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學;研究內容;擴展;思考

      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發展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國際貿易理論、貿易政策和貿易實務“三大模塊”。這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 國內出版的各種版本的國際貿易學教材中關于其研究對象和內容的普遍觀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和經濟發展,它幾乎沒有變化和創新。由于戰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國際關系的巨大變化,極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并表現出一系列的特點,因此這一觀點已不能反映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現實和理論建設的需要。

      一、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

      1.對外貿易的產生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原始氏族公社、部落的勞動產品在維持最低生存之后出現了少量的剩余產品,也開始在氏族公社之間出現了少量的剩余產品的交換活動,這樣就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狩獵和畜牧業與農業的分離。后來,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又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和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從手工業分離出來,先后形成人類社會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分工。特別是貨幣的產生,使商品流通形式發生部分質變即從商品的物物交換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形式,從而較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剩余產品成為經常性的現象,這樣產生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具備了商品國際移動產生的幾個條件:(1)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2)產生了私有制和“國家”即當時的社會實體;(3)當時各“國”的統治階級之間為了自身需求而進行的剩余產品交換。可見,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商品國際移動的根本動因和物質基礎。但是, 從世界范圍角度講,那時的商品國際移動,還僅能稱之為一般意義的國際貿易,只能稱為對外貿易而已。

      2.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

      奴隸社會是以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為基礎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己消費,商品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微不足道。同時,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簡陋,商品的國際移動(對外貿易)范圍十分有限。在奴隸社會,對外貿易的商品數量和種類也十分有限,主要商品是奴隸和奴隸主階級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寶石、香料、各種織物等。

      3.封建社會的對外貿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有了較大發展,在封建社會中期,封建地租由勞役和實物形式轉變為貨幣地租,使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到封建社會晚期,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孕育生長,對外貿易的商品數量和種類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商品的國際移動范圍也擴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我國對外貿易從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開始的“絲綢之路”起,到明朝鄭和七次率船隊下西洋擴大海上貿易,表明我國在封建社會時期對外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

      4.資本主義的對外貿易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商品國際移動,無論從其規模和范圍上講,都只能稱謂對外貿易,而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只有到了資本主義時期和第一次產業革命之后,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由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地理大發現,商品的國際移動在范圍和規模上都有顯著的擴大,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創造了必要條件:通過“圈地運動”提供了勞動力、通過征服殖民地和販運奴隸等超經濟的掠奪性手段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和廣闊市場。大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二、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與內容的擴展和深化

      我們認為,當今國際貿易學研究的內容應包括如下七大方面:

      1.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及其趨勢的理論研究

      國際貿易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際貿易學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也是經典作家最早和最為關注的國際經濟問題之一。國際貿易學的研究內容首先是要講述國際貿易產生、發展的歷史,闡明伴隨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規模、內容和范圍等,特別是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國際貿易成為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內容。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使國際貿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并且表現出一系列的特點。

      2.國際貿易理論和學說的研究

      對國際貿易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可以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理論的發展又服務于實踐并推動著國際貿易實踐發展。國際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國際貿易理論是西方經濟學中最有成就的經濟理論之一,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以及后來西方其他經濟學家對國際貿易理論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理論可以概括為自由貿易理論、保護貿易理論和超保護貿易理論等理論和學說,各種派別的經濟學家們都不同程度的對國際貿易過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發展規律做了較為深刻的探索,豐富了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吸收這些理論精華,不僅可以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也是國際貿易課程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3.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的研究

      國際貿易政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具體運用和國際貿易利益的具體實現保障。各種貿易政策、措施對進口和出口都有直接的影響,國際貿易不僅涉及各國貿易利益,也與各國的政治、軍事有密切關系。在當今國際競爭十分激烈情況下,研究各國的貿易政策、措施,不僅與本國對外貿易發展密切相關,也是國際貿易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4.國際貿易制度和協調機制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今任何一個國家若離開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和規則,就不可能進行國際貿易。因此,必須了解和研究多邊國際貿易體系即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爭端解決機制等問題,是當今國際貿易課程必須強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5.國際貿易的運行方式和操作手段研究

      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和國際貿易范圍、種類的不斷增多,國際貿易的運作方式和操作手段也愈來愈復雜化和多樣化,除了傳統進出口貿易方式外,又出現了加工貿易、補償貿易、租賃貿易和電子商務國際化等新的貿易方式,特別是通過電子計算機進行無紙化替代傳統式的單證貿易方式,極大地提高經濟高效益,使國際貿易運行方式和操作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通過電子商務國際化進行國際貿易既屬于國際貿易實務,也是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的新課題,因此,掌握這些貿易運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方法、特點,對于開展國際貿易實務大有裨益。

      6.與國際貿易緊密相關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

      戰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經濟國際化,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國際政治、社會生活等問題越來越交織在一起,如國際支付、國際結算和國際信貸等有關的國際金融理論和實際問題與國際貿易緊密聯系在一起。再如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等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與國際貿易關系更是須臾不可分的,對國際貿易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7.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貿易大國的貿易特點、政策措施

      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主體和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者,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這些國家貿易特點和有關的適應法律就十分必要。而發展中國家一些貿易大國,它們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同時,為改善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加強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也要認真研究各國的貿易政策、法規。

      三、擴展和深化其研究對象與內容的現實意義

      擴展和深化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理論意義和教學意義,是不言自明的。這里主要說明一下現實意義,理論是為現實服務的。作為國際貿易(理論)課程,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另一方面,要盡力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把所學理論用于實踐。由于歷史上的原因,我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較晚,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一般說來,這是我國參與第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當然,1991年我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比它早,但它比較松散)。2005年進入實質性階段,實行部份關稅減讓。并采取分別與東盟10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方式加速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體化進程,計劃到2010年實現關稅同盟,意義十分重大。

      還有當前我國頻繁遭受外國反傾銷、反補貼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中應享受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等問題,必須通過講“世界貿易組織”這一章給予較多說明,否則就沒有做到盡善盡美。等等。這些問題既是現在國際貿易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這些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若不給學生講解或講解不清楚,僅僅限于“老三塊”的內容,沒有新意,更沒有滿足學生對這些問題要求給予回答的求知欲望,這樣的教師也就不會成為學生很滿意和很喜歡的園丁。

      作者單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同仇,薛榮久.國際貿易[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78-81.

      [2]朱鐘棣,高羽誕.國際貿易[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134-135.

      [3]陳憲,韋金鸞.國際貿易[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267.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第2篇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新型教學方法,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接受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鍛煉其實踐能力。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正確地運用案例,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真實、典型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將抽象的、一般性的書本知識融人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學生從生動的、有代表性的個性中去理解書本知識,掌握必備的流程規則。《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講授國際貨物買賣理論和實際業務的課程。其交易過程、交易條件、貿易合約履行細項及規則,都遠比國內貿易復雜。具有以下特點:

      1、實踐應用性強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研究和處理國際問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課程,其中涉及到貿易術語的使用,貿易合同的簽訂以及合同的履行,違約的處理等各環節,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報驗等內容。因此,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每一個知識點在國際貿易中都有具體的操作環節,即直接指導對外貿易業務的實踐應用工作。

      2、與國際慣例和法律密切相關

      這門課程涉及到許多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國際慣例、法律,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等,這些國際慣例廣泛地被世界各國接納、使用。因此,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必熟悉這些慣例和法律。

      3、涉外性

      《國際貿易實務》中所介紹的都是涉外貿易,它的做法與國內貿易不完全相同。在國際貿易交易中,洽談對象均為國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個環節中(如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過程,貿易合同的簽訂過程,申請開立信用證的過程,填寫各種單據的過程以及到銀行結匯等環節)都要使用英語這個工具來完成交易。

