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 Speech Acts)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本文首先簡略地闡述了理論內容,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分類作了分析,而后探討了該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并提出了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建議。

      0.引言

      間接言語行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語言使用現象。人們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說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過某種方式“轉彎抹角”地、間接地表達。這種語言使用的間接現象就是語言學家所命名的間接言語行為。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對英語中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了解甚少的話,在使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就會常常出現一些語言錯誤或語用失誤,導致誤解,從而造成交際的失敗。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大量的間接言語使用現象,因此有必要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去,傳授其相關的知識和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導教學工作。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概述

      言語行為理論源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Austin)。奧斯汀認為在說話的時候,說話人可能同時在施行著三種言語行為,即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其中言外行為體現了說話人在說話過程中有目的、有意圖地施行的行為,具有陳述、命令、威脅、請求、建議等功能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用言語交際的目的。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塞爾(J.R.Searle)在他的《言語行為》(1969)一書中繼承和批判了奧斯汀的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隨后塞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并用其發展的言語行為理論對間接言語行為作了深刻的論述。根據塞爾的定義,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主要的施事行為通過另一種次要的施事行為間接地實現的。即一句話里可以有兩種言外行為,一種是能從字面上精確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另一種是除了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外,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e heavy box?說話人表面上是在施行“提問”這個言外行為,但實質上是在“請求”對方幫忙。

      二、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

      1.語言形式與功能的不對等性

      眾所周知,語言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英語中,按照交際功能,可以把語言形式分為四種: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但是在實際的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功能與語言形式并不是絕對的對等,同一言語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句式反過來又可以用來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如陳述句可以間接表達“請求”,“命令”,“勸告”,“允諾”等。如;It is better to stay away from those boys.這句話以陳述句的方式間接地表達了一種勸告。再例:Is this box heavy?這個疑問句在此間接地表達了說話者主動提出幫助的提議。還有祈使句、感嘆句也可以間接地表示其它功能等等。

      2.語言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真實意圖的不一致性

      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者在其所用的語言中暗含著言外之意,從而使得語句的字面意義和說話者的真實意圖之間產生了不一致的現象。一個語句有著字面意義和話語意義兩個不同層次。說話者想表達的意圖在句子的字面意義上不能完全體現出來,而是要聽話者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場景和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來做出推斷。例如,A說:"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回答道:"Don’t youhave a dictionary?”這個對話的字面意義是:A問:“你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嗎?”答:“你沒有字典嗎?”而A,B兩個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卻分別是:“請告訴我這個單詞的意思吧”和“你自己去查字典吧”。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透過字面意義去發現說話者的真實意圖。

      三、間接言語行為的分類

      根據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可分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使用一定的規約手段來實現的,依據施事行為的構成規則即合適條件可給以解釋,聽話者是根據語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規約習慣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者的交際意圖。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沒有明顯的句法標記,說話者不常使用固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致使語句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真實意圖相去甚遠,因此要給以充分解釋,聽話者必須聯系語境依據說話雙方共有的知識、言語行為理論和某些會話原則才能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

      四、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與交際能力。大學英語基礎階段要求大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達到“能用英語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會話”或“能就一般的社會生活話題進行簡單的交談、討論和發言”。從大綱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應重視語言的社會功能,要求學生掌握在不同的語境下,對不同的對象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進行有效而得體的語言交際的能力。而在英語中,間接言語行為十分復雜,對日常交際和英語教學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移中,我們常會發現學生按照母語思維習慣生搬硬套,使用的語言不符合英語習慣,在言語交際中出現語用失誤,造成交際中斷或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英語的間接言語行為不熟悉,沒有掌握英語語言的間接性。接下來我們就從語言的表達形式與特點、語言文化差異對比和學生認知推理能力三方面來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

      1.注重語言形式的多樣性教學。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過分強調語法規則和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語用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中存在著把語言形式和語言交際功能整齊劃一的錯誤傾向,致使學生錯誤地認為表達“命令”就一定要用祈使句式,“提問”就一定得用疑問句式等等。重視語言形式教學本身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有效地結合起來。事實上,由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語言形式可以表達多種功能;而一種語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種語言形式來表達。教師不重視聽說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這使得學生在聽說訓練過討惺淙說撓镅孕問教ヒ弧⑷鄙儔浠徑際欽降氖槊嬗鐨問健R虼耍淌υ誚萄Ч討杏Ω夢峁岣壞撓镅孕問劍乇鶚潛浠嘍說奶?a class=content_a href=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50_1.shtml>材料,使學生在聽說訓練過程中能夠隨機應變、從容應對。

