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能電網的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M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1-0095-02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將不斷地開發消耗能源和資源,為了實現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目標,節約資源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之路。從2012年開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階梯電價和分時供應這一舉措,為保護能源及合理的電力消耗等作用帶來的劃時代意義,同時是促進節能環保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飛速發展,同時引起智能電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智能電表具有功能非常現代化,具有遠程抄表、遠程控制等功能,進一步提高了用電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其強大的功能上傳統的電能表是無法比擬的。因此,對智能電網應用智能電表的作用分析以及前景的展望是十分重
要的。
1 智能電網中的智能電表簡述
行業專家和學者提出了智能電表的概念即互聯網技術和集成電路和其他電子設備組成的計量應用。在現時期,我國對智能電表的理解仍然沒有達到與國際其他國家統一,各個國家基本都是根據智能電表具體特點而定義的,我國的智能電表的定義基本是:一種以微處理器為核心,具有存儲測量信息功能,并且能夠實時分析并且處理儀器的測量結果。國家電網對智能電表的概念做了如下總結:即從數據測量開始,數據經過處理,電子通信和其他結構單元,具有計量電能、數據信息處理、自動化的實時控制功能,并且具有信息交換功能,可以看出,我國對智能電表的定義充分地概括了其強大的功能及性能。目前,我國由于智能電表的發展應用和持續完善,它的功能比僅僅是單一的能量測量作用要大得多,結合目前國外和國內對智能電表的概述,現在,對智能電表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論述為:智能電表主要是為了適應智能電網發展需求,利用微處理、互聯網、電子通信等核心技術,通過數據檢測、處理和通信單元結構與電力數據測量,實現雙向電能計量,實時電能質量監測,多種計算費率時段以及遠程控制等綜合功能的智能型儀器儀表。
2 智能電表在電網中的作用分析
2.1 費用核算
由于智能電表可以實時和準確地進行計費信息處理,使能源成本的復雜過程更加簡單化,從而簡化了平常的會計處理過程。以此同時,電力市場在當前的經濟系統的背景下,工作人員通過智能電表的及時使用,快速地轉換能源,以后有很大的可能實現自動化的切換。同時,用戶可以利用智能電表的進行能耗數據和相關的計費信息分析,以更好地去節約能源,所以智能電表發揮作用是將工作流程簡單化,從而進一步促進電力公司與用戶的和諧
關系。
2.2 配電網絡實時狀態估測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使各個分銷網絡數據信息測試不夠準確,追究其根本原因是信息網絡模型建設,變電站的高壓側載荷估算值等綜合處理后的影響。使用戶端處增加測量點,可以減少負載數據損失和網絡信息更加及時,將準確和有效的方式進行計算傳遞,避免了超負荷的電力設備運行和降低電力質量的情況發生。以此同時,將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可以實現為止數據的估計測量,將對已得到數據的準確性進行監測。
2.3 電力需求側相應
電力需求相應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價格調控和載荷控制,其實本質是對用戶用電負荷能力進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分布電力資源的目的。價格控制具體包含以下內容:限時定價、峰值電價和分時電價,這樣的方法將滿足不同人群和不同電力用戶的需求,短期消費需求高峰負荷控制是由網絡調度人員負責,根據實際網絡運行情況,通過遠程命令來訪問或斷開過載大,最終達到控制電力不超負荷工作。
2.4 管理作用
能源利用效率的監管和控制。智能電表可以為使用電能的用戶提供有關信息,幫助廣大用戶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使剩余能源應用到需要的地方。通過使用分布式發電設備的用戶,可以提出有效、合理的發電和用電建議,以更好地幫助用戶取得最大的利益。
用戶能源管理。隨著智能電表不斷提供的信息數據,在能源管理系統上創建用戶服務功能的板塊,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能源服務,達到最低消耗的能源控制目標,這樣一來會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損失,達到節約能源的作用。
智能電表的管理維護。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實施電表資產管理,定期反饋電表使用情況,電表數據庫的升級,安裝電表和使用管理制度,確保智能電表的信息和用戶信息正確地保存在指定的位置,并積極宣傳推廣。
2.5 遠程監控及非法用電檢測
通過智能電表的功能不僅可以實現遠程服務和隨時斷開過載,而且還對部分電力用戶進行強制監督,電力公司通過使用控制開關按鈕,遠程控制一個特定的過載,智能電表能隨時檢測打開電表箱,使電表的軟件更新升級,如果出現私自改線等現象,可以及時發現該情況,通過獲取大量的儀表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是能夠準確地檢測私自篡改線路的情況,此功能為各個用電用戶和電力公司挽回了大量的經濟損失。
3 智能電網中智能電表的應用前景展望