      《國際貿易實務》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必然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熟悉其交易流程和有關單據,而且還需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作為中職教育目標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由此對應的中職教育應以實用為先導。在傳統的教學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是以理論為中心的,注重強調各個知識點,忽略了《國際貿易實務》的實際操作性,這種常規教學法片面強調理論知識的講授,忽于實踐的結合,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應該在明確教學目的指導下,改變過去重點講授各個理論知識點為設計出典型的案例,讓學生通過案例去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通過案例的分析、鑒別,學生可以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應用于實踐的,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實施

      1、案例的準備

      根據每章節和課程總的教學目標編制案例教學計劃,明確案例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師應著手收集、編寫、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案例。

      案例選擇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而選擇的案例既要與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特定的教學環節很好地結合,又要與當前進出口業務實際聯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難性,給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運用國際貿易實務知識深入分析并解決問題。

      根據案例教學實踐,在編寫教案時,已經按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將案例收集在內,這些案例要涵蓋國際貿易術語、貨物質量、出口包裝、貨物的運輸、保險、貨物檢驗、索賠、不可抗力等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分析此案例時所需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及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并應引導學生提前查找、仔細閱讀相關資料。

      2、案例辨析與討論

      由于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應該通過案例辨析與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首先,教師推出案例。這一環節的關鍵在于巧,既要選準切人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學生指出案例中必須注意的地方,討論的難度,要達到的目標;其次,學生分析討論。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討論中,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討論。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教師應少講多“點”,應允許有不同觀點的同學進行辯駁,這樣才能深入挖掘,達到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當然,在討論脫離了主題時,或是在一些細節上糾纏不清時激師要把討論引回到正題上。授課教師應力爭班上每個學生都至少有一次發言的機會,當學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時,為了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給予及時的幫助,設法啟示學生提出另外一種方案,引發大家的探討,從而引導他們由“學會”到“會學”到“活用”。

      例如:在本課程的教學中,貿易術語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貿易術語中CIF是目前國際貿易實踐中采用得最普遍的一種貿易術語,而它的特點之一“象征貨”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此,我們可以通過案例來講授,并采用討論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份CIF合同,貨物已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和裝運港裝船,但受載船只離港1個小時后,因觸礁沉沒。第二天,當賣方憑齊全、正確的提單、保險單、發票等單證要求買方付款時,買方以貨物全部損失為理由,拒絕接受單證和付款。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把案例講出來后,先讓同學們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思考在上述情況下,賣方有無權利憑規定的單證要求買方付款。

      經過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討論,可以掌握在該案例中,賣方是否有權利憑規定的單證要求買方付款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賣方在輪船觸礁沉沒時是否已完成交貨任務。據(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按CIF成交的合同,只要賣方按期在約定地點完成裝運,并向買方提交合同規定的包括物權憑證在內的有關單據,就算完成交貨任務。即使貨物在運輸途中已滅失,買方也不能拒收單據和拒付貨款。本案例中,賣方已把貨物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和裝運港裝船,完成交貨任務。因此,從這點看,買方拒收單據和拒付貨款是不合理的。

      從這里可以看到:在CIF貿易術語下,按時提交合格的單據,是賣方完成交貨任務的證明。因此,在CIF貿易術語下,賣方憑單交貨,買方憑單付款,這是象征貨的特點之一。

      另一方面要看發生觸礁沉沒風險是在裝運港船舷風險劃分之前還是之后。據(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在CIF下,賣方只負責風險劃分之前的一切風險。而本案例中,輪船是在離港1小時后觸礁沉沒,所以這一風險應由買方自己承擔。所以買方以貨損為由拒付貨款也是不合理的。

      通過老師的對案例的解釋、引導,同學的積極思考和討論,學生對CIF條件下“象征貨”的理解豁然開朗。

      3、案例的總結

      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本次討論,指出本次案例討論思路、討論難點、重點,主要解決的問題,總結中要注意不要簡單對案例做出結論,也不要單就某人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作出評價,而要對整個討論情況做述評,指出討論中的優點和不足,對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關鍵問題,給予澄清,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應注意問題

      1、甄選合適的案例

      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的關鍵。一般來說,選擇案例要考慮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分析價值等原則要求。一個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內容。另外,根據教學進展的需要,選擇與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而案例教學必須適應國際經貿易活動實踐迅速發展變化的實際,如在貿易術語方面的案例選擇上,傳統的案例主要是FOB、CFR、CIF術語,但是,由于運輸方式的變化,現實業務中FCA、CPT、CIP貨交承運人的術語使用越來越普遍,在教學中必須反映這些術語的案例。又如,實務中涉及到班輪運輸情形下利用提單進行詐騙的案件時有發生的內容,在這類案件中選取一些進行討論和講解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明確案例所涵蓋的知識點,要為學生設計、構造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較強操作性和誘導性的案例,所有案例最好來源于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和最實用的職業技能。

      2、處理好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之間的關系

      在國際貿易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既不能采取傳統的講授從頭講到尾,也不宜將整個課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學。基本理論知識與案例教學二者結合才能相輔相成。如在講述“貨款的支付”一章時,有這樣一個案例:中方某公司收到國外開來的不可撤消的信用證,由設在我國境內的某外資銀行通知并加保兌,中方在貨物裝運后,正擬將有關單據交銀行議付時,忽接該外資銀行通知,由于開證行已宣布破產,該行不承擔對該信用證的議付或付款責任,但可接受我出口公司委托向買方直接收取貨款的義務,對此,你認為中方應如何處理為好?對于這樣一個案例分析題,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信用證,什么是不可撤消的信用證,什么是保兌,什么是保兌信用證以及不可撤消的信用證,保兌的信用證各當事人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等都不知曉的話,就很難對該案例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就此教師必須先講解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加入案例。

      3、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確定案例教學方式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第3篇

      通訊作者:楊樹,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消費行為的碳足跡測定及演化機理研究”(編號:7117118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生活方式轉型與環境技術創新互動機制研究”(編號:10YJA790260)。

      摘要 國際貿易中內涵碳排放的責任歸屬關系到國際減排框架公平性與我國切實經濟利益。本文基于由產業鏈各方共同分擔責任的思想,提出了“共同責任”的分攤原則,建立了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分配的SCR測算模型,將貿易產業鏈中各方的排放責任在其自身、下游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間進行分配;并應用此方法對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三大重點行業進行實證測算分析,界定具體行業的貿易雙邊責任。研究結論認為,共同責任視角使得國際貿易中的出口國和進口國共同對產品生產中的碳排放負責,體現了受益與責任的相匹配。SCR模型下中國作為出口國將承擔50%-80%的碳排放責任,其余責任由相應進口國承擔。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前提下,進口國和出口國共同承擔碳排放責任,而分擔的份額大小與行業附加值有關,附加值越低,進口國所承擔的責任份額也越大。

