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打造美麗鄉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范文第1篇

      以前,地處大山深處的銅關村每每有事需要商議,吳珍剛要么通過大喇叭通知大家,要么就得挨家挨戶去敲門;對于村民們來說,要想獲知誰被批準了小額貸款、誰被列為了“低保戶”這種信息,同樣不易,他們得翻山越嶺去到村委會看告示才行。現在,有了“為村”這樣一個平臺,銅關村大到村政條令的討論,小到村民出門求搭順風車,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得到解決。

      “‘為村’是我們團隊最有成就感的項目吧。”譚亞幸思索了一下,給出了答案,“一方面,這個項目非常有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它目前仍然處在一個不斷生長的狀態,越來越多的鄉村不斷加入其中,通過互聯網連接外部世界。”

      “為村”是譚亞幸和他的MSC(Maker Sustainability Consuluing,杭州永續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團為騰訊提煉的一項企業CSR(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舉措。在譚亞幸介入之前,騰訊在鄉村發展項目這條道路上已經耕耘了多年。2009年,騰訊發起了“筑夢新鄉村”公益幫扶計劃,從捐建希望小學,到定點文化教育、興建多媒體教室、生態博物館等等,做了許多嘗試,但始終沒能找到體現騰訊產品和核心能力的項目―如何讓騰訊“連接一切”的大戰略在中國成千上萬個鄉村中得以實現?

      2015年5月,譚亞幸和MSC團隊走入大山腹地的銅關村,進行了一個月的實地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鄉村落后凋敝的根本原因是與外界失聯,而騰訊的核心能力,恰恰能解決這一鄉村痛點。3個月后,MSC為騰訊梳理出的“連接鄉村”概念項目“為村”上線,僅僅過了4個月,全國就有900多個鄉村正式加入為村計劃,成為國內第一批接入移動互聯網生產生活的鄉村;發展到今天,全國已有3000多個鄉村入駐“為村”平臺。

      “我們把騰訊一系列的產品、工具放到鄉村場景中,引導村民用這些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譚亞幸說,“比如通過騰訊地圖,可以看到銅關村美麗的街景;通過微信‘智慧民宿’,可以在線預訂當地民宿;騰訊設計部門為銅關村當地的茶和米設計了外包裝,并且在京東平臺售賣,非常暢銷,而收益又將反哺到鄉村建設中。”

      騰訊只是譚亞幸和他的MSC團隊在過去三年中服務過的眾多客戶中的一員,在MSC的服務對象列表中,不乏阿里巴巴、中國移動、渣打銀行、福特、歐萊雅、百威、聯合利華這樣的世界名企。“正式成立公司是在2014年,到現在我們做過的項目,有100多個了。”譚亞幸笑容里有種掩飾不住的自豪。

      “MSC是一家全球且獨立的CSR咨詢公司,通過以戰略咨詢與項目開發為核心,為企業提供雙贏的社會責任解決方案。以此推動那些想做或者正在做CSR的企業,用自身的核心能力來解決問題,使其獲得新的商業機遇。”在MSC網站的“團隊介紹”頁面中,譚亞幸清楚地闡述了他和他的團隊在做什么。至于做這件事情的原因,起于他留學英國的經歷。

      此前在國內,譚亞幸從事過很多公益活動,慢慢發現了傳統公益的局限性。“它的組織和它的效果,比不上商業體,”他說,“因此我產生了很多思考,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呢?”

      答案在英國初見端倪。在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做CSR時,譚亞幸發現這家企業將CSR完全融入到了運營中。例如,當顧客進入瑪莎百貨挑選服裝時,店員不會重點介紹衣服的款式、功能,而是告訴顧客衣服的面料是怎么制造出來的;他們在收取原材料時為當地社區做了什么事情,并告訴顧客如果感興趣,他們還負責提供顧客參與服務的志愿者渠道;除此之外,瑪莎百貨還準備了特別的小手冊,告訴顧客這件衣服用什么溫度的水清洗是最能夠降低碳排放的。

