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科學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0導言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間越來越受到眾人矚目。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場所,它是城市的客廳,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更是展現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對于建筑學及規劃中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方面有哪些意義?針對當前城市公共空間營造中出現的眾多問題,我們應該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則去處理這一問題?
1人居環境科學研究與實踐的起源
希臘建筑師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研究人類聚居的理論,又稱城市居住規劃學、人類環境生態學。1965年在希臘雅典成立人類聚居學世界學會。
建筑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僅僅各自研究涉及人類聚居的某一側面,而人類聚居學則要吸收上述各學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層次上對人類聚居進行全面的綜合研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體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類聚居的發展規律;一方面要解決人類聚居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創造出良好的人類生活環境。
杜克塞迪斯按規模大小把人類聚居分成15級層次單位:個人、居室、住宅、住宅組團、小型鄰里、鄰里、集鎮、城市、大城市、大都會、城市組團、大城市群區、城市地區、城市洲、全球城市。這15級單位上下互相聯系構成人類聚居系統,要想解決各層次中的問題,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研究。
2當今城市空間的意義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當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一方面由于社會模式的變化,網絡化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減少,人際關系變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學科上,比如建筑學和城市規劃中,人們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
近些年,學界已經提出生態環境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我們的生存環境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全球變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過度開采對環境的破壞,空氣和生活垃圾污染,氣候異常等再次讓人們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視經濟發展的局面,而是要達到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
3我國人居環境的科學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間
中國古代是以"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思想來造城的,城市設計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體現"君權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滿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間多是自發形成。近代以來,西方現代主義城市規劃和建筑理論及實踐經驗的傳入,對中國傳統城市空間的建設觸動很大,城市空間建設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學習為主,于是,當今流行的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很多理論大多源于西方發達國家。
4中國當今城市空間設計的具體實例
比較遺憾的是,目前在中國,隨著現代社會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國際化的趨勢開始抹殺地域文化,致使當地文脈出現斷裂,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在商業街的建設問題上,全國的商業街不計其數,而商業街上的商鋪品牌內容大同小異,建筑立面和圍合空間也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國際化,現代化,缺少地方特色。另外由于汽車越來越多,后期管理存在問題等,更加惡化了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間,使這些空間變的不合理,不自然。
當然,結合科學人居環境的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也是屢見不鮮,接下來說幾個關于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間例子。
4.1大雁塔廣場
大雁塔廣場保持了與城市道路,周圍步行系統的合理聯系,增強了廣場交通的便利性與易達性,由于景觀連續性的需求,而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來聯系從雁塔路到廣場上的人群,整個廣場作為一個交通島避開城市交通對廣場人流的影響。廣場保持了與城市環境的聯系,將廣場與大雁塔,陜西民俗大觀園,陜西戲曲大觀園和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之間進行了整體化研究。廣場的人行出入避開了公交汽車站點,但又保持有一定的聯系,停車場設置在人行入口的西面,阻止了汽車對廣場空間的干擾和侵占。通過序景(噴泉)--主景(大雁塔)增強了廣場的統一性和可識別性,產生了方位感,秩序性和導向性。
