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于溫室效應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么它和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取向有什么區別呢?對于連續性文本,即由句段構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單位(課文中的文學作品或文章),《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對比中稍加分析,不難看出,兩者閱讀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連續性文本,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解與運用。用什么來達成這個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課本,檢測或監測學生是否達到國家標準的主要手段是考試。一句話,為了閱讀而學習。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主要體現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評價信息的能力,它的內容包括新聞報道、說明書、統計圖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經常會遇到的各種材料,測試要考查的是學生根據材料提供的線索和情境獲取、分析和解釋信息,對新信息做出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因此,就有了我們國際閱讀PISA測試,主要關注學生對閱讀過程的掌握、閱讀技能的運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靈活運用閱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到“非線型文本閱讀”,應是有其背景的:學習要緊跟信息時代和國際潮流,希望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并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這與課標中對語文課程定性相吻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那么,什么叫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呢?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如何實施閱讀行動呢?筆者嘗試舉例來說明(選取樣文為例)。
溫室效應:事實還是幻想?
生物需要能量才能生存,而維持地球生命的能量來自太陽。太陽非常熾熱,將能量輻射到太空中,但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會到達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就像包裹著我們的星球表面的毯子一樣,保護著地球,使它不會像真空的世界那樣,有極端的溫差變化。
大部分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會穿過大氣層進入地球。地球吸收了部分能量,其他則由地球表面反射回去。部分反射回去的能量,會被大氣層吸收。由于這個效應,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比沒有大氣層吸收能量時的溫度高。大氣層的作用就像溫室一樣,因此有了“溫室效應”一詞。
溫室效應在20世紀越來越顯著。事實表明,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不斷上升。報刊上常說,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20世紀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小德有興趣研究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他在圖書館找到下面兩幅曲線圖。
問題一:小德從曲線圖中得出什么結論?【認為地球大氣層平均溫度的上升,顯然是由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問題二:曲線圖中有什么數據支持小德的結論?【指出(平均)溫度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上升。】
問題三:小德的同學小妮卻不同意他的結論。她比較兩幅曲線圖,指出其中有些資料并不符合小德的結論。請從曲線圖中舉出一項不符合小德結論之處,并說明理由。【能夠指出兩幅圖中,有哪一部分的曲線不是同時上升或下降,并作解釋。】
問題四:小德堅持自己的結論,即地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而引起的,但小妮則認為他的結論太草率。她說:“在接受這個結論之前,你必須確定在大氣層內其他會影響溫室效應的因素維持不變。”請寫出小妮所指的其中一個因素。【能夠寫出一個因素,該因素與太陽發出的能量或輻射有關。】
從這個材料實例中,我們可以厘清以下兩點認識:
1.為終身學習能力奠定基礎。隨著時展,閱讀能力已經不再被單純地作為一種特定的學科能力,而是將閱讀與生活相聯系,融入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習、娛樂等等。這要求閱讀不再是單獨的課堂行為,必須與真實的情境相聯系,在不同的閱讀情境中,學生閱讀的目的不同:在學校,學生為學習知識而閱讀,在生活或工作中,為獲得信息而閱讀。
上例中,“溫室效應”的文本屬于多重文本(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相結合),以圖為主,學習溫室效應產生的原理或原因,了解溫室效應的常識。文本中的主人“小德”就是為了研究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去學習了解,查閱資料,同時收集相關信息,研究、解釋。這樣的閱讀材料和我們教材中的選文閱讀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最主要表現在閱讀取向上,為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知識,參與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對書面語言或圖表的理解和反應的能力。
2.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非連續文本的閱讀,主要的任務要求:一是尋找信息。學生必須將自己需要尋找的信息,與閱讀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聯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結果。這些信息往往處于圖表中,或隱藏在某些數據里;二是解釋原因。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聯系閱讀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得出文本中沒有明確陳述的結果。有時,也要求學生進一步判斷作者的意圖,掌握事件發生的原因等等;三是思考文本的內容。要求閱讀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與其他知識聯系,并用自己的知識結構來評價文本中的觀點,即怎樣去證明、維護自己的觀點。因此,它要求學生具有高水平的轉換認知能力,即必須能有效控制自己對文本的思考和反應,并通過運用已有的相關知識,使知識能以連貫的方式組織起來。
在我們小學階段,面對當前的文選型教材,以連續性文本閱讀為主,我們如何培養學生閱讀非連續文本的閱讀能力呢?依據課程標準中所提的目標和建議,筆者提出以下一些嘗試性建議:
1.用好教材中的插圖。我們的課文,圖文并茂,引導學生在插圖中發現課文內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閱讀插圖的信息或結論,再閱讀課文,從而驗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據書本文字的描述,再“幫”作者配上自己喜愛的插圖,或在書上已有的插圖旁邊,依據自己的體會對已有的插圖進行“再加工”等等。如《將相和》一文中的插圖:
看過這幅圖,可以讓學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內容,根據圖中可知的信息,讓學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內容。
2.關注課外的廣告圖標。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是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如藥品、產品的說明書,商業圖標等,這些非連續性文本,我們可以常常指導學生關注并討論。如:
根據此圖,我們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閱讀:這則廣告介紹的書名是:
。出版社編寫這套書的用意是什么?“100%精品”說明這套書
,“75%價格”說明這套書
,兩個意思用一個成語概括就
。
3.整合學科圖表材料。語文教學中可適當地引進其他學科中圖表材料,讓學生閱讀,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分析解釋信息,并作出評價的能力,當然不是依圖解題,而是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4—0093—01
