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道路現狀及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進一步改善我縣農村運輸薄弱環節,加快公路運輸基礎實施的建設步伐,提高公路運輸總體效益,促進農村公路運輸市場健康、有序、穩定地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關心“三農”問題,加快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切實解決農民乘車難、出行難問題,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根據省、市交通管理部門關于加強建設和發展鄉村道路、客運站場、運力的有關精神,結合我縣鄉村客運市場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我縣農村2006-2010年客運發展規劃。
一、規劃的編制依據
1、《關于編制農村客運發展規劃的通知》(皖交計[205]33號);
2、《**縣統計年鑒》(2004年);
3、交通部標準JT/T200-2004《公路汽車客運站級別劃分和建設要求》;
4、(2006~2010年)**縣鄉村道路發展規劃綱要。
二、規劃的年限:規劃的目標年為2010年。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包括農村客運班線的開發,運力的投放,鄉鎮及農村客運站點的新建、擴建。
四、規劃的目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指導原則
在充分調查研究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宗旨,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和諧社會”。以方便群眾出行,服務農村經濟為目的,結合城鎮總體規劃,圍繞農村路網上檔升級,科學合理設置和大力發展農村客運站場,全面實現“把路修到農民家門口,把車開到農民家門口”的目標,進一步提高綜合運輸效益,促進本縣經濟持續、穩定、協條發展。
本規劃的原則為:
1、結合本縣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城鎮發展的布局,與相鄰縣、市建設相銜接,堅持統一規劃,遠近結合,分期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
2、適應國家投資體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堅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設,多種形式經營的原則。
五、至2010年規劃的總體目標和分年度目標
1、2010年規劃的總體目標
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鄉鎮和行政村開通客運班車,行政村客車通達率達96%以上。
至2010年,農村客運運力全面更新為符合國家標準的車輛,其中中級客車達40%,農用運輸車等非法營運車輛全部淘汰。至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車,班車客運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有明顯提高。
2010年,全縣所有鄉鎮均要建成五級以上客運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車亭。
2005-2010年農村客運站點規劃明細表
年度客運站停車場停靠點備注
2005四級站1個
19已完工
2006三級站1個217
四級站1個
2007四級站1個133
2008四級站2個240
2009五級站5個540
2010五級站4個440
合計:三級站1個、四級5個(已完工1個)、五級站9個、停靠點179個。
2005年至2010年度開發農村線路及運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標見下表:
農村班線及運力投放一覽表
年度農村班線營運客車
新增總數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級車率
2004/231480%
2005225261500%
200612374201540%
200774420301745%
20081054303020410%
2009559403024420%
2010/59563430040%
第二章農村經濟及農村公路客運發展狀況
一、基本縣情
全縣總面積1481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1個國營農場、1個場代隊、275個行政村、2967個村民組、9。9萬戶、人口49萬。其中農業人口40萬,全縣通車總里程1008公里,其中國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縣道266.06公里、鄉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網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會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縣人民克服種種困難,自強不息、勇于創新、講究實效,社會經濟獲得了全面發展。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35.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851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31%和21%。
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顯提高,二十多年來發展取得的成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急而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和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表2-1、表2-2分別列出了**縣國內生產總值、農村居民純收入及消費水平和恩格爾系數。
