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公共利益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之后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監管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公眾利益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維護公眾利益只能由國家法律授權的機構來行使。市場難免存在缺陷,純粹的自由市場必然會導致自然壟斷與社會福利的損失,并且還存在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公平問題。在現實經濟中通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市場失靈:自然壟斷。假設在社會理想的產出水平下,只有一個廠商從事生產,該產業的生產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時的市場就是自然壟斷市場。處于該行業中的每個公司都會在利益驅動下爭相兼并擴張,之后形成壟斷市場而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壟斷者通過限制產量、抬高價格,使商品價格超過邊際成本而獲取超額利潤,必然帶來導致市場效率的喪失。"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未被交易雙方包括在內的額外成本或額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務時,如果社會利益或成本與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間存在差異,那么自由競爭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管私人之間可能通過協議來解決外部效應問題,但達成協議的交易費用往往過高,而市場監管卻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在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分布往往不對稱,一般而言生產者比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信息。生產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是按優質優價的原則來出售商品。這樣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下,銷售質量更好的生產者被迫退出市場以逃避損失,而質量較差的生產者則乘機占領市場,出現“劣貨驅逐良貨”的現象。信息不對稱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費者能夠據此區分產品質量的高下,監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場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論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其實施監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前,證券市場監管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體改委、國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機構及上海、深圳兩地地方政府參與管理的形式。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以后,證券監管由國務院證券委負責,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委的執行機構,承擔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任務。國務院撤銷了證券委,同年確認中國證監會為證券監管的主管機關。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證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如《公司法》、《國庫券條例》、《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證券市場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證券法律法規均已頒布執行。作為根本大法的《證券法》的出臺,進一步確立了中國證券市場法律規范的框架。以滬深交易所設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幾年走過了國外證券市場上百年的自然演進的發展過程,應當說政府的積極推進功不可沒,然而毋庸諱言,年輕的中國證券市場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監管制度缺乏長遠規劃。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中科創業”、“億安科技”操縱股價行為在發生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而“瓊民源”事件的查處過程竟長達兩年。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弱效性。對違規行為處罰顯得過輕。如民源海南公司動用銀行貸款和透支操縱“瓊民源”股價非法獲利))萬元,查處后除了沒收非法所得以外,僅處以警告和罰款了事。實際上,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卻轉嫁到公司股東身上,并無過錯的中小股東往往受害最深。對應承擔直接責任的違規公司的高管人員處罰過輕,弱化了監管效果。"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目前我國的證券監管體制決定了中國證監會是證券市場的唯一監管機構,一方面提高了證券監管決策實施的權威性,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有損決策的科學性。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作為政府代表,除了承擔監管職責以外,還擔負著培育和完善證券市場的職能,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預見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監管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高效率的證券監管是保障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以下從監管法律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監管、獨立董事制度、證券市場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和建議:對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建設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確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證券監管機構法律地位的條款和細則;加強立法建設,增強證券監管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備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增強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化法制內容的實效性;-’建立健全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實施機制,杜絕有法不依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適應證券網絡化和市場開放的發展趨勢,盡快制訂適宜的相關監管規章制度。!從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在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同時,努力為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監管激勵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加強證監會派出機構監管職能,建立健全派出機構監管績效考評機制。重點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增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制度建設,切實搞好上市公司監管工作。"獨立董事制度。首先,確立獨立董事應有的社會地位,提高獨立董事參與上市公司最大決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獨立董事人才庫;其次,明確區分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不同職責,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強關于獨立董事的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的監督,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建立一個主體多元化,結構多層次,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逐步改變目前僅由證監會單方面壟斷監管規則制訂的局面,縮小行政監管直接作用于市場的范圍。讓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等自律監管主體來填補行政監管收縮后留下的空白,強化自律監管對行政監管的制衡,多方面約束并盡可能減少政府機構執法中腐敗現象的發生。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對監管者的監督在我國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動監管的法制化和市場化,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包括內部制衡機制和外部制衡機制,保障公眾及媒體的監督權力,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摘要:證券市場是信用制度與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風險高度集中的市場,具有風險來源廣、傳導性強和社會危害巨大等特點。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與飛速發展的現實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從證券市場監管的理論依據出發,分析了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證券市場;自律監管;行政監管

      證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證券市場特有的籌集資金、資產重組、公司價值發現及風險提示等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由于證券市場運作機制復雜、資本虛擬性等原因,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極大。實踐表明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可以提高運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風險,使證券市場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曹鳳岐等,證券投資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燕洪,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與市場紀律———國際金融監管新趨勢的模型解析特區經濟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第2篇

          關鍵詞:證券市場;自律監管;行政監管

          證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證券市場特有的籌集資金、資產重組、公司價值發現及風險提示等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由于證券市場運作機制復雜、資本虛擬性等原因,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極大。實踐表明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可以提高運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風險,使證券市場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一、公共利益論簡述

