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第1篇

      [關鍵詞]住宅小區;整體規劃;設計方案

      中圖分類號:TE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392-01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居不只是樂業。如今安居的概念已不僅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設施、良好的住宅環境和住宅質量的結合,創造舒適、宜人、便捷的住宅小^環境和住宅建筑,達成現代人對“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追求,這些已成為現代住宅小區建設的新標準。

      1.住宅小區的整體規劃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切實為業主考慮,考慮業主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轉變,形成一種綠意、自然、藝術、和諧、舒適、高效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數量上、質量上均以高標準、高起點為原則,強調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1.2 生態環保原則

      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概念,把建設綠色居住空間環境作為目標,滿足住宅的舒適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活家園。在局部地帶,將景觀軸線與地形結合重整,與綠地的有機結合,形成住區整體的景觀軸線,調節優化整個居住社區的局部條件,成為該居住環境優勢與亮點。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建設生態住宅小區,可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生態住宅小區給人們提供的是一種生態環境,它處于自然生態平衡的系統中,具有實用功能、環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種種優勢。人們對自然的回歸離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擁有綠色,一個是擁有水。在生態住宅小區里,綠色意味著環保和生態意識,代表著崇尚自然的設計理念。而水,則是一種很靈性的東西,不僅能凈化空氣,而且還總給人們一種很和諧的感覺,一般來說小孩子都是喜歡玩水的,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傊芯G色和水的住宅小區才有可能成為生態住宅小區,才能具有美感和環保的功能,才能使人們處于一種回歸自然的環境當中。

      1.3 合理設計原則

      面對規劃基地內的現狀景觀資源,在充分調查、分析現狀地形條件的基礎之上,合理有效地、適度地對地形重整,從而創造出既宜于人們居住生活,又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生態資源的居住社區。在戶型配備方面,充分考慮多樣化的需要,以適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滿足不同居住群體的生活需要。在配套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中,根據城市商業發展的宏觀需求來確定經營項目與運作方式,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以達到對土地的最優化利用。

      1.4 整體和諧原則

      人類本身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不斷利用大自然各種資源,不斷探索發展壯大自己,這對于人類的發展極其重要。但是人類對于自然的開發并非都是正確的、健康的、可持續的,這將會大大傷害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隨著傷害的不斷積累、醞釀,大自然就會以各種極端的自然災害報復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因此,提出并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理念對于人類以及大自然都是十分必要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與融合性,形成中心圍合、空間交融的景觀形態;在核心位置設置景觀步道以增強小區空間景觀的層次感;在住宅的規劃設計中,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單調和圍合空間的壓抑感,將部分住宅組群做了分段處理和微小的錯落變化,以加強整體的節奏感和空間的變化,形成良好的空間感受,并與綠化相融合。

      2.住宅小區的方案設計

      2.1 規劃條件

      根據規劃要求,某小區項目是集交通、居住、商業為一體的中型綜合居住區。用地面積39513m2,總建筑面積162198.1m2,容積率3.7,建筑密度35%,由1棟32層(底部3層商業、上部單身公寓)、2棟28層(底部3層商業、上部單身公寓)、1棟25層住宅、1棟18層住宅及1棟3層幼兒園組成,其建筑形式以單身公寓和住宅為主,并配以高檔的商業形成情景式商業內街,高低錯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點,完善城市形象。

      2.2 方案構思

      高層住宅和低層商業沿某大道形成梯狀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間處理充分發揮立體交通的潛力,營造豐富的空間感受,形體處理以簡潔的空間體量、明確的材質、多層次的景觀滲透,來勾勒小區的時尚地標。建筑房型設置定位―――以90m2以內的小房型住宅為主力房型,面積占住宅總面積70%以上,其他如100m2以上的大戶型住宅占少數?;谟玫刈陨硖囟ǖ膮^位和環境資源條件,以設計現代化、園林化,創造充滿時代感、富有高品質、體現了城市新風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間及商業空間為目標,協調住宅區內外部的環境與景觀形象,合理確定住宅的布局與開發強度,建設富有特色和文化韻味的現代化、人性化、生態型城市住區。

      2.3 建筑立面造型設計

      在住宅小區設計中,注重了住宅群體的組合,一方面有利于創造豐富的空間景觀,另一方面強調等值觀念,力求將環境優勢與每個院落相結合,規劃將高層建筑沿路自由布置,通過底層公建將此空間串聯成一個整體,面向中心花園,形成小區環抱聚合的空間形態,符合風水學中”聚氣”的概念。建筑多采用新都市主義風格,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內涵,體現了現代人的生活價值取向與欣賞品位,將全方位的建筑形象置于綠樹環抱中營造現代都市綠園。其建筑造型設計遵循莊重、簡捷、經濟、美觀、實用的原則,使外觀形象既滿足地域惟建筑的要求,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單體立面結合簡潔的建筑型體,以樸實的材質(面塊、涂料、玻璃、石材等)塑造簡潔、大氣、明快的建筑形象。