近年**縣國內生產總值情況表2-1
年份(年)生產總值(萬元)第一產業(萬元)第二產業(萬元)第三產業(萬元)人均生產總值(元/人)人口(萬)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00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01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02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03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農村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表2-2
年份(年)農村居民純收入(元)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元)農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爾系數(%)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002260153080852.8
20012262153979951.9
20022113132175256.9
20032341154474448.1
三、交通運輸發展概況
**縣的交通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水運為輔。境內無鐵路運輸,已經初步形成了從貫穿全縣的104國道、312省道的公路網絡。
1、縣鄉村公路狀況
我縣縣、鄉、村公里總量為931.76公里,其中縣道:266.06公里,按技術等級分:二級公路16.5公里,三級公路59公里,四級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質量分:水泥路3公里,瀝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鄉道:145.4公里,均為四級公路;按路面質量分:瀝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質量等級分:四級路59.6公里,機耕路460.7公里。
2、**縣公路運輸狀況
2004年,全縣共有各類客運客車292輛,客位3420座;貨車1600輛、農機1000輛、大小四輪1200輛、摩托車2萬輛,全年共完成公路客運輛450萬人次,周轉量9000萬人公里,貨運量72萬噸,貨物周轉量7700萬噸公里。
四、農村客運量現狀及預測
2004年全縣農村客運量約26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約9000萬人公里,預計到2010年,全縣客運量約為50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約10000萬人公里。其中農村居民客運量將達到35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為8000萬人公里。
五、農村公路建設狀況及規劃。(略)
六、我縣農村公路客運班線、運力、客運站點狀況及存在問題。
1、班線及運力
**縣共有班線52條。其中縣內農村班線23條,其它班線經過本縣農村地區時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點不明確,無明顯標志。全縣有148輛客車跑農村班線,但車況差幾乎無中級客車,技術等級達到二級的不到10%,日發班次460班次,但實載率不高。
2、客運站點
全縣共有客運站8個,其中二級站一個(滁州市公路運輸總公司**汽車站)、三級站1個(**縣運輸公司車站)、四級站1個(來城東門客運站)、五級站5個(北門客運站、水口客運站、大英客運站、施官客運站、半塔客運站);在建的四級客運站有一個(汊河客運站),其余的鄉鎮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發車點,沿途的停靠點均無候車亭,也無明顯標志。
3、行政村班車通達情況
全縣共有275個行政村,一個國營農場,雖然各個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級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個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車,60個行政村公路損壞或路面狀況差未通客車。
4、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道路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不能適應農村客運市場的需要和發展,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農村客運站總量不足,總體發展水平低。18個鄉鎮中有13個鄉鎮沒有等級客運站,即使簡易站也只有40%的鄉鎮有。
(2)重視程度不夠。對“公路是基礎,運輸是目的”認識不足,對站場建設重視不夠,兼之鄉鎮客運站公益性強,投資回報率低,各方投資的積極性不高。
(3)缺乏穩定的農村客運站建設資金渠道,資金投放嚴重不足。由于經營農村客運經濟效益較差,運輸企業對投資建站的積極性不高。
(4)我縣客運站的行業管理相對較弱,投資效率不高。
(5)鼓勵和扶持農村客運發展的政策法規不健全,農村客運經營效益差,農村班線缺少符合要求的從業人員。
(6)三輪車及其它未經許可的車輛從事客運,這些車輛存在著安全隱患。
第三章農村客運發展規劃
第一節農村客運線路、運力規劃
受農村經濟水平、農村客流季節性的影響,農村客運具有客流量小、經營效益差、利潤薄的特點,從事農村客運的經營者普遍經營困難,我縣運輸企業不愿意車頭向下開辟農村客運班線,社會資金投資農村客運積極性不高,農村客運經濟發展后勁嚴重不足。但是隨著農村公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和農民出行需求的增加,農村客運網絡的發展成為道路運輸業的重頭戲,為此,制定農村客運線路和運力規劃也是勢在必行。