          公共利益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之后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監管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公眾利益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維護公眾利益只能由國家法律授權的機構來行使。市場難免存在缺陷,純粹的自由市場必然會導致自然壟斷與社會福利的損失,并且還存在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公平問題。在現實經濟中通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市場失靈:自然壟斷。假設在社會理想的產出水平下,只有一個廠商從事生產,該產業的生產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時的市場就是自然壟斷市場。處于該行業中的每個公司都會在利益驅動下爭相兼并擴張,之后形成壟斷市場而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壟斷者通過限制產量、抬高價格,使商品價格超過邊際成本而獲取超額利潤,必然帶來導致市場效率的喪失。"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未被交易雙方包括在內的額外成本或額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務時,如果社會利益或成本與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間存在差異,那么自由競爭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管私人之間可能通過協議來解決外部效應問題,但達成協議的交易費用往往過高,而市場監管卻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在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分布往往不對稱,一般而言生產者比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信息。生產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是按優質優價的原則來出售商品。這樣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下,銷售質量更好的生產者被迫退出市場以逃避損失,而質量較差的生產者則乘機占領市場,出現“劣貨驅逐良貨”的現象。信息不對稱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費者能夠據此區分產品質量的高下,監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場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論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其實施監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前,證券市場監管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體改委、國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機構及上海、深圳兩地地方政府參與管理的形式。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以后,證券監管由國務院證券委負責,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委的執行機構,承擔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任務。國務院撤銷了證券委,同年確認中國證監會為證券監管的主管機關。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證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如《公司法》、《國庫券條例》、《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證券市場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證券法律法規均已頒布執行。作為根本大法的《證券法》的出臺,進一步確立了中國證券市場法律規范的框架。以滬深交易所設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幾年走過了國外證券市場上百年的自然演進的發展過程,應當說政府的積極推進功不可沒,然而毋庸諱言,年輕的中國證券市場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監管制度缺乏長遠規劃。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中科創業”、“億安科技”操縱股價行為在發生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而“瓊民源”事件的查處過程竟長達兩年。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弱效性。對違規行為處罰顯得過輕。如民源海南公司動用銀行貸款和透支操縱“瓊民源”股價非法獲利))萬元,查處后除了沒收非法所得以外,僅處以警告和罰款了事。實際上,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卻轉嫁到公司股東身上,并無過錯的中小股東往往受害最深。對應承擔直接責任的違規公司的高管人員處罰過輕,弱化了監管效果。"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目前我國的證券監管體制決定了中國證監會是證券市場的唯一監管機構,一方面提高了證券監管決策實施的權威性,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有損決策的科學性。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作為政府代表,除了承擔監管職責以外,還擔負著培育和完善證券市場的職能,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訴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預見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監管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高效率的證券監管是保障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以下從監管法律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監管、獨立董事制度、證券市場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和建議:對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建設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確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證券監管機構法律地位的條款和細則;加強立法建設,增強證券監管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備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增強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化法制內容的實效性;-’建立健全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實施機制,杜絕有法不依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適應證券網絡化和市場開放的發展趨勢,盡快制訂適宜的相關監管規章制度。!從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在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同時,努力為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監管激勵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加強證監會派出機構監管職能,建立健全派出機構監管績效考評機制。重點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增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制度建設,切實搞好上市公司監管工作。"獨立董事制度。首先,確立獨立董事應有的社會地位,提高獨立董事參與上市公司最大決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獨立董事人才庫;其次,明確區分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不同職責,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強關于獨立董事的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的監督,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建立一個主體多元化,結構多層次,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逐步改變目前僅由證監會單方面壟斷監管規則制訂的局面,縮小行政監管直接作用于市場的范圍。讓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等自律監管主體來填補行政監管收縮后留下的空白,強化自律監管對行政監管的制衡,多方面約束并盡可能減少政府機構執法中腐敗現象的發生。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對監管者的監督在我國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動監管的法制化和市場化,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包括內部制衡機制和外部制衡機制,保障公眾及媒體的監督權力,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參考文獻:

          曹鳳岐等 ,證券投資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燕洪,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與市場紀律———國際金融監管新趨勢的模型解析   特區經濟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第3篇

      一、證券持有體系的變遷和基本模式

      在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前提是有相應的證券,但投資者對于擁有的證券通過什么方式持有,也就是證券持有方式,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育程度的市場上卻不盡相同的。從總的過程來看,證券持有可以分為兩種,即直接持有方式和間接持有方式。

      (一)直接持有證券方式

      這是一種較傳統的持有證券的方式,即投資者直接持有證券,表明擁有證券所有權,而證券發行人能夠直接知道投資者是誰,因此確認投資者的所有者權益。所謂的直接,是指不需要通過其他的中間機構就能夠表明證券所有權的歸屬和權益享受,這是區別于間接持有方式的重要一點。直接證券持有,根據證券是否進行了無紙化和托管,在持有方式上有些不同,但原理基本一樣的。

      1、證券未進行托管:證券未進行托管時,證券主要形式是有形憑證。對于不記名證券,持有人就是投資人,可以憑證券享有相應權益;對于記名證券,其證券投資人是在證券發行人發行登記簿載明姓名的人。在直接持有方式下,發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誰是投資者,而投資者對于證券權益體現為直接的所有權形態。

      證券直接持有體系在證券權益的確認方面比較簡單,但是相對來說證券的轉讓和清算手續就比較煩瑣。要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么為了一筆交易費時費力地去發行人的登記簿上變更登記。隨著證券交易量的擴大和全球交易,原有證券清算、結算體系遠遠不能適應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帶來的記錄變更工作,以至于在華爾街產生了所謂的文書工作危機。

      2、證券進行托管: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得文書工作得以緩解。既然交易和清算速度快了,證券本身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需要移動交付才能表明交易成功,那么在這個最后一步上速度還是沒有大的改進。怎樣才能使證券本身不流動同時保證清算結算正常進行呢?證券界的精英們聰明的腦袋沒有閑著,他們認為提高效率的一種辦法是將所有的證券都存管在一個機構中,通過轉賬方式來改變其所有權,使所有的交易后的清算、結算都在同一個機構內發生,實現證券處理的非移動化和無紙化。CSD根據清算結果和指令,通過對開立在CSD的需要清算的帳戶進行借記或者貸記,完成證券結算和登記變更過程這種設想的實現就是后來證券界普遍使用的中央證券存托組織機構(centralsecuritiesdepositories,下面簡稱CSD)。

