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足球身體對抗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足球;技戰術訓練;體能訓練;有機結合
一、技術、戰術、體能訓練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來分析,技術、戰術、體能訓練都是運動訓練的主要內容。足球比賽對體能和技能都要求很高,并且技術、戰術的運用都是在以集體為背景,攻、防隊員的位置在不停變換的情況下進行的。沒有良好的集體配合和個體體能做保證,運動員就不可能發揮其已有的技術,就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戰術。因此,在訓練中必須將運動員的技術、戰術、體能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足球比賽是比賽雙方在技術、戰術、體能上的較量,而技術、戰術、體能的有機結合是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二、技術、戰術、體能有機結合的訓練方法設計要求
1.訓練方法的共性特點
①訓練方法的多樣性。適用于訓練過程的方法有模式訓練法、程序訓練法、微機輔助訓練法等多種。適用于各種基本訓練內容的方法有重復、間歇、持續、變換、循環、游戲比賽等。為適應足球項目的特點,往往要將以上多種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②訓練方法的針對性。根據足球運動的技戰術及分工合作等特點,訓練必須要有針對性。③組織形式的嚴密性和多樣性。為適應實戰中場上形式的變化,訓練方法必須嚴密多樣,以確保戰時能夠始終保持著攻、防兼備的戰斗隊形。④訓練結構的復雜性。由于足球比賽是多人配合進行的,隨著足球路線的變化、隊員位置的切換、攻防形式的轉換、技術與戰術的運用等,要求訓練的結構一定要豐富充實。前、中、后三條線上的運動員在技戰術上應各有側重,同時又相互配合,組成攻防兼備的有機整體。
2.訓練課程的設計要求
①結合實際,有的放矢。應結合訓練任務、運動員的特點、運動員的比賽基礎、比賽規則和打法特點等去選擇和設計訓練方法。體能訓練應以速度和耐力為主;技術訓練應以射門和傳接球為主;戰術訓練應以一對一和二過一為主。如何設計出將三者有機結合的訓練方案,這是教練員應該注意的問題。如做30米的往返跑、接傳來球、一對一攻防練習、二過一射門等訓練時,既要考慮到速度訓練與技術、戰術訓練的結合,又要考慮到足球比賽的實際。因為一對一和二過一的基本訓練既是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的關鍵,又是戰術組合的基礎。一對一、二過一的戰術在足球場上的任何位置、任何局部和區域上都可運用。而運動員在快速奔跑中接應傳球,又是實現一對一、二過一的技術、戰術基礎。所以,教練員采用這樣的訓練方法,既能訓練運動員的快速奔跑能力,又能使隊員盡快掌握這一戰術。②根據供能特點,合理安排訓練負荷。足球運動員的訓練都屬于混合性練習,既含有四種強度的周期性活動,又含有靈活的非周期性活動。是在接觸、直接對抗、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完成某一技術和戰術配合的。這就要求教練員在訓練中要考慮到負荷問題,即:提高ATP―CP的供能能力、乳酸能系統的供能能力、無氧混合代謝系統供能能力、乳酸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的混合供能能力。在發展爆發力訓練時應著重體現出強度大、次數及組數少的特點;在發展力量耐力訓練時應著重體現出強度小、次數及組數多的特點,將爆發力強、速度快的攻擊性技術(如門前射門等)與左右前后移動、跑動等技術組合起來;將若干防守與進攻技術結合,并與左右前后移動、跑動組成串聯技術進行練習。③科學安排技術、戰術與體能訓練。準備階段前期,可在突出體能訓練的同時,適當安排技術、戰術的訓練;準備階段后期,在突出技戰術訓練的同時,強化體能訓練。當然,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賽,不管訓練多么科學、多么嚴密,在許多方面與比賽環境仍會有很大的差別。教練員應在訓練達到一定水平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本隊教學比賽或其他性質的比賽。通過比賽,提高隊員的實戰對抗能力,積累比賽經驗。
三、發展趨勢
現代足球運動技術、戰術迅速發展、比賽節奏越來越快,對抗日趨激烈,雙方運動員的身體接觸逐漸增多,這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訓練中,教練員所采用和設計的訓練手段和方法,將直接決定著球隊的命運。技術、戰術、體能訓練的有機結合,這將是每位足球教練員應該認真探索的實踐性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雷,張綽庵,劉麗萍.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分析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7(1).
