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第1篇

      關鍵詞后工業化;上海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

      近年來,受到產業結構調整、外部需求不振、全國產能過剩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上海制造業表現持續低迷,2016年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經下滑至26%,距離“十三五”規劃綱要中25%的“底線”僅一步之遙。曾經風靡一時的“上海制造”似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風采。在上海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的后工業化時代,上海的制造業究竟何去何從?“上海制造”應該如何重新崛起?本研究將通過對上海自身特點和產業結構的分析,結合國際城市的先進經驗和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就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和建議。

      一、制造業是上海未來五年發展不可或缺的“壓艙石”

      1.從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看,制造業是防止經濟波動的“穩定劑”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相對于金融、房地產等虛擬經濟而言,制造業的發展更為穩定,不容易受到外部市場和環境的干擾。因此,扎實的制造業基礎,是應對經濟波動、穩定城市就業、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穩定劑”。以上海近10年的數據為例[1],相較于金融和房地產業而言,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的波動幅度明顯較小(見圖1)。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上海以金融為主的服務業發展受到較大沖擊的背景下,上海制造業為全市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2010年數據為例,當時上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38.1%,但當年制造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66.6%,“穩定劑”的作用可見一斑。

      2.從對標國際城市看,在人均GDP2萬美元以上階段保持25%的制造業比重是必要的從國際大都市的經驗來看,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業是城市穩定發展的重要砝碼,尤其是在人均GDP為2萬美元左右的后工業化階段,保持25%左右的制造業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以新加坡為例,從1990年至2005年,新加坡人均GDP從1萬美元提升至3萬美元的15年間,其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23%以上,特別是在與上海近期人均GDP相近的1990~1995年這5年期間,其制造業占GDP比重一直穩定在25%左右(見圖2)。即使是到2014年人均GDP已經超過5萬美元的時期,新加坡的制造業比重仍保持在18%的水平(見圖3)。由此可見,在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的后工業時期,保持25%左右的制造業比重是相當必要的。

      3.從上海自身發展實際看,廣闊的郊區是制造業發展的主戰場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本身就存在著內部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郊區和中心城區的資源情況和產業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雖然上海整體上來看土地資源非常稀缺,但在廣闊的郊區,仍存在適合制造業發展的土地空間。此外,相較于中心城區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現狀而言,郊區還處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在未來五年仍應把制造業作為發展的重點。一方面,從大都市產業空間布局規律來看,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產業、制造業等四大產業布局總體呈現“3、8、12、15”的特征,制造業通常分布在距市中心15公里范圍之外,即上海的郊區。由此可見廣闊的郊區是適合制造業發展的主戰場。另一方面,近年來的實踐表明,郊區大力發展服務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以商辦樓宇的數據為例,原靜安區的商辦樓宇空置率一直控制在5%以內,而奉賢全區48棟商務樓宇中,空置率超過50%。因此,依據目前上海產業空間布局集聚規律和土地資源情況,未來五年,上海的郊區非常適合也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穩定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仍有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業的必要。

      4.從上海服務國家戰略看,制造業是建設科創中心必須依靠的扶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賦予上海的重要戰略任務,不僅關乎上海的未來,也關乎整個國家的未來。因此,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不是打造“盆景”,而是做成“苗圃”,要培育成“森林”。對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要求中就重點強調了“要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如果過快地實行“去工業化”,上海就失去了扎實的制造業基礎,就無法為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中試和產業化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壤”,這些科技創新成果也就無法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國家戰略任務自然也就難以完成。由此可見,制造業是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必須依靠的扶梯,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保留適當比例的制造業是上海完成國家戰略要求的必要基礎。

      二、后工業化時代上海制造中心崛起必須堅持“三個體現”和圍繞“四個方面”

      未來五年,處在后工業化時代的上海制造業的發展,應堅持“三個體現”的原則,即“體現國家戰略、體現支持城市功能和體現推動轉型升級”。同時,還要結合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和自身特點,緊緊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這“四個方面”下功夫,爭取早日實現“上海制造”的重新崛起。

