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概念圖認知發展階段論 智力三元理論 有意義學習 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了相關資料之后,筆者得出以下結論:將概念圖作為教學中的一種有益補充這一論斷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戈登的創造性思維理論為基礎的。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及其日內瓦學派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皮亞杰認為智慧是有結構基礎的,而圖式就是他用來描述智慧(認知)結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皮亞杰對圖式(Schemes)的定義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行為或思維模式。”(陳琦、劉儒德2007)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機能的成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兒童通過同化、順應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圖式不斷得到改造,認知結構不斷發展。他認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與周圍環境的作用中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陳琦、劉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環境影響,生物有機體的行為會發生適應性的變化。另一方面,這種適應性的變化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的積極建構過程。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機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兩個過程。皮亞杰認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順應是指同化性的圖式或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也可以說改變認知結構以處理新的信息(本質上即改變舊觀點以適應新情況)。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情境時,就產生了皮亞杰所說的不平衡狀態。個體很自然地會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調整這種不平衡。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equilibrium)的過程,個人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的。
皮亞杰依據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其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質的不同階段,把人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已經超越對具體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脫離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命題運算階段)。本階段中個體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從多種維度對抽象的性質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是以命題的形式進行的,并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采用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這種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皮亞杰的基本觀點是:個體是在建構自己的見解,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生必須把老師提供的信息并入他們已有的圖式中去。要求學生制作概念圖的過程,正是讓學生建構知識、建構理解的過程,在建構概念圖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通過與老師討論、與同學討論、翻閱書籍、查找資料,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同時,老師制作的相對完善的概念圖為學生提供了新知識建構的良好支架,能夠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教師完善的知識提供了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有機的連接。概念圖正是幫助個體完成知識建構的有效組織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試圖說明更為廣泛的智力行為。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創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應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種相對獨立的能力組成的。多數人在這三種能力上存在著不平衡,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表現在這三種能力的不同組合上(陳琦、劉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組合的學生特征
不同能力組合學生的特征分類為研究概念圖應用于不同類型學生所產生的效果提供了參考依據,也對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了預測,便于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實踐及教學結果上有備而戰,戰果輝煌。依據此理論,教師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輔助學生個性化發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協作交流能力,繼而充分釋放概念圖在教學實踐中的有益補充功能。
三、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期,行為主義理論還在北美盛行,由于行為主義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區別于低級動物的人是如何獲得知識的,奧蘇貝爾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關于人的學習的認知理論,并在第二年發表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心理學》一書中對該理論作了精辟的論述。奧蘇貝爾(1994)認為,人的學習應該是意義學習,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當學習者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并把所要學的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
奧蘇貝爾(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實質性的(substantive)聯系。
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則需要具備以下標準及條件。
1.有意義學習必備的兩條標準:(1)新舊知識的非字面聯系。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具有實質性聯系也就是指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經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的聯系。(2)新舊知識的非任意的聯系。即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觀念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
2.有意義學習實現的條件:(1)外部:學習材料的性質。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非任意的和實質性的標準即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2)內部:學習者自身因素。①學習者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學習者積極主動地把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結果,舊知識得到改造,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有意義學習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1)表征學習(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它們代表什么。(2)概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3)命題學習(proposition learning):命題以句子的形式表達,分兩類(非概念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概括性陳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命題學習包含表征學習,且以概念學習為前提。
奧蘇貝爾的理論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諾瓦克教授根據其理論開發了概念圖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兒童能夠理解諸如能量、細胞和進化等抽象概念的過程中進行了應用。很快他們發現,該工具同樣可以用于教學設計和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由此對概念圖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資料時,可使用概念圖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集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間的聯系。學生可以利用概念圖分析復雜知識的結構。學生制作概念圖,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們在制作概念圖的過程中體會、觀察知識間的關系,甚至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和意識到的各個知識間的關系,從而產生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理解,達到創新性的學習目的。
四、戈登的創造性思維理論
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是發散式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統一(陳琦、劉儒德2007)。其特點為流暢性(fluency)、靈活性(flexibility)和獨創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種類比方法:狂想類比(fantasy analogy)(盡量列舉)、直接類比(direct analogy)(有與問題相類似的實際生活情境)、擬人類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號類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畫人物眼睛里畫上$符號以刻畫人物貪婪刻薄的形象)。
創造性思維可以采用以下三種常用方法進行訓練:(1)腦激勵法brainstorming(鼓勵、班組討論)原則:不需評價(要到腦激勵法會議結束時才對觀點進行評判)、異想天開(說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數量而非質量)和見解無專利(鼓勵綜合數種見解或在他人見解上進行發揮)。(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3)聯想技術(定向聯想和自由聯想)。
概念圖技術正是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輔助學生開闊視野并鼓勵想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們選出最合適的知識內容,形成最恰當的結構概念。比如: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將觀點用概念圖表達出來,以引導和激發討論。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討論的中心話題上來,這正是概念圖解決的問題,同時利用適合的軟件,還可以及時記錄下討論結果,體現集體思維的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氣; 血; 神; 冠心靜膠囊
Discussion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QiBloodShen" and
formula implication of GuanXinJing capsule
LI Ruiping1, YU Guohua2,4, LI Junfang3,4, TANG Shihuan4*
(1.Baoding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Baoding 071000, 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3.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4.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definition of "Shen" contains a broad concept and a narrow concept. Broad "Shen" is the dominator and administrator of human vital movement,while narrow "Shen" means spirit, consciousness, thinking and emotions of human. "Shen" originates from innate essence of parents, and survives on acquired essence of water and food as well as the nutrition of its metaplastic QiBloodBody fluid. QiBlood,the most precious asset of human body, is a quite important section of one person and the central material basis of "ShenZhi".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is classified as thoracic obstruction category in TCM. However, in the progress of CHD, the mental factors and physical factors interplay each other. Thus, CHD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psychosomatic disorder. So, the concept of psychocardiology generally corresponds to the cognition of TCM.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and lack of spirit and "Shen" preserv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GuanXinJing capsule possesses multiple therapeutical effects including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ranquilizing "Shen" and sedating "Zhi" and balancing psychosomatic status. It will be of vital importance and promotional value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HD.
