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傳播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廣泛使用,企業新聞傳播已經成為企業宣傳的重要方式。大多主流企業都十分重視新聞傳播對于提升自身品牌的作用,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他們往往利用對新聞或事件的炒作,達到宣傳企業的目的。同時,新聞傳播對企業品牌的建設,在某些領域,不次于電視廣告的優勢,特別對于年輕人時,效果更加明顯。許多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職能部門,來負責企業的新聞傳播,來實現自身形象的建設。可以說,現代企業誰搶占了市場話語權,誰就占有了市場先機,誰就是這個的領頭者。借助新聞傳播之東風,發揮新聞傳播之優越性,把握好新聞傳播運用的技術,充分利用好新聞傳播這個高效平臺,對于企業品牌的建立與提升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企業新聞傳播內涵與特點
企業新聞傳播就是企業以大眾媒體為平臺、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把企業目標信息傳播出去。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媒體是企業建設自身品牌所運用的一種手段,簡言之,媒體新聞是一種為目的的形式。經過媒體傳播出去的信息具有較強的“打造性”,這種信息是經過企業濾選過的,是企業希望傳播出去的信息。企業新聞傳播的本質是一種營銷形式,是通過新聞形式來表現。在企業新聞傳播中,新聞是形式,營銷是本質。企業的新聞傳播,不同于報紙、電臺等社會媒體的新聞宣傳,企業新聞的宣傳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為企業”。企業新聞傳播反映的是企業內部各種新聞事件等信息,當然要為企業服務。
三、企業新聞傳播的優勢
大量企業新聞傳播的實踐證明,與廣告傳播等媒介相比,企業傳播具有廣告傳播等所不具備的優勢:
第一,新聞傳播信息量大。廣告本身特有的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詳細具體的對信息加以表現;新聞傳播就不相同,它可以借助文字、視頻等更準確、更詳盡地傳達企業的目標信息。現在很多企業借助專題企業新聞傳播,讓企業更全面、更立體的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公眾對企業有更深層的了解。由此可見新聞傳播比其他傳播形式包含了更豐富的企業信息。
第二,新聞傳播非常及時。新聞傳播的價值在于時效。當企業大量正面事件發生后,需要傳媒在第一時間把具有對外宣傳價值的事件傳播出去,否則就減弱了事件的價值,甚至會失去事件的新聞價值。這種即時、快速是其他傳媒所不具備的。
第三,企業新聞能夠實現再傳播。所謂再傳播就是企業信息被一個媒體傳播出去后,別的媒體能夠再轉載。這種傳播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它因高頻出現,能夠對大眾的視覺產生強烈震撼,能夠產生連鎖效應。
第四,新聞傳播能夠實現最優性價比。典型的是格蘭仕新聞傳播案例。細想,不難發現,格蘭仕在廣告媒體出現的頻率很少,但格蘭仕卻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個老牌企業。為什么格蘭仕廣告投入少,卻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形成一個品牌,除了本身的質量因素外,靠的是新聞傳播,和廣告相比,新聞傳播最具性價比。
第五,豐富的表現形式。新聞傳播與其他傳媒相比有著更豐富的新聞表現形式,更具綜合性:文字、圖片、視頻等絕大多數表現形式新聞傳播都可以利用,使企業的新聞呈現更具感染力、影響力。
四、新聞傳播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意義
新聞傳播的優越性使新聞傳播在企業品牌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品牌的建設至關重要。新聞傳播可以很好的實現對內傳播。企業文化對內傳播具有輔助企業文化形成的功能,又兼使企業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激發員工自豪感功能。一個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積累都與企業文化對內傳播有密切的關系;新聞傳播可以實現企業文化的對外傳播。企業文化對外傳播具有樹立企業形象、提高品牌忠誠度和競爭力的功能,同時也兼有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作用。企業文化的對外傳播是一種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全面準確地對外展示、傳播本企業的文化,最終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留下一個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第二,引導企業正面輿論宣傳。“正確的導向是新聞媒體的生命和靈魂”①企業品牌的建設離不開品牌內涵的有效傳播。新聞傳播能夠幫助企業有效策劃,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制造品牌專題,策劃品牌背后的故事,快速引起社會的關注,實現廣而告之的目的。北京富來涂料,原本是無名小卒,老板“無奈”當眾一喝,使農夫山泉瞬間成名;農夫山泉憑借自身品質,合理的運用新聞傳播,在新聞媒體上策劃天然水與純凈水的“口水戰”,最終拉開與對手在品牌上的距離。企業新聞策劃功不可沒,不僅擴大了企業知名度,也很好地傳播了企業品牌內涵。