      關鍵詞 共同責任;碳排放;國際貿易;SCR;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11-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01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迄今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中國是碳排放大國,碳排量于2008年躍居世界首位 [1],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而隨著后京都時代的到來,新一輪碳排放權與碳減排責任的分配將是國際氣候談判的主要內容,國際貿易中內涵碳排放責任的歸屬也將成為爭論的焦點[2]。大量研究表明,國際貿易中蘊含的巨大的碳排放顯著影響著各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3-6]。實際上,對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分配問題的研究涉及一系列理論問題:出口國生產產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應由污染制造方還是產品需求方負責?或按一定比例由雙方分擔,以便同時促使出口方改善流程、進口方形成低碳消費選擇?同時,是否應對直接環境污染之外的上游投入使用以及廢棄物處理等間接環境問題負責?這些間接環境污染應由誰承擔,如果分攤應以何種比例劃分?上述問題直接影響到各國減排目標的確定,及各國減排政策、國際貿易秩序乃至全球氣候制度[7]。而我國作為貿易大國和碳排放大國,出口產品包含大量碳排放,在不同分配原則下我國所承擔的碳排放責任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公平合理的責任劃分原則對我國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主要的碳排放責任界定原則“生產原則”和“消費原則”均存在爭議,無法公平有效地解決以上理論與現實難題。因此,本文針對上述理論問題與現實情況,認為應構建更為合理的分配方案,將貿易產品整個生產流程中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在貿易雙方間進行劃分。考慮到國際貿易中出口國和進口國并非相互獨立的個體,產業鏈將出口國各個生產部門以及進口國聯系起來,并形成一個相互影響制約的整體,本文基于由產業鏈各方共同分擔責任的思想,提出了“共同責任”的分攤原則,建立了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分配的SCR(share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測算模型,并應用此方法對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三大重點行業進行實證測算分析,界定具體行業的碳排放雙邊責任,得出相關結論和政策建議。

      1 文獻綜述

      目前主要的碳排放責任界定原則有兩種:生產責任原則和消費責任原則。“生產原則”又稱“領土原則”[8-9],主張將國際貿易中的排放責任完全歸于生產國。生產原則操作性較強,但是其公平性受到質疑,在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責任原則將誘使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或擴大進口的方式減少本國的碳排放責任,但這將導致碳泄露從而阻礙減排。同時,Rothman[10]、 Aldy[11]研究發現,發達國家通過進口保持高排放的消費方式,而生產責任原則不利于引導對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消費原則”則主要源于“生態足跡”的理念,認為最終消費是造成環境污染最主要的驅動因素,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形成對環境有利的消費偏好[12-13],進而主張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責任應由消費國承擔[14-16]。但“消費原則”也受到了大量爭議[17],如“發展中國家通過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而獲得了大量利益,如拉動本國GDP和就業,也應承擔出口產品的減排責任”, “在該原則下生產者缺乏減排直接動力,減排主要通過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間接影響生產者,但如沒有足夠激勵政策,消費者難以自覺履行此責任,從而導致減排動力不足”[18]。

      本文認為,在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分配過程中應采取第三種原則――“共同責任”。該原則作為生產原則和消費原則的折中,公平度最高,并可以對貿易雙方施壓,從生產側和消費側共同促進節能減排,有利于全球減排目標達成。在“共同責任”原則下,所有參與到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以及使用過程中的當事人都應肩負起減少產品環境影響的責任[19]。部分學者基于該思想進行了定量探索,提出了相應的責任分配方法或指標,然而卻都存在重復計算、不能實現部門累加不變性、生產側消費側對稱性、未考慮循環消耗等方面的問題[18,20-22]。總體而言,在貿易內涵碳排放的減排責任分攤方面,雖然國外的學者開始主導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負責,但如何依據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能源稟賦、自然環境來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尚缺乏合理的量化方法。雖然目前國內也有學者提議應建立基于生產和消費共同承擔碳排放責任的核算標準[23-24],卻也并未給出具體原則、定量測算方法與我國貿易碳排放分攤測算實例。基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構建了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分配的SCR(share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測算模型,該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原則:由于最終消費者及下游生產部門是上游生產部門的受益者,并且對上游產品具有選擇權,因而上游部門排放責任應由其自身、最終消費者及下游生產部門三方共同承擔;模型選取行業增加值作為指標,確定上下游各方責任分攤比例。

      2 責任分攤的核算框架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產品整條產業鏈的總排放責任等于產業鏈中生產國(出口國)責任與消費國(進口國)責任之和,即:

      其中出口國責任等于出口產品產業鏈中出口國各生產部門責任之和,即:

      其中i=1,2,…,m依次是產業鏈中從上游到下游的m個生產部門。

      考慮到產業鏈中循環消耗關系,鏈條中投入并非單向流動,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對于部門間中間投入進行迭代修正:

      其中,i,j為存在循環消耗關系的兩部門,tij為第j部門總產品xj的生產過程中對第i部門產品的消耗量。aij為直接消耗系數。對于部門間循環消耗關系進行消除后,產業鏈中投入可均按單向流動進行測算。下面對EP和EC進行推導。

      首先,確定產業鏈各方間責任分攤系數。在SCR模型中,由于產業鏈中的最終消費者及下游生產部門對上游產品具有選擇權,同時是其受益者,因而上游部門責任由其自身、最終消費者及下游部門共同承擔。設γ和β分別代表生產部門之間的責任分攤系數以及部門與其消費者之間的責任分攤系數。以各行業對于產業鏈整體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為原則,選取行業增加值作為指標,定義如下:

      其中vi為部門i的增加值,xi-tii表示部門總產出減去部門內部交易,即部門i凈產出。

      其次,將上游責任在本部門、最終消費者及下游部門三方間進行分配。則任一部門k所需要負責的本部門層次(包括本部門及其最終消費者責任兩部分)的份額為:

      部門k的最終消費產出yk的責任由k和其最終消費者承擔,中間投入產出(xk-yk)由k和其下游部門承擔,則作為上游行業的部門k的總產出xk的責任應由其自身、直接消費者和下游部門共同承擔:

      [分配給部門k的最終消費者]+[分配給部門k自身]+[分配給部門k的下游部門j]

      進一步,部門k分配給其某下游部門j的責任繼續在部門j自身、直接消費者和j的下游部門三者間進行分攤:

      [分配給部門j的最終消費者]+[分配給部門j自身]+[分配給部門j的下游部門i]

      其中,lij為完全消耗系數。最后,得到生產國各個生產部門及消費國的責任方程式。根據上述分析,部門i層次所需承擔的總責任包括所有來自其上游的責任及其部門自身層次責任,歸納為:

      其中,fi為i的上游部門及其自身的碳排放系數向量fi=(f1,f2,…,fi-1,fi)T;L(γ)i為生產單位i產品所需要各個上游部門及其自身的經過責任系數修正后的完全投入系數列向量,由(8)易得:

      (9)中包含第i部門自身應該承擔的總排放責任:

      以及部門i的最終消費者應該承擔的排放責任:E′Pi=f′iL(γ)iβiyi。因為m為產業鏈中貿易品的直接生產部門,故消費國責任即產業鏈末端的第m部門的最終消費者應承擔的責任,即:

      生產國各個生產部門責任可依照(11)測算,生產國總責任為各部門責任加總,由(2)可得;產業鏈末端的消費國責任由(12)可得。產業鏈中間部門的最終消費者責任由生產國國內消費者承擔,不計入貿易品責任鏈中。

      3 實證分析

      3.1 數據來源與處理

      從我國貿易總量來看, 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逐年上升, 對外貿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相關研究表明,中國貿易內涵碳排放凈出口的行業主要包括: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三個行業[23]。2007 年三個行業凈出口貿易品碳排放高達6.03億t,占所有貿易內涵排放凈出口行業的65.6%,2009年這一比重升至68.5%,覆蓋率高且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運用SCR模型對該三行業的碳排放責任在產業鏈各方間劃分,以便確定貿易品進出口國的責任份額。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2007年編制的投入產出表以及相關貿易數據,因投入產出關系十分復雜,故對行業的產業鏈分別進行簡化,選取主要部門進行測算。

      假設行業產業鏈均是封閉的經濟系統,在進行責任分配時僅考慮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考慮該系統與外部其他部門之間的外在聯系。根據中間及最終交易情況對該產業鏈中的部門總產出做相應調整。考慮到產業鏈各部門間的循環消耗關系,采用迭代方法對循環帶來的額外能耗進行計算,經修正后產業鏈中投入均為單向流動。

