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慧醫療研究

      智慧醫療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慧醫療研究

      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回憶治療;老年;抑郁癥;干預

      老年人的精神衛生保健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抑郁癥狀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它可導致嚴重的情緒痛苦、軀體功能下降并增加死亡危險,極大危害著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生存質量〔1〕。由于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的確立,國內外有關老年抑郁心理干預的研究不斷深入。回憶治療作為一種心理干預手段,主要是通過對過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顧,幫助人們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質量及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研究證實〔2,3〕,運用回憶治療可以有效防止或減輕老年抑郁癥狀,提高自尊感,有助于抑郁老年人應對危機、失落及生活變故,并提高生活滿意度及生存質量。

      1 老年抑郁癥的概述

      1.1 定義

      老年抑郁癥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人群的抑郁癥,包括原發性抑郁癥(含青年或成年期發病,老年期復發)和各種繼發性抑郁〔4〕。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遲滯和軀體不適等,且不能歸同于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病變〔5〕。抑郁癥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病程較長,持續時間平均6~12個月。

      1.2 發病率

      抑郁癥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很高,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美國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發生率達20%,在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癥狀發生率可高達50%〔6〕。Onder等〔7〕對歐洲11個國家3 976位居家老人的橫向調查結果顯示30.8%的老人有抑郁癥狀。Tsai等〔8〕在對臺灣和香港養老院中老人抑郁癥狀發生情況的比較中報道,臺灣養老機構中老人抑郁癥狀的發生率為43.3%,香港老人為65.4%。國內研究顯示〔9~11〕北京、上海、西安和濟寧等城市普通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為13.5%~33.5%,而住院老年病人的抑郁癥狀發生率則高達50%。

      1.3 表現特點

      老年人由于受老化過程中心理和生理變化的影響,其抑郁癥狀表現往往不是很典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特點有:①抑郁心境長期存在,但情緒的異常多以無精打采、自覺悲觀、絕望、興趣下降和孤獨感等為主要表現,常訴說“沒精神”、“心里難受” 等,并伴有明顯的焦慮癥狀。②思維障礙,以反應遲鈍、應答緩慢為主要形式,30%左右的病人存在明顯的疑病妄想。③認知功能減退,約有80%的病人有記憶減退的主訴,存在比較明顯的認知障礙類似癡呆表現的占10%~16%。④軀體化癥狀明顯。許多老年人否認抑郁癥狀的存在而表現為各種軀體癥狀,有時軀體癥狀突出,完全掩蓋了抑郁癥狀。⑤意志活動減退,輕者主動性活動和語言明顯減少,生活被動,回避社交。重者終日臥床不起,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⑥自殺危險性高,老年人一旦決心自殺,往往比年輕人更堅決,計劃周全、隱秘,很難防范。

      由于老年人抑郁癥狀不但發生率較高,而且癥狀表現不典型,常被繁多的軀體癥狀所掩蓋,導致家庭、社會及醫護人員對其識別率低,且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或被認為是機體衰老的正常表現,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有些老年人直到抑郁癥狀不斷加重引起自殺行為都沒能得到及時的識別和有效的干預。另外,盡管有些干預方法對抑郁癥頗為有效,像藥物治療〔12〕,認知行為治療〔13〕,但由于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認知行為療法實施上的困難,只有極為少數的老年人接受到足夠的治療〔14〕。

      2 回憶治療

      2.1 定義

      回憶(Reminiscence)是人類重要的心理功能之一。它可以指以往經歷記憶在腦內留下的痕跡,在需要或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重現;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回憶則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并在以后一定條件下提取出來的過程;同時,回憶還可以是儲存信息的腦系統,人腦內有不同的系統,分別儲存不同類型的信息。sellers與stork的研究指出〔15〕,人們在回憶中可以省察與說明對過去事件或情境的內在感受或沖突,并鼓勵以正向的態度去回顧過去的經驗,重新體驗過去生活的片斷,以增加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并協助達到自我完整的目標。Butler 將“回憶” (Reminiscence)假定為一種從過去入手解決沖突從而平衡現有生活的方法〔16〕。

      回憶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的概念源自老年精神醫學,是通過引導老人回顧以往的生活,重新體驗過去生活的片斷,并給予新的詮釋,協助老人了解自我,減輕失落感,增加自尊及增進社會化的治療過程。在護理措施分類系統(Nursingi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NIC)中將回憶治療定義為:“通過對過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顧,幫助人們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質量及對現有環境的適應能力〔17〕”。回憶治療的具體方法是通過鼓勵老年人談論自己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以及通過看老照片和收藏的紀念物品,聽老的歌曲等來喚起老年人對往事的記憶,以促進老年人和干預者進行交談。Coleman〔18〕認為回憶治療通過強調情感表達和創造一種可以讓人回顧以往生活及痛苦的環境,可以幫助老人進行心理調試和自我完善。盡管回憶治療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回憶過去,促進自我反思與人際交往,從而促進健康,但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通過在場感覺的傳遞,回憶會對病人產生安慰作用〔19〕。由于回憶治療在對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所具有的效果,以及成本低,副作用小,便于實施等優點,目前已被作為一種心理社會干預手段運用于不同老年人群的護理〔2,3,20〕。