[2]陳靜飛,王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研究[J].科學大眾,2009(2).
[3]鄭瑾,谷忠德,吳耀宇.足球運動員專項耐力訓練及測試方法探討[J].山東體育科技,2006(2).
關鍵詞:競技能力;構成要素;思考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運動訓練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它的創立、發展和深化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突進和提高。一門成熟的學科,必有一套規范的學科名詞和成熟理論作支撐。以過家興教授為主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終于完成了我國第一本《運動訓練學》專著,該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到現在只有25年的歷史,而世界上第一本內容體系較為完整的運動訓練學專著《訓練學》誕生于1969年,可見運動訓練學還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其中的許多問題尚待人們進一步探索,但在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競技體育理論的深入研究。因此,我們在此就對競技能力的定義、同一性、差異性及構成要素等問題進行探討和論述,以期為完善競技體育理論體系及運動訓練學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競技能力構成要素基本理論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對競技能力構成要素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討與論述。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競技能力的演變。在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發展的早期階段,曾經使用“訓練水平”替代“競技能力”來描述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的本領,但在訓練實踐中,訓練水平這一概念有時也用它來指代“運動員所達到的競技水平”、“教練員組織訓練工作水平”、“運動員所具有的運動能力”等,存在著一定用詞混亂的現象,可以說,訓練水平是一個多義詞。而訓練水平是指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所達到的競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著訓練中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程度。競技能力的含義則專一而明確。當訓練水平被用于表達運動員的訓練狀態時,則比競技能力這一概念更為具體地表述所達到的程度。1984年田麥久教授首次對“競技能力”這一概念的科學涵義及其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的地位及作用進行了探討。隨后,體育界廣大理論工作者和教練員開始逐步使用。1986年我國第一部全國體育院系統編教材《運動訓練學》中,使用了“競技能力”這一概念,標志著競技能力概念在我國的使用走向了深入和普及。
(二)競技能力的定義。競技能力的定義長久以來一直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見解,目前廣泛使用的定義多集中于“參加比賽”而剔除“參加訓練”的表述?!案偧寄芰Α笔侵高\動員有效地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具備的本領,是運動員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綜合。1994年版的《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與選材標準》、1998年版的《項群訓練理論》均引用了此種概念。下定義的規則中“定義項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隱喻的詞語”,“有效地”這種含糊不清的詞是欠妥當的。在1988年版的《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1994年版的《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與選材標準》和1998年版的《項群訓練理論》中均把“有效地”去掉了,將“競技能力”定義為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所具備的能力。
而“競技能力”中“競”是“競爭、競賽”之意,“競技”是指“體育競賽”,“能力”是指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所以,競技能力是表現在“體育競賽”中的能力。訓練學家徐本力教授認為“競技能力”是運動員為在比賽中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所必須具備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風能力的綜合體;張洪潭教授對“競技能力”的定義是運動員在先天因素基礎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過專門訓練而積聚的參賽奪標的主觀條件。2000年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對“競技能力”定義為: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鄭念軍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將競技能力系統定義為:相互區別、相互作用的身體形態、技能、素質、技戰術等組成要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實現競技能力狀態轉移而表現出一定訓練和參賽能力的有機體。田麥久教授在《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中指出,對概念下定義時,應遵循“中性定義”的原則,不能對所定義的概念持有“理想的期望”。顯然,徐本力和張洪潭所下的定義中“取得優異成績”、“參賽奪標”是不適合的。
