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孝字的文化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孝及孝文化的涵義
探討孝文化首先要了解孝的涵義。這個“孝”字,由上面的一個“老”字和下面的一個“子”字組成。許慎《說文解字》說: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形象地描繪出上面的老人呵護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著上面的老人,兩者相偎相愛,相撫相生,親密無間,父慈子孝,十分和諧。后人把孝這種親情回報的純樸感情提到“道”的高度,即把孝提到人類社會人倫道德規律的高度。孔子說: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說,孝親就像天上日月星辰那樣有規律地運行,像大地上的江河那樣永不枯竭地流淌著,它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做人準則。不僅如此,后代正宗儒家還把“孝”與“忠”并列起來。曾子得到孔子的教授后寫成的儒家經典――《孝經》的基本內容就是“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把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結合統一起來。
孝文化是關于孝的理念、規范及其行為方式的總稱,它包括“孝”的思想、理論、法律、制度、行為規范、民風民俗以及文藝成果等多方面的內容。新時期孝文化的內涵更豐富,今天在孝敬父母的同時,應視人民為父母,把祖國當母親,忠于人民,報效祖國。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錢遜指出,現在有種觀點認為,孝道提倡的其實是成人的一種自私,是父母為了子女回報自己而提出的。這種觀點是對孝道的極大歪曲,是對人間真情的褻瀆。
當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兩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孝文化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成分,例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等。然而,從整體上講,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發揚光大。因為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晚輩尊敬老人,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同對待一切傳統文化的態度一樣,我們對孝文化的傳承也要有批判和鑒別,要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二、孝文化對社會和諧的作用
和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非對抗性矛盾的良好統一狀態。最早提出“和諧”一詞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把“和諧社會”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是馬克思。中國人歷來講究“和”,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和為貴,等等。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由于人們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取向,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存在著矛盾,家庭之間、長幼之間、老年人與青年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正確地解決這些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重要工作。弘揚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順情緒、化解矛盾,調節人際關系,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和諧。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一個和諧的家庭必然是一個有孝道、有愛心、有親情的家庭。人生長在家庭,逐步成長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在家盡孝,為國盡忠,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綜觀古今中外,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無不重視家庭的和睦、和諧。在家庭內部,善事父母是孝文化的起點,善事父母,善事長輩,尊老愛幼,修身齊家,和諧社會才有一個厚實的基礎。孝文化具有感恩文化的特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文化里面的奉養、尊親以及推而廣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種感恩和博愛的思想,感恩文化對人與自然和諧至為重要。
孝文化是鄰里融洽的妙劑。孝文化思想淵深,內涵博大。它既包含孝、忠、恕、讓,又囊括仁、義、禮、樂,“泛愛眾,而親仁”。所以弘揚孝道文化,對鄰里和好是大有幫助的。孔子云:“立愛自親始”。在《禮記》也詳述道: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樹立對別人的愛心,從對待自己的父母開始。對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推己及人,由親及疏,就會使鄰里、鄉村、社區形成一種相互友愛,相互敬重,相互謙讓,相互寬恕,和睦相處的良好風氣。這樣,各個鄰里的人們都能友愛相待,和睦相處,協調動作,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一種歡樂祥和的喜人景象。
孝文化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建設和諧社會,就要大力發展經濟,解決好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生活得到改善,安居樂業,富而思進,奮發有為,這誠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但僅有物質豐富還不行,還要使社會物質財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人人都得到享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否則,社會物質越多,斗爭就會越激烈。
三、大力弘揚孝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既然孝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力弘揚孝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要講孝道,樹立起尊老、愛老、敬老、養老,事親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認識孝文化對于保持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真正樹立起百行孝為先,孝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揚孝文化,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要讓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贍養父母、孝敬老人的責任,并時時刻刻堅持講孝道,堅持身體力行,盡心盡力而為。針對社會上獨生子女、“小皇帝”溺愛有加,教育不力的不良現象,應從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意識。
2.樹立典型,適時開展評比活動,以精神的力量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河南省周口市一些村鎮,為弘揚孝文化,選準農民家庭普遍關注的贍養老人問題,開展了“評選百名孝順兒子,百名孝順媳婦”活動。過去“村頭村尾兩間房,不是他爹,就是他娘”的現象不見了。對這些先進典型,各地采取披紅戴花乘車到各村展示、廣播等宣傳形式,起到了“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