      從各國CSD帳戶開立的情況來看,如果每一個投資者在CSD直接持有一個證券帳戶記錄(不管投資者是否通過中介進行證券交易),那么證券發行人可以容易地知道哪些人是其發行證券的投資者(中央托管機構根據投資者賬戶記錄,按照與發行人的協議向發行人提供名錄)。這與在有形證券情況下通過變更發行人簿記來表明證券權益轉變在本質上是一種模式,但更有效率。

      但如果不允許每一個投資者都在CSD持有證券帳戶或者分帳戶記錄,而只是允許那些與CSD有托管合同關系的機構在CSD開立有帳戶,那么投資者只有通過在中介機構開立的證券帳戶持有自己投資的證券。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對持有結構中的某些制度性創新,間接證券持有體系被設計出來,并成為現今國際證券市場上證券持有的主要方式。

      (二)間接持有證券方式

      所謂間接,是指一種從投資者到發行人之間存在一個以上持有層次的制度安排,投資者與CSD以及發行人不存在直接聯系。間接的證券持有,簡單地說,是指投資者通過在某一中介機構開立的帳戶持有證券,這個機構本身處于一個多層次的證券持有系統中,按照這種持有系統:在證券發行人處登記為證券持有人的只是處于這個證券持有體系最頂層的機構,而非投資者本人;投資者開立有帳戶的中介機構在位于其上層的其他機構那里以自己的名義開立證券帳戶,在混同(commingled)的基礎上為所有客戶持有證券。

      下面按照層次來分析這種間接持有系統的一般形態(參見圖例)。

      1、處在這種間接證券持有體系頂層的機構是具有中央證券托管功能的機構或公司(即CSD),在其處存管有大量的由不同發行人發行的證券。在實際中,CSD的功能可能同時與中央證券、結算、清算和登記功能組合在一個機構之中。

      重要的是,在發行人的證券發行登記簿上,證券持有人的名稱是CSD這個機構的名稱或是其別名,而不是具體投資者的名稱,這與直接持有方式是一個大的不同。有時候具有CSD功能的機構不使用自己的名稱,例如美國的CSD是托管信托公司(theDepositoryTrustCompany,DTC,),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托管公司;據統計,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股票的83%和91%的企業債券的登記持有人是CEDE&Co,這是DTC在證券持有登記時的別名。

      2、在間接持有體系里,處在CSD之下的是一些在CSD持有證券帳戶,與CSD有直接的托管合同關系的金融證券機構、證券經紀人、區域性的證券托管人以及其他從事證券投資之類的中介組織(intermediaries),通常這些中介被稱作CSD的參與人。他們在CSD開立有證券帳戶,不管證券是誰投資的,在CSD所開立的帳戶登記的證券持有人都是這些中介機構,不是最終實際投資者。而且,這些參與人在CSD開立的帳戶下面并沒有開立投資者名義的分類帳戶,因此無法反映出參與人帳戶內證券的實際投資人是誰。

      CSD參與人自身還會有客戶,這些客戶(投資者和中介機構)只能在CSD參與人處開立證券帳戶,由CSD參與人替自己存管證券。同時,間接持有方式的慣常作法是,對于客戶持有的同一種證券,在本機構內設立一個該證券的總帳戶,在混同基礎上記錄所有客戶的證券,然后這個總帳戶下設立該客戶名義的分帳戶,記錄以該客戶名義持有的證券數量。

      例如,美國DTC有600多個參與人,主要是各類證券經紀機構、銀行和區域性證券托管人。Euroclear則有近2000個參與人,來自近一百個國家。這些參與人基本上涵蓋了世界上主要的證券中介機構,不僅使得證券業務國際化,而且由于間接持有體系的自身交易特點,極大地分擔了在直接持有方式下中央托管機構帳戶變動的工作。

      3、CSD參與人的客戶某些可能是從事證券經紀等中介服務的機構,那么這些機構仍然擁有自己的客戶群體,客戶在這些機構內開立證券帳戶。這時,帳戶的開立、證券的混同以及帳戶持有人名義等方面需要遵循的慣常作法與在CSD參與人處開立帳戶時的相同。因此,從結構上來看,處于間接持有最底層的證券投資者與發行人和CSD之間的層次可能是很多的,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持有形態。

      從上往下看,發行人只需要與CSD打交道,CSD與其參加人(主要是大的中介機構)打交道,CSD參加人與下一級的中介打交道,最后是某一個具體的中介機構與自己的客戶(證券投資者)打交道。

      從下往上看,投資者不但不會出現在發行人保有的證券持有人記錄上,也不出現在CSD的證券記錄或者帳戶之中,也不出現在與其沒有直接關系的上層中介的證券帳戶記錄上,只是在自己的直接中介機構處在某一種證券下面保有一個分帳戶;同時他們也不擁有證券憑證本身。因此,在這樣一個典型的間接持有體系中,投資者的權益完全依賴于他在直接中介處開立的證券帳戶,而且由于帳戶的混同記載,其也無法向上一層中介主張權利。

