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的生態環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急劇減少
我國部分省市的農村土地的墾殖率已接近百分之五十,剩余的土地資源幾乎被水資源和森林覆蓋,耕地后備土地資源極其匱乏,另外,由于近幾年地質災害的發生次數越來越多,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正急劇減少[1]。
(二)水土流失情況嚴重
部分省市為了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盲目地改變土地的利用結構,比如說進行大規模的毀林造墳和開荒工作,導致綠色植被的覆蓋面積減少,土壤難以涵養更多的水分,因而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
(三)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少
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農村土地不合理利用情況的加劇,綠色植物越來越少,因而使得依賴綠色植物而生存的各種生物逐漸減少或瀕臨滅絕,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2]。
(四)濕地的功能減弱
有的省市的濕地資源比較豐富,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滿足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會將濕地改為工業用地或人工養殖,或將工業、居民的廢物廢水排放到濕地中,使得濕地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減弱了濕地的功能。
(五)壤的質量越來越差
在眾多行業中,種植業的回報率最低,一些村民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在種植的過程中要使用大量的農藥和化肥來增加植物的產量,因而改變了土壤的性質,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使徒弟的酸化情況更加嚴重[3]。與國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較差,因而與農村土地較近的企業不能對排放的污水進行達標處理[4]。另外,企業隨意將固體垃圾堆放在農村土地上,使得農村土地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超標,嚴重影響了莊稼的生長。
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劣的主要原因
(一)有關部門缺乏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土地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必須要實現合理利用,然而部分地方政府的人員卻沒有意識到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盲目地進行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大大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5]。我國是人口大國,要想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必須要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然而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效果較差,無法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來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雖然我國已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實現土地生態環境的構建,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一些法律條文難以覆蓋所有的土地利用問題,因而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偏低,降低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構建速度[6]。
(三)村民缺乏環保的意識
構建農村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村民,但是村民整體的文化素質較低,并且沒有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一味地使用化學試劑來增加糧食的產量,不僅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還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7]。
(四)土地生態環境建設過程受阻
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發展比較緩慢,并且有關部門對農村建設的投入較少,雖然部分農村希望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是缺少充足的資金來增加建設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也缺少專業的人才來對土地的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因而阻礙了土地生態環境的建設。
三、實現農村土地合理利用以構建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有關部門對農村土地資源保護問題的認識
要想加快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速度,有關部門必須意識到保護農村土地資源的重要性,然后再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力求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國家有關部門的人員還要不斷學習實現農村土地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
(二)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和規劃的合理性
一個國家要想在未來的發展中確保獨立性,必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這就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必須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和規劃的合理性,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為村民提供充足的土地來種植農作物,為人們提供安全無毒的糧食[8]。
(三)逐步完善與農村土地資源有關的法律法規
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人們食物質量的好壞,所以國家有關部門要逐步完善與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從而加快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速度,保證人們的飲食安全。
(四)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
要想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國家有關部門要想村民宣傳盲目使用化學制劑增加農作物產量的缺點,并幫助村民尋找天然綠色的肥料,以此來提高土壤的肥力,確保土壤生態環境的平衡。
(五)加大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
監管部門必須要對排放廢水的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從而讓廢水達到排放標準在排放到農村土地中,以此來降低農村土地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防止農村土地生態環境的的平衡遭到破壞。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1現在全國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處理站、污水處理廠等一整套環保系統,但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統一有效的收集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嚴重污染了耕地、空氣、水源,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影響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2地方政府環保工作重城市輕農村,環保方面的人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驅使,把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農村,使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在農村蔓延,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惡化;4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不惜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使有益的鳥類和昆蟲死亡,破壞了生態平衡;5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