      1.高端化:打造占據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的“上海制造”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任務來看,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制造業,必須是技術含量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引領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占據創新鏈高端的先進制造業。如極限制造、石墨烯材料、衛星應用及位置服務相關設備制造、機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和海洋裝備制造等。從上海落實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參與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使命來看,未來五年上海制造業應著力向全球產業鏈高端邁進,切實抓住全球產業鏈中“微笑曲線”兩端,努力提升上海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價值,時刻警惕高端產業低端化,避免重復以往“兩頭在外”的低端制造模式。從上海資源約束和綜合成本高企的自身條件來看,未來應重點發展的必須是附加值更高、要素投入產出效率更高,占據價值鏈高端的先進制造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和高附加值都市型產業等。2.智能化: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個性化發展隨著以機器人、3D打印和數字制造等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發生新一輪調整,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轉變的趨勢日益凸顯。上海制造業要提升全球競爭力,就必須牢牢把握這樣的變化趨勢,在未來五年應著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環節全面融入新型的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深化機器人、3D打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和創新,全面提升制造業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2],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個性化發展。

      3.綠色化:加快淘汰和轉移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相對劣勢產能“十三五”期間,上海整體發展受到土地、能耗、人口、環境等多重底線約束,“上海制造”要實現綠色化和集約化發展,就必須快速提升要素投入生產效率。因此,上海必須要在未來五年加快淘汰資源能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相對劣勢產能”,從而為附加值和效率更高的新興產業騰出更多環境和資源空間。一方面,上海應在鋼鐵等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重化工業方面“深度挖潛”,爭取淘汰更多相對劣勢產能。以鋼鐵行業為例,其平均單位產值能耗遠遠超過制造業的平均水平(2013年上海市鋼鐵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單位產值能耗為整個工業平均值的5.25倍)[3]。同時,由圖4可知,和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鋼鐵業占比依然偏高(近年來東京、紐約的鋼鐵業占制造業比重長期維持在2%左右,而2015年上海鋼鐵產業占工業比重為3.49%,相比而言明顯偏高)。另一方面,上海還要加快推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二次轉移”。2014年上海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僅是紐約、東京的約1/6和1/4,因此必須盡快淘汰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以提升勞動力的投入產出效率。加工制造業曾在上海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成本上升和要素供給條件變化,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本市已不具備大規模發展條件。近年來,盡管廣達、昌碩、“四英”等代工型企業加速向市外轉移,但退出進程不如預期,仍有空間。未來五年,上海應把握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整體布局調整的契機,充分利用“東西聯動”效應,加快推進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向市外的“二次轉移”。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制造業 節能減排潛力 節能減排潛力指數

      中圖分類號:C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6-5954(2013)11-70-04

      一、節能減排潛力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潛力,是指潛在的能力和力量,是內在的沒有發揮出來的能力和力量。本文所指的節能減排潛力,即在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兩方面可能存在的進一步下降趨勢。結合本文的研究主題具體來說,制造業節能減排潛力,就是制造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和單位增加值排放兩個衡量制造業節能減排狀況的指標,在未來是否具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由上述概念可知,節能減排潛力具有動態性和參照性兩個特點。所謂動態性,是指節能減排潛力的大小是相對于某一時刻來說的,與某一階段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利用水平密切相關,是動態變化而不是靜止不變的。所謂參照性,即在一個固定時刻考察節能減排潛力的大小需要參照一定的標準,選取的參考標準不同,衡量出來的節能減排潛力大小也會有所差異。

      本文針對北京制造業節能減排潛力的相關研究均立足于政府等有關機構的管理、調控職能,以向其提供政策制定、實施的指導和建議為研究目的。

      首先,由于節能減排潛力具有動態性特點,所以隨著時間的推進,制造業節能減排狀況會有所變動,其節能減排潛力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考慮到相關數據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選取了2000~2011年這一覆蓋了“十五”、“十一五”兩個五年時期的時間段,考察制造業節能減排潛力的變化趨勢。

      其次,由于節能減排潛力具有參照性特點,而在參考標準的選取上,一方面可以把發達地區的節能減排狀況作為參照對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行業平均的節能減排水平作為參照對象。考慮到統計口徑差異、數據可獲得性等問題,本文依據后一類標準,通過對比北京制造業與工業平均節能減排效率的高低,對北京制造業節能減排的潛力進行分析。

      二、制造業節能潛力分析

      由于能耗強度表示每單位產出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因此它常用作評價節能潛力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標,而能耗強度的變動量則很好地反映了節能潛力被挖掘的程度。但是,相對于基期能耗強度較高的部門,能耗強度較低的部門在節能方面會面對更大的困難,這是因為進一步降低能耗強度或者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的邊際成本將更高,以致一些技術限制會阻礙相關節能行動的實施。因此,在研究節能潛力的過程中,不能單純采用能耗強度變化進行對比分析,而是要同時考慮到各部門能耗強度的差異,在此條件下研究各部門的節能潛力。

