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概括概述; 發展前景

      前言

      所謂繼電保護技術就是指研究電力系統故障和危及安全運行的異常工況,以探討其對策的反事故自動化措施。

      一、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現狀

      與當代其他的新興科學技術相比,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是相當古老了,然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作為一門綜合性科學又總是充滿青春活力,處于蓬勃發展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科學技術,又與電力系統的發展息息相關。它以電力系統的需要作為發展的泉源,同時又不斷地吸取相關的科學技術中出現的新成就作為發展的手段。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過程充分地說明了這一論點。

      二、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史

      隨著電力系統的出現,繼電保護技術就相伴而生。由于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余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以數字式計算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小型計算機實現繼電保護的設想,但是由于當時計算機的價格昂貴,同時也無法滿足高速繼電保護的技術要求,因此沒有在保護方面取得實際應用,但由此開始了對計算機繼電保護理論計算方法和程序結構的大量研究,為后來繼電保護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體管繼電保護蓬勃發展和廣泛采用的時代。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90年代,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發展到了微機保護時代,也是繼電保護技術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第四代。1984 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于1989、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從此以后,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我國繼電保護技術已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在19世紀末已開始利用熔斷器防止在發生短路時損壞設備,建立了過電流保護原理,1905-1908 年研制出電流差動保護,自1910年起開始采用方向性電流保護,于19世紀20年代初生產出距離保護,在30年__代初已出現了快速動作的高頻保護。由此可見,從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上看,到本世紀20年代末普遍應用的繼電保護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迄今在保護原理方面沒有出現突破性發展。從實現保護裝置的硬件看,從1901年出現的感應型繼電器至今大體上經歷了機電式、整流式、晶體管式、集成電路式、微型計算機式等發展階段。縱觀繼電保護將近100年的技術發展史可以看出,雖然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早已提出,但它總是根據電力系統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從相關的科學技術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中發展和完善自身。

      三、繼電保護的發展階段

      總的看來,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兩次飛躍。三個階段是機電式、半導體式、微機式。第一次飛躍是由機電式到半導體式,主要體現在無觸點化、小型化、低功耗。第二次飛躍是由半導體式到微機式,主要在數字化和智能化。顯而易見,第二次飛躍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它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當前正面臨第二次飛躍的大好機遇,因此應該立足于充分發揮微機保護的智能作用,根據電力系統發展的需要,利用相關技術的新成就,把繼電保護技術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四、結束語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繼電保護 可靠性 風險研究

      電力覆蓋范圍的逐漸擴大,需要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防止事故的發生,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的運行,是當前電力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繼電保護的可靠性需要對繼電保護進行風險評估,分析繼電保護的可靠性。

      1 關于繼電保護

      1.1 繼電保護的工作原理

      繼電保護存在的風險性,需要對繼電保護的工作原理和裝置要求做出分析。從繼電保護的工作理論判斷,繼電保護裝置可以區分被保護元件的運行狀況,在發生故障的時候,對故障做出區內和區外的辨別,對比整個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前后的監測數據,根據電氣量的變化,做出判斷和處理,實現對繼電的保護功能。

      1.2 繼電保護的工作裝置

      對繼電保護進行風險評估,要根據繼電保護的工作裝置和相應的配備設置,在技術上提高對繼電保護的速動性、選擇性、可靠性和靈敏性,降低繼電保護的風險評估難度,完成對繼電保護的風險評估輔助措施。

      (1)繼電保護的選擇性:當電力系統發生設備或者線路短路的情況時,繼電保護會對發生故障的設備進行保護和故障切除,發揮繼電保護的選擇,實行對繼電保護的風險評估。如果繼電保護的選擇性出現故障,會增加電力系統全面癱瘓的風險。(2)繼電保護的速動性:繼電保護的速動性是繼電保護工作裝置的另一個要素,是通過繼電保護裝置及時有效的切除故障,減少電流過大和電壓較低狀態下設備的運行時間,避免設備的損壞,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功能。良好的繼電保護裝置的速動性,可以減少繼電保護的風險性。(3)繼電保護的靈敏性:繼電保護的靈敏性體現在,在保護的范圍內,當電氣設備或者線路發生故障,電力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繼電保護的靈敏性反應能力。繼電保護靈敏性的靈敏系數,提供了有效的繼電保護風險評估參數,保證電力系統在規定范圍內,無論發生任何故障,都能夠準確及時的做出反應。(4)繼電保護的可靠性: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包括繼電保護的安全性和信賴性。安全性是繼電保護不誤動,就是在繼電保護過程中,在不需要動作時不發生動作,而信賴性是繼電保護不拒動,是指在規定的保護范圍內對發生了故障的動作進行可靠性動作。根據理論研究結果,發現繼電保護的誤動和拒動都會對電力系統造成危害,對繼電保護的工作裝置進行合理、安全和高效的保護,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速動性、靈敏性和選擇性的性能。