      瑪莎百貨的做法給了譚亞幸很大的啟發,在此之前,他一度認為企業做CSR就是去做公益,而瑪莎百貨的經驗告訴他,企業是可以把CSR融入到實際運營中去的。

      “我發現那是一種系統性的、有效解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企業家們都在想如何打造百年企業,但真正做到卻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內部、外部問題。比如一家工廠制造的環境污染非常嚴重,但它很賺錢,企業領導覺得沒問題。但有一天這里要開一個很重要的會議,那么政府就會責令其停業―這對工廠來說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如果企業能在日常經營中就關注到CSR,有意識地去做環境保護,那么這種被關停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譚亞幸說,“我們所做的,就是結合商業分析和社會調研的咨詢工具和方法,融入對企業和市場的深刻洞察,將CSR量身定做到企業的商業戰略中,幫助客戶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譚亞幸的理念打動了客戶,但他的年齡一度遭遇質疑―你們這樣一群年輕的90后,能有什么閱歷?你們憑什么做咨詢?

      “憑的是垂直在社會責任這個領域的專業性!”譚亞幸回答得理直氣壯。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范文第2篇

      十年前,我們在肥城這里召開了全省校本研究會議。那個時候的我們肥城是為全省的小本研究提供了經驗,也引領了全省校本研究的發展。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又一次相聚在這里,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十年間我們肥城仍然在進行著探索,只不過這次他們的研究和探索較之十年前的那種探索具有更深入、更豐富的內涵。因此,它的意義也更大了。甚至是說,他們的這樣一個經驗已經超過了一個研究的范疇。我們通過這樣一個短時間的、實地的考察和學習,我獲得了這樣幾點認識:

      第一點,我認為今天肥城的這一經驗是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育改革處在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呢?那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在這個體系之中,它的治理該往哪里去?該怎么來治理?這個現代化該如何突破?治理的現代化這里面的核心仍然是正確我們的關系,但是在治理這個層面上不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放權,它的內涵或者是內容不僅局限于放權,重要的是如何讓我們學校都干事創業起來,在今天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包括全世界范圍內的基礎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以學校為主體的這樣一種改革探索的路子。在這種背景之下,如何為我們愿意干事的學校提供條件,并且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學校在進行探索的時候是費力不討好,如何讓希望進行探索的學校擁抱在一起,抱團取暖,聯手攻關,共同發展這理應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肥城,大家認為他背后是大手筆,那么這個“大”它大在哪里?他從這樣一個微觀的事情入手,但事實上呢是回答我們國家教育治理現代化已經走向了命題。

      第二點,今天肥城提供的這樣一種經驗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振興鄉村教育的一種嘗試。我們都很清楚對于我們國家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戰略,但是教育均衡發展,并不僅僅限于辦學條件的均衡化。那除了辦學條件實現均衡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學質量要有一個相互對比的一個均衡,這是肥城提出來高位的均衡發展他的一個內涵。在這里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實現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同步發展。我想對于今天在座的諸位絕大多數來講,鄉村是我們最有情感的地方,它幾乎是在座的每一位魂牽夢繞的地方。如何讓我們鄉村的孩子享受真正的同樣的優質教育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更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難題。今天肥城教育發展的學校共同體,以共同體為核心概念的這樣一種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今天上午去幾處學校看的時候,非常地興奮,我沒有見過肥城如此的美麗,鄉村風光跟走出國門難忘的國外之旅是相媲美的。更讓我興奮的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對鄉村教育有情有獨鐘的地方,十年之后再來肥城這一點讓我格外興奮,這也是肥城經驗獨到的一面。

      第三點,共同體與教研有著不可分割的一種關系,肥城的教育經驗是教研教科研運行機制的一種重大變革,在這里通過他們的共同體建設發現這種傳統的教研、教科研部門與學校互動的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不再是發命令式的,不再是一個教研員,一個科研人員點對點式的一個服務,而是教研部門把學校發動起來,類似于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層面一種萬眾創業的一種格局,開創這樣的一種局面。并且在這樣一種領域,這樣一種格局中各個學校在研究,它的重大突破在哪里呢?以前的教研是分學科進行,這次的研究它是打破了學科的界限,突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各個學校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為抓手,實現學科與學科之間,學術與學術之間的聯合攻關,這難道不是我們教研與教科研運行機制的重大變革嗎?