      2.2 回憶治療的理論基礎

      回憶治療的理論基礎主要有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21〕和Atchley的持續理論〔22〕。Erikson在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出人的一生所經歷“八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認為老年階段的發展危機是“完整對失望”。此時期,老年人主要是通過對過去人生經歷的回顧來尋求一種完善和滿足感,若老年人無法達到自我完整時,將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造成自我價值感降低、憂慮、抑郁,甚者絕望。Erikson強調生命回顧(life review)是老年期發展的任務,通過將生命各個片斷整合在一起,重新賦予其意義,使人們感受到過去生活與現在生活的差異與關聯性。生命回顧包括喚醒過去經驗中不堪回首的部分,特別是未解決的沖突、悲傷,期待再一次的審視,能以更寬廣的角度來詮釋生命事件,為舊創賦予新的意義。因此生命回顧的重點不是事件,而是老人在回顧時是否能持開放、和諧、接納自我的態度與觀點,去正視生命中的陰影,體驗走出陰影的力量,進而整合并接納自己生命的歷程。Butler根據Erikson 的發展理論提出回憶治療,認為回憶治療是屬于生命回顧過程之一,通過分析和評價的觀點來回顧過去,達到自我的整合,并將過去的生活視為有意義的經驗,從中獲得人生的滿足感及自我肯定。Atchley提出的持續理論則主張通過喚起過去經驗來應對改變,當個體處在人生不同階段過渡和面對生活中的重要改變時,傾向于以過去的經驗應對和解釋現有的改變。回憶治療能有助于個體應對生活的改變,因為持續改變與回憶過程密切相關,老年人習慣于通過回憶過去,使用熟悉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來培養穩定的行為模式,以應對老化。

      Hwang等人2003年根據回憶治療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回憶治療的標準化可操作的理論框架〔20〕,如下:

      選擇回憶治療的類型簡單回憶生命回顧目標增加社會化自我完整理論基礎社會心理學心理學Atchley的持續理論Erikson發展理論內容關注開心的、愉快的記憶關注愉快的和不愉快的記憶層次通常是自發的,隨意和放松結構式的,討論和評價過程人際交往(交流溝通的)內心獨白(認知的)群體個人效果評價短期效果減輕孤獨感,自我完整,增強自尊,促進健康促進社會化,減輕抑郁長期效果良好的適應,增加生活的滿意度,提高生活質量該理論框架將回憶治療分為五個階段。當老年人處于有壓力的環境,經歷各種生活事件和重大改變時,這就為回憶治療創造了條件,也形成了回憶治療的第一階段。醫護人員應意識到這種改變并給予關注,這就進入了回憶治療的第二個階段,即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評估的工具一般包括標準化心理測量量表,自評問卷、他評問卷和觀察測量工具等,當然,評估工具必須具備有良好的信效度。回憶治療的第三個階段是為病人設立治療的目標。當評估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孤立,低的自尊水平和抑郁時,為病人設立的目標應更具體,更有針對性。設立目標后,依據不同的護理診斷,應該為病人采取不同的回憶治療策略。第四個階段是選擇回憶治療的類型。對老年人實施回憶治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無論是簡單的,放松的團體性回憶治療還是更為細致深入的個人生命回顧,醫護人員在實施回憶治療時都應基于老年人個體的不同情況。同時,每一個治療目的實現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對結合不同形式的回憶治療。最后一個階段是效果的評估,無論是短期的效果還是長期的效果都很重要。回憶治療的標準化可操作的理論框架能增加醫護人員對回憶治療的理解和使用。在這個理論框架中,回憶治療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包含了五個階段。同樣,此理論框架能幫助醫護人員觀察回憶治療的過程,評估其基本要素,并預測治療的效果。

      2.3 回憶治療的分類

      文獻回顧顯示〔23〕,按照不同的回憶類型可將回憶治療(Reminiscence)分為六類:綜合(integrative),工具(instrumental),傳播(transmissive),敘事(narrative),逃避現實(escapist)和強迫(obsessive)。按照治療過程可以將回憶治療分為內心獨白回憶治療(intrapersonal)和人際交往回憶治療(interpersonal)兩類〔24〕。

      綜合型回憶是指將過去和現在進行整合,并接納自己和他人;工具型回憶是指利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傳播型回憶類似于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分享經驗或智慧時講故事和口述歷史;敘事型回憶比其他類型的回憶更具有描述性的特點,當敘述過去的事件時往往不加以任何解釋或評價;逃避現實型回憶也稱為防御性的回憶,常發生在一個人希望從他人或其他事件中尋求安慰時;強迫型回憶的主要特點是一個人持久沉浸于不愉快的事件中,通常伴有內疚,恥辱和怨恨感。

      綜合回憶治療按照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個別回憶治療與團體回憶治療。個別回憶治療主要由治療者依據治療的需要安排治療性會談或陪同其參與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活動,在回憶與體驗中達到治療的目的。團體回憶治療被定義為在團體環境中對過往生活事件的口頭或無聲回憶〔7〕。團體回憶治療通常以小組方式進行,通過促進成員間互動,分享經驗,讓個體學習如何與團體溝通,提供與他人發展友好關系的機會,獲得被認同感及歸屬感,從而減輕寂寞感,達到群體治療效果。Woods〔25〕認為團體回憶治療能為認知功能受損的人提供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并使其從中獲得樂趣,從而減輕病人的抑郁癥狀。文獻表明〔3,26〕: 10~15人的團體治療效果最佳,團體中每個成員有足夠的時間參與互動。

