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云南,地處全球3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喜馬拉雅山、中國西南山區和印緬區域)的交匯區域,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生物基因寶庫”和“動植物王國”。云南省擁有全國95%以上的生態系統和50%以上的動植物種類,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多數植物種類。在全國3萬多種植物種類中,云南有1.7萬多種,占全國總數的52.8%。已知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41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2種,占全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數的55.4%。
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是云南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財富,但是持續4年的特大干旱給云南生物多樣性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有報告顯示,自2009年以來,受干旱影響的野生植物有7594096株,野生動物18774頭(只)。其中,受干旱影響的主要保護對象旗艦種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4416970株。在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中,受影響的野生植物為157223株,死亡2725株,野生動物出現生病等異常情況的232頭(只),死亡34頭(只)。昭通市巧家縣五針松天然植株出現不同程度的針葉卷曲、發黃,新梢生長緩慢等明顯的干旱特征,死亡5株;分布于昭通市三江口自然保護區的珙桐死亡700株;蒼山洱海國家自然保護區600株紅豆杉死亡;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鹿死亡2頭,居群減少;昭通大山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農田、濕地受災范圍大,影響黑頸鶴的棲息和生存,黑頸鶴死亡11只。
位于滇東北的昭通市、曲靖市是這次旱災的重災區,同時也是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據了解,大山包黑頸鶴保護區內濕地急劇萎縮,魚類也因為水少而大量死亡,而以高原魚為主要食物的黑頸鶴,也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困境。當地群眾告訴記者,黑頸鶴往年通常在3月底4月初才會離開,今年則提早了一個月飛走。
干旱甚至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今年2月初,西雙版納境內10余頭亞洲象鉆出密林,先后進入三岔河谷中飲水、尋找食物。相比往年,象群提前了半個多月下山覓食。普洱市瀾滄縣糯扎渡鎮勐礦村下勐礦組周邊的亞洲象,因水源短缺到瀾滄江邊1個多月未返回森林,給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威脅,而亞洲象在民間覓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主要食物巨龍竹因干旱而不同程度的死亡。長期過著遷移生活的亞洲象因干旱可能較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停留,使得常規的遷移生活發生改變;由于食物的短缺,哈巴雪山保護區100多只獼猴下山偷吃播種到地里的包谷籽,致使猴群對農田的肇事案件不斷攀升……
干旱影響植物的發育和物候條件,進而影響動物的食物來源,植物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生物多樣性都可能因此而受到沖擊。干旱導致云南很多野生植物開花數量明顯減少,種子庫的數量和質量勢必因此而降低,從而影響未來植物種群或群落的動態;很多動物以植物的嫩葉、花、果實或種子、地下根或地下莖為食,干旱導致植物難以正常發育,從而提供給動物的食物數量和質量將難以滿足,嚴重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有的動物可能因缺乏有效的食物來源而死亡。如果有的物種以極小種群形式存在,嚴重的干旱將可能因此導致該類物種的滅絕。
干旱往往使植物群落生產力下降,生態系統結構和層次簡單化發展,生態系統功能因此而降低,從而承載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條件受到基礎性干擾,生物多樣性降低。很多植物因干旱高溫無法完成春化過程而難以成花。這些生物行為的變化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受到改變的一種方式。
干旱為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擴展提供了條件。很多外來入侵生物,如紫莖澤蘭、飛機草等外來入侵植物,在風干物燥的情況下容易長距離傳播種子,擴大了它的入侵范圍;某些有害昆蟲,抵抗干旱能力強,進而在干旱條件下更容易大規模暴發。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PCR-DGGE;聚類分析;香濃威爾指數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65-04
在土壤養分循環的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1],土壤微生物幾乎是全部土壤生物化學過程的參與者,不但能提升土壤中有效養分的含量,還為作物生長和產量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2]。由于人們長期對土壤進行農事操作,改變了土壤物理生物化學屬性,因此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類群和重要功能群的數量影響也愈見強烈,進而可能影響耕地質量保育與生態環境安全[3-4]。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對耕作措施很敏感,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5-6]。其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產力和應對壓力與擾動的恢復力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7]。Al-Kaisi和Liebig等研究都表明,保護性耕作較傳統耕作更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且更集中于地表,進而提高土壤系統穩定性。加之長期高強度的農藥化肥大量投入使用也極易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導致微生物功能喪失,進一步影響土壤質量,使得土壤障礙頻發[8-9]。研究結果表明恰當的管理制度能夠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進而有利于作物產量的提高,土壤質量也會隨之改善[10-11]。Schutter等利用PLFA法對保護性耕作和傳統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對比傳統耕作,保護性耕作更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
