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復習 ,高中地理

      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構建應該是貫穿于學生初高中地理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但從現實情況看,很多的學生到了高三面對文綜地理復習的時候,對地理學科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還非常欠缺,因此在高考復習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

      地理知識外,還要有意識、系統地讓學生在高考復習的全過程中構建基本的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為高考目標的實現和終身學習地理目標的達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多措并舉。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結構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只有當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之后。我們才能方便地對知識進行記憶、提取和運用。因此想使學生達到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我們就應該想方設法讓其建立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1.1以高考大綱為藍本、編制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也就是說。我們按照高考考試大綱的要求。以知識點的形式為其設計出自主學習提綱和針對性訓練題。并以學案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照學案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只是課堂上的聽眾。而是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整理與歸納。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重點復習和針對性訓練

      1.2聯系生活實際、積極開展探究活動 高中地理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如果條件許可。我們應該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安排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探究性實踐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認識到地理原理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形成適用于地理學科的思維方式

      1.3歸納問題、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即教師對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突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對重點的知識進行分類總結和梳理。對于較難理解的理論和規律進行拓展。這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形成網絡。提高學習效率.

      1.4精選例題、引導質疑 在選擇例題和探究性問題時。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來選擇。如果題目的難度較小。要求學生獨立解答:如果題目難度較大。則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和探究。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1.5變式練習、鞏固提高。在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之后。我們還應該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存在的疑點設置適當的練習題目。以實現當堂訓練、當堂鞏固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做練習題時。教師在教室內來回巡視。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在學生做完練習時。引導學生反思練習過程。總結練習中的經

      驗和教訓。并與前后知識相聯系.

      二、構建地理區域整體性的能力的養成

      要讓學生能夠很好地了解一個區域,合理地看待區域的發展,就要在高考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構建地理區域整體性的能力。教師要在整個高考復習的過程中不斷整合各要素間的聯系,為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區域整體性思路,即區域

      的地理特征包含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兩大方面,自然特征包含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資源,人文特征包含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工業、農業、第三產業)、交通、主要環境問題。高考復習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在對區域進行熟悉的過程中不斷沿用上述基本思路對區域進行單一要素分析和要素問聯系的分析,這個過程不但提升了學生構建地理區域整體性的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對重點內容加強指導

      3.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有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如氣候類型、陸地水類型、自然資源類型、農業地域類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導時應說明概念的差異。特別是要注意這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陽輻射強度與氣溫,太陽輻射強度是地面獲太陽輻射能的多少。它與太陽高度有關,與大氣削弱有關;而近地面氣溫與地面獲太陽輻射有關外,還受下墊面性質的影響,受大氣狀況不同的影響。又如自然資源與能源,它們的外延相交但內涵不同,用兩個圓圈分別表示自然資源和能源,它們相交而不重合,這樣采用圖示的方法加以指導,簡單有效。

      3.2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應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運用所學地理及相關學科知識和觀點。用地理事實材料。簡明地推導或定性地說明地理規律與原理。”這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這一類能力要求

      的試題在自然地理中體現最多。這一部分知識較難,但規律性較強,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復習。

      3.3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和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達。”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兩個方面,而這種能力要求在考試中難度最大。這種能力要求。如果按照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以及地理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題目中獲得給定的信息和最終結果要求。再利用信息與要求之間建立某種邏輯聯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比如:諾曼底登陸為什么選擇在六月?不妨這樣分析:有利渡海作戰一風浪小一風力小一溫差小一北半球夏季南北溫差小。這樣從大氣運動到風浪,從地表受熱不均勻到大氣運動進行反推,建立邏輯推理的鏈條,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結語:

      老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適合自己學習的復習方法,并做到適時點撥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營造一個好的復習氛圍,切實提高高中地理的復習效率。

      高考復習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工作,必須綜合考慮、巧妙安排,才能取得最佳的復習效果。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時間有限,在第一輪系統復習的基礎上,專題復習不宜過多過深,不必面面俱到。真正做到突出框架,提高能力的效果。切切實實地提高復課效益。

      參考文獻:

      [1]高中地理復習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 大觀周刊 - 2012(23)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林業;航空;影響因素

      現階段,我國農林業對于航空領域的發展十分關注,農林業航空也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情景,本文對于農林業航空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就是需要解決我國農林業航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農林業航空建設。

      1農林業航空發現基本現狀分析

      1.1農林業航空發展的總體情況

      我國從1951年開始開展首次農林業航空依來,通用航空一直在代替農林業航空開展工作,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進步,農林業航空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農林業航空作業時間并沒有得到顯著性增長,存在一定波動。目前農林業航空一年一共能夠飛行35000小時,但是僅僅占據著通用航空飛行時間的6%左右。農林業航空整體水平還較為低下,所使用飛機較為陳舊。