      3.建筑節能與環保設計

      3.1 節材措施

      節能材料多采用混凝土結構結構體系,采用高強和高性能混凝土、輕骨料混凝土、高強鋼筋;墻體采用加氣混凝土砌體等輕質節能材料;建筑選材時優先使用含再循環材料的金屬、玻璃、石膏、木材等,在保證安全和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宜占工程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使用利用工業與建筑廢棄物再生骨料制作的加氣混凝土砌塊、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等。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其用量宜占同類建筑材料總重量30%以上。

      3.2 節水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用于綠化噴灌、澆灑道路。雨水利用工程的”回用、減污、削洪”三重效果與其它節水方式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調蓄、凈化和滲透方面選取的構筑物主要包括:雨水沉淀調節池、地下室儲存水池、雨水儲存桶、綠地、干草溝、滲管、滲透式雨水口、土壤濾池等。為了對雨水的利用起到展示和示范的目的,擬采取多種雨水收集與利用形式,比如設雨水儲水排水板、雨水儲存桶、就地入滲等設施。

      3.3 暖通節能

      通風排煙系統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滿足節能要求,并選用高效節能低噪聲的風機。能效值控制房間空調器能效值達到能效等級2級要求??照{室外機遮蔽措施應保證空調設備散熱充分,并便于清洗和維護室外機組,統一設計分體式房間空調器的安放位置和擱板構造;避免多臺相鄰室外機吹出氣流相互干擾,避免高層建筑煙囪效應對高區室外機換熱效率的影響;室外機安裝位置避免對相鄰住戶造成熱污染和噪聲污染;空調室外機遮擋隔柵的有效通風面積比不小于80%。

      4.結語

      隨著人們對住宅小區要求的不斷提高,住宅建筑整體規劃設計顯得更為重要,在整體規劃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兼顧建筑的節能與環保設計,從規劃設計創作做起,為人們創造一個低能耗、高品質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導則;空間形態;控制

      城市設計導則又稱為城市設計指引或城市設計準則,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于城市設計導則都有不少定義,總體來說,城市設計導則是對城市設計分析以及比較后的結果,經過了全面評價和確認。城市設計導則是控制城市設計的重要方法,也是將城市設計落實的工具,所以應該包括那些抽象化的文字條款來表述城市設計構想和意圖,同時也應該有相對具體的具象技術性語言和圖片。這樣的話城市設計導則才能更好地發揮出自身對于設計者的設計行為所起到引導和控制作用,為后續的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工作的指導依據發揮出更高的成效。

      1城市設計導則的相關內容

      1.1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現代城市設計中,城市設計導則的目標已經不單單是形成、改善并更新城市個體環境了,而是建立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并且具有層次的目標框架,它建立在社會各種建設需求之間,代表著公眾的期望和價值取向,并以此為基礎來指導充滿了創造性的城市設計實踐。城市設計的目標和功能作用發生了改變,所以設計師以及城市管理人員也應該將目光投向更多的領域,不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美學控制中,還包括城市的空間形態活力、經濟開發利益等。城市設計導則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操作手段,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擴展,來努力實現城市設計目標。

      1.2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特點

      首先城市設計導則要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一份優秀的城市設計導則對于自身表達的分寸肯定是掌握得非常到位的,不至于過于詳細讓設計師感覺有很大拘束,難以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也不會過于抽象和概略,讓設計師找不到重點而無從下手。城市設計的研究對象是城市的空間環境,包括街道、廣場、高度、色彩等眾多因素,這些因素之間也在相互聯系和作用,所以城市設計導則的實際出發點是形成良好的城市整體環境,需要把握的是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而非某個具體的要素。在城市設計導則出現的初期對于城市空間環境的各種要素規定過于嚴格,連道路寬度、沿街屋頂的坡度等都有詳細的尺寸樣式,并強制人們執行,這種嚴格的控制使得城市設計風格單一且乏味,在今后漫長的發展中,城市設計導則逐漸轉為對總體空間環境進行宏觀控制,而不再去控制那些構件尺寸等,建筑師擺脫了繁瑣的束縛后,也有更大的空間去進行創作。

      其次是績效管制和規定管制,其中績效管制主要是告訴設計者“該如何達到目標”以及“為什么要達到這個目標”,具體的設計以及達到該目標的途徑并不嚴格控制;而規定管制則相對具體,為了達到控制目的往往使用限定具體對象的形式或是具體手段的方式,比如對某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和材質等進行規定??冃Ч苤坪鸵幎ü苤仆鶗瑫r出現在一份城市設計導則中,所以績效管制為“導”,它為項目開發規劃出一個設計范圍并提供指引,而規定管制為“則”,它對重要元素進行強化,避免出現不合理的設計元素。