      假設整個產業部門在基期t = 0的能耗強度為e0,到第t年時能耗強度的變化量為et,則產業整體能耗強度的增長率為:

      若epi > 1,表明部門i的實際能耗強度變化量大于參考能耗強度變化量,說明部門i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的效率高于產業整體平均水平,節能潛力相對較小;反之,則表明部門i的節能效率低于產業平均水平,節能潛力相對較大。

      利用式(3),考察北京制造業不同時期和總體的節能潛力大小,節能潛力指數的計算結果見表1。

      表1顯示,2000~2011年間,北京制造業總體的節能潛力指數為1,說明其降低能耗的效率與工業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能耗強度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分不同類型來看:傳統制造業的節能潛力指數有下降趨勢,且各時期及總體的指數值均接近于1;現代制造業 的節能潛力指數有上升趨勢,且各時期及總體的指數值均顯著小于1。這說明,傳統制造業的節能效率與制造業平均水平相近,而現代制造業的節能效率明顯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結合北京制造業降耗的實際情況可知,由于傳統制造業包含了制造業中幾乎全部的高耗能行業,所以從一開始它就是北京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對象,而十幾年來也的確取得了明顯成效,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傳統制造業的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大、速度快;相比之下,現代制造業主要由輕工業構成,能耗所占比重及能耗強度基數均比較低,所以該領域尚未大規模開展節能工作。因此,未來北京制造業應逐步加強對現代制造業節能的關注,同時繼續推進傳統制造業節能,但在使用高新技術和清潔能源的成本沒有突破性下降的條件下,傳統制造業能耗強度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將十分有限。

      具體來看現代制造業各行業:5個行業中僅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總體節能潛力指數大于1,節能效率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在各時期及總體的節能潛力指數均為負值,節能效率較低。對5個行業按照節能潛力大小進行排序,節能潛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

      三、制造業減排潛力分析

      與分部門節能潛力模型的建立原理相類似,利用排放強度指標構建產業分部門的減排潛力模型。

      若cpi > 1,表明部門i的實際排放強度變化量大于參考排放強度變化量,說明部門i在減少CO2排放方面的效率高于產業整體平均水平,減排潛力相對較小;反之,則表明部門i的減排效率低于產業平均水平,減排潛力相對較大。

      利用式(6),考察北京制造業不同時期和總體的減排潛力大小,減排潛力指數的計算結果見表2。

      表2顯示,2000~2011年間,北京制造業的減排潛力指數有所上升,反映出制造業整體在減少CO2排放方面的效率有所提高;12年間制造業的總體減排潛力指數接近于1,表明其減少CO2排放的效率與工業平均水平相近,排放強度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分不同類型來看:傳統制造業的減排潛力指數明顯減小,由“十五”時期的1下降到“十一五”時期的0.8,說明傳統制造業減少CO2排放的效率有所降低,減排潛力有所增強;現代制造業在兩個五年期間及總體的減排潛力指數均小于1,說明現代制造業的減排效率仍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同樣具有一定的減排潛力。兩類制造業減排潛力指數的不同變化趨勢反映出各自的能源結構特點:傳統制造業包含了制造業中大部分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對煤炭、原油等CO2排放系數較高的能源品種依賴性較強,雖然近年來傳統制造業的能耗總量已得到一定控制,但其重點消費能源只是由煤炭向原油轉移,能源結構尚未得到明顯優化,所以傳統制造業的減排強度仍有下降空間;而現代制造業由于能耗總量基數較小,對煤類、油類等高排放能源的依賴性不強,所以目前針對該領域還沒有大規模開展減排工作,同樣也具有一定的減排空間。因此,未來北京制造業在減排方面應同時關注傳統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前者重點改進能源結構,后者重點控制能耗總量,但在使用高新技術和清潔能源的成本沒有突破性下降的條件下,傳統制造業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將十分有限。

      具體來看現代制造業各行業:除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減排潛力指數顯著小于1外,其余4個行業的總體減排潛力指數均超過1,說明這4個行業的減排潛力相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減排潛力指數均有所下降,特別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其減排潛力指數由“十五”時期的2.22減少到“十一五”時期的0.36,說明近年來這3個行業的減排潛力有上升趨勢。對5個行業按照減排潛力大小進行排序,減排潛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四、制造業節能減排潛力的綜合評價