      1.3 對繼電器的選擇

      繼電器是繼電保護裝置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繼電保護對風險評估的一個項目參考。繼電器決定了繼電保護的潛在風險,選擇正確、合適和高品質的繼電器,排除環境使用的不同、輸入信號的不同和參量輸入的不同、負載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的發揮繼電器的安全作用,實現電力系統的良性發展。

      2 提高繼電保護可靠性的方法

      (1)嚴格控制質量:在制造和選購過程中要嚴格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質量管理,提高繼電保護裝置設備的質量。(2)保證繼電保護裝置定值區的正確性:重視繼電保護裝置的檢驗。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的檢驗,保證繼電保護裝置定值區的正確性,嚴格的對檢驗工作進行管理。(3)完善繼電保護設備:對校驗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和維修,完善電力系統。結合配電自動化,對故障實施快速隔離,逐漸完善電力系統的的繼電保護設備和繼電保護技術設施。(4)提高處理故障的能力:制定事故解決措施,提高繼電保護裝置的可靠性。經常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檢查,檢查的時候,確定設置的正確性和精確性,杜絕繼電保護的保護拒動和誤動隱患。

      3 關于繼電保護的風險性

      3.1 風險評估的定義

      風險評估是在發生風險事件前或者發生風險事件后,都會對生活、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影響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簡單來說,風險評估就是對事件造成的影響或者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測評。

      3.2 在繼電保護中影響風險評估的因素

      電力系統發生故障風險和電力系統的負載率,線路平均負載率和波動系數有關。例如,系統負載率是0.375或者0.467的時候,發生故障的風險值很小;如果系統負載率變大,線路的平均負載率和波動系數就會增加故障風險值的可能性。線路平均負載率和波動系數過大,故障風險值也會變大(如圖1)。

      根據分析數據顯示,保證系統負荷的均勻分布,才能降低風險故障值。所以,系統操作人員在運行電網系統的時候,使系統總負荷保持分布均勻的狀態,可以有效的降低電力系統發生故障的風險性。

      3.3 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電力系統容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加大了多重故障和災害天氣引發的風險,目前電力系統面臨的嚴重挑戰就是大范圍斷電現象的產生。所以,對電力系統進行風險評估,需要掌握突發事故和天氣災害發生的規律和機理,做好預防和監管工作。

      4 結語

      繼電保護是電力系統的重要條件,是保證電網安全運行的重要因素。對繼電保護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因素、原理進行充分了解,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維護,才能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繼電保護現狀發展

      1繼電保護發展現狀

      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余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

      建國后,我國繼電保護學科、繼電保護設計、繼電器制造工業和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從無到有,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先進國家半個世紀走過的道路。50年代,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創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國外先進的繼電保護設備性能和運行技術[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繼電保護理論造詣和豐富運行經驗的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對全國繼電保護技術隊伍的建立和成長起了指導作用。阿城繼電器廠引進消化了當時國外先進的繼電器制造技術,建立了我國自己的繼電器制造業。因而在60年代中我國已建成了繼電保護研究、設計、制造、運行和教學的完整體系。這是機電式繼電保護繁榮的時代,為我國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50年代末,晶體管繼電保護已在開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體管繼電保護蓬勃發展和廣泛采用的時代。其中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究的500kV晶體管方向高頻保護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晶體管高頻閉鎖距離保護,運行于葛洲壩500kV線路上[2],結束了500kV線路保護完全依靠從國外進口的時代。

      在此期間,從70年代中,基于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集成電路保護已開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到90年代初集成電路保護的研制、生產、應用仍處于主導地位,這是集成電路保護時代。在這方面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電路工頻變化量方向高頻保護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集成電路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也在多條220kV和500kV線路上運行。

      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華中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都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5],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于1989、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也于1991年通過鑒定。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微機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西安交通大學與許昌繼電器廠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也相繼于1993、1996年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我國繼電保護技術已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2繼電保護的未來發展