對開放性化學問題進行一些探索,力求在教學中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是化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我愿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對如何設計開放性化學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開放性化學問題的設計
開放性化學問題不限于書面習題,可以是對實驗、圖表、裝置和自然現象的認識和提供相關的建議和方案。問題所涉及的情境對學生來說不能是全新的,學生通過運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問題的背景也要盡可能地聯系真實的化學現象和生產、生活實際。
[例一] CO2是自然界的一種常見的氣體。人類目前由于過多地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得空氣中的CO2濃度增大,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形成溫室效應。但CO2在工業、農業方面還有廣泛的應用,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原料。根據所學知識,問答下列問題:
(1) 請寫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環方式和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 你認為當前可減輕溫室效應的方法有哪些?
(3) 用大棚種植蔬菜是現代農業所呈現出的特點。研究表明,如果增大大棚內的CO2的濃度,既可以保溫,又可以促進植物快速生長和高產;如果大棚與外界相通,大棚內的溫度降低,農作物生長會減緩。為什么大棚內的CO2的濃度和溫度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呢?
題目以CO2的知識背景為材料,融合了化學、生物、環保、生產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道綜合性很強的問題,能反映和鍛煉學生運用多方面的知識來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問題以及現象的能力。對于問題(1)大部分學生能聯系自然現象,依據課本知識,通過思考,歸納出循環應在與CO2接觸的動物、植物、水、巖石、土壤等之間進行等豐富多樣的結論。對于問題(2)學生能根據環保知識、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等有關內容從多角度提出不同的、合理的建議、甚至是創造性的建議。如節約與開發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利用水電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開發固體技術,開發適應地球變暖技術等。問題(3)很開放,但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最終要歸結于“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上來。
[例二] 設計實驗確定某酸HA是弱解電質。
這是對課本問題改變角度設計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弱電解質所生成鹽的水解平衡。思維的發散與收斂的過程其實就是將相關的知識歸納、重組的過程,從而使同類知識系統化。學生通過思考提出了下列不同的方案:(1)取一定量的HA配置成0.1mol.L-1的溶液,用pH試紙測出該溶液的pH值;(2)取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HA溶液和鹽酸溶液,加入相同的鋅片,觀察現象;(3)測定某濃度的HA溶液的pH值,然后將該溶液稀釋100倍,再測定稀釋后溶液的pH值;(4)取適量HA溶液,向其中加入甲基橙(呈紅色),然后再向其中加入適量的NaA晶體,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5)配置NaA溶液測其pH值等等。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幾種傾向性意見相互討論,對各實驗方案的真實性、合理性進行比較和辨析,最后確定方案(5)為符合條件的最優方案。該題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創造性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 開放性化學問題的教學策略
1.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新穎而有豐富答案的開放性問題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參與探索。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思考盡可能多的合理結論。如對例1,學生可從化學知識、生物知識、自然現象、規律和生活常識等方面去思考。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自覺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中。
關鍵詞:自主探究;創新教學;思維發展;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6-01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03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應試教育下的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趣味性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積極的探究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使地理教學高效進行。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就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對地理知識進行充分的分析。在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他們對學習內容充滿了探究欲望,擺脫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思想,主動對地理教材內容進行探究。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采用能吸引學生的教學環節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究過程中,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高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的好習慣,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方案,使學習在有依據、有目標的過程中進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溫室效應”時,教師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了解教材中的內容,然后讓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溫室效應的相關資料。通過自主探究和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并針對不同的見解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加深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掌握了“溫室效應”的形成原因,使其思維不斷深入,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多媒體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教室中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和地理風貌,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知識面,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識。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枯燥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他們對地理知識不感興趣,不能主動進行探究和學習。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還要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地理創新教學開創了新的局面,為地理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多媒體構建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結合多種感官對知識進行了分析,有助于他們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并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擺脫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他們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地理教材內容的閱讀,使他們在有限的地理課堂上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識。