第三,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的消費欲望
“任何一種新興媒介都對人類事務的尺度、進度和標準產生影響,從而強有力地改變了人類感覺的比例和感知的圖式”②企業新聞傳播雖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有效的新聞傳播能夠向社會傳遞企業的責任心與企業的價值取向,使企業得到公眾的尊敬與贊譽,提升企業的美譽度。企業形象提升,能夠有效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五、結論
傳播禮儀可以抵御大眾文化對時政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
以當代美國著名的西方理論家、批評家詹姆遜在北京大學開設《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講座為標志性事件,西方大眾文化、后現代主義傳入我國,同時,在市場化經濟的資本和傳媒技術的裹挾下,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共謀和合流,我國的文化生態環境出現了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共時存在的奇特社會景觀,進入了以大眾文化日益擠占文化中心地位的時代。在當下大眾文化轉向的文化環境里,傳統文化退隱,精英文化被嘲諷,崇高和權威被消費主義娛樂狂歡儀式強力解構,主流文化有被邊緣化之虞,主流傳播中時政新聞傳播更是受到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因為時政新聞傳播必須借助中心化和權威性的力量和儀式得以有效實現。
在大眾文化的傳播生態環境里,時政新聞傳播要獲得基本的中心化、權威性、神圣化等內核和儀式的深度模式傳播動力,抵御大眾文化對時政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從傳播禮儀的視角來看,有兩個獲取途徑,一個是時政新聞源即政府機構,一個是時政新聞傳播機構。對時政新聞傳播的源頭來說,政府機構應該按照政務禮儀規范塑造自身的良好公眾形象,是構成其起碼權威性和說服力的中心性新聞信息源場域的先決條件。比如2009年2月18日新華社每日電訊在頭版報道,日本財務大臣中川昭一在2009年2月14日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閉幕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因精神恍惚、屢屢失言而被懷疑醉酒,受到日本各界的強烈指責,而招致黯然下臺。據紅網報道,2011年3月15日,網上一帖曝光,在某縣政府的政法工作會議上,參會的部分干部打瞌睡達10余分鐘,并隨文照片為證,引爆網絡輿論,網友稱這有損官員形象,經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證實,目前該縣委已對三名當事人給予了免職處分。政府官員諸如此類的政務禮儀失范的言行,對政府組織形象的塑造必將形成致命的硬傷,其衍生的時政新聞信息的權威性、中心性和神圣性必然大打折扣。
傳播禮儀能夠促進時政新聞采集階段的人際傳播
在以消費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為性狀的大眾文化傳播生態環境下,時政新聞傳播要在受眾心里樹立客觀、真實、平衡、公正及準確等良好的傳播形象,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必須在時政新聞傳播的采集階段與受訪者的人際傳播過程中,著力營造時政新聞傳播者和時政新聞信息源之間融洽的采訪氛圍,以便時政新聞傳播者在良好的采訪氛圍里,多角度最大限度地從新聞信息源中挖掘時政新聞的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獲得客觀、真實、平衡、公正的時政新聞報道素材。這個新聞傳播階段要取得預期目標,從時政新聞傳播禮儀的視角看,傳播禮儀在此傳播階段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時政新聞傳播的采訪對象或時政新聞信息源絕大部分是黨和政府及群眾團體的各級部門負責人或工作人員,行政部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禮儀成為其工作人員的意識形態,浸潤于心,發乎其外,禮儀成為行政的權威、中心、神圣、等級、規范和秩序的合法性形式來源,行政機構領導和工作人員大都十分注重工作和精神交往禮儀。因此,傳播禮儀就成為時政傳播者與時政傳播信息源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甚至關系時政新聞信息采集的成敗,傳播禮儀往往成為時政新聞傳播者打開時政新聞信息采集對象的心靈之門和打破政治新聞采訪膠著狀態的突破口,由此可以看出傳播禮儀在時政新聞信息采集中的重要地位。