(三)競技能力的同一性和差異性。運動訓練方法是為提高競技能力而采用的途徑和辦法,要提高什么樣的競技能力,就應有什么樣的運動訓練方法。1986年過家興教授等人提出競技能力構成要素是“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到1990年徐本力又提出了“體能、技能、戰術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風能力”的觀點,2000年田麥久主編的《運動訓練學》中提到競技能力構成要素為“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但這些運動訓練方法中,除比賽訓練法這種綜合提高各種能力的方法外,沒有專門提高運動智能的方法。循環訓練法還能提高對抗能力,而對抗能力不在五種競技能力中。所以,有必要對競技能力構成要素進行梳理,這樣在運動訓練中要提高某種競技能力才能采用相應的運動訓練方法。
1、競技能力的同一性。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個體在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的賽場上所展示的綜合素養,身體練習是競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因此,從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的運動員個體必須具備身體能力,沒有身體能力,競技能力將無從談起。以前常聽說搞體育的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從側面也反映了要想從事體育活動,四肢一定要發達,要具備一定的身體能力。身體能力是其他競技能力的基礎,在很多項目中還起到了主導作用。
完成體育動作需要有方法,這種方法即是技術。技術是體育的核心,不學技術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成績,比如跑步,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必須要經過多年系統科學的訓練,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早期運動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力量+技術”,可見技術早已被人們所重視。運用技術的能力即技能。在田麥久的項群理論中,把技能主導類作為一大類提出,也充分顯示了技能的重要性。沒有技能,就無所謂體育競賽。競技能力發展到高級階段,技能的一點點提高,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成績。
運用技能將身體能力充分發揮,必須有心理能力的參與和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心理能力是運動員與訓練競賽有關的個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訓練競賽的需要把握和調整心理過程的能力。奧運會賽場上從沒有出現過弱智的運動員。一個心理能力不強的運動員,很難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要不就不會有“克拉克現象”一說。比賽法的目的就是訓練心理能力,確保在實戰中技戰術的穩定發揮。如果說身體能力是競技能力的“硬件”,那么心理能力相當于競技能力的“軟件”。
戰術能力只有在球類等項目中才有作用,對于跑類就沒多大意義了。運動智能屬于心理學范疇,綜合體現在其他各種競技能力中。思想作風不屬于競技能力構成要素。所以,競技能力的同一性是指身體能力、技術能力和心理能力。體育競賽能最大限度發揮人的身體能力;技術能力則能節約身體能力,更合理地利用身體能力,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心理能力是身體能力和技術能力正常發揮的精神保證。
2、競技能力的差異性。不同體育項目的競技能力構成要素是不同的。比如,100米跑與健美操、足球來比較。從競技能力的同一性可知,這三項運動的競技能力構成要素都包括身體能力、技術能力和心理能力。100米跑除了這三種能力外戰術能力可以忽略不計。
健美操是一項以有氧運動為基礎,以健、力、美為特征,融體操、舞蹈、音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在競賽中運動員要表現出健、力、美,要抬頭挺胸、面帶微笑。對于100米跑的競賽,觀眾不會去看運動員跑姿好不好看、有沒有面帶微笑。崔云霞、楊里平在提到“健美操專項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及培養”時提出“表演能力的提高與選材”,2001~2004年國際競技健美操競賽規則與1997~2000年國際競技健美操競賽規則進行對比研究結果之一是“不斷提高創新和藝術表演能力”。由此看出,表演能力是健美操不同于100米跑的一種競技能力。
足球運動是以腳為主支配球,兩個隊相互攻守、互為對抗,力爭將球射入對方球門的集體運動項目,足球運動是集體運動項目。100米跑是個人項目,不存在與其他隊員的配合,只管自己往前跑。一個有凝聚力、團結的集體中各成員必須相互配合、相互幫助,才能實現1+1>2的效應。一個足球隊中的隊員不光要有身體能力、精湛的球技,還要顧及與其他隊員的合作。北京足球現代隊外援恩里克評價中國足球隊時說:“中國不是弱隊,隊員之間配合有問題”;孫雷鳴提出:“足球球星所具有的特質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感知能力、協同能力、捕捉戰機的能力、個人絕招等”。這種配合、互助的協同能力在集體項目中是不可缺少的。足球的特點之一是對抗性。100米跑在自己道次上運動,跑到其他的道次屬犯規行為,所以不存在對抗。但在足球場上,隊員之間會有合理的身體沖撞?!艾F代足球運動的主要發展趨勢是在越來越快速的激烈對抗條件下,熟練而準確的運用技戰術進行比賽,隨著足球運動水平的提高,對于球員的訓練質量和比賽中對抗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鄒秋華、王君指出中國青年女子足球隊存在的問題是:“其防守的主要問題是后場隊員的個人對抗能力不強”。眾多資料中顯示,對抗能力作為一種競技能力在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100米跑是個體兩腿快速的交替重復運動,足球則顯得復雜得多。