      3.2 測度結果與分析

      3.2.1 各部門碳排放系數

      根據上文分析,結合各部門相對的中間投入,選取對于出口行業投入比重較大的部門,簡化得到三條產業鏈,其中間投入量分別覆蓋了三大出口行業中間投入總量的75%、73%、84%,其他部門對出口行業投入則相對很少,因而可認為簡化產業鏈具有代表性。基于此,產業鏈簡化結果分別為“化學工業農林牧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因此,本研究共涉及十個部門,根據IPCC提供的主要一次能源的排放系數,確定電力排放系數,并對于部門碳排放系數進行測算(見表1)。

      由上表可見,紡織業、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碳排放系數較高,其中以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最高,是排放系數較低部門的十余倍,可見三條產業鏈中存在著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部門。

      3.2.2 重點出口行業責任分析

      本文通過構建的SCR模型分別對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三大重點出口行業產業鏈各方責任進行分攤,并進一步得到產業鏈中出口國及進口國的責任分攤結果,見表2;其中,出口國責任比例細化到各個生產部門,見圖1。SCR模型實現了完全且不存在重復計算的責任分配,因而各條產業鏈的責任比重之和均為1。

      首先,由表2和圖1可見,位居中國出口貿易總額首位的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產業鏈中,上游化學工業的排放責任份額較大,占到29%。下游三大產業

      責任比重則相對較低,處于8%-13%之間。產業鏈碳排放責任中有63%由我國(出口國)承擔,37%由產業鏈終端的別國(進口國)承擔。

      金屬制品業貿易內涵排放基數較大,但增長較慢。該產業鏈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占據了31%的責任份額。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及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及金屬制品業占據的責任份額相對較低,處于0%-15%之間。產業鏈中進口國需要承擔高達46%的責任,與我國需承擔的54%的責任份額幾近持平。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雖然內涵排放的基數較小,但增長非常迅速,2007 年貿易內涵排放達到2億t以上。該產業鏈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據了近一半的責任份額。其他生產部門責任份額相對較低,處于1%-14%之間。產業鏈中進口國承擔的責任占22%,相比而言我國承擔了較多的排放責任(78%)。根據SCR模型的測算結果,對這些重點出口行業的進口國碳排放責任對比發現,相比IPCC現行的生產原則,在共同責任視角下,我國將減少約1/5-1/2的碳排放責

      任負擔,而這部分責任將由貿易進口國承擔。對于不同產品進口國的責任份額有所差異,則主要是由各個行業的增加值不同造成的。SCR以部門在整條產業鏈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為依據確定分攤指數,行業增加值愈低,下游和消費者所需承擔的碳排放份額愈大,所以進口國承擔的責任份額也就愈大。如金屬制品業相較其他出口行業,技術單一且水平偏低,產業附加值低,因而進口國責任比例就高達46%。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得忽視我國作為出口國仍然承擔了較大的責任份額,我國三個重點出口行業的出口國責任均高于進口國。此外,由產業鏈中各個部門的責任分攤比例可見,化學工業及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占據了相當大的責任比例,約為30%-50%不等。

      由于真實經濟系統十分復雜,本文僅利用投入產出關系與有代表性的簡化產業鏈對于我國出口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進行了共同責任視角下的測算。但從測算結果仍不難得出,在當前情境下,“生產者-消費者共同責任”作為折中的碳排放責任框架,可以幫助我國減輕一定的減排壓力,針對不同附加值的貿易品,我國主要出口貿易領域將承擔50%-80%的碳排放責任;另一方面,我國重點出口行業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在共同責任視角下,我國共同承擔一定的責任份額,其實是為此類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壓力和動力。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共同責任”思想為原則,構建了SCR責任測算模型,并運用該模型對我國重點出口行業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①共同責任視角使得國際貿易中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共同對產品生產中的碳排放負責,體現了受益與責任的相匹配。②在共同責任視角下,依據SCR模型的測算結果,三大重點出口行業中中國作為出口國將承擔50%-80%的碳排放責任,而其余責任由相應進口國承擔。③共同責任視角下貿易雙邊碳責任分攤結果與環境責任分攤系數大小有關,而該系數主要由產品附加值決定。產品附加值越低,進口國所應承擔的責任就越多。根據本文的測算結果,對于國際貿易中附加值不同的產品,應對相應進口國采取有差異的責任分攤份額,這也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④我國共同承擔一定比例的國際貿易碳排放責任,有助于國內借助應對氣候變化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方式轉軌,提升國際影響和國際地位。

      “共同責任”原則為達成我國節能減排和經濟進步雙贏目標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共同責任”的碳排放框架,可以幫助我們保留發展空間,并掌握一定的碳排放主動權。首先,發達國家消費者無止境的消費欲望以及工業化國家長期無限制排放是排放的重要誘因和基礎,而只有責任共擔,才能真正促使發達國家將理論義務轉化為實際行動。其次,由于我國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受到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制約,在共同責任視角下的碳排放責任分攤中,仍然承擔著相當比例的碳排放責任。因此,一方面,我國應以碳減排為契機,積極推動環境技術創新,爬升產業鏈高端;另一方面,也應著力構建貿易雙邊的氣候合作機制,包括增大增強“節能減排”技術轉讓、清潔發展機制(CDM)等節能環保合作項目的數量、規模、針對性和覆蓋面,實現經濟、環境的互惠互利。

      此外,對于國際貿易中附加值不同的產品,應對相應進口國采取有差異的責任分攤份額,這也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進口國將為低附加值產品承擔更多的碳排放責任,這將會限制發達國家無止境地將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到我國。總體而言,共同責任既可以保證我國在碳制約條件下國際貿易得以順利進行,又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效率提升提供了壓力和動力。從長遠來看,也只有通過自身產業調整,才能達到節能減排和經濟進步的雙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剛,葛興安, 邵詩洋, 等.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國道路[M].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1:7.[Wang Yigang,Ge Xingan,Shao Shiyang, et al. Path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Trade[M]. Beijing: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ublication, 2011: 7.]

      [2]王文舉,向其鳳. 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核算及責任分配[J].中國工業經濟, 2011, (10): 56-64.[Wang Wenju, Xiang Qifeng. Accounting and Responsibility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China Industial Economics, 2011, (10):56-64.]

      [3]Lin B Q, Sun C W. 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0, 38: 613-621.

      [4]Weber C L, Matthews H S. Embodied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in US International Trade 1997-2004[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41: 4875-4881.

      [5]Ahmad N, Wyckoff 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R].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 2003.

      [6]Gallego B, Lenzen M. A Consistent Inputoutput Formulation of Shared Consumer an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5, 17: 365-391.

      [7]周茂榮, 譚秀杰. 國外關于貿易碳排放責任劃分問題的研究評述[J]. 國際貿易問題, 2011, (6):104-113.[Zhou Maorong, Tan Xiujie.A Re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s on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1, (6):104-113.]

      [8]Gupta S, Bhandari P M. An Effective Allocation Criterion for 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1999, 27: 727-736.

      [9]Neumayer E. In Defence of Historical Accounta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3: 185-192.

      [10]Rothman D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Real Progress or Passing over the Buck?[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25:177-194.

      [11]Joseph E A.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alysis of U.S. StateLeve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05,14: 48-72.

      [12]Parikh J, Painuly J. Population, Consumption Pattern,and Climate Change: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from the South, Ambio. 1994, 23: 434-437.

      [13]Hamilton C, Turton H. Determinants of Emissions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2, 30: 63-71.

