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學方向

      微生物學方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一門操作技能很強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亞于其理論課程。該實驗課程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與紐帶,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提高獨立科研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往往被動地、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講解、演示、實驗注意事項等完成實驗[1]。這種方法只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獨立性。

      2.教學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含無菌技術、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顯微技術這四大技術[2]。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通常將這些實驗技術分散在相對獨立的實驗單元中,各單元之間缺乏方法和內容的有機結合,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融會貫通,以聯系性、全面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實驗內容多采用驗證式模式[3],該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事倍功半,導致學生到了工作崗位缺乏獨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將已學過的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串聯起來去設計實驗方案和解決實際問題。

      3.課程考核。由于實驗課學時比理論課學時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實驗課當作理論課的“附屬課”,沒有意識到實驗課程對于微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實驗課程的評分依據一般以學生課下完成的實驗報告為主,造成學生只看重實驗報告而輕視實驗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學實驗多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存在抄襲甚至篡改數據等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研品質。

      二、項目研究目標

      研究型高校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基于此,開發新的實驗教學模式、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中的作用將成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項目在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教師更多地發揮引導和服務的功能,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項目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采用模擬科研課題的方式,將分散獨立的實驗課程內容串聯成有著密切聯系的整體,通過針對解決某一科學問題而展開實踐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首先由教師將一系列獨立單元實驗設計成圍繞為解決某一模擬課題而展開的系列關聯的實驗環節;然后學生遵循框架式實驗內容,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實驗對象,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并學會對不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最后教師從總體上剖析模擬課題的目標與實驗內容設計的思路,學生在反觀已開展的實驗設計的基礎上探討其他可行方案,從整體/系統的角度看待模擬課題,對實驗課題如何入手、如何安排獲得基本認識。

      2.綜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教師圍繞某一專題通過課堂集中講述或提供實驗技術錄像的方式,分別闡述針對同一目的的不同技術方法,并設定不同的背景條件或者給予不同的實際樣本。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及輔助教學手段學習多種技術方法,對教師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況/樣品進行自主選擇適用方法并開展實踐,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長和控制”為專題,對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養基質,不同的細胞濃度(極低、高濃度),圍繞生長測定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半自主設計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溫度、碳氮源等)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通過實驗獲得數據結果,初步掌握培養條件優化的方案。

      3.設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采用“學生自主實驗”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在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上,分組開展獨立課題研究,自主進行方案設計、內容安排、時間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個過程,并獲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改進或后續研究規劃。例如:以“產特定目標產物的目的菌株的篩選”為研究課題,通過生境分析明確采樣地點,自行采樣,查找或自行設計快速檢出方法,進行富集和選擇培養,比較獲取相對優良的產生菌株,并進行初步鑒定和簡單的培養優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一個真實的實驗研究過程的鍛煉。

      4.改革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基礎實驗技能的掌握,還應包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因此實行實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評方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技能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很有必要[4]。教師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嚴格規范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除了在課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隨時指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對于一次實驗課能夠完成的基礎性實驗,指導教師應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完成情況和結果,發現問題當場指出,并評定課堂表現成績,并要求學生當堂提交實驗報告。教師將根據實驗課堂表現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出每個單元實驗的綜合成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實驗結果作假和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發生。對于需要多次實驗才能完成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要求提供詳細的原始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報告作為實驗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我們希望通過上述改革能夠很好地解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志偉,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學開放性實驗的探索與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1):118-122.

      [2]葉輝.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葉明,楊柳,王穎.工科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6):977-979.