在時政新聞信息采集階段,傳播禮儀發生功用的過程,包括時政新聞采訪前的準備階段、采訪中及采訪后等三個傳播禮儀作用階段。首先,在時政新聞采訪前,要從一切可能的渠道深入認識熟悉采訪對象,在此前提下精心設計采訪提綱,準備多角度訪問的問題,保證盡量不提或少提外行的問題,縮短與征服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是其所從事工作領域的專家的心理優勢場域,否則,時政新聞傳播者不做充分的準備就進入新聞信息采訪現場,提一些無知、天真及違背常識的問題,這是嚴重失禮的表現。時政新聞信息采集對象會認為時政新聞傳播者不重視此次采訪,或者不尊重新聞信息采訪對象,這往往會導致采訪對象在受訪過程中消極對待采訪實施,或者干脆拒絕采訪,使采訪失敗或陷入僵境。其次,在時政新聞采訪實施階段,采訪者的形象和傳遞的身體語言及溝通聲音高低要符合采訪禮儀規范,一是在時政新聞采訪者形象建構方面,必須重視對采訪對象的首因效應,重視根據采訪對象的階層、職業、年齡、性別及采訪場合和采訪規格等因素特點,按照傳播禮儀要求原則,有針對性地整飾自身形象,并注意見面介紹、握手和交換名片等程式禮儀;二是在時政新聞采訪者身體姿態方面,應該采取符合傳播禮儀規范要求的站姿、坐姿,表現出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和謙虛的態度,不要做出讓采訪對象感到時政新聞傳播者散漫、傲慢、居高臨下等無禮的姿勢;三是在時政新聞采訪者的言談禮儀方面,掌握好采訪時的音頻、音速、音量,提問時宜多用平等商討性的祈使句,有效緩解采訪對象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的效果,使采訪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正題和采訪關鍵的敏感話題,相反,用生硬、粗暴的語氣音調,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就會處在消極應付的區域,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并不是不能在采訪中采用尖銳潑辣的提問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采用此提問方式,但要注意剛柔相濟、彬彬有禮、提問尖銳,而不傷害采訪對象的個人感情,不損害現場訪談的融洽氣氛,另外,采訪者在提問時表現得信口開河、語無倫次或詞不達意,不但讓采訪對象不能理解,更是失禮的表現;時政新聞采訪者不要涉及與新聞采訪無關的個人隱私信息,否則,采訪對象對采訪者的人品就會懷疑,使采訪陷入尷尬的境地,出現緊張的氣氛。最后,在時政新聞采訪后,如果還有疑問,要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補充采訪,核對關鍵信息,要讓新聞初稿同采訪對象見面,得到采訪對象的認可,然后告知采訪對象新聞刊播的確切信息,發稿后向采訪對象寄送作品樣本,而不能在采訪完成后將采訪對象置之腦后,不知道新聞稿件具體內容和刊播的日期,采訪對象就會因此處在焦慮的心理狀態中。有時,采訪對象會在患得患失和失望情緒中其與時政新聞采訪者的談話內容,這是失禮和得不償失的做法,時政新聞的信息源網絡會遭到破壞,時政新聞傳播機構和傳播者形象將受到損害,進而產生不利的影響。
傳播禮儀有助增強時政新聞傳播者對受眾的傳播效果
“我國的新聞媒體一直被看做事業機構”,“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進行新聞產品的生產,產品由國家按計劃分配,媒體沒有自主經營的愿望和自主經營的條件”。①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事業改革步伐加快,媒體的經營管理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意識形態方面,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輿論工具,仍然要受到黨和政府的調控,但在經濟上要逐漸融入市場經濟的體系,經營自主和經濟獨立。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新聞傳媒的競爭日益加劇,局部地區的競爭,幾近白熱化。新聞傳媒在傳媒競爭和經濟理性的支配下,以大眾文化的消費主義、后現代主義為取向和競爭手段,以大眾文化的解構崇高、解構權威為趣味,拉近與大眾的心理距離,以大眾文化的后現代無厘頭、碎片化、突破禁忌倫理和狂歡化傳播為奇觀,迎合大眾的低俗趣味。有些新聞傳媒,唯經濟利潤是從,背離自身的社會責任、政治責任和新聞職業倫理,打傳媒經營政策的球,大刊新聞式廣告,甚至為假冒偽劣商品張目,在頭版登載巨幅廣告,用黃色、暴力等信息,不斷沖擊禁忌倫理底線,這給時政新聞傳播帶來了嚴峻的危機。湖南衛視的經典欄目《晚間》,開播以來一直以說“奇”、“趣”新聞的方式讓不少新聞欄目紛紛模仿,為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2008年3月實行改版,節目組將已有的主持人張丹丹、李銳及李兵等3人組成三人組,以說新聞的形式播報新聞,不料卻引來觀眾的一片罵聲,不少觀眾均抱怨,他們不知道該欄目傳播的新聞是真新聞還是假新聞,結果該新聞欄目只得回到原來的傳播風格,取消搞笑風格的《晚間》新聞節目的改版。另外,還有一些新聞傳媒,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晚報瀏覽節目,主持人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繪聲繪色地表演新聞,新聞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是增強了,但該節目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遭到了受眾的質疑,表演新聞使新聞得以成為新聞的內核元素喪失掉了,這些失范的娛樂化行為將新聞價值空心化了,形式擠占內容,手段取代目的,除了無厘頭式地娛樂受眾,只剩下一堆毫無意義的新聞碎片,時政新聞的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功能和傳播目標無從實現。從傳播禮儀的角度來看,時政新聞傳媒和傳播者的這些做法嚴重違反了時政新聞傳播禮儀的重要規范。美國新聞學者梅爾文?門徹在其新聞報道經典教材中將報道要素界定為“準確、恰當溯源、完整、平衡而公正、客觀、簡潔而重點突出、寫作上乘”,②時政新聞傳播者要想重拾受眾對時政新聞的信心,使上情及時下達,黨和政府的政策聲音有效傳播和執行,新聞傳媒必須嚴格遵守新聞傳播的客觀、真實、平衡、公正、準確、權威等傳播原則和傳播禮儀,塑造時政新聞傳媒的良好形象,克服大眾文化和市場經濟對時政新聞傳播的不利影響。
