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改良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土壤改良 措施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6-01-01
1.土壤改良的階段
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以達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產性狀和環境條件的目的。土壤改良過程共分兩個階段:
①保土階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許流失量范圍內。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無法進行。對于耕作土壤,首先要進行農田基本建設。
②改土階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種植豆科綠肥或多施農家肥。當土壤過砂或過黏時,可采用砂黏互摻的辦法。。
2.土壤改良的意義
(1)苗木培育周期長,而且是全株利用,土壤養分消耗大,需要通過土壤改良來補充。
(2)育苗活動及土壤天然缺陷產生的土壤養分不足和結構不良,需要通過土壤改良來調節。
(3)樹木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有益生物,苗圃中常缺乏,需要人工添加。
(4)合理施肥可以有效調節土壤肥力,有效促進苗木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3.土壤改良的幾點措施
3.1合理使用化肥
根據農作物的目標產量和土壤養分的測定值,確定施肥量、施肥種類、施肥時期等,這樣有利于土壤養分的平衡供應,以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化肥應與有機肥合理混用,在肥效上達到互補,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板結;由于微生物肥料具有無污染、提高作物品質、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優點,應大力推廣和施用,從而減少對化肥的需用量;施用長效氮肥和氮抑制劑。長效氮肥由于供氮比較緩慢,不會造成土壤中無機氮素的快速升高,使施氮周期符合作物需肥規律,尤其在蔬菜作物上可大大降低硝酸鹽的累積和施用次數,經濟效益顯著。氮抑制劑是一種可使有效氮緩慢釋放的化學品,如氮吡啉、雙氫胺等,可顯著減少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從而改善其品質。
3.2施用土壤調理劑和新型植物生長素
農藥在作物體內殘留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減少農藥用量,首先選擇施用免深耕土壤調理劑。該劑是一種生物化學制劑,對作物無毒、無副作用,可打破土壤板結、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土壤肥水滲透力、減少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的用量。在保護地蔬菜生產的中、后期,由于大水漫灌、人工踩踏等原因而發生土壤板結,極不利于根系對水分、營養的吸收。因此,該調理劑尤其適用于保護地蔬菜生產。其次施用一些新型植物生長素來增加作物的抗逆、抗病性能,從而減少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以達到改善作物品質的目的。
3.3推廣應用可降解農用地膜
自覺清除農田殘膜,把收集到的廢膜統一進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同時減少有毒農膜的購買使用,可用黑色藥膜或黑色可降解膜。
3.4采用微灌工程合理灌溉
目前微灌形式有滴灌、滲灌、微噴和涌泉灌4種。在保護地生產中,應根據不同作物選擇與之適應的微灌方式。
3.5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未腐熟或腐熟不夠的有機肥,由于碳氮比(C/N)過高,土壤微生物難以分解,作物很難利用,而且新鮮的禽畜糞含鹽較高,作物不但不吸收,還容易加劇地下害蟲的為害。腐熟的有機肥是一種養分較齊全的肥料,大量施用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有益保護地蔬菜生產。
4.土壤改良的具體方法
4.1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畝每次施40~50千克石灰,以后每次施用量減少1/2,直至改造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施綠肥,增加土中有機質,達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增加灌溉次數(水田可串灌),沖淡酸性對作物的危害。種植耐酸作物,如油菜、水稻、茶、桑、紅苕、果樹等,邊利用邊改造。增施堿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氨水、石灰氮、鈣鎂磷肥、磷礦石粉、草木灰等,對提高作物產量有好處。
4.2堿性土壤改良方法