地面以及周邊實體建筑限定出了大雁塔廣場的空間形態,大雁塔北廣場是三面圍合型廣場,南廣場是三面開敞型廣場,廣場周圍建筑物的圍合形態很好的保持了廣場空間的整體性和連續性。通過軸線,序列的空間組織方法,有效的達到了噴泉池--大雁塔--玄奘雕塑這一空間虛實有序的連續性。設計中利用了多種空間組合方式及物質設計要素,形成了廣場空間的標志性視覺主導界面,在尺度,輪廓,底部構圖,細部處理等方面協調呼應,保持了界面的連續性。
4.2書院門步行街區
書院門步行街區結合了西安市總體布局,保持了街道與城市地形地貌的協調,與歷史,地域文脈的呼應,成為一條展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動的博物館。根據街道的性質,服務對象及交通承載能力,確定了街道的形式,剖面寬度,結構模式;充分考慮了城市街道靜態,動態景觀構成要素,并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實現了城市街道空間環境的實用性,觀賞性,地方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街道兩側種植落葉樹種,滿足正常需求的同時也加大了綠化。出入口設計采用了牌坊和跨界牌樓的形式來限定環境,減少了外界交通干擾,增強了街道的標志性。內部街道與順城巷的關中民俗體驗長廊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結合的很好。街道內部合理安排了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停車區域以及相互關系,景觀小品,座椅和垃圾箱的外形與周圍環境十分融合。
街道內部具有很好的空間封閉感和序列感,由于書院門步行街是折線型的街道,在街道轉角處設計有小型廣場,放大了空間節點,形成小的供人們駐談,欣賞的空間。書院門步行街具有很好的空間連續性,通過建筑,景觀要素的視覺連續性,強化了街道的形態特征,很好的表現出了與人文景觀相一致的建筑立面尺度,輪廓,門窗,色彩,質感,風格及符號。考慮到步行運動方式的人們對場景重復變化的時間和距離的感受,注重了對場景的細節,空間節奏變化,景觀的豐富多樣化,以達到人們慢速行進中步移景異的感受體驗。
5結語
引用一段吳良鏞先生的話:"建筑學要融合環境,技術理念的發展,從單棟建筑的設計走向建筑群落的規劃與設計;城市規劃要融合經濟,社會,地理等,從城市走向城鄉區域的整體協調;景觀學要融合生態學等觀念的發展,從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園林,為人居環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從人居環境科學的角度上來說,或許只有系統化,生態化和人性化是建筑以至于城市空間未來的發展趨勢,面對當今建筑學科的高速發展,我們更要在建設和營造公共空間上以系統化為手段,生態化為目標,人性化為職責,相信我們能用人居環境科學思想的方法論將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加親切。
關鍵詞:課程設置;環境病毒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51-02
一、環境病毒學的知識范疇及特點
環境病毒學是通過研究病毒在生態環境中的行為達到防治環境污染目標的一門學科。病毒在生態環境中的行為主要包括生存、繁殖、進化和傳播,是關于病毒種類和數量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規律。防治環境污染的目標包括防治和監測有害病毒的污染以及利用病毒消除細胞生物或化學污染物。具體來說,環境病毒學可包括如下八個方面的內容。(1)發展簡史1-4:如病毒的發現,病毒水質標準的建立過程以及從環境中提取病毒方法的建立過程;(2)研究方法1-3,5:如采用培養、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監測病毒以及從環境介質中提取和分離病毒;(3)環境中病毒的多樣性3,6-8:如動物、植物以及原核生物的病毒;(4)病毒在環境中的生存和繁衍1-4:如環境因子對病毒生存的影響和病毒感染宿主的動力學;(5)病毒在環境中的進化;8:如病毒起源、進化機制以及高危病毒進化預測;(6)病毒在環境中的傳播1,9:如病毒在土壤和大氣中的傳播機制;(7)病毒的消毒1-2:如采用不同的消毒劑在不同的環境介質和條件下對不同病毒的消毒效果;(8)利用病毒防治環境污染—噬菌體生物技術3-4,10-11:如利用噬菌體殺死引起赤潮的藍藻和引起污泥膨脹的絲狀細菌以及噬菌體對地球碳循環中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影響。傳統環境病毒學包括病毒的消毒和通過培養及免疫學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其內容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確定性的規律認識。現代環境病毒學主要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病毒的生態行為、消毒機制以及監測方法以及利用病毒防治環境污染,特別是通過噬菌體生物技術消除生物和化學污染物。其內容處在快速發展中,具有較高的前瞻性,如病毒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傳播以及水生噬菌體的生態。環境病毒學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分子生物機制突出和應用性強的特點。由于研究病毒在環境中的行為以及病毒通過專性寄生決定細胞生物的活性和生存,因此,環境病毒學的知識范疇較廣,涉及不同的生態系統知識,如地質學、土壤學、水文學和大氣學等,以及不同的生物知識,如動物學、植物學、細菌學和真菌學等。由于病毒無細胞結構,其生物過程的描述主要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學特征突出。環境病毒學不同于病毒生態學,其主要目標是防治環境污染,因此應用性較強。
二、《環境病毒學》課程設置狀況及原因剖析