      1.2農林業航空主要經營項目的作業量統計情況

      我國農林業航空主要經營項目為人工降水、航空播種、農業飛行。其中農林飛行時間占據農林業航空整體時間最多,其中占據時間最少的為人工降水。為了保證我國生態系統穩定,可持續使用自然能源,我國開始植樹造林工作,近年,已經增加了造林面積搞到550萬公頃,森林生態系統整體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也帶動了我國農林業航空領域的發展。但是我國農業種植推行的政策為“”,這種農業政策中大型的農業機械推廣就受到一定限制,農林業航空中的航空播種比例逐漸下降[1]。

      2農林業航空發展影響因素

      2.1自然條件

      我國土地遼闊,土地面積居全世界第四名,其中農業耕地能夠使用的土地面積在世界范圍內也占據前列,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每人平均僅僅能夠獲得866.7平方米耕地,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提高單位面積內的農林業產量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夠改善我國農林業資源現狀。農林業航空在實際應用中通過飛機作業具有成效顯著、快速、播種均勻等優勢,對于單位面積農林業產量提高,國土綠化面積增加具有推動性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我國生態系統,讓沙漠化的土壤重新恢復耕種能力。

      2.2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發生了顯著性改變。我國統計局對于我國人均生產總值調查中發現每年的數值都在穩定增加,人均收入也有了顯著提高,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再滿足與基本生存需求,更加關注對于精神世界的建設,生活質量有了提高。農林業航空發展需要充足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條件,經濟建設的波動對于農林業航空領域發展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影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雖然一直在增加,但是農林業航空領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根據經濟建設的波動存在一定變化[2]。

      2.3產業資源

      農林業航空領域產業資源最為核心組成就是飛行員情況,對于我國《中國民航駕駛員發展年度報告》中的數據分析中發現,我國飛行員招生數量一直在穩定增加,對于我國航空運輸公司建設具有推動性作用,也得力于航空運輸公司在近幾年的發展。我國航空飛行員的數量增長現象十分可喜,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飛行員數量還是不能夠滿足我國航空運輸公司的建設。

      2.4作業技術

      我國在農林業航空播撒藥品方面研究時間較為短暫,相關性科研機構也并沒有農林業航空施藥提供系統性的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農林業航空施藥關鍵性技術還處于嘗試階段。科研人員對于農林業航空施藥作業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

      2.5政策管理

      現階段,我國法律方面對于農林業航空發展給予了一定的保證。但是法律對于農林業航空領域保證中還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農林業航空與通用航空一樣缺乏有力扶持政策的推動,農林業航空對于政策十分敏感,政策的制定對于農林業航空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3]。

      3農林業航空發展對策

      我國農林業航空發展中存在最為顯著問題就是我國耕地及森林資源較為零散,不同地區經濟建設水平不同,擁有的自然資源產量也存在差距。農林業航空在發展中可以創建階梯式發展模式。對于經濟建設較為良好,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域有限發展,科學設計農林業航空發展方案,對于經濟建設較差,生態系統惡劣的地域應該一直是發展重點,進而提高我國耕地森林整體性覆蓋面積[4]。

      4結束語

      農林業航空在實際應用中雖然被各種條件所限制,但是還是具有成效顯著、低廉、安全等優勢,在農林業發展中占據著不可替代作用。農林業航空發展是農林業發展主要衡量標準,對于我國農林業整體性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龍維昌 單位:貴州省威寧自治縣東風鎮農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周志艷,臧英,羅錫文,LanYubin,薛新宇.中國農業航空植保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戰略[J].農業工程學報,2013(24):1-10.

      [2]劉靈芝,劉欣,黃悅怡.社會經濟因素對林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以江西為例[J].世界林業研究,2011(06):72-75.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第3篇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內容編寫依據的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這條“標準”。從“標準”內容要求看,旨在學習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要求改變以往高中地理課程系統講述自然資源的狀況,二是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深刻認識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把握本條“標準”應注意滲透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

      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紐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因此不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開發利用程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人類通過生產活動,把自然資源變成有價值的社會物質財富,使自然資源具有社會屬性。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還屬于歷史范疇,表現為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歷史階段)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存在很大差異,即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要素成為自然資源,對同種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深化。湘教版教材緊扣課標要求,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認識自然資源,涉及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和特征;二是以煤炭為例,探究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是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明確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及開發利用條件等,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本節內容知識結構如圖1所示。