      2.注重語言文化差異對比和語境知識的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解釋語言形式及其字面意義,還要闡釋其中涉及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語用功能及其使用語境。語言形式是為語言交際服務的,而語言交際需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因此,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了解了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學生才能使用正確得體的語言形式進行交流。另外,教師還應該重視情境教學。情境是理解交際雙方話語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著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制約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應該在聽說教學中,盡可能地創造一些模擬真實的情景,提供更多的情景對話練習或要求學生根據情景進行角色操練,以熟悉英語中的各種語言交際的間接性現象,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

      3.注重學生認知推理能力的培養。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認知推理能力,因為這是正確理解間接言語行為的關鍵。推理能力是指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何根據情境推導出說話者所要間接表達的“言外之義”。學生集中生理、心理、社會、語言等多種因素進行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推理過程。只有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進行正確的推導。因此,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語言認知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正確地推導出說話者話語的言語行為,同時能讓自己要表達的言語行為得到正確的理解和實施。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第2篇

      隨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電子學等學科的發展及新的檢驗技術和自動化儀器的應用,使檢驗醫學得到迅速發展。檢驗醫學 [1] (Laboratory Medicine)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于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為臨床科提供高質量(準確、可靠、及時)檢驗報告,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臨床科室的工作,一個準確的結果,有利于醫生對病人的診療,而一個不準確或錯誤的結果會給病人帶來不可想象的損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檢驗科除了加強科室管理,執行實驗室認證后的規定,開展全程質控以外,還要收集臨床科室的反饋意見,學習臨床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而臨床科室也需要檢驗科對結果解釋及進一步了解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在眾多相同意義項目中如何精選更有價值的項目。因此雙方的緊密結合、溝通、對話,十分必要。是使整體醫學診療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 實施現代化管理

      近20年來檢驗醫學有非常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級醫院檢驗科,在儀器設備的引進和更新上發展很快,即便是基層小醫療單位都有了半自動儀器(生化、血球、尿儀等)。一些較大醫院(Ⅱ、Ⅲ級)檢驗科全自動儀器設備已趕上或超過了先進國家的設備。其次是檢驗方法學和試劑的更新,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使檢驗質量有很大提高。近幾年來在檢驗人才的結構和人員素質上也有極大變化,一些本科畢業生、碩士、博士也充實到實驗室,加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不僅在實驗室內聯網,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網絡化,檢驗信息可以很快地傳給臨床科,因此作為檢驗科管理者要及時意識到這種現狀和發展。對實驗室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建立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實驗室認證,是保證檢驗質量的核心,實驗室認證在國際上已實施多年,實踐證明,其在規范實驗室管理,保障實驗結果質量,提高人員素質等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針對醫學實驗室起草的ISO/FDIS15189(醫學實驗室的質理管理),美國CLIA88 [1]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88,美國實驗室管理法律文件)為認可依據。CLIA88內容十分豐富,有493個章節 [2] ,結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點,建立質量控制規定,包括質控措施、檢驗方法、器材、儀器、試劑、質控物和標準品、供應品、操作手冊;標準和校準驗證;室內質控;糾正措施;質控記錄等。其中每一項內容都對其實施的各環節寫出詳細的書面資料,而且要認真執行,并作好記錄。此外文件還規定實驗室必須至少參加兩年室間質評,且PT(能力對比檢驗)計劃必須成功,通過驗收后才能申報實驗室認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理》規定了“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即將頒布共六章二十七條,說明對實驗室已納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規定,與國際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執行此辦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認可,將有利于國際接軌,這是保證檢驗質量的有利措施。

      2 與臨床醫學結合是檢驗科的需要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 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發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筆者也有此體驗,在一次血糖檢測中,發現病人血糖特別高,復驗后仍如此,經電話聯系醫生否認患者有糖尿病,故筆者親自去病房訪問病人,結果,發現病人正在輸葡萄糖。護士證實是從病人三通管中取血送檢的,當然高血糖不難理解。反之,若檢驗人員只管做,而不與臨床對話,不調查,將會造成雙方誤解。類似以上現象則時有發生;(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以前,筆者曾遇到一例發熱、輕微腹瀉的病人,做血鉀、鈉、氯測定,當時發現血清的顏色較正常人血清黃色略深,立即主動增測黃疸指數為22U,膽紅素為37.6μmol/L,ALT380U/L(賴氏法),隨即通知臨床醫生,后來診斷為肝炎而轉院。因為一般隱性黃疸不易被醫生發現,若肝炎癥狀不明顯時,很容易延誤診斷。類似事例并非少見,應該說檢驗工作者這種“參與意識”,即重要,又應受到重視和提倡;(4)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床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床資料,比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驗結果,應能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的確診和療效觀察的信息,如何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床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3 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