      繼電保護技術未來趨勢是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保護、控制、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發展。

      2.1計算機化

      隨著計算機硬件的迅猛發展,微機保護硬件也在不斷發展。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硬件已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從8位單CPU結構的微機保護問世,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到多CPU結構,后又發展到總線不出模塊的大模塊結構,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廣泛應用。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微機保護也是從8位CPU,發展到以工控機核心部分為基礎的32位微機保護。

      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一開始就研制了16位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已得到大面積推廣,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護硬件系統。東南大學研制的微機主設備保護的硬件也經過了多次改進和提高。天津大學一開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1988年即開始研究以32位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保護、控制、測量一體化微機裝置,目前已與珠海晉電自動化設備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種功能齊全的32位大模塊,一個模塊就是一個小型計算機。采用32位微機芯片并非只著眼于精度,因為精度受A/D轉換器分辨率的限制,超過16位時在轉換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難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機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頻率和計算速度,很大的尋址空間,豐富的指令系統和較多的輸入輸出口。CPU的寄存器、數據總線、地址總線都是32位的,具有存儲器管理功能、存儲器保護功能和任務轉換功能,并將高速緩存(Cache)和浮點數部件都集成在CPU內。

      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它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這就要求微機保護裝置具有相當于一臺PC機的功能。在計算機保護發展初期,曾設想過用一臺小型計算機作成繼電保護裝置。由于當時小型機體積大、成本高、可靠性差,這個設想是不現實的。現在,同微機保護裝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機的功能、速度、存儲容量大大超過了當年的小型機,因此,用成套工控機作成繼電保護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將是微機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學已研制成用同微機保護裝置結構完全相同的一種工控機加以改造作成的繼電保護裝置。這種裝置的優點有:(1)具有486PC機的全部功能,能滿足對當前和未來微機保護的各種功能要求。(2)尺寸和結構與目前的微機保護裝置相似,工藝精良、防震、防過熱、防電磁干擾能力強,可運行于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總線或PC總線,硬件模塊化,對于不同的保護可任意選用不同模塊,配置靈活、容易擴展。

      繼電保護裝置的微機化、計算機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對如何更好地滿足電力系統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尚須進行具體深入的研究。\

      2.2網絡化

      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和數據通信工具已成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支柱,使人類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它深刻影響著各個工業領域,也為各個工業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為止,除了差動保護和縱聯保護外,所有繼電保護裝置都只能反應保護安裝處的電氣量。繼電保護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縮小事故影響范圍。這主要是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數據通信手段。國外早已提出過系統保護的概念,這在當時主要指安全自動裝置。因繼電保護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響范圍(這是首要任務),還要保證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每個保護單元都能共享全系統的運行和故障信息的數據,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閘裝置在分析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協調動作,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顯然,實現這種系統保護的基本條件是將全系統各主要設備的保護裝置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亦即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對于一般的非系統保護,實現保護裝置的計算機聯網也有很大的好處。繼電保護裝置能夠得到的系統故障信息愈多,則對故障性質、故障位置的判斷和故障距離的檢測愈準確。對自適應保護原理的研究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實現保護對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自適應,必須獲得更多的系統運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實現保護的計算機網絡化,才能做到這一點。

      對于某些保護裝置實現計算機聯網,也能提高保護的可靠性。天津大學1993年針對未來三峽水電站500kV超高壓多回路母線提出了一種分布式母線保護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這種裝置。其原理是將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分散成若干個(與被保護母線的回路數相同)母線保護單元,分散裝設在各回路保護屏上,各保護單元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每個保護單元只輸入本回路的電流量,將其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其它所有回路的保護單元,各保護單元根據本回路的電流量和從計算機網絡上獲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電流量,進行母線差動保護的計算,如果計算結果證明是母線內部故障則只跳開本回路斷路器,將故障的母線隔離。在母線區外故障時,各保護單元都計算為外部故障均不動作。這種用計算機網絡實現的分布式母線保護原理,比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原理有較高的可靠性。因為如果一個保護單元受到干擾或計算錯誤而誤動時,只能錯誤地跳開本回路,不會造成使母線整個被切除的惡性事故,這對于象三峽電站具有超高壓母線的系統樞紐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機保護裝置網絡化可大大提高保護性能和可靠性,這是微機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