      [14]李麗平, 任勇, 田春秀. 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中國碳排放責任分析[J].環境保護, 2008, (6): 62-64.[Li Liping, Ren Yong, Tian Chunxiu.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 (6):62-64.]

      [15]樊綱, 蘇銘, 曹靜. 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研究, 2010, (1): 4-14.[Fan Gang, Su Ming, Cao Jing. Economic Analysis of Final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 (1): 4-14.]

      [16]吳先華, 郭際, 郭雯倩. 基于商品貿易的中美間碳排放轉移測算及啟示[J]. 科學學研究, 2011, (9):1323-1330.[Wu Xianhua, Guo Ji, Guo Qianwen. Enlightenment and Calculation of SinoUS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Based on Merchandise Trade[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 (9):1323-1330.]

      [17]Andrew R, Forgie V. A Threeperspective View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sponsibilities in New Zealand[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8:194-204.

      [18]Bastianoni S, Pulselli F M, Tiezzi E.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253-257.

      [19]McKerlie K, Knight N, Thorpe B. Advancing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anad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616-628.

      [20]Ferng J J. Alloca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2 over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enefit Principle and Ecological Defici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6:121-141.

      [21]Rodrigues J, Domingos T, Giljum S, et al. Designing an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9:256-266.

      [22]Lenzen M, Murray J, Sack F, et al.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 27-42.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第4篇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專門分支始于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后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于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并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此后,雷布津斯基、薩繆爾森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嚴密,形式完美。但這也是它的弱點所在。因為現實的世界畢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實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嚴峻的挑戰。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過實證研究對它關于國際貿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預測提出了疑問。戰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發達國家間(即要素稟賦相似國家間)的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即生產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產品之間)的貿易等。對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籌莫展。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于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相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魯格曼、格羅斯曼以及赫爾普曼為主要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創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諸多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理論的新穎、分析方法的獨到和解釋現實的能力逐步為大家所贊同,其地位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格羅斯曼、克魯格曼為此先后獲得了克拉克獎。該理論也被稱為“新貿易理論Neo—tradetheory”。

      二、新貿易理論的特點

      (一)全新的理論假設前提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的產物,其理論的假設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幾點:(1)規模收益不變;(2)各國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變;(3)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4)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兩種商品,即通常所稱的2×2×2模型。這些假設前提與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前提是一致的,在當時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生活主流的。然而,時過境遷,面對客觀現實,新貿易理論者意識到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已與當今社會經濟生活相去甚遠。他們認為:

      1.規模收益不再是不變的。現實世界中的許多商品是以遞增規模報酬生產的,并且這些行業(如汽車業、半導體業、計算機業等)構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商品生產的規模經濟可分為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和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兩個部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指公司水平上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的遞增性報酬以外部經濟的形式出現的情況。這種外部效應原則上可以來自任何經濟活動。比如說,日本電腦公司的生產率多半依賴于美國電腦業的大小——國際間的外部效應、日本半導體業的大小——產業間的效應以及日本本國電腦業的規模——國內產業的產出效應。但這些對公司間的經濟行為影響并不大,因為各公司都同時和同等程度地享受這種外部經濟效應帶來的益處,公司間的競爭行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響。重要的是公司的內部效應,即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例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較大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克服生產的不可分割性使生產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說,它能使用更專業化而更有效率的設備;同時,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費用并不隨著生產規模而變化,因此其每單位成本會隨著生產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現象就為大的規模提供優勢。例如,體積和表面積不成比例增長的關系刺激著加工工業中的管道、儲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內部規模經濟之所以重要,關鍵問題是,如果規模經濟持續存在,則平均成本總大于邊際成本,如果以邊際成本定價就意味著損失。因此,內部規模經濟不可避免地與競爭均衡發生了矛盾。也就是說,它必然與一個允許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市場結構相聯系。這就引出了新貿易理論與傳統理論的第二個不同假設前提。

      2.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價格受行為(即邊際成本定價行為)與非負的利潤不一致。因而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然而,對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西方經濟學迄今沒有一個一般性的理論。這涉及到兩個難點:一是具有市場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還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現實的回答是兩者都有。二是即使假定參與者之間是不合作的,一產業競爭的結果仍依賴于兩種因素進行不合作游戲的戰略變量及進入和退出該產業的條件。理論上游戲的戰略變量有兩個;一是產出——古諾假定,二是價格——伯蘭特假定。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理論一致的困難。新貿易理論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種市場結構:(1)可競爭市場(伯蘭特假定與無代價的無限制地進入和退出相結合);(2)古諾寡占(分進入限制使賺得利潤以及自由進入使利潤為零兩種情況);(3)壟斷競爭(伯特蘭假定與相異產品相結合,并分進入限制利潤存在以及自由進入利潤為零兩種情況),并指出,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在實證和規范兩個方面有關貿易的一些重要結論都有效,這也表明,即使沒有一個關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一般理論,形成一種存在規范經濟的貿易理論也是可行的。

      3.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2×2×2的模型雖然形式簡潔明了,但卻把事實過分簡單化了,以至忽視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況。新貿易理論則如實地把經濟世界劃分為J個國家、N個商品、M種要素(以后我們稱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現商品的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不確定的情況。

      至此,我們知道,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一系列幾乎全新的假設前提之上。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前提更貼切于當今的現實。

      (二)全新的結論

      1.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需求偏好和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決定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導出了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給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決定了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差異則是貿易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了兩國需求偏好與生產技術是相同的,得出兩國間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兩國相對要素報酬的差異,又直接導出了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相對要素報酬差異和相對商品價格三者在解釋貿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兩國間不存在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則兩國間的貿易不存在。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就不能由要素價格差異直接得出,必須加入生產技術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經濟規模的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不同,也就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決定的軌跡為,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相對要素價格差異,相對要素價格的差異和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差異(具體地說是產出水平的差異)共同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因此,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要素價格差異是等價的,但兩者與相對商品價格差異不再等價。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國家大小決定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貿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即使兩國間沒有要素稟賦的差異,由于經濟規模的不同也會出現貿易。這就解釋了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發達國家間存在大量貿易這一難題。

      2.貿易的商品模式。傳統的貿易理論根據2×2×2模型得出:一個國家將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該國相對豐饒和便宜要素的產品,而進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對稀缺和昂貴要素的產品。簡言之,這里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相對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相對密集型商品,另一國則相反。新貿易理論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當貿易商品數量大于要素數目時,兩國商品生產和商品貿易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國在一個生產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種商品,在另一個生產模式下則可能進口該商品。而生產模式卻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歷史原因決定的,如政府計劃等。下面我們假定存在兩個國家(甲、乙),兩種要素(K和L),3種商品(X、Y、Z),解釋這種可能情況。

      設全世界總資源為K=7,L=9。X、Y、Z的生產函數分別為:X=1K+3L;Y=2K+2L;Z=3K+1L。考慮:(1)資源集中于一國,則可生產X=2,Y=1,Z=1,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2)資源分布于兩國甲國為K=3,L=5,乙國為K=4,L=4,則以下兩種生產模式:①甲國(X,Y,Z)=(1,0,1),乙國(X,Y,Z)=(1,0,1);②甲國(X,Y,Z)=(1.5,0,0.5),乙國(X,Y,Z)=(0.5,1,0.5)都能使兩國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即生產模式是不確定的。并且在第一種情況下,甲國出口Y商品到乙國,第二種生產模式下,甲國從乙國進口Y商品。對一國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進口商品。即貿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確定的。