      [4]劉曉紅,曾馳,繆禮鴻.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4):8394-8396.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2013年本科教學改革項目(JGB2013078)。

      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第2篇

      1、食品方向,包括農產品、食品科學、畜產品、功能性食品、食品微生物等方面;

      2、生物制藥方向,包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等方面;

      3、農業科學方向,包括蔬菜學、園藝學、果樹學等方面;

      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第3篇

      一、感知活動

      感知活動是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學基礎,它包括“提出問題”、“導讀材料”和“觀察實驗”這三個要素。當然,這三個要素都必須圍繞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前提。此過程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積極抽象思維中去感知,并把感知獲得的感性材料經過抽象思維的加工,達到對其本質進行認識的目的。

      我們以“功”的概念教學為例,“功”是在“力”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復雜而又抽象的新概念。物理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功”是一個多意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立功;有“成效”的意思,如事半功倍。力學中的“功”,又是什么意思?問題提出,引起學生啟動思維。學生會分析“功”的兩種基本意思,并進行比較兩者的區別,進而對力學中的“功”產生猜想與期待。教師對“做功”的概念進行闡述之后,指導學生閱讀導讀材料,聯系機車牽引車廂等生活實例,再組織學生用手推動紙盒前移、用手把水桶提起等實驗。在這些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抽象思維方法進行思考。分析受力:紙盒、桶、車廂的受力情況,分析運動:紙盒被推動、桶被提高、車廂被牽動。用比較法來發現各個研究過程異同點,歸納推理得出:雖然具體對象、過程不同,但是這些過程中物體都在受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一段位移。從過程中眾多復雜因素中抽象出主要因素,概括得出:物體受力而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發生了相應的位移才是做功的關鍵。

      二、建構結構

      一個物理概念是否建立,是否完善,關鍵是這個概念對應的系統結構是否形成,是否完整。在“感知活動”的基礎上,利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分類與比較等抽象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概念結構”、“數學結構”和“知識結構”等系統結構的建構。

      我們還是以“功”的概念教學為例,在此環節中繼續引導學生積極地抽象思維。

      (一)概念結構

      分析感性材料,抽象出理想模型,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得出功的特性是(1)物體受到某個力F的作用,(2)該受力物體沿此力方向發生了位移S。

      (二)數學結構

      功的定義式:W=FS。由此進行邏輯推理,當F與S夾角為θ時,通過思維分析,把F分解得出與S同方向的分力F1做功為W1=FScosθ,與S方向垂直的分力F2做功為W2=0。由此,進行綜合、演繹推理得出功的普遍計算式:W=FScosθ。對于做功過程,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分析,明確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再思維綜合得出合力做的功。把數學公式與物理意義結合起來,分析θ的變化,用數學計算分析得出“正功”和“負功”的概念,再經過分類與比較對正功和負功的物理意義給予解釋。

      (三)知識結構

      在功的概念的基礎上,可與速度做類比,從而推理得出功率的概念。繼續用演繹推理得出重力、彈力、摩擦力做功的特點,從而完善知識結構。

      三、掌握方法

      在概念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搞清物理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本質,搞清其定義式,還要使學生掌握物理抽象思維的方法。物理概念的形成有利于物理抽象思維方法的熟練,因為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涉及到的實驗方法、觀察方法、測量方法、數學方法中無不滲透著抽象思維的具體方法。教學中教師應該刻意地向學生介紹這些方法,使他們了解使用這些方法的重要性、技巧性、必要性等。這樣,學生們在以后的物理知識學習或者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使用這些方法,練習這些方法。從而達到了培養鍛煉抽象思維的目的。

      四、鞏固深化

      鞏固和深化是物理概念教學程序的必要環節。它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用抽象思維把所建立的概念牢牢地同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并不斷豐富概念的內涵,發展概念的外延。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應用概念知識解決問題和接受新問題。當然,這個過程也是對抽象思維鞏固深化的過程。

      例如,通過對功和能,動能和動量,動能定理與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二定律的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異同,進而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單擺”、“彈簧振子”、“漂浮的木塊”是中學物理課程中的常見例題,在學習“簡諧振動”概念之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建立它們的理想模型,借助數學知識運用歸納推理證明這些實例都是簡諧振動的特例。這樣既豐富了概念內容,也鍛煉了抽象思維的方法。解答物理習題,是鞏固概念的必要環節,也是運用抽象思維的重點環節。對一道物理題,該如何下手?分析與綜合是找到適題知識的關鍵方法。另外,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外推法、極值法、近似法、分析綜合法、隔離與整體法、數學法都是解答物理習題的常用方法。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既能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能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五、評價反饋

