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思想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注重回歸生活實踐
小學生處于生活與學習的初級階段,缺乏一定的生活經歷,在小學道德與法制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能夠充分保證道德與法制教學課程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小學生基礎道德價值觀與法制思維體系的形成。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對基礎教材內容的進一步延伸,這一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基本教學特征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例如,在教導學生學會感恩這一過程中,教師單純地引導小學生學會感恩,可能無法幫助小學生理解感恩的真實意義和情感,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父母辛勤勞作的場景或從其生活經歷出發,讓小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父母的辛苦,進而產生感恩父母的情感,獲得感恩這一復雜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而學生只有真正地理解教學內容,才能逐步形成正確、全面、完整的道德價值觀和法制觀體系。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制課程中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滲透。從課程特征來看,新課改推進下教師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風格的多向轉變是實現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引導小學生道德價值觀和法制觀念的構建。具體來講,教學方法的創新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方面,教師結合新時代下互聯網的發展特征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在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為載體,通過多媒體動畫教學的方式來詮釋教學內容,幫助小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常見小事,在課堂教學中模擬情境的創建,再結合教學內容來實現對小學生的基礎教育,引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和法制觀體系[2]。
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設貫徹了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但可以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也可學習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守法習慣,運用法律保o自己。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頒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系統規劃和科學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原則要求和實施路徑提出了綱領性要求。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在這一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應運生,這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選擇。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負責任的守法公民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這是每一個教育人應當承擔起的責任。中小學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一、理解道德與法律概念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是人類社會內外一致的雙重規范機制,缺一不可。道德歸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準來評價人們的言行,并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系并發揮作用。道德對人是一種“軟約束”,法律對人是一種“硬約束”。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法律是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由此可見,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道德主“內”,法律主“外”;道德治“心”,法律治“身”;道德治“本”,法律治“標”。道德與法律作為人類生活中的兩大基本社會規范,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剛柔相濟,內外結合,共同制約和引導著人們的行為,調節著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維護著社會良好的秩序。可以這樣說,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維護道德的有力武器。
二、理清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系
道德教育側重培養有德性的人,更多的是從倫理學的角度來強調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法治教育側重于培養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具備法治精神的公民。法治教育以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為基礎,引導學生去理解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和責任,讓學生從小懂得,任何人不論職位高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教育追求的是未來公民能夠理性地、執著地探索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推動社會以法治的方式發展。
三、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融合