1993 年,Muy zer 等首次將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術應用于微生物生態的研究,這一技術的出現克服了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的限制,由于PCR-DGGE 具有可靠、方便快捷、重現性好等優點,迅速成為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動態分析的強有力工具[12],它利用PCR擴增產物中G+C含量的rDNA組分在電泳凝膠中移動的位置上的差異,不同G+C含量在膠中移動的速度不同,因此產生不同代表微生物群落組成的條譜帶。本試驗通過測定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數量以及在分子水平上利用PCR-DGGE技術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從理論上闡明適合的耕作方式和農田管理模式,為土壤質量的改善和生產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在吉林省農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典型黑土。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2~6℃,全年日照2 200~3 000h,年活動積溫平均在2 700~3 200℃,年降水量一般在400~1 300mm。受季風氣候影響,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1.2 供試土壤與樣品采集 本研究選擇4種處理:(1)陶家子(TH):玉米收割后根茬還田,次年旋耕四位一體機進行播種施肥一次性作業;(2)永發鄉(YH):玉米收獲后秸稈全部粉碎回田,兩年播種前深翻一次后持續免耕;(3)農安(NH):玉米收割后1/3秸稈粉碎還田,次年深翻;(4)公主嶺(AH):深翻配施有機肥。各處理設置的同時均有農民現行耕作對照。土壤樣品采集于2011年10月中旬,供試土壤為中上層黑土,試驗采取3點取樣法,去除土樣雜質、細根,將鮮土保存在4℃冰箱中待測。
1.3 土壤DNA提取與PCR擴增 采用FastDNA SPIN Kit for Soil土壤DNA提取試劑盒。按試劑盒規定的實驗步驟進行土壤DNA的提取,所提取的DNA用試劑盒純化后保存。每個樣品3次重復,以341f,758r(生工合成)為引物,在PTC-200PCR儀(Bio-Rad,美國伯樂公司)上進行擴增。PCR反應體系為50μL,包括10×buffer 5μL,10mmold NTP 4μL,10pm正反引物各1μL,taqDNA聚合酶0.4μL,無菌水37.5μL,模板1μL。(大連寶生物公司)。PCR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65℃(-0.5℃ per cycle)退火1min,72℃延伸1min,20個循環;94℃變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12個循環;72℃延伸10min。
1.4 樣品的DGGE分析 用擴增的PCR產物進行DGGE分析,所用儀器為D-Code Universal Detection Mutation system (Bio-Rad,美國伯樂公司),凝膠成像系統(Bio-Rad,美國伯樂公司)。DGGE的凝膠濃度為6%,變性梯度為30%~60%,在60℃,180V條件下電泳6h.電泳膠片用Genefinder熒光染料染色。
1.5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Quantity One4.2.3軟件,采用非加權成對算術平均法(UPGMA)對所有土壤樣品進行聚類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田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性的影響 對耕層土壤微生物的PCR擴增產物進行DGGE電泳,分別得到不同地區土壤細菌的DGGE圖譜。從圖1中能夠清晰的看出菌群的整體分布多樣性和優勢菌的分布和數量。各樣品的細菌DGGE圖譜的條帶數、條帶位置和亮度呈現明顯的差異。DGGE凝膠電泳能夠分離長度相同而序列不同的DNA條帶,條帶越多說明生物多樣性越豐富,條帶信號越亮表示對應該條帶的細菌數量越多,從而可反映出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13]。不同處理間有很多共有條帶,說明處理間微生物群落結構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然而這些共有條帶粗細強度的差異,說明同一種微生物在不同處理內豐度不同。不同處理間出現的條帶的增加或缺失現象,說明不同處理間微生物多樣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圖1顯示,3種處理耕作方式TH/YH/NH都較它們的傳統方式TS/YL/NL土樣條帶數量多,亮度強。其中NH/NL組條帶數目差異明顯,NH較NL條帶數量變化最多;TH較YL條帶亮度變化最強;TH較TS在數量及亮度上也有變化,但是變化幅度較小。表明不同耕作處理下的農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較農民常規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豐富。
圖1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進一步利用Quantity One4.2.3對DGGE圖譜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UPGMA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不同耕作下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系統樹。結果如圖2所示,圖2中處理分為2個族群,NL點處為一個族群,其余TH/YS、YH/TL和NH為另一個族群。說明深翻結合秸稈還田能夠改變土壤中微生物組成。說明細菌群落結構類型因耕作方式不同,表現出明顯差異。聚類分析系統樹顯示TH/TS、NH/NL均首先聚類,表明其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結構較為接近;YH/YL未首先聚類,說明深翻配施秸稈還田促進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
圖2 不同耕作處理與傳統耕作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2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田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性的影響 應用PCR擴增產物對土壤犁底層微生物進行DGGE電泳分析,分別得到犁底層細菌DGGE圖譜條帶,如圖3顯示。同樣,從圖3中能明顯看出,犁底層中TH/YH/NH的條帶數量及亮度方面要較TS/YL/NL等傳統耕作土壤中微生物數量大,亮度強。