結語
在當前大眾文化轉向的新聞傳播生態環境里,在商品拜物教和傳播符號拜物教的消費主義規制下,大眾傳媒文化掩蓋著利潤目的能指符號的娛樂狂歡,強力解構了大眾傳媒指引著的社會角色,消解了大眾傳媒的威權傳播和主流文化價值。大眾集體無意識地沉溺在消費主義和娛樂文化狂歡里,對時政新聞的指導性和權威性傳播產生抵觸和解構性嘲弄,時政新聞有日益被邊緣化的危險。重視傳播禮儀在時政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避免時政新聞傳播邊緣化的重要路徑。筆者從傳播禮儀可以抵御大眾文化對時政新聞傳播的消極影響,能夠促進時政新聞采集階段的人際傳播,有助于增強時政新聞傳播者對受眾的傳播效果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傳播禮儀在時政新聞傳播中的地位。但限于篇幅和研究重點,未能對當前大眾文化環境下,提高時政新聞傳播力的傳播內容、方式創新和國家文化傳播調控創新等其他宏觀和微觀的路徑進行研究,這是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注釋:
①方漢奇、丁淦林等:《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頁。
②梅爾文?門徹[美]:《新聞報道與寫作》,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
【關鍵詞】事實說;報道說;信息說;傳播本位觀
新聞定義總類繁雜,分類的方式也是標準不一。目前來看,大多采用邏輯范式的分類標準,即屬加種差,按這個標準我們選取中國新聞史中相對權威,有代表性的若干定義作為研究文本,如下:
1. “事實說”
新聞者,乃多數閱讀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①
新聞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②
2. “報道說”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③
新聞是新近變動事實的傳布。④
3.“信息說”
新聞是經報道的新近事實的訊息。⑤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變動的信息。⑥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的信息。⑦
新聞是提一種傳達事物變動最新狀態的信息。⑧
上述“定義”是我國知名的新聞學者、新聞工作者多年學術與經驗的總結,是他們對新
聞這一社會產物最精煉的抽象與理解,因此,影響力與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肯定這些定義在其所處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具體意識形態下的合理性,這也我們做這樣一個研究的前提。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三種“說”提出年代的時代性非常鮮明,這與我國媒介變遷的進程似乎有著微妙的對應關系。因此,筆者試圖從媒介變遷、信息傳播模式的變化的角度探析這種新聞定義演進的過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媒介的變遷過程是復雜的,所謂的變遷并非前一種媒介退出歷史舞臺,更多的是一種漸進的疊加的過程,或者說是作為主流媒介的主導地位的逐步讓渡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關于新聞定義的三種學說與媒介時代大體上有這樣的對應關系:事實說――報業時代 報道說――廣電時代 信息說――網絡時代。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內容分析來研究、闡述承載新聞的媒介的變遷如何影響新聞定義的演進。
從選取的文本來看,“事實說”強調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從定義本身來看:“多數閱讀者所注意”、 “ 廣大群眾欲知”,定義本身強調的是受眾一方的需求,可以說,“事實說”是典型的受眾本位的傳播觀。我們發現,在這種傳播觀下,傳方是弱勢的,傳播過程是通過“滿足需求”實現的。這就導致的傳播模式上是“多對一”的。那么這種“多對一”傳播模式與其所承載的媒介有何必然聯系呢?我們發現“事實說”的提出是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我國的民營報業已經相對發達,1917以后,報紙作為一門產業已經相對成熟,辦報更多的成為一種謀求利益的商業行為,而這種利益的實現最直觀的反映在報紙的銷量上,加之我國當時的廣告業基本是空白,受眾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報紙最直接的消費者。這種看似“傳受”的傳播關系實質上是一種“買賣”關系,作為的“商家”的傳方的弱勢地位便顯而易見了。那么這一時期新聞的定義中所反應出的“受眾需求本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到了20世紀40年代,我國的廣播事業蓬勃發展。