      通過構造節能——減排潛力矩陣,對十幾年間北京制造業總體的節能減排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即將節能潛力指數與減排潛力指數相結合,x軸代表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的節能潛力指數,y軸代表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的減排潛力指數,依據兩項指標的具體數值,構造節能——減排潛力矩陣。節能——減排潛力矩陣中,選取節能潛力=1和減排潛力=1的位置分別作橫向和縱向的參考線,將矩陣劃分為4個象限,不同象限反映了不同的節能減排潛力,并且離參考線交匯中心越遠程度越強。

      2000~2011年,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的節能——減排潛力矩陣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中,節能減排綜合潛力較大的為現代制造業,特別是其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節能潛力較大而減排潛力較小的有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節能潛力較小而減排潛力較大的為傳統制造業;節能減排綜合潛力較小的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對于不同類別的節能減排潛力,可以考慮采取不同的降耗減排措施:對于節能潛力較大、減排潛力較小的部門,可以首先從控制能耗總量入手;對于節能潛力較小、減排潛力較大的部門,進一步控制能耗總量的空間可能有限,所以可以優先考慮優化能源結構;而對于節能減排綜合潛力較大的部門,則可以雙管齊下,控制能耗總量的同時改善能源結構。

      構建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的方法為:為節能潛力指數和減排潛力指數賦予相同的權重0.5,然后對兩個指數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綜合指數;若某一部門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大于1,說明該部門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效率高于產業整體平均水平,節能減排綜合潛力相對較小;反之,則表明該部門的節能減排效率低于產業平均水平,節能減排綜合潛力相對較大。與節能——減排潛力矩陣不同的是,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可以從量的角度反映不同時期節能減排綜合潛力的大小。

      2000~2011年,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的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北京制造業及其各部門中,節能減排綜合潛力較大的為現代制造業,特別是其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二者的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均明顯小于1,即二者的節能減排效率顯著低于產業平均水平。分不同時期來看,醫藥制造業的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在“十一五”時期超過臨界值1,節能減排綜合潛力進一步減小;傳統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節能——減排潛力綜合指數在“十一五”時期降到1以下,節能減排綜合潛力有上升趨勢。

      五、結 論

      經過上述一系列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在分部門節能潛力方面。北京制造業整體仍具有一定的節能潛力,但能耗強度的下降空間相對有限;現代制造業未來的節能潛力大于傳統制造業;現代制造業各行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節能潛力最大,其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再次是醫藥制造業。

      第二,在分部門減排潛力方面。北京制造業整體仍具有一定的減排潛力,但排放強度的下降空間相對有限;傳統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的減排潛力體現在不同方面,前者為優化能源結構,后者為控制能耗總量;現代制造業各行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減排潛力最大,其次是醫藥制造業,再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并且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減排潛力均有進一步上升趨勢。

      第三,在分部門節能減排綜合潛力方面。節能減排綜合潛力較大的為現代制造業,特別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傳統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節能減排綜合潛力有上升趨勢。因此,未來北京制造業節能減排的工作方向應是在不放松傳統制造業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加強對現代制造業節能減排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Carolien Kroeze, Jaklien Vlasblom, Joyeeta Gupta, Christiaan Boudri, Kornelis Blok. The power sector in China and Indi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scenarios for 1990~2020 [J]. Energy Policy , 2004, (32): 55~76.

      [2] Xiaoyu Yan, Roy J. Crookes. Reduction potentials of energy demand and GHG emissions in China’s road transport sector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658~668.

      [3] Bing Zhu, Shanying Hu, Qiang Li, Charla Griffy-Brown, Yong Jin. CO2 emissions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J]. Energy, 2010, (35): 4663~4670.

      [4] Nan Zhou, David Fridley, Michael McNeil, Nina Zheng, Virginie Letschert, Jing Ke, Yamina Saheb. Analysis of potential energy saving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f home appliances and commercial equipments in China [J]. Energy Policy, 2011, (39): 4541~4550.

      [5] Maarten Neelis, Martin Patel, Kornelis Blok, Wim Haije, Pieter Bach. Approximation of theoretical energy-saving potentials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using energy balances for 68 key processes [J]. Energy, 2007, (32): 1104~1123.