一、規劃目標
1、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鄉鎮和行政村開通客運班車。行政村客車通達率達到95%。
2、到2010年,農村客運運力全面更新為符合國家標準的車型,農用運輸車等非法營運車輛全部淘汰。
3、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車客運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有明顯提高。
二、農村客運線路、運力規劃內容
見附表五
三、客運線路經營模式
農村客運班線的發展必須依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選擇適當的經營模式,才能保證班線開得起、開得穩、開得久。我們可以選擇以下三種農村客運班線的經營模式:
1、定線、定班經營模式。在運輸經濟效益較好的是縣城至鄉鎮之間、經濟發達鄉鎮之間、經濟交流頻繁地區之間,通過鼓勵運輸企業車頭向下,開行定班、定點的農村客運班線。
2、定區域、不定班經營模式。在經濟欠發達的鄉鎮、村之間,采取劃定一個運行區域,不定起止點、不定班次的循環運營。
3、季節班車經營模式。根據農民出行習慣,開通季節性班車,采取包車、出租形式經營。
第二節農村客運站規劃
一、客運站布局規劃的原則
客運站布局規劃應做到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分工實施、方便旅客,充分滿足該地區社會經濟全局發展的需要,基本這個目標,在進行網絡布局規劃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1、統籌規劃、協調發展
**縣農村客運站網絡布局要符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適應農村客運發展,充分滿足農村人口出行要求。認真貫徹農村客運站布局的指導思想,按照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原則,使客運站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立足現實、適當超前
立足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科學分析,精確預測,遠近結合,市場需求與現實可能可協調,分輕、重、緩、急一次規劃,分期實施,適當超前。使之與**縣農村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與縣鄉(鎮)體系建設規模和總體規劃相配套。
3、依托路網、骨架優先
**縣農村客運站的分布應依托G104、S312公路干線和即將建成的蚌寧高速,與我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特點、城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對外輻射方向及范圍、現有道路旅客運輸基礎設施的適應性等相適應。并使農村客運站的功能、數量、規模等城鎮社會經濟、工農業生產、城鎮規劃等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們進行我縣農村客運站網絡布局規劃時,始終堅持以該地區公路網的布局與建設規劃為依據,優先在經濟發展較快主要鄉鎮及主要出、入口布點設站,使公路客運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經濟的發揮。
4、運輸方便、安全經濟
道路旅客運輸客運站的布局,要與旅客運輸、城鎮規劃的基本要求以及安全方便、經濟高效的要求結合起來,從而使農村客運站成為道路運輸及交通運輸溝通城鎮之間及城鎮內部旅客位移及相關服務的重要設施。客運站址盡量選擇在位于客源分布的中心位置,靠近公路干線,使旅客換乘方便,費用最小。
5、新舊兼容、節省投資
農村客運站網絡要與農村客運站基礎設施的發展與現狀統籌起來考慮,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運站設施和基礎條件,挖掘潛力,發揮其功能與作用。在網絡布局時,要將改建、擴建與新建等方式結合起來,做好客運站的新舊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時,盡量減少或避免拆遷工程過大,占地面積過多,補償費用過高及其它用地,以節省投資。
6、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農村客運站是運輸車輛、旅客集散的場所,其建設與運營過程均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如運輸車輛的噪音、廢氣、作業過程引起的灰塵等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等。因此,在進行客運站選址布點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盡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二、規劃總目標及分期目標
**縣截止到2004年共有8鎮、10個鄉和275個行政村,農村客運網絡規劃范圍內尚有15個客運站、179停靠點待建,建設任務艱巨。
2006年,全縣總共將新建、改造1個鄉鎮客運站、1個三級客運站;2007年新建、改造1個鄉鎮客運站;2008年新建、改造2個鄉鎮客運站;2009年新建、改造5個鄉鎮客運站;2010年新建、改造4個鄉鎮客運站,每年建設鄉鎮客運站數量和等級情況詳見附表6。
三、站場功能
規劃中的農村客運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運輸組織
貫徹執行國家及行業主管部門有關法規、進行旅客運輸生產、客流和客運車輛的運行組織,實現道路旅客的合理運輸。其內容包括:運輸生產組織、客流組織、運力組織、運行組織等。
2、提供班線到達及始發班車情況,為農村人口出行提供幫助。
3、提供足夠的停車場地。
四、規模及標準(見附表6)
五、建設模式
