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弘揚勞模精神的現實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馬克思有史以來,就有大量的關于其中內涵哲理闡釋,我們都知道在的理論中是十分重視工人的力量的,而目前社會中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中就有勞模精神具體的將其表現出來。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我國對于“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也是十分重視的。各個領域的都有工作者,那么總有一個良好的風氣對于這個領域的發展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到那些“懶惰”的工作人員。
二、現實意義上的“工匠精神”
談到“工匠”我們不免就能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各個崗位的工作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而這些人中有有不同領域的,但他們都有職業上的堅持,這些正能量的表現正是當前我國社會中所需要的,綜合運用,在我國工人的勞動過程中逐漸匯集一些美好的品質,并將這些美好品質傳達給更多人,將這種“工匠精神”成為每一個工作者心中的一把標尺,在不斷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時,打造出更加精美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對社會中努力勞動人們的一種價值肯定。而這種精神肯定,可以促使人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更具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可以有效對當下的一些“燥”的情緒和追求“利益”的工作者的心態形成沖擊,有效抑制這種不良風氣的散播,使各個領域的工作者在工作中是處于一種競爭向上的積極狀態,而不是相互傷害的利益糾紛。
三、用解釋“工匠精神”中的人本內涵
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實踐“工匠精神”的呢?我們都知道當今社會處于一個轉型時期,經濟與科技在創新的背景下,是一個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十分需要精神支持的。我國近年來已經也正逐漸從制造的數量到質量甚至是創意上的表現,在中是十分重視工人的地位以及其表現得,在當下一些工作的市場中存在一些造假或不真的行為,這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一種極大的威脅,而弘揚“工匠精神”恰恰是通過精神傳達走群眾路線,是國家凝聚人民力量的一種體現,從人民的心理入手,傳遞正能量,將這種精益求精、創新、奉獻地精神內涵傳入每一位工作者的心中,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制造工藝更加完善,并且堅持創新的態度也會是我們各個領域的發展道路變得更加寬廣。當然除了要促使工人們在技巧上的能力得到提高,對于工人們思想行為上的影響也是要有的,畢竟人首先要擁有思想上的轉變才能更好的去做手中的工作。
四、“工匠精神”中人本內涵發展的積極意義
當今社會,“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標志性詞匯,它代表著擁有美好品質以及敬業態度與精巧技法的一些人,這些人是萬萬勞動者中的一員,但是他們又是特殊的,因為他們比之其他人更具有更敬業的態度。弘揚“工匠精神”是目前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并且它也恰恰是中國化的另一體現,即將工人階級的力量發揮出來。現如今不僅僅人們口口相傳的一種傳播,更多的是各種媒體傳播中的一份影響力。當節目中出現那些敬業崇高的工作者的身影時,我們更多的是為他們的精神所感染,而這種影響力則可以帶動更多的人積極的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當中去,為我國各個領域的建設錦上添花。
另一方面,我國在經濟上的轉型以及市場上的發展也是需要這些正確的敬業的認知觀念的,因為只有有了這些才能是我們真正的走向轉型的階段,才能使我國真正的成長起來,而這些一點一滴的努力最終都會匯集成江流使我們的國力迸發出無限生機。
這次會議主要是傳達貫徹在福建南平召開的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會議精神,交流全市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做法和經驗,對下一步科技特派員工作進行部署。省科技廳對我們市的科技工作一直十分關心支持,對科技特派員工作指導非常及時,過來我們召開科技特派員會議,每次省廳的領導都蒞臨指導,今天,助理巡視員親臨大會并將作重要講話,我們表示衷心地感謝。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今天郭書記、張市長、劉部長、劉市長都到會并將作重要講話,請大家很好地研究落實。上午,大家看了府、茌平的現場,都很受觸動,很受鼓舞,現場展示了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業績,體現了科技特派員在一個產業、一方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呈現了向上的發展生機,進一步增強了大家抓好科技特派員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剛才,各縣(市、區)領導同志作了很好的發言,聽了很受啟發。下面,我從兩方面談一談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科技特派員工作進展情況
兩年多來,我市的科技特派員工作在科技部和科技廳的幫助支持下,有了很大進展。到目前,有1371名科技特派員和24名法人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村經濟第一線,教給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全市科技特派員工作呈現了這樣四個特點:一是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把科技特派員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整體部署,調動相關部門、社會和市場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各級、各部門聯合推動的局面正在形成。從市里講,從決策到動員,從動員到調度,從調度到督導,在整個工作進程中,郭書記、張市長、劉部長、劉玉蘭市長都親臨親為。臨清市、莘縣、、東阿縣等縣(市、區)的領導同志也都親自抓點,幫科技特派員所需,解科技特派員所難,茌平成立了科技特派員辦公室,冠縣將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納入各級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為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健康順利開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探索途徑,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有效機制。正像郭書記在南平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會議上發言中所講的,在短短兩年的實踐中,大家探索形成了八種模式:即領辦園區、資金入股、技術承包、返租倒包、科技中介、技物結合、組建協會、無償服務。