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心理健康;留守兒童;兒童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 我國農民工數量驚人,因此在農村地區,也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存在。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的留守兒童由于年幼時期脫離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為兒童中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群體。這一群體在年幼時期和祖輩生活,由于代際差異過大,和祖輩難以形成十分親密的情感聯系。由于與父母之間的聯系較少,他們情感上缺乏依戀的對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傷害。在情緒上,部分留守兒童出現十分消極避世的情況,其性格壓抑,情感得不到釋放,且沒有進行心理輔導的條件,有的兒童心理問題越發嚴重,需要治療。

      普通兒童心理問題現端倪 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這影響到我國絕大部分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成為父母之后,其行為與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兒童。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許多家庭都不甚穩固,單親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對于兒童的心理造成的嚴重損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還有另外一種極端現象就是,有的父母過于溺愛兒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歲了還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可能會造成兒童與父母關系的過分疏離或過分親密,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寵溺,難以形成對于事物的正確認知。

      兒童心理問題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兒童心理問題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問題。目前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之后,多數是在家庭或者幼兒園、學校環境中進行解決,然而效果乏力。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很多人認為心理上產生問題就是“精神病”,本身抱著一種鄙夷的態度,無法合理對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現學習困難、交往困難,染上惡習甚至走上不歸路,其長大后的風險也會逐漸增加。這使得兒童心理問題逐步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2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解決路徑

      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公共衛生問題,因而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此全力重視起來。從政策層面上來說,我國政府應當將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關注,要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統籌相關工作,調配各方資源,明確權利責任,使得兒童心理問題的調研、干預、決策等工作能夠真正妥當地開展起來,方能夠為具體工作的實施明確目標,使得各項措施得力。

      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 確立了相關的主管機構之外,接下來就要從操作層面上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一方面,需要做好調查研究、跟蹤訪問的工作,對于我國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實時動態的掌握,使得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基本的依據。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各地區、各個時段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的實施。在這個階段中,需要集合社會、學校、幼兒園、家庭的資源,使得社會的多種資源能夠投入到相關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傳兒童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 目前,我國的普通民眾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還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這就需要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同時,加強相關的宣傳工作。大眾傳媒、教育部門、教育機構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關知識,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現狀的認識,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合理的宣傳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兒童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現狀和影響,才能夠使得全社會都重視這一問題,并且形成合力解決這一問題。

      3 小結

      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客觀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結力量、整合資源、貫徹實施策略,我國當代兒童才能夠在健康愉快的環境中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葛元,孫小蒙.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與成因研究[J].學理,2013(30):105-106.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國曾經有過一個城市做過調查,發現孩子患有各種身體疾病的約占65%,而有心理障礙的卻占受檢人數的69.9%,超過了身體疾病的患者。這一結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心理健康的隱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多年來對心理健康的漠視。兒童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自己、他人行動的認知,對心理狀態彼此間相互聯系的認知均與其心理理論發展水平有關。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主要標志是達到對于“錯誤信念”的認知。大量研究表明,3-5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主要標志是獲得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5歲左右的兒童逐漸能夠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發展到對二級錯誤信念的認知,此時兒童逐漸開始談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認知,開始能夠與他人分享信息;他們開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傷心,什么可以用來安慰人。所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注意到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的培養。兒童出生以后遇到一個具體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之后隨著年齡的成長將面臨學校教育。本文試就兒童心理教育問題從家庭以及學校兩個方面的提出建議,希望對兒童心理的成長有所幫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啟蒙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張家口的某幼兒園做了一個以40名3-4歲的幼兒以及家長為調查對象的調查中,顯示以下問題: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環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多。

      (二)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對幼兒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經常運用威脅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兒童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問題。