盡管眾多高校設置了環境生物類專業,但開設《環境病毒學》課程的院校寥寥無幾。本文作者于2006年在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碩士研究生開設了《環境病毒學》選修課。至今尚不知有其它院校開設此課程。目前的課程設置狀況可能由如下三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科教人員對環境病毒學在環境生物學中的特殊地位認識不足。很多人員偏重于將環境病毒學歸于環境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環境微生物學之下的一個偏狹的、更深層次和更加專門的次分支領域,忽略了病毒在結構、遺傳和進化方面與細胞生物的巨大差別,病毒種群是由異質性群體相關基因組構成的準種并因此極具多樣性和變異性,可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各種細胞生物的活性、生存、繁殖和進化的過程并進而在生態系統循環和平衡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對防治環境污染有特殊意義。其二,師資力量不足。由于環境病毒學在國內高校屬于新課程,師資培養尚需一段時間。一方面,課程會涉及不同的環境系統知識與不同的細胞生物和非細胞病毒生物知識的結合;另一方面,課程的部分內容具有前瞻性,教學材料需通過對科技文獻的追蹤和提煉來獲得,增加了授課難度。其三,環境生物類專業的學生在基礎生物學知識方面有待加強。這些知識包括分子生物學、基礎病毒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以及基礎微生物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由于病毒的分子結構特征,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尤其重要,是深入理解病毒生態行為機制的基礎。
三、為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環境病毒學》選修課的意義
為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環境病毒學》選修課至少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環境議題。因為許多環境議題與去除有害病毒的污染和利用病毒消除污染物有關。如飲用水處理各工序對病毒的去除以防止人體感染病毒,污水處理的終端消毒以防治地表水的污染,城市固體垃圾滲濾液的處理以防治病毒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各種水體處理后的水質病毒標準與監測,大氣中病毒顆粒通過氣溶膠和飛沫的傳播,醫療設施中各種用具和器械的常規消毒,傳染病爆發期間公共設施的消毒,病毒對規模化養殖和栽培的威脅,城市化與人口流動給防控病毒性傳染病爆發所帶來的挑戰,水生病毒對不同水生生物群體數量的影響,噬菌體通過影響浮游光合細菌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噬菌體對污泥活性的影響和污泥減量化,以及噬菌體對赤潮爆發的控制等。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解決環境問題需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防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制造出更多的問題。開設《環境病毒學》課程有助于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在思考和解決環境問題時將病毒作為影響因素和潛在的技術選擇,設計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提高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環境病毒學有許多前瞻性研究領域,如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監測環境中的病毒,病毒對環境中不同生物群體進化過程的影響,高危病毒的進化,以及用噬菌體控制環境中的有害生物。因此,開設《環境病毒學》課程將有助于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創新機會。
最后,開設《環境病毒學》課程可以吸引和培養環境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成為未來講授該課程的師資力量。
參考文獻:
[1]環境病毒學.鄭耀通.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2006.
[2]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Virology. Gabriel Bitton.New York,Wiley.1980:326.
[3]Phage Ecology.Sagar M. Royal,Charles P. Gerba,Gabriel Bitton(eds.). John Wiley & Sons,Inc.,New York. 1987.
[4]Markus G. Weinbauer. 2004.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8):127-181.
[5]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Virology. Charles P. Gerba,Sagar M. Goyal(eds.). Marcel Dekker,New York. 1982:378.
[6]普通病毒學. 謝天恩,胡志紅.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水生病毒學.張奇亞,桂建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iruses. Esteban Domingo,Colin R. Parrish,John J. Holland(eds.). Academic Press,Waltham.2008:533.
[9]Ronald W. Harvey,Joseph N. Ryan. 2004. Use of PRD1 bacteriophage in groundwater viral transport,inactivation,and attachment studi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49):3-16.