圖3 不同耕作方式下犁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圖4聚類分析系統樹中顯示,TH/NH和TS/NL首先聚類,說明四位一體耕作方式和深翻結合1/3秸稈還田對土壤微生物種類結構沒有影響;并且NL/TS以及NH/TH的聚類結果顯示不同樣地同一深度的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圖4 不同耕作方式下犁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3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科院試驗田耕層和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性的影響 通過Quantity One軟件包對農科院試驗站的土樣進行DGGE圖譜分析發現,如圖5所示,C點耕層(0~20cm)條帶數較傳統耕作的耕層A點(0~20cm)條帶數多且條帶明亮,D點犁底層(20~40cm)條帶數較傳統耕作B點犁底層(20~40cm)條帶數多且條帶較亮,說明施入的有機肥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注:A=Al(0~20cm);B=AL(20~40cm);C=AH(0~20cm);D=AH(20~40cm)。
圖5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與犁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從圖6的聚類分析系統樹看出A、B、D三點首先聚類,而C點未能與其聚類,由此可以說明深翻配施有機肥同樣能夠促進耕層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
圖6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與犁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4 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香濃威爾多樣性的影響 根據土壤在DGGE圖譜上的條帶信息,計算出的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如表1所示。從表1中看出,4種不同耕作處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香濃指數都較農民常規耕作下微生物香濃指數高,說明4種耕作方式都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這可能是由于4種耕作處理可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相應的養分和適宜的生存環境,促使各類微生物很好的生長,因而微生物多樣性指數較高。四位一體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香濃指數增幅最大,耕層和犁底層分別為23.2%和15.5%,
表1 不同耕作與常規耕作耕層土壤與
犁底層土壤香濃威爾多樣性指數
[耕作\&1\&2\&3\&4\&4種耕作\&耕作層\&2.39\&2.38\&2.36\&2.63\&\&犁底層\&2.00\&2.04\&2.25\&2.38\&常規耕作\&耕作層\&1.94\&2.30\&2.25\&2.48\&\&犁底層\&1.70\&1.92\&2.01\&2.29\&]
3 結論與討論
黑土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數量大、種類繁多等特性,因此本實驗采用了16S rDNA擴增的DGGE方法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土樣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通過分析農民常規耕作下農田土壤與不同耕作處理下農田土壤中微生物組成的DGGE圖譜,顯示了不同樣地或同一樣地不同深度土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多態性。微生物是農田土壤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不但能為作物提供營養元素和最佳的生長環境,還能保持土壤的基本生產力。有研究表明,腐解的秸稈扮演著養分和載體的角色[14],能夠增加有機碳含量進而改善土壤環境,顯著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因此,對于促進作物生長、改善和提高土壤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5],施肥可以增加根系的分泌物,給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質,進而提高土壤微生物量[16]。從DGGE圖譜中看出(圖1、圖3、圖5),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中TH/YH以及AH的電泳條帶都較TS/YL和AL電泳條帶數量多,亮度強;對犁底層來講,同樣是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微生物要較傳統耕作下土壤微生物類群豐富,種類繁多。這說明了增施有機肥或秸稈還田都能明顯增加土壤微生物類群和數量。這與施用有機肥可以維持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保持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穩定性相一致[17]。秸稈還田可以為微生物的生長活動提供必要的能源和營養物質,加快刺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自身物質合成,并利用外源養分進行新陳代謝[18];有結果表明農民常規耕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的DGGE條帶數明顯少于適宜的耕作模式處理,說明農民常規耕作降低了土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19]。利用Quantity One4.2.3軟件對土壤DGGE圖譜進行的聚類分析顯示,無論是傳統耕作還是不同耕作制下同一地區不同深度土壤的微生物組成具有多態性。