在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既要注重對中小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又要加強中小學生對法律信仰的培植,幫助中小學生從小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既不是兩者的簡單調和,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取向與法治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的道德化的法治教育和法治化的道德教育的有機融合。它們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動態關系,是一個完整的教育整體。孔子就曾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就是說,以法律刑罰整頓、約束民眾,雖然民眾為了避免刑罰而服從,可使民眾暫時免于犯罪,但無法使他們在內心樹立以犯罪為恥的觀念。如果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儀來規范民眾,民眾不僅在內心樹立以犯罪為恥的觀念,而且會自覺地端正自己的行為。可見,道德自覺與法律約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我們只有在法律的約束下將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內化為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同樣,我們也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撐下進行法治教育,才能增強人們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更好地培植人們對法律的信仰,使他們自覺遵法和守法,凸顯法律的權威性。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教學法;“幸福發展觀”;醫學院校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德育與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通過專題教學法,把大學生的德育與法制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構建一個“幸福發展觀”的“基礎”課教學體系,是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課任課教師以實現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教學目標的有益嘗試,通過專題教學法,凸顯人生幸福的價值取向,同時將教學體系融為一個道德化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化的德育的有機整體,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克服了當前“基礎”課普遍存在的“兩個頭”教學模式和“拼盤式”教學現象,以及“千人一面”的說教形象,提高了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
在講授具體課程內容之前,我們把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向同學們做了明確的介紹,并結合教材內容,強調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對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人生的重要意義,并向大學生具體闡釋了作為“科學發展觀”主體向度的“幸福發展觀”的具體含義。
“幸福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主觀反映,它既同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主觀幸福感正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1]而幸福發展觀,就是以人類幸福、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的科學發展觀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體現,它凸顯了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向度,即人的主觀感受與體悟。其中,幸福發展觀的核心概念有:“幸福感”,“國民幸福指數”,以及“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正面或非常滿意的主觀感受。它主要由三種感覺構成,即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和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也就是說,幸福=美滿生活+愉悅身心+和諧關系。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即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個人社會階層、個人生存狀況和改善預期及其實現度。”[2]對于一個社會而言,如果將“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將人類幸福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那么,經濟的發展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和人的發展才是目的。所以,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物質財富的最大化,而是人類幸福的最大化。
“國民幸福指數”(GNH)首先由不丹王室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旨在推進政府如何為國民幸福謀福利,后來美國、英國相繼引入,進而應用到世界各國。從GDP到綠色GDP,再到人文指數HDI,最后到幸福指數GNH的提出,這種指數上的嬗變,反映了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到人的發展的路徑轉換和價值觀更新。有專家預言,在不遠的將來,幸福指數GNH將與GDP一樣重要,成為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的有力工具,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基礎”課的具體講授中,我們梳理出六個教學專題,通過專題講授,有機融合德育與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實現了對“科學發展觀”主體向度的“幸福發展觀”的細化和分解。這六個專題的主題和內容分別是:
專題一:“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包括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和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的內容。首先從“什么是大學”講起,以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為主線,把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法律素質教育有機融合起來,使大學生了解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培養優良的學風,正確處理好自由和紀律的關系,要做一個動機與效果都向善去惡的大學生,在做好人和做好事上體現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成為有成熟思想、良好道德行為和明確法律意識的社會棟梁。在本專題中提煉出幾個教學案例,例如:“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權利義務”、“藥家鑫案的反思”等等。本專題突出“新”字,強調大學生活之新,在于孕育新的理想,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樹立新的理想和新的奮斗目標。