考慮到全縣鄉鎮的情況千差萬別,鄉鎮客運站建設模式要靈活多樣,采用最適宜的方式建設。主要有如下兩種建設模式:
1、“前客運站,后交管站”模式
對設有交管站、有條件進行站站合一改造的鄉鎮,將采用此模式建設客運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現有鄉鎮交管站的辦公設施和場地,設置停車場、候車室、旅客換洗室、汽車檢驗臺等設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設備,改擴建成“前客運室,后交管站”的鄉鎮客運站。采用“前客運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從源頭上加強農村客運市場管理,并為將來交通稅費改革的人員分流等創造良好條件。
全縣共有4個鄉鎮設有交管站(水口站、大英站、半塔站、施官站),建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按照“前客運站,后交管站”模式進行建設。
2、客運站模式:對社會經濟和運輸市場比較發達,客流量較大,營運班車數量較多,始發班次比較密集的鄉鎮,建議采用單獨建設客運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客流量情況可以建成五級或其它級別的汽車站,以滿足市場需要。
3、客貨一體站模式
我縣其它待建的客運站,因人流量較小,貨流量較大,建設客運站時,可以考慮將客運站、貨運站合并建設,形成集客運、貨運、甚至維修等運輸相關業務為一體的客貨中心,便于貨運運輸和旅客出行。
第四章投資估算與經營管理
**縣農村客運規劃從2006年至2010年,在這五年的時間跨度里,本著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分期實施的原則作出下列的投資估算:
一、投資估算依據
1、土建工程造價參照2003年同類項目單位造價和指標定額消耗量進行預測。
2、規劃的客運站場均用面積,根據國家標準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04確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級政府將按優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關規定給予購置,以每畝平均市場價計算。
4、所購客車按市場價計算。
二、投資估算
1、客運站點
2005至2010年共需建二級站1個、四級站4個、五級站9個,停靠點179個、需投資2000萬元,征用土地62畝。
2、鄉村道路
2006至2010年共需修鄉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資12974萬元。
3、更新、增加鄉村班線客車
2005至2010年共需新增農村班線客車150輛,更新150輛,共需投資2000萬元。
三、運營方式
為使**縣農村客運發展規劃有效實施,需制定和完善客運結構,鄉鎮道路和營運車輛投放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對目標的進度、技術質量標準、責任人、檢查考核、獎懲等作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以確保規劃項目逐步完成。
(一)客運站的經營管理
1、規劃建設的農村社會客運站場為公用型車站,具有相應的獨立法人資格,實行社會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為客運經營者和旅客提供站務服務,行業管理由縣運管所實行管理。
2、規劃建設的停靠點全部由經營線路公司聯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戶確定專人負責看管和衛生保潔,保證停靠點的正常運營和使用壽命。
(二)鄉村道路的經營管理(略)
(三)農村班線客車的運營管理
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對農村班線及客車實行聯戶捆綁經營。即同一班線的業戶組織起來,組成一個聯組,并推舉生產組長,由聯組共同開展這一班線的客運經營活動。
第五章發展農村客運的政策措施
第一節加強農村客運班線和運力發展的政策措施
為有增加農村客運市場的運輸供求,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村客運的積極性,確保現有運輸經營者經營得長久,我們可以借鑒其他縣(市)在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鄉村客運市場準入條件、降低鄉村客運稅費負擔、改革鄉村客運班線審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引導農村客運朝良好的態勢發展,最終實現農民滿意、經營者滿意、政府滿意。
一、降低鄉村客運市場準入條件。實現規模化、公司化經營是鄉村客運發展的最終方向,但目前相對于尚處在萌芽發展期的鄉村客運經濟來說,現行市場準入標準相對太高,導致愿意參與鄉村客運經營的進不來。對此,要打破現行“新申請進行道路客運市場的客運業戶,必須是公司制企業,經營規模必須具備5輛車客運經營規模”的政策束縛,必須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政策來明確規定:申請從事鄉村客運經營的,只有申請人擬投入車輛的技術狀況符合條件、擬聘用的駕駛員符合條件、建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許可準入。
二、實行鄉村客運班線核準制。改革現行鄉村客運班線審批方式,實行鄉村班線許可核準制。即只要經營者申請的客運班線符合鄉村客運線路發展規劃,擬投入客車技術狀況、擬聘用駕駛員符合規定的,一律予以許可。
三、我縣應積極爭取成為實行鄉村客運稅費改革試點縣。在培育鄉村客運市場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事與愿違的情況。如:花大工夫組建起的公司因經營收不抵支退出農村客運市場,下大氣力取締的農用車、簡易車,因客車跑不起來,非法載客車輛又死灰復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現行的鄉村客運稅費政策不合理。鄉村運輸經營者稅費相對過重,導致現有鄉村客運經營困難、農用車退市難、老舊車更新難,鄉村客運經濟發展疲軟。我們可以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實行稅費減免,將從事鄉村客運車輛的客附費征收標準適當降低。同時,聯合工商、公安交警、稅務、保險等部門,制定執行鄉村運輸優惠后的稅費標準,實行收費明白卡制度,切實減輕鄉村運輸經營者負擔。