      相對于直接持有體系來說,間接持有體系,輔之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與清算結算方式相配套作用,在交易量巨大的國內和國際證券市場上,能夠提高證券結算、登記的效率和安全性,比較有效地解決證券交易、清算以及登記后最后一步問題。因為,只要通過帳戶的變動,無需交付證券憑證,也無需在發行人的登記簿上變更,交易過程就可以完成,降低了流通中的丟失/偷盜等風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輔之于銀貨對付(deliveryversuspayment,DVP)的證券與資金清算方式的日益流行,減少了證券和資金交收時間不一致產生的信用和流動性風險,也適應了證券交易電子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因此越來越多的運用。根據有關報告,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的證券通過這種間接體系持有。

      下面以一個例子簡要說明在一個間接持有系統內部的證券過戶:如果兩個投資者(例C-1,C-2)都是某一個中介機構的客戶,他們之間就某一證券買賣達成了交易,那么只需要由這個中介(中介B-1)相應地在其客戶(C-1,C-2)的帳戶上貸記和借記就可以了,不需要在CSD或者證券登記人變動,也不在需對上一層次的中介機構(中介A-1)的此證券帳戶作任何變動。如果兩個投資者分別通過不同的中介進行交易(C-1與C-3),那么轉讓就稍微復雜一些,那就是需要找到兩個投資者的中介機構(B-1與B-2,或者上層中介機構)都開立有帳戶的中介機構(圖例中為中介A-1,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是CSD了),由這個中介(A-1)在下層中介機構(B-1與B-2)持有的帳戶上作相應的借記和貸記,然后相應的對再下一層中介的帳戶作借記和貸記,最終在客戶(C-1,C-2)的帳戶上貸記和借記,完成過戶。

      應當注意的是,證券托管和證券清算、登記等系統在很大程度上緊密聯系,他們集中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和發展趨勢是一致的。在近十年來,一些國家范圍的證券登記結算和托管機構以及國際證券托管清算結算中心系統紛紛建立或者加強,也反映了這種趨勢。例如1999年,美國DTC與美國全國證券清算公司合并成立了存券信托與清算公司(thedepositoriestrust&clearingcorporation,DTCC),完成了國內清算托管的一體化。

      二、我國的證券托管和持有體系簡述

      我國已經實現了證券發行、交易的無紙化,也實行了證券的中央存管,并且清算、結算、登記和托管機構合為一體,但是從法律上面來看還存在著模糊性。

      以《證券法》為例:第148條規定的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職能包括“證券帳戶、結算帳戶的開立”、“證券的托管和過戶”;第104條規定,“投資者應當在證券公司開立證券交易帳戶”,從語言上不清楚第148條是否要求登記結算機構為投資者辦理開戶,還是僅為證券公司開立。第138條規定,“證券公司辦理經紀業務,必須為客戶分別開立證券和資金帳戶,并對客戶交付的證券和資金分帳管理”,證券公司為客戶開立證券帳戶,不清楚是不是表明也有托管職能。第150條規定,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上市交易前,應當全部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該條指示規定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應當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并沒有規定應該由證券持有人還是其他人將證券持有人所持有的證券全部托管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因而,從法律規定上看,我國法律里的證券托管關系規定還是不清楚的。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我國曾經有兩個分離的登記結算分公司,采取的清算結算方法不盡相同,在證券托管方面的作法也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證券市場清算和托管的統一化進程。原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作為上交所的CSD,對于投資者的證券實行直接托管,因此與投資者在托管法律關系上只有一個層次,投資者證券持有方式更類似于直接持有。原深圳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作為深交所CSD,在1996年以前實行集中清算和分布式登記的模式,1996年5月后同時管理證券商證券總帳以及證券商屬下投資者的明細帳,趨向于直接持有的特征。但是,深圳登記公司雖直接保有投資者帳戶,也保留了券商托管制度,由券商而不是登記公司對投資者的證券進行托管,投資者只能在其托管商處買賣證券,又具有間接持有的某些特征。2001年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業務的集中統一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承接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和深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的業務。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第4篇

      一、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會計信息是一種商品,它既存在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公司、政府、工會、投資者以及債權人),也存在會計信息的供給方(公司)。如果證券市場和經理人市場正常運轉,那么,市場力量就會激勵信息供給方提供信息直至每一單位會計信息產生的邊際成本等于所帶來的邊際收益(資本成本的降低),此時市場就達到了完全市場競爭均衡狀態,從而實現資源配套的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但這種狀態需要以下假設:(1)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會計信息需求者和供給者;(2)會計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Perfect&Complete);(3)市場無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4)會計信息需求者完全有能力理解信息的實質內涵(Content)并對此有一致性預期(Homogeneousexpectation);(5)參與會計信息市場交易的個人都是理性的,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實際上,上述假設就是資本市場有效性應具備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有用的信息以不帶任何偏見的方式全部在證券價格中得到了反映,那么可以認為市場是有效的(Farna,1970)。威廉。比弗(1973)曾在《WhatshouldBetheFASB'sObjectives?》一文論述了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對財務會計及其報表的若干啟示:(1)只要會計政策沒有導致現金流量產生有差別的后果,或對所采用特定會計政策所形成的差別予以披露,以及投資者能夠獲得足夠的信息以至能夠在不同的會計政策之間作出抉擇的話,公司所采取的會計政策便不會影響證券的市價;(2)有效證券市場是與充分披露的概念緊密相關——實質重于形式;(3)市場有效性意味著公司不必過分考慮無知的投資者,即會計報表信息不必用過于簡單的方式表達,以至任何人都能理解;(4)會計報表并不是惟一的財務信息來源,市場競爭機制會促使信息需求者通過其他渠道(如財務分析師、媒體以及公司管理人員的披露等)來搜集信息,從而使信息需求者能夠衡量公司的真正財務狀況。由此可見,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意味著:(1)資本市場具有強大的懲罰和激勵機制促使自利的會計信息供求雙方盡力披露和搜集信息,任何第三方的(包括政府)干預都是無濟于事的,此時會計準則毫無必要;(2)這個理論的假設——完全競爭市場和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都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模式,現實中并不成立,更何況人們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rationality)(Simon,1950),信息需求者不可能完全有能力來理解信息的實質內涵;(3)披露有關戰略信息及其經濟價值可能損害公司的市場競爭地位,從而致使信息供給者面臨著一種權衡,亦即在提供會計信息幫助證券市場充分發揮資產定價功能與隱瞞會計信息使公司在產品市場的優勢最大化之間作出判斷選擇(Newman&Sansing,1993),進而可能影響該理論下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原則。