就Shannon-Weiner指數而言,不同耕作下的土壤耕層香濃指數都較農民常規耕作下耕層香濃指數高,這是由于秸稈還田可以直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有效養分,改善土壤微生物棲息環境[14],提高了耕層土壤生態環境的緩沖能力。而犁底層可能是由于養分運輸的限制,微生物不能得到充足的營養和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在類群功能和數量上不能像表層微生物那樣豐富。通過對比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微生物香濃指數,發現陶家子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變化最高,耕層和犁底層增幅分別為23.2%和15.5%。推測其可能原因是根茬還田補充輸入了有機碳源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狀,有利于維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活性[20],另外旋耕增強了土壤的通氣能力,同時也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因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也相應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陳吉,趙炳梓,張佳寶,等.長期施肥處理對玉米生長期潮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度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0,47(1):122-130.
[2]李晨華,賈仲君,唐立松,等.不同施肥模式對綠洲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風度與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2,49(3):567-573.
[3]Bossio D A,Girvan M S,Verchot L,et al.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Western Kenya[J].Microbial Ecology,2005,49(1):50-62.
[4]Lohmus K,Truu J,et 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in fine-root and soil parameters in alder stands on forest,abandoned agricultural,and oil-shale mining areas[J].Plant and Soil,2006,283(1):1-10.
[5]KladivkoE J.Tillage systems and soil ecology[J].Soil Till. Res.,2001,61(1-2):61-761.
[6]SpeddingT A,Hamel C,MehuysG R,Madramootoo C A.Soil microbial dynamics in maize growing soil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residue management systems [J].Soil Biol. Biochem.,2004,36(3):499-512.
[7]楊海君,肖啟明,劉安元.土壤 微生物多樣性及其作用研究進展[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4):21-26.
[8]Papatheodorou E M,Efthimiadou E,Stamou G P.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 as affect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e and phonological stage of phaseolus vulgari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08,44(4):429-436.
[9]Lupwayi N Z,Rice W A,Clayton G W.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under wheat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8,30(13):1 733-1 741.
[10]Birkhofer K,Bezemer T M.Long-term organic farming fosters below and aboveground biota:Implications for soil quality,biological control and productivity[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8,40(9):2 297-2 308.
[11]Gamini S. Collapse of benefici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deterioration of soil health:A cause for reduced crop productivity,2009,96(5):633.
[12]Muyzer G,De Waal E C,Uitterlinden A G. 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ed genes coding for 16S r RNA[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3,59(3):695-700.
[13]李東坡,武志杰,陳利軍. 有機農業施肥方式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99-101.
[14]Buyer J S,Teasdale J R,Roberts D P,et al. Factors affect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omato cropping system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831-841.
[15]Sun H Y,Deng S P,Raun W R.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a Century-Old Manure-Treated Agroecosystem. App.l Environ[J]. Microbiol,2004,70:5868-5874.
[16]Dunbar J,TicknorL O,Kuske CR. Assesment of micmbial diversity in four soutlweestem United States Soils by 16S rDNA gene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0,66:2 943-2 950.
[17]強學彩,袁紅莉,高旺盛. 秸稈還田量對土壤CO2釋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3):469-472.
[18]Witt C,Cassman K,Olk DCO,et al. Crop rotation and residue management eff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nitrogen cycling and productivity of irrigated rice systems[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0,225:263-278.