[Key words] Qi; Blood; Shen; GuanXinJing capsule
doi:10.4268/cjcmm20162231
中醫學認為,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依賴于人體臟腑功能而化生,同時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以血為基礎,也是氣的氣化作用的表現。氣血不和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氣與血在神志病的診療思維中具有核心地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生發展與行為特征和情緒應激有著密切的關系[1]。中醫從“氣血神”相關理論論治冠心病,可從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機,通過調和氣血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冠心靜膠囊組方嚴謹,具有益氣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體現了冠心病的治療原則,符合“雙心同治”的治療模式。
1 中醫“神”概述
“神”是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命題[2]。中醫學認為,“神”的范疇,有廣義之“神”和狹義之“神”2種不同的理解。從廣義上理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者和調控者,從狹義上理解,“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精神思維、心理意識等生命活動,均由心所主宰。正如《內經》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靈樞》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為進一步說明心為大主的作用,《類經》注釋提到:“心總五藏六府,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腎,皆聽命于心。是以耳之聽,目之視,無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脈而主治節,故為心之相。肝主謀慮決斷,故為心之將。脾主肌肉而護養藏府,故為心之衛。腎主而成立其形體,故為心之主外也。”人的心理思維等精神活動屬于中醫學狹義之“神”的范疇,是一個復雜的活動過程。《內經》提出了“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現象,主要是指感知、記憶、思維、情緒、意識及想象等認知過程,并涉及到意志過程和情感過程[3]。
2 中醫“氣血”論
氣和血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人身之至寶。故《素問?調經論》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靈樞?本臟》也提出:“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在此基礎上,后世醫家楊士瀛在其著作《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出:“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蓋氣取諸陽,血取諸陰。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由此,進一步闡明氣血為人身之源,是生命活動之所系,人身氣血在生命活動中的基礎作用,并強調了氣血與生命存亡息息相關,是人身之根本。氣血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而兩者緊密相關,相互為用,相互依存。故《靈樞?營衛生會》指出:“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由此指出,氣與血的生成,均來源于水谷之精氣,而且氣血同出一源,氣與血是相互資生、相互維系的[4]。《仁齋直指方論》中也指出,氣血“相隨而不相離也”,對于氣的功能論述,提出“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運行者,亦氣也;營衛之所以運轉者,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在對血的論述中,指出“血為榮,榮行脈中,滋榮之意也……灌溉經絡,長養百骸”,“肝受血則能視,足受血則能步,掌受血則能握,指受血則能攝”。同時,強調闡述了氣和血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對等的:“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由此,論述了氣對血的溫煦、推動和統帥作用,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血在脈中運行不息,也依賴于氣之固攝和推動。
3 中醫“氣血神”相關論
中醫診治疾病離不開對神的觀察,故有“望而知之為之神”的說法,從“神”的變化中捕獲相關信息。所以探尋“神”產生的物質基礎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5]。氣是人身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也是一切生理功能的根源,“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的升降出入、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具有物質與功能、能量之間的轉換的內涵。氣的運動變化,從而實現溫煦機體、衛外固表、抵御外邪等功能。同時,氣具有濡養“神”的功能。《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和《靈樞?平人絕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有學者以此為依據,提出“神”以血為基礎[6]。《靈樞?本神》:“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此處的“神”是由先天之精氣而化生,在人形體產生和生長發育的同時,廣義之“神”,即生命的主宰,產生并發揮功能,狹義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心理等活動在后天發育過程中逐步產生。而心主神明,是“神”產生和變化的場所,心的功能出現異常時,“神”也會發生異常變化而出現病態反應[7]。故《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總而言之,神的產生是先天之精氣與后天水谷之精微共同作用的結果。“神志”在一定程度上為狹義之“神”的范疇,氣血津液是神志產生的物質基礎。神志多表現為意識、思維、感覺、感情、情緒、語言等多種內容[8]。同時,神志的產生與五臟的生理功能緊密相關,心主血脈,又主神明,心的生理功能失常,不能很好地主宰神明和血脈,心神異常,導致思維、意識、情感等出現紊亂。因此,有學者提出,神是以心(腦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為本源,依賴后天水谷精微及化生的氣血津液的滋養,從五臟功能活動中具體地體現出來[9]。