      第四點,今天肥城提供的這種經驗它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一種有效的行動我們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教育均衡的發展,包括教研機制的建立,它的目的都在于提高教育質量,讓學校有活力,讓孩子們有成效地學,在這里的重中之重呢就是我們這個中介——我們的教師,這支隊伍能不能獲得發展。在教育發展、教育均衡發展走向深水區的時候,無論你搞什么樣的項目都離不開教師隊伍的發展。肥城的共同體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認為肥城的共同體它是一個立體的概念,他有學科的共同體,有教師共同體,還有課堂層面的、學校生活中的學生共同體。其實,這三體是一致的。一個有活力的學校它一定是共同體生存的地方,一支有生命力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不斷向前發展的教師隊伍它往往也是以共同體的面目來呈現的。一個區域的教育是否靑盛有活力就要看有沒有自發組織共同體的這種學校,這三者就內在活力來講是一致的。

      因此在這樣一個共體當中,就教師共同體的建設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剛才有專家講到共同體它是精神層面的,更多的注重校內教研組這方面的一個互動。我非常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所謂的共同體有這樣幾個特征:

      第一點,它一定有個愿景,就是有共同奮斗的方向。他不是烏合之眾,不是拉郎配。

      第二點,這個共同體他往往有焦點,有共同關注的點,來共同上進圍繞著共同關注的問題持續地發力,來進行運轉。

      第三點,我認為他們之間在地位上是基本平等的,我本人是要對學校里進行持續的跟進研究的,我發現有很多人跟隨我,但是因為我們地位之間的懸殊,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共同體。

      第四點,注重它的平衡性,真正的共同體心理安全感是必須的,共同體的內部心里上是很輕松的,它可以暢所欲言,可以進行深入的交流。

      第五點,需要有自由的選擇。

      我想這是我們共同體出現的特征,這些特征同樣也適用我們的學生。這就給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如何打造這種充滿生機與活力共同體,怎樣把這種行動推向深入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挑戰。

      這是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共同體。

      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共同體要做什么?我覺得得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剛才大家談到了校本課程的問題,談到了信息技術支架的問題,課堂教學方式的問題。我本人有一個觀點,我們的共同體重在做什么事,我去學校的時候,有很多學校可能會把校本課程的成果呈現給我。校本課程的成果是什么呢?編的一本本的教材,學校也可能把課堂的成果呈現給我,那么課堂的成果是什么呢?一本本的學案、導學案。我去學校看翻轉課堂的時候,大家也往往會介紹這樣或那樣的模式。這種思路對不對,我認為今天我要表達一個觀點,我完全不贊成這樣的一個思路。大家都知道建大樓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張圖紙,而后我們才運進鋼筋、水泥、沙子等建材。校本課程我們編寫的教材,課堂研究中習題集、導學案等這不就等于我們沒有圖紙就把建材引進了嗎?所以今天我們共同體需要做什么呢?我們需要做的是方案,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筑師在建大樓的那張圖紙。我們需要的不是先把藥抓進來,而是醫生要開的那個藥方。所以這個方案格外的重要,那么我們需要做哪些方案。

      我認為第一個方案首先是學校發展的一個整體的規劃方案,讓我們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腳踏實地的基礎路線圖,那么我們的精力才是不分散的。

      第二個方案,需要有學科的打通學段這樣一個規劃的方案 。學生的發展規劃我們往往忽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僅僅注重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而忘了你規劃的重點是學科教研組有自己的頂層設計,各學科有自己的頂層設計。這也代表你的學科在學科坐標系里尋找你的那個點,當你的坐標系沒建立起來的時候,這堂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堂課的目標該怎樣定位你往往是不清楚的。