      2城市設計導則對空間形態的控制

      2.1空間形態的控制對象

      ⑴建筑物要素

      建筑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實體單元,建筑的形態對于城市結構肌理形態景觀特征的影響是最大的,反之,城市的不斷發展也會給建筑帶來影響,城市的變遷會使建筑物的性質發生改變,城市的人口密度的增減和改變會對建筑的規模以及集合方式帶來影響,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會對建筑的空間構成等產生影響。我們可以從各種微觀角度來更深入的了解城市,比如建筑類型、布局規劃、形態特征、高度、色彩、材質等,讓城市更加適合人類的需要,因為城市設計就是將不同的物體進行聯合產生新的設計,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單是設計這個物體本身,還有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⑵開放空間要素

      城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和范圍是較為廣泛的,在國內外也有不同的定義,不過在城市設計導則中關注的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間,比如街道、廣場、建筑之間的空地、公共綠地等等,導則對這些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規劃,進行功能布局、形態設計、尺寸控制和系統組織等一系列的規范,形成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準則。

      2.2空間形態的控制依據

      ⑴審美需求

      傳統的城市設計對于審美經驗較為看重,強調城市的建筑和空間視覺質量,而現代城市涉及的范圍已經擴展了許多,像文化、政治和經濟等眾多內容都已融于其中,但是不變的是其美學屬性。很多歷史城市的城市設計導則會控制周邊建筑物的高度,以便新建的建筑物不會破壞原有的歷史風貌,通過保存歷史場景的方式來延續歷史感和歸屬感,這就是從審美角度出發的控制方式。同時在按照審美需求進行城市設計時要注意普通大眾的喜好,而不是只考慮設計師自己的品味。

      ⑵空間體驗

      建筑和城市從形態構成上來說都具有兩個要素,即實體和空間,只有將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實現城市設計的目標,處理好建筑物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以及城市和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積極城市空間的創造,在城市設計中我們要盡量創造積極的城市空間,比如那些內容豐富、有安全感并且氣候適宜的地方,對于那些難以完全避免的消極空間比如機動車道等,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的規劃或是借助交通政策等來讓道路設置更為合理,對于那些可以避免的消極空間則更可以依靠城市設計導則的規范控制作用來消除。其次是重視城市建筑的尺度關系,在城市格局中各種建筑都存在著自身的尺度模數,如果某一區域內的建筑物尺度模數較為接近,那么城市肌理較為細致,反之亦然。為了保持城市肌理的和諧,在實際操作中會用容積率與建筑物最大高度管制相配合。

      ⑶功能需要

      城市設計不僅要為居民創造宜人的城市空間,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最重要的是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首先要滿足土地的價值訴求,在不損害城市后續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城市設計來提高其利用價值,比如立體化利用土地,通過復合開發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和土地混合使用等等,都可以讓土地價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次是考慮使用這也就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令人感到舒適的城市公共空間才是成功的,在現代城市設計導則中要考慮到這個方面。

      結束語:

      在城市設計中,審美需求、功能需求以及空間體驗這三種需求往往是混合交雜在一起的,但是最終都是為了創造出更加環境優美、結構合理的城市空間環境,城市設計導則正是運用綜合管理手段對城市空間環境中的相關因素進行共同控制,從而完成城市空間形態環境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韋希. 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系統研究――武夷新區城市設計導則的思考[J]. 四川建材,2014,02:78-80.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策略;舊工業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設計策略簡介

      城市設計在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經歷了概念引入、理解爭論、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等主要過程。其作為城市規劃學科在小斷發展中衍生形成的分支專業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個過程。城市規劃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他城市發展的前提下,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為目的,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通過規劃手段引導城市生態符合系統向更加和諧、平穩、均衡和互補狀態的定向動態過程,體現城市系統的一種狀態或目標。

      二、舊工業區改造的必行性

      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己經深入人心,為全世界所接受。舊工業區作為記錄著城市發展變化的物質級體,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由于物質上面的落后而導致的衰敗,更多的是由于時代的進步,其產業結構不適應城市新的發展需求而導致的衰敗。由于一些工廠在其生產過程中向外排放大最有毒有害氣體、煙塵、污水.對城市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威脅,導致諸多城市環境問題的產生。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對環境污染進行整治的要求愈加迫切,通過對舊工業區的改造更新,使地區重新獲得活力,上地得到升值,環境得到改善,促進該地區的自我良性發展。

      2.1案例分析

      以武漢市~口區漢正街都市工業園為例為例,隨著城市經濟結構的不斷凋整。古田工業區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陷入了困境,大部分廠房閑置或改作臨時倉庫,少數繼續從事生產的廠區也因為技術改造相對滯后。生產效率低下。城市內部工業、居住等功能區相互混雜,效益不高、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企業大量存在,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城市環境的改善,亟待整體改造。