      評價與反饋是對學生的概念掌握情況和能力發展情況進行估價,從而調整、控制教學過程。它既是使物理概念形成上升到深刻認識的環節,也是調整和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良好發展的契機。評價與反饋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斷地、及時地實施。

      (一)課堂評價反饋

      切忌“滿堂灌”的教法,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善于啟發學生思考。觀察學生的各種語言的、動作的、情感的表現,以利于抓住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倡講練結合,觀察學生的練習和講評,及時評價反饋。加強師生信息交流,用討論、問答等形式實現評價反饋。

      (二)課后評價反饋

      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第4篇

      【關鍵詞】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教學 體會

      微生物技術是現代高技術之一,對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以低耗高效、副產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技術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將微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到環境工程中,為微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解決目前人類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廢物處理等環境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顯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國內許多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并將課程的重點放在了介紹微生物的生態與微生物在解決環境問題的應用上。但同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內容與研究方法上和環境工程的其它課程又有較大的差別,所以該課程的教學有它的獨特性。

      我校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自開始招環境工程本科生以來,一直把《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目前,我有幸成為這門課程的主講老師。如何對待該課程的教學? 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教學緊跟學科發展步伐,使學生在系統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防治環境污染、改善與提高環境質量的微生物學原理、技術和方法?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工作,感受頗多,特將我對講授這門課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請批評指正。

      1 加強緒論部分的教學

      有些人認為緒論沒有什么具體內容,在教學上可有可無,有些老師往往是讓學生們自學緒論部分。但實際上緒論是一門課程的序曲,又是一門課程的縮影和向導。在緒論的講授中,授課教師應該介紹微生物的發現及其與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對于我們人類和環境的重要性;介紹微生物學的奠基、發展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是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介紹顯微鏡的發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發現者弗萊明等為微生物學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迪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1];介紹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當前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和實踐,努力使抽象深奧的內容變得具體簡單。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發酵時,聯系酸奶的制作,告訴學生各廠家生產的酸奶呈現不同的風味就是因為不同廠家選用的菌種不同,因而發酵產物不同所致,使學生深刻了解了發酵的不同類型。

      2 更新教學內容,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

      環境微生物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隨著生物學、微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呈現出新的內容。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滲透到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與微生物學關系密切,這更加促進了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培養高質量人才,教師需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跟蹤學科前沿發展變化的動態,將新的知識和新技術及時增加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性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為他們將來深入開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可以講解有關dna重組技術、基因擴增技術、dna測序技術等高新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2,3],為學生將來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同時還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知識,例如adis的傳播及預防,sars、禽流感的爆發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紹給學生,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另外,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引入教學中,也可以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研動機,幫助學生認識發現真理的過程,培養其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和勇氣。

      3 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一種內驅力,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只有在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和參與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環境微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其教學內容是一些微觀的、抽象的、闡述性的內容,并且涉及到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諸多前沿學科,具有較強的廣度與深度。如果不能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這些繁雜的內容就會使學生感到味如嚼蠟,毫無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如果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學生課后查找、閱讀參考資料的主動性,這對學生后續內容的學習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

      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前,主要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基礎化學等課程,專業課程學習尚未展開,所以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習微生物目的缺乏認識,在他們思想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決環境問題必須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工程實踐中一些有影響的或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實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資源化系統等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明白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還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前幾個章節主要講述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化過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種類多且形態多變的特點,而且由于微生物形體小,無法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觀的印象,學生普遍感到“看不見,摸不著”。針對這種情況,應當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圖片或三維動畫形式,描述其形態與生長發育過程,這樣既方便講解又生動活潑,利于學生理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實驗室開放時間,自己去觀察體會,并通過查資料,關注學科進展,采取互動形式,增加學生從課外獲得相關知識的能力。