      二、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理論

      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認為,信息生產的社會最優數量是使社會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的信息數量。然而。會計信息具有公共產品(Publicgoods)的特性,而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和搭便車(Free-riding)行為。會計信息的這種特性恰好是新古典理論和規范理論最根本的分歧,因為前者會計信息是視作為私人產品,而不是公共產品。

      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理論指出,會計信息產生的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以及缺乏一致性等導致了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從而造成市場力量不能最有效地調節會計信息的供求,因此必須借助第三方(政府)加以干預(準則制定)來實現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標準化,以限制資本市場上的壟斷和投機行為(瓦茨和齊默爾曼,1999)。此時,為了實現“最優”的政府管制,會計信息生產的準則應達到什么標準又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許多財務會計學家試圖借助社會選擇理論來解決此問題,例如,查蒙博斯(Chambers,1976)、布若米維奇(Bromwich,1980)和卡星(Cushing,1981)等論證了會計標準化或部分標準化是可行的。然而,(1)上述三種市場失靈都存在一些同樣的缺陷。例如,他們假定政府的選擇會帶來最佳產出,然而他們并未向考察市場結果那樣周密地考察這些選擇的結果(Verrrcchia,1982),亦即犯了“草總是綠的”的錯誤(Demetz,1969)。(2)會計準則的制定需要全面衡量成本與效益。準則的成本不僅包括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和實施會計準則以及公司遵守這些準則時所耗費資源的直接成本,而且還包括影響公司的投資、生產以及融資等方面決策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效益是指在私人市場力量已發揮最大作用的前提下,管制能減少仍然存在的市場失靈,但是目前管制的成本效益性并不能作出明確的論斷(司可脫,2000)。(3)準則制定過程是一種“微妙平衡”的政治問題(Zeff,1978),它需要對不同的社會目標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評判和權衡,從而可能影響會計準則應有的“技術性”規范。

      三、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有效市場假設所進行的大規模實證性檢驗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規范會計理論的合理性。鮑爾和布朗(1968)的開創性研究導致了實證會計理論(PositiveAccountingTheory)特別是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成為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瓦茨和齊默爾曼在實證會計理論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于1986年合著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已成為會計理論的經典之作。

      實證會計理論著重于分析公共干預的政治程序和解釋會計標準的制定過程。按照公共利益理論,會計準則制定者被假定為大公無私者,它會權衡管制成本與市場運作改善后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兩者間的大小,從而盡量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由于會計準則制定過程的復雜性,立法監督準則制定者的具體操作是很困難的,因而最佳會計準則是不可能實現的。于是這又導致了另一種管制理論——利益集團理論的粉墨登場,并且該理論也可能比公共利益理論更能預測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司可脫,2000)。根據利益集團理論,由于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需要經過有關政治程序,因而各類形形的利益集團就會組成壓力集團對準則的制定施加各種影響,以便把結果引導到有利于他們的方向,致使公共干預不能為總體利益而是為強大的利益集團服務??傮w利益只不過是那些利益集團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托辭而已(WattsandZimmerman,1979),因而會計準則制定被人們視為是各利益集團沖突博弈的過程,而不是理性算計的過程(司可脫,2000)。顯然,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成本。這種成本不僅包括制定和實施準則的機構運行成本(直接成本)和公司的遵循成本,可能更多的是間接成本——政治成本(PoliticalCost),亦即是一種為了轉移財富而進行的競爭所導致公司財富轉移的經濟后果(Zeff,1978)。例如,美國政府為防止類似1929年經濟危機的重演于1933年頒布了《證券法》,實證研究表明這一法規作用甚微,其原因就在于管制成本太高(湯云為、錢逢勝,1997)。因此實證會計理論認為,會計準則制定應盡量發揮市場機制而避免利用公共干預。盡管他們也承認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但是他們依然強調公共干預的成本會遠遠超過市場失靈所帶來的成本。

      實證會計理論以理論為依據廣泛運用于會計實務的解釋。自從1933年伯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合著的《現代公司和私有產權》一書出版以來,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已成為現代股份公司的重要特征,而且公司所有者與公司經營者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Principal-agent)。霍姆斯特朗認為,最有效的激勵計劃就是讓人分擔一部分行動后果(如利潤分享、剩余利潤等)(Holmstrom,1979)。運用到財務會計上就是建立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機制,促使公司經營者提供他們與股東雙方可共同觀察到的,能傳遞不包含在回報衡量本身中的有關經營者努力程度的專有信息,并且也能限制經營者通過各種會計政策的選擇來操縱上述信息的相關可靠性,從而使股東較容易觀察和控制經營者的行為,進而減少兩者之間的成本,并最終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