      [6] 侯步蟾,基于環境學習曲線的我國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潛力分析[D],華北電力大學, 2011年。

      [7] 楊紅亮、史丹、肖潔,自然環境因素對能源效率的影響—中國各地區的理論節能潛力和實際節能潛力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9第4期。

      [8] 于鵬飛、李悅、高義學、郗敏、孔范龍,基于DEA模型的國內各地區節能減排效率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4期。

      [9] 杜春麗,基于DEA的我國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潛力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年第7期。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第3篇

      【關鍵詞】:機械設計與制造;重要性;設計準則;發展趨勢

      一、現階段我國機械設計的準則

      1.機械設計的標準化準則。在機械設計中,標準化準則具體包括概念標準化、實物形態標準化、方法標準化三個方面。其中概念標準化主要指的是在設計機械的過程中涉及到的符號、名詞術語、計量單位等要符合標準;實物形態標準化主要指的是零部件、設備、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結構形態、性能和尺寸等方面都要在統一的規定中進行選用;操作方法、測量以及試驗方法等按照有關的規定來具體實施主要說的是方法的標準化。簡而言之,標準化準則是對機械設計全過程的所有行為制定的準則,根據使用的強制性程度不同,現在我國已經的機械零件設計有關的標準可以分為必須執行和推薦使用兩種,而根據運用范圍的不同,現在我國已經的機械零件設計有關的標準可以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

      2.機械設計的安全性準則。在機械設計中機械如果能夠在規定的條件下沒有故障,能正常的實現總體功能就可以稱作是整機安全性;如果我們在機械設計的過程中能夠確保操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夠對操作人員進行適時地保護就可以稱作工作安全性;如果能確保在機械設計的過程中不對機器周圍的環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就可以稱作環境安全性;同樣在機械設計過程中能確保有關的零件在規定外載荷和規定時間內零件不發生如斷裂、過度變形、過度磨損和不喪失穩定性等情況就可以稱作是零件安全性。整機安全性、工作安全性、環境安全性和零件安全性都是機械設計安全性準則的重要內容。

      3.機械設計的技術性準則。技術性準則是指在機械設計中相關的技術性能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技術性能既可以指靜態性能也可以指產品的功率、效率、使用壽命、抗摩擦、振動穩定性等動態性能,也就是說產品功能、制造和運行狀況在內的一切性能都可以稱作是技術性能。以振動穩定性準則為例,振動會產生額外的動載荷和變應力,尤其是當其頻率接近機械系統或者零件的固有頻率時就會產生共振現象,這時的振幅會有明顯的增大,很有可能會立刻損壞零件甚至是損壞整個系統,這時就需要振動穩定性準則的約束,具體來講是該準則可以將機械系統或者是零件的相關振動參數(頻率、振幅、噪音等)控制在規定的允許范圍內。

      二、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1.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就發展的不錯,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國家之一,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銷售市場。目前機械制造和市場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但是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源流通狀況卻一直是我們許多人的心病,如資源利用方式的粗獷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和歐美國家相比較起來,中國想要走節能、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還有許多的困難要克服,我們要向歐美國家成熟的工程機械產品回收體系和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學習,就現在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狀來看,向工程機械再制造領域進軍是非常可行的。

      雖然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為再制造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但是和國外成熟的再制造行業相比較,還是有一些非常實際的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想出解決措施。如,在我國工程機械再制造處于發展初期的現狀下,國家的各項有關政策的制定還存在許多的漏洞;我國再制造行業的行業標準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國在對再制造產品的宣傳引導上做的工作不夠完善,對再制造產品存在排斥心理的用戶大有存在。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我國的工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中還有許多的問題,但是政策的支持和豐厚的利潤成為我們克服這些困難的最大動力,我們該有信心使我們的機械設計圖制造行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2.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全球經濟的增長和各國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密切相關,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在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強勁增長的需求拉動下,全球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業保持了連續幾年高度發展的狀態,但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的機械制造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創。根據現在全球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未來全球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大趨勢:(1)整個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的發展重心將逐步向亞洲遷移,這樣遷移的趨勢是為了獲得本地化的成本優勢并很好地位本地客戶服務。另外,以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業為主的亞洲競爭對手成長速度非常迅速,在全球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也在逐年的增加,現在我國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械制造國已經成功地印證了這一產業向亞洲遷移的方向,在未來,我國必將成為主導全球機械制造業的主要力量。因為在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五年這五年間,我國的國內生產制造業保持著遠高于發達國家普遍將近百分之三的增長速度,這對未來幾年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高速增長是一種拉動,并且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在以其巨大的規模優勢爭取著全球機械制造業的領導權,到二零一五年我國將能領導接近半數的全球細分市場,最主要的是我國正在努力地縮短和領先國家技術水平上的差距;(2)全球市場的競爭將聚集在中端市場;(3)節能環保類產品將會越來越受用戶和制造商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劉斌,劉安心.先進制造技術與先進制造模式[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9年第1期.