1切實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
把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依法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嚴禁直接或者間接向河流、溪溝、水庫、山塘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2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較分散、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分散處理方式處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新村莊建設規劃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加快推廣“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步伐,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邊遠分散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3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力和工藝、設備。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并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加快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快推行規模化養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規模以上養殖戶和散養戶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結合實際,確定時限,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B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現有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依據土地消納能力,進行畜禽糞便還田。根據水質要求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的種類、數量,合理控制水庫、山塘養殖規模,堅決禁止化肥和畜禽糞便養魚。
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強農資管理,禁止生產及銷售劣質農膜,提高農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壽命,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
6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摸清情況,把握機理,逐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污染土壤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對污灌區域、工業用地及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土壤污染的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環境監管。
7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保護和整治村莊現有水體,努力恢復河溝池塘生態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對礦產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開發建設項目和活動的環境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破壞。
8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監管機制
建立公共政策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政策源頭上把關,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把環境監管工作的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可在全區范圍內分片設立環境衛生監察大隊,專職負責鎮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區各鄉(鎮)統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站,負責鄉鎮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事。強化對各級黨政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考評,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內容。引入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機制,開展綠色經濟核算,逐步建立農村經濟綠色統計和審計制度,將統計、審計結果作為考核提拔基層領導的重要指標和基層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
(一)耕地資源逐年減少。近年來,紀荀村新農村建設的加速促使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工業園區在農村興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再加上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耕地土壤的質量不斷下降,使適合農作物生長,可用于耕種的土地持續減少,人均占有耕地資源逐年降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漸顯現。目前紀荀村土地總面積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18畝,占全村土地總面積的34.2%。據調查,2010-2014年間,紀荀村累計減少耕地304畝,年均減少76畝,年均遞減率為1.54%。雖然減少量有所下降,但是逐年減少的趨勢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水資源面臨危機。“60年代飲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質變壞,現在是黑臭難耐”,這是紀荀村水環境變化的真實寫照。工業廢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有村民表示,村子西頭和北頭都有小河溝流經,不少工廠直接把污水排到溝里。“我們地下水被污染好多年了,村里的自來水顏色經常發黃”。更有村民發現,村里的小動物都變得越來越少。除了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由于利用率較低,只有30%-40%被農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隨表土流入村莊的河流、湖泊,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使水域受到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從而致使水質惡化。另外,鄉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道,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在河塘或低洼地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此造成河道淤積,許多河段魚蝦基本絕跡,水生生物無法生長,而水花生等喜污染植物卻生長茂盛。
(三)空氣污染加劇。在紀荀村,空氣污染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化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每年都有村民因接觸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工業生產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有煙塵、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機化合物等。有村民表示,每到晚上,總有小廠偷排廢氣,“味道大得很,夏天都不敢開窗”。另外,農作物秸稈利用極不合理,大部分在田間被直接焚燒,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煙塵,造成空氣污染。尤其是在農忙時節,往往使得整個村莊煙霧彌漫,嗆得人咳嗽。最后,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產生的尾氣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別是汽車,量大而集中,所排放的廢氣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這些物質能直接侵襲人的呼吸器官,嚴重影響村莊的空氣質量。