      4 加強實驗教學

      微生物學是來源于實驗的科學,所以我們應著重加強實驗教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一門原理性、概念性、實踐性、操作性難度較大的課程。比如顯微鏡技術、制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的制備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純種分離培養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大氣及水中微生物監測技術等。這些都需要特殊的設備和獨立的訓練,如果沒有足夠的課時及儀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術是很困難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課前期準備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精細和繁瑣的工作,工作量大,連續性強,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實驗的失敗。在做實驗準備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才能保證實驗課的順利進行,這就對實驗室老師的素質和教學態度提出嚴峻的考驗。

      還有,實驗操作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最好的過程。實驗中,我們應該采取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大膽探索,教師積極引導、注重啟發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做“細菌革蘭氏染色”實驗時,我們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完成3個不同類別典型細菌的正確鑒別染色片,從挑取菌種、涂片、固定、染色、調試顯微鏡,直到觀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態,鑒別出正確的菌種為止,整個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操作,而且實驗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認真仔細,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確結果[4]。實驗中,學生對涂片后固定細菌時的溫度高低、洗片環節、酒精脫色的時間等精心分析,反復實驗摸索,并在教師的啟發下,找出問題癥結,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為止。實驗過程中,我們還應對學生操作時的習慣性問題和錯誤作重點提示和講解,并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及時指導糾正動作,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實驗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還應盡可能地開一些綜合性地實驗。綜合實驗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實驗的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是過去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對實驗過程印象不深,理論掌握不牢,動手能力不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我們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驗課題,如水、室內空氣、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分布等應用于實驗教學,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由指導老師指導和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鞏固了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微生物學博大精深,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時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微生物教學進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微生物學綜合素質,相信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總結和改革,通過主講老師地不斷學習提高,最終能夠使《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適應時展要求,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環境科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洪勛,王曉誼,齊鴻雁.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進展[j].生態學報,2003,23(5): 988-993.

      微生物學方向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教學體會 時代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可以用飛速來形容,其對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學又是發展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微生物學是一門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藥衛生、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1]。不難看出,理論結合實踐,是這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因此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醫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而如何使學生一方面能夠牢固的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能樹立起將所學理論用于實際應用的意識,是每個從事微生物教學的老師所要承擔的基本責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生的思想認識、相關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學過程中做到緊跟時展,是擺在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三個方面講述筆者有關現代微生物教學改革的觀點和體會。

      1 豐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學內容

      1.1 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微生物相關其它課程內容的補充

      微生物學的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態,微生物的遺傳等幾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學實際上缺乏自身所獨有的理論體系,從某種層面上講,其是綜合講述具體與微生物關聯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以及生態學等學科的內容。雖然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學生會在相應的課程中學到,但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需及時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有關背景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出該理論下有關微生物的特性,即與高等生物的不同之處。比如:在講述光能營養微生物時,老師需帶領學生復習循環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環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點出相對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著更為豐富的磷酸化途徑,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鹽古菌所獨有的途徑。這樣才能在學生腦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斷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結果,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中

      本文開篇中已經提到,微生物的學科發展速度是飛快的,而知識的快速更新已經使人們感到有些“應接不暇”。這可從微生物學教材的修訂速度得到充分體現。如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僅僅8年后作者就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然而這種修訂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難與學科發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關微生物CO2固定的內容提及了4種已知的代謝途徑,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有兩條全新的固定途徑在微生物中被發現[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態這一章中涉及的有關微生物的地球化學作用的內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亞硝化細菌引起的,但當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過程中似乎發揮了比細菌更大的作用[3]。諸如這些最新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學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們的熱情。雖然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進展對于授課老師來說無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這確實可得到較好的授課效果。

      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活躍、個性獨立和叛逆性強是現代大學生的普遍共性。學生們往往憑借個人喜好而專注于個別課程,同時也很容易對某些科目產生較強的厭學情緒。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需緊密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中心。

      2.1 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

      2.1.1設置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吸引學生簡單而有效地辦法就是提出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可多問“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講解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時,可提出如下問題:(1)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驟,不同的細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2)而為什么有些革蘭陽性細菌會呈現出陰性,而有些革蘭氏陰性細菌又會呈現出陽性的結果?(3)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些錯誤結果的出現?通過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不斷得到積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產生了學習興趣。