      2.3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在實現繼電保護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保護裝置實際上就是一臺高性能、多功能的計算機,是整個電力系統計算機網絡上的一個智能終端。它可從網上獲取電力系統運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數據,也可將它所獲得的被保護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數據傳送給網絡控制中心或任一終端。因此,每個微機保護裝置不但可完成繼電保護功能,而且在無故障正常運行情況下還可完成測量、控制、數據通信功能,亦即實現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目前,為了測量、保護和控制的需要,室外變電站的所有設備,如變壓器、線路等的二次電壓、電流都必須用控制電纜引到主控室。所敷設的大量控制電纜不但要大量投資,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復雜。但是如果將上述的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的計算機裝置,就地安裝在室外變電站的被保護設備旁,將被保護設備的電壓、電流量在此裝置內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到主控室,則可免除大量的控制電纜。如果用光纖作為網絡的傳輸介質,還可免除電磁干擾。現在光電流互感器(OTA)和光電壓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試驗階段,將來必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應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況下,保護裝置應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應放在被保護設備附近。OTA和OTV的光信號輸入到此一體化裝置中并轉換成電信號后,一方面用作保護的計算判斷;另一方面作為測量量,通過網絡送到主控室。從主控室通過網絡可將對被保護設備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體化裝置,由此一體化裝置執行斷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學提出了保護、控制、測量、通信一體化問題,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一個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裝置。

      2.4智能化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如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進化規劃、模糊邏輯等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在繼電保護領域應用的研究也已開始[7]。神經網絡是一種非線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難以列出方程式或難以求解的復雜的非線性問題,應用神經網絡方法則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輸電線兩側系統電勢角度擺開情況下發生經過渡電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線性問題,距離保護很難正確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別,從而造成誤動或拒動;如果用神經網絡方法,經過大量故障樣本的訓練,只要樣本集中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則在發生任何故障時都可正確判別。其它如遺傳算法、進化規劃等也都有其獨特的求解復雜問題的能力。將這些人工智能方法適當結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學從1996年起進行神經網絡式繼電保護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在繼電保護領域必會得到應用,以解決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3結束語

      建國以來,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經歷了4個時代。隨著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國內外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為:計算機化,網絡化,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和人工智能化,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艱巨的任務,也開辟了活動的廣闊天地。

      作者單位:天津市電力學會(天津300072)

      參考文獻

      1王梅義.高壓電網繼電保護運行技術.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1981

      2HeJiali,ZhangYuanhui,YangNianci.NewTypePowerLineCarrierRelayingSystemwithDirectionalComparisonforEHVTransmissionLines.IEEETransactionsPAS-103,1984(2)

      3沈國榮.工頻變化量方向繼電器原理的研究.電力系統自動化,1983(1)

      4葛耀中.數字計算機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繼電器,1978(3)

      5楊奇遜.微型機繼電保護基礎.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6HeJiali,Luoshanshan,WangGang,etal.ImplementationofaDigitalDistributedBus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1997,12(4)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繼電保護現狀發展

      1繼電保護發展現狀

      電力系統的飛速發展對繼電保護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又為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繼電保護技術得天獨厚,在40余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發展的4個歷史階段。

      建國后,我國繼電保護學科、繼電保護設計、繼電器制造工業和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從無到有,在大約10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先進國家半個世紀走過的道路。50年代,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創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國外先進的繼電保護設備性能和運行技術[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繼電保護理論造詣和豐富運行經驗的繼電保護技術隊伍,對全國繼電保護技術隊伍的建立和成長起了指導作用。阿城繼電器廠引進消化了當時國外先進的繼電器制造技術,建立了我國自己的繼電器制造業。因而在60年代中我國已建成了繼電保護研究、設計、制造、運行和教學的完整體系。這是機電式繼電保護繁榮的時代,為我國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50年代末,晶體管繼電保護已在開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體管繼電保護蓬勃發展和廣泛采用的時代。其中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究的500kV晶體管方向高頻保護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晶體管高頻閉鎖距離保護,運行于葛洲壩500kV線路上[2],結束了500kV線路保護完全依靠從國外進口的時代。

      在此期間,從70年代中,基于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集成電路保護已開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電路保護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漸取代晶體管保護。到90年代初集成電路保護的研制、生產、應用仍處于主導地位,這是集成電路保護時代。在這方面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電路工頻變化量方向高頻保護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集成電路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也在多條220kV和500kV線路上運行。

      我國從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華中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都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5],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于1989、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也于1991年通過鑒定。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微機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西安交通大學與許昌繼電器廠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也相繼于1993、1996年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我國繼電保護技術已進入了微機保護的時代。