神志病是指在情志、飲食等各種病因作用下,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引起腦神功能失常,致人體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神志活動障礙的一類疾病,即凡以神志異常為表現的病證皆可納入神志病的范疇,既有神志異常導致疾病,又有因疾病而表現出異常的神志變化。五臟功能正常,氣機調暢運行,是生命活動及神志活動正常的保證。氣血是“神志”的核心物質基礎。神志病的發生,均是由于外感邪氣、內傷飲食、七情所傷等諸多因素導致人體氣血運行失常而引發;在此基礎上,出現痰、瘀、火等病理產物,并且相互搏結,出現痰氣交阻、痰火郁閉、瘀熱交織、痰瘀互結等病理變化,導致疾病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因此,氣血及其相關理論在神志病的診療過程中具有核心地位[8]。
4 冠心病與中醫“氣血神”的關系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造成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導致心肌的缺血缺氧,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癥狀,嚴重者出現冠狀動脈閉塞造成心肌壞死。根據冠心病的癥狀表現,與中醫學的胸痹類似,中醫治療此病按胸痹進行論治。據多項研究調查,抑郁癥狀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發病率遠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抑郁癥狀的發病率為15.1%~22.5%,而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狀的發病率高達52.1%~63.4%,約45%的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抑郁癥狀,而抑郁的情緒表現不僅干預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影響冠心病患者的預后,主要表現在:冠心病伴發抑郁癥狀可以加重軀體癥狀,增加心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影響疾病的轉歸,使冠心病病情加重,甚至引起猝死,病死率增加[1,10]。
現代醫學表明,冠心病屬于一種心身疾病,在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心理精神因素與軀體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1]。按中醫學的理論,冠心病伴有精神癥狀,相當于胸痹伴有神志的改變,是指在機體胸痹發生后,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導致精神、情感、認知、意識等神志活動障礙,歸屬于因疾病而表現出異常的神志變化,在其后期的發展中,神志異常又加重了疾病的進程。中醫學注重整體觀念,神與志都是臟腑功能的產物,神志活動以氣血為物質基礎,氣血乃由臟腑所化生,臟腑功能又受氣血陰陽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生血”,《素問?五臟生成》曰:“諸血者,皆屬于心。”在心氣的推動下,血行脈中,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的意識、思維、精神、情緒等神志活動維持正常。心氣虛主要表現其主血脈的功能低下,日久變發為心血瘀。胸痹多表現為本虛標實,有氣滯血瘀、痰瘀互阻等標實之象,又常合并心之氣血陰陽的不足。多數學者認為胸痹雖然病情復雜,表現不一,均以心脾氣虛、痰瘀阻絡證為基本病機。《靈樞》云:“心藏脈,脈舍神。”腦為髓海,元神之府,也是氣血匯集之處。《靈樞》又指出:“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
氣血的運行變化通過臟腑功能活動表現出來。氣的運行變化正常,則臟腑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并運血行;氣的運行變化異常,則臟腑難以發揮正常功能,不能化生血液和運血行。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的固攝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脈管之中而不逸于脈外。氣攝血,多是脾統血的體現。脾為氣血運行上下的樞紐,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膚,所謂“居中央而暢四方”。心主血脈,上朝于肺,肺主宗氣,貫心脈,兩者相互配合,推動血液在血脈中正常運行,以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在血脈內循行,既賴心氣推動,又靠脾氣統攝,方能循經運行而不溢于脈外。心藏血脈之氣,主鼓動一身血液運行;肝藏血,貯藏和調節血液分布。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則肝之疏泄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和平。肝血旺盛,制約肝陽,使之勿亢,則疏泄正常,氣血調暢,心神得養,神志活動正常。肝升肺降,也是氣血升降、氣機疏達、氣血調和的一個表現。肝藏血,調節全身血液輸布;肺主氣,調節一身之氣。肺主氣功能需血的濡養,肝輸布血液又須依賴于氣的推動。總之,氣血的正常運行,雖賴心主血脈,但同時又須肺主治節、肝主疏泄和藏血及脾統血的協同作用。
在病理狀態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始”。《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氣血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失和,機體陰陽失衡,引起病變。氣血失衡是臟腑失調的病理反應,是導致人體疾病的基本原因[1112]。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冠心病表現在冠脈微循環的障礙,中醫認為屬血瘀阻絡、心絡受損。在此,心絡相當于冠脈微循環,臟腑、氣血、經絡等功能受損,導致血行不暢,心絡瘀阻,甚則形成微小Y積(血栓),相當于冠脈微循環的完整性受損及灌注不足[13]。外邪侵襲、七情內傷、氣血不榮等均可導致心絡受損,心絡中氣血運行受阻、絡脈絀急,氣血津液輸布障礙,成痰生瘀,痰瘀阻絡,導致心肌及絡脈因缺少氣血的濡養而凋亡、壞死[14]。因此,胸痹的產生,是心之氣血失和造成的,除表現為胸悶、胸痛等癥狀外,還可表現在氣血失衡導致的心神失養,神志改變,如情志抑郁、失眠多夢、健忘等癥狀。因此,從“氣血神”相關理論論治冠心病,可從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機,通過調和氣血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