      3.貿易的要素模式。傳統貿易理論的貿易要素模式很簡單,貿易中要素的凈流動方向為:一國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要素,進口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即使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一國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凈流入國。原因是: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邊際成本定價原則。同時,如果由于規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進入受到限制,則規模報酬遞增的行為中存在著壟斷利潤(經濟租),當這些產業的商品出口到國外時,壟斷利潤將從國外獲得。而兩國獲得的壟斷利潤的幅度(即壟斷利潤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時,一國就可以利用獲得的壟斷利潤購買另一國商品,甚至可能達到進口所有要素的狀況。這部分解釋了當前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生產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產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和壟斷程度,以美國為例,在原鋁、電話電報器材、機動車、合成纖維等行業中,前四大公司的工業產量均占全行業的90%以上。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銷售額竟超過了挪威、希臘、芬蘭等中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憑借這些強大的壟斷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在世界市場上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而從初級產品生產國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間接地占有了這些國家的資源。隨著這種壟斷趨勢的加強,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4.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必然出口相對豐富要素密集型產品而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型產品。兩國間只存在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產品的貿易)不可能存在。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兩國要素稟賦相對差異越大,貿易量越大。當兩國要素稟賦無相對差異時,不存在相互貿易。現實情況卻不然,不僅許多產業內(如小汽車、機械、電子)等存在著大量貿易;而且戰后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更有甚者,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更快,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的。

      新貿易理論則引入了相異產品的概念來建立貿易模型。所謂相異產品是:我們確定了商品部門結構后,屬于這一商品部門的不同種類的產品。譬如說,我們確定“石英表”為一商品部門,則精工牌、北極星牌、海達牌等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種品牌的石英表均為“石英表”這一商品的相異產品(也稱“變體”),不僅如此,有更多的變體可以潛在地生產出來,例如,一年后可能會出現“夢想牌”、“虛構牌”石英表,這些都屬于新貿易理論相異產品的范疇。尤其重要的是,各種相異產品都能因其自身有價值(市場上總有一些人喜好這種變體)而存在,并且,相異產品各類越多,消費者可選擇余地越大,社會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國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由于規模的限制。變體的種類不可能很多,因為變體的數目越多,則生產規模越小,規模越小,規模經濟效益受到限制。變體種類將保持在與規模經濟權衡的水平上。開展貿易后,兩國市場合一,兩國分別生產幾種變體,互不重合,但總數目大于貿易前任一國的數目。在需求方面,由于可消費變體數目的增加將提高福利,兩國互相進口對方的變體。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并且,就貿易量而言,存在相異產品的世界經濟與傳統的貿易理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此時,國家相對規模對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大小越相似,產業內貿易量越大。就總的貿易量而言,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產業間貿易量)和國家相對規模(決定產業內貿易量)共同決定了貿易量。

      5.貿易利益。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不考慮貿易產生的動態利益,當存在著要素稟賦相對差異的兩國分別進行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然后進行貿易,則雙方都能獲利。這種靜態的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經濟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只能在一種次優狀態下運行。但相比于各國自給自足的情況,開展貿易后,全世界的總體福利水平提高。這不僅得自于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且由于存在以下的潛在得益:(1)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生產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國家生產,使商品價格下降。(3)生產的合理化。貿易的開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優化。(4)產品多樣性。貿易使世界市場遠大于國內市場,可選擇的變體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貿易理論也指出,對一國而言,也存在著貿易受損的可能性。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這是因為本國生產效率低于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敗),而貿易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補償這種收縮帶來的規模經濟損失和壟斷利潤損失(此時壟斷利潤由外國獲得)時,貿易使本國受損,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視的是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貿易理論幾乎在國際貿易的所有理論問題上修正了傳統貿易理論得出的結論,較好地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貿易現象,稱其為“新”并不為過。

      三、新貿易理論的理論和政策意義評價

      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克魯格曼則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中。但這一模型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此,它甚至影響到了發展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在這一模型中,有一對規模經濟和產品多樣化之間的沖突,如生產很多種產品,則生產規模小,生產率低,反之亦然。市場競爭會調和這對沖突,找到一個均衡的產品種類數和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很大,則人們有更大的余地來平衡這對沖突。這一理論的直觀意義是:美國經濟規模比澳洲大,所以增長的潛力更大,以高速公路和電視臺兩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為例,美國2億多人共用三四個全國電視網,而澳大利亞2000萬人共用4個電視網,結果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電視臺固定費用要高得多。將此引申,由于國際貿易會使世界市場的總規模擴大,所以國際貿易會使生產率和產品種類數同時增加。而且會減少規模經濟帶來的壟斷性,因而減少不可避免的壟斷造成的信息歪曲。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高速公路費用也比美國高得多。而且根據這一理論,在保持國家的情況下,建立歐共體那樣的生產要素較自由流動的經濟共同體,就能一定程度上減緩規模經濟和品種多樣化這一對矛盾,促進各國共同的經濟發展。這似乎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找到了一個不損人利已的正當理由。

      在貿易政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這種理論把政府的政策加進了傳統的納什對策問題,其政策意義是反當前自由化潮流的,也與臺灣、香港的成功的非對策自由化貿易政策的經驗相沖突。連這種理論的創立者克魯格曼也承認,對策貿易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推行,一定弊大于利。

      相反,新貿易理論中關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的不確定性問題以及國際商品中存在“經濟租”(即壟斷利潤)的問題的提出能給我們一些借鑒意義,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具有指導價值。

      由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是不確定的,一國政府就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目標,通過適當的干預,較靈活地調整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生產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以我國的汽車工業為例。汽車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要素相對匱乏。根據傳統的貿易理論,我國不應該大規模進行汽車工業的生產,而應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專業化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輕工業品等。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汽車市場潛力很大,在今后不長的時間內汽車工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如果大部分依賴進口,則會喪失國民經濟的自。因而,保護是不容置疑的。傳統的理論上的依賴的幼稚產業保護論。但它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幼稚產業如何選擇;二是采取何種保護措施。因此,這一理論的可操作性不強。根據新貿易理論,我們則可以很好地克服這兩個弱點。首先,幼稚產業的選擇不再成為問題,因為我們可以靈活地調整生產模式,使我們期望的保護對象得到充分發展。其次,要對這一對象進行保護,就不能單純地采取傳統高額關稅的辦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更多地是造成價格信息扭曲和低效率),而必須采取政府管制的措施,使這一產業相對對集中,形成規模經濟。我國12億人口,汽車工業市場潛力很大,發揮規模經濟的潛力也很大。因此,政府管制引導產業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應是我國保護和發展汽車工業的主導措施。

      “經濟租”存在的問題以上已有過一些理論上討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其政策意義。當沒有對外貿易時,一國的“經濟租”是生產者向消費者獲得的超額利潤,只是財富在一國不同的集團間的重新分配。而一旦加入了國際貿易行列,則牽涉到財富在不同國家間的分配問題。由于各國都是國家,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然而一味地保護和封閉又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貿易理論,發達國家通過規模經濟優勢和壟斷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這種規模經濟和壟斷優勢主要源自國家的大小和經濟規模。根據平等的國際政治關系的原則,國家大小不應成為一國侵占別國利益的依據。因此,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發展中國有理由要求適當程度的關稅保護,使發達國家的超額利益部分回流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不得以自由貿易為借口,限制發展中國的權利。

      四、新貿易理論的地位和一點缺憾

      首先,我們認為,新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發展而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貿易理論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下的2×2×2模型不過是新貿易理論J×N×M模型的一個特例,事實上,傳統的貿易理論仍能夠解釋一部分貿易現象。即使在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新貿易理論指出,只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將規模經濟和壟斷產生的壟斷利潤,看成是“企業家才能”這種虛擬要素的報酬(這種假設不盡合理),那么貿易商品所體現的要素凈含正確量仍反映了國家間的相對要素稟賦差異。也就是說,新貿易理論兼容了傳統貿易的正確結論,并有新的發展,從本質上說,是將傳統貿易理論的相對要素稟賦原理修正為相對要素稟賦和規模經濟優勢原理。