所謂鹽堿土也叫鹽漬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過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地,包括鹽土和堿土兩種性質不同的土壤。所謂鹽土,主要是指土壤內含有過量水溶性鹽分的土壤,多屬中性鹽,呈堿性反應,pH值在7―8之間。因此,我們應使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定向中和堿性。種植耐堿作物,如棉花、豆科作物、麻類、地下結實作物、麥類等,邊利用邊改造。加深耕層,三溝配套,降低水位,逐年洗堿(鹽)。多施農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強土壤的親和性能。
4.3黏性土壤改良方法
摻沙質土,改善土壤耕作性。經常清理三溝,增加土壤通透性,協調水、肥、氣、熱、菌的矛盾。多施有機肥料,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勤中耕松土,加速肥料的分解釋放能力,為作物幼苗及時供給有效養分。
4.4沙質土壤改良方法
砂性重的土壤一般表現為過分疏松,漏水漏肥,有機質缺乏,蒸發量大,保溫性能低,肥勁短,后期易脫肥。一是大量施用有機肥料。這是改良砂質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種廄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時翻入土中,由于有機質的緩沖作用,可以適當多施可溶性化學肥料,尤其是銨態氮肥和磷肥能夠保存在土中不流失。二是大量施用河泥、塘泥,這也是改良砂土的好方法。如果每年能每畝施河泥4~10噸。結合耕作,增施有機肥,使肥土相融:由于在日光溫室新建過程中富含有機質的表層土大多被取走,故此新建溫室首要的問題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土壤有機質具有提供作物所需要的養分和提高養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保肥性能和緩沖性能的作用。幾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過度疏松漏水,漏肥的情況將有改善。三是在兩季作物間隔的空余季節,種植豆類科蔬菜,間作、輪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和氮素肥料。四是對砂層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壓砂,使底層的粘土與砂土摻合,以降低其砂性。
4.5冷涼土壤改良方法
增施農家肥,改善土壤結構。三溝配套,降低水位,排明水、濾暗漬,經常中耕破板(水田則泥腳薅草),提高土溫。.多施磷鉀肥(因冷浸田多缺有效磷肥)和暖性肥(如牛馬騾糞、渣肥、火糞土、稻草及作物莖葉等),促根壯稈奪高產。水旱輪作(3~5年輪換1次),減少病、蟲、草害。
4.6瘦土壤改良方法
種植豆科或綠肥作物,提高土壤含氮量,如紅花草子、箭舌豌豆、草木樨、黃花苜蓿、檉麻、蠶豆、油菜等。增施氮素含量高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銨、硫酸銨、氯化銨等,提高土壤肥力。逐年加深耕層,促進土壤熟化,同時施足農家肥料作底肥,則改造力度更大,效果更好。清除土中的砂礫石塊,減少“吊氣”死苗,確保密度和穩產。
參考文獻:
[1]周家成.關于對苗圃土壤改良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3.07.
[2]申鳴,方亮.鹽堿地不同措施的改良效果及樹木存活率比較[J].中國園藝文摘.2013.06.
[關鍵詞] 馬坡鎮 土壤 改良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10-0121-01
1 引言
馬坡鎮地處江蘇重鎮徐州市,眾所周知,徐州作為江蘇省的工業中心,一直為江蘇省的工業發展個經濟總值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但是在工業輝煌的背后,是大量的工業“三廢”不經處理或者是簡單處理便直接排放近土壤,使得徐州市下轄的鄉鎮以及周邊地區的土壤質量嚴重下降。在國家提出“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的戰略的大背景之下,農業部門以及相關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對土壤改革方案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和關心程度。
土壤改良,顧名思義,是將土壤向一個良好的方向進行改進。這樣的做的好處數不勝數,例如,經過科學的土壤改良后,土地可以克服其先天性的不足例如結構上的不科學以及養分的缺失等,同時,經過土壤改良的土地其基本肥力以及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以及菌類其含量明顯比普通土地高出許多,對于作物的生長以及其高產增收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根據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土壤改良在不同的地區是有不同的步驟組成的。具體到馬坡鎮的情況,筆者認為主要由兩個步驟構成:第一,對于基本農田的土壤改良,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相應的管理措施,使得土壤的流失量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準備;第二,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來對土壤的肥力進行改良,缺少哪一種肥料就加哪一種肥料,如若某種肥料過多,根據相關的化學原理以及生物學知識和一些現實因素來將其減少,使得土壤的肥力在動態之中保持最佳,為作物的增產增收提供堅實的基礎。