      2.4 回憶治療在老年抑郁癥干預中的研究進展

      自1963年Butler提出回憶治療的設想以來,國外研究者〔20〕已將其運用于不同環境、不同對象,進行了有關回憶治療對于改善老年人認知、情緒、自尊等方面的研究,并證實回憶治療是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方法,它有助于協助老人從鮮活的往事中找回自我,維持自我概念,改善認知功能,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Bohlmeijer等〔27〕2007年就回憶治療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對以往的15個完全隨機對照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現,回憶治療能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作為一種心理社會干預措施,回憶治療在對老年抑郁癥的干預中也被證實具有明顯的效果。Jones〔28〕運用回憶治療對30 名生活在長期看護機構中的抑郁老年人進行研究,研究組實施3 w共六次的團體回憶治療,對照組采用安慰性治療,結果研究組干預后總體衰退量表(GDS)分值與干預前及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緩解老人的抑郁情緒,但由于樣本量較小,其結果有一定局限性。Wang等〔29〕通過對94名臺灣社區護理機構和居家老年人進行隨機對照實驗,發現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在個體回憶治療后有明顯改變。Hsieh等〔1〕針對老年抑郁癥病人實施回憶治療的效果進行了系統評價,通過對9例隨機對照試驗的評價分析,認為回憶治療是一種可實行的、有價值的干預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年人的抑郁癥狀。目前國內應用回憶療法對老年抑郁癥進行干預的研究尚不多見,處在起步階段。文獻檢索僅查到2007年史蕾等〔30〕在廣東某省級養老院使用老年抑郁量表篩查出有輕中度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干預組老年人實施了為期6 w的個體回憶治療,發現干預組老年人抑郁癥狀減輕,抑郁緩解率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在國外文獻中討論了回憶療法對醫護人員的益處。Soltys等〔31〕認為醫護人員參與老年人回憶的整個過程可以有機會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經歷和健康觀念,掌握自身應對方式及文化背景方面的信息。通過評價醫護人員參與回憶治療教育項目(Reminiscence Education Program)的效果,Ross等〔32〕發現幫助病人回憶可以使醫護人員以更加積極,敏銳,全局的觀點看待病人。Puentes〔33〕認為對老年人進行回憶干預可以使護士對病人產生積極的態度和同情心。Shellman〔34〕則認為參與對老年人的回憶治療項目能明顯提高醫療人員照顧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

      6 問題與展望

      回憶治療作為一種心理社會干預手段,能有效預防或減輕老年抑郁癥狀,幫助抑郁老年人應對危機、失落及生活變故,并提高生活滿意度及生存質量,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針對我國老年人口較多,老年抑郁癥發病率高,而醫護人力資源相對較少現狀,如何有效的實施回憶治療,使更多的老年抑郁病人能夠享受到回憶治療帶來的積極效果,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向廣大醫護人員提出了挑戰。同時,回憶治療作為一項獨立的心理干預措施,需要建立在循證的基礎上,盡管回憶療法對于老年抑郁有明確的效果,但并非適合每一位老年人。所以,在實施該治療前需進行評估,即對老年人回憶的目的和功能做一個總體的評價;同時,還應對回憶治療的具體方法、組織形式及其效果等進行深入研究,以為構建本土化的回憶治療模式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Hsieh HF,Wang JJ.Effect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Int J Nurs Stud,2003;40(4):33545.

      2 Coleman PG.Uses of reminiscence:functions and benefits〔J〕.Aging Ment Health,2005;9(4):2914.

      3 Chao SY,Liu HY,Wu CY,et al.The effects of group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depression,self esteem,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J〕.J Nurs Rese,2006;14(1):3645.

      4 賈守梅,馮正儀,胡雁,等.老年抑郁癥的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4):5756.

      5 Serby M,Yu M.Overview: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 Mt Sinai J Med,2003;70(1):3844.

      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What practitioners should know about working with older adults〔J〕.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1998;29(5):41327.

      7 Onder G,Landi F,Gambassi G,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ain an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Europe:results from the Aged in Home Care ( AdHOC) project:a crosssectional study〔J〕.J Clin Psychiatry,2005;66 (8):9828.

      8 Tsai YF,Chung JW,Wong TK,et al.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5,20(4):31521.

      9 楊明武.老年抑郁癥265例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7;36(9):12456,1249.

      10 化前珍,范珊紅,尼春萍,等.西安市部分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21):203.

      11 呂探云,馬敏芝,李子芬,等.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1;16(7):3879.

      12 Katz IR,Simpson GM,Curlik SM,et al.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residential care settings〔J〕.J Clin Psychiaty,2003;51:417.

      13 Pinquart M,Sorensen S.How effective are psychotherapeutic and other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with older adults? A metaanalysis〔J〕. Mental Health Aging,2001;7(2):20743.

      14 Beekman AT,Geerlings SW,Deeg DJ,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latelife depression:a 6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community〔J〕.Arch Gen Psychiatry,2002;59(7):60511.

      15 Sellers SC,Stork PB.Reminiscence as an intervention:rediscovering the essence of nursing 〔J〕.Nursing Forum,1997;32(1):1723.

      16 Batle S,Paul B.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on the dynamics between growth and declin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23(15):61126.

      17 McCloskey JC,Bulechek GM,Wakefield B.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a standardized language for nursing care〔J〕.J Health Qual,1995;17(4):2633.

      18 Coleman PG.Personal adjustment in late life:Successful aging〔J〕. Rev Clin Gerontol,1992;2:6778.

      19 Westerhof GJ,DittmanKohli F,Thissen T.Beyond life satisfaction:lay conceptions of wellbeing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dults〔J〕. Soc Indicat Res,2001;56(2):179203.

      20 Hwang SL,Dai YT,Li YC.The effect of reminiscence on the elderly po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Public Health Nurs,2003;20(4):297306.

      21 Jones ED,BeckLittle R.The use of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ruraldwelling older adults〔J〕.Iss Mental Health Nurs,2002;23(3):27990.

      22 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4512.

      23 Watt LM,Wong TP.A taxonomy of reminiscenc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J Geront Social Work,1991;16(12):3757.

      24 Romaniuk M,Romaniuk JG.Looking back:An analysis of reminiscence function and triggers〔J〕.Exp aging res,1981;7(4):47789.