3.要理直氣壯地反對一切不孝行為,對于觸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堅決給予懲處。目前,社會上的確存在一些不贍養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為,甚至時常出現虐待老人的惡行。對這些惡行,社會應該進行強烈的譴責。對于那些嚴重虐待老人,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堅決依法予以懲處。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教,父之過”。《三字經》中的這句名言,雖讓許多為人父者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加強了對子女的管理,但卻有些偏重于將孝的形成歸結于父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與嚴苛要求,忽略了孝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承更需要沃土的滋潤――群體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支撐、良好社會氛圍的培育。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省份,從歷史的視角看又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省。在這里,漢文化與各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經過長達數千年的交融,形成了多彩紛呈的山地高原文化體系。貴州文化匯集了不同族群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孝文化便是其中長期傳承,極具滲透力的文化內涵之一。
貴州的孝文化,按照地域與民族分布,一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同時又因民族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及文化個性的影響,展現出不同的外在特征。研究貴州教育史的人,大多將東漢時的尹珍視為漢文化在貴州傳播的代表。其實早在西漢初年,漢武帝欲通夜郎道,因經費不敷,曾“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由是,大批川西、川南等地的漢族應募入黔,屯墾于郡縣所在地,這些移民才是漢文化傳播的先驅。而漢文化中的孝文化,從那時起便在貴州高原逐漸與當地的民族孝文化開始了交流與融合。
貴州的漢民族大部分來自巴蜀、荊湘,江浙等地,自漢武帝之后,經歷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明朝初年數十萬大軍攜家帶口的出征與屯駐,才在全省境內形成廣泛分布。由于漢族歷史上相對集中于黔北、黔中等地,因而這一帶的孝文化大多保持了與內地相同的理念與傳承方式。孩童初醒人事,便從家庭與授業教師那里接受較多的儒學教育。其表現多為強調尊老敬長、善事父母、和睦家庭、忠于國家等理念。這一傳統到明代貴州建省后,隨著縣學、衛學、書院等教育機構的普遍建立,得到進一步弘揚。
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至今仍是貴州漢族孝文化傳承的典范。該村系明初當地屯軍號兵的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遂成聚落,并因號兵營而獲名。迄今該村不僅保留著眾多以孝為內容的碑刻,人們教育子女也多以《弟子規》、《孝經》等為教材。號營村的孝文化影響到周圍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曾被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民族自治區與民族雜居地區的孝文化,在貴州有多種教育、宣傳、構建與規范的渠道。它們或體現在本民族的習慣法與鄉規民約中,或保存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長篇史詩、傳說故事、古歌、禮儀、習俗、禁忌里。少數民族的孝文化側重于營造文化氛圍,讓整個族群生活在一種以“真善美”為價值取向,崇孝、倡孝、尊老、敬賢的社會環境下,日積月累,將孝轉化為個人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
關鍵詞:孝文化;孝道;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潛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能產生暗示,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的身上更為突出。為此,我們利用環境的創設和布置,拉近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的距離,彰顯孝文化。在園內,我們進行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設,無論是墻面還是走廊或戶外操場墻面,都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同時通過經典誦讀、孝行活動、教育課程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家長、老師詮釋“孝”的豐富內涵和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1.“傳誦經典”了解“孝”
園內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對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級段的孩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傳播教育活動:每天的幼兒餐前活動,我們針對各年齡幼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優美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讓孩子通過誦讀,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含義;在幼兒園“六一”匯演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誦經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僅讓孩子深入了解中國舞蹈的肢體美,也讓幼兒更多地了解中國詩詞的美;慶元旦活動中,大班孩子們朗誦了《弟子規》,并以舞蹈編唱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孝敬”的重要性;我們還將中國優美詩詞《憫農》《靜夜思》編到課間操中,師幼邊唱邊跳,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快樂成長”踐行“孝”
為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結合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關于組織開展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學雷鋒”活動中,幼兒園青年團員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到西湖街道開展了以“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全體青年團員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長用行動踐行了孝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長輩。
3.“禮儀教育”學習“孝”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孝、懂得“孝”、踐行“孝”,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禮儀教育課程。全書共有六冊,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兩冊,每冊22個教育主題,全書共132個教育主題,結合幼兒園禮儀主題教育,按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5個部分,包括了6歲以內幼兒遇到的大部分禮儀場景及內容,每一個活動充分展現了禮儀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知禮懂禮,學做孝順、禮貌、懂事的孩子。