      2.1.2 設置特定話題,師生共同討論

      教師在全面而詳細的講授完一個知識點后,可圍繞該知識點,并結合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案例,設置某一話題,展開課堂討論,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話題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時鮮性或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講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這一內容后,可設置如下話題:為什么國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該話題本質是在討論海底資源的開發,通過討論學生會對海洋微生物的資源價值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甚至對微生物資源學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多媒體課件正在或已經成為微生物學的主流教學手段[4]。這是由于多媒體的以下優點決定的:

      (1)圖文結合,生動形象。多媒體將圖像、聲音、動畫和文字等集中于一體,可把抽象、微觀的東西變得直觀生動。事物的具體結構、變化過程直接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融洽。例如,在講解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時,由于其結構微小,肉眼很難識別,因此學生并不像學習高等生物的形態那樣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如果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掃描或投射電鏡照片,把微生物的實際結構直接呈現給學生,化微觀為主觀,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變得更容易,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被激發,教學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顯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節省講解時間。微生物學的知識點繁多,而運用板書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分散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從而使得教學進度變得緩慢,而且學生也無法形成連貫和系統的思維,這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使師生雙方都從繁重的板書或記錄中解脫出來,縮短了講述時間,同時也使得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補充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舉更多的實例,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更清晰的講述教學難點。

      當然,在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授課老師去解決或避免。

      (1)課件的制作相對簡單,許多課件都包含過多的文字。教師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說的話直接呈現在多媒體中,而在課堂上直接朗讀,學生閱讀的速度比老師講的速度還要快,這種授課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反而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授課老師需在課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圖標和動畫,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體教學可縮短講述時間,老師們很容易忽略學生對內容的接受速度,這樣在快速的知識灌輸過程中,學生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這樣反而無法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當一節課的內容講完后,多媒體課件中一定要有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就像傳統的板書授課那樣,學生可最后對整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回顧,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認識。

      3 增強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學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因此微生物實驗課在微生物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科研實踐的開展可鍛煉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其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

      礎[5]。所以,是否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知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是評價微生物學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

      3.1 注重培養學生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任何一項研究性實驗都是由若干個基礎實驗構成的。因此基本實驗操作是開展科研實踐的前提。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需特別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首先,教師需詳細講解實驗的操作原理,著重指出關鍵操作步驟,特別強調重要的操作細節。然后自己親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過程中可將前面講到的原理、步驟和細節重新重復一遍,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細菌的劃線純化操作,教師按照規范完成培養皿的打開,接種環的拿放,特別強調當劃完第一個區域后,需灼燒接種針,然后進行后續劃線。當學生親自操作時,需細心觀察學生的操作,及時指出不規范的地方。

      3.2開展設計性實驗

      3.2.1指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并撰寫實驗方案。方案的內容具體包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實驗流程,所需試劑和器材,推測可能存在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案,最后是預期的結果。完成方案設計后,老師需認真審閱,和學生討論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確定最終方案。

      3.2.2 全程監督實驗過程

      由于在制定實驗方案時,學生已經對實驗內容有著比較深入的思考,因此對出現的問題會主動解決,但學生畢竟缺乏經驗,很有可能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所以,老師需以監督和指導者的身份全程參與到實驗中去,啟發學生如何解決意外情況,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導學生嘗試撰寫實驗性論文

      當整個實驗結束后,帶領學生對結果開展討論,提高其邏輯性思維。并鼓勵學生將實驗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鍛煉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4 結語

      相對于其他科學,“日新月異”是包括微生物學在內的所有生命科學學科最為鮮明的特征。在這種形勢下,授課過程中如何采用先進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傳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這將是需要長期和深入討論的話題。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談談在微生物教學中的個人觀點和體會,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能和廣大同行相互探討,共同進步。總之,微生物學還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課教師在業務上努力鉆研,做好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周德慶. 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鄭毅.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1): 123–125.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永久永久永久永久永久精品|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亚洲女子高潮不断爆白浆|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videos| 亚洲天然素人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