5 冠心靜膠囊組方特點及其內涵
氣血失調,氣虛血瘀,心神失養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機,針對其主要病機,益氣活血,安神定志是冠心病的治療法則。冠心靜膠囊由人參、丹參、三七、赤芍、川芎、蘇合香、紅花、玉竹、冰片等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氣虛血瘀引起的胸悶、胸痛、痛有定處、心胸隱痛、動則益甚、氣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夢、健忘及冠心病見上述癥狀者。
人參,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譽,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說明人參能補益五臟之氣,安和五臟神志。在此基礎上,后世醫家及本草著作對此功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如《藥性論》進一步指出人參:“主五藏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本草乘雅》:“人參功力,安定精神魂魄意志,于倉忙紛亂之際,轉危為安。定亡為存。生處背陽向陰,當入五藏,以類相從也。”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主入血分,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經、養血安神。正如《藥性解》記載:“丹參,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經。養神定志,破結除Y,消癰散腫,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治風邪留熱、眼赤狂悶、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婦人經脈不調、血崩帶下。”方中人參主入氣分,大補元氣,尤其補益心氣,五臟氣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參,主入血分,活血止痛,養血安神。兩藥配伍,一氣一血,一補一攻,益氣活血,安神定志,氣血并治,心身同調,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機特點,共為方中君藥。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滯,紅花能痛經止痛,蘇合香辛散走竄,四藥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藥行血中之滯,通經活絡而止疼痛,為方中臣藥。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加強君臣藥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陰生津而潤燥,防止活血化瘀藥辛散太過,同時,助人參補氣生津之功,兩藥共為使藥。冰片,味辛、苦,性涼。歸心、肺經。辛味善走,如《本草分經》記載:“辛、香。善走。體溫用涼,先入肺,傳于心脾,而透骨通竅,散郁火,辟邪,消風化濕。風病在骨髓者宜之。”在方中直入心經,透達心竅,通經止痛,為方中使藥。現代研究表明,人參中含有多種皂苷,揮發油,多糖,維生素B1,B2,C等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為皂苷類,包括人參皂苷Rb1,Rb2,Rb3,Rc,Rd,Re,Rg1,Rg2,Rh1,Rh2等,尤其人參皂苷Rg1,是快速緩解疲勞、改善學習記憶、延緩衰老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且在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均有很強的藥理活性,如保護心肌細胞、抗心肌缺血和促血管再生作用、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益智、抗神經細胞氧化損傷等作用[1516]。丹參的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心腦血管系統,能調節氨基酸類神經遞質,保護神經元,抑制凋亡細胞,提高腦血流量,從而改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同時保護心肌、改善微循環、促進血管新生、改善學習和記憶功能等方面[17]。三七中含有三七總皂苷,對于心腦血管疾病具有明確的治療效應,能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抗炎、抗氧化、抗動脈粥樣硬化、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改善腦缺血損傷等方面的作用[18]。冰片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保護心腦、雙向調節神經系統、提高其他藥物生物利用等作用,能顯著促進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的吸收,提高治療藥物腦組織中的濃度,提高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19]。
縱觀全方,人參主入氣分,大補元氣,尤其補益心氣,五臟氣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參,主入血分,活血止痛,養血安神。兩藥配伍,一氣一血,一補一攻,益氣活血,安神定志,氣血并治,心身同調,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機特點,共為方中君藥。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滯,紅花能通經止痛,蘇合香辛散走竄,四藥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藥行血中之滯,通經活絡而止疼痛,為方中臣藥。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加強君臣藥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陰生津而潤燥,防止活血化瘀藥辛散太過,同時,助人參補氣生津之功,兩藥共為使藥。冰片,辛味善走,直入心經,透達心竅,通經止痛,為方中使藥。全方合用,配伍嚴謹,氣血并施,形神同治,能益氣活血,安神定志,通經止痛,對于氣虛血瘀引起的胸悶、胸痛、痛有定處、心胸隱痛、動則益甚、氣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夢、健忘及冠心病見上述癥狀者尤為適宜。
[參考文獻]
[1] 陶貴周,毛慧子. PCI術前術后的心理障礙識別與處理[J].醫學與哲學,2014,35(3B):86.