2 馬坡鎮土壤改良的幾點建議
2.1 對化肥的使用進行科學控制
當化肥在我鎮普及之初,由于其低廉的價格以及對農作物的反應的快速等無可比擬的優點,使得農民朋友對于化肥的使用量以及頻率等都超過了規定值,而且這樣的做法持續了許多年。隨之而來的便是土地的肥力過剩而帶來的土壤質量下降。例如土地的基本形狀被改變:鹽堿化以及沙礫化等現象在我鎮層出不窮。因此,要想要改良土壤,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化肥的使用作出控制。具體來說,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宣傳以及農業技術部門的普及工作,使得農民朋友認識到,只有施對化肥,才能促進作物的生長,以這樣的做法從跟上改變其思想狀態;另一方面,針對于我鎮現今的土壤情況,筆者認為相關的農業技術部門應該指導相關的農戶進行土壤改良方案,以便于農業活動長期進行。
2.2 對無毒、可降解的地膜進行推廣
在我鎮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地膜可以說是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黑心廠家為了搶占這一巨大的市場,利用品質低劣的原料來生產地膜,在短時期內的確收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農民朋友來說,卻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使用了劣質地膜的土地出現了“中毒”的癥狀,許多作物生長緩慢甚至減產以及絕收。因此,針對于這一種情況,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方面,向農戶宣傳可降解、無毒的地膜;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敦促相關的執法部門對一些黑心廠家進行依法取締,使得市場上出售的地膜能夠保障土壤的“健康性”。
2.3 改良灌溉方式
根據許多農民朋友的生產經驗來看,許多農田在作物的種植期內采用大田漫灌的方式來對作物進行灌溉。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是不正確而且不科學的。一方面,這樣的做法使用了大量的水力資源,使得農業用水始終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這樣的做法對于土壤的肥力涵養以及作物根系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筆者認為,要向改良我鎮土壤的基本情況,就必須從改良灌溉方式入手。根據不同地塊的具體情況,以滴灌、滲灌以及其他灌溉方式相結合來對作物進行灌溉,同時對灌溉的頻率以及量等具體指標作出控制,通過雨量以及空氣濕度等天氣因素進行合理調整,以灌溉的科學化來促進土壤結構的轉型以及改良,最終促進作物的良好生長。
2.4 施加腐熟肥料來改良土壤質量
以往居民對土壤的改良方法是在土壤里加入家禽的糞便,這樣做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科學性,因為家禽的糞便中含有許多的化學鹽類,這些鹽類不僅不能被作物以及土壤吸收成為肥料,相反,這些眼淚對于雜草甚至是土壤內部的害蟲有極大的促進生長的作用,使得我鎮的農業田間管理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后來,隨著腐熟肥料的相關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將一些有機肥腐熟后加入農田,但是由于一些現實原因,許多有機肥在沒有充分腐熟后就被加入到了田間,使得作物以及土壤對肥料的利用率相當之低。因此,筆者認為,從這一角度出發,一方面,政府以及農業技術部門對于腐熟肥料的相關概念以及技術應該加以推廣,使得全鎮的農戶都能夠使用這一技術來改良土壤質量;另一方面,從農戶的角度來說,應該對這一技術充分理解并且遇到困難時及時向農業技術人員請教。
3 總結
盡管我鎮的土地基本情況還算良好。但是作為農業工作者,我們一刻也不敢松懈。因此,筆者建議。首先,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對土壤的改良作出宣傳工作,并且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來對宣傳工作作出支持,在全鎮上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農業氣氛,以便于土壤改良工作的進行;其次,相關的農業技術部門應該將一些基本技術和基本知識“送”到農民朋友的手中,使得他們能夠真正享用到這一技術,并且在實踐中應用技術,為作物的增產增收和增加經濟收入作出一定的貢獻;最后,對于農民朋友來說,一定要端正自身的態度,如果土壤的質量不加以改善,那么我鎮的農業活動是不可能長久發展下去的。因此,農民朋友需要轉變思想,積極配合相關的土壤改良運動。
參考文獻
[1]周家成.關于對農村土壤改良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3.07.