第二節農村客運站建設實施對策
一、整頓運輸市場,建議健全車站運作機制
要使我縣農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必須在道路客運站規劃與建設的同時,治理整頓運輸市場,解決道路運輸市場中車輛亂停亂放、客運量與車站設施不相適應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運市場體系和良好的客運站運作機制,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車站運作機制;
2、建立具有職能合理、層次清晰的車站組織與管理體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競爭的經營機制;
4、建立具有健全規范的車站監督聯系。
二、均衡投入,確保資金供應
規劃方案中的車站建設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設序列是遵循適應我縣各鄉鎮道路客運市場的需求,因此道路運輸管理部門在安排我縣道路客運站投資計劃時,要依據規劃,確保資金供應。
三、保障措施
1、建設資金的籌措新晨
我縣道路客運站總體布局規劃方案所需建設資金量大,但卻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在當前國民經濟騰飛階段,各行各業、各種建設項目都需要大量建設資金的情況下,單靠國家或建設單位拿出全部資金都是困難的。因此,籌集道路客運站建設資金時,要充分考慮我縣的各個鄉鎮財力的實際情況和道路客運站屬于交通基礎設施的特性。規劃方案所需建設資金,可以采取爭取國家投資、地方自籌、銀行貸款、合作、合建等多種方式的籌集方案。實施期間主要采用“四個一點”的方針解決。即省交通廳補助一點,縣政府資助一點,經營者籌集一點,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籌集一點。這樣,上下結合共同努力搞好我縣農村客運站的建設,以促進我縣公路交通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農村客運站人作為城鎮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城鎮的“窗口”,理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與支持。除各鄉政府與交通管理部門嚴格按資金籌集方案供應或籌集建設資金,確保資金按時到位,還應爭取各級稅務部門給予減免稅費的優待,銀行給予低息貸款,予以扶持。
【關鍵詞】三集五大 供電所 集抄 代扣 營配合一
1 典型農村供電所現狀(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某供電所為例)
1.1 人員情況
該農村供電所員工共有36人,其中所長2人,用檢1人,營業工5人,抄表工9人,裝表工5人,運行工12人,資料員1人,輔助工1人。
1.2 管轄范圍
該農村供電所供電面積233.4平方公里,用電戶數為30731戶(截止2014年7月31日數據),用電人口約11.7萬人,10千伏線路5條,10千伏線路長度253.811公里,公用配電變壓器357臺,公用配變容量35.14MVA,低壓線路1177.06公里,下戶線736.9公里。
1.3 存在問題
一是運維工量過大,無法精細的完成運維工作。運維人員人均承擔40個低壓臺區和部分高壓線路的運維任務,運行人員除每月巡視周期需要巡視13個臺區和28公里高壓線路設備外,還要完成操作、預試、消缺、驗收、特殊地段巡視等工作,工作量較大運維質量無法保證。
二是裝表人員較少,業擴壓力大。現有裝表工5人,2013年至今,日均完成低壓業擴7.5戶,完成臺區二級表新裝、二級表改造共119臺,完成渝萬高速鐵路、梁忠高速公路、宅基地復墾等帶來的拆表、移線共832處1305戶。下一步高鐵、高速搬遷雖已完成大半,但三年施工建設肯定對沿線客戶用電帶來新變化,宅基地復墾、戶口改革會大量拆線、拆表及新裝,工量一時是降不下來的。
三是集抄調試人力不足,集抄成功率老上不去。現階段,裝表、運維工作繁重,無法抽人調試,抄表人員無負責人資格(因很多黑屏表需要更換),且收費壓力大,安排調試存在安全及電費回收風險。
四是現故障模式滿足不了規定要求。現每天安排的2人固定值班(也只能安排2人,一臺車再多人也無用,且安排人多了影響其他工作的開展),要負責轄區4個鎮,31000余戶的值班任務。因空開跳、電表燒損、下戶線短路、表后線故障等每天報修平均10次以上。加上鎮鄉多,居民分散,報修地域無規律性,往往一個鎮報修還未完成,另一個鎮又來報修電話,幾十公路路程,有的還是鄉村道路,甚至還要步行,報修超時情況時有發生,給報修人員包括駕駛人員也帶來極大壓力,所里也非常擔心超時帶來的不良后果。
五是線損管理難度大,考核起來較為勉強。根據職責分工,運維人員負責高、低壓架空線的維護,抄表員負責下戶線的維護,線損異常除了二級表抄錄準確性因素外(此種情況在二級表實現自動采集后基本排除),原因就在運維和抄表身上,分析起來原因多,互相扯皮,要所里組織人員每個異常臺區去搞清楚具體原因是根本不現實的。
六是電費筆數較多,金額較大,風險管控較難,墊支電費每月存在。云龍所現有抄表工9人,其中1人還未定崗,8個抄表員人均抄表3950,每月抄表1975 戶,收費15萬余元,一般截止到27日進賬時多則上千,少則數百墊繳,職工牢騷滿腹。
七是車輛緊張,很多工作開展起來被動,特別是所里組織的各項安全、生產、營銷檢查工作因業擴、報修占用車輛根本無車輛使用,職工開展的工作情況得不到有效監督。
2 營配合一的背景及前提(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萬州供電分公司某供電所為例)