      2繼電保護的未來發展

      繼電保護技術未來趨勢是向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保護、控制、測量和數據通信一體化發展。

      2.1計算機化

      隨著計算機硬件的迅猛發展,微機保護硬件也在不斷發展。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硬件已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從8位單CPU結構的微機保護問世,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到多CPU結構,后又發展到總線不出模塊的大模塊結構,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廣泛應用。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微機保護也是從8位CPU,發展到以工控機核心部分為基礎的32位微機保護。

      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一開始就研制了16位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已得到大面積推廣,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護硬件系統。東南大學研制的微機主設備保護的硬件也經過了多次改進和提高。天津大學一開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為基礎的微機線路保護,1988年即開始研究以32位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保護、控制、測量一體化微機裝置,目前已與珠海晉電自動化設備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種功能齊全的32位大模塊,一個模塊就是一個小型計算機。采用32位微機芯片并非只著眼于精度,因為精度受A/D轉換器分辨率的限制,超過16位時在轉換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難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機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頻率和計算速度,很大的尋址空間,豐富的指令系統和較多的輸入輸出口。CPU的寄存器、數據總線、地址總線都是32位的,具有存儲器管理功能、存儲器保護功能和任務轉換功能,并將高速緩存(Cache)和浮點數部件都集成在CPU內。

      電力系統對微機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保護的基本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據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據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它保護、控制裝置和調度聯網以共享全系統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的能力,高級語言編程等。這就要求微機保護裝置具有相當于一臺PC機的功能。在計算機保護發展初期,曾設想過用一臺小型計算機作成繼電保護裝置。由于當時小型機體積大、成本高、可靠性差,這個設想是不現實的。現在,同微機保護裝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機的功能、速度、存儲容量大大超過了當年的小型機,因此,用成套工控機作成繼電保護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將是微機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學已研制成用同微機保護裝置結構完全相同的一種工控機加以改造作成的繼電保護裝置。這種裝置的優點有:(1)具有486PC機的全部功能,能滿足對當前和未來微機保護的各種功能要求。(2)尺寸和結構與目前的微機保護裝置相似,工藝精良、防震、防過熱、防電磁干擾能力強,可運行于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總線或PC總線,硬件模塊化,對于不同的保護可任意選用不同模塊,配置靈活、容易擴展。

      繼電保護裝置的微機化、計算機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對如何更好地滿足電力系統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繼電保護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尚須進行具體深入的研究。\

      2.2網絡化

      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和數據通信工具已成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支柱,使人類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它深刻影響著各個工業領域,也為各個工業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為止,除了差動保護和縱聯保護外,所有繼電保護裝置都只能反應保護安裝處的電氣量。繼電保護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縮小事故影響范圍。這主要是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數據通信手段。國外早已提出過系統保護的概念,這在當時主要指安全自動裝置。因繼電保護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響范圍(這是首要任務),還要保證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每個保護單元都能共享全系統的運行和故障信息的數據,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閘裝置在分析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協調動作,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顯然,實現這種系統保護的基本條件是將全系統各主要設備的保護裝置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亦即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對于一般的非系統保護,實現保護裝置的計算機聯網也有很大的好處。繼電保護裝置能夠得到的系統故障信息愈多,則對故障性質、故障位置的判斷和故障距離的檢測愈準確。對自適應保護原理的研究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實現保護對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自適應,必須獲得更多的系統運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實現保護的計算機網絡化,才能做到這一點。

      對于某些保護裝置實現計算機聯網,也能提高保護的可靠性。天津大學1993年針對未來三峽水電站500kV超高壓多回路母線提出了一種分布式母線保護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這種裝置。其原理是將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分散成若干個(與被保護母線的回路數相同)母線保護單元,分散裝設在各回路保護屏上,各保護單元用計算機網絡聯接起來,每個保護單元只輸入本回路的電流量,將其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其它所有回路的保護單元,各保護單元根據本回路的電流量和從計算機網絡上獲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電流量,進行母線差動保護的計算,如果計算結果證明是母線內部故障則只跳開本回路斷路器,將故障的母線隔離。在母線區外故障時,各保護單元都計算為外部故障均不動作。這種用計算機網絡實現的分布式母線保護原理,比傳統的集中式母線保護原理有較高的可靠性。因為如果一個保護單元受到干擾或計算錯誤而誤動時,只能錯誤地跳開本回路,不會造成使母線整個被切除的惡性事故,這對于象三峽電站具有超高壓母線的系統樞紐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機保護裝置網絡化可大大提高保護性能和可靠性,這是微機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