專題二:“主義、國家、價值”,包括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的內容。
首先從“什么是主義”這個話題入手,通過同學討論和教師總結,使同學們對主義、原則和理念等抽象概念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提出并討論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之間、道德理念與法律理念之間的異同,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道德與法律在原則和理念的層面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同源關系。其次,從“什么是國家”入手,通過理論探討和經典案例分析,使同學們從道德情感與法律這兩個層面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愛國主義,怎樣做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最后,從“什么是價值”入手,通過對人生真諦、人生價值和人生目的的講解和經典案例分析,使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自覺主動地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機密結合起來,把主義與國家、價值串聯起來,用思想成就信仰,用信仰凝聚力量,用力量創造價值,用價值實現主義,用主義引領人生,用人生振興中華,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在講授“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時,強調愛國是一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危害國家安全罪就是對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刑法調整;在講授“愛國主義與弘揚時代精神”時,我們強調創新需要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保護;在講授“做忠誠的愛國者”時,我們強調堅持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重要意義,并聯系《國家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國防教育法》等法律內容,幫助大學生增強國家主權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國防安全觀念;在講授“科學對待人生環境”中,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意義和作用。
專題三:“私德與公德、人格與尊嚴”,包括第四章(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和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的內容。首先從“徳是什么”講起,講解道德的起源與本質、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以及私德與公德的區分,然后通過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深化榮辱觀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提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意義,并通過介紹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范和經典案例分析,闡明當代大學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意義和途徑,最終落實到當代大學生的人格誠信與人格尊嚴的養成教育中,將道德要求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使大學生養成尊重他人、恪守誠信的良好習慣和人格風范。在本專題中提煉出幾個教學案例,例如:“車輪上的道德與法律”、“當助人為樂遭遇‘釣魚執法’”、“當見義勇為遭遇‘過失殺人’”等。
專題四:“工作與家庭、親情與愛情”,包括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的內容。首先從“孝是什么”講起,闡述家庭美德與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通過介紹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范和經典案例分析,使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事業觀、愛情觀和親情觀,為將來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以及親情、友情與愛情的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專題中提煉出幾個教學案例,例如:“小悅悅事件的反思”、“融合在道德與法律的護佑下選擇你的真愛”、“‘大義滅親’的道德爭論與法律演變”等。本專題強調“孝”字,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百善孝為先”的觀念,將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薪火傳承、發揚光大。
專題五:“自由與民主、權利與法律”,包括第七章(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的內容。首先從“法是什么”講起,闡述法的起源和實質,通過介紹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精神、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經典案例分析,使當代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和權利義務觀念,培養法律思維方式,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在本專題中提煉出幾個教學案例,例如:“自由與民主的緣起”、“權利與法律的演變”、“這是正當防衛嗎”等。
專題六:“公民與人民、公平與正義”,包括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的內容。我們首先從“公民與人民的概念和異同”講起,通過講解公民意識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系統介紹我國憲法規定的法律制度和重要的實體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通過經典案例分析,使當代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增強維護法律尊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將來更好地參政議政、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本專題中提煉出幾個教學案例,例如:“我國憲法的歷程”、“知識產權糾紛案”、“行政法案例分析”、“辛普森殺妻案”等。