足球場上情況復雜多變,競賽結果更具有不可預測性,所以足球運動員要采取計謀和策略,即戰術。荷蘭隊教練米赫爾斯說:“全面化的隊員必須具備敏銳的機智,根據場上攻守情況,需要他到哪里起什么作用他都能承擔,這樣把所有的力量加起來才是總體戰術”。合理的足球戰術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關鍵,運動員個體掌握和運用戰術的能力即戰術能力。運動員要在全面扎實的技術基礎上,熟練應用戰術,不斷提高戰術能力。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競技能力是指運動員個體在先天因素基礎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過專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訓練形式,在體育競賽賽場上所展示的綜合素質的集合體。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競技能力的同一性表現在身體能力、技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競技能力的差異性表現在表演能力、協同能力、對抗能力和戰術能力等方面。競技能力構成要素為基礎競技能力、核心競技能力和輔助競技能力,三者在競技能力構成要素中都不可缺少,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高職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剛.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持續發展觀[J].沈陽體育學院報,2005.24.1.
【關鍵詞】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Method of Football Athletes’ Physicd Timber
DUAN Xue-qiang
(Key Sports School of Luoyang Sports Bureau, Luoyang 471000, Henan)
【Abstract】The standard of an athlete”s physical ability directly sffect his grasp on football skills and tac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effect..Strengthen physical training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one’sphysical timb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ink in football training system ueing documentary reference and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gius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ootball athletes’physical timber training.
【Keywords】football athlete,physical timber,training.
1 前言
隨著現代足球運動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比賽節奏越來越快,身體接觸也越來越頻繁,攻守對抗更加激烈,這無疑對足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運動員只有基本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在高速度、高強度的比賽中發揮個人的技、戰術的水平。如果運動員缺乏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就不可能在比賽中貫徹,以攻為主的指導思想,完成技、戰術的任務。
實踐證明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強弱是由技、戰術水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四個方面決定的。根據足球的特點和風格要求,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的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這五類素質〔1〕。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有關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在平時練習、訓練中運用的文獻資料。
2.2 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足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和訓練方法的主要內容等有關資料查詢,結合實際運用合理的邏輯分析,對身體素質訓練基本理論在足球運動員訓練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速度素質與訓練方法
3.1.1 速度素質
速度是足球運動員中最為重要的素質,是運動員在比賽中爭取時間優勢的重要條件。就足球運動而言,速度素質應具備有反應快、起動快、急停變向快、速度銜接及動作轉換快和絕對速度快,還要有有球的技術動作速度。所以在進行速度訓練時還有結合足球運動的特點進行練習〔2〕。
3.1.2 速度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
速度素質的訓練方法有兩種,一是無球的練是結合球的有球練習。
3.1.2.1 無球練習
(1)直線沖刺跑:距離10、20、30、40米,隊員兩人一組,重復次數3-10組,間歇時間(每趟跑完):1分30秒-2分鐘。
(2)變向跑:距離10-15米,隊員快速跑動中變向,重復次數3-10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5乘25折返跑:5、10、15、20、15米處分別擺放5個標志物,隊員沿標志物炮至終點再返回起跑位置。重復次數3-6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1.2.2 有球練習