關鍵詞:鹽堿地;園林綠化;栽培技術;土壤改良
鹽堿土是一種因含鹽量過多或強堿性,而“生了病”的土壤。鹽堿地分級指標如下:輕度鹽化土,土壤含鹽量0.1-0.2%;中度鹽化土,土壤含鹽量0.2-0.4%;重度鹽化土,土壤含鹽量0.4-0.6%;(我國大多數以30厘米土壤耕層來計算含鹽量。)衡量鹽堿地的另一指標是酸堿度,即PH值,一般以7.5為中性,7.5為微堿性。
1 鹽堿地的特點
1.1 鹽堿地的特點
如果某地區土壤中的含鹽量達到0.1-0.2% 以上,或者由于土壤膠體吸附對交換性鈉的吸附作用,令土體的堿化度高于15-20%,便可以認為此地區的土壤已經發生鹽漬化,將該地區定義為鹽堿地。土壤鹽漬化會引起土壤性質的惡化,降低土壤的通氣性、使土壤發生結構粘滯、增加土壤的容重、阻礙土壤溫度上升并減弱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上多種因素綜合起來,會進一步降低土壤的滲透系數,加劇土壤的鹽漬化程度。而鹽漬化程度過高的土壤會對植物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使植物難以在鹽堿地上正常生長,造成土地的荒蕪。
1.2 鹽堿地分布。總體上說東營地區屬于鹽堿地區,鹽堿地總面積較大,且鹽堿地的類型眾多,有著廣泛的分布。嚴重的影響了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成為了影響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
2 鹽堿地對植物危害和植物的耐鹽機理研究
2.1 鹽堿地對植物的危害
首先,鹽漬化土壤內部可溶性鹽的含量明顯超出了適合植物生長的濃度水平,土壤溶液過高的滲透壓,將會影響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嚴重時甚至可以引起植物體內水分的大量流失,使植物發生生理干旱,最終枯萎死亡。其次,鹽類的大量聚集會破壞植物體內部的原生質,嚴重的阻礙植物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和轉化,令植物體細胞內部合成蛋白質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難以完成正常的轉化而大量累積,最終對細胞造成毒害作用。此外,土壤溶液中大量鈉離子的存在會嚴重的干擾植物的根部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導致植物出現營養元素匱乏的癥狀,進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最后,如果土壤中可溶性鹽的濃度過高,遠遠超出了植物體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便會破壞植物體細胞結構,令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發生紊亂,阻礙了植物的生長,最終導致植物體的死亡。
2.2 植物的耐鹽機理
生長在鹽堿地上的植物,其生命活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中含量過高的鹽離子的干擾,這種干擾令大部分植物均無法在鹽漬化較為嚴重的地區正常生長,但是部分植物卻具有耐鹽的特性,可以在鹽離子大量存在的環境下實現完整的生命周期,此類植物便被稱為耐鹽堿植物。犧牲對K+ 的吸收是使植物細胞具備耐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細胞可以通過犧牲K+ 來降低Na+ 在細胞內不得積累,并通過Ca2+ 來調節自身的K+/Na+ 通道,把多余的Na+ 排入液泡當中,從而達到降低細胞質內部Na+ 濃度的目的。而液泡中大量積累的Na+則可以作為改變植物細胞滲透壓的調節劑,使植物能夠適應鹽堿土地區土壤溶液過高的滲透壓,確保植物在鹽漬化程度較高的環境中正常生長。另外,部分耐鹽堿植物還進化出了專門的泌鹽結構,可以將積累在植物體內部的鹽分排出,使植物體能夠生長在普通植物難以存活的地區,并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性質的作用。同時,部分植物在鹽堿含量較高的環境下,能夠分泌出特殊的代謝物質作為細胞滲透壓的調節劑,以保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例如,蛋白質與淀粉的分解產生的物質具有較強的親水性,能夠起到穩定細胞膜結構的作用。而長期生長在鹽堿環境下的植物,甚至會在基因層面上發生改變,在植物體內合成起保護作用的功能蛋白和調節蛋白,最終保證植物體在鹽漬化土壤存在的前提下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3 鹽堿地園林綠化栽培技術