      臨床醫生主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有時對檢驗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臨床意義的項目都做檢測。比如:欲診斷早期肝纖維化,只檢測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和層粘連蛋白(LN)或Ⅳ型膠原即可。而不應該把二、三十種 [3] 診斷肝纖維化的標志物都或大部分進行檢測,這樣會造成時間、人、財、物的浪費。因此臨床醫生應加強對檢驗醫學的學習和認識,隨時加強溝通,才能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剛剛畢業的醫學生,他們對現有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認識、理解不夠深,只停留在教科書上,它的內容往往滯后于臨床醫學和檢驗醫學的發展,很多新技術、新項目、更新很快,而對檢驗項目的方法學(準確度、精敏度、敏感性、特異性等)了解不夠。故更有必要加強對檢驗醫學的學習,或直接向檢驗人員請教,或去檢驗科進行若干周的見習。請檢驗科負責人,特別是請檢驗醫師到臨床科定期做專題講課,特別要著重講新開展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方法原理和臨床意義、影響因素、生物學變異、藥物影響、參考區間等知識,使臨床醫生做到胸中有數。

      4 取得醫護人員及接觸病人標本的有關人員的支持

      檢驗結果的質量除了檢驗科應采取的必要保證措施外,還與醫護等人員有直接關系:比如:病人的準備、標本的采集、傳送(院內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質控內容,這些環節處理不當,就會使標本在未送到實驗室之前,就發生了變異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測定時,對病人飲食應有所限制,醫生應向病人提出要求。標本采集時病人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有報道證明 [4] 病人在臥位30min與直立后30min取血測膽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項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不同而所測結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門診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臥位采血,故兩次的結果一定會出現差異。運動前后所采標本之間也有所差異。轉送標本不及時也影響檢測結果。夏季氣溫高,病房病人尿液標本若不及時送檢會使尿液腐敗。在病房醫生下醫囑后,護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藥、輸液等),而后采血送檢,造成分析前標本的變異。

      總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康克菲.創刊詞.中國檢驗醫學與臨床,2000,1:1.

      2 陳宏礎.臨床實驗室必須規范化管理.中國醫院管理,2000,1:36.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的學科建設越來越完善。檢驗醫學是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現代醫學的兩個重要科目,檢驗醫學應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才能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進而促進現代醫學的發展。

      【關鍵詞】特點 檢驗方法 實驗室

      隨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電子學等學科的發展及新的檢驗技術和自動化儀器的應用,使檢驗醫學得到迅速發展。檢驗醫學(Laboratory Medicine)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體、細胞或其它體液的檢驗,與其它檢查技術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臨床診斷[1]。

      1 檢驗醫學的特點

      1.1 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動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臨床醫學迎來了本質的變化:血液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臨床生物化學之間將不再存在學科分界線,檢測手段將更加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各種?PCR?等技術的應用和引進,將使得臨床實驗室的人員素質更好、學術氛圍更濃、科技水平更高。

      1.2 其對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和整體的協調性: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現在的檢驗醫學,早已突破了過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的檢驗。面對琳瑯滿目的諸多檢驗項目和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非常需要整體協同運作。僅就檢測結果準確性要求而言,不僅涉及到標本采集時間、部位、方法的確定,還包括對檢驗方法的選擇,以盡量減少不同方法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干擾、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個體操作間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實驗室間的差異,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不客觀。

      1.3 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使檢驗更加準確更科學: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其學科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例,對于檢驗醫學來講,分子生物學使檢驗醫學的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使檢驗可以從事后性判斷向前瞻性轉變,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可以擴展到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預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

      1.4 最后隨著現代社會的檢驗的需要,例如基因檢測的檢驗項目前景應用非常廣泛:現代國際社會中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的應用,意見在檢驗醫學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得檢驗醫學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現代的醫院里面愈來愈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科室的額檢驗信息及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現代檢驗醫學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這種情勢之下,傳統醫學檢驗本身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因此而給檢驗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恰恰是促進檢驗醫學產生并迅速發展的緣由。

      2 檢驗醫學的意義

      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床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