      [2]張寶坤,王淑霞,王艷.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J].化工裝備技術,2011.

      [3]陳靜,機械設計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

      [4]楊元紅.淺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前景[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第4篇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83)

      摘 要:人口紅利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參與率下降和用工成本的不斷增長,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因此,制造業必須在順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積極進行技術研發、結構升級和產品更新,才能不斷推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關鍵詞 :人口紅利;人口老齡化;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92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12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院級科研項目“人口老齡化與武漢市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3CYYBKY006)

      收稿日期:2015-03-15

      從耐克、阿迪達斯將中國加工廠遷出,到溫州、泉州老板跑路潮,曾經響亮的“中國制造”已走入困局。制造業面臨外部市場緊縮、內部資金短缺、研發投入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

      1 人口紅利助推中國制造業崛起

      所謂人口紅利,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局面。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勞動力成本低是重要原因。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效應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造就“中國經濟奇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進行工業化改革,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的不等價交換和稅收等形式,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資金積累,結果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業生產率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進城打工。由于勞動力的大量供應,使得農民工工資長期以來處于偏低的水平,一些城市農民工甚至出現“20年工資基本不變”的情況。農民工平均工資只有城鎮職工工資水平的1/3~1/2。

      從圖1可以看到,農民工工資長期在1 000元以下,增長緩慢。正是由于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供應,使得企業得以用較低的生產成本維持一定的利潤水平。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加上土地、資源、稅收方面的優惠,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迅速發展,并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但是,“人口紅利”不是一直可以持續的,從2004年珠三角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以后,農民工工資出現持續快速上漲。至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已增長到2 049元,與2005年的875元相比增長了一倍多。尤其是當老一代農民工由于年齡增長而進入退休年齡,人口紅利就會趨于消失。

      2 人口老齡化與制造業困局

      2.1 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

      中國10多年前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 243萬,占總人口的14.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 161萬人。在人口老齡化的推動下,中國勞動力資源開始減少,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人,2013年比2012年減少了240萬人。

      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趨勢還將繼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報告認為,2010-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 900多萬。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即勞動年齡人口中實際參加工作的比率)的顯著下降同樣令人擔憂。時寒冰認為,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參與率下降必將導致用工成本上升,對我國制造業帶來更大的挑戰。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中國未來新增勞動力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在服裝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將逐漸被削弱。

      2.2 現有就業人員工資成本不斷上升

      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降低收入不平等,2004年3月1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并實施了《最低工資規定》,根據十二五規劃,最低工資的年均增幅要超過13%,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呈不斷上升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日益緊迫。2011年7月起施行的《社會保險法》明確,國家建立基本“五險”社保制度。基數和費率決定了企業社保支出的金額。按照上海市的規定,企業上述五項保險的繳費費率共計為37%,北京為32.3%、江蘇32.6%、廣東23.81%。2011年上海市崇明縣統計局針對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253家工業企業的一項調研顯示,《社會保險法》實施后,預計3年過渡期253家企業將分別增繳社保金額0.8億元、1.9億元和2.5億元,用工成本較之前分別增加4.6%、10.9%和14.3%。

      在信貸緊張的狀況下,用工成本上升進一步擠壓盈利空間,許多制造業工廠開始倒閉。2014年1-9月,私營企業利潤增幅降至9.7%,而2013年全年為14.8%。制造業私營企業平均工資水平2013年上漲了13.5%,而2012年工資漲幅是16.9%。在利潤和營收均在下跌的情況下,很多工廠可能將關門。相關數據表明,中國越來越多的服裝和制鞋企業正在將工廠轉移到各項成本都低的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尼高206.6%。

      由于沒有足夠的挑戰和改善時間,會使過多的企業面臨困境甚至猝死,如果投資撤離和企業大規模外遷,就會形成一種產業結構調整的休克療法,不利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3 解決思路