【關鍵詞】園林植物;生態效益;多樣性;生態園林建設
在城市進行生態園林建設,不僅能夠完善城市的生態系統,同時也增加了園林景觀的數量。生態園林中的植物能夠不同程度地吸收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植物的多樣性能夠互相補充,不斷凈化空氣,增強生態效益,提高空氣的質量等級,并能夠有效地緩解熱島效應。所以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增強植物的生態效益和多樣性至關重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不同植物在吸收有毒氣體等方面的生態效益,并分析園林植物的多樣性,進而討論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和多樣性對生態園林建設的影響。
一、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
(一)生態植物吸收有毒氣體能力各不相同
在生態園林建設中,不同的園林植物其吸收空氣中有毒氣體的能力各不相同。目前城市中空氣中含有的有毒氣體主要是氯氣、二氧化硫、氟化氫,各自所占有的濃度和含量各不相同,園林植物通過枝葉上的皮孔或者是氣孔將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吸收,并通過積累、降解、排出等過程,將空氣進行凈化。植物因為自身的生理特點、形態不同具有不同的吸毒能力。植物的吸毒能力是根據植物枝葉中氯、硫、氟的含量測定的,而且同一種有毒氣體,不同植物的吸收能力也各不相同。經過分析,發現加楊、新疆楊、小葉榕、水榆、垂柳等植物比大葉黃楊、山楂、臭椿、赤楊、沙松等植物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強。一種植物并不僅僅吸收一種有毒氣體,只是對不同有毒氣體的吸收能力不同,比如說,銀杏對氟化氫、氯氣的吸收量相對比較多,但其幾乎不吸收二氧化硫。
(二)闊葉樹的滯塵能力強
植物除了具有吸收有毒氣體的能力,同時植物還可以降低風速,阻擋氣流,并能夠有效地將空氣中的顆粒狀灰塵進行降速,使之降落。一般說來葉片粗糙有毛的闊葉樹、針葉狀的樹對灰塵的粘著力比較強,并能夠對灰塵具有阻礙和滯后作用,植物的葉片能夠通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對灰塵進行過濾、阻滯,將空氣中顆粒狀的灰塵吸附在植物的枝條上或葉面上。
(三)生態之物分泌的凈化物質
空氣中含有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中含有眾多的有害微生物,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并能夠腐蝕一些精密的儀器和金屬材料,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諝庵杏卸镜奈⑸镏饕峭ㄟ^粉塵、顆粒物等形態進行傳播的。有些植物自身能夠分泌一種殺菌素,能夠有效地遏制空氣中的有毒微生物傳播,不同的植物殺菌能力各不相同,相對來說珍珠梅、油松、連翹、繡球等植物的殺菌效果好。
二、生態植物的多樣性
生態園林建設中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能力,園林植物的多樣性能夠形成較好的生態效益,一般說來植物的生態效益有以下幾點:
(一)遮蔭防風作用
園林植物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降低風速,減弱風力,不同的植物群構建不同的遮蔭效果,這樣在建構復層結構的園林植物時,可以有效地提高遮蔭率,減少風速,并能夠為人類提供良好的戶外活動場所。
(二)緩解熱島效應的作用
城市中由于人口、建筑物、工業園等過于集中導致局部溫度過高,進而形成熱島效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城市發展迅速,熱島效應產生的效果和面積逐漸擴大,為了能夠有效地緩解熱島效應,我國在城市建設生態園林,主要是因為植物能夠有效地將太陽照射的強度和熱量吸收到植物自身,并帶走大量的熱量,降低空氣的溫度,提高空氣的適度,這樣就能夠有效地緩解熱島效應。相對而言,復合結構的喬灌木組合的綠地能夠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園林植物在降低空氣溫度的效果是根據天氣、季節、時間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夏天植物的降溫效果要比秋天好,中午的降溫效果要比晚間的降溫效果好。
(三)提高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
空氣中的一些分子在遇到一些自然條件(如強電場、紫外線、雷電等)容易失去一些電子,失去的這些電子因為與其他一些分析結合并帶有負電,形成空氣中的負離子,其具有降低血壓、抑制細菌繁殖、改善人體肺器官功能的作用,并能夠促進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生態園林中植物能夠有效地提高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但提高程度各不相同,植物的多樣性越豐富,生態園林中植物群落的結構越復雜,那么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越多,進而促進人體的健康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空氣中負離子的濃度和數量與空氣的污染程度、溫度、適度、風速有關,能夠隨著空氣污染程度、溫度的提高而有所下降,并能夠隨著空氣的風速和濕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所有建設生態園林,能夠有效地降低周圍的溫度,提高空氣中的濕度,減少空氣的污染指數,進而提高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改善空氣質量,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
三、提高植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效益