[2] 蔡光先,瞿岳云,肖子曾.中醫神臟相關論[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2):1085.
[3] 王軍瑞. 淺談《內經》神之特性[J].國醫論壇,2000,15(4):47.
[4] 王玉鳳. 楊士瀛的氣血理論及用藥規律研究[D]. 福州:福建中醫學院,2003.
[5] 李生財,梁永林,賈育新. 中醫“神”的含義物質基礎及其特性[J]. 中醫藥學刊,2002,20(5):650.
[6] 位燕.論神與脾胃的關系[J]. 山東中醫雜志,1999,18(12):531.
[7] 沈濟人,趙會芹.精、氣、神新說[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16(2):8.
[8] 趙永厚,趙玉萍,于明. 神志病之“臟腑氣血腦神”診療思維的構建[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4):353.
[9] 周杰,段延萍.初析《靈樞?本神》中的神[J].光明中醫,1998,13(78):4.
[10] 陳h舟,朱建平. 中醫問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J]. 醫學與哲學,2013,34(9A):77.
[11] 李露露,顏新,韓天雄,等. 論氣血病機學說的演變與創新[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3):240.
[12] 張海嘯,楊叔禹,曹洪欣,等. 王清任的氣血相關理論及用藥特點[J]. 時珍國醫國藥,2009,20(1):246.
[13] 盧健棋,溫志浩.中醫藥干預冠脈微循環障礙的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5):597.
[14] 吳寶,劉紅旭,李愛勇.心肌缺血/再灌注無復流機制及中醫學思考[J].中國中醫信息雜志,2010,17(6):106.
[15] 高妍,薛薇,李敏,等. 人參皂苷Rg1的中樞藥理作用及多靶點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6,21(1):107.
[16] 董艷紅,胡婷婷,代良萍,等 .人參皂苷Rg1對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3):30.
[17] 馬丙祥,董寵凱. 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房,2014,25(7):663.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經濟匱乏 心理貧困
一、貧困大學生經濟與心理現狀
1.經濟匱乏
眾所周知,高校教育費一直居高不下。與其相對的是近年來的金融危機,二者使貧困大學生的人數呈增長趨勢。教育部的統計結果顯示:200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2300多萬人,貧困大學生比例高達26%,有600多萬人。如今,這個比例已經飆升到30%。這意味著每三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貧困生。而這些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和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也有一些是因為家庭發生變故而失去經濟收入。許多農村學生的家庭收入主要是農作物,而農作物帶來的收入僅夠解決他們家庭的溫飽。要是遇到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災害,家里的收入接近為零。對這些家庭而言,一年近萬元的學雜費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為了上學,有些學生的家里早已高筑債臺。
2.心理貧困
心理上的貧困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貧富差距造成的。我國心理教育遠落后于文化教育,對心理素質的培養遠遠不夠,這使得他們出現一些心理偏差,甚至扭曲。
貧困生為學費擔憂,為衣食擔憂,為每一次寢室和班級活動擔憂。經濟上的困難、物質上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使其與其他同學相比有一種直接的差距。經濟因素對個人各方面發展的約束,使得一些貧困生在同學中處于落后位置或邊緣地帶。由于心理上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和駕馭自我的能力,加上以往失敗所產生的挫折感,使其自卑、自我輕視、自我否定。常此以往,他們會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以至于與整個班級脫節,產生封閉、防御、回避的傾向,并因此承受折磨,給自己內心深處設置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
二、經濟與心理的雙解困
1.經濟解困
為了解輕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我們首先要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解決其經濟問題。
(1)積極落實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國家助學貸款作為當前資助高校貧困生的一種主要途徑,社會反響強烈,但此項工作運作不夠理想,推進困難。為此,教育部、銀行、高校應密切配合,設立相關機制來確保國家助學貸款健康發展。如建立和完善我國誠信制度,降低國家助學貸款的成本;設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擔保基金;增加政府制度投資,改善國家助學貸款信譽環境。
(2)全面推行“綠色通道”、獎、減、免制度。自從教育部提出“不讓一個大學生因經濟困難輟學”的口號后,許多高校都開通了“綠色通道”,讓家庭困難的學生優先入學,入學后再核實學生的基本情況,據此對學生實行“減、免、補、獎”等措施,為他們提供了求學的基本條件。當然,還可以深挖校內潛力,動員教職工和家庭經濟較為富裕的學生成立愛心基金會等,從而幫助貧困生。
(3)壯大助學金和獎學金。高等教育的規模日益擴大,僅僅依賴政府是不能夠徹底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各高校必須多方面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加強與用人單位、科技轉化合作單位以及畢業校友的聯系,爭取讓他們在學校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以壯大助困基金。
(4)加強其他輔助模式。勤工助學作為緩解貧困生經濟困難的重要途徑,已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公認。現在,各高校勤工助學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貧困生的需求,學校應增加一些技術性含量較高的崗位,爭取一些適合大學生特點的知識型、技術型的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在鍛煉個人能力的同時,也增加收入。學校還可以采用單位資助模式,即用人單位資助大學生讀完本科甚至研究生課程,作為回報被資助對象畢業后到資助單位工作。然而,這種模式的建立,需要長期實踐,需要雙方的誠信,特別是被資助對象。
2.心理解困
相對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問題。
(1)培養健康的精神狀態。我們應當使貧困生充分意識到經濟上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卻可以擁有不同的選擇。應當加強逆境成才教育,引導貧困生正確看待貧困,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銳意進取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加強責任教育,讓他們胸懷感恩,回報社會。
(2)幫助貧困生學會接受自我。我們可以設立貧困生咨詢機構(如心理咨詢中心),開設熱線電話,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測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解決或解答貧困生的心理疑難問題,幫助他們穩定情緒,積極面對生活,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把精力放到積極 、有意義的追求中去。