在主動獲得知識的途徑中,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對他們的學習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多媒體教學中,多媒體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在他們的積極參與中高效進行。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探究效率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自主學習,需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使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提取的地理信息構建聯系,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閱讀習慣的培養,在進行地理教材的內容探究時,能通過閱讀最大化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要對他們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由于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習慣不同,在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時,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選擇適合的指導策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獲得較大的收獲,通過總結和思考來強化閱讀效果。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具有較大的區別,在地理教材中不僅包括大量的知識點,還包括很多地圖。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閱讀地理教學中的文字,還要讓他們學會閱讀地圖,從地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地圖是地理知識的形象反映,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深刻掌握所學知識,就需要讓學生結合地圖進行探究學習,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讓他們通過觀察地圖從中得到地理信息,通過分析獲得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在探究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結合生活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內容摘要:狹義的低碳經濟關注于如何避免溫室空氣的排放,廣義的低碳經濟則著眼于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文章認為低碳經濟不僅只關注于資源利用問題,還在深層次上涉及平等、正義、民主問題和人類思想觀念上的再定位。然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層面對低碳經濟進行考察都不能脫離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線。
關鍵詞:低碳經濟 概念 內涵 研究難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88成立以來,在其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4次評估報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升高了0.3℃-0.6℃;當前出現的全球變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內部造成的,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 3.5℃;從1861年開始,地球氣溫的變化趨勢變暖,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圍內20世紀90年代是最熱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比過去一萬年中任何一段時間都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過去 6.5 萬年中任何時間都高,比工業化革命前高 35%。溫室效應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過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0.74℃;過去50年中,平均氣溫是過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對于過去50年來的全球暖化現象,90%的可能性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類活動引起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與溫暖氣候相關的疾病蔓延以及極端氣候等災難性影響,其變化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日常生活。基于IPCC報告中的結論,為避免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 ,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穩定在一定濃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開的《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京都議定書》), 為各締約方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定量化減排和限排指標。在2009年12月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盡管協議沒有在所有締約方中達成一致,但在發達國家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行動上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長期目標、資金和行動透明度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在人類溫室效應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人們日益認識到要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必須改變目前高碳經濟模式。由此,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熱點。本文試圖從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什么、涉及哪些問題和如何評判等方面對低碳經濟進行介紹、分析,為理解低碳經濟提供幫助。
低碳經濟的概念
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產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盡管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對低碳經濟的定義顯然并沒有僅局限于這一目標。
國內學者莊貴陽(2005)認為低碳經濟就是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實現同樣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付允等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鮑健強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金涌等(2008)認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促使低碳經濟成為重要的焦點,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經濟。劉傳江(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的經濟產出。馮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為了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其基本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段紅霞(2010)認為低碳經濟在狹義上可以理解為以消耗低碳燃料為主,追求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發展,是一種高能效、低資源消耗和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模式。