生態園林中植物的多樣性能夠發揮有效的生態效應,并能夠改善空氣質量。植物的生態效益和多樣性對建設生態園林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應該要努力提高植物的多樣性,提高植物的生態效益。具體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應該不斷研究和開發新的特色植物品種,不斷豐富園林植物的多樣性,引進新品種,并進行有效地培育,選擇優良的品種進行培育,進而創造出新的植物,提高植物的多樣性;其次是要對生態園林的植物進行合理的規劃,根據園林建設的當地氣候、環境、人文特色等因素進行調查,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并能夠按照比例進行園林建設,這樣能夠有效地開發植物綠化資源;最后生態園林中植物的群落要穩定、多樣,這樣能夠有效地發揮生態效益,凈化空氣,凈化人類生活的環境。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和多樣性對生態園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在進行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中,要按照植物的種類、多樣性、群落特性、當地環境等因素合理選擇植物品種,并能夠有效地進行規劃,使園林植物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改善人們生活的環境。
盡管做出了許多承諾,但全球各地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仍在持續加快。有鑒于此,生物多樣性已成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一個貫穿各領域的重要問題,其中一個發展目標明確提出必須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其他目標也指出生物多樣性對消除貧困、提供糧食和淡水、改善城市生活十分重要。
在本文作者Richard Welford 看?!捌髽I既是問題的制造者,但也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的一項研究也曾指出,“企業對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企業生產什么以及企業利用地球資源的細心程度和效率,將決定生物多樣性養護的未來。”除了能夠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企業還可以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中獲得收益,提高企業的聲譽。
積極的行動要產生可見的影響尚需時日,而且需要具有這種認識的企業越來越多。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但大家又往往很難理解為什么企業在其商業活動中并未能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因而,在商業決策和商業行為中有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的第一步包括:理解生物多樣性代表了什么;為什么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社會很重要;以及私營部門和生物多樣性資源之間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生物多樣性是企業長久生存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企業依賴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服務作為其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輸入,這里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氣候調節、土壤流失和形成、害蟲管理、防洪、水質維護、疾病管理和授粉等。企業生存需要健康的生態系統,如果損壞,企業運行發展的潛能也將受到影響。
歷史上,工商業界已經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一些重大的負面影響。然而,盡管私營部門是制造問題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私營部門的資源和影響力為其創造性地、有效地保護環境提供了重要機遇。很顯然,商業在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生物多樣性,或直接、或間接或累計產生影響。
直接影響往往來自發生商業行為的當時當地的土地利用和廢物產生。這可能會導致動物棲息地喪失、物種滅絕、污染空氣、水和土壤流水。非本地物種的引入也可能會破壞周圍的生態系統。
企業可以通過減少使用自然資源(如制造業對水的使用)或減少破壞生態服務系統(如森林砍伐帶來的水土流失)來降低對當地社區的影響。顯然,亞洲大部分仍待被開發的原始或偏遠地區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風險。然而,企業可以通過對生物多樣性風險的早期識別以及周密計劃來降低這些風險。
間接影響通常是指他人行為的結果或者是由商業行為間接觸發或導致的。這些影響可以同引發它們的商業行為發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間接影響會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因為它們很難預測、管理和控制。
與企業相關的當地居民和員工的行為改變也可以影響到生物多樣性,例如一項新的投資可能導致對自然資源需求量的增加,外來移民的涌入也可能會導致自然消耗量的增加。
累積影響出現在當附近的幾家公司開始集體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時候。雖然單個商業決策或行為可能對生物多樣性只會產生微不足道的直接影響,但當所有這些影響結合起來時,其產生的沖擊將可能是巨大的。
因此,現在的問題就是私營部門應該做些什么來保護生物多樣性,緩解上述影響所帶來的風險?