(3)就業意識教育。高校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消除其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培養其主動、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觀;使其拋棄虛榮浮躁思想,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腳踏實地的敬業觀;幫助他們科學地選擇職業,妥善處理好個人與家庭和社會、待遇與發展、就業與創業四個關系;培養他們應有的道德觀,教育他們既不能因貧失志,也不能因貧失信。
三、結束語
解決貧困生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是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成敗的大事,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需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國家、社會和學校要齊心協力,為貧困生提供經濟支持和精神支柱,充分保證他們完成學業所必須的經濟基礎,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徐 濤:西部高校貧困生思想問題及教育對策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張光明 袁 榮:按照新機制做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
【論文關鍵詞】人格 內外控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趨于全方位,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人類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人類自身的人格健康狀況,且人格健康發展是促進全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力量。2l世紀是屬于能承受社會變革和經濟改革所帶來沖擊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與心理健康關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測驗來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法,已在實踐中廣泛應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為的基礎,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去如何面對外界的刺激作反應以及反應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對人的身心健康、活動效率、潛能開發以及社會適應等都產生影響。“人格即命運”,人格是決定人的一生成功與否,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樂,在失利時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創造輝煌。因此,重視大學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學生個體順利成才的重要保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大一、大二學生600名,文理、藝術類均有。收回有效問卷的人數為519人(前后兩個問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齡20.3歲,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總結mmpi中國版十幾年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個臨床量表:軀體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慮fanx,anxi—ety)、病態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脫離現實(unr,unrealis—tic)、.興奮狀態(hma,hypomania)。phi還具有三個效度量表:q(無法回答的題目數)、l(說謊分數)、f(詐病或裝壞分數,feign)。
成人內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種評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來自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在該理論中認為,心理控制源是有關個人性格或行動與事件結局間關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積極、愉快、主動地應付困難處境而同時另一些人則表現消極態度的一種遐想的內心狀態。心理控制源的個體差異預示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外在控制定義為結局不由個人努力所決定的一種普遍信念,內在控制則認為事情結局與個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證實,外在控制與焦慮、抑郁情緒有關,外在控制性強的人更難應付緊張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內在控制性強的人,能較積極地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較多地投身社會活動、有靈活性、更有主見、幸福感更強。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紙筆測驗方法。用spss11.0對數據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心理健康測查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學生沒有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在其他各因子上有問題的學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學生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體解釋,在詐病分數上顯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學生一次做的問卷題目較多有不認真、理解錯誤的情況,或者是表現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其次,軀體化分數高于常模,說明大學生有許多敘述不清的身體上的不適,易表現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訴苦等。再次,在病態人格和興奮狀態上明顯高于全國常模,說明大學生在個性上主要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好出風頭、判斷力差、不成熟、愛尋釁、虛偽、做作、輕浮、夸張、易怒、性急、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從表2中顯示: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
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詐病、焦慮、病態人格、脫離現實、興奮狀態上與女生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主要表現在:男大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在焦慮因子上男大學生表現出緊張、焦慮、反復思考、強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學生,他們經常自責、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態人格因子上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好出風頭、表現判斷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擊,愛尋釁等。在脫離現實因子上表現為個性退縮、企圖逃避現實,膽小、古怪、緊張、心情混亂。在興奮狀態因子上表現為善交際、外露、沖動、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輕浮的、夸張、易怒、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在大學中為什么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具體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內外控制(ansie)測驗結果