      25 Woods B,Spector A,Jones C,et al.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dementia〔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4(2):2514.

      26 Stinson CK,Kirk E.Structured reminiscence:an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depression and increase selftranscendence in older women〔J〕.J Clin Nurs,2005;15(2):20818.

      27 Bohlmeijer E,Roemer M,Cuijper S,et al.The effects of reminiscenc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a metaanalysis〔J〕.Aging Ment Health,2007;11(3):291300.

      28 Jones ED.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older women with depression.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classification in assistedliving longterm care〔J〕.J Gerontol Nurs,2003;29 (7):2633.

      29 Wang JJ.Group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unction of demented elderly in Taiwan〔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22(2):123540.

      30 史蕾,王惠珍,趙久波.回憶療法對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7;22(5):910.

      31 Soltys FG,Coats L.The SolCos model:facilitating reminiscence therapy〔J〕.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1995;33(11):216.

      32 Ross HK.Lesson of life〔J〕.Geriatr Nurs,1990;11:2745.

      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第2篇

      本文采用YG(B)541D織物折皺回復性測試儀對33種色織面料進行測試,分析了織物各組織結構參數對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并建立了各組織結構參數與折皺回復性能的關系方程。結果表明:色織襯衣面料的折皺回復性能與纖維成分和織物緊度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緯向折皺回復角高于經向,表現出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的各向異性。

      關鍵詞:色織襯衣面料;折皺回復性能;組織結構;關系方程

      1 引言

      折皺回復性能是指織物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局部變形,形成折痕或皺紋,除去外力后恢復到原來的平整狀態的能力[1],是決定織物視覺美感和考核織物性能的重要指標。

      關于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的研究,已有文獻從織物原料[2-5]、組織結構參數[6-10]和力學參數[11-12]等方面展開研究。有研究者利用神經網絡理論研究并預測了織物折皺回復性能[13-14],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近年來整理工藝和防皺整理劑方面也有了許多重要的進展[15-17]。但組織結構參數對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關系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趨于停頓。本文以色織襯衣面料為研究對象,從織物結構參數入手,探討織物各因素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

      2 試驗

      2.1 試樣

      33種色織襯衣面料試樣由江蘇某企業提供,后整理工藝相同,結構參數具體見表1。

      2.2 測試條件與方法

      按照GB/T 3819―1997標準測試織物的折皺回復性能。在剪取試樣之前將試樣在標準條件[溫度(20±3)℃,相對濕度(65±5)%]下放置24h,使用國產YG(B)541D型織物折皺彈性儀,在色織面料的經緯向做上標記,沿織物寬度方向離布邊5cm處剪取一塊40mm×15mm形狀為“凸”字的試樣。按照規定對折織物,在10N的壓力下靜置5分鐘,機器自動測量織物彈起的角度,包括織物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經緯方向各測5次,求得平均值,折皺回復角越大,織物的抗皺性越好。

      2.3 測試結果

      將33種織物的經緯方向上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整理得圖1。

      3 結果討論

      3.1 織物折皺回復性能整體分析

      對33種面料的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進行整體分析,得到經向急彈性角X1、緯向急彈性角X2、經向緩彈性角Y1、緯向緩彈性角Y2均值及離散范圍,具體數值見表2。由表2可知,面料中折皺回復角最小值為35.2°,最大值為103.6°;緯向急彈性角均值比其經向急彈性角大2.8°,緯向緩彈性角均值比經向緩彈性角大4.1°。織物緯向急緩彈性角均比經向大,這是由于織物緯密小于經密,紗線與紗線間隙較大,在受到折皺時,紗線較易回復到原始狀態,所以織物緯向方向上的急緩彈性角均比經向大。

      3.2 織物急彈性角與緩彈性角的關系

      將織物經緯方向上的急緩彈性角度做相關分析,可得到關系方程如表3所示。X1、X2、Y1、Y2分別為織物的經向急彈性角、緯向急彈性角、經向緩彈性角和緯向緩彈性角。

      如圖2所示,織物經緯方向上的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相P系數高達0.98以上,建立織物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的關系方程,利用該關系方程,在進行這類面料的折皺回復性測試時,就可以只測試急彈性角,計算緩彈性角,以節約時間,提高測試效率。

      3.3 影響織物折皺回復性能各因素分析

      織物組織結構參數和纖維成分都會對織物的折皺回復性產生影響。組織結構參數包括織物經緯密度/經緯紗線細度/織物組織等。為進一步了解織物結構參數對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把織物纖維成分和組織結構進行量化。纖維成分量化:取面料中棉纖維成分比例P[棉/滌(60/40)織物的P值為0.6,純棉織物的P值為1.0]。織物組織結構量化:引入組織結構常數k[18]表征經緯紗的交織程度,平紋組織k取1.0,其他組織k值則按式(1)計算。

      其中:S――織物單位組織循環中沿經紗方向經緯紗的交錯次數;D――平紋織物相應組織循環中沿經紗方向經緯紗的交錯次數。根據式(1)計算,可知斜紋2/2的k值為0.5。

      取織物經緯方向上的急彈性角之和、經緯方向上的緩彈性角之和(即織物急彈性總回復角,緩彈性總回復角)來表征織物的折皺回復性能。

      將已量化的纖維成分、織物組織、紗線細度、經向緊度、緯向緊度以及其他組織結構參數和經緯方向的急彈性總回復角度、緩彈性總回復角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纖維成分對織物的折皺回復性能影響最大,它與織物急彈性總回復角之和、緩彈性總回復角之和的單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在0.90以上;經向緊度、緯向緊度和總緊度對織物的折皺回復性能的復相關系數在0.20~0.40之間,而織物的厚度和單位面積重量與織物折皺回復角度相關不大,可以忽略。