營配合一的前提是在供電所現有人力資源、工作量等因素情況下,充分運用集抄改造、銀行代扣成果,盤活現有資源,調動所有員工工作積極性,具備營配合一的條件,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云龍供電所現管轄用戶電表30731只,現有抄表人員9名,從2011年開始實施低壓集抄改造工程(人工現場抄表的老式數字電表改為自動采集的智能電表)、銀行代扣電費等先進技術手段,至2014年7月31日止,低壓集抄完成了30634只表,占總表數的99.68%,基本完成智能電表的全覆蓋,采集成功率達到96%以上,除少量故障表計需要現場抄表外,96%的電表已實現自動采集,且采集的電量數據準確率為100%,相應的抄表工的抄表工作量也就降低了96%以上。銀行代扣電費推廣是另一項解放抄表員工作量的重要手段。云龍供電所客戶30731戶,截止2014年7月31日,已辦理銀行代扣27529戶,占總戶數的89.59%,代扣成功率88.77%,抄表工的收費戶數、金額降低了80%以上,收費工量大幅下降。以上兩項的實現使得抄表員原來履行的主要職責抄收失去了“意義”,非常有必要對抄收職責進行調整,盤活人力資源,更好完成供電所其它工作任務。
3 典型農村供電所營配合一調整建議
3.1 崗位及職責調整建議
建議崗位調整為:所長2人,專職安全員1人,用檢1人,營業工4人,裝表調試工8人,運維抄收工19人,鋪助工1人。
各工種職責調整為:所長、專職安全員、用檢、營業工職責不變。裝表工除完成業擴工作、值班工作外,增加集抄調試(主要是專變及公變二級表、集抄系統)、庫房管理、用電檢查、大型故障處理等職責。運維抄收工主要負責線路設備的運維(含電壓監測儀及下戶線的維護、工程項目儲備、倒閘操作、工程驗收、消缺等運維日常工作)、末級表抄收、末級表現場調試、批量裝表接電、線損管理、營業普查、協助故障表計更換、報修值班等工作。
3.2 崗位及職責調整后的優勢
一是人均所管臺區數量、抄收戶數、電費將大幅減少。原運維人員人均40個臺區,調整后運維抄收工16人(另外1人病假、1人借用、1人整資料),人均22.3個臺區,3個月周期巡視每月7.4個臺區,巡視任務完全可以完成,運維質量將得到提升,原抄收人員人均3950戶,調整后人均1975戶,單雙月抄表算來僅抄表1000余戶(含每月必抄戶數),電費任務減半,回收及墊支電費壓力會大幅降低。
二是線損管理將得到加強。運維巡視人員巡視、抄收任務降低后,有更多的時間開展線損及營業普查工作,且線損考核真正落到實處,是誰的責任臺區就考核到誰,不會出現扯皮問題,一旦考核到位,職工就會努力去進行降損工作。
三是故障報修質量更高。故障報修實行片區負責及所內值班相結合的辦法,即所有運維抄收人員負責各自轄區內白天(8:30至17:00)的故障報修,快捷有效,不會出現超時情況,夜間報修安排2名值班人員負責(17:00至次日8:30)。
四是裝表接電工作壓力驟減,新增了3名裝表工,8名裝表工可以分組開展工作,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車輛運用更加機動靈活,駕駛員可以適當調整休息。因白天報修由各片區負責,除較為復雜的搶修外,基本是騎摩托車開展報修,那么有一臺車輛可以調整在安全檢查、用電普查、運維質量檢查、抄收質量、集抄調試、服務投訴溝通、駕駛員輪休等管控工作上,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監督。
[關鍵詞] 遵義市 農村消費環境 農村居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消費環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解決,本文主要以遵義市農村消費環境為例,分析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之一。全市有人口732.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33.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2.86%。但近幾年來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卻不足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三分之一。這表明,一方面,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明顯不足,另一方面,農村消費市場又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因此,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對促進遵義市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遵義市農村消費環境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鄉消費不均衡現象加重
隨著遵義市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但城鄉居民的純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的擴大,農村居民的純收入相對較低。2001年農村居民的純收入為城鎮居民純收入的31.5%,而2006年則為27.4%。同時,兩者之間的消費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從2001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1:3.6~4.0之間(見下表)。
2.消費層次較低,恩格爾系數過大
據統計,遵義市2006年農村居民純收入245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長5.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8%。而評價農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爾系數則高達51%,比上一年增加了5.1%。這表明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且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類等生存型消費支出,享受型、發展型的消費支出較低。
3.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消費環境較差