      二、重難疑點解讀

      1.教學重點分析

      *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自然資源的概念和分類的知識是理解整節教材內容的基礎,對后續知識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紐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要素將變成自然資源,對同種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也將越來越深化。理解自然資源的內涵,抓住自然資源的特征,明確自然資源的類型,才能更好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內涵可從以下方面理解:自然資源是自然過程所產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物成為自然資源,必須有兩個基本前提:人類的需要和人類的開發利用能力;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資源常常取決于信仰、宗教、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自然資源的范疇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自然資源的分類則應注意掌握:從不同角度劃分,自然資源有不同類型;自然資源可再生與非可再生的分類是相對的,具體如圖2所示。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也是本節重點內容,了解相關知識是為更好地對自然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教材改變了以往高中地理課程系統講述每一種自然資源的狀況,以煤炭資源為例,通過不同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下自然資源利用狀況(表1),深刻認識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且進一步以歷史的觀點看待自然資源數量、質量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該部分內容還應強調我國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以及未來能源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

      *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核心內容,是課標要求在教材中的具體體現。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數量、質量、分布及開發利用條件等,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起作用不同;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歷史階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存在很大的差異。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等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深入理解自然資源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明確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有利于學生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懂得利用自然資源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2.教學難點剖析

      *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及特點

      對于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及特點,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很容易成為學習的難點。教材首先從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資源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和,即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屬性),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又可以把自然資源變成有價值的社會物質財富(社會屬性)。從屬性來看,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會性等特點。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及特點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三、重要圖表使用

      該圖反映了產業革命以后能源結構的變化趨勢:19世紀中后期,煤炭的比重超過了木柴的比重,使木柴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不斷下降,而煤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讀圖時,首先讀取顯性信息,引導學生通過圖例以及橫坐標、縱坐標的數值,明確世界能源結構的轉變及時間點;然后注意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隱含信息,分析能源結構轉變的原因。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第4篇

      1.確定區域位置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應選擇10條經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E、120°E),在腦中形成以經緯網編織的腦圖。然后在學習時要養成左書右圖的習慣,對書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區、氣候類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資源、自然帶、板塊、重要的國家、人口分布、農業區、工業區、交通線、城市與旅游點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可以按位置、范圍、相互關系的形式,逐一落實或定位到區域圖上去掌握,盡量把眾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歸納到同一幅圖上,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與人文要素的分布規律或相互聯系,形成空間概念,形成“數字化”、“立體化”、“綜合化”的空間腦圖。最后要準確進行空間定位,可以利用經緯網定位法、海陸位置定位法、大陸輪廓定位法、地理景觀定位法、利用區域地理環境的典型特征定位法等。

      2.突出地理區域特征,掌握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區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區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較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區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區域分析比較過程中,強調區域地理的地理事實與系統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機的結合。對區域問題的分析,需要關注區域內自然各要素之間、自然與人文要素之間、各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念,能經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現象發生的關聯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來闡釋、論證和探討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發展變化規律。因此,區域地理的學習中,應以區域特征分析為著力點,重視分析方法的培養。

      2.1綜合分析區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區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從自然和人文地理兩大方面進行,自然地理方面應思考地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資源等的分布特征,人文要素方面則要關注人口、農業、工業、城市、重要交通線等的分布特征。

      在綜合分析區域特征時,不能將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進行簡單的羅列,而要運用系統地理的基本原理來重新梳理知識內容,解釋各種地理現象的成因。要堅持以區域為背景,以區域的具體事例為案例,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區域與系統地理結合,將知識進行加工、整理、重組和聯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時空演變規律,關注人文要素的整體分析和相關典型案例,包括資源和能源分布特點,工業、農業的地域類型和區位因素,交通運輸方式和發展趨勢,城市化進程,文化景觀與文化擴散類型,旅游資源特征與旅游業發展,人口與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

      2.2研究自然要素之間、人文要素之間、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重點思考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并以此推斷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農業、人口、交通、地質作用等。例如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而言,東部季風區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側、太平洋的西側海陸熱力差異明顯季風環流季風氣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肥力較高)。臨海的位置參與海陸水循環為外流區、地勢西高東低河流流向自西向東河流在山區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在平原以沉積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人口眾多、農業發達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環境問題(以環境污染為主)。

      2.3綜合區域特征對比區域差異。

      復習區域地理,不僅要掌握區域特征,而且要通過區域特征的比較了解區域差異。例如中國區域的差異不僅要掌握三大自然區的差異,還要掌握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和華南熱帶濕潤地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三個經濟地帶的差異;山區與平原的差異;農區與非農區的差異,等等。了解認識并綜合區域特征,分析比較區域異同,以人地協調觀反思人類活動,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4把國土整治、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融入區域復習之中。