      (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和家長適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調查對于我們提出家庭對于幼兒的教育的建議具有關鍵性的指導意義。家長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要以民主和開發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還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犯錯誤,就動輒棍棒相向。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點。長期處于家長高壓政策下的孩子們容易出現幼稚、缺乏主見、缺乏獨立性、神經質等問題。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現極端的情況,變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種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是家長們對于孩子的發展采取“放任”的態度。他們認為孩子們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認為很多道理孩子們長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們對孩子們漠不關心。在這樣形態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因為得不到適度的關心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蕩等不良的品質。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文化程度家長都應該注重自己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形成。家長對待兒童教育方面的認知和觀念,直接決定了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行為。所以家長們形成一套正確的教育兒童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們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兒童教育和心理素質,多一些育兒知識。以上本文提到了諸多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包括“嚴厲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進的。以下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養良好的家庭氣氛

      這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對4000名獨生子女的調查發現:家庭氣氛活躍、常有笑聲陪伴的家庭,孩子們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員發現在氣氛愉悅的家庭中學習、生活、能使知識面拓寬。反之。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形成和睦的夫妻關系對于孩子們的心理教育有潛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絕大數的少年罪犯來自于單親家庭。父母對抗、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等這些因素會導致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容易出現不安全感、內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長們要注重對于家庭氣氛的培養。

      (二)采用積極教育方法

      通過上文的比較看出,采取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脅打罵的教育的方式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建設的影響完全是南轅北轍的,且會極大地影響幼兒的個性品質。所以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們增加自信心,往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三)親子間采取正確的溝通態度和行為方式

      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資料、觀點、意見、情感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親子溝通的質量、狀況、方式等將會影響兒童的自我概念的確立、道德判斷的形成、學業成績、和心理行為問題。父母應該在平時的時間有意識的分配專門與孩子玩耍、交談的時間。從中了解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變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細節上,家長還是要注意

      包括:對孩子們要有適度的期望值。福祿倍爾曾說過:“假如兒童有兩條腿而要求他馬上站起來走路,那么你一定是會是他變得軟弱的彎腳人。”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曾說過:“自尊心是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這的確是一個真理。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保護自尊心并找到正確的情緒宣泄的方式,從而逐步控制孩子的發脾氣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三、學校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兒童成長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階段,在認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還需要學校和老師的指導。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主要有:教材內容的影響、教師的影響、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下面我就學校教育對兒童的心理影響做些具體的探討。

      (一)在教材的選擇上來說,教材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選擇結果

      對于兒童的價值觀形成,行為準則進行文化灌輸。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教材也為兒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對于兒童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對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內容要與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結合。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二)教師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提問——回答的模式。在教學中若采取有效的課堂模式提問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到書本知識的同時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環境。例如語文課堂上對于詩歌聲情并茂的朗讀和人文思維,都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引導、疏通;激勵和啟迪等作用。老師要對兒童的導讀發揮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教師要指導他們的閱讀方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習,通過良好書籍的作用,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

      (三)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潔美觀的校園環境能培養學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質,使學生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文明習慣。有一句話叫:文明的環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環境使人沒有必要不文明。在美麗干凈以及舒適的環境中,孩子們能夠以最輕松的心情專注于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校風對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圍的孩子們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們本身會起到一個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凈化”一些入“歧途”的兒童們的身心。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在孩子們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舉到的很多實例,看出其實很多家長做了“無用功”,甚至還會對孩子們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不可只停留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這個層面,還要足夠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對孩子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學校作為孩子們的第二任親密接觸的老師,也是任重而道遠。正如上文所說的,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在教材的選擇上、老師的教學方法上、校園環境和校風上都下功夫。這樣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希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幫助作用,為孩子未來的良好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小燕.警惕兒童心理保健的誤區\[J\].山東教育,2010,(33).

      \[2\]沈悅.3-5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對其社會行為的影響\[J\].幼兒教育,2011,(2).

      \[3\]蘇璞琦.從一次調查看家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少年,2011,(10).

      \[4\]張惠華.影響兒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試周刊,2011,(46).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第3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概況

      要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指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在內的健全狀態。”1989 年該組織又對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補充,指出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認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處于正常狀態下,即認知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種固定的狀態,而是富有彈性伸縮的一個相對狀態。

      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他們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愛與引導,代養人的文化素質較低、教養方式不當、監管不力、兒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學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等,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臨著困境。