      第三個方案,我們應該做學期的課程綱要或者學期的教學方案。我們的課時教案單元教案它是微觀存在的,他與學期教學方案是息息相關的。

      最后一點,我們需要研究這種單元的、課時的方案。在這里無論是我們學校的,還是我們學段的、學科、學期的、單元的、課時的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之后呢,我想我們這個方案怎么來做。大家是否都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醫生開出處方的時候,大家還會跟醫生進行商榷嗎?當建筑師把一個樓的圖紙設計好的時候,我們還會不會跟建筑師進行商榷,進行質疑?當律師下了訴狀書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跟他爭吵著商榷,跟他進行質疑?大家的回答是不是都是否定的,可是為什么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備課、寫教案,我們認認真真地上課,上完了課后竟然有那么多的質疑聲。

      如何打造美麗鄉村范文第3篇

      張新莊收入的“倍增”,得益于“龍頭企業+合作社+職業農民”的經營模式。

      職業農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農民。與傳統的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有文化,會技術,懂市場。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農村視為施展才華、抱負的舞臺,將農業看作一生的事業和畢生的理想。

      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顯然,如何保證種糧農民有利可圖?如何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如何培養職業農民?這不僅是破解今后“誰來種地”難題的制度性變革,也是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探索。

      “小荷才露尖尖角”

      “蔬菜大棚里的辣椒個大、皮厚,深綠發亮,能照出人影。”河南省夏邑縣劉店集鄉吳樓村村民吳科委告訴記者,剛過而立之年的他現在承包土地30多畝,其中21畝種大棚蔬菜,10多畝種糧食,年純收入20多萬元。

      說起創業歷程,吳科委滿腹酸楚:“我考上高中時沒錢上,便隨村里的伙伴干建筑。為趕工期,我曾一連干過四天三夜。由于沒技術,我只能干苦力活,工頭還經常拖欠工資,一氣之下,我決定回家種大棚蔬菜。”

      2006年,吳科委多方籌資在家建了兩個占地5畝的塑料大棚。可是連續兩年,種的黃瓜、辣椒都虧本。他總結教訓后發現主要是因為自己技術不過關。2008年,吳科委到縣農廣校報名參加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教學班”。這一年,他現學現用,2個大棚蔬菜竟然收入4萬多元。有了技術便有了底氣,吳科委當年就擴建了一個大棚。

      2010年,夏邑縣農廣校中專班辦到了吳樓村,吳科委第一個報了名。中專班的教學全面系統,對蔬菜種植、病蟲防治、土壤肥料等進行全方位講解和技術輔導。吳科委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反復實踐。在農廣校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的技術水平一步步提高,當年蔬菜每畝增收2000多元。在中專班里,經過3年認真學習,吳科委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獲取了中專畢業證書和蔬菜園藝工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2012年秋,吳科委把大棚蔬菜擴大到21畝,糧食作物擴大到10多畝。那一年,他的蔬菜沒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病蟲害,沒出現過一次死苗、枯萎、歉收現象,每畝效益都在1萬元以上。很快,吳科委成了村里種地“小財神”,在他的帶動影響下,吳樓村種植大棚蔬菜的規模迅速擴大,2年時間就增加了150多畝。大棚蔬菜規模的擴大,也使本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村民到大棚里打工,月收入1500多元。

      大棚多了,村民富了,如何再上一層樓?吳科委說出了新打算:“我要建一個蔬菜生產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來集中經營,分散管理,為種植專業戶提供相關的市場信息、新品種、新種苗以及新技術,進一步提高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與鄉親們一同奔小康。”

      去年10月28日,包括吳科委在內的夏邑52名農民,領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懂農業技術、善管理農田,且年收入不菲。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對新型職業農民給出一個定義:以市場運作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農業為穩定職業、具有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的農民。

      “我們可相對簡單地把種植大戶、專業大戶、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小型農業企業家等理解為職業農民,目前可劃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不同類型。”河南省農業廳科教處調研員石有民告訴記者,職業農民是工業化、城鎮化達到相當水平后產生的一種新型職業群體,也是農業內部分工、農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結果。

      現代農業呼喚職業農民

      河南省農業廳一項調查表明,從務農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從業狀況和培訓情況看,務農勞動力越來越清晰地表現為“五多五少”: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勞動力多,男性勞動力少;年齡大的多,青壯年的少;兼業農民多,專業農民少;未受過系統培訓的多,受過系統培訓的少。