一是與生活相關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首先,在遵義市的1761個村中,有558個村沒有自來水,農村居民的飲用水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其次,169個村沒有通車,致使當地的農產品運不出去,影響農產品的銷售,減少了農村居民的收入,而外面的產品也運不進來,當地農村居民的消費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再次,這幾年雖然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村電網改造,但仍有一部分的農戶用電質量得不到保障,且有些地方電費較高,農村居民難以承受,因此農村中的家用電器的普及率不高。
二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使農村居民未來消費支出預期增加,消費傾向降低。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險覆蓋范圍還不大,在農村則更為薄弱。上學難、就醫難、養老難成為農村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在農村較普遍,大大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心理障礙,致使農村居民不敢大膽地去進行消費,從而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影響農村消費市場的拓展。
三是農村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市場的監管和整治力度,商品市場秩序有所改善,但是有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市場,摻假制假,假冒偽劣等現象仍很嚴重。這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不發達,農村交通、信息相對閉塞,農村居民收入較低,農村居民在購物過程中理所當然把價格低廉的產品作為首選,這就為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生存提供了空間。再加上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較弱,于是一些不法企業和商販也就把目標瞄向廣闊的農村市場和廣大農村居民消費者,致使劣質產品充斥農村市場。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06年抽樣調查顯示,有52.1%的農村消費者認為產品質量問題是當前農村消費市場最嚴重的問題,種子、農藥、食品仍然是讓農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
四是農村消費設施落后。近幾年,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家用電器的普及率仍然是比較低的,這主要是由于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要么是電視信號不好,要么是電壓不穩,要么就是沒有自來水,致使農村居民不敢購買電視、洗衣機等。另一方面,通訊、網絡建設設施也較為落后,有些地方還沒有通上電話,許多地方根本就接收不到手機信號,這些嚴重的阻礙了農村居民了解外來信息,從而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生產指導和市場銷售信息,產銷之間脫節,農村居民盲目生產、農副產品積壓和銷售難的問題時常產生,這也就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村居民的實際消費需求。
4.消費觀念落后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農村,人們很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聯系。一般來講,婚喪嫁娶、建房、過生日、孩子參軍、上學等,都要置辦酒席,互送禮金,人情負擔較重。另一方面,在農村,人們在平時一般都是比較節儉的,而一到節假日,則是過度地進行消費。最后,一部分農村居民愚昧消費開支較大。近幾年,農村居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許多農村居民不是把這部分錢用于改善生產條件和提高生活質量,而是用于建造廟宇、修造墳墓,這不僅浪費了大量錢財,而且促長了不良消費習慣,如迷信消費等。
二、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對策
1.結合本地區情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首先,隨著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在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為此我們必須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對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遵義市大多數地區都是屬于山區,各個地方的氣候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我們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發展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強化農業產業支撐,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如綏陽縣以畜牧、辣椒、中藥材為主導產業,赤水市確立了竹、藥、畜、果四大主導產業,遵義縣以畜牧、辣椒、蔬菜為主導產業,以及余慶、湄潭、鳳崗的茶葉和務川、道真的中藥材等。這些措施對于優化遵義市農村產業結構,提高遵義市農產品的競爭力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抓好各地的龍頭企業。