(1)爭球跑:隊員分成兩隊,與教練員相距40米,教練員持球,兩人爭搶教練員的傳球,得球隊員運回隊尾。重復次數3-10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2)快速跑射門練習:隊員分成兩組與球門相距40米,教練員持球并向兩組中一名隊員傳球,該隊員追球并盡快射門,另一名隊員追搶,干擾射門。重復次數3-10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10×10米方格場地內,多人、每人一球進行快速運、控球練習。重復次數2-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2 力量素質與訓練方法
3.2.1 力量素質
足球運動員的力量除了表現出競技運動眾多項目中所共有的特性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足球運動員本身所需要的快速力量,即肌肉迅速收縮伸展的能力,且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準確性,還有提高足球運動員的爆發力和專項力量,因此,力量素質已成為衡量足球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足球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應在發展全身力量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腿部和腰部力量。
3.2.2 力量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
力量素質的訓練方法有三種,上肢力量、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練習。
3.2.2.1 上肢力量
(1)俯臥撐:每組10-15次 重復次數4-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2)推舉:20秒30次快速推舉 20-40公斤 重復次數5-10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引體向上:每組10次 重復次數4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2.2.2 腰部力量
(1)仰臥起坐:每組30次 重復次數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2)兩頭起:每組30次 重復次數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原地或行進間收腹跳:每組30次 重復次數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2.2.3 下肢力量
(1)靜止深蹲:持續時間:1分鐘-2分鐘,重復次數2-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2)原地直腿縱跳或收腹跳:每組30次 重復次數5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單腿跳或雙腿跳:標志物相距1米,擺放15個,重復次數5-10組,間歇時間:1分30秒-2分鐘。
3.3 耐力素質與訓練方法
3.3.1 耐力素質
高水平的足球賽,運動員在比賽中經常進行長、短距離跑、帶球跑,所以需要運動員具有很高的有氧耐力水平。另外,足球比賽中運動員5-15米的快速沖刺跑約占85%-90%,比賽中快速沖刺跑、慢跑與走的時間約為1∶7,所以足球運動員要具有良好的無氧耐力。比賽中運動員常處于連續沖刺狀態,所以運動員的無氧耐力的重要性也更為突出。
3.3.2 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
耐力素質有兩種,一是無氧耐力,二是有氧耐力。
3.3.2.1 耐力練習
(1)較大距離的勻速跑。如:3000、5000、10000米等不同距離的計時跑。
(2)12分鐘跑。
(3)200米間接跑:間歇時間:3分-4分30秒。
(4)800變速跑:間歇時間:3分30秒-5分鐘。
(5)一分鐘立臥撐:重復次數3-5組,間歇時間:2分-2分30秒。
3.4 靈敏素質與訓練方法
(1)練習反應搶斷球練習。
(2)快速中接不規則的傳球,由教練員傳球,將球傳給快速跑動中的隊員,教練員有意的傳出忽高忽低或力量大的球,以培養隊員的快速應變能力。
3.4.1 靈敏素質
足球運動員的靈敏素質首先表現在比賽中隊員的有球和無球技術動作上。如運球、過人、搶截、射門等動作,都要求運動員具有快速、協調、熟練的靈敏素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在一對一拼搶時,運動員就能在快速跑動中完成各種技術動作。足球運動員在靈敏素質方面所提出的需要主要在于快速、協調、準確,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與足球運動所需要的反應快、應變能力強的專項特點緊密結合,從而促進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發揮。所以良好的靈敏素質對于積極有效的競賽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3.4.2 靈敏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
(1)各種跑的練習。如:后退跑、轉身跑、交叉跑、交叉步跑等。
(2)快速跑動中根據信號做變向跑或轉身跑。
(3)運球急轉急停。
(4)標志物距離2米,隊員帶球繞8字。
有較高的柔韌素質。柔韌素質在足球運動中所表現出的意義主要是要求運動員關節韌帶,特別是腰、胯、腿、膝、踝的韌性強。對運動員加大實戰技術動作強度、幅度,減少運動員受傷有著積極的意義。
3.5 柔韌素質與訓練方法
3.5.1 柔韌素質
足球比賽中,由于運動員的身體和球常處于不規則的活動狀態下,運動員經常要做一些幅度大、速度快、突然用力的動作,如起跳空中接球,倒地鏟球、倒勾射門等,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柔韌素質。
3.5.2 柔韌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
(1)原地伸拉。如:側壓腿、正壓腿、正踢、側踢、髖繞環、跪坐踝關節、體前屈雙手觸及腳背等。
(2)后倒成背躬 隊員雙臂自然置于體側,屈膝跪立,然后上體慢慢向后倒,挺胸展髖成背躬。