這里有兩種基本的且互補的解決生多樣性議題的思路。首先是要將生物多樣性視為一系列的需要企業管理、緩解的商業風險,對其的成功解決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信譽,確保企業平穩運行。第二,通過保持生物多樣性處于其最自然的狀態能夠幫助企業創造價值。
在實踐層面上的風險評估以及涉及企業的盡職調查過程都應該包括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估。在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操作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采購和銷售可持續生產的產品,如在成長或收獲過程中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木材、食物以及纖維制品等來保護生物多樣性。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景觀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國交通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高速公路建設速度更是令人咋舌,所取工作成就世界矚目。截至今年,我國高速公路歷程已超過5萬公里,位于世界第二位。但是就我國高速公路事業進行分析,公路數量和規模十分可觀,但是綠化問題還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步。因此,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進行探究,為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所謂的生物多樣性主要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在生態化系統中構成的多樣化發展程度,是由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在環境中構成的差異性體系。在目前的生物多樣化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等。但是在共奏中,因為人類對自然的干擾和影響,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甚至退步,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生物多樣性可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財富,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已經迫在眉睫,是我們工作中最為關心的問題。
目前,生物多樣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我們必須要從生物多樣化出發,做好生物多樣性的應用,從而保證高速公路運行質量和效益。
二、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工作中的應用
1、高速公路綠化景觀中的應用
1.1.生物多樣性是高速公路綠化的基礎
在傳統的高速公路施工建設中,因為人為、技術以及材料的因素,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日益落實,傳統的這種高速公路施工方法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節能、高質的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對這些功能加以修復和處理。在目前高速公路施工中,綠化施工主要在原來被破壞的植被和生態系統上進行保護和恢復的方法,要求在施工中不僅要能建設出科學的景觀效果,而且能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要想達到這種建設目的,在工程施工建設中做好生物多樣性分析不容忽視,是實現綠化生態效益的基礎,也是提高公路建設質量的關鍵。
1.2可以維持公路綠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生物多樣性在整個自然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生態領域,各種物種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支配和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這些物種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穩定、科學的生態環境,這也符合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發展要求,更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谶@種條件,在目前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我們需要加強人工造林體系建設,這樣才能夠整整意義上維持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發展狀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 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2.1盲目引進外來樹種,造成不良后果
在過去的高速公路建設中,由于綠化經驗不足和工作人員素質低的影響,多數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都采用了已經成功的案例,并且對這些設計方法和流程未加研究和思考,這使得在綠化設計中出現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植物習性的不同使得一些外來植物受到地理因素、氣候因素和環境問題的影響不僅無法達到良好的生長目的,甚至是出現死亡現象,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另外,由于大量外來植物的乳清,使得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外來植物如果攜帶有病菌,直接會產生大面積植物病癥的出現,由于缺乏自然天敵,這些病害一經出現,都有可能給當地植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2.2唯美至上。物種搭配不合理,生態效益差
在做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時只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強調了美學,而忽視了生態學和生態配置的理念。在建造高速公路人工植被時,從審美角度考慮過多,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角度考慮的少。因此,造成部分高速公路綠化植物品種單一,不講究植物搭配,不能構成植物群落,無法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從而造成生態效益較差的現狀。
3 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途徑
3.1 合理設計
合理進行公路綠化體系的設計布局,通過綠化點、線、面相結合,建立高速公路綠化的生態網絡體系。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和建設當中,應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為重要原則,將各部位的綠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盤考慮,整體設計。
3.2特色性建設
每一條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的每個部位的環境條件都是不相同的,高速公路綠化有著很高的異域性,加強綠化特色性建設是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帶性的物種資源,有節制地引進外域特色物種,構筑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在保護、推廣優良鄉土樹種的基礎上,合理引進外來樹種對高速公路進行綠化,充分體現當地應具備的生物多樣性,以利完善的生態系統的形成.
4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
隨著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也應得到相應的重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相互協調的關系來維持的。而要形成一個穩定完善的生態系統體系,生物多樣性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要以生態平衡和穩定為科學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適地適樹,喬、灌、草合理配置,注重近自然生態環境的營造,創造出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綠色生物防護體系。
三、結束語
因此,在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的利用上,要對外來種可能造成的入侵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對已經引進的物種要嚴格篩選、馴化和管理,避免出現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覃勇榮. 大學校園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2] 潘秀蓉. 城市園林建設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意義[J]. 上海農業科技. 2006(01)
[3] 沈存明,俞韶秋,甄曉云,陶磅,余正才. 羅村口至富寧高速公路綜合生物防護體系構建思路探討[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