[10]G. Bratbak,F. Thingstad,M. Heldal. 1994. Viruses and the microbial loop. Microbial Ecology,(28):209-221.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大學英語 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YANG Youlian[1], WANG Dongxu[1], YANG Min[2], CHEN Junguo[3]
([1] Cadet Brigade,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3]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s to train qualified militar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vorable Englis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is vital for cadets' learning and research. Advanc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t present, the English learning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adets is still mainly to the test, and the satisfa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s low. Thu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propose to a number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build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constru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English exam skil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ade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ory;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英語作為事實上的國際語言,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已經成為一項必需的技能。尤其是對于軍事醫學院校的學員,大量有價值的教材、文獻、學術活動及交流平臺都使用英語,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對于學習及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①然而,傳統的英語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傳授為中心,長期實踐發現其無法滿足學員英語學習的實際需要,導致學員英語水平提高緩慢,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本課題組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探索構建具有軍事醫學特色的課外英語學習環境,以期與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相互補,切實提高軍醫大學學員英語水平。
1 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
自1903年教育心理學誕生以來,各種學習理論交替更迭。但近幾年,建構主義理論以驚人的速度風靡世界并對各個學科產生巨大的沖擊。②眾多領域,特別是教育學領域,對建構主義的研究和應用正逐漸成為一種熱潮。
建構主義理論又稱為結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分支,其源于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發生認知論”。皮亞杰認為:“學習者的認知形成和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學習者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以發展。”③其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強調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建構新的知識表征,實現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以及改造與重組原有的信息。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應該單一地由教師傳授獲得,更重要地是學習者在外界信息媒介的影響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如相互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題和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是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啟發者,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其關鍵作用在于“導”,而不在于“教”;理想的學習環境由“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組成。④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以及管理者應該充分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加強對學生的視、聽、說等感官刺激,促使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能與所傳授的內容相互作用。
2 軍醫大學學員英語學習現狀
為給本課題的下步開展提供充分的現實調研基礎,加之我校只在大一、大二學年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故本課題組先期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本校500名不同專業的大一、大二學員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軍醫大學學員的英語學習現狀。具體調查結果如表1:
表1 軍醫大學學員英語學習現狀調查表
從表1可以看出:(1)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81.3%的學員為了四、六級考試或課程考試,占了絕大部分,說明目前學員英語學習普遍傾向于應試,功利性思想明顯。(2)在英語學習方法方面,70.9%的學員選擇題海戰術,18.4%的學員選擇課堂教學;在提高聽力的方法方面,84.6%的學員選擇聽力專項訓練;在擴充詞匯量的方法方面,69.6%的學員選擇購買單詞書并記憶,只有5.3%的學員選擇背誦課文。這三方面的統計結果說明,大部分學員為了應對考試,常自行選擇目的性與針對性更強的方法學習英語,而忽略英語課堂教學,形成課內冷、課外熱的強烈反差。(3)在課外英語學習時間方面,由于我校的軍校性質,對學員管理較嚴,故60.3%的學員課外英語學習時間能達到7小時以上。(4)在對現行英語教學滿意度和是否需要英語改革方面,大部分學員對現行英語教學持不滿意態度并認為需要進行英語教學改革。
上述數據表明,目前軍醫大學學員的英語學習動機主要是為應對考試,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并由此導致英語學習中,目的性與針對性較強。此外,大部分學員不滿意現行英語教學方法,并認為需要改革。這些結果與普通高校的調查結果基本相同,⑤這提示我們,無論是軍醫大學還是普通地方高校,在英語教學方面均存在共性問題,都需要探索解決。
3 建構主義理論在軍醫大學英語學習環境建設中的應用
如前所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由“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組成。那么如何將這四要素應用于軍醫大學課外英語學習環境的構建,本課題組在緊抓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做出以下嘗試。
3.1 情景