      2.1.1發展思路

      運用土地儲備資金參與國企改制。按照園區發展規劃,由市土地儲備中心對現有的廠房、道路、水電設施及環境進行整理,再以低租金吸引高科技中小民營企業入駐發展。解決職工分流和處置企業債務:然后按照園區整理規劃,由土地儲備中心整理,形成園區特色:最后由區政府面向國內外招商,吸引都市型工業企業入駐。完成老工業區的更新改造。

      2.1.2規劃要點

      在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根據存量企業情況。按照調整、配套、重組的原則。將約5km2核心區劃分為機電園、小商品加工園、化工醫藥園、服裝園等大功能區,對現有廠房按照保留、改造、新建3種方式進行。統籌考慮行政辦公、居住、道路、綠化及水電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規劃在滿足現代工業區功能需要的同時,充分運用城市設計手段,塑造園區整體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圖2 漢正街都市工業園規劃結構圖

      資料來源:武漢市城市規劃咨詢服務中心,~口古田地區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從圖2看,可知該工業園區的城市內部工業、居住等功能區相互混雜,效益不高、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企業大量存在,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城市環境的改善,亟待整體改造。

      基于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發展現狀,通過對改制企業的土地進行整片收購儲備。在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根據存量企業情況。按照調整、配套、重組的原則。統籌考慮行政辦公、居住、道路、綠化及水電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規劃在滿足現代工業區功能需要的同時。充分運用城市設計手段,塑造園區整體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三、基于城市設計策略的舊工業區改造建議

      城市,作為人類生活和工作的載體,充滿著各種功能與活動,生成了各種組織與結構。城市舊工業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設計要注重整體性,應當與周圍城市社區的整體發展聯系在一起,尋求有機、協調、共同的發展,保證舊工業地段的有機的生命力。這種整體的定位和結構調整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城市區域內的完整性,城市舊工業地段是城市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城市舊工業地段的空間環境設計必須從城市全局出發,不能與城市分割開來,同時要努力加強城市舊工業地段與城市的聯系。二是城市舊工業地段自身的整體性,從整體入手考慮城市舊工業地段的更新復興戰略,維護舊區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秩序,只有在這種整合的統籌下,城市舊工業地段的更新才可能使城市活力得到復興。

      結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軟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過程中的城市設計尤其要注意對于地段已有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城市開發對于環境造成的二次傷害。舊工業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設計的重要對策就是在盡量減少再開發的對環境的破壞的前提下,采用生態的技術手段逐步地消除場地在久遠的工業利用過程中產生污染,使得以后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的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袁青,劉通. 城市設計實施評估研究――以哈爾濱市哈西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 城市規劃. 2014(07)

      [2] 陳蕾,安穎. 沈陽市小街巷改造設計的體會[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7)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近郊型小城市 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191-02

      1 項目背景

      三峽移民搬遷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歷史,高筍塘片區作為萬州區現狀城市中心,其城市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在三峽庫區城市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高筍塘城市中心區是在現狀城市舊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先天條件不足。建設時受制于萬州當時欠發達的經濟條件、移民搬遷工期要求等諸多因素,留下了很多遺憾。城市現狀存在的人口密度、局部建設強度過大、交通擁堵、公共綠地奇缺、教育配套不足、商業服務水平不高、城市風貌特色缺失等方面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總體特色風貌及宜居程度。面對市民要求提升城市品質的強烈愿望,萬州區政府曾多次邀請國內知名設計單位開展該片區的控規編制工作,均因編制所涉及的問題矛盾過大而未完成。2008年,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接了此項工作,規劃于同年年底獲得通過,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與會專家認為:該規劃現狀問題分析準確,技術思路清晰、巧妙,規劃結論說服力強,規劃成果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對同類型的三峽庫區舊城中心區的控規編制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

      2 規劃構思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規劃編制抓住所有城市建設存在問題中,局部開發強度過大這一關鍵性問題,兼顧宜居城市打造與城市經濟開發兩方面需求,合理確定規劃區宜居開發總量,劃定保留區域與改造區域,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強開發強度分區布局研究和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引導,以此一系列規劃措施破解高筍塘片區建設發展的難題。

      3 主要內容

      3.1 規劃范圍與規模

      本次規劃區位于萬州主城區組團城市結構中的高筍塘組團,分為Ⅰ、Ⅱ兩個管理單元,規劃用地總面積約為761.35公頃,規劃人口20.8萬人(如圖1)。

      3.2 規劃目標

      在項目開展之初,規劃確立改善城市形象、用地功能調整、基礎設施完善、增綠留白減密度、實施可操作性五大目標。

      3.3 規劃建設總量

      通過宜居環境開發強度案例對比和按小康人均居住標準、上位規劃給定的高筍塘組團規劃人口倒推規劃區建設總量兩種方法,判斷規劃區適宜的建設總量約為1350萬平方米。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數量。