      3.3.1 纖維成分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

      通過單相關分析可知面料的纖維成分對其折皺回復性能影響最大,33種織物中有滌/棉(60/40)和純棉兩種,比較兩類織物的折皺回復角度均值可得圖3。由圖3可知滌棉織物急彈性角度之和比純棉大55.4°,而緩彈性角之和比純棉大63.4°。滌棉的急、緩彈性角均比純棉大50%左右,滌棉的折皺回復性能要遠強于純棉。這是由于棉纖維的彈性較差,而滌綸具有較好的彈性恢復能力,織物在受到折皺時,纖維變形后可以迅速恢復,抗皺能力強。

      3.3.2 織物組織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

      為了分析織物組織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同時排除織物成分的干擾,將33種織物按照面料成分和組織分為4類:純棉平紋織物、純棉斜紋織物、滌/棉平紋織物和滌/棉斜紋織物。將這4類織物的急彈性角之和、緩彈性角之和進行比較,如圖4所示。對于棉/滌織物,斜紋的急彈性角均值比平紋大13.7°,緩彈性角均值比平紋大11.6°;對于純棉織物,斜紋的急彈性角均值比平紋大9.4°,緩彈性角均值比平紋大12.3°。對于棉/滌和純棉織物,斜紋的急、緩彈性角均比平紋大。這是由于相對平紋,斜紋的組織結構松弛,紗線之間的活動余地大,在織物受外力的過程中,紗線容易活動,減少了應力集中,因此折皺回復性能較好。

      3.3.3 織物緊度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

      為了排除織物成分和組織的干擾,分析織物緊度對其折皺回復性能的影響,將滌/棉平紋、滌/棉斜紋、純棉平紋、純棉斜紋這4類織物的緊度與其急、緩彈性角進行分析,如圖5、圖6所示。對于滌棉平紋、純棉平紋、純棉斜紋這3類織物,隨著織物的總緊度增加,織物的急彈性角是減少的趨勢。可見,織物緊度越小,紗線與紗線的間隙越大,紗線的可活動范圍也就越大,紗線活動也就越容易。在受到折皺時,紗線越容易回復到原始狀態,因此抗皺性能也就越好。

      對于滌棉斜紋織物,因為試樣數量限制,所以織物緊度與急彈性角的關系趨勢是未能反映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從圖中也可看出,33種織物的急彈性角的分布主要受面料成分的影響,滌棉織物急彈性角大于純棉織物的急彈性角。同時由于織物急彈性角與緩彈性角的高度相關,織物緊度與其緩彈性角的關系趨勢也基本相同。

      4 Y論

      33種色織面料急彈性總回復角和緩彈性總回復角分別為115.4°和139.9°,織物急彈性角和緩彈性角高度相關,相關系數達0.98。織物緯向急緩彈性角均高于經向,表現出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的各向異性。

      纖維成分是影響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棉纖維的彈性較差,而滌綸具有較好的彈性恢復能力,織物在受到折皺時,纖維變形后可以迅速恢復,抗皺能力強,滌/棉織物折皺回復角度比純棉大50%。織物結構參數中,緊度越大,織物折皺回復性能越差, 織物緊度與其急彈性角的相關系數為-0.58。斜紋織物的折皺回復角度要比平紋大8%左右,斜紋織物在受力的過程中,紗線容易活動,減少了應力集中,因此抗皺性也較好。

      參考文獻:

      [1] 武燕.織物折皺回復力的測試研究[J].毛紡科技. 2007(1):54-58.

      [2] Chung Y S, Lee K K, Kim J W. Durable press and antimicrobial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s with a citric acid and chitosan treatment[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1998, 68(10):772-775.

      [3] Lee E S, Kim H J. Durable press finish of cotton/polyester fabrics with 1,2,3, 4\butanetetracarboxylic acid and sodium propionate[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1, 81(3): 654-661.

      [4] Ibrahim N A, Abo\Shosha M H, Elnagdy E I, et al. Eco\friendly durable press finishing of cellulose\containing fabric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2, 84(12): 2243-2253.

      [5] 陳健敏.利用圖像的統計分析方法評價織物免燙等級[J].青島大學學報,2002,17(1):41-43.

      [6] 王錦波.織物抗折皺性的客觀評價法[J].紡織科技進展,2011(4):57-58.

      [8] 沈蘭萍,張建荔.棉織物的組織對其服用性能的影響[J].北京紡織,1998,19(3):29-32.

      [9] 崔瑞芳,張軍英.毛滌混紡織物折皺回復性能研究[J].毛紡科技.2003(2):50-51.

      [10] 張輝.織物彎曲、折皺和懸垂性能的比較研究[J].毛紡科技.2003(3):58-59.

      [11] 陳東生.織物物理力學性能及其風格關系的基礎研究[D].上海:中國紡織大學,1997.

      [12] 張曉婷,高衛東,盧雨正.織物折皺回復角與其物理力學性能的關系[J].紡織學報,2008,29(6):29-31.

      [13] 裴華強,鄭德均.基于神經網絡的織物折皺回復性能預測[J].紡織科技進展,2008(6):026.

      [14] 王婷.模糊神經網絡在織物剪切性能預測中的應用[J].化纖與紡織技術,2005(1):008.

      [15]Welch C M, Andrews B K. Catalysts and processes for formaldehyde-free durable press finishing of cotton textiles with polycarboxylic acids: U.S. Patent 4,820,307[P]. 1989-4-11.