      可以說,實證會計理論在對會計信息披露實務的解釋方面是卓有成效的。首先,實證會計理論揭示了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生產者的激勵機制。規范會計理論(NormativeAccountingTheory)認為,由于人們的有限理性和獲取與理解信息的能力不同,公司經營者會基于自利和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總是傾向于少披露真實會計信息甚至披露虛假、扭曲的會計信息。相反,實證會計理論指出,在資本市場有效性的假設下,經理人才市場(Fama,1980)和公司控制市場(Manne,1965)是公司經營者產生充分信息的非契約性動力,從而有利于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監督,進而減少兩者之間的成本。其次,實證會計理論對于會計準則制定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實證會計理論認為,不管資本市場有效性理論的含義如何,即使會計政策不直接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對于財務會計報告的各種使用者也還是具有經濟后果的(EconomicConsequences)(Zeff,1978)。也就是說,會計準則制定不僅要考慮“技術”(如使用何種會計方法能更有利于計量公司的收入與成本),而且也應注意到執行會計準則將會產生的各種經濟后果(如財富的再分配、風險程度及其分布以及制定、執行條例和訴訟成本等)。正是如此,會計準則執行所產生的諸種經濟后果使得會計準則制定更加復雜化,因為它要求在會計理論領域和政治領域兩方面達到“微妙平衡”,從而使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必須允許不同的利益集團參與會計準則制定,并發出征求意見稿(Drafts),讓所有的利益集團有機會對擬定的會計準則公開發表不同意見。當然這也使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和會計理論研究更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

      簡述證券市場的功能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權證 Black-Scholes 模型 隱含波動率

      一、權證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

      權證標的證券的價格變動是公認的權證價格的最主要影響因素,而權證的自身特征也會影響其價值,再加上市場因素,下面我們將分三部分來說明權證價格的影響因素:

      1.有關標的證券的影響因素

      (1)標的證券的現價。對投資者來說,要衡量一份權證的價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標的證券的價格,在既定行權價格下,對認購權證來說,標的證券的價格與權證價格正相關,標的證券的價格越高,相應的認購權證價值越大。

      (2)標的證券的波動率。證券的波動率越大,對于看漲者,證券的預期價格越高,持有認購權證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對于看跌者,證券的預期價格越低,持有認沽權證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即標的證券的波動率越大,權證買方的盈利可能性就越大,愿意支付的權證價格也越高。

      (3)分紅的影響。分紅與權證價格呈負相關關系。分紅是證券持有者的收益,權證持有者只是有權利在未來可能成為該證券持有者,在分紅時不能獲得該收益,所以分紅可以看作是權證的持有成本,權證投資者需要較低的權證價格來彌補該持有成本。

      2.有關權證特征的影響因素

      (1)行權價格。行權價格是權證合約中規定的持有人到期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價格。對認購權證來說,行權價格越高,權證投資人的收益就越少,所以行權價格與認購權證價格負相關;對認沽權證來說,行權價格越高,權證投資人的收益就越大,所以行權價格與認購權證價格是正相關關系。

      (2)行權比例。行權比例是一份權證所能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數量。行權比例越高,一份權證行權時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數量就越大,相應的收益也越高,一份權證的價格也就越高,所以行權比例與權證價格正相關。

      (3)權證的有效期限。當權證的有效期增加時,權證的價值也會增加??紤]其他條件相同但只有到期日不同的兩個權證,有效期長的權證其執行的機會包含了有效期短的那個權證的所有執行機會,而期限越長,發生不可預測的未來事件機會就越大,從而導致股票價格增長的范圍也就越大,權證的期望收益也就越大,從而權證的價值越大,這與波動性增加的效果是相似的。

      二、權證價格模型

      1.模型簡述:

      目前用于權證定價的模型主要有:B-S 模型、二項式模型。

      (1)Black-Scholes 模型。基本假設:

      ①原生資產(即標的資產)價格變化遵循幾何 Bronw 運動

      。這里,u――期望回報率(expected return rate);――波動率(volatility);dWt――標準布朗運動(E(dWt)=0、Var(dWt)=dt)

      ②無風險利率r是常數且對所有到期日都相同

      ③原生資產在整個期權存續期內股票不分紅不支付股息

      ④不支付交易費(Transaction cost)和稅收(tax)

      ⑤不存在套利機會

      ⑥證券交易是連續的

      ⑦期權是歐式的只能在到期時履約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可以推出歐式權證價格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

      Pw――權證理論價格;Px――行權價格;Ps――標的證券現價;T――權證到期日距離現在的時間跨度,以年為單位;r――無風險利率;――標的證券波動率、即以復利計算的股票年收益率的標準差;N(?)――正態分布概率分布函數。

      (2)二項式模型:由于B-S模型是在假設權證為歐式的情況下推導出,理論上并不適用于美式權證的估值。Cox、Ross 和 Rubinstein的Binomial提出二項式模型:

      ①基礎資產(標的資產)的價格遵從離散隨機模型,這里所假設的離散隨機過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基礎資產的價格只在等時點上的變化,是權證產品的到期日;第二,如果資產價格在時,則在時,資產價格只能有兩種可能,要么,要么,這相當于假定,在每個時間段,收益率只有兩個取值,和,并且這一收益率在每一時間段都是相同的;第三,價格從S上升到的概率是已知的,下降的概率為()。