3.1選取恰當的植物種類。植物種類的選擇是采用園林綠化栽培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的關鍵,在使用園林綠化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時,植物的成活率、園林綠化的效果以及植物的養護費用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恰當的選擇適合當地土壤環境的耐鹽堿植物,便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因此,能否培植適宜當地土壤狀況的植物,是關系著鹽堿地改良工程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選擇園林綠化植物時,需要遵循以鄉土植物為主、因地制宜的原則,在重鹽堿地上選擇耐鹽堿能力較強的植物種類,如臭椿、枸杞、木槿、刺槐、爬山虎、沙打旺、鞘雀稗、狐米草等,而在對鹽堿程度較輕的土地進行園林綠化時,只需要選擇海棠、紫荊、草木犀、披堿草等具有一定抗鹽堿能力的植物即可。
3.2 采用科學的栽培和養護技術。在鹽堿地上培植的苗木,常常會出現扎根困難、生長緩慢、長勢不旺等問題,因此,采用科學的栽培和養護技術,是促進植物旺盛生長、保證鹽堿地改良得以成功的必要措施。例如,在對植物進行在配置前,使用ABT 生根粉溶液對苗木進行浸泡,能夠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栽培植物時,使用打泥漿栽植法,以提縮短苗木對土壤的適應時間;在春季栽培時采用大穴栽植樹盤覆膜法,促進苗木成活并防止反鹽現象的發生。而在對植物的養護過程中,定期進行灌溉、合理疏松土壤、適時追加肥料以及增加地面覆膜等科學的養護措施,能夠對植物的生長起到積極地作用,并提高土壤改良的效果。
3.3 實行配套的土壤改良措施。單純依靠植物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不僅見效較慢,而且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在利用原理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時,適當的配合園林綠化中的其他土壤改良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壤改良的效果。抬高在陪床的床面,可以減輕地下水返鹽情況的發生,并提高雨水淋洗脫鹽的效果。在土地下方鋪設鹽堿隔離層也可以切斷土壤毛細管道對地下水的運輸路徑,明顯的抑制返鹽現象的發生,保護地面植被的生長不受土壤返鹽作用的影響。另外,在土體中埋設排水的滲管,可以提高雨水的淋濾脫鹽作用,保證土壤改良過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4 鹽堿地改良
鹽堿地綠化常見的改良模式有客土綠化施工、鹽堿土原良施工和肥鹽平衡改良。 客土綠化施工技術:(適用于重、中度鹽堿地)??屯?隔鹽袋:在客土回填之前,樹穴或綠地的四周與塑料布與周邊的堿土進行隔離,塑料布底層與隔鹽層結合在一起,排鹽管應用最多的是無砂水泥管和PVC雙臂斑紋排水管,操作簡單使用效果好,造價低廉,排鹽管間距5至10米,其坡度不小于0.3%。排鹽管一般與隔鹽層結合在一起,水分通過排鹽管的滲水孔收集到排鹽管及時排走,有剩料的單位可以設計自動強排裝置。隔鹽使用0.02毫米聚乙烯塑料袋制成,按樹池大小,分各種規格,一般高度0.8米,底部打若干篩孔(孔徑0.5厘米至孔距5厘米)。
參考文獻
[1] 劉萍,魏雪蓮.鹽堿地園林綠化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05(2)
關鍵詞:路基; 土壤改良
Abstract: 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lower strength and low liquid limit clay improved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highway.
Keywords: subgrade; Soil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U2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一、前言
隨著高速公路建設規模和規格的增加,修筑高速公路所用的主要材料――土方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但根據國家提倡保護耕地的要求,所能用的土方也越來越少。為了能適應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各用土單位開始采用各種非適應性填料改良后用于路基填筑。下面就結合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第19合同段就填料強度較低的低液限粘性土情況,談談我們施工中的土壤改良情況。
二、工程概況
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第十九合同段起始樁號為K77+798.266,終點樁號為K82+550,主線全線長4.75Km,另有南蔡互通式立交A、B、C、D、E五個匝道1.73 Km,路基土方共103萬方。由于所在路段周圍耕地受到保護,路基土源十分貧乏,沒有較適合的填筑用土,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北京排污河內多年沉積的淤泥質土。該類型土十分松軟,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小,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和礦物質。該類土遇水有強膨脹性,進行路基填筑時,對路堤的壓實密度和穩定性有較大影響。