(3)弓步,后退膝關節跪地前壓;單腿跪地,前腿伸直前壓;單腿站立或后跪地,雙手在身后握住另一腿腳,面向后伸拉。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身體素質是技、戰術水平發揮的基礎,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會帶動技、戰術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證在激烈的比賽中發揮出較高的技、戰術水平。采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手段,正確進行身體素質練習,對增強隊員體能、促進技術的形成,提高運動員成績具有重要意義。
4.2 建議
(1)提高運動員對身體素質的認識,使運動員充分認識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性。
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來加強重視身體素質訓練。
(2)任何練習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練習的幅度應該從小到大,節奏由慢到快循序進行,練習后要注意放松,以保持肌肉良好的彈性。
(3)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的負荷應做到因人而異,避免運動員在身體素質訓練過程中受傷。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足球;技術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95-01
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將足球視為 “國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國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足球運動的發展,本人在教學中積極學習和探索足球教學的最佳途徑,通過實踐,特別在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完成體育教學的情況下自覺的自學和練習,為順序地完成足球課教學任務做準備,使學生在課堂內外自覺地掌握足球運動的技術、技能,有利地促進了足球運動在學校的開展,下面是自己的一點初探。
一、中學生足球技術訓練的意義
1、增進健康,增強體質
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足球技術訓練,能夠發展他們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素質水平,以此提高學生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肌肉及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而達到增進學生健康水平,增強體質、提高學習運動能力的目標。
2、培養品德,陶冶情操
通過足球技術的教學以及比賽,可以培養學生機智勇敢、頑強拼搏、堅忍不拔、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陶冶其文明禮貌、奮發向上、勇于進取的精神。
3、提高球技,培養后備力量
通過較為業余的技術訓練,提高學生對足球各種基本技術的熟練掌握和運用,能使他們的足球意識、身體素質、心理水平和技術同步提高,為上一級學校打好基礎。
二、中學生足球技術訓練的任務
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術的教學訓練,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技術教學成為他們探索足球基礎知識、戰術、技能的橋梁,使他們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認識足球,并能利用足球進行科學的自我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伴隨終身。現代中學生對足球運動興趣與日俱增,從足球運動本身具有的較高的娛樂性、鍛煉性出發,開展足球技術教學,順應了現代中學生的要求,且能使身心處于發展旺盛期的中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三、中學生足球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講解法、示范、糾正錯誤、練習法。
四、中學足球技術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足球理念;高校;足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054-02
大部分高校體育必修課都開設足球選項課,開設這門課使學生了解掌握足球運動的規律,學習足球運動基礎知識和知道經常參加足球運動對健康的作用,懂得足球最常用的規則和裁判法,初步掌握足球基本的技術、戰術,能夠運用已掌握的足球技能、技巧進行鍛煉,培養足球運動興趣,主動參與足球運動,培養勇敢頑強的品質和團隊精神,增強自身體質,促進體格健壯,全面發展體能。然而,從我國多年高校足球教學訓練實踐中發現,學生基本技、戰術掌握不理想,特別是在比賽中運用基本技、戰術的能力差,教學中基本技術動作的學習只為測試達標,教學方法方式相對枯燥,練習內容以技戰術分解練習、分項練習為主,學生練習不感興趣。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術輕能力的教學,違背了素質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勢必影響教學和訓練質量。通過引進學習研究足球強國荷蘭的足球理念,筆者對足球訓練和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并引進實施在高校足球教學和訓練中,改變傳統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和訓練的質量。
一、荷蘭足球理念