在上述闡釋基礎上,本文認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這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在于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其不同之處在于狹義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廣義的概念則考慮的是經濟發展中所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狹義低碳經濟要實現的目標是短期目標,廣義的則是長遠目標。某種程度上,狹義的低碳經濟是廣義低碳經濟中最迫切實現的部分目標。
低碳經濟的本質和內涵
第一,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從低碳經濟狹義的概念看: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從能源使用入手,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建立一種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應對地球繼續變暖現象,從而避免人類遭受由此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這就要求各國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高碳能源,擴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進產品的低碳生產開發和消費、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從廣義的低碳經濟來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產出比減低資源的消耗,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是推動低能耗產業發展,限制、縮減高能耗產業的規模,同時促進高能耗產業向低能耗產業轉型,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第二,低碳經濟是經濟制度變革的方向。需要在經濟生活的各方面“應該考慮制定相應的政策,減少燃燒的副產物向大氣中排放”。這涉及到建立各種能耗要求標準和減排規章制度(如對于汽車排放進行限制的“歐3、歐4”標準)、有利于低碳經濟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如國內對符合低排放標準的減免消費稅規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如英國的能源白皮書)和國家間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和政策(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其關鍵是制度創新。
第三,低碳經濟是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面對地球環境的惡化,在更深層面上,人類應該如何應對。不僅要從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基本權利角度資源利用問題,還要將個人自身世界觀、價值觀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再調適,為低碳經濟建立意識形態上的基礎。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自覺、理性地調節和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行為和關系,這是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一種前瞻性和預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國家和個人間資源利用的權力問題,不僅是如何處理全球范圍內的負外部性問題,觸及到民主、公平與正義等人類最根本的訴求,包括對民主的重新認識和包括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的正義問題以及不同國家和人之間的公平生存與發展權。如果世界觀、價值觀不能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就不能建立起相應的意識形態,也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能夠在制度和技術上有所創新,新的制度和技術在實際運行中的成本也會大幅升高,難以獲得理想的績效。
低碳經濟的研究難點
以現代工業文明為標志的社會發展,作為人類主動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追求財富與效率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人從自然規定性中的解放和主體性的提升。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行,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卻再次面臨著來自自然的嚴峻困境與挑戰。地球存在幾十億年以來,其氣候環境也經歷了漫長復雜的演變,但真正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種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經濟出現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類。如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沒有遇到來自自然的威脅,低碳經濟也不會面對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面對自然對自身生存與發展問題的一種解答,其理論體系也應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和自然相協調的目標,如果背離了這一基本目標,低碳經濟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發展的基礎。低碳經濟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現有自然資源能夠在當代和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跨代選擇。
如何處理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和自然的關系無疑貫穿于低碳經濟的始終,對低碳經濟選擇和評判的基礎也是生存發展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但目前對于生存與發展問題還缺乏一個統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論體系。首先,對于生存和發展根本的價值判斷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對于自然環境中人類生存問題主要考察內容自然資源承載力問題仍不成熟,作為研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基礎,還有待探討。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承載力作為一種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度量工具,在長期的爭論中,已經對喚醒人類環境意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從總體上看,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實證計算,資源承載力研究都不夠系統和深入,尚未形成從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論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于承載力的概念和內涵尚未形成共識,以及能夠準確描述人與環境或物種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定量化方法較為缺乏。時至今日,這些基本理論的不完善意味著關于低碳經濟有大量的基礎工作亟待深入,其發展面臨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結論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資源稟賦下,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影響低碳經濟的因素不僅局限于經濟一個范疇,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的同時,還依賴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諸多自然科學的支持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同時其自身的演進也有待于跨學科研究的融合與碰撞。但目前人類生存的環境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在面對任重道遠的現實的同時也具有緊迫性。但無論怎樣,發展低碳經濟都是人類發展歷程中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張建云,王國慶,劉九夫,賀瑞敏.氣候變化權威報告―IPCC[J].中國水利,2008(2)