      在這些假定下,如果在t時,基礎資產的價格為S,剩下的時間(T-t)被分為M等分,,資產價格只在時點上變化,,則每一步的資產價格就可以方便地求出,并可畫成樹狀。在第一步,資產價格為S;在第二步,資產價格為和;在第三步,資產價格為和,如此類推,直到期滿,由于先上升后下降和先下降后上升將得到同一個結果,在第m步,只有m+1個資產價格,如下圖所示:

      ②風險中性假設,即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所投資產品的定價無關。只有當投資可以進行完全保值而不存在風險時,這個假設才會成立。這時,當然可以認為投資者是風險中性的,從投資組合中得到的收益為無風險收益率。在風險中性世界,衍生產品在第m步的價值是第m+1步的無風貼現的預期值。在以上兩個假設下,使用二項式方法,可以得出每一步的資產價格及其概率,權證的定價問題就解決了。

      相應的權證計算公式為:其中,f――權證的價格;p――指股價上升的概率();t――一個細分時間段的長度;――正股的歷史波動率;r――無風險利率;

      2.對模型的修正

      (1)波動率對模型的影響:波動率是對標的資產投資回報率的變化程度的度量,從統計的角度看,它是標的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標準差。由于標的資產價格S是一個隨機變量,回報率也是一個隨機變量,這就決定了波動率不是一個常數,作為投資風險大小的度量,從經濟意義上講,產生波動率的主要原因來自以下三個方面:①宏觀經濟因素對某個產業部門的影響,即所謂的系統風險;②特定的事件對某個企業的沖擊,即所謂的非系統風險;③投資者心理狀態或預期的變化對股票價格所產生的作用。由于影響波動率的許多因素的不確定性,使得波動率總是一個變量,且是隨機變化的。在實際應用時,對波動率的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實際波動率。實際波動率又稱作未來波動率,它是對期權有效期內回報率集波動程度的度量,由于回報率集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隨機過程。

      ②歷史波動率。歷史波動率是指回報率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表現出的波動率,由標的資產市場價格過去一段時間的歷史數據(即St的時間序列資料)反映。這就是說,可以根據回報率的時間序列數據,計算出相應的回報率數據,然后運用統計推斷方法估算回報率的標準差,從而得到波動率的估計值。以股票為例,歷史波動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年歷史波動率估計值;:第i個時間間隔末的股票價格,;:以年為單位表示的時間間隔的長度。

      在計算歷史波動率的過程中,如何選擇一個樣本期(n)非常重要,從統計意義上講,樣本容量越大越好,這樣可減少估計的標準差。

      ③預測波動率。預測波動率又稱為預期波動率,它是只運用統計推斷方法對實際波動率進行預測得到的結果,并將其用于權證定價模型,確定出權證的理論價值。

      ④隱含波動率。從理論上講,要獲得隱含波動率的大小并不困難。由于權證定價模型給出了權證價值與五個基本參數之間的定量關系,將其中四個基本參數及權證的市場價格作為己知量代入權證定價模型,就可以從中求解出惟一的未知量,即隱含波動率。

      (2)用隱含波動率對定價模型進行修正。在定價模型中采用的波動率,是根據標的資產價格(這里以股票為例)的歷史交易資料進行,用歷史波動率作為對實際波動率的一個近似。然而這個依據顯然與事實不符,因為市場瞬息萬變,未來市場結構與市場信息將于過去迥然不同,過去的價格信息難以預測未來的價格趨勢。

      隱含波動率是根據一定的定價模型,參考現在已知的期權價格,推算出的標的股票的波動性。隱含波動率的內涵已經不只是純粹地代表股價的波動性,而是將股價、履約價、利率、距到期日的時間,以及歷史波動率中無法解釋的其他因素如公司未來前景、政策的利多利空等因素納入,市場上的投資者將這些未來可能影響權證價格的因素反映在市價上,因此隱含波動率代表了市場上交易者所認定的標的股票未來的波動性,是現有市場上所有信息的綜合反映。

      一、權證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

      權證標的證券的價格變動是公認的權證價格的最主要影響因素,而權證的自身特征也會影響其價值,再加上市場因素,下面我們將分三部分來說明權證價格的影響因素:

      1.有關標的證券的影響因素

      (1)標的證券的現價。對投資者來說,要衡量一份權證的價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標的證券的價格,在既定行權價格下,對認購權證來說,標的證券的價格與權證價格正相關,標的證券的價格越高,相應的認購權證價值越大。

      (2)標的證券的波動率。證券的波動率越大,對于看漲者,證券的預期價格越高,持有認購權證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對于看跌者,證券的預期價格越低,持有認沽權證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即標的證券的波動率越大,權證買方的盈利可能性就越大,愿意支付的權證價格也越高。

      (3)分紅的影響。分紅與權證價格呈負相關關系。分紅是證券持有者的收益,權證持有者只是有權利在未來可能成為該證券持有者,在分紅時不能獲得該收益,所以分紅可以看作是權證的持有成本,權證投資者需要較低的權證價格來彌補該持有成本。

      2.有關權證特征的影響因素

      (1)行權價格。行權價格是權證合約中規定的持有人到期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價格。對認購權證來說,行權價格越高,權證投資人的收益就越少,所以行權價格與認購權證價格負相關;對認沽權證來說,行權價格越高,權證投資人的收益就越大,所以行權價格與認購權證價格是正相關關系。