      其次,我們說,新貿易理論沒有否定比較利益原則。事實上,它也無法否定比較優勢原則,因為“取長補短,發揮優勢”是世之公理。問題是比較優勢從何而來。新貿易理論指出,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是比較優勢的來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規模經濟優勢帶來的比較優勢。而規模經濟優勢不僅取決于國家大小和國家經濟規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對產業的干預情況。因此,在這一點上,新貿易理論又擺脫了完全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陰影,強調了人的行為的重要性,這和當前的主流經濟學是相通的。

      國際貿易的理論問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國際商法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為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已經明確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獨立學院如何以新一輪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為契機,在經濟管理類專業內部加強國際商法課程建設,加快經濟管理類各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融合,對于獨立學院加快教學轉型,提升自身辦學優勢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關于社會對國際商法的需求及教學目標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輸出社會需求的人才。與法理學等基礎理論法學課程不同,國際商法課程本身就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應當更加注重回應社會和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貿企業的需求為例,我國外貿企業需要的專業法律服務包括:進行經營管理、業務運作方面的法律籌劃;協助設計企業各種貿易安排,提供企業對外貿易談判、簽約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務,提供我國對外貿易法律、政策的咨詢解答,出具法律意見書;企業對已經出現的國際商務糾紛提出解決方案,出具律師函,參與聽證、復議、仲裁、訴訟事務等等。其中,涉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服務又是企業需求的重點所在。國際貨物買賣相對于國內貨物買賣而言有兩項突出特點。第一,交易對象和交易內容更為復雜。一方面,外貿企業面對的客戶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包括境內主體(國內工廠、貨代物流、外管銀行、海關港務、質檢工商、外貿保險、展會展覽等),還包括境外主體(外貿企業、航運企業)。另一方面,國際貨物買賣并不是單一的合同關系,而是一個以國際貨物買賣為主干的合同體系,包括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運輸合同、貨運合同、信用證及其他銀行支付工具、保險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風險更為兇險。現行的國際買賣規則是英美等貿易強國建立、完善起來的,現今的國際貿易規則通常以英美法律來解釋,爭議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轄或仲裁。我國企業大規模地參與國際貿易的時間相對短暫,企業從業人員對國際貿易領域、航運領域被廣泛采用的“游戲規則”掌握不夠。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約,很少有企業設專職律師(或兼職法律顧問)進行法律把關和風險預防,在國際貿易交往中屢屢陷入吃虧上當的被動地位。第三,法律爭議的處理更為棘手。在國際貨物買賣領域,解決國際爭議的成本和代價遠遠高于國內爭議。這是因為涉外仲裁或訴訟不僅耗時長、費用高昂,勝訴后的執行難度也遠大于國內判決或仲裁裁決的執行。有時候,各種費用甚至已經高出貿易企業從訴訟或仲裁中可得的預期利益,因而迫使貿易企業放棄索賠,甘愿利益受損。跨法域管轄和不可避免的法律沖突,以及法律適用不同導致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認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國際貨物買賣糾紛的處理難度。這些都需要熟稔國際貿易實務規則、國際慣例和相關法律的專業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層次性及國際商法的教學目標

      有研究表明,社會對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層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職業教育、法學教育。[1]筆者認為,結合法律教育的層次性理論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把握獨立學院國際商法的教學目標。

      從教學目標來看,公辦全日制本科大學(學院)針對法學專業開設的國際商法課程應當屬于法學教育的層次,這一層次教育的優勢是明顯的,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學基礎知識扎實,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有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現實應用能力和實戰能力而言,“正統”的法學教育輸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優勢。雖然很多院校的法學教育目標中也含有“通才”、“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從其教學實踐來看,多數法學院校的國際商法課程沿襲的仍然是大陸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學、解釋法學的模式,以立法文本為綱而非以案例為線索展開。其案例教學也多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講授為主,介紹案情、分析案情并給出答案都由教師完成。陳舊的教學模式加上法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分析和解決現實法律問題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許多法律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仍然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培訓或者訓練后才能從事法律職業活動。

      我國當前的法律職業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為指向的法律職業資格教育。司法考試不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識,還要考生靈活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或者評價法律問題和社會現象。司法考試的考核目標決定了我國的法律職業教育比法學教育更注重對學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養,更符合國際商法課程應用性、實踐性的特點。近年來,各高等學校在國際商法課程中進行了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些都是基于法律職業教育的模式提高學生法律思維的有益嘗試。當然,就國際司法考試中所涉及的國際商法的知識點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而言,對于不具備任何法學基礎知識且未來不以法律為主要職業背景的學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現實的。

      從表面上看,現今獨立本科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的國際商法課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學院或法律系開設,由法學專職教師承擔,在培養計劃中,它也多以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的面貌出現。實際上,就其性質而言,這些院校的國際商法課程仍舊是大學生法制教育課程的性質。當然,這種法制教育課程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和各專業專業教育的關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礎的法律常識和知識。而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國際商法課程是結合經濟管理專業教育進行的一種輔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稱之為法律素質教育,它普及的是國際商事方面的有關法律、慣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國際商法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融合,因而系統性和理論性較之法學教育偏弱。

      筆者認為,鑒于國際商法課程本身專業性強,知識點覆蓋面廣的特點,僅僅將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目標設置為法制教育還不夠,而應當是以法制教育為主要目標,同時融入一定的法律職業教育特色。具體而言,就是要把課程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理解和運用法律條文,在自身專業領域具備相應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這個意義來說,相對于傳統的政法院校而言,獨立學院的國際商法課程具有目標明確,與學生未來工作需求對口銜接更加緊密等先天優勢;相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獨立學院無論是在生源、師資,還是在配套的法學課程設置、職業實訓平臺基礎方面更有利于國際商法教學改革的開展。

      二、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內容

      (一)國際商法學科獨立性的爭論及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內容

      對于國際商法的地位這一理論問題,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認識。[2]否認國際商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的觀點認為,國際商法與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國際貿易法的調整對象多有交叉重合之處,因而國際商法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理論上的爭議直接影響到國際商法課程的課程定位和教學內容的確定,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國際商法課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貿易的法律和制度?筆者認為,在“私法的公法化”趨勢日漸明顯的當代,為了解決發生在市場經濟中的實際問題,除了有平等主體之間的商務行為以外,還需要政府對其進行管理監督,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之后更強調政府提供的服務。這就意味著,涉外貿易法律領域中也一直存在著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國際商法課程是否涵蓋國際服務貿易關系、國際技術貿易關系和國際投資貿易關系?這三塊內容多為傳統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法[3]教學指涉。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技術貿易近年來的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已經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的兩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通過到服務所在地設立辦事處、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營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動的方式提供服務,從而造成企業的流動,導致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界限日益模糊。[4]現今法律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導致法律部門亦不再像以往那樣涇渭分明。獨立本科非法學專業在沒有其他國際法課程可供學生選擇的情況下,不必過多地關注法學學科之間的“地盤之爭”,而應當在國際商法課程中盡量全面地展現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發展。在學時充足的前提下,國際商法課程應當盡量完整地涵蓋國際貨物貿易法、國際服務貿易法和技術貿易法。其國別法教學不僅應當包括國際商事組織和國際商事行為法,還應當包括與此相關的政府管理經濟、服務于經濟的公法內容。如果學時不充足,教學也應至少涵蓋國際商事組織法、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國際貨物保險法、國際貿易支付法和國際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國際商法課程與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結合