目前,擁有領辦園區共同體36個,培育示范基地200個,示范面積6萬畝,推廣面積85萬畝;資金入股共同體47個;技術承包共同體75人;返租倒包共同體12個;科技中介組織45個;技物結合共同體76個;組建協會200多個,會員3.4萬戶,全市30%的家禽、26%的水產品、20%的果品、15%的蔬菜都是通過協會組織生產銷售的;無償辦培訓班3900多班次,參訓農民51萬人次,培養農民技術員5000余人,發放技術資料50萬份。在上述八種模式的運作中,涌現了一大批質量高、效益好的典型。例如:市林業局科技特派員周朝華,投資650萬元,在縣十五里園鎮建成了集科研、生產示范、市場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櫻桃山莊科技示范園,引進名優新果品品種30多個,建成了1600畝的示范基地,帶動周圍10多村農民致富,培訓農民技術員2000多人次。高唐縣匯鑫辦事處的科技特派員王寶峰組建苗木協會,吸收26個社會投資人和116戶農戶參加,吸納社會資金260萬元,建設了示范基地3000畝,明年可發展到1萬畝,總收入可達億元,可帶動3000戶農民增收致富。在農民收入增加的同時,科技特派員的收入也隨之增多,其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達到43人。三是制定政策,營造環境,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研究,對科技特派員實行了“三保留、三優先”政策,在編制、職務、工資、職稱、年度考核、機構改革、提拔使用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相應政策。2005年,市里拿出科技三項經費765萬元支持了53個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科技示范項目;各級投入1200萬元專項經費,吸納社會各類資金投入科技特派員工程2億多元。全市提拔科技特派員為副科以上干部30人,科技特派員“雙向任職”的副職120名,正職56名。高唐縣投入200萬元,貼息支持科技特派員創辦項目,對22名模范科技特派員進行了獎勵,獎勵資金達14.4萬元,提拔了4名優秀科技特派員為副科級干部。莘縣將6名科技特派員評為“縣十大科技人才”,每月享受200元的政府津貼。四是促進了農業生產和管理的市場化進程,對破解“三農”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科技特派員工程的實施,實現了科技資源和科技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學科的流動,此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優化配置并重新組合,把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生產要素有效地配置到農業的產業化過程中,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科技特派員帶領農民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農村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增加了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快了產業化進程。在過來的2年中,吸引市外科技特派員203人,法人科技特派員24個,形成了一個集試驗、示范和推廣于一體,開放性、多門類、多層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到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員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已達360多個,組建龍頭企業和公司76個,引進800個農業新品種,推廣700多項新技術和200多種新的種植、養殖模式,為破解“三農”問題積累了經驗,走開了路子。冠縣斜店前社莊省勞模、村黨支部書記徐明顯,近二十年來,帶領村民以科技致富,在過來的兩年中,聘請中國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北京市花卉研究所為法人科技特派員,組建了恩信光大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投資400萬元,建成了3000m2的高標準智能溫室和100個品種的冬暖式大棚,為群眾增收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回顧二年多的實踐,深度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其中最主要的,我覺得有這樣三點:(一)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成功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人,在人才。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最主要、最迫切的是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組織引導大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到農村為“三農”服務,他們下去帶政策、帶技術、帶信息、帶管理、帶市場、帶服務,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普及科技知識,增強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更深的層面上思考,科技特派員工程,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是對現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基礎上的系統集成,是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過程中的機制創新,是現代農業、農村、農民的孵化器。這項工程通過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為傳統農業開拓新領域,為農民增收尋找新源泉,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通過導入現代科技,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使農業生產向工業生產延伸,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培訓鄉土人才,最終實現農民知識化,推動傳統農民向現代化農民轉變。所有這些,必將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是對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推動。科技人員下派,不僅是有科技職稱的科技人員,還有有一技之長或經過培訓有了一定技術的黨政干部,他們下去,對于推進黨政機關減員增效,進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是一個助推器。