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正式開播,標志著中國廣播事業的開始。從此,廣播成為繼報紙之后傳播新聞的又一重要載體。“報道說”就是在這樣的媒介背景下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是1943年在運動中提出了“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新聞定義。不難發現,“報道說”不同于“事實說”最跟本的區別在于“報到說”側重強調的是傳播的主體――傳方。與報紙時代的新聞定義不同,“報道說”不再強調受眾的需求,而僅僅是“報道”、“傳布”,而這種強勢的“報道”、“傳布”體現的則是傳本位的傳播觀。在傳本位的主導下,新聞的傳播模式同報業時代的“事實說”的新聞傳播模式相比也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傳播模式是“一對多”的。而這種一對多的新聞傳播模式與廣播、電視作為媒介的傳播模式也是不謀而合。此外,我們再對文本1.2進行比對發現,“事實說”強調受方需求,而“報道說”則更注重于時效性:“新近發生的”、“新近變動”。那么這種變化與媒介的變遷是否也有聯系呢?我們對報紙媒介與廣播、電視媒介進行比對發現,就時效性來講后者是優于前者的,報紙作為新聞傳播載體與廣播、電視相比,時效性顯得相對局限。報紙的發行通常是每日一刊或每周一兩刊,而且周期性相對穩定。這種特定的新聞生產與模式直接決定了片面強調“時效性”確無太大意義。相比之下,廣播、電視則有明顯的不同,這兩種媒介的出現使得“無周期、不間斷”的傳播成為可能,必要時可以與新聞事件同步,做到現場直播。在這種可能下,“報道說”所強調的“實效性”才變得順理成章。
提到“信息說”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到信息論的引進。信息論是一門用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信息的量度、傳遞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它是1948年美國科學家克勞德?申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提出的。60年代是信息論的一個消化、理解的時期。到了70年代以后,由于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人們日漸的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理念已經廣泛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推動其它學科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中國新聞學定義引進這一概念在80年代,90年代之后日臻成熟,這一時期也正直計算機、網絡普及的初期。網絡作為又一新興媒介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媒介所固有的傳播模式,真正實現了互動傳播。與前兩個時期的定義相比“信息說”最大的特點是我看不到傳受本位關的對立,而導致這種中立傳受觀最本質的原因是網絡時代這種互動傳播模式的變化。也正因為如此,“信息說”成為學界廣泛認可的學說。我們似乎給新聞的定義找到一個迄今為止比較合適的“屬”,而這不僅僅歸功于信息論的引入,新媒介的產生和普及無疑是推動這一過程的最直接的因素,至少我們從傳播模式上看到了這種契合。
綜上,筆者認為,正是媒介的變遷導致了信息傳播模式的變化,進而推動了新聞定義的演進。
【參考文獻】
[1]徐寶璜:《新聞學》,1919年版,第7頁。
[2]范長江:《記者工作隨想》,1961年版《新聞戰線》,1979年第一期。
[3]:《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1943年9月1日版,第188頁。
[4]王中:《新聞論》,1981年5月版,復旦大學《新聞大學》第一期。
關鍵詞:妖魔化中國;中西新聞傳播;差異
一、從中西新聞傳播的差異中尋找“妖魔化中國”的原因
西方“妖魔化中國”由來已久,這其中有諸如意識形態差異,歷史遺留問題,東西方對話交流薄弱等復雜因素。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尋找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原因,具體來說,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加以比較,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傳媒社會控制的差異。不分中西,無論古今,國家、政黨、各種壓力集團,都對新聞傳媒及新聞傳播行為進行著強制的管理和有效的引導。比較起來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社會調控,表面上是通過專門的新聞法、出版法、廣播電視法、新聞記者法以及關于新聞的其他立法與判例對傳媒的調控,實質上仍然是由代表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政府在進行控制。容易欺騙公眾的是,美國針對新聞的控制主要是軟性控制,沒有實施新聞檢查的權利。然而,政府能夠運用多種手段對新聞傳播的若干環節施以影響,以調節和控制新聞的質量、數量、流向和導向。利益集團也常常通過對政府直接進行影響,來調控新聞媒介,而且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新聞媒介容易受到廣告商的掣肘。因此,美國的新聞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代表。這是任何表面現象掩蓋不了的。