      制造業為中國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刺激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國的制造業必須重整旗鼓、不斷創新、走出低谷。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中國,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制造業的發展,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推進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這里考慮到制造業對解決就業的巨大作用,要求一部分企業轉型升級向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而以服裝、鞋類為代表的低端制造業對解決我國內需和解決低水平勞動力就業都能有不小的貢獻,需要政府從資金支持到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照顧,否則企業難有空間和動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2)順應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加老年消費用品的供應。由于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已經是客觀事實,雖然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會比中青年有明顯下降趨勢,但老年消費市場還是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目前我國還沒有重視對這一塊的開發。因此,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發和生產適用于老年人口的相關產品,比如老年服裝、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輔助用具(如輪椅等)、老年人的醫療衛生用具等等。適應老齡化的趨勢,未來企業在老年消費市場還有相當的潛力可挖。

      (3)考慮延后退休年齡,積極推行養老觀念轉變。提倡老有所為,對于猶有余力的60歲以上老人,倡導適當延遲退休,合理發揮余熱,從而保證社會勞動人口的合理供應。

      (4)政府從立法和管理的層面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的研發和創新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同時嚴查低價傾銷和惡意競爭,保證制造企業的合理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

      制造業的未來趨勢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工業4.0;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就業趨勢

      什么是“工業4.0”?德國技術學院的院長卡格曼曾經做出一個非常通俗的解釋,“工業4.0”就是,生產過程高度的靈活,產品極具個性化,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節省地球的資源。在整個智能系統中,從產品、設備到運輸系統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連接,彼此之間能夠實現自動通信。

      1 “工業4.0”概念的提出

      “工業4.0 ”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最早在德國提出并發起,就是指制造業領域,將資源、信息、產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實現人、機器設備與物品的有效聯通,建立起來一個極其靈活的數字化及個性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工業4.0”對制造業的未來面貌進行了描述,提出了繼蒸汽機的發明、機械化生產和信息技術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將迎來一場全新的革命,這場革命以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為主要標志。目前“工業4.0”這個概念在全球工業領域反響強烈,引起了極大的共鳴。“工業4.0”可以讓設備和設備之間展開對話,生產設備及產品之間互相交流,創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對話窗口。也許到了2020年,每個病人吃的藥物是根據其個體的獨特基因來配方的;用戶的午餐能夠依據個人的愛好和營養需求來調配生產;工廠生產線能夠依照員工預期的時間開工;而正在生產的車間里是由上一臺機器來告知下一臺機器接下來應該做什么,這一切都無須技術員親手操作。“工業4.0”時代的特點就是將工作的重心向符合用戶個體化需求的生產方式轉移。“工業 4.0” 的效率將遠遠高于以往的機械自動化,甚至也要高于數字制造。“工業4.0”在制造業方面更加重視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掌控。以往研發一款新產品需要7~8年的時間,現在需要兩三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就夠了。“工業4.0”的未來趨勢就是使產品設計、生產和上市的時間間隔縮短。

      自從人類步入工業社會,社會每經歷一次重大變革,都要歷經由新技術而引發的產業改革,進而引起社會形態的重大改革。21世紀以來,面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工業4.0”時代迎來新的曙光。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中國,面臨這場新的技術革命,既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 中國在“工業 4.0”時代面臨的挑戰

      智能生產、智能控制……“工業4.0”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畫面。但即便是科學技術水平領先的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想要真正進入“工業4.0”時代,仍然任重而道遠。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雖然有著巨大的工業制造體系,然而目前制造業的發展仍然以擴大再生產為主要方式,特別是近年來面臨著高端制造業產品水平低下、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速度緩慢等影響制造業轉型的特殊困難,通過“工業4.0”這項新的工業革命能否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對中國制造行業來說,是異常嚴峻的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跨入了制造業大國的行列。可在產品方面,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競爭力較強的產品主要有服裝、鞋襪、紡織品等,而這些都不屬于高附加值產品,個別高技術產品也主要是靠來件組裝或來料加工。是“中國制造”而非“中國創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制造”在國際上就是“廉價貨”的代名詞,也是中國最大的悲哀。其次,在技術方面,中國大量企業主要靠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技術的對外依賴可以達到50%以上。中國80%的芯片,幾乎全部的高檔液壓件及發動機要依靠國外進口。在中外合資企業里,外商掌握著所有的核心技術及售貨渠道,而我們只有用廉價的勞動力制造國外的品牌,也只能換來的是少之又少的效益,大量的利潤被國外資本家賺取。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在世界上實際上是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最后,在工業制造業行業,中國進入世界前500強中的企業越來越多,但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比較,中國工業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還嚴重不足,想成為國際經濟舞臺上具有影響力的大企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今年的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貫徹“中國制造2025”做了重要部署,這很快讓人聯想起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中國制造2025”,其主要著眼點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這與“工業4.0”中提到的以信息技術帶領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為了能夠迎接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我國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又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做大做強高新技術行業,促使新技術與新產業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間,我國研發新技術的經費占GDP的比例超過了2%,甚至超過了法國、加拿大等國。政策和資金的轉移效果顯著,比如在2013年,在全世界制造業的32個行業中,中國在其中的7個行業中地位領先。