      3.4 規劃改造區域

      依據規劃目標,規劃按迫切需要改造和具有改造可能兩項標準,劃定沿長江濱江區域、功能置換改造區域、功能強化改造區域、城市景觀改造區域、設施完善改造區域范圍(如圖2)。

      3.5 交通規劃

      規劃區內現狀地形和建設情況復雜,路網系統性、線型差,道路等級低,場站設施嚴重缺乏。規劃通過對路網系統的梳理,采用增設高架橋、隧道等方式,打通新城路、王牌路等多個交通瓶頸,新增四處公交站場、四處公交首末站和七處社會停車場,并布局發達的步行道系統。

      4 創新與特色

      4.1 分析問題,抓住要害

      規劃區現狀城市建設矛盾較為突出,規劃編制面對政府、市場、市民等多方利益訴求主體,處于增量、減量皆難的境地之下。在紛繁復雜的問題中,本次規劃抓住提高“城市宜居度”這一要害問題,提出建設量、用地量適當增加,人口及開發強度降低的規劃思路,并通過控制合理的規劃建設總量方式加以總體把握。

      4.2 應對措施,針對性強

      高筍塘作為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傳承和城市風貌特點的舊城城市中心,規劃針對其現狀存在的問題,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風貌保護、人居環境改善、交通系統組織、公共空間營造、公共配套服務水平提高等方面提出應對措施。在形成規劃應對措施過程中,突出了案例對比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

      4.3 總量控制,方法獨特

      本次規劃主要通過案例分析山水環境相似的主城濱江地區合理開發強度的角度入手,推導規劃區適宜的開發建設總量,得出結論的方式較為直觀和獨特,說服力強(如圖3)。

      4.4 指標控制,技術創新

      本次規劃中的容積率指標控制,摒棄了傳統控規編制中僅按技術規范規定或者編制者個人經驗進行地塊容積率賦值的方式,利用強大的GIS地理信息分析平臺,通過對交通、地價、城市風貌、歷史文化、景觀視線等多因子疊加分析,得出合理的容積率強度等級分區,在建設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地塊容積率賦值(如圖4)。

      4.5 城市設計,積極探索

      規劃中的城市設計內容不流于形式,通過GIS三維視線分析的方式進行建筑限高控制,在充分尊重城市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提出江城門戶、山城步道、太白聽濤、西山晚鐘、天仙煙影、平湖觀月、城市陽臺、城市客廳城市設計要素(如圖5)。

      4.6 公交優先,重視分流

      本次規劃采用公交優先的設計理念,重視公套設施的布局,有效引導公交出行。在用地緊張的中心區域,通過復合開發、立體建設等手段,新增白巖路首末站、國本路站場等公交場站設施。為有效分流機動出行,在現狀步道基礎上,共布置三十一條步行道,對于坡度較大的路段,規劃預留設置電動扶梯的可能性,以此提高步行舒適度。

      總體城市設計案例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倫理;城市設計;城市更新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6-09(5)

      埃蒙·坎尼夫(Eamonn Canniffe)1960年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市,在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接受建筑學教育,1986年至1998年間在曼徹斯特大學建筑學院任教,1998年至2006年在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任教。他在謝菲爾德大學建筑學院工作期間出版的重要學術專著《城市倫理——當代城市設計》(Urban Ethic——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于2006年出版,這是一本頗有新意和價值的城市設計倫理著作。

      《城市倫理——當代城市設計》在闡述城市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有關城市更新與當代城市生活矛盾的種種爭論,闡釋了城市的形式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與美學狀況之間的關系,并聚焦于城市的空間特性,提出了一種分析與設計當代城市環境的方法論,力圖通過四種城市設計元素,即格局(patterns)、敘事(narratives)、紀念(monuments)和空間(spaces),將那些能夠明確分享的精神特質(ethos)置于一個合適的位置,以創建一個“倫理的城市”(ethical city)。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城市發展的進程”,共四章,以對城市問題的反思為出發點,旨在追尋和梳理城市的歷史發展線索和文化背景,為的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材岱驁猿诌@樣的主張,即割裂過去來理解現代城市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并依據當代審美和政治結構的特點,分別從歷史城市、工業城市和后工業城市這三個維度勾勒了城市發展的基本進程。

      坎尼夫所稱的歷史城市(the historic city)大致是指工業化之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城市是一種緊湊性城市,通常既有辨識性又容易認知。這個階段的城市發展貫穿著一個重要主題,即城市的建筑與空間如何才能反映并支持城市的精神特質,并通過具有高度意象性的場所,使市民牢固樹立對城市的認同感??材岱蛘J為,宗教及其神力約束在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社會結構方面占主導地位。無論是古希臘人,還是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和古羅馬人,建城都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城市的命運需要神的庇護和魔法的保護,因而城市建設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宗教儀式和宗教行為。他以古雅典城每年舉行的“泛雅典娜節女神游行”為例,說明了宗教性公共生活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效應和詩意共鳴(poetic resonance),正是由市民互動而形成的神圣化與儀式化的城市公共生活,強化了人們的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