(二)新聞傳播動力機制的差異。中國新聞傳播主要以政治為本位,而西方新聞傳播主要以經濟為本位。“政治本位”,即新聞傳播主要以為政治服務為目的,媒體承擔的壓力主要來自政府,評價一個媒體的質量好壞是以政治價值為標準;“經濟本位”,即新聞傳播主要是為了實現經濟價值,媒體的壓力主要來自市場競爭,評價一個媒體質量好壞的標準是經濟營利的多少。西方媒體的“經濟本位”決定了他們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必然追求高收視率。而敵意能產生收視率、閱讀率,這就是他們的游戲規則,什么新聞真實、中國人的感受等,他們根本不會去考慮。不管是通過其他渠道采訪也好,或者是組織他們去西藏采訪也好,可以說“找茬”就是他們的主要心態,長期的“業務訓練”也是這樣要求的。所以西方媒體不惜以喪失媒體公信度為代價,大肆刻意的抹黑中國,這背后的高收視率正是他們撒謊的最大驅動力。
(三)新聞傳媒組織的差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新聞傳媒隸屬于政府或利益集團,大部分傳媒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并實行編輯獨立和經營獨立的方針。在總編輯和總經理的主持下,編采人員和經營人員可以更多地發揮積極性與創造性,對于更好地發揮傳媒社會功能與獲取最大效益是有益的。我國傳媒實行的適當的一元化領導下的機關報、國家通訊社與國家電臺、電視臺體制,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安于吃“皇糧”,靠國家財政撥款生存發展,重采編,輕經營。這種組織模式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但是,中國面臨的國際媒體和全球信息傳播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被美國掌握的。美國媒體周密策劃,精心包裝,以獨立、自由的面孔增加其可信度,而實質上成為國家至上主義和政府聲音的放大器,排除不符合自己價值標準和利益的信息,制造標簽化用語,極力“妖魔化”中國,通過“媒體轟炸”把受眾變成“一邊倒”新聞的囚徒。“媒體轟炸”使整個社會意志被一支看不見的手操縱著。中國的新聞媒體,除了少數幾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向國外傳播新聞,大多數只能對國內傳播。
(四)中美新聞不同的傾向觀。中國新聞界認為,用事實說話的真諦是要求新聞報道做到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傾向性是一個矛盾體的辯證統一。真實性是起決定性影響的主要方面,如果所報道的事實是虛假的、失實的,沒有客觀真實性的,也就使傾向性失去了實際的意義;但是另一方面,傾向性也決不是無足輕重的,傾向性如果發生錯誤,就不可能真實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客觀事實,即使反映出來了,也不可能實現新聞的價值和功用。正式在這一點上,中國新聞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嚴格遵循真實性與傾向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為了爭取受眾,美國的新聞總是矢口否認新聞的傾向性,他們標榜的新聞是“超黨派的、獨立的”。
二、中國媒體能做些什么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真實性;貼近性;導向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41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4-0-01
1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現狀
1.1 盲目追求“時效性”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不同的媒體都在追求新聞的實效性,想在速度層面上贏得獨家。在過去,新聞必須經過一系列的A采訪調查,多方面求證以后,方能進行傳播。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給新聞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幾乎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同時,各媒體間毫不示弱,力求在第一時間內將新聞播報出去,過分追求獲取新聞的速度,造成新聞失實。
1.2 缺乏有效把關
過去的新聞稿件,必須通過層層把關(記者―編輯―主任編輯―總編輯)、各方審查后方能進行傳播。然而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加速應用,上述工作目前僅有一人負責,而其最大的弊端主要反映為,網絡編輯沒有相關的新聞知識,只是對新聞事件發生的信息進行收集整合,這是區別于傳統新聞編輯的最大特點。
1.3 獲取信息的來源復雜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信息來源越發復雜。如微博的出現,實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微信的到來人人使都成為了一線記者。人們接收信息更加便利、快速,很容易使一些虛假信息夾雜其中。