我國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就已經在應用智能電表了,而且智能電表的應用規模也比較大。我國電力公司對于智能電表的投入力度也是比較大的,最開始智能電表的投資就達到了十億人民幣之多,這還僅僅只是開發和研究的第一階段。隨著我國對于智能電表的廣泛應用,我國也制定了智能電表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我國電力公司已經預測了在2015年左右,我國將會基本完成全面的智能電力管理模式。雖然目前來看,智能電表的各方面功能已經成熟,但長遠的眼光來看,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3.1 接口一體化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電能表的測試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耗時的工作,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來協調工作,廣泛地推廣應用智能電表勢在必行,必要對目前的安裝檢測模式進行變革,最終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監管。由于智能電表各種接口連接薄弱,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是頻繁快速地切換工作,大大增加了測試的時間,而且占用太多的資源和管理成本,從而影響運營效率,導致過多的接口設置復雜,不能確保電氣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因此,要加強智能電表接口一體是非常重要和有發展空間的,這也將成為后期發展研究和開發的一個重要課題。
3.2 功能設置模塊化
為了適應我國未來大規模的智能電網建設,滿足電力用戶不斷增長的要求,智能電表必須支持更新和寫入的功能和服務功能需求,模塊化的功能是目前最基本要素,不斷地對智能電表功能進行優化設置。在使用過程中,依照智能電網中智能電表的功能和需要解決問題方案進行遠程設置,使實際操作過程和修改所有功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程序,實現彼此獨立地避免彼此之間的干擾,這是確保智能電表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環節,從而不斷地增加智能電表,這樣即使電網規模的擴大了,用戶也并不需要更換智能電表。
參考文獻
[1] 于中美,王棟.試論智能電表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
[2] 趙靖,潘俊民.基于STM32的具有諧波分析功能的智能電表設計[A].上海市電機工程學會、上海市電工技術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11).
[3] 胡年平.智能電表在低壓電網故障搶修的應用探究[J].世界電子元器件,2011,(6).
【關鍵詞】智能電網;電力營銷;信息技術;電力營銷信息化
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大力推廣,目前在各個行業中,信息技術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電力營銷行業,通過將電力營銷工作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電力營銷信息化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實現了電力營銷的信息化,提高了營銷的工作效率。隨著智能化技術在電網中的不斷推廣應用,如何在智能電網這一背景下,更好的實現電力營銷信息化成為各個電力公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下面文章里,我們就將通過結合某供電公司的實際電力營銷工作,對智能電網背景下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電力營銷信息化
在這里所說的電力營銷,具體指的就是在不斷變化的電力市場環境下,以客戶的電力需求為核心,通過調整供需關系,保證客戶能夠使用到安全可靠、合格經濟的電力商品,同時享受到最為滿意周到的服務。而電力營銷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充分的應用到電力營銷工作中。隨著電力行業中信息化技術、微機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其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逐漸由集約型、高科技型替代了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在電力營銷工作中實現信息化管理,其核心是將國家電網及其下屬公司進行整合,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建立現代化、信息化的營銷管理系統,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協同管理。
二、目前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隨著智能電網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很多省份,智能電網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智能電網的建設也在逐步進行中。預計到2015年,此電網將基本實現以500KV電網為支撐,220KV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智能電網,實現智能變電站覆蓋率達40%,110KV及以上線路6360公里,變電容量達到1667.7萬千伏安。到2020年,電網將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建成1000KV特高壓交流變電站一座,500KV變電站5座,110KV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將達到8000公里,變電容量達到3728萬千伏安,與2015年同期相比翻一番。最終將全面實現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現代化智能配電網體系。
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能夠認識到對于發展智能電網的決心和力度。在這一前提下,如何更加高效的開展智能電網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這一問題成為電力運營公司需要考慮的重難點。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對目前電力營銷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避免將來再犯類似錯誤。通過總體分析,發現在目前工作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2.1缺乏相應的建設規劃