荷蘭足球界通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最終確定足球基本理念為:足球是一種流動性極強的、復雜的比賽。足球比賽的基本能力或者是取勝比賽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TIC”。T(Technical skills)為足球比賽中各種基本技術。I(Insight into the game)為比賽洞察力,隊員根據不同的比賽特定局面而采取的適宜行動。C(Communication with teammates and opponets)為交流能力,指隊員之間、球、場地、觀眾、教練等比賽相關的所有因素的交流能力。足球活動的過程始終是三個要素共同作用的過程,球員的競技能力只有在攻守對抗的環境中才能得到提高,球員應當在真正的比賽中學習踢球。但是在學習足球過程中11人制的比賽過于復雜,給予球員提高比賽能力、錘煉技能的機會很少,場地大,幾乎沒有有效的傳球和跑動,球員幾乎沒有機會真正參與比賽。因此研究設計出一系列小型比賽訓練方法,根據這種理念,荷蘭各級國家隊、俱樂部和梯隊以及學校足球在多數情況下運用小型足球比賽訓練方式進行訓練。
二、荷蘭足球理念在高校足球教學和訓練中應用
1.小型足球比賽適用于教學實際需要。小型足球比賽場地面積相對較小,器材也簡易,符合一般的學校的條件和狀況,適合在廣大高校的范圍組織和開展足球活動。由于小型足球比賽場地要求簡易,在許多城市高校沒有標準足球場或者較大場地時,可以利用廣場、籃球場、網球場或排球場開展小型足球比賽活動,便于體育教學,校園足球在校園更加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
2.培養學生參加足球活動的興趣。傳統的足球課是以教學和練習為主,教學內容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各項足球技術,上課就是練技術,學生的練習只是顛球、傳球,很少體驗到足球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和成功感。課上的內容單調且缺乏娛樂性,造成了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小型足球比賽中每位學生都有大量的觸球機會,必須解決大量的足球比賽問題,比賽中有更多的進球機會和激動人心的場面。通過培養學生參加小型足球比賽的能力,組織不同層次攻守的平衡,通過競爭激烈的比賽可以充分感悟到參加足球活動的樂趣,有效提高學生參加足球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課外自己組織比賽的能力,養成經常參加足球活動的習慣。
3.實戰中學習足球基本技術,提高足球意識。足球技術復雜多變,主要特點就是絕大部分技術是在激烈對抗的情況下完成的。小型足球比賽的對抗練習和比賽形式可以更有效地發展學生在實戰對抗下的控球能力和準確的傳接球技巧,比賽中更多的射門和進球,提高學生臨門一腳能力。這種融合了技術和對抗的練習方式,同學的注意力會同時放在球和對手身上,在練技術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意識,更能適應比賽。而且,由于小型足球比賽人數小、空間小、節奏快,練習者必須具備隨時作出最快反應的能力,學會迅速思考。
對于特定足球技術的學習,可以根據技術學習的具體內容設計特定模式和要求的小型足球比賽,使得學習的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多次重復出現,學生根據出現情況反復練習,達到解決問題、學習技術、理解比賽的目的。如為提高傳接球技術,進行4對4、5對5的一定范圍內的傳球加射門對抗練習,要求一隊必須連續傳球若干次以上或必須傳中、遠距離長傳球等,還可采用多打少如3打2、5打3等來鞏固提高技術組合質量,要求控球隊員多移動、制造空當、多觸球。
4.教師教學效果需要。一般高校足球課教學班人數30人左右,適用于小場地范圍內組織教學??梢愿鶕虒W內容、人員情況和水平、場地等實際條件,分成實力相當的3到5人的小組若干,兩兩分組進行教學比賽。各組成員要固定,選用技術較好、組織能力強的學生為組長,教師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立即中斷比賽,對球員進行指導,向他們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尋找答案,給他們舉例,或是教練員親自做示范,然后繼續比賽。這樣將教學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地不斷融入比賽中,實現對個人技術在實踐中運用的控制、調整,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足球運動技能的形成。
5.促進學生身體體能發展。小型足球比賽攻守轉換節奏快,戰術靈活多變,對體能要求高。由于場地小,比賽中雙方隊員及本隊之間的相互距離較近,常處在短兵相接的拼搶狀態下,由守轉攻和由攻轉守的次數多、節奏快,而且在小場地上,隊員的急轉急停距離短、頻率快,短距離的沖刺快、多,這種特定形式的練習鍛煉發展了同學的反應、力量、靈敏和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質和能力。
6.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通過小型足球比賽能夠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品質和團隊精神,并且養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妥善處理在比賽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讓學生自己經常組織各種足球比賽,可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及相互間的競爭意識,為將來走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三、總結
荷蘭人通過對足球運動精辟、透徹的解釋,揭示了足球運動的本質,為我們指示了正確的訓練方法和方向。我們在高校足球教學中運用小型足球比賽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在比賽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愿望,在實戰中提高了學生的足球技能技巧和觀察比賽能力,增強體質,全面發展體能,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終生體育,促進其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夫力.小型足球運動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