      檢驗醫學在疾病的預防中的作用也非常顯著,這是因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并接受及時的治療,例如子宮頸涂片檢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宮頸癌的發生,在我國普遍開展的甲胎蛋白檢查有助于發現小肝癌,明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兒篩查工作,通過促甲狀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癥的檢查顯著降低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癥的發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斷發揮,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檢驗醫學的意義所在。

      3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3.1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發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2]。

      (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

      (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科提供所需要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權,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4)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床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床資料,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床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3.2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 :臨床醫生主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有時對檢驗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臨床意義的項目都做檢測。比如:欲診斷早期肝纖維化,只檢測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和層粘連蛋白(LN)或Ⅳ型膠原即可。而不應該把二、三十種診斷肝纖維化的標志物都或大部分進行檢測,這樣會造成時間、人、財、物的浪費。因此臨床醫生應加強對檢驗醫學的學習和認識,隨時加強溝通,才能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剛剛畢業的醫學生,他們對現有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認識、理解不夠深,往往滯后于臨床醫學和檢驗醫學的發展,很多新技術、新項目、更新很快,而對檢驗項目的準確度、精敏度、敏感性、特異性等了解不夠。故更有必要加強對檢驗醫學的學習,或直接向檢驗人員請教,或去檢驗科進行必要的見習。請檢驗科負責人,特別是請檢驗醫師到臨床科定期做專題講課,特別要著重講新開展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方法原理和臨床意義、影響因素、生物學變異、藥物影響、參考區間等知識,使臨床醫生做到胸中有數[3]。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于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只有相互促進,緊密聯系,才能使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更好的共同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參考文獻

      [1] 康克菲.創刊詞[J].中國檢驗醫學與臨床,2000(1).

      [2] 陳宏礎.臨床實驗室必須規范化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0(1).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第4篇

       

      0前言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基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學科,醫學檢驗在醫療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同時具備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以及臨床檢驗技能的實用性的檢驗人才。《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是基礎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內容涉及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三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與醫學相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特異性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為后期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奠定基礎。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為2014年新開設的本科專業,結合本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轉型發展的需要,筆者就在如何提高《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從如何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以及改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探索。

       

      1優化教學內容

       

      《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授課總學時為80學時。課程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三篇,每篇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分別敘述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等生物學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歸納為“三性兩法”)。內容編排上,該課程的各論部分是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比如細菌學各論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細菌典型形態來編排的,合計包括了十四類。如果僅僅利用課堂上授課很難把所有內容講完,而且面對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學生也很容易產生混淆。因此,在教學大綱的整體設計時,我們確立了以核心知識為主線的原則,選擇目前影響較嚴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為重點講解章節,而精簡一些相對少見和較易理解的章節。

       

      2改革教學方法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1任務驅動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醫學微生物學》各論部分的每一類病原微生物的內容基本都是從“三性兩法”五個方面來介紹的,我們通過在課堂上仔細講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會將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章節以有獎任務的形式分配給學生,學生課后自己收集資料,制作課件,學生在帶著“任務”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2.2 PBL教學法

       

      如,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將一些實驗項目進行了改革,會提前一個月布置實驗內容,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設計實驗方法以及完成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分析,課上總結陳述和討論。當然對于較難理解的章節依然沿用傳統的講授法,但是在授課結束后結合經典的習題練習鞏固,推薦給學生一些質量較好的精品課程進行再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3改變考核方式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要培養的是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理論考核和實踐教學考核同樣重要,我們在課程考核方式上也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

       

      (1)理論和實踐教學中都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注重過程考核。除了常規的出勤和作業要求外,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如參與小組討論、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為平時成績加分項,實踐教學中實驗操作的規范性都是平時成績考核加或扣分點。

       

      (2)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逼”學生在課后多下功夫。學生自己整理課程的重點知識點匯集成題庫,根據出題質量給予評分。學生在出題過程中,回顧和梳理了課程的重點知識,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3)充分利用學校建立的易班平臺進行課前預習或期中考試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試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樣,教學質量和效果卻得到明顯改善。

       

      4總結

       

      人類邁入21世紀的同時,也迎來了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醫學檢驗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以提高和發展。《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機制非常重要,是他們在今后的實踐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授這門課程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對醫學檢驗的理解范文第5篇