眾所周知,在我國,外語學習者大都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現實中缺乏用外語進行交際的內在動力和外在需求。故在英語學習環境的構建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為給軍醫大學學員創設英語語言文化情景,揭示英語語言文化內涵,并把英語國家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和禮俗規范等文化教學滲透其中,本課題組在英語課堂教學外,采取以下方法措施:(1)組織學員參加外籍專家講座,通過該方法不僅能讓學員體會名家風采,學習醫學前沿知識,還能接受純正的英語語言輸入,了解生物醫學專業英語。(2)組織學員參加我校教員醫學專業課英文示范授課,通過該方法,讓學員在體會醫學專業英語的同時,學習醫學專業知識。(3)由于本校屬部隊院校,具有軍事性質,又是一所醫科大學,故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員觀看軍事題材或醫學題材的英文原聲影視作品,如《拆彈部隊》、《光榮之路》、《野戰排》、《硫磺島來信》、《現代啟示錄》、《光榮》、《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黑鷹墜落》、《珍珠港》、《風語者》、《獵殺U-571》、《戰地醫院》等。通過該方法,不僅極大豐富了學員英語知識,還令學員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軍人的責任與使命。
3.2 協作與會話
建構主義理論中,協作是指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學習,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各自擔當一定的角色,并相互作用,在共同迎接挑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熟練技能。作為協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會話是指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運用有限的英語語言能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并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調整任務計劃、人員分配,從而進一步把各自的學習活動深入下去。由此可見,協作與會話對學習者搜集與分析學習資料、提出與驗證假設、評價學習效果直至最終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均有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習者之間不止是知識信息的交流與研討,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情感的交融。⑥為將協作與會話融入本校學員課外英語學習環境的構建中,本課題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在傳統課堂教學外,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配音大賽、各學員單位開辟英語角等,在上述活動中,學員以小組形式參與,相互協作,相互比拼。
(2)利用軍校每晚晚點名以及每周召開班務會的慣例,在各學員單位組織實行晚點名英語點評當日工作,和英語班務會的活動,促使學員運用英語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思。
(3)依托我校基礎部外語教研室組織的本科生暑期英語口語培訓活動,組織相關學員單位積極選送具有一定英語口語基礎的學員參與該活動。在該活動中,學員全程直面外教,以辯論、采訪、角色扮演、自由對話、小組討論等形式學習英語。
(4)作為學員管理者,本課題組積極鼓勵學員參加我校基礎部英語教研室組織的本科生學術論壇活動。在該活動中,學員自由組隊,定期接受專業導師和英語教師的指導,大量閱讀權威期刊文獻,參加專業導師的組內討論,選取研究題目,最終在大學英語結業暨國際學術英語論壇上全程使用英語進行匯報。⑦
3.3 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深刻的理解。反映在實際英語學習中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句子結構、語法規則等,然后將其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⑧為此,本課題組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1)利用我校本科生出國交流學習項目,積極推選學員走出國門,走進世界名校,體會名校風采。在英語國家中,實際檢驗與運用自己的英語語言知識,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將其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2)為培養本科學員科研思維、濃厚學校科研氛圍,我校面向本科學員開展了眾多醫學專業課第二課堂活動。在該活動中,學員加入導師課題組,閱讀英文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并開展相關實驗,最終將科研成果以SCI論文或課題匯報形式展現。本課題組作為學員管理者,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學員制定較為寬松的管理制度,確保學員能較為自由地參與其中。此外,積極鼓勵學員撰寫SCI論文,使用英語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使學員將所學到的英語知識內化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4 建構主義理論應用效果的評價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本課題組在構建學員課外英語學習環境中采用上述方法。歷經一年的課題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1)學員英語四級考試首次通過率再創新高。在課題實施期間,學員英語四級考試首次通過率達到90.43%,某學員單位甚至可達98.76%。(2)學員參加英語競賽捷報頻傳。在課題實施期間,學員共獲得101項省部級或國家級英語競賽獎項,達到歷史平均水平的兩倍。(3)學員發表SCI論文屢創新高。在課題實施期間,學員共發表SCI論文54篇,影響因子最高達8.385,SCI論文數量、質量均得到極大躍升。(4)學員出國見學收獲頗豐。在課題實施期間,分別選送兩批共10名學員,前往世界一流名校參觀見學。歸國后,組織見學經歷匯報會,向廣大學員介紹并分享自己在名校的經歷體會。
由上可知,在本課題組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課外英語學習環境的構建后,學員的英語應試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5 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中,語言學習是學習者在建構自我的語言能力和語言文化框架。軍醫大學的英語教學,不僅應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體現學員自主學習和自主建構的原則,更應在課外學習中,讓學員主動地建構英語語言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軍醫大學課外英語學習環境的構建中,不僅為軍醫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還豐富了軍醫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環境,增強了課內與課外的教學互補,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但是,本課題組只是進行了初步嘗試,如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構建具有軍事醫學特色的軍醫大學課外英語學習環境體系,仍需更深入地研究探索。
*通信作者:陽又蓮
基金項目:第三軍醫大學教育改革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20B22)
注釋
①⑦楊敏,楊威.醫學本科生學術英語口語能力培養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3):291-294.
② 王方芳,陳俊國.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及其對我國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西北醫學教育,2006(1):35-36.
③⑧李卓.淺談建構主義與大學英語教學[J].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02):78-81.
④ 龍仕文.淺談基于建構主義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教育探索,2010(4):43-44.