      二、保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響

      通過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內容有“跟隨誰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頻率”、“和父母聯系頻率”、“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喜歡學習”、“平時喜歡參加課外活動”、“解決矛盾的方式”等方面,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及影響如下:

      (一)長期的家庭缺失。家庭結構上的不完整、情感溝通和親子互動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發展會帶來潛在的影響。抽樣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兒童的自我意識處于低水平狀態。自我意識低的兒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評價方式。

      (二)代管人的文化素養較低。通過問卷發現,有71%的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兒童跟姥姥姥爺居住,只有極少部分跟隨叔叔阿姨居住,說明留守兒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監管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養較低,達不到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方面的需求,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關注不夠,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談心交心等交流很少,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問題,如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三)學校教育重視不夠。根據調查顯示,學校在關愛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缺乏與社會聯席的主動性,大都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教師大多忙于文化課的教學工作,對保護留守兒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學習不重視。學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與監護人監管缺失之間出現了“真空”時段,事故就頻繁發生。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由于假期留守兒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祖父母監護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差,極易發生意外傷害事故。

      三、保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策建議

      如何進一步緩解保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在成長發展中,獲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時的家教指導,已成為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各界齊參與的社會話題。隨著國家關于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等相關規劃的出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化解路徑已初現端倪。

      從家庭方面來說,父母要正確處理好外出打工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一是家長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三是加強與代管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從學校方面來說,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并及時更新。學校根據留守兒童的詳細檔案,對監護環境差的學生進行不定期家訪和定期輔導,使他們在心理上感到溫暖,學習上更加有積極性。二是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設有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對其進行親情教育補償,有利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對與留守兒童監護人溝通聯系制度,幫助他們提高教育留守兒童的能力,以及提高與留守兒童之間互動能力。

      從政府層面來說,一是加快新農村經濟建設進程,給農民提供在當地就業的機會,勞動力回流,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二是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目前已經出臺的《居住證暫行條例》為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進城務工的農民能夠將子女長期帶在身邊。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參考文獻:

      [1]韓曉明,李雪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2]徐愛東.家庭功能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與對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1).

      [3]張帆,劉琴,趙勇,孫敏紅,王宏.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8).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第4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區兒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兒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兒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調查對象平均年齡(14.28±1.35)歲。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診斷測試問卷(MHT) 該問卷由兩部分組成:1個效度量表和8個內容分量表。8個內容分量表包括對人焦慮、學習焦慮、孤獨、自責、過敏、身體癥狀、恐怖和沖動傾向。

      1.2.2應對方式問卷(WCSQ) 應對方式問卷由以下六個方面構成:解決問題、幻想、自責、退避、求助、合理化,總共62個題目,題目均采用"是"或"否"來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級評分,得分越高就意味著自我效能感越高,該量表總共有10個題目。

      1.3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臨床研究中所記錄的所有數據均利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統計,對所有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對所有計數資料均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2.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評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見表1。

      表1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上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2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負相關;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

      以上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t=2.782,P

      3 討論

      3.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目前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提出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會造成他們人際關系差,容易焦慮,自卑,無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雖然高于非留守兒童的總分,但是差距不明顯,說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不過還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沒有統計學意義。此外有關研究還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方面焦慮程度都比較高,說明無論留守與否,此年齡段的兒童都存在嚴重的學習壓力,兩者沒有差異。但就孤獨傾向來看,留守兒童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的。

      3.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總體狀況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高于非留守兒童,但是差異不明顯,這說明留守雖然給兒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可能因為一些個體內在保護性因素的調節,緩解了傷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差,原因是留守兒童缺乏來自父母在身邊的教導,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就缺乏自信和鼓勵,導致遇事退縮或應對能力差。在應對方式方面,留守兒童處理方式一般順序為解決問題、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責。由此可見其應對方式還是以積極應對為主,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與兒童身心發育特點有關,此時的兒童自我意識比較強,渴望獨立,渴望自主解決問題,渴望得到同齡人及別人的認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在應對方式上都會采取積極的態度。

      3.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總分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說明自我效能感總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好的認同,心理更加健康。當個體認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時,自我效能感便高漲,遇到困難時,會盡更大的努力去解決困難,一旦困難被解決,那么就會有更好的心理狀態。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個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覺自卑,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從而導致心理狀態越來越差。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如果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可以幫助緩解緊張,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心理健康。此外,應對方式與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兒童能夠更好的促使其積極的應對問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兒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極退避的方式應對問題。

      綜上所述,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應對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許華山,沐林林,謝杏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衛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趙麗麗,許華山,焦東亮,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1:72-74.