2.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簡介[J].中國水利,2008(2)
3.解振華.哥本哈根會議取得兩大重要成果[J].創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黃衛華,曹榮湘.氣候變化:發展與減排的困局―國外氣候變化研究述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
6.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7.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8.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9.金涌,王,胡山鷹,朱兵.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J].中國工程科學,2008(9)
10.劉傳江,馮碧梅.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
11.馮之浚,周榮,張倩.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9(12)
12.段紅霞.低碳經濟發展的驅動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0(2)
13. 肯尼思•J•阿羅.全球氣候變化:對現有政策的一項挑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6)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低碳城市 城市病 低碳城市指標 政策建議
一、引言
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的生產方式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由化石燃料過度消耗所導致的全球變暖危害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能源、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CO2的排放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最大且占到了55%(陳濱,2005),“低碳經濟”的研究也成為了新趨勢。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雖然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換來的代價是高污染,高消耗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根據IEA(2009)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消費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國(王鋒等,2010)。如果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僅不符合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產業結構的戰略要求,對于國際減排的承諾和國際形勢也是不允許的。
二、文獻綜述
在國內建設兩型社會和十二五規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國內學者也正日益關注低碳經濟的建設。國內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低碳經濟的內涵和政策建議
宋德勇、盧忠寶(2009)拋棄了傳統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政策,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發展低碳經濟的工具。
2、碳排放因素分析
查冬蘭(2008)得出我國28個省區1995—2005年間能源利用效率(用總能源消費量比GDP衡量)存在趨同現象,能源強度對地區間人均CO2排放的差別貢獻最大;穆海林等(2002)估算了4個地域(巨大都市、大都市、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也認為能源密集型企業是城市化經濟增長過程的主要源頭。王鋒等(2010)把中國能源消費的CO2排放增長率分解為11種驅動因素,并表明CO2排放量增長的最大正向驅動因素為人均GDP達到15.82%,而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工業部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碳稅
姚昕、劉希穎(2010)得出我國最優碳稅是一個動態的漸進過程——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社會承受力不斷提高,最優碳稅額逐漸上升。筆者用CGE模擬還發現開征碳稅有利于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調整產業結構。
4、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研究
林伯強(2009)得出中國二氧化碳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拐點對應的人均收入是37170元,即2020年左右,但實證預測表明,拐點到2040年還沒有出現。
上述研究對于如何實現低碳經濟并無一個具體的方案或切入點,都只注重某個片面。實現低碳經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詳細規劃、堅持執行和全方位、全社會全民的共同努力。本文以構建低碳城市為促進低碳經濟革命的出發點,并輔之以其他配套的制度建設和政策建議,提出了對構建低碳經濟的看法。
三、低碳經濟戰略路徑:先行低碳城市
以城市為研究對象講述低碳經濟的原因有三:農村工業少,能源需求少進而污染排放低,另一方面農村環境綠化好,因而碳匯(對碳的吸收)高;城市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軍,對于全國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用全國的數據可得性和易處理性。
1、低碳經濟——對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革命”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由英國政府在2003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國內外不少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本文將低碳經濟定義為一種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對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革命——它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發展模式,而是走一條新型的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經濟路線。
2、高碳城市的現狀
(1)能源強度高。能源強度,指每單位GDP能耗。能源強度的高低直接說明一國經濟發展的效益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的高低。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發展效益較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是最低的,這足以說明我國30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工業化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為代價。
(2)能源結構不合理。這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指的是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例較小,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消費,而化石能源具有高污染特性和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這種能源消費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碳減排,同時必將導致城市工業的高碳化。
1978年至今,化石燃料在總的能源構成中占絕大部分比例,尤其是,煤炭占比一直在70%左右,而清潔和可再生的非化石燃料一直在能源消費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們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及其他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分別假設為0.7329、0.5574、0.4226和0.00,單位是每一萬噸標準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噸數。因此,化石燃料作為一種碳氫化合物是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而由于清潔能源所占比例甚少,對于抑制碳排放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