      坎尼夫認為,隨著18世紀中后葉開始的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及其所引發的對城市元素的非神秘化的解釋,導致了對城市環境的傷害,而這恰恰是以生產效率為目標的工業城市(the industrial city)的主要特征。

      18世紀下半葉,伴隨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興起,城市發展進入工業城市時代。工業化和隨之而來的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給城市帶來了巨大影響。雖然工業城市充分調動了制造業財富創造的潛能,但卻出現了后來被稱為“城市病”的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導致城市結構混亂、城市環境惡化、住宅擁擠、疫病流行等問題迅速出現,且日益嚴重。一些城市觀察家們,例如恩格斯,通過親身的觀察與交往,直接研究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尤其對曼徹斯特工人非人道的生活條件有觸目驚心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材岱蛘J為,恩格斯對曼徹斯特城市狀況的描繪,表明了城市和建筑形態與社會狀況之間的聯系,以及道德維度的重要性。

      同時,18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的標準性,利潤率與批量生產之間的關聯,都對城市設計產生了影響,使其回避了傳統城市的倫理價值。工業化的模式帶給城市的是更快的功能分區過程。功能分區的城市,創造了一種工業化時代占支配地位的城市特性,即單調而乏味的環境,或者是工業區,或者是商業區,或者是居住區。這種功能分區使土地開發滿足了制造業的需求,但在如何尋求公共建筑的代表性語言,以及營造友好的居住環境方面卻并不成功。

      尤其是當代的城市設計,在許多方面仍然完全受制于二戰剛結束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所提出的城市規劃教條。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人們都滿腔熱忱地貫徹著這樣的規劃策略,即用高樓大廈和高速公路取代傳統城市的建筑形式。由此所導致的零亂的、單調乏味的“城市沙漠”現象,正是人們期待城市設計者們要解決的難題。

      坎尼夫所說的后工業城市(the post-industrial city)主要是指20世紀晚期的西方發達城市。他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在發達國家城市體驗是最基本的存在模式,但為什么對許多居民而言,那些豐富的城市設施變得如此讓人疏遠?而且,這樣的城市環境表面上體現著公共價值,但實質上卻表達著私人利益。他認為,現代主義城市設計的前提是運用城市總體控制規劃,在一個更健康的城市環境中創建一個更平等的社會。但這種樂觀主義的看法,不能簡略地說成是落入以下兩種情形。一方面,高層建筑的發展形式、抽象的功能主義表達、缺乏明確界定的介入式空間,都讓人認識到疏遠感的產生既來自空間尺度,又來自可識別性的缺乏。另一方面,城市總體控制性規劃又讓人認識到,它消除了地域和地形因素上的差別,取而代之以普遍主義的解決方案。

      如何才能從城市設計層面解決后工業城市所帶來的問題(如無場所感的郊區化蔓延、城市設計與人的需要疏離)?坎尼夫主要討論了兩個在理論上明顯對立且處于支配地位的城市設計理論,即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與新現代主義(Neo-Modernism)。新城市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在美國提出的一個新的城市設計運動。它旨在尋求扭轉城市各個功能分區相互疏遠的問題,贊同城市形成一種更為綜合的整體,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緊湊的社區,取代郊區蔓延的發展模式。新城市主義的設計準則強調界定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邊界,以便居住區的市民中心在城市體系層次中具有明顯的辨識度。新現代主義則是對現代主義運動的一種繼承和發展,他們認為不可改變的人性與技術的進步是一種共生關系,應借由理性的邏輯進行道德上的控制,因而主張重新恢復現代主義設計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新現代主義拋棄了現代主義先驅者們以改革者自居的偽裝,贊成應服從市場的需求,但卻很難滿足創建全球城市過程中的人性化需要。

      坎尼夫認為,無論是新城市主義在物理和視覺上的限制,還是新現代主義自我陶醉的精英主義的影響,都不能很好地解決當代城市問題,當代城市的現實狀況需要一個能夠有效恢復城市主體地位的理論,而其出發點是相信城市有能力表達一種共同的精神特質,包容相互對立的各方,鼓勵多樣化,反映個體的訴求。于是,在《城市倫理——當代城市設計》的第二部分“城市環境元素”中,坎尼夫將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所宣揚的建筑的倫理功能中的“倫理”引入到城市設計領域,提出了更廣意義上的“城市倫理”。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坎尼夫并沒有明確界定“倫理”的含義,但他的城市倫理中的“倫理”一詞的含義,與哈里斯所說的建筑倫理中的“倫理”一詞的含義相同,即與希臘語ethos(精神特質)更相關,而不是我們通常談到“商業倫理”或“職業倫理”等應用倫理層面時的那種意思(如人際交往或控制工作行為的一套準則)。