通過專題教學法,實現德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創新,可以有效解決醫學生面臨的社會義務、法制觀念、心理健康和人格理念等方面的現實問題,促進他們幸福成長、健康成才。因此,我們認為,將這種以“幸福發展觀”為價值取向,以“二教合一”為核心內容的專題教學法應用于醫學院校“基礎”課中,可以很好地落實“基礎”課的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實現當代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高等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邢占軍.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樂正,邢占軍,鄭梓楨.從GTP崇拜到幸福指數關懷彰顯以人為本[J].南方日報,2006,6,23.
[3] 姜宏波.人的幸福指數評價及實現途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7).
關鍵詞:思政課;營銷專業;演繹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李象春,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丹,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0-0125-03
演繹是從一般原理走向個別結論的哲學思維方法。演繹在教學上的目的是要通過邏輯分析,從一般理論中尋找并還原個別的具體現象和事實,從而發現新知、深化理論,建立具有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結構嚴謹的教學體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校思政公共課,所闡述的是一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理論。在對不同專業學生的施教過程中,要進一步提高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教學質量,就必須依據該專業對從業者思想道德與法律行為的要求,進行個性化演繹,以引導學生認識本專業領域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個性現象與事實,為學生把在公共生活領域和專業工作領域中踐行本課理論統一起來。為此,我們在營銷專業學生中施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中進行演繹教學改革,從營銷專業的個性出發,拓展了營綃專業思想道德教育視野,豐富了營綃專業法律、法規知識,取得了思政公共課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較好效果。
一、在“思想道德”基礎上進行“營銷專業思想道德”演繹
相對于共性“思想道德”來說,具體的“專業思想道德”則是對具體專業崗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它是屬于專業工作者思想道德的個性。因此,要提高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在共性理論指導下追根溯源演繹出具體“專業思想道德”,并在豐富生動的個性中發現新知,豐富理論,把“思想道德修養”教學與具體的“專業思想道德”教學有機統一起來,體現思政課為具體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教學特色。讓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一般理論的同時,為學生從事本專業個性化的“思想道德修養”實踐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具體專業工作崗位對從業者的思想道德要求為依據,把握和處理好教材,充實個性化、專業性的實踐教學案例和項目。
現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統編教材,是供高校各專業共用的公共教材。該教材雖然設有“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的內容,但闡述“職業精神”時仍然局限于一般“職業精神”和共性“職業道德”,并未也不可能囊括各個專業的個性思想與道德知識。作為應用型專業的“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應當在思想道德規范上體現具體的專業特色,逐一把“思想”與具體“專業思想”、“道德”與具體“專業道德”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只能靠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展開教學設計時加以解決。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把上述共性職業精神和共性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追根溯源演繹為具體的專業精神、思想與道德,建立起具有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結構嚴謹的教學體系,以實現由一般理論向具體專業實踐的飛躍。
為把“思想道德修養”教學與具體專業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我們在市場營銷專業的施教中,以統編教材為基礎,演繹并闡述了“樹立營銷專業理想,堅定營銷專業信念”、“立足營銷崗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領悟營銷職業的人生真諦,立足營銷崗位創造人生價值”、“加強營銷職業道德修養,提高營銷職業道德”等思想道德理論,把共性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與營銷專業理想信念和道德行為規范有機地統一起來。
為引導學生實現從一般職業理想向具體專業職業理想實踐的飛躍,我們在教學中選用了與營銷職業相關的典型案例和項目,作為實現飛躍的橋梁。例如,在進行營銷專業職業理想教育方面,選用“北京營銷大王的故事”、“王永慶從米店小老板到塑膠大王的成功秘訣”等真人真事,具體生動地演繹了科學的營銷職業理想與光明的營銷前途的在聯系,為學生確立營銷職業理想,堅定營銷職業信念展示出具體生動、形象逼真學習楷模。同時,還采用了“制定營銷職業生涯規劃”、“市場營銷歷史文化的探討”等項目,讓學生能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確立和鞏固營銷職業理想,并從市場營銷的歷史文化探討中汲取睿智和力量,為順利實現營銷職業理想奠定堅實的思想認識基礎。
在“道德修養”方面,把“道德修養”與市場營銷主體的道德行為規范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營銷專業的道德教學中,選用“人品重于商品”、“善待顧客得人心”、“海爾售后服務觀念”,“聲望的價值”等正面營銷道德案例。同時,引用“損人不利已的價格戰”、“宰客黑酒吧”、“三聚氰胺”、“蘇丹紅”、“塑化劑”等反面營銷道德案例。通過對正、反營銷道德行為及其后果的演繹,既較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不但讓學生認識了市場營銷行為道德的經濟意義,而且深化了對一般道德理論和營銷道德倫理內在聯系的認識。這對體現應用型院校“思想道德修養”教學的專業性,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對引導學生實現從一般思想道德理論向具體專業的思想道德實踐飛躍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在“法律基礎”上進行“專業法律法規”演繹
高校各專業共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統編教材,在法律法規方面只概述了憲法、實體法和程序法。即使在第六章中所涉及的職業活動法律,仍只是各種職業的共性法律知識。如《民法通則》、《公司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很難囊括各種不同專業特定的“職業法律法規”。對此,在教學中從四個方面進行演繹。