      [16]Yang C Q, Xu L, Li S, et al. Nonformaldehyde durable press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s by combining citric acid with polymers of maleic acid[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1998, 68(6): 457-464.

      [17]Kang I S, Yang C Q, Wei W, et al. Mechanical strength of durable press finished cotton fabrics part I: effects of acid degradation and crosslinking of cellulose by polycarboxylic acids[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1998, 68(11): 865-870.

      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失眠;抑郁;加強揚刺;百會穴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12-2608-02

      Clinical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Squareneeding of Baihui to Treat Depression Insomnia

      CHENG Weiping1,QUAN Shuai1, LI Xueyan2,ZOU Qingbo2,SONG Yu2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e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2.Daqing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Daqing 16300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observ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trengthening squareneeding of Baihui to treat depression insomnia,a good clinical treatment was provided.Methods:60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for the depression insom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quareneeding acupuncture point of Baihui group with 30 case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group with 30 cases, treatment lasted one mont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a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was made.Results:After and before treatment,HAMD and PSQI 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insomnia; depression; strengthening squareneeding; acupuncture point of Baihu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2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科技攻關資助項目(GC07C35206)

      作者簡介:程為平(195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腦病的臨床與科學研究。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精神緊張,許多人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或者焦慮并伴有失眠癥狀,重者甚至有自殺傾向。目前,針灸治療抑郁性失眠療效較好,但針刺的方法不同,使得臨床的療效也有差異。我們觀察了加強揚刺百會穴治療抑郁性失眠癥的臨床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自2008年1月-2008年12月神經內科門診,年齡28~55歲,男44例,女16例。其中輕度抑郁的41例,中度抑郁的17例,重度抑郁的2例;伴有輕度失眠36例,中度20例,重度4例。病人均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完成各評定表的填寫。見表1。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R)制定\[1\]。

      1.2.1 失眠癥診斷標準 (1)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如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難以入睡及醒后不適、頭暈、乏力、困倦等;(2)上述障礙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且持續1個月以上;(3)伴發有精神效率下降,影響正常工作,或妨礙社會活動;(4)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病或精神障礙的伴發癥。

      1.2.2 嚴重程度分級標準 依據1993年國家衛生部《重要新藥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輕度:睡眠時常覺醒或睡眠不穩,晨醒過早,但不影響工作;中度:睡眠不足4 h,但能堅持工作;重度:徹夜不眠,難以堅持正常工作。

      1.2.3 抑郁癥診斷標準 (1)癥狀標準:以心境低落為主,并至少有下列4項:①興趣喪失、無愉;②精力減退或疲乏感;③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④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⑤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自殺、自傷行為;⑦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⑧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⑨減退。(2)嚴重標準: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3)病程標準:①符合癥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癥狀,但不符合分裂癥的診斷,若同時符合分裂癥的癥狀標準,在分裂癥狀緩解后,滿足抑郁發作標準至少2周。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依據CCMD-3的有關條件\[1\];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評分≥1 8分;年齡≥18歲,

      1.4 方法

      1.4.1 按照隨機分組方法 將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揚刺組和常規組,每組各30例,按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入組。具體見表1。

      1.4.2 治療方法 常規組:取百會、神門、四神聰、申脈、照海。選用0.35mm×40mm華佗牌毫針,百會、四神聰向前平刺0.5~0.8寸,神門直刺0.3~0.5寸,針刺手法為平補平瀉。申脈直刺0.3~0.5寸,瀉法;照海直刺0.3~0.5寸,補法。加強組:百會穴向神庭穴針刺1寸,得氣后分別針刺四神聰穴,針尖朝向百會穴,在四神聰連線的中點各加刺1針,深度0.5~0.8寸,八針方向均朝向百會,此即加強揚刺百會,其他所選穴位及手法和常規組完全一樣。并且兩組為同一名針灸醫師施術。

      每日1次,每次留針40min,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4.3 主要觀察指標 兩組不同針刺手法治療1月后,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評分和匹茲堡睡眠質數(PSQI)的指標變化。

      1.4.4 統計學分析 采用軟件 SPSS Statistics V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P

      2 結 果

      2.1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改變情況

      患者經1月治療后,各組PSQI指數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兩組間比較,PSQI指數明顯不同(P<0.05)。具體見表2。

      2.3 臨床治療情況統計

      經針刺治療后,常規組中患者痊愈18例;明顯有效4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73.3%。揚刺組中患者痊愈22例;明顯有效4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6.6%。兩組間有效率進行比較P<0.05,具體統計學意義。

      3 體 會

      抑郁性失眠的患者,因抑郁導致失眠,失眠后加重了抑郁,從而出現惡性循環加重病情。現代研究表明失眠患者體內主要神經遞質均明顯降低,其腦功能狀態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2\]。多數的慢性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癥狀,杏仁核、扣帶回和額葉皮質是情緒加工的重要腦區,焦慮、抑郁患者則額葉、海馬等特定腦區的功能異常\[3-4\],針刺可激活多個腦區的\[5\],改善腦功能,加強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過程,使大腦抑制過程加深,恢復大腦皮質平衡,徹底治愈失眠并消除伴隨的精神癥狀。中醫認為抑郁或失眠皆與情志因素有關,腦為髓海主情志,是調節情志變化的主體,是主導心理狀態的最重要基礎。《元氣論》曰:“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于內,八邪肖于外。”故補髓填精,益腦寧神為該病的主要治則。百會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及足厥陰肝經之會,位居頭之巔頂,猶天之極星居北,為百脈聚會之處,可調補元氣,榮髓益竅,健腦寧神,是調神之要穴\[6\]。神聰四穴居于巔頂,為陽氣之位,前后二穴在督脈循行線上,左右二穴旁及足太陽經脈,《靈樞·經脈》云:“足太陽膀胱經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針刺四神聰能補益元氣、振奮元陽、益腦安神。此二穴為治療抑郁性失眠癥的主穴。揚刺百會和四神聰穴能夠改善腦血液循環,調節腦神經生理活動,加強揚刺百會是有強化針刺的刺激范圍,加大刺激量的作用,能較快的起到疏通氣機、養腦安神、安和五臟之功效\[7\],本研究結果發現,加強揚刺百會穴治療抑郁性失眠癥的效果優于常規針刺法。抑郁焦慮失眠病位在心腦,遵“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取手少陰心經原穴神門,補心氣,寧心神,除抑郁,治失眠。申脈和照海兩穴是八脈交會穴,分別通于陽蹺脈和陰蹺脈,能調節睡眠,是治療失眠的經驗用穴。瀉申脈,補照海,是有瀉太陽上擾之實邪,補少血而榮于腦的作用。諸穴相互配合,治療抑郁性失眠效果更為顯著。在以后的臨床中,加強揚刺百會穴的治療方法建議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