      2.3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在實現繼電保護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保護裝置實際上就是一臺高性能、多功能的計算機,是整個電力系統計算機網絡上的一個智能終端。它可從網上獲取電力系統運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數據,也可將它所獲得的被保護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數據傳送給網絡控制中心或任一終端。因此,每個微機保護裝置不但可完成繼電保護功能,而且在無故障正常運行情況下還可完成測量、控制、數據通信功能,亦即實現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

      目前,為了測量、保護和控制的需要,室外變電站的所有設備,如變壓器、線路等的二次電壓、電流都必須用控制電纜引到主控室。所敷設的大量控制電纜不但要大量投資,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復雜。但是如果將上述的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的計算機裝置,就地安裝在室外變電站的被保護設備旁,將被保護設備的電壓、電流量在此裝置內轉換成數字量后,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到主控室,則可免除大量的控制電纜。如果用光纖作為網絡的傳輸介質,還可免除電磁干擾。現在光電流互感器(OTA)和光電壓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試驗階段,將來必然在電力系統中得到應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況下,保護裝置應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應放在被保護設備附近。OTA和OTV的光信號輸入到此一體化裝置中并轉換成電信號后,一方面用作保護的計算判斷;另一方面作為測量量,通過網絡送到主控室。從主控室通過網絡可將對被保護設備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體化裝置,由此一體化裝置執行斷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學提出了保護、控制、測量、通信一體化問題,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基礎的一個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裝置。

      2.4智能化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如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進化規劃、模糊邏輯等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在繼電保護領域應用的研究也已開始[7]。神經網絡是一種非線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難以列出方程式或難以求解的復雜的非線性問題,應用神經網絡方法則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輸電線兩側系統電勢角度擺開情況下發生經過渡電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線性問題,距離保護很難正確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別,從而造成誤動或拒動;如果用神經網絡方法,經過大量故障樣本的訓練,只要樣本集中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則在發生任何故障時都可正確判別。其它如遺傳算法、進化規劃等也都有其獨特的求解復雜問題的能力。將這些人工智能方法適當結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學從1996年起進行神經網絡式繼電保護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在繼電保護領域必會得到應用,以解決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3結束語

      建國以來,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經歷了4個時代。隨著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進步,繼電保護技術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國內外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為:計算機化,網絡化,保護、控制、測量、數據通信一體化和人工智能化,這對繼電保護工作者提出了艱巨的任務,也開辟了活動的廣闊天地。

      作者單位:天津市電力學會(天津300072)

      參考文獻

      1王梅義.高壓電網繼電保護運行技術.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1981

      2HeJiali,ZhangYuanhui,YangNianci.NewTypePowerLineCarrierRelayingSystemwithDirectionalComparisonforEHVTransmissionLines.IEEETransactionsPAS-103,1984(2)

      3沈國榮.工頻變化量方向繼電器原理的研究.電力系統自動化,1983(1)

      4葛耀中.數字計算機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繼電器,1978(3)

      5楊奇遜.微型機繼電保護基礎.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6HeJiali,Luoshanshan,WangGang,etal.ImplementationofaDigitalDistributedBus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1997,12(4)

      繼電保護的作用和原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歷史現狀;發展前景

      電力系統是一個復雜容易出現危險和故障的系統,它由發電機、變壓器、母線、輸配線路及用電設備組成。在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常出現危險故障或者是一些異常運行狀態,這樣就會造成電力系統不能正常運行,而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在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一套預警保護裝置,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繼電保護裝置。

      一、繼電保護技術的內涵

      繼電保護技術確切的說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當電力系統本身或某個被保護的原件發生危險或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能自動、迅速、有選擇的將故障原件從系統當中隔離,防止出現危險事故,同時也能保證發生故障的原件免遭更大的破壞;另一方面是指當電力系統出現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能夠第一時間向工作人員發出故障指令,例如:聲光報警、圖文信息等警告信號。

      二、繼電保護的基本要求

      (一)選擇性

      是指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能夠第一時間有選擇性的判斷出故障的位置以及發生故障的原件,迅速切除故障。而非故障線路能夠繼續正常運行。電網之間繼電保護應遵循逐級配合原則,以保證電網發生故障時有選擇性地切除故障。切斷系統中的故障部分,而其它非故障部分仍然繼續供電。