1.從憲法來進行演繹。憲法是“母法”,專業性法律法規都是對“母法”的具體化。如憲法基本原則中的“公民權利原則”、“法治原則”等,在具體專業工作領域如何遵循,就必須通過專業工作領域的具體案例或項目來進行演繹。例如,給營銷專業學生講授這些憲法原則時,通過選用“買強賣”、“合同詐騙”等案例和商業糾紛“調解”、“仲裁”、“訴訟”等項目,演繹出主體平等、買賣自愿、公平交易、誠實守信,禁止濫用權利等商事法律原則。再如,憲法規定的公民平等權、人身自由權、社會經濟權等基本權利,以及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納稅等公民的基本義務。在講授這些共性權利和義務時,通過“協商簽約”、“侵權賠償”等案例和項目,演繹出訂立買賣合同的平等協商權、專利權、商標權、財產權、人身財產安全權、獲得賠償權、人格尊嚴權等具體權利,以及承擔違約、違法責任,公平競爭,不摻雜使假,保證產品質量,接受監督,依法納稅等具體義務。
2.從刑法來進行演繹。刑法是關于各領域犯罪的普遍性法則,囊括了各專業領域“犯罪”行為的共性及刑罰法則。例如,刑法規定的十大類犯罪都是一般性分類,尚未涉及具體專業工作領域的具體犯罪行為。在對營銷專業學生施教中,除營銷專業課中所列舉的法律法規案例外,還從近年的“3?15”報道中選用了有關營銷方面的具體案例來進行演繹。通過“奪命電熱毯”、“火鍋爆炸”、“毒豆腐”、“毒玩具”等典型案例,從刑法規定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演繹出造假售假、商業欺詐、不公平競爭等具體的營銷違法犯罪行為;從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利罪中,演繹出假冒偽劣商品損人害人等具體的營銷違法犯罪行為;從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罪中,演繹出合同詐騙、地溝油、無證作坊、有毒食品等具體的營銷違法犯罪行為;從貪污賄賂罪中演繹出商業賄賂、、走私販私等具體的營銷違法犯罪行為。
3.通過具體案例進行演繹。在教材所闡述的專業性法律中,通過選用相應的具體案例來進行演繹,可進一步體現法規的個性化內涵。例如,工商專業的市場主體法,以及環境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商標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均屬商法范疇,如果缺乏具體商業案例的演繹,空洞的法律規定是較難讓人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有待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把“法律基礎”與具體營銷的合法行為或違法、犯罪行為有機地統一起來。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增選和充實了“野蠻裝卸”、“違規運輸危險品”、“私印私貼名牌商標”等具體案例,把商事法律法規演繹得淋漓盡致,發人深省。這不但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商業法律法規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掌握什么是營銷的合法行為,什么是營銷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進而深化對“法律基礎”的認知,全面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
4.通過具體項目來進行演繹。例如,“擬訂商業合同文本”、“產品‘三包’實施方案”等項目都必須依法制作。在項目教學方面,精選“貿易或加工合同文本的制訂”、“產品‘三包’說明書制作”、“安全運輸規范”、“貿易談判計劃的制訂”、“市場營銷策劃書的制訂”、“發盤、回盤的法律效力分析”等,把“法律基礎”中的“公司法”、“合同法”等與“市場主體行為規范”有機地統一起來。在依法制作這些項目中,先通過教師示范,再組織學生獨立完成類似的項目。其實,這就是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把“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做”中最容易從個性和共性的內在聯系上,熟悉具體“專業法律法規”實踐,理解“法律基礎”理論。
三、把演繹和歸納結合起來,深化理論教學
演繹和歸納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也是進一步深化理論教學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演繹是從一般理論推論出個別事實的方法,歸納則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理論的方法。
長期以來,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都是采用先拋出教材中歸納好的抽象理論,再用具體事例進行論證的實證教學模式。現在反其道而行之,先依據學生所學專業,運用相關案例或項目演繹個性化的思想道德與法律法規,這些專業性的典型案例或項目非常生動、具體,也最貼近學生所學專業和畢業后的工作實際,因而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他們學習起來也興致盎然。在演繹的基礎上,再從生動具體的案例或項目中歸納出一般的理論,把專業性的個性化案例或項目,同教材闡述的一般理論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具體案例或項目中不但欣然接受理論,而且深化了對理論的認識。例如,給營銷專業學生講授“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時,首先講述“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1984年12月26日,35歲的張瑞敏“臨危受命”,走馬上任擔任海爾冰箱廠廠長。張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85年張瑞敏帶頭把76臺有質量缺陷的冰箱用大錘全部砸爛。如今在海爾科技館里的那把“聞名遐爾”的大鐵錘,仍在向人們訴說著質量與品牌的故事。這一錘砸出的不僅僅是質量意識,更是一種對顧客負責的誠信觀念。從此,質量意識、誠信觀念深深扎根于海爾人心中,引導海爾成長成為世界聞名的跨國大公司。
在演繹這個真實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從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中,不難發現“質量就是品牌,誠信就是生命”商場雖如戰場,勝負難料,但真正的商人從來都是“人品重于商品”。只有堅守誠信的品德,才能樹立品牌,贏得市場,把企業做大做強。教師三言兩語的歸納,升華了教材闡述的“誠信理論”。
綜合運用歸納――演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創新就是在實踐中不斷從已知去發現未知,又用新知去指導新的實踐,不斷獲得新認識、制造新工具、從事新實踐的過程。創新離不開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不斷由新的認識向新的實踐飛躍的過程。歸納和演繹的關系就是一般與個別不斷轉化的辯證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堅持以實踐性案例和項目為基礎,把歸納和演繹結合起來,從演繹到歸納,又從歸納到演繹的過程,就是使個性與共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過程,是啟迪睿智、創新思維、誘發靈感、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陳潭,程瑛.案例教學法及其課堂教學模型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4).
[3]黃春雷.職業院校行動教學法的實施與規范[J].中國西部科技,2007,(20).