      [3]賈文華.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關系[J].心理科學,2012,01:142-147.

      [4]儲,趙宜生,劉翔宇,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2,03:147-149.

      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容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精神衛生;情緒;咨詢;團體處理;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19-03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1]。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群體的規模正不斷擴大。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及身心發展現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已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存在孤獨、自卑、焦慮、沖動、情緒不穩定等問題,存在心理健康隱患[1-3]。

      團體咨詢是心理咨詢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為團體成員提供良好的氛圍,通過團體內部的多向互動,使成員改善自身的問題;其情境與真實的社會情境類似,在團體中的收獲容易推廣到現實生活中[4],對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有其獨特的優勢。本研究探索情緒管理團體咨詢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以期為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團體成員均為四川省宜賓縣某農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學生自愿報名,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5]對報名的成員施測,選擇總標準分

      1.2 方法

      1.2.1 團體咨詢方法

      1.2.1.1 團體設置 團體性質從團體成員的家庭結構劃分屬于異質團體(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從團體功能看屬于發展性團體。兩組團體成員分別由一名領導者及其助手領導。督導人員為有豐富團體咨詢經驗的心理咨詢專家。團體咨詢共進行11次,一次完成1個單元的活動內容,每個單元活動時間約1 h。第1天和最后1天只完成1個單元的活動內容,其余每天完成2個單元的活動內容,持續7 d。

      1.2.1.2 團體咨詢方案 根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以巴昂的情緒智力理論[6]為基礎,結合已有的一些團體咨詢方案[7],設計有針對性的情緒管理團體咨詢方案。該方案共有11個單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步建立團體咨詢關系階段,包括第一單元,內容為澄清團體目標及性質,成員相互認識,制定團體規范;第二階段為情緒認識、控制和調節階段,包括第二到第七單元,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和覺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緒,了解認知對情緒的影響并學習通過改變認知調節情緒,學習調節情緒的放松方法;第三階段為問題解決階段,包括第八到第十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學習使用“問題解決策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引起不良情緒的事件或問題;第四階段為結束階段,包括第十一單元,用于整合團體經驗,結束團體。

      1.2.2 評定方法 每天活動結束均讓成員填寫單元反饋單,最后一次活動結束填寫團體總反饋單。第一次團體活動前及第十一次活動后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MHT)和自編的情緒問卷對團體成員進行測驗。

      1.2.2.1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 [7] 該量表由周步成等人于1991年根據日本鈴木清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適應于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全量表共100道題目, 由1個測謊量表和8個內容分量表構成,分別是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沖動傾向。8個內容分量表的總分表示一般焦慮的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剔除測謊分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被試。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系數為0.84~0.88,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數為0.91,各分量表與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67~0.86,且該量表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較好的效度證明。

      1.2.2.2 情緒問卷 該問卷為自編問卷,由18道5級評分題目組成,用于了解通過團體咨詢,成員在情緒管理能力上發生的變化。

      1.2.2.3 單元反饋單 由7道4級評分的題目和3個開放性問題組成,用于每個單元結束時了解團體成員的參與度、收獲以及對團體的建議。

      1.2.2.4 團體總反饋單 由6個5級評分的題目和5個開放性問題組成,用于團體全部結束時了解團體成員對團體總的感受和參加團體的收獲。

      1.2.3 統計方法 用SPSS 13.0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留守與否及團體咨詢對團體成員心理健康的影響 表1顯示,團體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分及各個分量表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參加團體咨詢后,團體成員的總量表得分及學習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分量表得分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但留守與否與團體咨詢前后在總量表及各個分量表上交互作用不顯著(P>0.05),說明此次團體咨詢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具有同樣顯著的效果。