      (二)迅速性

      是指一旦電力系統本身或者是某個原件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應盡快的切除故障,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減輕故障設備和系統的損壞程度。

      (三)靈敏性

      是指,繼電保護裝置對設備或線路是否發生故障能夠靈敏的感受到。這種情況繼電保護裝置有靈敏系數來衡量。

      (四)可靠性

      指繼電保護裝置在保護范圍內該動作時應可靠動作,在正常運行狀態時,不該動作時應可靠不動作。任何電力設備(線路、母線、變壓器等)都不允許在無繼電保護的狀態下運行,可靠性是對繼電保護裝置性能的最根本的要求。

      三、繼電保護的發展及現狀

      機電保護技術是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漸的加快,在電力系統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繼電保護裝置不斷的提出新的更高餓要求。到目前為止,繼電保護技術已經經過了機電式、半導體式、微機式等三個發展階段。

      (一)機電式

      18世紀末人類已開始利用熔斷器防止在發生短路時損壞設備,建立了過電流保護原理。19世紀初,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繼電器被廣泛應用于電力系統的保護。這個時期被認為是繼電器保護技術發展的開端。1905~19O8年研制出電流差動保護,自1910年起開始采用方向性電流保護,于19世紀20年代初生產出距離保護,在30年代初已出現了快速動作的高頻保護。由此可見,從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上看,到本世紀20年代末現在普遍應用的繼電保護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

      (二)半導體式

      20世50年代后,隨著晶體管的發展,出現了晶體管保護裝置。這種保護裝置體積小,動作速度快,無機械轉動部分,經過20余年的研究與實踐,晶體管式保護裝置的抗干擾問題從理論和實際都得到了滿意的解決。

      在20世紀70年代,晶體管保護被大量采用。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靜態繼電保護裝置由晶體管式向集成電路式過渡,成為靜態繼電保護的主要形式

      (三)微機式

      隨著微機的出現,科學家提出了使用小型微機來實現繼電保護的設想。但是,由于當時,微機是新興產業,價格非常昂貴,所以科學家的想法很難實現。但是隨著微機的普及,微機在繼電保護方面被普遍應用,進入90年代,微機保護已在大量應用,主運算器由8位機,16位機發展到目前的32位機;數據轉換與處理器件由A/D轉換器,壓頻轉換器(VFC),發展到數字信號處理器(DSP)。這種由計算機技術構成的繼電保護稱為數字式繼電保護,也稱微機保護。

      四、繼電保護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計算機化

      當前,隨著電力系統的迅速發展,對機電保護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單純的停留在基本的保護功能上,而是提出了許多新的科技含量較高的要求,比如說:數據處理功能、更大容量的存儲故障信息和數據、通信能力、以及與其他的相關保護裝置實現資源共享的功能等。這些要求的實現,只能由計算機來完成,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運算、存儲、通訊等技術不斷加強,因此,繼電保護裝置計算機化是未來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計算機化的內涵不僅包括設備、操作、監視系統的微機化,還包括系統的功能軟件化和信號數字化,完全摒棄各種機電式、機械式、模擬式設備,不斷提高繼電保護的速動性、靈敏性、可靠性,為電力系統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網絡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和數據通信工具已成為信息時代的技術支柱,其與繼電保護的結合是實現現代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現代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要求每個系統之間都能共享全系統故障信息的分析數據,這些要求只能由計算機網絡來保障實現,即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現在微機保護的網絡化已經開始實施,但是它還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三)智能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及計算機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領域中的普遍應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斷被應用于計算機繼電保護中。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如自適應理論、人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進化規劃、模糊邏輯、小波理論等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從而使繼電保護的研究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出現了引人注目的新趨勢。例如在輸電線兩側系統電勢角度擺開情況下發生經過渡電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線性問題,距離保護很難正確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別,從而造成誤動或拒動;如果用神經網絡方法,經過大量故障樣本的訓練,只要樣本集中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則在發生任何故障時都可正確判別。其它如遺傳算法、進化規劃等也有其獨特的求解復雜問題的能力。

      隨著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和計算機、通信等各種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在繼電保護領域必會得到應用,以解決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將不同的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在一起,分析不確定因素對保護系統的影響,從而提高保護動作的可靠性,是今后智能保護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奇遜,微型機繼電保護基礎,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