-25羥化酶(CYP27A)和25(OH)D-1α-羥化酶(CYP27B1),從而參與維生素D的活化過程。雖然活性維生素D大多在腎臟中產生,但是CYP27B1的表達在角質細胞中明顯高于腎臟。角質細胞獨特的25(OH)D24-羥化酶(CYP24A)負反饋調節機制,使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量少于腎臟。表皮是由角質細胞分化不同階段的5層細胞組成,維生素D與VDR結合,調節表皮基底層細胞的增殖并促進連續性的分化以形成表皮的上層結構。維生素D可增加細胞外皮蛋白、谷氨酰胺轉氨酶、兜甲蛋白、絲聚蛋白等表達,增加角化包膜的形成并抑制增殖[7],這可能與維生素D通過誘導鈣受體和磷脂酶C(PLC)增加細胞內鈣水平有關,這對促進角質細胞的分化起到關鍵作用。維生素D在抑制細胞增殖的同時,伴有原癌基因c-myc和細胞周期蛋白D1mRNA水平的降低,以及細胞周期抑制物的增加。VDR缺失或維生素D產生異常(如CYP27B1突變/缺失)可使表皮的分化異常,導致基底層過度增殖。角質細胞的分化需要基因表達的順序調控,而VDR的特殊作用部分由于與多種調節因子結合,調節因子與影響角質細胞分化的核激素受體結合從而基因組的活性;其中兩個輔激活因子復合物參與角質細胞分化的不同階段,一個是DRIP(維生素D受體相互作用蛋白復合物),角質細胞分化的增殖階段中VDR主要的結合物;另一個是SRC(類固醇受體輔激活因子),與VDR結合,參與分化第二階段[9],這些結合是維生素D依賴性的。不同基因對不同VDR/共激活因子復合物反應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由DRIP轉變為SRC結合VDR的過程是角質細胞分化所需基因的順序連續誘導產生的。分化早期階段維生素D誘導基因轉錄產生的角蛋白更依賴于DRIP復合物,而分化后期產生的絲聚蛋白和兜甲蛋白更依賴于SRC復合物[10]。但也有研究發現,VDR可不依賴維生素D作用于角質細胞獨立發揮生物學作用。

      維生素D對銀屑病的免疫調節作用

      最初普遍認為銀屑病主要是角質細胞增殖異常、炎癥細胞浸潤皮膚的疾病[12]。在過去十幾年,已證明銀屑病是免疫介導的系統性炎癥疾病[13,14]。研究發現,骨化三醇對單核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15]。維生素D治療自身免疫病、過敏性、炎癥性疾病小鼠模型有效[16]。

      1.作用于樹突狀細胞并參與免疫級聯反應 :人們普遍認為,未知的刺激物激活皮膚樹突狀抗原提呈細胞,這些活化的細胞刺激Th細胞導致炎性細胞因子釋放,這種級聯反應中可伴有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的產生,并招募、活化其它細胞,包括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最終導致角質細胞的增殖,促使了銀屑病皮損的形成[17]。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調節銀屑病皮損中浸潤的免疫細胞的數量。一項研究顯示,10位銀屑病患者外用骨化三醇,每天兩次,連用四周,可減少表皮和真皮中T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抗原提呈細胞,尤其是樹突狀細胞,是VDR配體的主要作用靶點。有研究發現,注射含維生素D的疫苗至皮內,可以觀察到維生素D作用于樹突狀細胞[18]。近幾年,已有詳細研究發現VDR配體在樹突狀細胞中的作用。1,25(OH)2D3以及類似物抑制樹突狀細胞的分化、成熟,導致其刺激T淋巴細胞的功能受損[19]。樹突狀細胞進入表皮后即為朗格漢斯細胞,在表皮結合抗原后遷入區域淋巴細胞并誘發免疫反應。局部應用1,25(OH)2D3可減少朗格漢斯細胞的數量,并可抑制朗格漢斯細胞促使T細胞增殖的功能[20],這種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角質細胞衍生的GM-CSF(活化朗格漢斯細胞的重要因子)來實現[20]。

      2.作用于Treg細胞抑制免疫反應 :目前,維生素D的免疫抑制作用機制還不是完全清楚,研究發現Treg細胞也可能參與[21]。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增加小鼠皮膚淋巴結CD4+CD25+(Foxp3+)Treg細胞的抑制功能[22]。長期外用卡泊三醇以VDR依賴方式增加角質細胞RANKL(NF-KB配體的受體激活劑)表達[21]。已證明RANKL的表達參與紫外線照射后Treg細胞的表達[23]。維生素D可能通過作用樹突狀細胞誘導Treg細胞從而抑制免疫。研究發現,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調節樹突狀細胞如朗格漢斯細胞,DCs數量減少與誘導Treg細胞,抑制紫外照射引起的皮膚免疫反應有關[24]。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3及類似物可作用于樹突狀細胞促進IL-10的表達和分泌[25];此外,Taher等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研究發現皮下注射維生素D可通過誘導增加調節性細胞因子IL-10、TGF-β增強免疫抑制作用[26]。而TGF-β介導維生素D作用于LCs(朗格漢斯細胞)產生Foxp3(+)Treg細胞,IL-10介導維生素D作用DDCs(真皮樹突狀細胞)產生IL-10(+)Treg細胞[27]。許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是通過調節樹突狀細胞的功能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此外,維生素D治療可誘導細胞因子表達促使抑制性T細胞的分化[28]。#p#分頁標題#e#