二、興化市紀荀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首先,經濟發展不足,農民收入偏低。一方面,農民在子女就學、醫療衛生、養老保障等各項支出方面,負擔沉重,生活艱難。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往往會通過盲目開墾土地、毀山伐林等方式來改善經濟狀況,這種不顧后果的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劇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就業渠道較少,農業產出增長緩慢,農民便會想到通過發展工業經濟來提高收入。和城市相比,農村投資環境不夠理想,僅能依靠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吸引外來投資。鄉鎮、私人企業等據此進入農村,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工業污染。其次,紀荀村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在農業方面,農民不合理的開荒造田、圍湖造田等行為,破壞了植被和水循環系統,使森林和草地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弱。在農作物耕種過程中,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較低,只知道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可以增產增效,卻不知道長期大量使用這些化學品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體污染,最終降低糧食產量。在工業方面,紀荀村有一些鄉鎮企業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印染廠、造紙廠、金屬冶煉廠等,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缺少“三廢”處理設施,污染物直接被排入到河流、空氣和土壤中,再加上縣級環境管理部門對于它們的監管力度較弱,在企業利潤的驅動下,絕大多數鄉鎮企業無視環境污染問題,大肆從事生產活動。
(二)政治因素。在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政府環境管理行為不當等政治因素的影響,紀荀村生態環境狀況難以改觀,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城鄉長期以來存在著二元化的社會結構,使得農村和城市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這種差距不只表現在經濟發展上,還表現在文化、政治、法律、環境等方面。多年來,國家政策傾向于城市發展,環境保護資源大多用于城市,農村的環境保護受到忽視。和興化市相比,紀荀村基層環保機構不健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缺乏,環保投入資金不夠。在環境管理方面,政府的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立法上,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健全。隨著紀荀村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更加復雜,現有的環境法律法規,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可操作性不強。第二,在執法上,政府的執法力度不夠,人治重于法治。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經濟的發展,對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卻污染嚴重的企業偏袒倚重,放任自流,甚至以權壓法,干擾環保部門的正常執法。第三,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一些官員只重視經濟增長等這些對自己政績有著實實在在幫助的事情,而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卻有意無意地忽略。
(三)社會因素。第一,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造成沉重的負荷。一方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的減少必然會引起糧食問題。為了保證糧食的充分供應,農民通過圍湖造田、砍伐樹林等手段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總產量,但卻由此造成土地沙化,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生活垃圾持續增加。其中許多成分危害大、難降解,依靠傳統的方式根本無法處理,加之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不完善,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出。很多垃圾長年累月堆積在公路邊、河道兩側,既破壞土壤結構,又污染水體。第二,農民受教育的程度較低,生態意識淡薄。大多數農民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學歷,有些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因而很難在思想上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上,為了獲取最大的產出,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化學產品;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使農村居民居住點的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淡漠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利于新農村的建設。
三、解決興化市紀荀村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需要千家萬戶的參與,而農民的參與有賴于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一方面能夠使其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強其對自身污染或破壞環境行為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也是實現農民參與環境決策的重要思想前提”。首先,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使得年輕一代的思想中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其次,政府或者村委會定期組織農民親自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來,切身體會在生產生活中自發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最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進行環境法制和知識的宣傳,使廣大民眾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
(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針對紀荀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必須一改往日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首先,制定一個比較系統的農業建設規劃。要始終堅持農業生產的潔凈化,以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為原則,形成一套極具生態效益的農業建設規劃,實現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其次,探索高效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噴藥的器械,降低農藥的散失和殘留,多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工業肥料對水體、土壤和農產品的污染。最后,將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比如搞養殖的時候將禽畜的糞便作為農田、果園等的有機肥料,或者是利用沼氣發電等。總之,要根據紀荀村的實際情況,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收益,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農業生產路子。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農藥;基礎設施;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一)濫用化肥