      從落實地理考試說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題趨勢來看,區域地理的考查已從傳統的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和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為主,轉變為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及相應的價值觀為主。因此高三階段區域地理復習與初中區域地理學習的差異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并以此作為區域地理復習的指導思想,帶動相關地理學習和學科內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夯實初中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例如,在進行南方低山丘陵專題復習時,應以協調人地關系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線索,通過對初中地理基礎、必修地理原理和選修案例內容的整合,突出農業資源優勢、問題,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包括立體農業和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態建設,能源基地與有色金屬冶煉,環境污染的防治,實現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關注熱點區域,回歸地理基礎知識

      農業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范文第5篇

      按照人類利用的目的分類,自然資源可分為:①空間資源:即人類生存活動的地球外層各個層圈(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大氣層外空間。②物質資源:以空間資源為載體,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人類能夠利用的包括非生物資源和生物資源。③能量資源:包括太陽能和轉化太陽能、水能、風能以及地熱。

      建立自然資源經濟補償機制的基礎

      是否應該建立自然資源補償機制的根本點在于自然資源是否具有價值,這里專指經濟價值,即市場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對自然資源價值的研究甚少,資源低價或無價現象嚴重。這一觀點的盛行一方面是由于馬克思的價值論比較重視討論了人的勞動,使得我們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社會屬性,片面強調它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資源國有制的長期實踐,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下,自然資源產權、使用權、經營權交易市場發育的不完善。這種體制對我國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就企業層面而言,負的經濟外部性,使環境污染的成本無償轉嫁給社會,同時掩飾了企業低下的管理、生產效率;其次,就區域層面,在自然資源價值價格缺位的約束條件下,各個地區各個單位都盡力多占、多用自然資源,“跑馬圈地”而不考慮成本,對環境的整體性造成了影響;就全國而言,忽視自然資源的價值導致現行GDP計算公式長期以來建立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基礎上,使得當前生態建設欠缺,資源利用惡性循環。

      因此,應當拋棄自然資源無價值或低價的觀點,明確樹立自然資源價值觀,從而為建立自然資源經濟補償機制奠定基礎。其理論基礎有兩點:其一,西方經濟學的邊際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的價值是由其稀缺度決定的,即薩繆爾森所說的“狗尾巴”(稀缺性)決定“狗身子”(價格);其二,從反面考慮,即自然資源被耗用破壞、自然環境被污染對整個社會的負價值,如缺水造成工業的減產、停產,治理環境污染的巨大費用等都是缺少自然資源時的負價值。

      自然資源的經濟補償機制具體形式

      按照國務院“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自然資源補償的實踐中應貫徹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具體辦法如下:

      1界定自然資源產權,完善自然資源產權、經營管理權交易市場,優化自然資源管理制度。由于自然資源的公共產品的特性以及中國自然資源管理的實踐,現階段政府必然在自然資源的經濟補償制度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管理的臨界點應當是政府、企業和市場這三種制度的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處,當政府管理自然資源的邊際成本高于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時,就可以采用市場制度去配置自然資源。當自然資源的產權明晰,經營權和管理權按照市場資源配置的要求合理分離同時相互制衡時,就可以最大限度節約交易費用,同時對所有者、經營者、監督管理者產生最大的經濟激勵,驅使他們各安其責,以最小的成本使自然資源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以這樣制度性的安排使自然資源的利用得到最可靠、最完善的經濟補償。

      2對于經濟消費型的自然資源而言,占用資源的經濟補償方式應當區別非消耗性資源和消耗性資源。對于非消耗性資源,即空間資源,可以考慮實行租用制,即根據占用資源的數量確定租金,而不必涉及占用資源后的生產經營規模。對于消耗性資源,即物質資源,可以實行補償制,即不僅要根據占用資源數量的多少,還要根據消耗資源的多少來確定租金。當資源消耗不易計量時,可以用產量或產品銷售收入代表資源消耗。對于恒定性資源,即能量資源,由于資源消耗后能夠即時自動補償,在經濟上可以理解為未發生消耗,因此可以參照非消耗性資源的處理原則。

      3對于公益型的自然資源,由于其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的特點以及正的生態外部性,應當考慮政府采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對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和補償,同時引入市場機制,以確定合理的經濟補償金額,優化資源的補償制度。以我國對于生態公益林的生產經營者所進行的經濟補償的實踐為例。我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把全國30%的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并規定把補助金納入國家每年的公共財政預算內。2001年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選擇了11個省區的658個縣(單位)和2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生態效益補助金的試點,從而正式拉開了中國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的序幕。專家認為:在現階段,中國的各級政府應該是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提供者,即中國的各級政府是生態效益的主要購買者。森林這樣的消耗性的物質資源,由于其生態效益的消費者為全社會,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生態林的所有者經營者,因此政府理應代表社會支付其經濟補償。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2018|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V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2018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