4.“校園環境”傳承“孝”
良好的校園環境、室內的主題墻飾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教育的契機,所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環境教育,園內創設了孝文化主題墻,讓孩子們在欣賞、學習中傳承“孝”。幼兒園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傳統主題特色:一樓用傘、燈籠和中國結進行裝飾,燈籠和中國結的結合更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二樓以扇子為主題,在扇子上用毛筆書寫了許多成語,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樓以“團團圓圓”為主題的吊飾,有家長、孩子、老師們共同制作的繡球;結合教學活動,張貼幼兒自主收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供孩子們了解、學習。
二、教師隊伍重建設,身體力行推“孝道”
1.傳統節目,寓教于樂
孝文化的傳播應該從教育幼兒的教師們做起。教師要身體力行,在與幼兒、家長、同事的溝通言行中,踐行孝文化,更要善于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教育時機,創造性地在教育實踐中滲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國開展傳統文化節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師們排練節目的高效率。老師們排練了《茶藝》、古代宮廷話劇《守時》、情景劇《學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陽紅》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級優秀節目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2.演講比賽,展露風采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青年教師的蓬勃風采,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素養與自身修養,提升青年教師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園結合上級文件精神,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四有’好老師”的主題演講比賽,老師們用平凡、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3.自主閱讀,提升修養
書可以給我們傳遞新的知識,書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書可以讓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書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老師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自主閱讀,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師都閱讀了一本經典書籍,并撰寫了讀書筆記,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三、家園共育同攜手,合力互動興“孝道”
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欄等途徑,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家長攜手,培養幼兒的孝心,共同推進幼兒園的孝文化教育。
1.體驗活動促孝行
“應該這樣做”和“我要這樣做”是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真切情感體驗中,懂得為什么要“孝”,怎樣“孝”,從而讓“孝”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孩子們親手制作了手工賀卡,攜帶了蘋果,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平平安安,爺爺奶奶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三八”婦女節活動,給媽媽送上自己用真誠制作的賀卡禮物,讓她們感受溫暖和愛;母親節、父親節時,鼓勵孩子回家主動為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腳,并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大膽表達出來,體驗親情的溫暖。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義,有助于他們從小就踐行孝文化。
2.成長足跡展孝行
關鍵詞:孝文化;儒家;合理性;意義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3
緒論
在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中,孝文化曾經實現了道德教育、穩定社會,凝聚民族等積極的社會功能。在儒家的思想學說中,孝也具備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以儒家思想為顯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孝成為了支配人們行動的準則和評判人們德行的標準。它植根于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因而對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孝文化的內涵
通過許慎《說文解字》中提供孝字的小篆寫法,我們可以看出:字的上部結構是一個拄著拐杖的老人,兒子的下部是一個年輕人,伸出雙手,作出服侍的樣子。《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1]這是比較經典的解釋,認為“孝”即是要做到善事父母,即對父母的侍奉。《爾雅?釋訓》中也具備相同的解釋:“善父母為孝。”段玉裁注:“《禮記》:‘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為畜。”段玉裁的解釋是贍養,合乎道義,不違背人倫就稱之為養,這是在社會道德的層面的解釋。
此外,更為廣義的孝文化還將包括“孝喪”、“孝祭”、“守孝”、“孝繼”和“孝行”。其中“孝喪”、“孝祭”和“守孝”針對的是祖先崇拜意識。“孝繼”要求后代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孝行”被認為是治國之本,“出則忠,入則孝。” [2]孝的概念由此從推家及國,“忠于君,孝于親。” [3]從對父母、祖先的善事,進一步延伸到對君主和國家的忠誠。不忠被認為是不孝的一種表現。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孝的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思想的發端和原點精神。孟子提出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一級人之幼”[4]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6],認為必須通過維持一種和睦的家庭關系與家族關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孔子曾經也表示過與之類似的觀點,認為推行孝德即是所謂“為政”。因為子女孝順父母會導致臣民對國君的忠誠,即“孝慈即忠”。
縱觀中國古代,“孝”并非僅僅在家庭與家族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國家與統治階級同樣重視對“孝”的發揚光大。歷朝歷代都存在一定的制度對老年人給予物質上的供給與精神上的撫慰。具體措施包括免征租稅,頒賜物資,封賜爵位、官銜和垂詢存問等。[7]
二、孝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一)孝文化產生的原因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古代既享有家庭養老,同時還享有國家養老,其社會地位可見一斑。那么,孝文化是如何從中國古代社會內部產生的呢?