三、土壤改良的可行性研究及其原理探討
針對該類土松軟、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小、不易固結的特點,我們集中精力進行了關于土壤改良的研究。我們改良的目的主要使降低孔隙比和含水量,提高強度,達到易固結的目的。根據施工經驗和查閱大量資料后,施工現場進行摻拌其他材料進行土壤改良。有兩種較適合的材料:水泥和石灰,但水泥的時效性較強,不適合大面積進行土壤改良。若采用生石灰改良土壤,生石灰吸收水分,與水發生反應生成消石灰,同時產生熱量,蒸發土中的水分,減低土中的含水量,消石灰與土顆粒陽離子之間交換,使土產生化學反應而固結,從而改變土的物理和化學性能。
生石灰改良的作用和處理效果
時間
作用 短時間 長時間
穩定作用 1、吸水
2、發熱,水分蒸發
3、毛細管吸水
4、灰、土顆粒交換 1、硬凝反應
2、碳化作用加固土
處理效果 1、減低含水量
2、塑指降低
3、粘性降低
4、改善操作 1、增加強度
2、增加剛度
四、試驗情況
通過京津高速公路第二中心試驗室多次檢測,該類土承載比CBR大部分在2.0-5.0之間,塑性指數在10.1-17,液限在39%左右,固結系數為2.1%-4.7%之間。按照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規定,該類土不適合作為路基的填筑材料,為不合格的填料(相關報告附后)。
現場路基采用素土填筑時,易出現如下情況:土壤中水分散失速度慢,盡管使用鏵犁多次翻曬,也很難達到最佳含水量,大部分水分已與土顆粒形成晶體,以晶體的形式存在。在采用大型壓實機械壓實時,隨著壓實遍數的增加,受到晶體中水的影響,土顆粒的錯動相當困難,壓實度不一定增長。直接填筑時很難達到室內試驗時經過擊實后的壓實度。同時,填筑完后的路基穩定性較差,極易被雨水沖刷,雨后成為稀泥狀,在有風天氣則大范圍揚塵,施工相當困難。
采用石灰進行改良時,石灰標準如下:
石灰的原材檢驗應嚴格進行,不合格的原材堅決不許進場。生石灰(CaO+MgO)的有效含量應符合下表的標準:
表1 生石灰的技術指標
五、施工過程
我們采用摻拌5%的石灰進行翻拌改良土壤,在施工方法上,我們設計了兩種對比方案:
(1)、在施工現場拌和。根據試驗情況確定加灰摻拌的比例和最佳含水量,標準擊實等。對生石灰進行檢驗,檢驗Ca、Mg含量符合Ⅲ級以上后才能使用。先在路基上鋪一層虛土,然后將消石灰撒到土上面,使用鏵犁和旋耕犁配合拌和機翻拌,攪拌均勻后繼續使用鏵犁和旋耕犁翻曬。翻曬至含水量符合要求后進行碾壓,經過壓實度檢測后進入一工序。該方法施工周期大約在5-6天左右。
(2)、在拌和場拌和。根據試驗情況確定加灰摻拌的比例和最佳含水量,標準擊實等。對生石灰進行檢驗,檢驗Ca、Mg含量符合Ⅲ級以上后才能使用。將備土場需要改良的土方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個坑或每一定土方數量處挖一個坑,將生石灰用運行車拉到備土區倒入挖好的坑中,將原挖出來的土回填、排壓。讓石灰充分吸收土中的水分,同時散發大量的熱量,該熱量不但能蒸發水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將土中的有機物碳化,3-5天后,埋入土中的生石灰基本上消解完成。使用挖掘機挖開后翻拌均勻,將翻拌完成的土方用運行車拉至路基上攤開,翻曬,碾壓成型。在碾壓成型消石灰中的陽離子和土顆粒中的離子發生置換反應后,灰土開始固結成有一定強度的板體。在路基施工的過程中,拌和場繼續進行拌和。該方法不僅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而且經過灑水養護后,土體強度一般能達到0.3Mpa左右。
經過兩種方案的對比實施,方案一不僅施工周期長,而且經過消解的石灰,其吸水效果小,改良效果不明顯。方案二施工周期較短,機械利用率較高,且其承載比和壓實度完全能滿足表3的標準。經過優選,選擇方案二效果為佳。
六、工后檢驗
改良后的灰土在碾壓完成后進行檢驗,壓實度能達到室內標準試驗的合格標準。7天后固結的灰土用人工很難挖開。從開始填筑至路面結構曾開始施工近12個月的時間里,整個路基平均沉降量僅10.82cm,同時在雨季中,路基邊坡相當穩定,雨水僅能沖刷邊坡表面虛土。彎沉試驗的資料較素土填筑路基小許多,較好的保證了路基的穩定性。
七、施工注意事項
采用生石灰改良土壤時應注意:(1)、生石灰運輸保管時,要防潮防水防塵,遇水后發生水化反應,降低其改良土質的作用;(2)、加強安全防護,防止燒傷事故,并應防止污染環境;(3)、必須采用合格的生石灰,如果不合格,為了達到相同的效果就必須而增大石灰劑量,將導致壓實度不易達標;(4)、碾壓前灰土含水量應較最佳含水量高2%左右為佳,否則易出現壓實較困難或后期開裂現象。
八、結束語
1.1建立良好的工程體系