在電力系統中,電力營銷信息化這一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在應用到實際工作時,由于各方面的欠缺,各個電力企業對于電力營銷實現信息化這項工作的建設還比較陌生,不同地區有著自身不同的特點,沒有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建設規劃,就只能參照國內一些地區的示范性工程進行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電力營銷信息化工程的軟硬件投資極端不平衡。由于沒有統一的建設規劃,在信息化建設的不同時期,為了滿足電力營銷各個部門的應用需求,間斷的進行投資建設。雖然在表面上是實現了信息化營銷,但是在實際進行工作時,各個部門、系統間的信息并不能實現共享,協同工作開展的很不成功,大量的有用信息堆積,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信息化技術流于表面,沒有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信息化技術方便、快捷、高效的優點。
2.2軟件投入不足
由于營銷信息化建設的軟硬件投資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硬件投資過大,而軟件方面過于匱乏。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硬件是基礎,軟件才是根本,才是應用的關鍵。在營銷工作中,涉及到的專業較多,只有應用相應的系統軟件才能真正實現營銷信息化。在營銷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各種新設備、新技術大量投入使用,但是對于使用設備、技術的營銷人員,相應的技術培訓并沒能跟上進度。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營銷信息化建設的成效。
2.3相關的體制建設相對滯后
隨著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信息共享,工作協調成為工作的重點。但是由于在建設過程中,缺少相應的制度、標準,在實際的工作中,信息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共享,各個部門的工作不能實現最好的配合。嚴重影響了營銷信息化的全面推廣,并且不能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決策建議。
三、對于智能電網背景下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智能電網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將最終全面實現電網的智能化。在此前提下,做好電力營銷的智能化建設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在電網智能化前提下做好營銷信息化工作,結合智能電網特點,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利用營銷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優化。
3.1制定高質量的規劃
規劃方案的制定,是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的總綱領。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要切合不同地區的不同應用需求,相對應的制定合理可行的規劃。同時在營銷工作中,營銷人員的思想觀念要積極調整,以適應“大市場、大營銷、大服務”這一新型營銷服務理念。
3.2加強營銷體制建設
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不只是軟硬件設施的投資建設,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信息化優勢,有必要不斷的加強體制建設。在結合電力企業自身情況的前提下,結合最新的服務管理理念對體制進行深化改革。比如制定各個崗位的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制定恰當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等等。
3.3合理投資,以人為本
結合信息化建設的規劃方案,合理的進行投資安排,實現軟硬件設施的協調發展。對于目前軟件匱乏這一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研發出最適合生產實際的應用軟件系統。在改革的任何時候,人力資源的建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智能電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前提下,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要提前進行,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全面型人才。同時為了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恰當的激勵機制是必要的。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持續時間長、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營銷的方方面面,比如軟硬件設施的售后服務、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性等等。
3.4加強對電力營銷信息化的管理
電力公司在建設營銷信息網絡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電力營銷信息系統的管理的安全防護。首先,電力公司要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和企業內部網絡系統的安全,加大對營銷信息系統的軟件投入,做好聯網的防病毒防黑客入侵措施;其次,電力公司的營銷人員在運行該系統也要嚴格身份驗證,規范操作流程,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相關操作,同時注意定期的檢測,重視防病毒軟件的使用;再次,電力企業要加強全體員工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的信息系統網絡安全的預警措施投入,強化對營銷信息管理系統運行的檢查監督,確保信息系統故障的及時警報和維修;最后,要加強對系統的日常維護,這需要電力公司加大營銷信息系統的人力和資金投入。
結束語:
在智能電網運營過程中全面的實現電力營銷信息化,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電網運營管理水平。通過上面文章分析,我們認識到了目前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全面實現智能化電網的趨勢下,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會遇到的問題將會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電力企業各個部門不斷深入研究,投入人力物力進行探索,使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更加切合電網智能化運營這一新型模式。
參考文獻:
[1]朱家宏.堅強智能電網背景下的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C].2010-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
[2]夏云飛.探討基于智能電網電力營銷的信息化建設[J].《城市建設》,2013,(30)
[關鍵詞]智能化 消弧系統 單相接地 安全可靠
中圖分類號:TM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8-0391-01
引言
在我國,煤炭供電電壓等級為6-10kV,屬于中性點不接地系統,此系統在供電發生單行接地故障時,電網允許的運行時間不允許超過兩小時,降低了運行成本嗎,也提高了供電系統的可靠性,但這種供電方式在單行接地產生大電流時會產生弧光接地過電壓,使故障擴大為兩相或三相弧光短路和相間短路,給煤礦供電設備造成損害。
為解決這一問題,趙樓煤礦35kV變電所安裝了KD-XH配電網智能化快速消弧系統,通過在中性點加裝消弧線圈補償電容電流來抑制消除故障點產生弧光,減少接地故障電流,確保趙樓煤礦供電的安全。為此作以下總結分析。
1 KD-XH消弧系統系統組成
1.1 接地變壓器
對于35kV配電網,變壓器繞組為Y接法,有中性點引出,變壓器零序阻抗較低時可不用接地變。對于6kV、10kV配電網,因變壓器繞組為接法,需要用接地變壓器制造中性點,以便加裝消弧線圈。為降低零序阻抗,接地變壓器一般采用Z形接線,并可帶適當的二次容量以代替站用變。
1.2 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消弧線圈
1.3 控制柜
用于裝配大功率可控硅及相應的濾波裝置,與消弧線圈就近安裝。
1.4 控制器
實現對配電網單相接地故障的全過程智能化處理。通過實時采集系統中性點電壓、電流副值和相位,自動跟蹤配電網的變化,并測量配電網的電容電流;自動識別系統中永久性接地故障并選線跳閘;自動識別系統中瞬時性故障的產生和消失,并快速啟動和退出補償;自動打印出接地故障發生和消除時間、接地線路代碼、是否已發送跳閘信號、接地時系統中性點電壓及與其對應的電容電流、消弧線圈補償電流等信息。控制系統實時跟蹤配電網當前零序電容電流,并由此自動優化有關參數,確保接地殘流限制到規定值以下。控制器帶RS-232或RS-485通信口,系統相關信息可遠傳,適應無人值守要求。
系統控制器有“一控一”和“一控二”兩種基本單元。“一控一”即一臺控制器控制一臺消弧線圈;“一控二”即一臺控制器控制兩臺消弧線圈,兩臺消弧線圈可實現分列或并列運行,每臺消弧線圈只需滿足安裝段容量要求即可。以此兩種基本單元為基礎,可實現多臺消弧線圈的并列運行。
2 KD-XH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消弧線圈原理
2.1 高短路阻抗變壓器
變壓器的簡化“T”形等效電路如下圖1所示。
X1δ原邊漏抗,X2δ副邊漏抗,漏抗的物理含義是漏磁通在空氣等非鐵磁性材料上通過時遇到的磁阻,由空氣的物理性質決定Xδ基本上是線性的。
Xm勵磁阻抗,它的物理含義是主磁在鐵芯上通過時遇到的磁阻,由鐵磁材料物理性質決定Xm是非線性的。
變壓器短路阻抗:如圖2所示,變壓器副邊短路,原邊加壓,當副邊電流達到額定電流I2N時,原邊所加的電壓為U1,則U1/I2N稱為變壓器短路阻抗。因為Xm大大于X1δ和X2δ,因此當副邊短路時,變壓器等效電路可進一步簡化為圖3,因此變壓器短路阻抗實際上就變壓器漏抗。變壓器短路阻抗習慣上表達成百分數的形式,即把U1除于原邊額定電壓得大家很熟悉“變壓器短路阻抗電壓百分比Uk%”。通常的變壓器的Uk%值在4%~12.5%之間。如果我們把Uk%值做到100%就得到“高短路阻抗變壓器”。這時副邊短路就可以長期運行,變成額定運行工況。
2.2 高短路阻抗變壓器式消弧圈線
KD-XH消弧線圈正是利用高短路阻抗變壓器來做成的,如圖4所示把高短路阻抗變壓的一次繞組作為工作繞組接入配電網中性點,二次繞組作為控制繞組由兩個反向并接的可控硅短路,可控硅的導通角由控制器控制。調節可控硅的導通角由0至180度之間變化,使可控硅的等效阻抗由∞至0之間變化,則輸出的補償流就可在0至額定值之間得到連續無極調節。
以下用表格說明可控硅在不同導通情況下的消弧線圈電感及輸出電流的變化情況(表1):
2.3 系統電容電流測量方法
系統電容電流是隨著系統運行方式、天氣狀況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為了在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消弧系統可輸出與系統電容電流相匹配的電感電流,就要求消弧系統要實時、快速、精確地測量出系統的電容電流。
中性點接有消弧線圈的配網在正常運行時等效電路如圖5所示,由回路可得:
當改變可控硅的導通角,使等效回路處于兩種狀態時,只要測出兩種狀態下中性點電壓、電流就可以求出系統電容,進而求出系統電容電流。
2.4 KD-XH消弧系統控制方式―隨調式
在系統在正常運行時,消弧線圈遠離補償工作點,一旦發生單相接地故障,立即將其調節到補償工作點;而當接地故障解除時,又立即將其調節到遠離補償工作點。這樣在系統正常運行時消弧線圈處于遠離與電網電容發生諧振的狀態,因此可確保不會發生串聯諧振,不需設置阻尼電阻。
4 使用效果
KD-XH配電網智能化快速消弧系統能夠正確動作和正確補償,有效地消除瞬時性接地故障,尤其是對少數非瞬時性接地故障,能迅速輸出補償電流從而減少故障設備的損壞,防止故障的擴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智能電網;概念;特征;關鍵技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7-0004-01
電網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隨著市場化改革推進,現代電網的發展已經迎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期。人們開始提出一種新的現代化電網,這種電網需要更加適應多種能源類型的發電方式以及高度市場化的電力交易。這就是現在研究很熱的“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將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本文通過描述智能電網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對其概念及特征進行了具體說明,同時研究分析了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并對我國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1 智能電網的發展現狀