      (2)行權比例。行權比例是一份權證所能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數量。行權比例越高,一份權證行權時買入或賣出標的證券的數量就越大,相應的收益也越高,一份權證的價格也就越高,所以行權比例與權證價格正相關。

      (3)權證的有效期限。當權證的有效期增加時,權證的價值也會增加??紤]其他條件相同但只有到期日不同的兩個權證,有效期長的權證其執行的機會包含了有效期短的那個權證的所有執行機會,而期限越長,發生不可預測的未來事件機會就越大,從而導致股票價格增長的范圍也就越大,權證的期望收益也就越大,從而權證的價值越大,這與波動性增加的效果是相似的。

      二、權證價格模型

      1.模型簡述:

      目前用于權證定價的模型主要有:B-S 模型、二項式模型。

      (1)Black-Scholes 模型?;炯僭O:

      ①原生資產(即標的資產)價格變化遵循幾何 Bronw 運動

      。這里,u――期望回報率(expected return rate);――波動率(volatility);dWt――標準布朗運動(E(dWt)=0、Var(dWt)=dt)

      ②無風險利率r是常數且對所有到期日都相同

      ③原生資產在整個期權存續期內股票不分紅不支付股息

      ④不支付交易費(Transaction cost)和稅收(tax)

      ⑤不存在套利機會

      ⑥證券交易是連續的

      ⑦期權是歐式的只能在到期時履約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可以推出歐式權證價格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

      Pw――權證理論價格;Px――行權價格;Ps――標的證券現價;T――權證到期日距離現在的時間跨度,以年為單位;r――無風險利率;――標的證券波動率、即以復利計算的股票年收益率的標準差;N(?)――正態分布概率分布函數。

      (2)二項式模型:由于B-S模型是在假設權證為歐式的情況下推導出,理論上并不適用于美式權證的估值。Cox、Ross 和 Rubinstein的Binomial提出二項式模型:

      ①基礎資產(標的資產)的價格遵從離散隨機模型,這里所假設的離散隨機過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基礎資產的價格只在等時點上的變化,是權證產品的到期日;第二,如果資產價格在時,則在時,資產價格只能有兩種可能,要么,要么,這相當于假定,在每個時間段,收益率只有兩個取值,和,并且這一收益率在每一時間段都是相同的;第三,價格從S上升到的概率是已知的,下降的概率為()。

      在這些假定下,如果在t時,基礎資產的價格為S,剩下的時間(T-t)被分為M等分,,資產價格只在時點上變化,,則每一步的資產價格就可以方便地求出,并可畫成樹狀。在第一步,資產價格為S;在第二步,資產價格為和;在第三步,資產價格為和,如此類推,直到期滿,由于先上升后下降和先下降后上升將得到同一個結果,在第m步,只有m+1個資產價格,如下圖所示:

      ②風險中性假設,即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所投資產品的定價無關。只有當投資可以進行完全保值而不存在風險時,這個假設才會成立。這時,當然可以認為投資者是風險中性的,從投資組合中得到的收益為無風險收益率。在風險中性世界,衍生產品在第m步的價值是第m+1步的無風貼現的預期值。在以上兩個假設下,使用二項式方法,可以得出每一步的資產價格及其概率,權證的定價問題就解決了。

      相應的權證計算公式為:其中,f――權證的價格;p――指股價上升的概率();t――一個細分時間段的長度;――正股的歷史波動率;r――無風險利率;

      2.對模型的修正

      (1)波動率對模型的影響:波動率是對標的資產投資回報率的變化程度的度量,從統計的角度看,它是標的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標準差。由于標的資產價格S是一個隨機變量,回報率也是一個隨機變量,這就決定了波動率不是一個常數,作為投資風險大小的度量,從經濟意義上講,產生波動率的主要原因來自以下三個方面:①宏觀經濟因素對某個產業部門的影響,即所謂的系統風險;②特定的事件對某個企業的沖擊,即所謂的非系統風險;③投資者心理狀態或預期的變化對股票價格所產生的作用。由于影響波動率的許多因素的不確定性,使得波動率總是一個變量,且是隨機變化的。在實際應用時,對波動率的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實際波動率。實際波動率又稱作未來波動率,它是對期權有效期內回報率集波動程度的度量,由于回報率集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隨機過程。

      ②歷史波動率。歷史波動率是指回報率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表現出的波動率,由標的資產市場價格過去一段時間的歷史數據(即St的時間序列資料)反映。這就是說,可以根據回報率的時間序列數據,計算出相應的回報率數據,然后運用統計推斷方法估算回報率的標準差,從而得到波動率的估計值。以股票為例,歷史波動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年歷史波動率估計值;:第i個時間間隔末的股票價格,;:以年為單位表示的時間間隔的長度。

      在計算歷史波動率的過程中,如何選擇一個樣本期(n)非常重要,從統計意義上講,樣本容量越大越好,這樣可減少估計的標準差。

      ③預測波動率。預測波動率又稱為預期波動率,它是只運用統計推斷方法對實際波動率進行預測得到的結果,并將其用于權證定價模型,確定出權證的理論價值。

      ④隱含波動率。從理論上講,要獲得隱含波動率的大小并不困難。由于權證定價模型給出了權證價值與五個基本參數之間的定量關系,將其中四個基本參數及權證的市場價格作為己知量代入權證定價模型,就可以從中求解出惟一的未知量,即隱含波動率。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亚洲妇女熟BBW|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