      結語

      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生物反饋;心身疾病;心理疏導

      生物反饋技術在我國臨床的應用只是近十幾年的事情,但卻顯示了它在臨床治療心身疾病中的舉足之功。因為它治療的原則是:讓患者參與在自己心身相關的因素之中去認識自己的疾病并參與自身疾病的轉歸。隨著圍產期保健的開展,孕婦在整個妊娠過程中體驗的心理變化,壞了“自己”孩子的復雜心情,構成了妊娠期復雜的心身關系。她們擔心夫妻的性生活障礙、流產、畸形、難產、妊娠并發癥等,導致妊娠嘔吐加劇,焦慮、抑郁、妊高征發生率高,從而影響妊娠子宮血流量導致胎兒宮內缺氧、甚至死胎。我科自2006年以來針對孕婦這一特殊心身疾病運用心理學的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 對象

      選取2006年1.12月在我院圍產門診建保健卡的孕婦200例,年齡20~35歲、平均(26.4±3.2)歲,孕周≤36周、平均(23±4.2)周的初產婦,用SCL.90量表測評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失眠、頭疼等癥狀,并且無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礙,無妊娠合并癥及明顯不良社會因素影響,且能理解治療內容并自愿合作者[1]。

      2 方法

      2.1 心理行為治療 焦慮、緊張、抑郁和憤怒等心理應激常為原發性高血壓的誘發因素。對于這些患者,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常不夠理想,必須同時給予抗焦慮或抑郁的心理行為治療,如心理疏導、松弛訓練、行為矯正、音樂治療以及生物反饋治療等方法,才能產生較顯著的效果[2]。

      2.2 生物反饋技術的應用 生物反饋技術是通過傳感器把采集到的內臟器官活動信息加以處理和放大,及時轉換成人們熟悉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并加以顯示,讓人們“感覺”到自己內臟器官的活動情況。通過學習和訓練,學會在一定范圍內對內臟器官活動(如心率、血壓、皮溫、肌電等)的隨意性控制,對偏離正常范圍的內臟器官活動加以矯正,恢復內環境的穩態,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3]。

      首先患者取舒適、安穩、半臥位,并能夠看到儀器的數字顯示、光標移動。治療心身疾病,電極的位置最好放置在前額,三個電極中異色放置在眉心上方,另兩個放置在左右瞳孔上方,三個電極間應為1 cm的距離。

      當患者安靜3~5 min后,即可記錄基礎肌電值(基線值)微伏(LIV),并可啟動預置開關,將預置值調制在低于基線值的數值上,當患者越放松時,肌電信號就會越下降,如果下降至預置的位置或低于預置,儀器就會發出“嘟嘟”的悅耳聲,以此來告訴患者自我調控的結果。當患者聽到此聲音既與儀器建立起心理的聯系,他告訴自己“目標已達到,我還可以繼續努力”。這時,醫生也應該提示患者:操作很成功,做的很好,注意體驗內在感受,并試著記住這種感受。實際上是鼓勵患者感受自己松弛的過程中,比如,頭疼的患者在放松的同時就感受到頭痛減輕了,越來越輕松自如了,直至無疼痛感覺。

      治療時間一般為7~10次為1個療程,1~4個療程后可建立起條件反射(操作性的)。第1療程一般1次/d,讓患者頻繁體驗松弛的感受,使他對這種感受的可操作性盡快認可并積極去建立。第2療程根據患者的實際學習結果,決定1次/d還是隔天1次。第3、4個療程都可1周2次,這是為了讓患者在建立這個條件反射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放松意識,避免形成對診室、對醫生、對儀器的依賴性,使主動學習得到穩定的結果。最后,當條件反射建立之后,依然需要醫生提醒患者1個月1次或2個月1次來診室復習這種方法,因為這是行為操作的方法,如果某一種行為經常出現則終身不忘,而如長期不重復則這種行為方式又會喪失殆盡。

      3 結果

      生物反饋治療后SCL.90各因子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

      4 討論

      生物反饋是種學習的過程,它不同于傳統的內、外科治療,不會人為地改變機體的生物學功能和解剖學結構,而是讓接受治療者學會怎樣進行心身結合,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段,它常于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生物學治療、心理治療、營養治療、家庭咨詢以及其他的行為技術等相結合來治療各種疾病。在妊娠過程中,我們知道許多藥物對孕婦都是禁忌的,孕婦的焦慮、失眠、頭疼等帶來的身體不適,心理負擔以及家庭經濟方面的壓力,更易使疾病遷延加重,預防性藥物和鎮痛藥又是致畸的危險因素,這時非藥物治療對孕婦來說比較重要。我們將心理學的生物反饋技術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每次治療前后應進行相關的生理指標的測查,以及對對應癥狀的程度評定,例如治療高血壓、心律不齊、失眠、情緒焦慮緊張等。這有利于當日療效的評定,也有利于每個療程之后的療效總結。還可以有效地指導患者體驗到某種精神狀態、情緒反映、姿勢、方法與生理變化(如血壓高低)之間的關系,利用“強化”的手段幫助患者盡快建立起操作性條件反射完成良好行為的塑造。通過這種治療溝通患者與醫生之間的心理聯系,并共同探討治療過程中的變化,更加有利于進行其他心理或行為治療方案的實施與成功。