1.1 國外發展情況
美國的電力科學研究院于2001年開始研究智能電網;2003年美國能源部“電網2030計劃”,致力于電網現代化建設;2007年頒布《新能源法案》,美國電力企業積極展開試點研究。2009年奧巴馬提出了智能電網計劃重點,通過對現行電網系統進行升級換代,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歐洲在2005年成立了“智能電網歐洲技術論壇”,并《歐洲未來電網的遠景和策略》等報告,對智能電網建設和發展引起重視。歐洲的智能電網建設更加關注電網運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對需求側的影響等研究。
日本高度重視電網的通信功能,東京電力公司的電網則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接近智能電網的系統。日本主要傾向于微型電網研究與智能電網的有機結合。
1.2 國內發展情況
我國的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建設為基礎的。2000年,我國開始進行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方面的改造,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國際大會上,公布了分三個階段推動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第一階段規劃試點(2009年-2010年),重點開展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工作,進行設備研制關鍵技術研發,以及各環節試點工作;第二階段全面建設(2011年-2015年),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裝備和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第三階段引領提升(2016年-2020年),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裝備和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 智能電網的概念及特征
2.1 智能電網的概念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智能電網概念最具代表性: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的現代電網。
2.2 智能電網的基本特征
1)安全可靠。在電網自身發生故障或人為破壞時、在非正常自然氣候條件下電網仍能安全運行;具有抵御計算機病毒入侵、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治自愈。具有在線實時的安全分析和評估能力,強大的預警控制能力,系統自動故障診斷和自我恢復的能力。
3)優化管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實現設備優化管理,延長設備運行壽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
4)經濟高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電網損耗,提高電力設備利用效率,使電網運行更加經濟和高效。
5)友好互動。鼓勵用戶參與電力系統的運行和管理,實現與用戶的高效互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電力需求并提供增值服務,實現需求側響應功能。
3 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
3.1 堅強靈活的網絡拓撲
隨著電網規模的擴大、互聯大電網的形成,對主網架結構的規劃設計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系統在經歷故障時,需把故障影響局限在最小范圍內,并迅速恢復供電。只有靈活的電網結構才能應對突發災害性事件對電網安全的影響。
3.2 標準集成的通信系統
智能電網的通信系統將集成各種通信技術,采用開放式的通信網架,具有高速、集成、兼容、雙向的特質,可以動態響應實時信息與功率交互,使智能電網具有實時監視和分析系統當前狀態的能力。
3.3 先進的電網設備技術
電網一次設備主要包括電源和儲能技術、輸配電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高效能源材料技術4大類。具體包括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和靈活交流輸電技術等,是智能電網實現的物理
基礎。
3.4 先進的控制技術
先進的控制方法用于智能電網中分析、診斷和預測系統狀態,并確定和采取適當的措施以消除、減輕和防止供電中斷和電能質量擾動。包括集中控制系統的協調、分布控制系統的自適應、事件啟動的快速仿真、故障隔離的網絡重構等。
3.5 先進的決策輔助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可識別和確定電網中的實時問題及發展趨勢,然后運用知識庫和科學推理方法進行分析,以提出解決問題和決策支持的方案。可用于需求側管理系統和用戶的需求響應。
4 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前景
未來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有以下幾個重點發展方向。
1)提高電網輸送效率,保障供電安全可靠性,打造堅強可靠電網。
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電網運行輸送能力,打造經濟高效電網。
3)合理配置我國能源結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利用,打造綠色環保電網。
4)促進電網與用戶交互運行,打造靈活互動電網。
5)實現信息透明同享,打造開放友好電網。
5 結束語
智能電網是經濟和技術在電力能源上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在世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中國特色的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開展智能電網的研究和應用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宋菁.國內外智能電網的發展現狀與分析[J].電工電氣,2010(3).