因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民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這不僅造成了化肥的浪費,而且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長期超標施用化肥會使土壤結構破壞,使土壤酸化、鹽堿化,甚至板結,降低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造成農作物減產,多余的化肥還會隨雨水進入其他水域,當流入的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后,就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土壤結構破壞后殘余化肥極易滲入地下水系統,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二)濫用農藥
因我國農村科技服務的欠缺,農民濫用、錯用農用藥物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更嚴重毒害環境,農用藥物中的有毒物質尤其是重金屬進入環境后,通過食物鏈進入生態系統中,最終經各級消費者的富集作用加倍聚集于人體,積累到一定量后引起中毒。[1]此外,濫用農藥還易造成生態系統中其他以害蟲為食的有益動物的大量減少,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影響,打破原有生態平衡,而且經常使用農藥,害蟲、病菌會產生抗藥性,這樣導致農民加大用藥量和用藥次數,進而使生態環境進入惡性循環模式。過量的農藥還會隨雨水滲入土壤,流入其他水體或地下水系統,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危害人體和其他生物。
(三)地膜問題
農村地膜存在清理不凈、處理不當的問題,地膜殘存于土壤中極難降解,它會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影響農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從而影響產量,清理出的地膜隨意堆放,風一吹,河道里、樹枝上、屋頂上到處掛滿地膜,嚴重破壞農村景觀。
(四)焚燒秸稈問題
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人體呼吸系統。焚燒還容易引燃周圍尚未收割的農作物、樹木、房屋,給農民的生命財產全帶來隱患。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還會殺死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和有益菌,致使土壤微生物環境遭到破壞,由此看來焚燒秸稈不僅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帶來安全隱患,還嚴重污染、破壞環境。
(五)人畜糞便處理問題
農村人畜糞便不科學處置,人畜糞便清理出來后露天堆放,或直接作為肥料施到農田中,糞便中的蟲卵、病菌、會進入空氣、土壤造成污染,甚至使人畜感染疾病。另外糞便的臭氣嚴重影響空氣的質量,這種不經無害化處理而露天堆放的做法不僅污染環境,還會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
二、導致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鄉鎮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片面,沒有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盲目招商引資,忽視環境污染帶來的負面效
應。另外,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環境現狀、污染危害認識不夠,日常生活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倒入周邊的河流、湖泊,導致垃圾成堆成片、污水橫流。
(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欠缺
由于經濟欠發達和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農村地區無力建設垃圾收集池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農民只能隨意丟棄、隨便傾倒,形成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被動局面。
(三)農村環境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有的環境立法主要針對城市環境保護,從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和運行情況來看,缺乏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與專門的監管機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還停留在表層上,鄉鎮級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對農村大氣、土壤、水體的環境質量現狀沒有掌握一手資料,農村的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準確及時的反映,對農業面源污染缺乏系統、可靠的基礎資料,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和資金投入更是極少,導致農村環境污染更加嚴重。
三、加強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排污口;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進縣域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及管理;著重防治畜禽養殖污染,跟進污染處理配套設施,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圍網養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及對工業污染監管,積極防治土壤污染,開展農村生態水系整治修復與農村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探索各種環保設施的長效運行機制,盡快普遍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長效保潔隊伍,負責環境的日常清掃和垃圾的定期清運,使農村環保衛生有人抓、有人管,有效改善農村環境。[2]
(二)農村環境保護應與現代農業相結合
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來源主要有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如農藥、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畜牧業產生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等。解決農業生產導致環境污染應當發展現代農業,一是農業清潔生產,減少化學性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采取測土配方施肥,鼓勵并推廣秸稈腐熟還田、農家有機肥、綠肥; 使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的農膜; 病蟲害采取綠色防控技術,用太陽能誘蟲燈、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量。
二是加強對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發展循環農業。主要是加強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發酵,沼氣供農戶作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作農田肥料,發展“豬―沼―果”、“豬―沼一菜(稻) ”、“竹一牧一沼一魚”等生態農業模式,以沼氣池為紐帶,將種植、養殖、沼氣、水產等有機結合,組成不同循環類型的生態系統。農作物秸稈可以做秸稈飼料、秸稈氣化或種養蘑菇。運用循環經濟理念來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和產業間協調發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從源頭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使禽畜糞便資源化、減量化與無害化,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
(三)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當地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如設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號召居民將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同時政府也可以鼓勵農村居民自己創新垃圾循環利用新技術,積極推廣垃圾循環利用設備,以彌補能源不足現狀。