1.符合中國古代生產方式的需要。中國古代社會屬于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占據著經濟的主導地位。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人的年齡越大,越具備豐富的知識,越能提供有效的農業生產生活經驗,也越能引起后輩對具有豐富經驗的前輩的崇敬之情。因此,老年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
2.符合家庭與家族的情感需要。《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8]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勞動人民生養子女是十分辛苦的。孝敬父母不僅僅是為人子女所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家庭與家族內部情感的交流與循環。父母撫養子女成人,成年的子女反過來贍養父母,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報本返祖”思想的來源。《荀子》:“先祖者,類之本也。”[9]
3.符合國家維護階級統治的需要。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小農經濟生產率和剩余財富均相對不足,封建社會難以建立起一種由社會主導的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保障體系,通過倡導孝文化,設立“三綱五常”規則,不斷鞏固家庭養老保障,有利于維持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10]
(二)孝文化的產生
關于孝道,多數學者認為起源于周初。
《詩經?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11]認為只有“永言孝思”,才能“受天之祜”。
肖群忠在《孝與中國文化》中指出,孝在初始是從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周人將“孝”這一道德倫理觀念寄托在最普遍的宗廟祭祀儀式上,即“孝”這一倫理觀念是以祖的宗教祭祀形式存在的。《國語?周語上》:“夫祀,所以昭孝也。”《魯語上》:“夫祀,昭孝也。各致齊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這些文獻都是佐證。周人對孝的規定是奉養、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12]
而“孝”真正作為儒家的觀念出現是在春秋時期。
為什么會這一時期出現呢?其原因有二:
1.春秋末期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制經濟逐漸成型的時期。面臨大變革的社會必然發生劇烈變動,建立在傳統宗教基礎上的孝道已經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革產生了嚴重的動搖,不再能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所以迫切需要重建能夠適應新生的社會結構的孝道。
2.從哲學觀點來看,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仁”是一個普遍性原則。那么在具體的行為上,必然存在一個特殊性原則去實踐“仁”。“孝”這個觀念,即是“仁”在道德實踐上的表現,是一個特殊原則。
(三)儒家對孝文化的發展
儒家對于孝道思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儒家認為“敬”是實現“孝”的基礎。《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3]認為只是“善事”父母之人已不足以被稱為孝,因為犬馬是同樣能夠被人飼養的。如果在父母跟前不存有敬畏之心,那么贍養父母和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所以單純在物質條件上去滿足父母的需求來實踐孝道是不可取的。
2.儒家將“孝”與“禮”有機結合。《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4]認為如果父母健在,應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則應按禮節安葬他們、祭奠他們。這就是行孝。因為既然“敬”是實現“孝”的基礎,那么“敬”就需要“禮”來保障。
3.儒家將“孝”與“悌”逐漸融合。《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5]認為身為后輩理應首先做到“孝”與“悌”。悌即是指“兄友弟恭”式的親情。孟子將這一思想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敬兄即是敬長。
魏晉隋唐時期,隨著玄學與佛教的一度盛行,儒家文化受到了沖擊,出現了“援道入儒”,即強調孝道的自然親情,并削弱孝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宋元明清時期,孝道演變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除元朝是由于少數民族政權故不十分重視孝道外,元明清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孝道。
然而在近代,特別是中日以后,孝道開始受到人們的非議,出現了激烈的非孝思潮。
三、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
孝文化作為儒家倫理道德重要的內容之一,歷經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存在,自然因為其具備符合當時中國現實的積極因素。同時,孝文化中的“三綱五常”、“愚忠愚孝”等思想卻成為與時期的重點批判對象,又證明其具備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所以,只有把孝文化放置于其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下,才能進行合理的分析。