[2]胡學浩.智能電網―未來電網的發展態勢[J].電網技術,2009,33(14).
[3]張志超.智能電網發展模式和關鍵技術探討[J].電力技術,2010,19(4).
[4]李乃湖.智能電網及其關鍵技術綜述[J].南方電網技術,2010,4(3).
作者簡介
總而言之,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是從低頻技術到高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從傳統電力電子技術向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方向發展。當下,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成為環保、節能、全自動化、智能化、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正向著應用技術高頻化、產品性能綠色化、硬件結構模塊化的方向發展。
2電力電子技術對電力系統的重要作用
電力系統由輸配電路器、發電設備和伏在用電設備三大部分組成。電力系統是歷史上逐步擴建,直到聯網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是一個地域分布廣、設備眾多、運行參數相互影響且瞬變很快的大系統,其對于安全、經濟、高效、優質的運行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力電子設備已經著手進入電力系統,并為解決電能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據不完全估計,發達國家在用戶最終使用的電能中,有60%以上的電能不得不經過一次或者更多的電子變流裝置的處理。電力系統在面向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電力電子技術就是關鍵技術之一。可以不放厥詞地說,如果脫離了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在如今的成就將不會如此。
3電力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3.1電力系統的智能控制
電力系統的控制應用與研究在先前的40多年內,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以傳遞函數的單輸入、單輸出基礎的控制階段;以線性最優控制、非線性控制及多臺電腦機器系統協調的控制階段;智能性的控制階段。智能控制是當今控制理論發展的新階段,基本上是用來解決和處理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和解釋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特別是用于具有強非線性、模型不確定性、需要很強適應性的復雜系統。所以說,智能控制在電力系統工程某些應用方面的前景與路線非常廣闊,在對其進行應用時,要由某些人工設置好的神經網絡加以協調和控制。
3.2柔流輸電系統
在輸電系統一些特別重要的地方,采用電力裝置對輸電系統的主要參數(如相位差、電壓、電抗、感抗等)進行調整控制,使輸電更加可靠、更加精確,能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這是一種將微機處理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高壓輸電系統,以提高系統可控性、運行性、可靠性能和電能質量,而且可獲取大量節電效益的新型綜合技術。
4基于電力電子技術的智能電網在電力系統中的發展和應用
4.1前景
對于電力行業,智能電網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可再生能源是推動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轉型的重要原動力。傳統的集中式、大容量、可計劃的發電方式正在受到清潔化、不穩定、靈活可調節、分布式的發電方式沖擊。以前的結構是電廠盡可能集中、大容量。這種集中式大容量的電廠發出來的電,通過電網輸配電送到千家萬戶使用,它是單向的。而現在隨著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興起,對電網的穩定性、可調性提高了要求。但可再生能源由于具有清潔、靠近用戶側的優勢,未來前景廣闊,如何解決其先天的不穩定劣勢,這就需要可再生能源發電變得更加智能,比如通過信息化、IT的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實現預測功能。因此,可再生能源是推動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遷移的重要原動力之一。一旦實現了向智能電網的轉型,電價就可以根據未來的天氣做出調整,人們的很多生活方式都會受到影響。智能電網影響的是整個產業鏈,無論是發電端,還是輸配電環節,一直到最終的售電用電環節都會有深刻的變化。
4.2實現的手段
要讓能源變得更加智慧,自然少不了IT技術的幫助。電力和IT,也就是信息系統深度融合到一起。以前的IT技術對電網來說是起支撐作用,但到了智能電網階段,IT是真正實現智能電網的驅動力,是深度融合的,不可分割的。IT的信息系統技術架構對整個智能電網的構成是基礎性的,這對我們來講是個很大的機會。更美好的智能電網,是一個將用戶、電力、設備緊密聯接在一起的電網,是一個無時不在、無瓦不用的全聯接電網。而這種美好圖景,未來將與移動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概念結合在一起,巨大的革新需要眾多企業參與其中。
5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