      在諸多心理、行為治療的方法中,生物反饋療法是首選方法之一,這是因為患者在求醫行為產生后,會同時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或情緒反應,而對醫生信任度的高低又會使他將自己變為被動的角色。因此,如果患者沒有從精神心理上對客觀軀體有正確認知態度,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治療開始。而生物反饋技術恰恰將人的精神心理作用于客觀軀體的實際過程讓人們看到了,幫助人們完成了這個認知過程。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參與病嘗試自己為自己治療而得到的效果,因此堅信心理與生理是相互作用的,人是能夠控制這個相互作用的結果的。這種治療在幫助患者的同時也幫助了醫生,尤其對臨床上婦產科醫生最感頭痛的問題,諸如用藥對母嬰有影響、患者不配合、患者太緊張等是最有實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宮玉花,王山米.孕婦心理狀態測評.護士進修雜志,2000,15(7):489.490.

      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寰樞椎不穩

      摘要 :目的 對樞椎交叉椎板螺釘治療寰樞椎不穩這一新的內固定技術進行生物力學評估。 方法 成年國人甲醛固定的枕頸(C 0 ~C 4 )標本10具,對寰樞椎不穩模型分別行Gallie法內固定、雙側Magerl法內固定、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進行寰樞關節的強度、剛度測量,分析寰樞椎的載荷-位移、應力-應變、扭矩-扭角關系和扭轉剛度指標。 結果 Gallie法內固定明顯增強了寰樞椎不穩模型的穩定性,但其固定強度明顯小于Magerl法和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P0.05)。 結論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能為失穩的寰樞關節提供堅強的生物力學環境,樞椎交叉椎板螺釘技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關鍵詞 :寰樞椎不穩;椎板螺釘;內固定;生物力學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afforded across the atlantoaxial segment by a new technique using 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Methods Ten embalmed cadaver human cervical spine specimens(C 0 -C 4 )were collected.The biomechanical strength and rigidity of three posterior fixation procedures-Gallie method,posterior C 1-2 transarticular screw(Magerl technique),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Gallie method improved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model significantly,but had the lowest stiffens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fixation.The 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seemed to have higher stiffenss than Magerl technique,bu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C 1 pedicle screw.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rod construct can provde satisfactory biomechanical stiffness for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C 2 crossing laminar screws technique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laminar screw;atlantoaxial instability;biomechanics,internal fixation

      寰樞椎不穩可因創傷、炎癥、局部畸形、腫瘤等引起,若處理不及時,易致頸脊髓受壓。1979年,Magerl和Seeman首先介紹的雙側經寰樞椎關節螺釘內固定(Magerl技術),被認為是后路C 1-2 固定融合治療寰樞椎不穩的金標準,植骨融合率明顯大于后路寰椎后弓與樞椎椎板之間固定植骨手術[1-2] 。常因椎動脈走行異常,在樞椎側塊內形成一個碩大的腔竇,因此15%~20%的患者不適宜后路經寰樞椎關節螺釘內固定和C 2 椎弓根螺釘的植入;另外在寰樞椎未復位、下頸椎屈曲困難和明顯的胸椎后凸情況下不適于Magerl技術的操作[1,3] 。最近,Wright[3] 介紹了經樞椎交叉椎板螺釘固定技術結合C 1 側塊螺釘治療寰樞椎不穩,這種新技術的安全性明顯提高,但它的生物力學性能是否能達到臨床需要?本研究對此進行闡述。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與標本處理 國人成年甲醛固定的枕頸(C 0 ~C 4 )標本10具,編號、攝片,排除嚴重退行性變、創傷、畸形、腫瘤等病理性改變和骨密度異常者。切除標本所附肌肉,保留韌帶及關節突關節囊的完整性,雙層塑料袋密封包裝,置于-20℃冰箱保存,實驗前逐級解凍。將螺釘穿過C 3 、C 4 椎體和小關節固定,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僅保留C 0 ~C 3 之間的運動節段。

      1.2 標本分組 10具標本按A、B、C順序完成檢測,所得數據分別為A、B、C組,之后按隨機原則分為D、E2組,每組5具。具體分組見表1。

      表1 標本分組表(略)

      1.3 寰樞椎不穩模型的建立及不同方法內固定

      1.3.1 寰樞椎不穩模型 切斷寰椎橫韌帶、翼狀韌帶、覆膜,以鋼絲鋸沿齒突基底部斷開齒狀突造成AndersonⅡ型齒突骨折[4] 。

      1.3.2 Gallie內固定 0.8mm胸骨鋼絲固定,寰樞椎后弓高度維持在8~10mm,木塊騎跨在樞椎棘突和椎板上模擬植骨塊[5] 。

      1.3.3 寰樞椎經后路關節螺釘固定(Magerl法) 直徑3.5mm的AO皮質骨螺釘固定,進針點在下關節突上方2mm、內側界的外側3mm,以狹部內側(椎管外壁)作為解剖標志來判斷進釘的角度,X線上在側塊關節的后1.3穿過,并且指向寰椎前結節卵圓形投影的頭側半。見圖1。

      圖1 經后路寰樞椎關節螺釘固定(Magerl技術)的正、側位片(略)