在改良時應結合鹽堿地的成因和性質,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完善鹽堿地的改良工程體系,工程體系主要包括指平整土地、建立排灌溉系統及換土等措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鹽堿地地表蒸發量較大,可以通過整平措施來降低水分的蒸發,還可以通過土壤的翻動來減少鹽分的上升。建立排灌溉系統,能夠滿足鹽堿地的灌水需求量,防止氣候干旱和過澇對土壤造成的傷害,這是鹽堿地改良中的重要措施。在具體應用中,鹽堿地地區的農民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在農田中挖掘一定面積的水溝,用土筑成臺田,用來種植農作物,并在溝中養魚,而在干旱時可以從溝內引水灌溉。在內陸鹽堿地的改良過程中可以考慮采用井灌井排的方式,在農田中打一口深井,干旱時可以用井水灌溉,雨水比較多時鹽分會隨著水而滲入到井中。由于這種改良方式所需井的數量比較多,具有比較高的投資成本,在具體應用時可以考慮和溝渠等相結合。
1.2綜合性措施
由于鹽堿地的成因涉及到的因素比較多,所以在改良時應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從多方面著手進行改良和治理,最終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除常見的一些措施之外,還可以考慮通過植樹造林來降低地下水位,同時抑制鹽分的上升,植樹造林還有其他生態意義上的功能,能夠防止旱澇災害的影響和干擾等。鹽堿地的形成和地下水位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通過降低地下水位,對于鹽堿地的改良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鹽堿地來說,地下水的補償來源主要依靠降雨,在植樹造林后,土壤中的雨水一部分能夠被樹木所利用,增加水的消耗。一些樹木的根系可以直接應用地下水,通過樹木的蒸騰作用,能夠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
2鹽堿地造林技術
2.1選擇合適的林木
在鹽堿地的改良過程中,生物措施是重要的改良措施,在進行鹽堿地造林時應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耐鹽林木。林木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生態資源,對于生態環境的作用和影響是其他植被所無法替代的,在鹽堿地造林中要研究林木耐鹽性和其他的生物特點,通過比較和評價林木的耐鹽堿水平,選擇優良的耐鹽堿林木,積極地應用到鹽堿地造林過程中。為了得到品質較好的耐鹽堿林木,可以通過生物方法(如利用轉基因技術)來創造新的林木品種。目前,我國在鹽堿地林木研究中已經研發出了新的品種,為鹽堿地造林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2.2選擇合適的土壤改良方法
在鹽堿地造林時,應選擇合適的土壤改良方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造林。目前,我國在苗木培育等技術方面的發展,促進了鹽堿地造林技術的進步,如常見的容器苗造林方法,能夠為苗木適應鹽堿地提供一個過渡期,可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通過改進鹽堿地的土壤結構,能夠為苗木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常用的保水劑,能夠在苗木栽培的初級階段保障根系的需水需要,能夠改善苗木的生存狀態,有利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長。目前,已應用了比較多的土壤改良劑,這些改良劑能夠增強土壤的肥力,減少土壤鹽分所造成的危害。一些高效的土壤改良劑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均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而且效率比較高、持久有效。目前,我國鹽堿地造林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苗木的存活率及生長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2.3加強后期管理
鹽堿地造林和普通的造林工作一樣,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對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鹽堿地造林來說,由于條件比較惡劣,所以應當更加重視。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結合林木的生長規律,做好澆水和排水工作是林木成活的關鍵。在管理過程中要防止病蟲害的影響等,當林木幼小或者比較弱小時,容易受到病蟲的危害,此階段應當尤未重視預防病蟲害??梢愿鶕唧w的條件與其他作物進行搭配種植,如大豆等作物,這些作物能夠產生林木生長所需要的元素,增加土壤的肥力。為了減少林木的蒸發,早期可以適當地增加林木的密度。同時,由于鹽堿地土壤肥力不足,在管理過程中應根據需要及時追肥,這是促進林木生長的重要措施。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