      \[2\] 李紹旦,楊明會,劉毅.弧健康失眠人群腦內神經遞質活動的腦電超慢漲落網表現\[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39-41.

      \[3\] 李麗,丁妮,薛峰,等.單相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與腦功能異常的關聯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30(1):32-36.

      \[4\] 李清偉,吳文源,李春波,等.廣泛性焦慮患者視覺任務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40(3):152-156.

      \[5\] 遲旭.針刺中渚穴的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9,37(1):37-38.

      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艾滋病;防控;醫療衛生單位;策略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5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433-02

      據我市艾滋病相關最新疫情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在全市范圍內的艾滋病疫情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其中2010年至2012年3年內,新增艾滋病感染的病例報告數、艾滋病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12年與2011年同期比,新增艾滋病感染的病例報告數下降了189%;艾滋病病死率下降了27%;而自2008年以來,我市倡導各醫療衛生單位逐步擴大監測檢測艾滋病情況下,當前許多醫院已經逐步開始主動承擔了絕大部分艾滋病抗體相關檢測項目,而且每年的艾滋病檢測數量逐年遞增,自2008年至2012年,檢測人數分別為52068、63182、83702、196604、225687人,發現率為58%、53%、46%、23%、22%,各醫療衛生單位發現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原因就在于醫療衛生單位發揮了相當的作用,通過各醫療衛生單位大范圍的篩查和宣傳后,艾滋病的新發感染率得到了遏制。同時,我市于2008年以來加強抗病毒治療,逐步把抗病毒治療移交到醫院,實行防治分開,規范了病人的管理和治療,減少了病人的機會性感染,延長了病人的生命,降低了病人的病死率。到目前為止,各醫療衛生單位在防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為進一步發揮醫療衛生單位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現對此期間的工作相關策略問題進行一定分析并報道如下。

      1 加強對患者的HIV抗體檢測,進早做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隨著我市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間的人員流動量與流動速率都是不斷升高,一方面,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婦女異地結婚的情況相當普遍,另一方面外來務工與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而務工人員大部分處在性活躍時期,在背井離鄉兩地分居期間難免有婚外,以上兩方面均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相關必須重視的方向之一。針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婦幼保健院積極配合民政部門管理婚姻登記處,在開展正常的婚前健康檢查的同時增加HIV相關的檢測內容,如此確保能在婚前及時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對檢驗結果呈陽性者對其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培訓,這樣便可在最大程度阻斷艾滋病的夫妻間的傳播與對嬰幼兒的胎盤垂直傳播。同時,婦幼保健院及各醫療衛生單位增加婦女在孕檢、產檢時HIV抗體的檢測,對發現孕產婦HIV陽性時,及時采取規范化的管理和治療,進而切斷其傳播途徑,有效防止母嬰之間的傳播,至目前為止,我市母嬰阻斷傳播工作阻斷成功率很高,近兩年為100%,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另一方面,各醫療衛生單位逐步規范了就診病人的HIV檢測和治療,對就診者提供部分免費檢測HIV抗體,及時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并對發現感染者及時提供免費咨詢和治療服務,提高病人使用安全套意識,減少病人配偶間或性亂間的傳播,延長了病人的生命,減少了病人的機會性感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2 提高社會大眾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認知度

      對一個地方來說,醫療衛生單位是一個各類人群相對比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對社會大眾而言,無論是領導干部、一般企事業單位普通員工、個體從業者、基層農村群眾甚至是無業群體,均可能會有到醫療衛生單位進行疾病診治或探視病患的機會,這就為醫院向市民宣傳艾滋病現狀與防治知識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最近幾年,部分醫療衛生單位利用新農合工作,在開展新農合工作同時進行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重點宣傳性、血液以及母嬰為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宣傳“四免一關懷”等等,因此將各醫療衛生單位作為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的重要陣地,具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應讓社會大眾了解,在當前社會,尤其是注射吸毒、、男男更為艾滋病在人群的傳播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1]。在引導大眾對以上相關知識產生一定認知的同時,廣大醫護工作人員,還應在平時與患者的交流當中,有意識地為他們傳播此方面相關知識與預防措施,如果是已經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則應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在進行基礎疾病治療的同時,還應做到更科學地運用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