      1.3.4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固定 頸椎后路釘桿內固定系統(康輝醫療器械廠生產)固定,直徑3.5mm萬向螺釘,連接桿直徑3.0mm。C 1 椎弓根釘方法:經樞椎側塊內外緣的中點做垂線,與寰椎后弓上緣交點的正下方3.0mm處為進釘點,方向內傾約10°~15°,上傾約5°[6-7] 。C 2 交叉椎板螺釘固定的方法為:在C 2 棘突與右側椎板交界處,在椎板的中上1/3處開孔,以手鉆向對側椎板鉆孔,至左側椎板中下1/3與關節突的中垂線相交處,圓頭探針探測深度并確認有無穿破皮質進入椎管。然后在右側椎板與C 2 棘突交界處、左側椎板中下1/3處開孔,鉆孔至右側椎板中下1/3與關節突的中垂線相交處,絲錐攻絲,旋入萬向螺釘,以連接桿將其與C 1 椎弓根釘相連接,見圖2。

      圖2 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固定法的正、側、上下位片(略)

      1.4 實驗力學模型的建立與實施 所有實驗標本的力學模型在結構、損傷、固定、載荷、應變片布置、位移傳感器設置條件上保持一致。載荷加載最大到250N,分級載荷為50N,以維系在生理載荷狀態,標本不遭到破壞。實驗前予以加載100N3次,以去除骨的松弛、蠕變因素的影響,然后在液壓萬能試驗機(WE-5)上加載,加載速率控制在1.4mm.min,準靜態狀況下模擬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受載狀況,檢測各組的載荷-位移、應力-應變、扭矩-扭角關系和扭轉剛度等的相關力學指標。試驗過程中,保持溫度24℃和濕度85%,對標本噴灑生理鹽水以保持標本濕潤度。

      1.5 數據處理 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寰樞椎的載荷-位移關系 寰樞椎在載荷的作用下發生縱向壓縮性位移和橫向水平性位移,2種位移距離(Δ)測量結果見表2~4和圖3、4。

      表2 寰樞椎的載荷-縱向位移數據(略)

      表3 寰樞椎的載荷-水平位移數據(略)

      表4 不同方法內固定后寰樞椎的縱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比較值(略)

      圖3 寰樞椎250N時不同內固定方法縱向位移比較曲線(略)

      圖4 寰樞椎250N時不同內固定方法水平位移比較曲線(略)

      結果顯示,當寰樞椎失穩之后無論是縱向位移還是水平位移均明顯增加。各種方法內固定后,與正常標本寰樞椎的縱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相對比(表4),從寰樞椎的載荷-位移關系可以看出,寰樞椎穩定性依次為:正常標本0.05)。

      2.2 寰樞椎的應力強度 根據統一的應力-應變測量得到各種不同內固定方法在生理最大載荷250N時的應力強度值,見表5、圖5。

      當寰樞椎失穩時,其應力強度在前屈、后伸和側屈載荷狀態下較正常標本分別下降19%、21%、26%,有顯著性差異(P

      表5 各組寰樞椎的應力強度值(略)

      圖5 寰樞椎載荷250N時不同內固定強度比較曲線(略)

      表6 不同方法內固定后寰樞椎強度比較(略)

      寰樞椎的應力強度的強弱依次為:正常標本0.05)外,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寰樞椎扭轉的強度與剛度 扭轉強度用扭矩(Mn)表示,單位牛頓?米(N?m),扭轉剛度(GJρ)=Mn/θ,單位為N?M/度(Deg),θ為相對扭轉角。寰樞椎扭矩-扭角關系見表7、圖6。正常寰樞椎標本在生理運動范圍最大承受扭矩為(8.51±1.04)N?m,失穩寰樞椎只能承受(5.09±0.62)N?m,兩者相差40%以上(P

      轉貼于

      圖6 寰樞椎的扭矩-扭角曲線(略)

      表7 寰樞椎不同相對扭角下的扭矩表(略)

      表8 不同方法內固定后寰樞椎的抗扭轉剛度比較(略)

      3 討論

      寰樞椎不穩會造成“上頸椎危象”,若處理不及時,隨時可發生壓迫脊髓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寰樞椎后路固定融合手術治療寰樞椎不穩,一般指后路寰椎后弓與樞椎椎板之間固定植骨手術、后路寰樞椎經關節螺釘固定關節間隙植骨融合術,以及近年來的通過寰椎樞椎側塊.椎弓根的釘棒或釘板系統等[1,8] 。后路寰椎后弓與樞椎椎板之間固定植骨手術一般包括Gallie法、Brooks法及其改良方式、寰樞椎椎板夾.鉤內固定法(如Apofix、Halifix等內固定),這些方法技術相對簡單,但由于穩定性欠佳和需要堅固的術后制動,容易導致較高的融合失敗率,同時該技術依賴于寰樞椎后弓的完整性。由于解剖學的變異,18%的患者進行經Magerl法螺釘固定時,面臨著椎動脈損傷的風險,其中6%為雙側、12%為單側[9] 。類風濕影響到上頸椎的患者中,使用3.5mm直徑的螺釘,僅30.9%(13.42例)的患者適合雙側,21.4%(9.42例)的患者僅適合單側,58.4%(49.84側)的狹部不適合C 1-2 經關節螺釘固定[10] 。閆明等發現,50例C 2 干燥骨標本中有4例標本8側的橫突孔在樞椎側塊內形成一個碩大的腔竇,側塊上關節面骨質的厚度僅為2mm,使得Magerl螺釘和C 2 椎弓根螺釘的植入仍存在較大的風險[11] 。經樞椎交叉椎板螺釘固定技術,消除了損傷椎動脈的危險,在螺釘植入過程中,所有相關結構直接暴露在手術視野,不需要術中的透視導航輔助。