科技特派員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了新型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科技人員的價值得到實現,這為改革人才開發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培訓、使用、激勵等環節的研究探索和政策支持創新,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會產生重要影響,對形成人盡其才、各得其所的選人、用人機制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大大促進了鄉鎮原來科技推廣體系七站八所的改革,實現了科技資源,特別是科技人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優化配置和重新整合,打破了舊觀念和舊習慣,把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農業生產體系中進行有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體制,形成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構建了新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三)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為加強農村“鄉土人才”、“田秀才”隊伍建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科技特派員下去與農村的“鄉土人才”、“田秀才”結合,與農民結合,與農業生產結合,與鄉村企業結合,密切了與農村、農業和農民的聯系,從而成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途徑。農村鄉土人才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對農村最了解,對農民最有感情,他們講話,農民愛聽,他們辦事,農民相信,他們是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科技特派員與他們結合,通過科技特派員的指導、幫助、示范、帶動,在生產實踐中手把手地培養,使這些“土專家”、“田秀才”在田間闖出新天地,在地頭成就大事業,廣大農村實用人才的狀況,將會大大改觀。隨著科技特派員工程的深入實施,“洋”科技特派員會帶出一大批“土”科技特派員,“大”科技特派員會帶出一大批“小”科技特派員,進而這些土生土長的科技特派員會“滾雪球”似的為農村培養一批批實用科技人才,開創農村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新局面。
二、認真貫徹南平會議精神,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工程
全面分析科技特派員工程進展情況,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南平已派出7批6790人次進駐1447個村、場,覆蓋村總數的88%以上,累計1877名科技特派員與農戶或基層經濟組織建立了經濟利益共同體,實施項目1125項,總投資1.89億元。與南平對照,我市的情況一是規模小,只能說有了一些典型,全市有技術職稱科技人員2927人,到目前,還沒下去一半;二是資金支持不夠,有的因缺流動資金,限制了特派員組建的公司、企業的發展;三是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還需進一步強化,科技特派員工作在黨委、政府整體工作的位置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從我們科技特派員內部工作來看,管理工作缺專職或兼職人員;各縣(市、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總結推廣典型經驗不及時;走開放發展的路子,發揮法人科技特派員的科技資源潛力還很不夠;有的科技特派員知識陳舊,思想觀念不開放,適應能力不強;對科技特派員的考核評價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科技特派員運行模式和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對上述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重點突破,使科技特派員工程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我們要認真總結回顧,揚長避短,再接再勵,開拓創新,堅持走開放實施科技特派員的路子,做到領導開放,政策開放,措施開放。務必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1、強化認識。科技特派員工程,源于群眾需要,成于基層實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科技特派員是現代科技的“播種機”,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三農”政策的“宣傳隊”。她不同于“科技下鄉”和“科技進村活動”,把短期活動轉為長期行為;不同于聘任的“科技副職”,把基層的行政領導轉為直接參與農村生產實踐;不同于傳統的科技推廣體系,把生產咨詢行為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和面向市場需求的經濟行為;不同于定點“幫貧扶困”,把農村的脫貧解困轉為示范帶動;不同于機關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動“鍛煉”轉為“主動”發展;也不同于簡單的技術服務,把生產環節的單一運作轉為實現產供銷的集成運作和農村經濟系統運轉。科技特派員實踐成功的關鍵,在于把主體還給了農民,把利益還給了農業,把需求還給了市場。科技特派員的實踐,已成為農村科技工作領域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創舉。我們要從這樣的高度思考這個問題,定位這項工作,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
2、把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做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抓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提出了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發展要求。建設新農村,呼喚新人才。所有這些,都迫切需要抓好興農產業領域的農村科技工作,急需推進創新基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農村科技進步。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抓好科技特派員工程,通過科技特派員培養、造就、推動一大批能創業、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農村實用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創新運行機制。科技特派員工作開展以來,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各單位都積極探索,創造了很多好經驗,形成了我們自己特色的“八種模式”。按照南平會議精神的要求,要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一是要建立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多元、開放式、充滿活力的機制,進一步激活科技資源,使技術服務更具長效性和實效性。二是要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公益與經營相結合、科技特派員服務與鄉土人才服務相結合、科技服務與其他服務相結合,多種形式為“三農”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為“三農”服務“兩張皮”問題。三是要在農業技術引入和推廣的同時,注意把技術與信息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既解決生產環節的服務,又注重把服務內容向產前、產后延伸,由單一的技術服務向綜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