      2.2 咨詢前后團體成員在情緒問卷上得分的變化 在“我相信事情總會好起來”這一項目上,團體成員后測得分高于前測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364,P<0.05),說明經過團體咨詢,團體成員看待事物的態度更加積極了。在“事情順利時,我容易忘乎所以”這一項目上,團體成員得分后測高于前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729,P<0.05),說明團體成員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總分及各項目得分上,留守與否與參加團體咨詢前后兩因素交互作用不顯著(P>0.05),再次說明此次團體咨詢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具有同樣顯著的效果。

      2.3 單元反饋單和團體總反饋單分析 為了解團體成員參加團體的感受變化,比較其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填寫的單元反饋單上的評分,結果見表2。通過對單元反饋單的分析發現,團體成員對團體的喜歡程度和參與度一直非常高,且隨著團體活動的開展有提高趨勢。通過團體咨詢,團體成員對自己越來越了解,越來越有信心。對團體總反饋單的分析也發現,團體成員認為此次團體是溫暖的、接納的、坦誠的、輕松的、關心的、快樂的。有90%的人表示“學會了用‘白精靈’戰勝‘黑魔鬼’”(改變認知調解情緒的方法),85%的人表示“學會了問題解決策略”(應對生活中負性情緒事件的方法)。

      3 討論

      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探討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具體措施。許多人將留守兒童問題視為“問題群體”,提倡對留守兒童問題特別對待。然而,留守兒童群體規模越來越大,留守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必須尋求一種更普遍而有效的方法。研究結果顯示,情緒管理團體咨詢對于提高異質團體內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具有同樣顯著的效果。通過團體咨詢,團體成員學習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一般焦慮水平顯著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看待事物更加積極,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5] 。當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發生時,往往最先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因此,要提高一個人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幫助他應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此次團體中,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劇表演、“布偶劇場”、現場體驗并布置家庭作業練習肌肉放松的方法和數數呼吸法,使團體成員逐步學會認識情緒、控制情緒、調節情緒,并在第三階段交給他們問題解決的策略,讓他們一起討論、練習使用這些策略解決生活中容易引起不良情緒的問題,如與小伙伴鬧矛盾、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或者吵架等。此外,在整個團體咨詢過程中注重營造安全輕松的氛圍,通過單元反饋單和團體總反饋單可見團體成員參與性高,認為團體是溫暖的、接納的、坦誠的、輕松的、關心的、快樂的,這正是團體成員成長的基礎和動力。通過在這樣安全輕松的氛圍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團體成員能夠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將留守兒童融入到一般兒童群體進行咨詢,具有以下優勢:(1)可以避免“標簽效應”,使留守兒童問題正常化。如果只對留守兒童進行咨詢,可能使他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特別的,不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可能還會使其更加自卑。(2)有利于團體內部的多向交流,團體成員之間的分享與相互支持。在此次團體中,通過留守兒童和其他非留守兒童的交流和討論,他們對父母有了更好的理解,對自己的情況及責任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更加懂得了對現有家人的珍惜。(3)團體領導者有更豐富的可利用的資源。通過家庭作業等形式,團體領導者可收集到團體成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緒事件,并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用于討論、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

      團體咨詢的計劃只經過一組領導者及成員的實踐,是否具有可推廣性有待繼續檢驗;團體活動時間比較集中,持續時間不是很長,對團體咨詢的效果可能會有一定影響。因此,團體咨詢的長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劉霞,武岳,申繼亮,等.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25-327.

      [2]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與發展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3] 葉敬忠,詹姆斯•莫瑞.關注留守兒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2-13,58-60.

      [4] 蔣波.發展性兒童團體咨詢的理念與實踐.思想與理論教育,2006,6:57-59.

      [5] 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1991:5.

      [6] 徐曉燕,張進輔.巴昂的情緒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簡介.心理科學,2002,25(3):332-335.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男人电影天堂|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白色在线发布|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91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精品麻豆av|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