      頸椎不穩在力學概念上是指剛度的喪失,臨床上正常生理載荷下不能維持椎體間的正常位置而出現過度或異常活動。寰樞椎在載荷的作用下發生縱向壓縮性位移和橫向水平性位移,位移越小,說明固定越牢固。寰樞椎的強度反映了頸椎在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能力的大小,強度越大,說明內固定方法越牢,抵抗破壞能力越強。強度常常用應力的大小來表示,所以有時稱為應力強度的大小。頸椎的扭轉強度是指頸椎在扭轉時承受最大的扭矩大小,扭轉剛度是指頸椎能承受的抗扭轉變形的能力大小。扭轉剛度與相對扭轉角呈反比,即扭轉剛度越大,扭轉變形越小。寰樞椎失穩時,由于存在不連續封閉曲面,即開環截面在承受扭轉時,剛度極大地消弱,變形增大會導致寰樞椎進一步破壞。根據大量骨骼的扭轉力學試驗,開口斷面的載荷和能量損失約90%,當變形增大30%時,即使使用器械固定,仍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形,降低了承載能力[12] 。

      從寰樞椎的載荷-位移關系、應力-應變關系、扭矩-扭角關系和扭轉剛度總體分析,Gallie法內固定明顯增強了寰樞椎失穩之后的穩定性,但其固定強度明顯小于Magerl法和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強度大于雙側Magerl法,但沒有統計學意義。雙側經寰樞椎關節螺釘內固定(Magerl技術)作為后路C1-2 融合治療寰樞椎不穩的金標準,具有優越的生物力學特性,對骨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本實驗結果可以看出,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有較高的抗屈曲、伸展,抗縱向壓縮及抗側彎的能力,能為失穩的寰樞關節提供優良的生物力學環境,是一種可靠的內固定方法。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試驗標本使用了甲醛固定的枕頸防腐標本,實驗數據較新鮮標本和人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本研究設計重點在于不同內固定方法之間的數據比較,以成熟的Magerl技術作為參照,彌補這一不足之處。另外,C 1 椎弓根-C 2 交叉椎板螺釘內固定中C 1 、C 2 之間連接桿的傾斜角度是否也決定著內固定的生物力學強度,作者將進一步進行探索和驗證。

      〔常州康輝醫療器械廠為本課題的研究給予了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

      [1] Kim SM,LimTJ,Paterno J,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methods in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J].J Neurosurg,2004,100(S3):277-283.

      [2] Melcher RP,Puttlitz CM,Kleinstueck FS,et al.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 techniques[J].Spine,2002,27(22):2435-2440.

      [3] Wright NM.Posterior C 2 fixation using bilateral,crossing C 2 laminar screws:case series and technical note[J].J Spinal Disord Tech,2004, 17(2):158-162.

      [4] Anderson LD,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J Bone Joint Surg(Am),1974,56(8):1663-1674.

      [5] Richter M,Schmidt R,Claes L,et al.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 biomechanical in vitro comparison of six different techniques[J].Spine,2002,27(16):1724-1732.

      [6] 馬向陽,尹慶水,吳增暉,等.寰椎椎弓根與樞椎側塊關系的解剖與臨床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5):295-298.

      [7] Ma XY,Yin QS,Wu ZH,et al.Anatom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the first cervical vertebra[J].Spine,2005,30(13):1519-1523.

      [8] Harms J,Melcher RP.Posterior C 1 -C 2 fusion with poly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J].Spine,2001,26(22):2467-2471.

      [9] Nogueira-Barbosa MH,Defino HL.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of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lanning of atlanto-axial transarticular fixation[J].Eur Spine J,2005,14(5):493-500.

      [10] ChenTY,Lin KL,Ho HH.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tlantoaxial complex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urgical consideration among Chi-nese[J].Spine,2004,29(9):1000-1004.

      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公共財政支出

      [中圖分類號]F810.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09)08-0044-05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民生視角構建安徽實施民生工程的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研究》(2009sk143)。

      一、楔 子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今后3年的階段性工作目標: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可及性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居民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突出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明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實現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建設核心價值取向。但限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所導致的各地區明顯的財力差距,基本上依賴于政府財政支出的醫療衛生事業呈現較大水平的差異,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過程因而急需政府政策扶持、社會關注,更需要國家公共財政制度和財力的保障。

      二、當前我國實現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約束條件

      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是指在不損失效率的前提下,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標準,盡可能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向需求主體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多方面內容。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呈現城市與農村之間各異、城市之間各異、農村之間各異的非均等化、非均衡化狀態。這些影響因素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的地區間財力差異明顯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其財力基礎較為雄厚,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律的影響,作為上層建筑的醫療保障制度也因此相對健全和完善。進一步看,在財政支出水平較高的省份其醫療衛生支出規模較大,財力保障水平較高;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醫療衛生費用同等條件下整體不足。這使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支撐的各地醫療機構在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方面出現出不同的態勢,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說明:“占比”指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指全國平均水平,尾數經過四舍五入處理。