      石有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成為制約“三農”發展的瓶頸。由于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流失,先進農業科技推廣失去了對象,農業生產特別是單產水平長期徘徊不前。這種狀況難以適應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總體要求,難以適應全社會對于農產品數量增加、質量提高、檔次提升、結構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觀要求,也難以適應農民自身創業興業、增收致富的現實要求。

      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培養職業農民,尤其是年輕的職業農民。

      從年齡結構上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漸顯年輕化。他們之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居多,年齡大多在40~50歲,屬于青壯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各項經營活動經驗豐富,頭腦靈活,處事成熟。另外,也有一些“80后”農民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他們主要從事規模化經營和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的主力軍。但是,從事一家一戶種養的農民年齡偏大的狀況并未改變。

      新型職業農民中很多人有過外出務工的經歷,有的甚至在外務工多年。這部分農民見多識廣,對“三農”政策非常關注,對新技術新知識接受快,敢想敢干,是致富帶頭人和未來現代農業的領跑者。在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先進農業科技知識的同時,他們更渴望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學習相關政策和法律知識,開闊眼界,打開經營思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在農村的地位。也就是說,他們更渴望過有尊嚴的生活。

      農民從身份變成職業

      很顯然,告別身份印跡,穿上職業新裝,新型職業農民的興起已不可阻擋。

      培養中專學歷農民,讓吳科委等農民的生活起了變化。“兩年理論課,一年實踐課,學成后就是全日制中專畢業學生。”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夏邑分校校長何新明說,夏邑是全國有名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農副產品資源,中職教育能讓農民學到多種知識和急需的實用技術。

      2012年8月,夏邑被農業部確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國家級試點縣,主要是蔬菜生產。2013年9月,夏邑出臺了《蔬菜產業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最終在100名自愿報名的學員中,認定了52名符合標準的農民。

      夏邑認定首批新型職業農民時,在學歷上要求至少是農業中專學歷或從事蔬菜生產經營滿3年,戶年人均純收入是當地的3倍以上,并具有蔬菜生產技能和規模化經營管理能力,其單位面積產量、產值、效益均要高于當地水平。認定程序相當嚴格,村民需先自愿申報,然后經村委會推薦、鄉鎮審核、系統培訓后進行評審。

      在夏邑,農民一詞正在由一種身份轉變成職業。

      選擇糧食生產類和菜籃子產品類產業,培養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河南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重要舉措。如今,除夏邑縣、西平縣、許昌縣、浚縣4個國家級試點外,河南又確立了固始縣、衛輝市等15個省級試點。根據規定,國家級試點縣每縣需培養認定新型職業農民500至1000名、省級試點縣每縣需培養認定300至500名。

      河南省農業廳還要求試點縣重點培養認定生產型職業農民,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以及回鄉務農創業的農民工、退役軍人和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作為重點對象,選擇主導產業分產業、分批次培養認定新型職業農民。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如何打造素質與現實相匹配的新型職業農民,引導他們安心務農,成為擺在眼前的新課題。

      目前,河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組織領導、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是,還存在部分地方措施不到位,工作進展較慢;底數不清,缺少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職業教育培訓手段和實踐有點脫節等問題。

      對此,石有民建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伴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一定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特別要盡快進行立法等頂層設計,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進的有效途徑。

      他表示,作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新型職業農民還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實踐中給予更多的幫扶、鼓勵和支持。特別是在土地流轉、財政支農、信貸發放、稅收減免、農業保險等方面創設政策,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性支持,進一步完善對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管理,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規范化的配套措施。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訓中心主任平西栓告訴記者,農民職業化的許多細分工種資格鑒定往往是在培訓后,由農民自愿付費進行資格考試,但現實中資格鑒定證書的實用性不大,使得農民職業培訓的“考證上崗”自愿性不強。另外,傳統培訓模式不夠靈活多樣,比如農民受地域、習慣、農時等因素影響,不能在學校或者培訓機構集中長時間學習。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亚洲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