我們班的科學區角是有兩個車廂式的櫥柜組成,里邊放的都是各種各樣的探索材料,在這里孩子可以享受如乘坐火車那樣的悠然自得,因為這里具有自主選擇、多樣操作、盡情玩耍的功能。
一、材料――讓幼兒與之對話
區角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我們廣泛地選擇色彩鮮艷、能響會動,便于操作的玩具材料,讓幼兒在這里演繹智慧、體驗成功。我們投放的材料有:
材料一:推拉針筒(材料為針筒、顏料水、毛絨玩具、臉盆等)。目的在于讓孩子初步感受空氣壓力的作用,以獲得推拉的感性經驗。
材料二:插吸管(薯片罐頭一側開許多個小孔,收集牛奶吸管)。目的在于能選一根吸管插到一個小洞里,感知一對一的概念。
材料三:小貓釣大魚(鐵片塑料魚、磁鐵釣魚桿、魚池等)目的學會手眼一致配合,感受磁吸鐵的樂趣,創造性地想出多釣的辦法。
材料四:漂亮的門簾(一條一條的紙制的范樣,塑料幾何圖形片、花片、小圖形卡片等)目的在于訓練孩子的多種排序方法,根據特定的規律進行排序,尋找規律,創造玩法。在投放中我們注重材料的特性,有時在排序背面作一排可以驗證的范例,讓幼兒學習對照,驗證自己的正確與錯誤,充分發揮材料的多用性,讓創造的機會暗含其中,讓幼兒在操作中產生智慧,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樂于創造與探究。
二、規則――讓幼兒學會學習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孩子的科學啟蒙教育更是如此,我們的區域都有界定的人數,在進入區域后請看清櫥柜里陳列的材料,然后俯下身子雙手扶出所需的材料,擺放在桌位上,每個步驟都像蒙臺梭爾的操作手法一樣的規范,當材料取出后,必記從哪里取出,然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擺放的次序從左到右,從上而下,從重到輕,輕拿輕放,手法有推、提、撐、抓等等,工具和材料的學會正確使用和操作,收拾時擺放后則按相反的方向進行擺放,還要進行一次的全面檢查,當操作一樣游戲完畢后才能接著進行第二種材料的操作。操作中要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意識的操作,有問題可以與同伴交流和討論,交流時應輕聲,強調探究過程的安全性與合作性,遇到困難先自己嘗試或反復嘗試,也可模仿同伴經驗的學習,嘗試著不同的玩法,達到嘗試成功。
三、發現――讓幼兒收獲快樂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關注孩子的自由發現,傾聽他們的表達,盡管有時他們的經驗是笨拙的,推論是錯誤的,但他們需要以這些最初的推論來開始理解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在這過程中,我們與孩子一起進行這些推論,以便了解他們的水平和程度,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如在釣魚的過程中立人小朋友發現兩塊磁鐵疊加在一起可以釣到三條魚,比起一塊磁鐵釣起的數量多,他是用手勢直接“示范”表達的方式告訴同伴的,然后拿起油畫棒在圖表中畫出磁鐵與魚的數量,當釣起的時候十分愉快,他把自己的發現信息向同伴傳遞,讓同伴與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在探究活動結束后,總是與孩子回顧重溫他們的發現,讓剛才不在場的孩子也同時獲得一種經驗,然后師生一起用鼓掌表示祝賀“發現”帶來的快樂。當他們嘗試自由發現能與大家分享時,感到他們無比的欣慰,個人的嘗試價值得到體現,喜悅自然寫在臉上,當他們失敗時,我們允許他們具有出錯權,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鼓勵他們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幼兒正是在與環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反復地操作與實踐活動中獲得了操作的技能,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更激發了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主動探索、發現中學習。
四、討論――讓幼兒積累有益經驗
科學活動最終的落腳點便是驗證自己不確定的經驗,我們激發幼兒講述孩子自己的發現,與幼兒一起重讀以前的信息,提出:你覺得這樣對嗎?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嗎?當磁鐵穿透各種材料吸起東西時,孩子馬上對照自己以前的猜想結果,對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了驗證,為了讓孩子把有意的經驗得以傳承和利用,我仔細地重復幼兒每一個觀點和發現,強調他們參與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感到他們的觀點是有價值的,需要和每一個人分享。幼兒真正感到他們都屬于一個大的發現團體和集體,邊看實驗結果邊把獲得的相關經驗說出來,可以加深他們的記憶,同時也調整自己的認識,孩子在這個互動的小探究團隊中也在不斷地得到發展。
論文摘要:闡述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及其對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要求,分析了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現狀,進而提出一套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設計方案。
1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由于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以及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建設需要以現代學習理論為指導,對各種多媒體產品進行有機的整合。于是如何在現代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把現代科技合理、高效地應用于教學成為多媒體教學系統建設的關鍵問題。
2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也稱結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 Piaget)提出來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
“情境”是指學習環境中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的情景和意境。“協作”與“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人與人、人與機之間的交流、討論和合作。“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習者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習者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3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對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要求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學習觀,對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學習的主動性要求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必須解決學習者信息輸人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已有的經驗、知識結構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這就要求多媒體教學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途徑。