      數據來源: 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本表數據為預算執行數。

      表1的數據說明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其財政收入、支出規模較大,其醫療衛生支出總額較大,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整體上比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較高。以首都周圍的五省市為例,北京市的財政支出總額是明顯高于其他省市,所有它的醫療衛生支出總額也高于其他地區,其在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投入方面也會超過其他周圍的省份。就全國范圍來看,全國31個省市區的平均醫療衛生支出為415,359.04萬元,能超過此平均數的省份全國只有12個,即是說其他19省份的醫療衛生支出并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而這19個省份中除了個別省市(天津和重慶,排除原因為區域面積較小或人口基數較少)之外,絕大多數省份總體經濟實力或者財政支出水平與之前的12省份有明顯差距。就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上看,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無疑是最高的,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這樣的事實造就了東部沿海省市的財政支出水平基本上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醫療衛生支出水平也基本上與此保持一致;西部大多數省份的經濟實力和財政支出水平基本上處于全國的下游水平,因此其醫療衛生支出規模也較大多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從橫向看,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所導致的各省財力差異使得各地在安排醫療衛生支出項目上差距明顯,這將使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的醫療衛生機構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投入上出現不均衡;從縱向上看,由于我國統計資料的欠缺,我們不可能找出各地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的具體數據,所以我們只能根據橫向統計數據來推測縱向差距,即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且我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沒有得到有效改變,使我國各地的醫療衛生支出呈現縱向差別。兩者的同時存在必然使各地的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水平、質量高低不等――直接引致了我國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非均等化狀態。

      (二)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的既存事實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社會個體的生產、消費和收入水平。受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這種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也呈現一種較大水平差異的非均衡狀態,突出表現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擴大。

      通過比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們可以看出:從改革開放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4倍,而同期農村居民增長26倍;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57∶1,進入21世紀以來,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差距開始拉大,2000年的比值為2.78∶1,與改革開放初期沒有明顯的差距;但在2006年,該數字變為3.27∶1。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但在基數方面而且在增速方面都有相當差距,二者的差距類似于“剪刀口”的形態發展。城鎮居民可能在一般情況下能支付或承擔醫療衛生支出,但農村居民的境況卻未必與他們保持一致。在2003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22元,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為1,943.3元,而當年平均一次住院成本為2,236元,一次住院成本高于年均消費支出但小于人均收入,說明當期農村居民還能承受住院負擔。但到2006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和人均一次住院成本分別為3,587.0、2,829.0和4,668.9元。即是說,如果發生住院事項,農村居民的全年可支配收入將不能支付一次住院費用!農村居民實則有“應住院,但不敢住院”的嫌疑。因此,農村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狀態也因此凸現。這實際上收入差距明顯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

      (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引致的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凸顯

      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引致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是我們經濟發展水平橫向比較的結果,從縱向上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導致的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則是我國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作為上層建筑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出現了分化:城鎮的優勢醫療衛生資源處于“集約化”狀態――集中在地理位置較好、經濟較發達的城鎮,而農村地區則呈現“空心化”狀態――醫療人才流失嚴重、醫療衛生服務相對較差,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凸顯。“集約化”和“空心化”也實際上成為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的表現特征。對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凸顯的分析渠道可以通過比較城鄉衛生費用和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來實現。就城鄉衛生費用而言,2000年可以是一條分界線:之前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衛生費用差距不明顯,但之后兩者的差距開始逐漸拉大。2000年,城市衛生費用是農村衛生費用的1.33倍;到2006年,這個數字變為 2.01,具體數據見表3。城鄉衛生費用差距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城鄉在醫療衛生服務設施、質量、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逐漸顯現出來,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尤其是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發明顯。城鎮對優勢醫療衛生資源的集約程度越來越高,相比較而言,農村的空心化也就越嚴重。城鄉這種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狀態也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顯性化。盡管受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制度效應的影響,我國城鄉人均衛生費用在2003年之后的差距也基本上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改變,但這也改變不了我國城鄉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狀態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態勢。

      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凸顯的另一個分析方法就是對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進行比較分析。表4的數據表明:從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性支持的比例來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沒有十分明顯的差別;但從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這個角度看,城鎮居民在這方面的支出遠遠超過農村居民,前者是后者的3.33倍。居民醫療保健支出的差距使得城鄉居民在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時所能承擔服務成本能力大小各異。

      限于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事實、居民收入差距明顯以及城鄉二元醫療衛生結構等方面的事實原因,我國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面臨著諸多限制性條件。這亟需公共財政的支持,也亟待政府職能的歸位,讓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回歸其本身的“公益性”。

      三、公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理由

      公共產品是指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的產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其兩個基本特征,也是它區別其他一切非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非排他性”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非競爭性”指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我國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指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態相匹配,國家、社會、個人都能接受的成本低、效果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因此,普通居民在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既不會影響也不能阻止他人消費此項服務,蘊含公共產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本質屬性。由此可見,將均等化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視為公共產品是不容置疑的,符合經濟學原理。將均等化的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視為公共產品說明公共財政在保障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方面有可能和需要,并不能說明公共財政就必然要承擔這部分支出責任。眾所周知,不管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是公共提供還是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都應由政府承擔相應責任。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兩個理論問題:一是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濟效益并不能從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投資中得到直接體現,相反其正外部性、社會效益卻能充分體現出來;二是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投資規模較大、收益不明確,個人投資的預期收益不明確。因此,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過程私人投資的目的性不明確、收益不能保障,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假設條件。所以,我國的公共財政在這項公共產品成本支出上應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據此可以說明我國公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均等化的必要性存在。