[4]陳改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演繹歸納教學法[J].平原大學學報,1994,(3).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怎么寫?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法治實踐活動有感心得體會范文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1“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黨的十八提出以后,儼然已成為我國新形勢下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真言。每個國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統的法制國家。從古至今,各個朝代關于規范性的法律條文都是以當時的具體形勢而提出并成文。立法為執法,為政府的行政行為或是人民群眾的權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錯,更少不得關注度。
立法的科學化是防止不切合發展實際從而造成法制產生的執行標準,怎么樣的立法程序是科學的,形成的法律法規是契合發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漸加強,對法律執行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對于反腐倡廉及黨內法規中制度的建設更提出了新層次的要求,必須要確保對反腐行為的預防和控制力度。
執法的嚴格性更是對法律實施過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須要扎實可行的予以實施,并且確保執法的過程無偏差,不給群眾造成生活和生產上的難題,這是其一;執法過程必須要公正嚴格,秉持公正,不凸顯個人主義和官僚主義,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個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這需要司法機關必須要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最基本的行動準則,將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絲錯漏。要禁止司法行為中出現權錢交易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給我國法制的執行平添敗筆,更影響群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為準則當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約束行為,以法律認知行為,以法律辨別是非。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少不了全民的參與,需要全民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重要性,提高社會和諧健康水平。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2法制,這是一個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幾千年來,人類不斷追求的也就是這兩個字。法制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法制教育不僅要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制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學會認為,安全只是指身體的安全甚至是肢體的健壯和不受殺害。認為只要自己的肢體健全、行動自如那就叫安全。誠然,這確實叫安全,但這決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認為,即便是一個具有健全的體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糊里糊涂攀兄弟、結姐妹,既有拉幫結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義氣、惹事端,不但喜好隨波逐流,而且希望出點亂子;這表現出來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問題。
有了這樣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輩子做好人,那是很難的。即便是一個具有健全體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書刊和網絡游戲的精神鴉片,天天吸、處處吸,甚至課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墻泡吧熬個通宵;如果他過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纏綿悱惻,無端尋愁覓恨、瘋瘋傻傻、癡癡狂狂,甚至爭風吃醋結恩怨,沖冠一怒為紅顏。這表現出來的就是行為上的安全問題。有了這樣不安全的行為,要踏踏實實地讀好書,一帆風順地讀到頭,那也是很難的。
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為安全,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結果的殘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體育活動意外傷害事故,課間游戲追逐打鬧偶發事故輕者可以傷及體格,重者能夠危及生命;它們造成的后果是殘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殘缺、行為方式的越軌比體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確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著的軀體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殘缺的產物嗎?這種“產物”充其量只能是沒完沒了地吸取消化父母親血汗的機器,只能成為社會發展長河中的廢物,甚至成為危害社會發展的危險物。生命如此,何其殘酷。
大學生,已經是一個基本成熟的一類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種獲取信息的途徑。學會做人是的學問,也是做人處事的基礎,提高思想到德修養關系到自己成長為怎樣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關鍵還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識地努力。多涉獵一些名人傳記等優秀書籍,學習別人的優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總結反思自己在處理事情或者與人交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每天都這樣強化,定能夠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而建立優秀的道德品質。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3法律就是秩序,沒有了法律,那么人類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樣骯臟。《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就是法律賜予我們的武器,用來保護我們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使用這個武器來保護我們,給我們帶來的將是嚴肅的懲罰!