      坎尼夫對當代城市的失望,主要源于他認為在當代城市中,倫理價值還遠未被充分體現出來。因此,為了更加明確地展現倫理城市的精神特質,坎尼夫通過一系列的案例研究,從城市精神的層面,提出了當代城市空間設計的方法論,即他所說的城市設計元素的“四重模式”(a fourfold model)。這“四重模式”由四種城市設計元素構成,分別是格局、敘事、紀念和空間。在城市環境中,這四種元素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坎尼夫的主題——“城市倫理”。

      坎尼夫提出的城市設計四重模式的表述,較為抽象和晦澀,也許這與他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推崇有關,他自稱自己提出的四重模式是對海德格爾的宇宙(世界)四重結構的自覺回應。海德格爾認為,人是定居在天、地、神、人這四元合一的結構之中的,即拯救大地、接納蒼天、期待諸神、關懷人性。人以定居的方式保護著四重結構,使四者的本質得以顯現。盡管坎尼夫的模式、敘事、紀念和空間比海德格爾的地、天、人、神更加具體,但是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意義層次,對城市建筑這個特定研究任務而言,有相同的目的。

      下面簡要闡述坎尼夫提出的四種元素:

      第一、格局(patterns)

      城市格局這個元素,是一種存在于被動適應地形與有意識規劃的主動干預之間的現象,旨在確認建筑物和街道之間的關系,人口密集區域和空曠之地的關系,確保城市形態具有一定的秩序。初看之下,格局乃是財產分配與地形(topography)的功利主義產物,實際上它受理智建構與意義積累的影響。這種闡釋使城市格局被看作是社會精神特質的物質表現形式?;蛘呖梢哉f,格局即便不是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反映,但至少它依賴對地方特性的理解。通過觀察一個地區的連續性地圖,例如羅馬的托拉斯維特區(Trastevere),解讀它們的格局及其所包含的意義,就可能超越單純形式上的東西而闡釋其所代表的地方特性和社會進程??材岱蛱岢?,應重視歷史城市的肌理及蘊藏于其后的精神本質在城市復興中的價值,當代城市應重新規劃城市的各個區域,使城市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更加豐富和緊密。

      第二,敘事(narratives)

      自古以來,敘事便在城市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城市本身就具有敘事的特征??材岱蛘J為,所謂敘事,是指運用對公民而言有重要意義的類比和意義元素等表達方式,為城市中人類活動的關鍵角色設定場景,使城市成為一種故事的集合。在功能方面,他將敘事作為一種方法來分析、理解和歸納城市設計的意圖,強化城市文脈之間的聯系,進而來有效地建構建筑及城市的社會文化意義??材岱蛴绕鋸娬{,敘事空間可以理解為一種與“置身其中”的實地體驗密切關聯的建筑與城市空間,而只有體驗才能產生場所精神。因而,坎尼夫提出對城市敘事進行解讀的典型形式應該是,假想我們正經歷一次穿越城市的旅程,在這次旅程中,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經歷與體驗都融合在一起??材岱蚍磳Τ鞘性O計中單一的主導性敘事,他建議城市應展現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敘事,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他認為,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情境主義(situationist)以及心理地理學(psychogeography)試圖倡導對城市環境新的感知方式,為建設20世紀城市的多元敘事做出了有益嘗試。

      第三,紀念(monuments)

      紀念這一術語,來自拉丁文monere,意思是“展示”,是一種明確地宣傳公共信息的產物??材岱蛩f的作為城市設計元素的紀念,主要指具有可識別性的、能夠吸引公眾參加公共活動的各種公共建筑,尤其是公共性文化建筑。他認為,紀念在強化支配性的敘事形象方面有悠久的傳統。而當代城市的敘事,作為一種集體體驗,鐫刻在城市的各種紀念物之上。通過一個城市公共性的紀念建筑網絡來理解和讀懂一個城市,是一種最普通地的了解城市歷史的方式。紀念建筑語言所呈現出的建筑尺度與精巧成果,使其與周邊環境區分開來,并賦予其公共形象。而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和抱負,便棲居于紀念建筑的形象之中。因此,對于當代城市而言,如何在商業王國所主宰的環境中表現紀念建筑的公共形象,以及通過它們表達包容性的城市價值,既是城市設計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也是城市重建的關鍵之所在。

      第四、空間(spaces)