      20世紀80年代,為緩解“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醫患矛盾,我國曾一度對衛生醫療機構實行放權、讓利、搞活,實行鼓勵創收和自我發展的政策,以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雖然尤其積極作用,但也面臨著政府投入不足、醫藥費用迅速上漲的負面效應,尤其是前者。如我國衛生總費用和財政支出總額分別由1980年的143.2億元和1,122.09億元增至2006年的9,843.3億元和40,422.73億元,增長了68倍和36倍;同期政府和社會投入比例由78.8%下降到50.7%,個人支出則由21.2%增加到49.3%。財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長按照社會發展規律會使社會性支出也因此而增長,但事實卻相反,這說明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家財政對于醫療衛生支出的比重實際上呈現出下降的狀態,國家在醫療衛生制度建設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實為下降。這種態勢既不符合我國當前建設公共財政和民生財政的理念,也不符合我國建設公平和諧社會的要求。改革開放30年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財政收入水平明顯的提高,我國政府當前從某種程度上講有實力實施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過程。這說明公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和可行性均存在。

      公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存在,再結合當前我國實現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條件限制,我國的公共財政支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過程的時機已經成熟。

      四、公共財政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路徑解釋

      (一)強化民生財政理念

      民生財政是以提供與人民群眾生存所必需的公共服務為己任的財政理念,它要求一國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和就業、環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當大的比例,甚至處于主導地位。從財政理念發展角度看,民生財政是對公共財政理念的進一步拓展。近年來,我國的民生財政建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最突出的事例就是關乎民生的財政支出增長規模和增長比例均呈現大幅上漲的趨勢。十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和文化體育事業支出五年累計規模分別達到2.43萬億元、6,294億元、1.95萬億元和3,104億元,比前五年分別增長1.26倍、1.27、1.41和1.3倍。根據2008年中央財政支出安排情況,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支出規模分別達到1,561.76億元、2,761.61億元、831.58億元和1,027.51億元;增速分別達到45.1%、24.2%、 25.2%和31.4%。但由于我國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的繼續存在,繼續強化民生財政理念也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實施基本公共醫療衛生均等化的過程中。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支出水平等條件的限制,我國各地的醫療衛生支出規模、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還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中央財政應加強對醫療衛生的支出,同時加強作為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手段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支出,以增強了財力薄弱地區基層財政的保障能力,加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地方政府在實施民生工程時也應與時俱進、因勢利導,促進各級財政支出中用于醫療衛生支出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使各地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能夠得到財力保障。

      (二)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的使用方向

      調整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就是在保障基本財政開支項目的前提下,通過增加相關方面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將更多的有效財政資金投向老少邊窮地區和社會各類弱勢群體。老少邊窮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現代化進程中處于邊緣化境地;而社會各類弱勢群體則是在市場經濟競爭背景下、優勝劣汰所產生的特殊群體。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有著明顯差距,所以不論是政府財政支出水平還是居民個人的消費支出水平都比較低。對此,在建設民生財政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在編制當年政府預算時也適時予以高度重視。對于中央財政而言,加大對財政較為困難的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因為老少邊窮地區大都處于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加大這這些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實質上是增加這些地區的財政收入,使其有基本的財政能力來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對于地方財政而言,提高民生類財政支出尤其是增加醫療衛生支出是實現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有效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在我國正式確立之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的弱勢群體規模較改革開放初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弱勢群體的構成也逐漸多樣性。如城鎮廣大下崗失業人員以及享受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的群體。不能忽略的問題是,我國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家庭經濟負擔也相對較高。因此這部分人群在享受醫療衛生服務尤其是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方面與整個社會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增加弱勢群體的醫療衛生支出,并對此實施專項財政資金補貼勢在必行。

      (三)強化醫療衛生支出的使用策略

      強化醫療衛生支出的使用策略實質上就是我國醫療衛生資金的支出重點由“重治療”轉向“重預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使得部分醫院的趨利性增強,對醫院有著明顯經濟效益的臨床醫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有關統計,我國目前的醫療衛生資源中,有90%集中于疾病的臨床治療),而對能有效降低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則未予以高度重視,致使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制定的“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方針政策難以有效實施。而現實生活中我國死亡人口里80%是死于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這促使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從“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醫療衛生支出的支出重點也由“重治療”轉向“重預防”。

      醫療衛生支出的支出重點轉向“重預防”,勢必要求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重點支持公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支持定期體檢制度建設,支持參與疾病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的社區(基層)醫療制度建設,支持傳統疾病控制。一改以前我國“重疾病治療和傳染病、職業病、寄生蟲病等重點疾病預防,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的醫療衛生支出模式。

      (四)實施相關配套改革

      一是適時改革相關稅種。改革相關稅種實則使稅收政策配合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就個人而言,完善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如扣除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相關費用支出,可以適當提高社會個體稅后收入,縮小居民間收入水平差距,為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提供個體行為支持。就整個社會而言,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力來支持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具體來講,對居民健康危害性較大,尤其是對能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行業實施重稅政策;對能提高居民健康體質、生活質量的行業實施輕稅政策。二是適時改革當前的財政支出結構,突出醫療衛生支出,壓縮與基本財政支出項目無關的非民生財政支出項目規模。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國強.中國稅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Restriction of Equalizing Basic Medical Care & Health Services and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Luo Mingling,Chu Deyin