(1)517名大學生被試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數為15,眾數是13,分數基本呈正態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男大學生的外控人數高于女大學生,這個測驗結果和上面的測驗結果基本一致。
(2)對兩類學校學生進行均值比較,結果表明師范院校學生的平均值低于綜合院校學生的平均值(分別是13.74,14.87),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說明綜合類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師范類大學生,這與上一測驗的表2結果有一致之處。
(3)把所有被試分成3組,上下各28%被試(ansie≥17、ansie≤lo)被列為外控傾向組、內控傾向組,居中的44%為第三組,即中問狀態組。進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結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內控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較低,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而隨著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顯下降。
四、討論
1.在phi心理測驗中,大學生在各因子上有問.題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嚴重,(民日報》1989年報道:在2916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總,其中25%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健康報》1989年報道:一項對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表明,其中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樊富珉等2000年對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學生調查發現,其中17%的大學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還是比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因子上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
2.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phi量表上的測驗結果顯示,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一致。
心理學研究都是依據于或建立在特定的哲學思想的根底之上。心理學的探索都有自己的理論預設,都有自己的思想前提。這實際上也就是哲學思想,它需要在理論心理學或心理學哲學的反思層面得到考察和探索,得到批判和建構。那么,對于當代的心理學研究來說,不同的哲學立場就決定了心理學的不同的研究取向,就決定了心理學的不同的研究思路,也就能決定了心理學的不同的研究結果。事實上,不同的文化傳統總是孕育著不同的哲學心理學的探索。比如,我們可以把哲學心理學區分為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哲學心理學和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哲學心理學,這顯然是哲學心理學的兩種文化樣式。從哲學研究的角度看,有人曾探討過心靈哲學、哲學心理學與心理學哲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或異同。在他們看來,這三個概念是屬于同類的概念,之間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區別。但是,如此看法不僅混淆了哲學心理學和心理學哲學,而且是將兩者與心靈哲學歸為同類。事實上,心靈哲學(philosophyofmind)是屬于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按照這樣的邏輯,心理學哲學的研究便成為了哲學家的專利。但是,心理學哲學還是與心靈哲學有著區別,因為它是對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或理論預設的哲學反思。當代心理學的哲學基礎表現為實證哲學與人文哲學的分離。當代心理學或科學心理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表現為兩種研究取向,即物理主義取向和人本主義取向,也可以稱之為實證論取向和現象學取向。顯而易見,心理學研究的根本就是心理學的研究立場。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獨立之后,其研究的立場一直認為自己是中性的或中立的。換句話說,心理學家希望自己保持中立,或者不應該把自己的偏見帶入到心理學的研究中,應該按照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本來面目去揭示其規律。因此,心理學研究中盛行的就是客觀的描述。但是,在心理學實際的研究中,研究者總是會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帶入自己的研究中。
事實上,只要是研究就會有立場。研究者總是從既定的起點出發,從特定的視角切入,以獨特的思考開始。心理學的研究立場有時候也被稱為研究取向,在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研究取向,這是不爭的事實。在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就出現過實證取向的和人本取向的研究。當然,實證論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主導。與心理學研究中的物理主義世界觀相吻合的就是實證論的研究方式。所謂實證論的研究方式有兩個隱含的理論前提或理論假設。首先是設定了研究客體與研究主體的分離,研究主體也即研究者只能是旁觀者。旁觀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向或者主張觀點帶入到對客觀對象的研究中去。其次是設定了研究主體或者研究者必須通過其感官來把握研究客體或者研究對象,只有感官的印證才是可靠和可信的。這種理論假設為心理學的研究帶來的是方法中心、實驗主義和操作主義。所謂的方法中心是指把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放在了決定性的位置。也就是說,是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決定了心理學的科學性質,決定了心理學的實際發展,決定了心理學的未來道路。所謂的實驗主義是指把實驗方法的運用,實驗程序的確定看作是心理學研究的根本或者唯一的方式。所謂的操作主義是指把理論的合理性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具體操作程序的合理性上。現象學的研究方式是非主流心理學的研究主導。與心理學研究中的人本主義世界觀相吻合的就是現象學的研究方式。所謂現象學的研究方式也有兩個隱含的基本理論前提或基礎理論假設。首先是設定了研究客體與研究主體的統一,研究主體同時也可以就是研究對象。其次是設定了研究主體或者研究者必須通過體驗來把握研究對象,只有內省的體驗才是真實的。這種理論假設為心理學的研究帶來的是問題中心、心靈主義和整體主義。首先是問題中心。所謂的問題中心是指心理學的研究不應該從方法出發,而應該從問題出發。不是方法決定問題,而是相反,是問題決定方法。其次是心靈主義。所謂的心靈主義是指心靈不同于其他事物,心靈具有獨特的性質。正是心靈的獨特性質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具有的獨特性質。再次是整體主義。所謂的整體主義是指對人的心靈的研究不能采取肢解的方式,不能去割裂人的心理,而必須完整地把握人的心理。思想是需要理論前提的,同樣科學也是需要思想前提的。科學本身的發展,非常重要的是屬于科學的思想前提或理論前提的合理化和明確化。這就決定了心理學演進的出發點和到達點。心理學是屬于科學的門類,這同時也是依賴于一系列基礎的理論預設或前提假設。那么,只有建基于合理和明確的理論預設或前提假設,心理學才能更好地發展,才能更快地進步。哲學家的心靈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盡管哲學家的研究立場、理論預設、思想基礎、學術主張等等,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和區別,但這并不影響哲學家的心靈探索所具有的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哲學家的心靈探索對于心理學研究者來說,并不是無足輕重的。哲學家的心靈探索不僅對于人類理解自身的心理行為具有思想引導的意義,而且對于各個不同學科的學者研究人類的心理行為也具有理論預設的價值。