②學習的情境性要求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必須解決教學信息輸出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為,情境能使學習者形成背景性經驗,有利于新知識的建構。情境學習是讓學習者在所學知識的真實的與應用的環境中,通過設計好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習,在情境中形成知識意義的多方面建構。這就要求多媒體教學系統為學習者創設出生動、逼真的情境。
③學習的社會性要求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必須解決學習活動開展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對于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們通過會話,對知識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學習者在對同一問題的各種觀點進行組織和改造的過程中,提高意義建構的能力。這就要求多媒體教學系統為學習者創造協作學習的方式。
4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現狀
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是指單個教室里搭建起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環境,例如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等。現行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主要有兩種形式: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機房。多媒體教室主要以電腦和數字投影儀的組合為主,多媒體機房是具有播映功能的教學機房。本文針對多媒體教室進行探討。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現行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仍存在著缺陷:
①沒有充分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者仍然是以聽教師講述,記筆記的方式進行學習,沒有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進行知識意義的建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轉換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來進行教學設計;另一方面是因為現行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只具有教師輸出和輸人信息的設備(多媒體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沒有提供學習者輸人信息的工具,因而不能完全激發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②沒有充分展示學習的情境性。在現行的多媒體教室里,雖然有投影機、視頻展示臺、影碟機、計算機等展示視頻信息的工具以及功放、音響等展示音頻信息的工具,但是它們只是解決了視覺和聽覺的基本需求問題,沒有能夠創設出生動、逼真的學習情境。
③沒有充分體現學習的社會性。現行的多媒體教室除了安裝有多媒體設備之外,與普通教室的擺設基本相同。“田埂”式擺放的桌椅使學習者安于在自己的“責任田”里埋頭苦干,自得其果,缺乏與同伴的交流、協作。某種程度上也使得一些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的學習者更加自閉。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注重學習的社會性,沒有開展協作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有多功能教室沒有為師生開展協作學習創造條件,因而不能完全體現學習者參與學習的社會性。
5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設計方案
本文從建構主義的三個學習觀及其對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要求出發,對現行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改進,提出了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設計方案。
5.1控制面板—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
該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工具—控制面板,它是學習者輸人信息的工具,包括課前輸人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課中參與教學活動、課后反饋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等等。這需要教師備課時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制作出有選擇流程的課件。學習者輸人的信息直接傳送到計算機,教師能夠立刻了解全體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利用控制面板,既可以保護學習者的隱私,又可以真實傳達學習者的想法,使得學習者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
5.2多種媒體綜合應用—充分展示學習者學習的情境性
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II%來自聽覺,這兩項加起來就有94 %,其余6%分另紐來自嗅覺、觸覺和味覺。該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正是通過視覺和聽覺這個獲取信息的主要通道來創設學習情境。視覺上,通過多媒體計算機、電子白板、高分辨率投影機、大屏幕、數字視頻展示臺和QTVR(快速虛擬)等多媒體設備的綜合應用,建造出逼真的視覺感受;聽覺上,通過科學設計出的音響系統以及優質的音響設備,營造出身臨其境的聽覺感受。視聽結合便創設出生動、逼真的虛擬情景,充分展示學習者學習的情境性。
5.3基礎設施人性化—充分體現學習者學習的社會性
科學家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 %,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在看到和聽到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極大的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該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改進了基礎設施,為實現這種學習方式創造了條件。該系統的教室設置如圖1所示。
該教室改變了以往教室“田地式”的矩形格局,利用弧線,從外形上給人一種人性化的感覺。桌椅的圓形擺設,拉近了學習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得大家面對面的交流、討論更加方便。同時,也拉近了學習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交流,學習氣氛更濃。旋轉式的座椅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可以讓各個位置的學習者都能看到大屏幕上顯示的教學內容。該教室的布局為開展協作學習創造了大環境,充分體現學習者學習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