      坎尼夫認為,城市設計的四個元素當中,從根本上說,最蘊含倫理訴求的是空間元素。所謂空間,不能僅僅把它們看作是建筑物之間的空隙,而是通過實現一個空間及其本身的形式意義和清晰界定,為特定的城市文脈提供新的價值。實際上,坎尼夫說的空間,本質上是指市民可利用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這些空間元素以一種微妙但具體的方式吸引公眾,表示公眾是作為一個共同體而非僅僅是個體的存在。他認同卡斯騰·哈里斯關于城市空間的公共性與其所體現的城市倫理觀念之間的關聯。因此,為了實現當代城市空間的倫理潛力,公共領域應擁有比私人建筑更具價值的東西,因為共同價值的多樣化在公共領域中能夠獲得體現。坎尼夫主要以廣場這種空間類型為例,討論了城市空間服務于人們的特定活動,可以強化社會團體一致性的功能。傳統城市空間相比于現代城市,更具模糊性,更多體現著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市民價值。因此,當代城市的重建,需要重新引入城市空間的層次體系、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分,以及對城市景觀的再評估??材岱蛘J為,最成功的城市空間展現出三個特征,即它們具有真正的開放性和滲透性、相對而言是樸素的以及具有清晰的空間邊界。

      概言之,坎尼夫在海德格爾現象學與哈里斯建筑現象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設計元素的“四重模式”,正是這些元素——格局、敘事、紀念與空間,大體構成了包容性城市設計的準則體系,這是一種走向倫理性城市的方法論。在書中,坎尼夫還通過集中討論相關范例,以及提出一系列的設問,來具體表達自己對倫理性城市形態的向往:

      “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判定城市形態是否具有倫理性與包容性。這個城市的總體規劃對居民與觀光客來說清晰而方便嗎?這個城市在我們去一個安排好的地方后,還能很容易地到達其他地方嗎?這個城市的建筑雖然多種多樣,但總體上卻很和諧嗎?這個城市的建筑具有一定程度的堅固性、滲透性甚至是模糊性嗎?這個城市的空間大部分時間能能夠提供一種多樣化的用途嗎?這個城市擁有方便使用而不是讓人厭惡的公共空間嗎?這個城市建筑的功能,無論它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政府的還是機構的、宗教的、世俗的、商業的、慈善的、以居民為中心的還是以觀光客為中心的,都能鼓勵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們偶然相聚嗎?這個城市總體來說是通過高品質的設計、材料、創新技術和表現方式來加以裝點和美化的嗎?這個城市的傳統慣例與社會機制能夠使每個市民平等受益嗎?這個城市有類似佛羅倫薩圣母領報廣場這樣的廣場嗎?倫理的城市環境,應當對上述所有問題都持肯定的回答。當然,這也是西特所贊賞的空間類型。這樣的城市環境,是簡練的、易于讀懂的空間形態,濃縮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的許多方面,既包括特殊的方面也包括一般性的方面。這樣的空間形態是持久的,當它們被使用的時候甚而荒蕪的時候都是寧靜的,能夠促使人們創造一個彼此熟悉的環境,建設一個可持續的城市,并鼓勵人們相互合作與分享。”[1]

      除以上所提到的外,坎尼夫的書中還有不少精彩的觀點。例如:坎尼夫充分肯定了現代城市設計先驅者們所具有倫理壓力與道德立場。他指出,現代城市設計先驅者們往往有一種倫理上的壓力,即他們要考慮如何使自己的設計與社會大眾的理解相平衡,同時,他們還具有醫治城市疾病的善良愿望這樣一種道德立場。然而,今天的城市設計者們常常令人遺憾地缺乏這樣的倫理壓力和道德立場,他們往往將促進消費主義看作最重要的目標,但是社會底層的境況并沒有得到足(下轉69頁) (上接12頁)夠關注。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當代恩格斯,去發現類似早期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的那些骯臟的狀況,它們正以不可想象的規模在蔓延。雖然建筑與城市規劃并不能徹底解決社會病,但是它卻可能帶來一個關注社會不平等的倫理立場,注重對公眾價值判斷的優先取舍??材岱蜻€認為,在當代城市,起主導作用的商業價值從根本上說僅僅滿足了少部分城市市民的需要,而代議民主制度實際上推動了其各自所代表的人口的分裂。因此,城市設計應當積極了解市民的想法,而且市民所表現出的意愿也是希望能夠共同參與城市的塑造。

      此外,坎尼夫還提出了城市設計中的三個倫理難題。首先,如何理解城市形態設計中的某些方面與政治結構和虛擬敘事之間的關聯程度。其次,如何尋找到能夠恰當表現市民態度的設計方法,以及提供一種既滿足現實需要又富于表現力的城市設計語言。第三,從我們對歷史城市形態的分析闡釋中,揭示當代城市環境在空間技巧應用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三個難題解決不好,走向倫理的城市便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亚洲av极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youjizz亚洲| 亚洲精品白色在线发布|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成熟xxxxx电影| 亚洲性天天干天天摸|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亚洲成在人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w码欧洲s码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