      盡管中國在工業制造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 “工業4.0”時代向我們襲來之際,如果我們不想被這一新的工業革命搞得手足無措、缺乏準備,就需要及時在戰略、技術和人才層面上,作出重要的戰略調整,推動工業制造業全面發展。

      3 “工業4.0”時代影響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就業因素分析

      3.1 就業能力因素

      通過對往年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我們了解到,企業比較關心的是一名經濟管理類的畢業生是否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大多數企業對學生各種能力的重視甚至遠遠超過了對學生在校成績的重視,他們往往對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比較青睞,因為這些學生一般都有比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事管理類職業的人必須擁有的專業素質,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生產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動化則需要它的管理人員必須要擁有這項技能,他們身上的這些技能能幫助企業實現人、財、物的最佳調配,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3.2 激烈的就業競爭

      目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因為經管類專業主要培養高級管理型人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白領”,人們認為這一職業擁有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這一趨勢使得很多學生對這一專業心向往之,每年都成為大學生選報專業的重點,因此每年都有一大批經濟管理類的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并且,多年來,我國高等學校連續擴招,大學生入學的門檻越來越低,入學率也越來越高,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大學生人數的急速增加,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重就業的難度。在未來十年內,也就是“工業4.0”時代到來之前,經管類大學生還會不斷增加,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4 “工業4.0”時代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利弊及趨勢分析

      4.1 就業前景利弊分析

      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由于從產品、設備到運輸系統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連接,彼此之間能夠實現自動通信,實現了全部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自動化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智能化意味著機器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人腦,這都會極大地節省勞動力,經濟管理類的畢業生在這樣一個浪潮中也無法幸免,這對經濟管理類的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也會帶來整個行業高速的運轉,這就需要專門的管理人才來進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整合,從而帶來最大的效益,所以,未來的“工業4.0”時代將急需這樣的高級管理人才,這也為經濟管理類的畢業生提供了比較大的契機。

      4.2 就業趨勢分析

      陳德基教授認為,其實,未來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沒什么大的改變,依然看重人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及創新能力,能夠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烏守保認為,未來“工業4.0”時代需要兩類人才:一是具有系統性思維的人才,能夠讓智能產品、智能工廠和智能物流實現互相連接。二是有創新型思維的人才,而這兩方面的技能都是經濟管理類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要求。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可以肯定地說,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肯定會對某些從事體力勞動員工的就業產生巨大的沖擊,但筆者認為,“工業4.0”也會給經濟管理類人才更大、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為經濟管理類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因為在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數行業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及銷售等環節,大多數都是獨立運行,分別是由不同的行業去操控,而要真正讓“工業4.0”時代轉變,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管理系統把這些環節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具有高效率的網絡。這就需要經濟管理類人員能夠高效、及時、靈活地進行分析與決策,充分調動和整合行業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等資源,使之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高等院校的擴招,目前人才市場趨于飽和,在未來的十年內還會有大量的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走向市場,這無疑會對他們順利就業造成很大的困難。但是,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應對未來的就業充滿信心,相信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也會給高質量的經濟管理人才提供很好機遇。所以,“工業4.0”時代,經濟管理類型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超越了前面任何一次工業革命,在未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經濟管理類的畢業生或許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和就業機會。經濟管理類學生為了能夠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順利就業,應從現在做好準備,全面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包括自我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并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增強適應時展適應職業需求的能力,富有團隊意識,增強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在選擇職業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爭取在“工業4.0”時代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級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小娟.基于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

      [2]張芊.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現狀調查分析[J].大眾商務,2010(5).

      [3]包迪鴻.經濟類研究生的就業趨勢與教育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5(15).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 怡红院亚洲红怡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五月六月丁香激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青青|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亚洲女久久久噜噜噜熟女|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ideos|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