      1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1目的

      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務考試往往注意基礎知識,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以致醫務人員溝通能力有限,影響了醫患和諧。如今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應體現在醫療服務全過程。通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讓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在學校期間不但學習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在今后的實習和工作崗位中,能及時與醫護人員及患者進行溝通,保證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減少了醫患糾紛的發生。通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強化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從而探索適合本專業崗位需求的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1.2培養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意義

      ①是適應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高等醫學教育的任務就是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德高、學博、能力強、身心健康的高素質的現代醫學人才。近幾年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高等醫學教育也隨之進入快車道,招生人數大幅增加,教育負荷劇增,而社會對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則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因此根據新的教育目標制定出新的措施和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使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掌握與病人、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社區、公眾等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醫學高等院校的重要的任務。

      ②是改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缺乏的現狀的需要。

      ③是防范和杜絕醫療糾紛的需要,隨著醫療活動制度化、法律化及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患者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醫患矛盾也日趨激烈。這要求檢驗人員一要恪守職業道德,近年因檢驗人員態度不好造成的醫患糾紛占很大比例,正確與患者交流溝通能消除誤解,有利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當患者提出要求及問題時,予以耐心合理解釋,委婉含蓄,盡量使患者和家屬滿意。二要合理解釋檢驗結果:當患者對檢驗結果產生疑問時,切忌以絕對的口吻解釋結果,要辨證對待問題,不能隨意對患者說“不可能錯”、“結果沒問題”等話語。遇到問題應首先安慰患者,穩定其情緒,耐心解釋。如果確實是檢驗工作誤差,應首先向患者誠懇道歉,必要時免費重新為其檢測。患者與醫務人員爭執只是為得到一個準確結果,不是蓄意鬧事,只要檢驗人員解釋合理,大多數患者是可以理解與配合的。有時患者由于就診時心情急躁或對醫療過程認識不夠,一時難以理解,醫務人員要換位思考,認真傾聽患者講述,誠懇承認失誤。

      ④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需要,因為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是檢驗人員不能夠克服的,如患者檢驗前是否服用藥物,飲食情況、留取標本是否合理等。這些因素都與患者及醫護人員有很大的關系。

      2研究目標、內容

      2.1研究目標

      通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有限的課時及業余時間,使學生掌握與醫護人員及患者溝通的技巧,全面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以后的臨床實習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輸送合格的高職高專人才,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2.2研究內容

      對象:藥學系三年制專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08級的在校生87人。課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時間:自2009年9月7日開始至2010年6月30日,為具體教學研究實施、評價及總結階段。

      3實施方案

      3.1教學研究準備階段

      ①組織團隊:從學校和附院中組織一批既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過硬的臨床工作經驗的資深教師或專家作為課題組成員,并根據個人專長進行分工。②資料準備、制定方案:通過與用人單位交流、上網查詢、課題組組織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進行必需的資料準備工作。然后從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自修時間制定出一套“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教學的可行性方案。③編寫教材、安排教學進程:通過上網查找以及平時的工作經驗編寫一套醫患心理學、醫患關系與角色定位、醫患交往與溝通技巧等資料,對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舉辦第二課堂、去附院見習并建立評價機制。

      3.2教學研究實施

      ①與護士的溝通:分析前質量控制包括患者準備、標本的采取和轉送等。這些環節均由護士來完成,任何一環發生錯誤,都將影響檢驗質量,因此,護士工作也是檢驗質量全面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要樹立全程質量控制(totallaboratoryqualitycontrol,TQO的概念,加強與護士溝通,可以促使其正確規范地采集標本,使檢驗結果能正確、可靠、真實,客觀地反映患者病情[4]。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學生和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舉辦第二課堂,大力開展角色扮演、模擬小品等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去附院見習,安排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帶教,提高與護士溝通的技巧。②與臨床醫師溝通:Schwarz在《開展臨床與實驗室對話》一文中提出:“一個實驗室醫學工作者沒有同臨床溝通和對話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5]。可見溝通和聯系臨床的重要性,在檢驗醫學教學過程當中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對檢驗醫學未來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學生和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舉辦第二課堂,大力開展角色扮演、模擬小品等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去附院見習,安排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帶教,提高與臨床醫生溝通的技巧。培養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在聯系臨床處理問題中的能力。③與患者溝通: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上指出:“所有醫生都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6]。舉辦專題講座,學生和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舉辦第二課堂,大力開展角色扮演、模擬小品等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去附院見習,安排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帶教,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技巧。

      3.3考核及評價

      學期結束后對學生進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溝通能力”技能考核,考核方式可多樣化。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中国亚洲女人69内射少妇|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