國家在此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不斷打擊網絡謠言,使網絡環境、秩序保持正常化。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媒體行業,必須確保本身的專業性,真正實現信息獲取的真實快速。
2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應更注重貼近性
貼近性就是要與受眾的生活實際相貼近,這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受眾喜歡媒體的實際程度,同時這種喜歡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傳播的效果。在移動互聯時代帶來先進技術條件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新聞貼近性。利用這些傳播平臺傳播更貼近受眾的、受眾更加喜歡的新聞。
2.1 表達趨向活潑化
不同手機平臺的新聞傳播,其存在的共性是對一些新聞熱點的仍然保持著過去新聞傳播的嚴肅性,而對于一些娛樂及生活類信息的,則更加注重輕松活潑,且不斷將一些當前流行的網絡用語引入其中,如蝦米、介樣、女子弓雖、萌翻了等。將這些接地氣的口語化的網絡用詞運用到新聞中,使新聞傳播與受眾接受的距離感逐漸消失。
2.2 資訊本地服務化
目前看來要達到全國性的新聞覆蓋,還非常有限,相當多的新聞平臺其建立的出發點就在于資訊本地化服務,因有相關技術的支持,卻沒有版面限制,更加突出了這種本地化的資訊服務作用。在微博平臺海量信息的可能性前提下,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轉變為一種互動平臺。在各類新聞平臺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對服務性資訊的競爭也越發激烈。
2.3 報道多媒體化
傳統的新聞報道嚴肅性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可讀性,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的形式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可讀性不斷上升,并且能在移動終端上隨時隨地獲取。
3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應更注重導向性
3.1 堅持新聞審核,做好把關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聞資源越發豐富,各地的新聞事件信息更具多樣性,信息量非常大,與此同時,媒體應當更加注重新聞事件的質量,充分考慮新聞事件信息的準確性、正確性,全面綜合考慮新聞信息后產生的社會效應,并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要嚴格避免為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忽視新聞內容質量的現象。
3.2 合理設置議程,正面引導輿論
影響人們思維的第一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所以,媒體應當合理把握一些比較熱點的輿論,科學設置新聞議程,利用合適的方式正確反映主流議題,并在合適的時間進行。
3.3 完善法律制度,強化行業自律
當前,還沒有針對網絡言論的立法和處罰機制,人們未能深刻認識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社會危害,要想確保輿論導向的正確性,每一個網民都應當加強自律,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作為新聞傳播的媒體行業更應當嚴格要求,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高質量、高標準地傳播新聞產品。
4 結 語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新聞傳播是大勢所趨。新聞傳播人員一定要把握好新聞傳播的原則,創新傳播途徑,提升新聞傳播水平,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及民眾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曹軻.大眾傳媒的科學傳播――以《南方都市報》的實踐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2]李秦,褚晶晶.淺談新媒體條件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J].出國與就業,2012(13).
[3]朱登科.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應急科普的作用分析――以人民網、新浪網對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相關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10(4).
[4]陳昌鳳.新聞客戶端: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從“澎湃新聞”、《紐約客》的實踐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