      從教學內容來看,當前獨立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國際商法課程,與專業結合得并不緊密。從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教材的名稱會冠以“經管類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高等職業教育經濟管理類專業教材”的字樣,但從內容看,這些教材的體例編排和章節內容仍然沿襲的是法學專業理論教材,側重于國際商事法律理論知識、概念的傳授和對各國商法的異同比較。能大量列舉當今國際貿易和商務仲裁實務的,能體現國際商法和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國際結算課程)之間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見。這使得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對本已遠離社會生活的國際商法課程產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從課堂實施的過程上看,由于承擔國際商法課程教學的教師大多是法學專業教師,課堂教學多采用的是概念講解、理論介紹、法律解釋等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此外,法學專業教師往往不具備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很難將學生學過的專業課程與國際商法課程銜接起來,在比較各門課程異同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特色教學。缺乏現實性和融通性的教學內容很難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發生的國際商事涉法環境之中,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實際上,國際商法課程與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貨運、國際市場營銷、報關實務等)在教學內容上是存在重合之處的。以國際商法課程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國際商法是在國際貿易實踐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現實中,國際商法課程的內容也是以國際貿易實務的各個環節而展開的。特別是國際貿易買賣合同的磋商、詢盤、發盤、還盤、接受、履約環節,不僅涉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談判技巧和履約技巧等實務操作知識,還涉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依據、合同條款的內容、合同訂立和履約過程中法律風險的防范等國際商法的知識。只不過國際貿易實務主要教授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各個環節的操作方法,而國際商法著眼于各貿易環節法律依據的學習和法律風險的防范。此外,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結算課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標準都是以眾多國際商事公約、國際商事慣例為依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商法課程是完全有可能與經濟管理類成熟的專業課程進行融通后實施教學的。

      (三)國際商法課程與其他法律類課程的結合和分工

      目前,獨立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除國際商法以外,還普遍開設了經濟法、國際稅法、國際金融法、國際投資法學等法律類課程。其中,國際商法國際稅法、國際金融法和國際投資法學均為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分支,因此國際商法與其他幾門法律類課程是并列的關系,在教學內容上并沒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處,而經濟法課程和國際商法課程就存在著某些教學內容的重合與交叉。如國際商事組織法和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重合,國際貨物買賣法和經濟法中的合同法、物權法、票據法重合,國際商事仲裁法和經濟法中的仲裁與訴訟重合。總體而言,經濟法和國際商法課程肩負的使命不同,經濟法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介紹我國國家政府干預、調控和協調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各項法律規范,其重點是普及法律常識和法律知識。而國際商法在于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過程中的交易規則和法律規范。經濟法主要講授的是我國國內的法律規范,而在國際商法則需要進行各國商法的比較法教學,尤其是比較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國際商事上的交易規則和法律規范,包括比較各國國內法、國際公約和國際商事慣例。在獨立本科學院的教學安排上,經濟法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大多開設在國際商法課程之前;而國際商法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是對經濟法課程內容的深化和視野的拓展。可見,獨立本科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內的法律課程之間應當是互為補充、各有側重的關系,在課程設置上應當做到有機結合和合理分工。

      三、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網絡教學法

      網絡教學法的開展對國際商法與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一些獨立本科學院已經具備了開展網絡教學的良好基礎。作為對課堂教學的補充,這些學校已經針對部分核心專業課程與專業教學軟件公司聯合開發了仿真實訓平臺,比較典型的如POCIB國際貿易從業技能綜合實訓項目、SimTrade外貿實訓平臺、SimForwarder國際貨代實訓平臺等。相對于傳統的多媒體課堂教學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發或教師自己創建的網絡學堂而言,這些專業實訓平臺的優勢顯著。第一,適用面更加廣泛,不僅可供校內學生各自單獨使用,還可供校內甚至校際間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技能競賽時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強大,不僅有理論教學課程系統支持教師的日常教學并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的需求,有可供人機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擬實務教學系統提高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還有考務管理系統支持教師測評教學效果或學生自測反饋。筆者認為,這些專業實訓項目或平臺不僅為國際商法教學網絡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國際商法與其他專業課程相融合的現實基礎。國際商法課程的有關內容完全可以穿插補充在上述實訓平臺的各個模塊之中。具體而言,就是在國際商法網絡教學實施的初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實訓平臺中的內容進行備課,也可以在講課時靈活結合平臺提供的各項功能,讓學生意識到國際商法與其他專業課的相關性。在網絡教學實施比較成熟之后,可以把國際商法教學中實施的比較成熟的內容逐漸添加到實訓平臺的相關環節中,實現專業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體化實訓。專業課程和國際商法課程基本應用技能、基本業務技能的實訓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國際商法涉法環境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國際商法教師課程群意識,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專業教育的傳統教學方式。實踐證明,它對培養學生尤其是非法律專業學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問題和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在國際商法教學中,大力發展和推廣案例教學法是市場提出的要求。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適用還應當與不同的學校和專業而有所區別。

      1.案例的選擇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關法律關系內容和形式。對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原理、法律適用的方法和原則等。而典型案例的選擇首先應當服從于教學的目的與要求。國際商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法的開展應當始終圍繞著深化學生對基本法律條文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增強學生法律風險的防范意識這一基本的教學目的進行。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當甄別案例是否能準確反映本課程的各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否與概念、法理、法條等理論知識具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是否對于成文法具有補充作用。此外,在進行比較商法教學時,應當盡可能避免直接對比法條。比較理想的做法是選取一個典型案例,綜合不同國家(特別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規定推導出不同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和本質。

      其次,案例需要經過適當剪裁。國際商法課程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所選案例的體量要大小合適,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實太過復雜。特別是對于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法律關系錯綜復雜的案件容易造成學生過多關注案例的枝節,同時又找不到關鍵問題。教師在準備教學案例時有必要對真實案例進行適度加工和剪裁,將與關鍵法律理論無關的細節全部剔除。這項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質,快速深化對相關法律條文的理解。當然,教師在改編案例基本事實時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實的完整和真實,不能無原則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實性。

      2.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模式

      根據學生參與程度和具體實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學法可劃分為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視聽演示、網絡教學、庭審觀摩、模擬法庭、診所教學、實習教學幾種基本模式。由于各國法在形式上的特點及法律文化歷史傳統方面的差異,案例教學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國家更為成熟,能更多地更嫻熟地采取網絡教學、庭審觀摩、診所教學和實習教學等模式。我國法學教育沿襲的是成文法國家的傳統,進行案例教學時也是以教師在課堂上介紹案情、講解、評述案例為主。在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下,教師從案情的介紹到問題的提煉甚至問題的回答均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參與案例準備和深入思考、討論的機會較少。這在國際商法教學中體現得尤其突出。筆者認為,受到師生資源和教學條件等的限制,獨立學院為國際商法課程單獨開展模擬法庭、診所教學并不現實。但是,依托經濟管理專業實訓平臺等校內、外網絡資源開展案例教學卻是這部分獨立學院的優勢所在。由于實訓平臺的相關模塊是為經濟管理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設計的,學生比較熟悉,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具體的做法是,在某門專業課程實訓平臺的相關模塊中就國際商法課程每個章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事先一個或者兩個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該案例可以由教師擬定,也可以鼓勵學生結合經濟管理相關專業課程的主題自選)。案例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專業課程和國際商法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關聯與對比,也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爭點,組織學生站在各方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討論如何防范法律風險。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課前自學過程形成書面材料供課堂學習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校和不同專業案例教學法雖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應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為主,同時,應當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的知識傳授,兩者必須結合進行。這也是國際商法課程融入法律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

      [ 注 釋 ]

      [1] 黃曉亮.論法律教育的層次性[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聰.國際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 亚洲美女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 www.亚洲精品.com|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