      (School of Public and Tax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Dalian 116025, China)

      生物技術治療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普通生物學 教學問題 教學改革

      《普通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基礎課程。在非生物學專業的開設是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保障。通過系統學習《普通生物學》課程,有利于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本科生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使學生全面發展”。對《普通生物學》問題剖析及改革探討如下:

      1普通生物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授程度的深淺難以把握

      由于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是非生物專業,與生物學科所授重點知識點有差異,所以教師教授內容的多少,章節內容的取舍均非易事。再者,該課程設置遵從于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模式,但普通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實驗教學的設置。

      1.2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從專業學科人才培養的整體需要來看,現有教學沒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貫穿于教學過程,忽視了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

      1.3 缺乏科學的考核體系

      傳統的實驗教學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偏重單一知識點,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考核,特別是創新能力考察不夠。

      2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方案

      2.1轉變教學思路,提高學生興趣

      介紹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講授普通生物學主要基礎知識時應注意穿插生命科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國內外動態。內容可以是每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獲獎成果或全球科學十大進展。比如講到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結合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講述囊泡在細胞物質運輸中如何通過完美和精確的發揮作用來控制生物體內的信號傳導、荷爾蒙的釋放以及對免疫系統等的影響。

      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興趣。我們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在教師指導下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及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培養學生現場調研、分析、觀察、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2.2改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探索啟發、互動式教學,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我們探索了啟發、互動式教學,在課前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在課堂上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然后將這些問題由淺人深逐步地展開,并實時展開課堂討論;教師概括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利用網絡資源,提高知識信息量。在課堂教學中以圖片、動畫或者視頻的形式來展示生物的微觀性、多樣性和運動性,并適當穿插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教他們如何快速準確地鎖定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生物學資料。在課程教授中我們為學生提供各種生物學相關的網站。如國際頂尖雜志Nature(http:// /)和中國生物信息網(http:///)等,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快速演示搜索方法 。

      分組查閱資料和演講,培養學生認知策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和課堂講演的方式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分析歸納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對50個學生分組――題目探討――文獻查閱――課堂講演――評分幾個環節實現對學生認知策略的培養。題目探討:限定在生物學研究前沿及生物納米技術學科的熱點問題上。文獻查閱:學生查閱文獻,制作幻燈片(約10―15分鐘的演講)。課堂講演:每名學生都要充當“教師”的角色。評分: 講演結束后由學生提問評分和教師綜合評價,給出改進建議。

      2.3 優化教學內容,實現有效的教與學

      課堂教學內容決定課堂教學的形式,優化教學內容可以起到升華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深入性和生動性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高豐富性。要培養跨學科人才,就要求教師對生物學概念和理論的講解要涉及很多學科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通過舉例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擴寬知識面。如講到生物學研究方法時,不僅要將探索生物進化方法介紹給學生,同時達爾文的生平、發現生物進化論過程中承受的社會輿論壓力等,也要呈現給學生,提高學生興趣。

      增加深入性。在章節內容的取舍方面,我們注重基礎的生物學內容,并額外增加與之相關的前沿知識介紹,開拓學生視野。在制定課程大綱時,我們協調各學科的教學內容,避免前后知識的重復。開設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 (下轉第76頁)(上接第66頁)

      體現生動性。內容講解的生動性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提高學習興趣非常重要。首先,使用道具+解說的方式來形象介紹相關知識,如講到人腦結構的時候,借用人體解剖實驗室的人腦模型,更直觀地展示大腦各部分組成及功能。另外,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講到蛋白質三級結構的穩定性時,列舉女孩子燙發過程的原理是將維持頭發原來形狀的二硫鍵打斷,再在相近距離形成新的二硫鍵,從而形成新的發型。

      2.4 提高教師素質,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素質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知識獲取具有直接影響,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師德是教育的保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思想相對單純,以嚴謹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堂課和用積極的思想引導學生是必要的;其次,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調整知識結構,與其它高校教師交流并積累經驗,并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并及時做出調整;再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多在課堂和課下和學生交流,建立良好的溝通,可以為以后整個課程授課過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礎。

      2.5 完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常見的考核方式主要為考試或撰寫課程論文,但是兩者都不能同時客觀準確地衡量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及學生綜合素質。因此,我們采取以下考核體系:平時成績(15%)、理論(50%)和實踐(35%)。平時成績由出勤情況(5%)和課堂回答問題(10%)組成,來評估學生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理論考核包括文獻翻譯(10%)和期末考試(40%),考核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一些生物學熱點問題的分析。實踐部分由課堂演講(15%)、實踐操作(10%)及報告撰寫(10%)3個方面綜合評價,考察學生的創新及認知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及結果的分析能力。

      隨著生物學研究的飛速發展與生物納米學研究的深入,對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實踐、總結,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學》課程中的興趣教學方法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2] 羅h佶,曾杰,李妍,等.利用網絡資源優化醫學生物化學教學[J].生物學雜志,2016,33(4).

      [3] 周晶晶,李震宇,黃訓濤.淺談如何優化教學內容[J].科技咨詢,2013(5):203.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www亚洲一级视频com|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