      3 嚴格做好艾滋病疫情的匯報工作

      在做好以上相關檢測、宣傳工作的同時,各醫療衛生單位逐步承擔了艾滋病疫情的匯報工作,醫院一旦初篩發現有艾滋病病毒感染陽性標本,立即向防保科報告并要求對這些初篩陽性標本送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進一步的確診。而對確認陽性患者,則應盡早對其展開流調、隨訪、疫情網絡直報工作,對其家庭其他成員進行必要的艾滋病預防知識重點宣傳培訓及HIV抗體檢測,及時發現配偶之間的感染或母嬰之間傳播的感染,而對感染者本身則進行有關艾滋病管理的培訓,并對其實施規范化的管理。同時嚴格實施CD4+T淋巴細胞檢測制度,如果有CD4+T淋巴細胞

      4 積極探索與更新醫療衛生單位檢測HIV的方法

      檢測方法的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醫院對HIV檢測的可靠性,因此進一步加強醫院對HIV檢測方法的研究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不斷提高大眾在HIV抗體檢測方面的自愿受檢率,另一方面更是積極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實驗室檢測設備與相關技術,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HIV檢測方法的準確度與靈敏性,確保早發現感染有HIV的患者。

      5 加強醫療衛生單位防護艾滋病實驗室相關建設工作

      加強各醫療衛生單位艾滋病實驗室相關建設工作,包括進一步建立更完善的艾滋病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安全標準操作程序,制定嚴謹的艾滋病實驗室應急事故處理預案,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記和報告制度以及艾滋病血液和其他相關應用物品的無害化處理制度等。

      6 結束語

      誠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仍不能放松警惕,需時刻關注此方面工作中個別仍然非常嚴峻的方面以及出現的某些其他的新情況,適時探索并革新艾滋病防治相關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醫療衛生單位的中堅力量,積極為廣大民眾的健康與安全做出積極的努力。

      智慧醫療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字:膝骨性關節炎,針刺,溫針灸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又稱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中,特別是女性肥胖者或體力勞動者,是比較難治療的一種骨性關節病。臨床的主要表現為疼痛,尤其在關節負重時,如下蹲起立時或上下樓時膝關節酸痛脹。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年齡和關節軟骨長期磨損所致,也可由物理應力損傷軟骨細胞,導致了酶的釋放,隨后基質遭到破壞,或物理應力直接損壞膠原結構所致[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退行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也在日益增加。因此,有效的防治、降低復發率,不僅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筆者在臨床實習期間,針刺配合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桑某某,女,60歲,山東濟南人。因雙膝乏力、疼痛行走困難2年,于2013年12月就診針灸科。兩周前由于受寒出現雙膝關節疼痛,按壓疼痛加劇,入夜更甚;勞累或長時間活動、天氣變化時明顯加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關節無灼熱,伴關節僵硬,以晨起及座位站起時明顯,活動后可緩解。舌淡,苔白,脈沉細緩。X線攝片檢查:示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查體: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可聞及響聲。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骨痹(陽虛寒凝)

      治療:令患者仰臥位,在患側膝關節窩處墊一軟墊使膝關節屈曲,所選穴位常規消毒,選用規格0.30×40mm(1.5寸)針,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直刺1~1.2寸;內膝眼向外上方成45°角斜刺1~1.2寸,外膝眼向內上方成45°角斜刺1~1.2寸。諸穴均快速刺入皮膚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行針得氣后,內外膝眼加溫針灸(將艾條切成2cm的艾柱,置于針柄上,每穴3壯)。留針期間用 TDP 照射治療儀照射局部。針刺1天1次,溫針灸隔天1次,10天1療程。經上述方法治療兩個療程后患者雙膝關節疼痛基本消失,上下樓梯無明顯不適,晨僵現象消失,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未聞及響聲。隨訪2月患者自訴雙膝關節無明顯疼痛,活動正常,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

      按:本病在中醫中屬于“骨痹”、“痛痹”、“筋痹”、 “鶴膝風”等范疇。《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痹癥的病名,《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骨痹。”《素問痹論》云:“痹在骨則重,在脈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不伸。”“骨痹”病在關節筋骨,其發病是諸多因素作用于關節所致,本虛標實是其基本的病理表現。腎虛為本,痰瘀互結、邪(風、寒、濕)滯經絡為標。所以治療應以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除痹止痛為原則。關于治療穴位的選擇大多以病變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道取穴,以達到舒筋通絡,除痹止痛的作用。

      犢鼻又稱外膝眼,屬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內膝眼屬于經外奇穴,二穴均為治療膝痛的常用穴。《針灸集成》謂膝眼主治膝冷痛不已;《針灸資生經》言治膝及膝下病、膝髕癰腫。梁丘,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輸穴,胃經循行“抵伏兔,下入膝腆中”,取此二穴可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善治膝部疼痛。《針灸大成》云:“梁丘豐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跪難屈伸”;且陽明經多氣多血,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為補虛保健要穴,可補益氣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取之可疏肝止痛、健脾除濕、強腎鍵骨,正如《針灸甲乙經》云:“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陽陵泉屬于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八會穴中的筋會,筋脈、筋氣匯聚之處。《針灸甲乙經》曰:“筋急,陽陵泉主之。”《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曰:“陽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鶴頂穴為經外奇穴“屈膝,在膝上部,髕底的上方凹陷處”位于膝部,具有緩解膝部的疼痛,疏通局部的經絡之功效。諸穴合用可以達到運行氣血,舒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

      溫針灸又名針上加灸、針柄灸、燒針尾、傳熱灸,是毫針針刺與艾灸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針灸聚英》溫針條載:“王節齋曰,近有為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所以溫針灸既有針刺的通調作用,又有溫散作用,充分發揮了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能。現代研究[2]發現,艾灸時產生近遠兩種紅外線輻射,分別作用于機體深層組織和表淺部位,產生深層消炎和溫熱效應。溫針灸時通過針身、針柄將熱量更好地傳導入深層肌肉組織、筋骨等發揮良性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