(四)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對于農村居民,應當加強其環保教育,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政府要定期組織環保工作人員到各個城鎮廣泛宣傳環保教育理念,并張貼環保教育橫幅,以強化人們的環保認知。同時還可以開展定期的環保知識講座,不斷強化人們對于農村垃圾的污染認知,確保對垃圾分類,并回收有用的垃圾,從而不斷加強自身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了解。此外,政府還可以組織各種環保知識競賽及環保科技發明,以鼓動廣大農村居民積極創新,強化環保意識,積極發明新的環保技術,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村環境污染。
(五)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源查處力度
農村環境保護污染現象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愈演愈烈之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污染制造者的處罰力度過輕,甚至充當保護神的角色。應對重點污染源不定期開展明察暗訪,各鄉鎮環保所對所轄區域堅持每周巡查一遍,不給環境違法行為喘息之機。鐵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超標、超總量排污的企業,一律予以停產整改。
參考文獻
近年來,在城市環境日益引起重視、日益改善的同時,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關注卻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農村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農業生產污染加劇。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所以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生活污染的日益加劇。近年來小城鎮建設逐步加快,農村聚居點規模不斷擴大,但規劃和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未能更上,環境管理嚴重滯后,農村的生活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
工業生產污染逐步加劇。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加快,第二產業的跨地區轉移異常明顯。一批能耗大、污染重的傳統產業逐漸被遠離城市,被招商引資引到了農村。這種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不僅造成環境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污染的危害更直接。
可以說,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已經非常嚴峻,不僅阻礙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某些地方已經嚴重到直接威脅農民身體健康的地步。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源于農村居民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而他們又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因此加強新聞傳媒對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監督,利用新聞傳媒的特殊性和社會影響力,發揮其積極的社會功能,從而提高新農村受眾的環保意識,逐步解決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二、新聞傳媒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監督方面的困境
1.新聞傳媒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的矛盾。生態環境保護傳播一直被視為“公益事業”,特別是面向農村受眾的農村環保傳播,與其他的信息傳播相比,由于并不能吸引“眼球”,沒有什么“賣點”、“亮點”,在市場運營中很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或者干脆沒有經濟效益。
2.新聞傳媒自身農村環保意識的挑戰。作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主體的新聞傳媒,其管理者和從業人員自身環保意識、環境素養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傳播的效果。但就目前的環保傳播情況來看,由于歷史的原因,一些媒介負責人還未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環保素質和全局意識還有待提高,這些都必然導致環保傳播的缺失。即使在有限的環保傳播宣傳中,由于發行量收視率的原因,或投放廣告的需要,也總是把目光放在城市這一塊,對農村的關注遠遠不夠。
3.農村受眾環保意識的挑戰。隨著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科學發展觀作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理念,環境保護開始進入宏觀決策和制度改革的主流,我國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還是較低,并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特別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差,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不足,使農村受眾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對信息的認知與解讀能力較差,導致他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廣度和強度還遠遠不足。
4.另外目前中國的不少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企業經營理念中的環保意識普遍較為淡薄,眼光更多的放在追求經濟利益的一面,環保投入少,離當代國際環保潮流的綠色營銷觀念還相去甚遠。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新聞傳媒對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傳播和宣傳。
三、新聞傳媒做好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傳播和宣傳的建議
1.新聞傳媒首先要增強自身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新聞媒介管理者和從業者首先要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素質,加強環保專業知識理論以及相關環保法律法規的學習,逐漸形成“綠色傳播觀”,尤其要認識到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而面向農村的環保傳播還是“一塊遺忘的角落”,要為農村的環保傳播營造廣闊的空間,多留一些版面,多設置一些頻道欄目給農村環保傳播,從根本上推動新聞傳媒對農村環保傳播的力度,樹立起良好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
2.新聞傳媒應大力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進行輿論引導:針對農村受眾環保知識還比較缺乏,環保意識還很淡薄的情況,新聞傳媒要加強以農村環保知識為中心的傳播,引導農村受眾保護環境、熱愛環境、建設環境,增強環境意識、弘揚綠色文明、倡導綠色觀念。還應當結合現代農業結構調整,提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指導農民合理施用農藥、化肥、農膜,通過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的辦法和大量增加農家肥、種植綠肥等辦法,減少化學品的過度使用,實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宣傳秸稈還田,農忙時不得焚燒,進而減少對土地、水源的污染,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另外通過新聞媒介的傳播,向農民受眾介紹一定的環保法律常識,報道他們的基本權利,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意識。
3.新聞傳媒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開展有效的輿論監督:新聞傳媒在進行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輿論引導的同時,要積極發揮其輿論監督功能,是解決新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之處。新聞傳媒肩負著輿論監督的神圣使命,面對這些丑惡現象,當然要義不容辭,挺身而出,敢于報道,勇于報道,沖破地方保護主義的束縛,使各種污染農村環境的丑惡現象出現就受到關注和抨擊,處于千夫所指的境地,從而保護農村受眾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