二、心理學的科學思想根系
在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前后,它總是與其他學科發生某種特定的關聯,這種關聯同時也決定了心理學的學科發展。然而遺憾的是,學界目前對心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關聯的探索與研究尚不夠深入與系統。心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涉及到心理學自身的演變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經過了歷史中長時期的演變,心理學才有了當代的重新定位,以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明確關系。這種學科自身的成熟發展,會在極大程度上推動心理學的發展,也會使心理學開始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學術資源。心理學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本就應該是一種彼此合作的關系。特別是橫斷科學的研究,常常是跨越多個學科的探索。因此,這種相互之間的合作所帶來的是相互的促進和彼此的支撐。那么,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來說,能夠推動這種合作關系的就是一個理論的平臺。
三、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根
由關于界定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從根本上說,涉及到的是心理學的單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學的多元文化發展的問題。具體言之,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涉及到心理學自身的新視野、新領域、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以及新發展等。這包括了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了文化、科學和本土心理學的關系,還包括了關于心理學與文化關系的歷史探討與理論分析。顯然,心理學自身的發展擁有豐富的社會與文化資源。就其根本而言,之所以有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內在地建立心理學與社會和文化之間的關聯。換句話說,心理學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理學植根于本土的社會發展脈絡及本土文化的土壤里。心理學的研究中,經常會遭遇資源短缺的狀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心理學沒有或者缺少相應的社會文化資源,而更多的是因為,心理學并沒有意識到或自覺地去把握自身的社會文化資源,或者是由于沒有去探尋、挖掘和萃取自身的社會文化資源。反觀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不難發現,西方心理學就是植根于西方文化傳統之中,它汲取本土的文化資源,獲取了自身不斷發展的動力和不斷更新的研究方式。由此可見,中國心理學的發展與創新也同樣應該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心理學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心理學的研究都有自身的文化歷史資源。西方科學心理學有其自身的西方文化的歷史資源,而中國的心理學也同樣具有自身的東方文化的歷史資源。這種文化歷史資源從根本上決定了心理學存在與發展的土壤,決定了心理學演變的根基,也決定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式、應用的途徑和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路徑。心理學的發展和心理學的研究都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對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進行反思、探討、揭示、闡釋,從而對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能夠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對于心理學的發展和拓展,以及它的應用的推動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心理學的研究或者發展如果脫離或排除關于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那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和束縛。因此,探討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既可以給心理學本身的實際發展,也可以給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一系列重要的改觀。
四、心理學的學術思想根基
無論是自然的資源,還是社會的資源,還是文化的資源,還是歷史的資源,還是思想的資源等等,這些資源的存在并不是最為重要的,關鍵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開發資源或開發心理學的資源,是促進心理學的壯大和發展的核心部分。對于心理學資源的開發,當然不是要回到心理學的過去,也不是要還原心理學的歷史,而是要把資源運用于心理學的研究和創造,就是要把資源支撐于心理學的擴展和成熟。這樣的話,心理學會面對著大量資源的存在,但是心理學更需要面對的是深度的資源開發。顯然,存在著心理學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這可以分散在許許多多的不同學科的考察和解說之中。問題就在于,怎樣才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下,在一個完整的原則之中,去匯總這些不同的心理學探索和研究,不同的心理學的考察和解說。問題更在于,怎樣才能在一個全新的平臺之上,在一個創新的思路之內,去沿用這些不同的心理學的資源,去擴展這些資源的價值。那么,不同資源的開發就需要如下的一系列的步驟和程序來完成。首先是要開放心理學的學科邊界、研究視野,以及探索的思路。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學為了保證自己的學科的獨立性,而一度封閉了自己的學科邊界。為了保證自己的研究的精確性,心理學曾一度收縮了自己的研究眼界。心理學為了保證自己探索的明確性,而一度禁錮了自己的探索思路。但是,從心理學資源開發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學只有開放邊界、開放視野、開放思路,才能夠獲取自己學科的資源、學術的資源、歷史的資源、思想的資源、學術的資源。其次是要挖掘心理學學科的資源,提取其中有價值的內容,獲得其中有傳承的文化。在心理學的探索中,心理學不僅是要面對自己的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內容,而且是要依據自己的研究基礎、研究傳統、研究歷史。其實,心理學研究所能夠匯總的資源含量,會決定心理學探索的厚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