據報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當涂縣城幾十家居民及企業單位被盜,每起盜竊案數額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發現場幾乎不留痕跡,搞得當地人心惶惶。辦案人員奔波數月破案后發現,作案者竟是14個8至13歲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歲,組織“團伙”入室盜竊,是其“心血來潮”的招數。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個暑假,她一人就獲取贓款近萬元,還制定了開學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計劃。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偷盜來的金銀首飾等贓物竟坦然“笑納”,不加追問。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責怪孩子,卻沒有想過自己所犯下的一點點錯,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還有的竟是對孩子所給的贓物不加追問,就坦然“笑納”。促使孩子的'犯罪數額越來越大。我們小學生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識,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識也就有可能不會犯罪,可就是因為缺乏法律知識,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彌天大罪。就如同給自己色彩斑斕的生命,增添了一筆污黑的顏色。
法律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學生認為“只是違反一下學校紀律而已,沒問題的,以后我就不違法了。”請你快點打消這個念頭。因為現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駐成一次大錯。我們作為學生,總是要離開校園,來到這個社會打拼。才真正的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從小培養我們的法律知識,預防犯罪。
總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義務中也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不能讓別人來代替自己。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4法制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以對學生認真負責的精神。認真抓好大學生法制教育素質,切實做好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實踐“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切身感受到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意義: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級符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合作的需要;是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經濟文化合作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使大學生法制教育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降低大學生犯罪率,使大學生認識守法的必要性和犯法的危害性。
法制教育不僅向我們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制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效武器。法制教育給我們了這樣一個信息,即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學習生活的學校,家庭,社會有一個強大的保護網,時時刻刻規范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健康順利的成長,并有一個良性發展。
社會,它的含義是先進發達,而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卻存在違法犯罪的污點。在這其中,大學生的犯罪率也在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自覺學法、守法、用法,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實讓人們痛心,在依法治國不斷深入的紀念,這些高素質且高智商的特殊群體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犯罪的深淵,這讓同樣作為高校大學生的我們不禁捫心自問。
人生會面臨多次選擇,當我們正處于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從時,我們將作出如何的抉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面對那些選擇了不歸路的人們來說,又是如何的后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于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應該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學法、懂法、守法。這次法制教育課,我學到了有關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提高了法律意識,更明白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用智慧的頭腦武裝自己。總之,法律教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社會發展到今天,從現代教育理論的角度要求我們必須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因為教育本事是為了培養學生優良的全面素質,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法制教育,提高了我們大學生的素質,為我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文化氛圍。所以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自我約束,遵紀守法;另一方面,我們的學習生活又要有穩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
通過這次法制教育課程,不僅讓我對于法律知識和犯罪影響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使我心靈上得到了法律的洗禮。教育和引導我們面對紛紜的社會,應保持法律,不可逾越之心;權益,務必維護之理。努力營造一個安全的生活家園。
法治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5七月七日參加了由涪陵區教委組織的部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時間兩天,上午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示范課各一節,并觀看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的講話視頻,下午聽了兩位授課老師的教學反思和縣小學教研室鐘曉菊老師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詳細解讀。這一天的培訓,總體感覺是嚴謹且高效,受益匪淺。
伍才英老師上的一年級《校園里的號令》一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讓學生感受校園里的各種鈴聲,通過聽一聽、辨一辨、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校各種鈴聲的含義,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樂生活”的“法治”教育。這節課在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組織教學,針對剛入學的孩子,采用對口令、小組競賽、表揚激勵等方式,行之有效,課堂井然有序,彰顯了教師超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園童謠”,學生對“鈴聲下的規范”學得快,記得牢。
羅英老師上的二年級《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巧妙地把對中秋的學習,用找中秋、知中秋、過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動貫穿其中,并緊密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既了解了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又得到了“珍愛親情、友情,積極、愉快地生活”的情感體驗。
聽了朱之文副部長的講話,我們懂得了,這次中央統編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決教材存在問題和不足的需要,我們要從落實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提升教育質量等高度充分認識新編教材的意義。要準確理解和把握三科統編教材的思想和內容,從理念層面,一是要突出德育為魂,二是要突出能力為重,三是要突出基礎為先,四是要突出創新為上。在內容上,要突出重點,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主權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內容。對統編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視,二要強化培訓,三要加強教研,四要落實保障措施,五要加強輿論引導。我們對新教材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鐘曉菊老師的培訓,從統編教材的新變化、教材的編寫思路有及教材解讀和教學建議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明確了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兒童日常的生活當中。知道了對于小學低年級而言,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接受以權利義務、公平正義、責任擔當為主的法治教育,長大后便更有希望成為一名具備規則意識、程序觀念等法治意識的公民。鐘老師的培訓通過課件全面展示,生動而且具體,使人印象深刻,對我們今后的日常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