(一)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從孝文化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積極因素來看,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贍養父母。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善事父母是孝之所以為孝的血緣基礎。
2.愛親敬親。這就不僅僅是傳統中國社會對家庭內部關系的要求,而且是任何一種文化所普遍追求的永恒價值。《圣經》中摩西十誡第四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孝”這個字在希伯來文中和“榮耀”是同一個字。換句話說,父母所說的任何話對孩子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這條誡命的前提是父母有對孩子的權柄,所以給他們一個責任,要他們一生供應孩子、引導孩子、責備孩子、也保護、裝備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這也是說父母有時候需要強迫孩子去做某些事。
3.諫諍即孝。《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16],《孝經?諫諍章》:“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17]當孔子提出這樣的主張后,曾子、子思、孟子各有側重地繼承并發揮了孔子的“諫諍”思想。曾子側重于“諫親”,提出了“以義輔親”(《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和“微諫不倦”(《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的諫親原則。子思和孟子則側重于“諫君”,前者認為“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出土竹簡《魯穆公問子思》),后者則闡發了“反復諫”的觀點。荀子綜合了孔、曾、思、孟的“諫親”、“諫君”思想,提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18](《荀子?子道篇》)的主張,把先秦儒家的“諫諍”思想發展到了頂峰。
4.尊老愛老。前面已經提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人的年齡越大,越具備豐富的知識,越能提供有效的農業生產生活經驗,也越能引起后輩對具有豐富經驗的前輩的崇敬之情。因此,老年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
5.光宗耀祖。這是符合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的。為能更好地善事父母,為能給父母提供更多物質上的供給與精神上的撫慰,修身齊家以不丟父母、長輩的顏面,治國平天下以光耀門楣,進而引導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孝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卓越貢獻。
(二)孝文化中的消極因素
從孝文化的封建時代局限性來看,主要有四個方面:
1.歷經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孝文化已經由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的道德倫理力量,轉化成維護封建落后思想的意識形態武器,與近現代資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民主訴求相違背。康有為在《實理公法全書》中指出:“公法于父母不得責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責父母以慈,人有自主之權焉。”[19]
2.宣揚“以孝感天”、“不孝被雷劈”等封建迷信觀念,雖然在當時有利于維護孝文化與封建統治者的權威,卻與現代社會所珍視的科學精神是相違背的。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觀“孝”這個字,老在上,字在下,古人造的何止是字,而是給人類定下了一個規矩,這就是孝的內涵,連孝的英文也是filialpiety也是孝順虔誠的意思,這更體現了不僅僅是國人,就是全世界都懂孝的內涵。
中央一套有一個電視節目“最美孝心少年”,有一個故事,主人公叫黃鳳,本來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結果爸爸打工時從樓上摔下來,脊柱摔斷了,從此下身癱瘓,黃鳳帶著家里僅有的27元錢,推著板材去500公里以外的上海,結果不能醫治,從此這個年僅6歲天真可愛活潑的小女孩稚氣的肩上扛上了巨大的擔子,但她并未放棄,而是堅持了10年,從此年復一年的重復著一樣的動作,每晚起來翻身,中午早早給爸爸煮飯……還有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故事等待我們去發現……
想想看,們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永遠報答不僅,但,如何孝敬?——買房子,汽車?不,孝敬父母要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通過樹立新時期孝心好少年的榜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弘揚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弘揚勵志成長、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年級:莊靜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