從政策上加以扶持,資金上給予信貸支持,技術上進行指導,促進農產品商業化的進程,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再次,要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和推廣。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推廣實施農業高新技術,加強農科教的結合,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網絡,擴大科學技術在農村的覆蓋范圍,以此提高農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遵義市農業經濟的增長主要靠資源的開發和投資來拉動,但這兩者都是有限的資源。為此,農業的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采用多種途徑節地、節水、節約能源,既要適應市場高層次需求發展有機農業,還應建立起用消費帶動生產的新機制,使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和營養結構趨向協調。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一是加大政府在水利、電力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以解決農村用水、用電和交通不便的問題。尤其是要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的力度,做到城鄉同網同價,加快戶戶通電工程建設,為家用電器在農村普及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加強對鄉村道路的改造,為農產品的外運和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基本合作醫療制度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三是要健全農村消費品市場體系。一方面,加強“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建設,幫助農村建立連鎖店、服務店,統一進貨,統一配送,從而減少中間環節,使不法商販無機可乘,農村居民也能得到價廉物美的日用消費品和農資產品。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市場假冒偽劣商品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尤其是農資市場的打假和監管力度,嚴厲查處坑農、害農、制假售假的生產經營者。對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是建立市場信息網絡。在鄉村一級建立市場信息網絡或通過廣播電視等,向農村居民傳達市場信息,使之了解市場,進入到農產品的流通領域中,根據市場變化,改變其生產和經營方式,更好的進行生產和消費。
4.提高農村居民的素質
首先,要提高在家務農的農村居民的種田水平。通過科技下鄉、廣播、電視、發放有關科學種田知識的小冊子,幫助農村居民掌握先進的種田技術,改革種植方式,從而提高其收益。其次,要提高外出務工農村居民的就業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增收主要來源于第三產業,尤其是外出務工的收入。但是,外出務工的農村居民,整體文化素質比較低,一般在城市里做的都是力氣活,收入并不很多。為此,必須加強對進城農村居民工的培訓,提高其職業技能,拓寬其就業的渠道,為其就業創造條件。
5.培育農村居民正確的、健康的、良好的消費觀念
第一,生態意識教育。要高效、合理的使用農村現有的有限資源,保護環境,就必須對農村居民進行生態意識的教育。只有農村居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了,才會自覺地去保護環境,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第二,消費觀念教育。要引導廣大農村居民從思想上接受科學消費、可持續消費的觀念,鼓勵健康、科學的消費方式,擯棄那些非科學的、愚昧的消費行為。培養其把握消費的意識及合理進行消費決策的能力,以減少消費的隨意性和盲目模仿。第三,權利意識教育。使農村居民明白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和職責,幫助他們樹立維權意識,提高農村消費者識別真偽的能力,使其能自我保護。
參考文獻:
[1]2001年~2006年遵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2006年遵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胡代書:遵義市農村消費現狀及促進消費增長的對策.(2006-12-12).lbj.zunyi.省略/ cms/cms/website/ fagai/jsp/page.jsp? channelId=4979&infoId=16549
[4]張枝:試論農村消費環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7(3),64
段鳳山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林業總場 寧夏 固原 756000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社會格局以及環境建設都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當前,我國林業正處于一個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的提出和實施對我國林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大環境下,生態環境建設對林業發展的具體需求,從以滿足社會需求作為主要目標、以生態環境與效益為主和將適應時展作為根本要求等方面闡述了建立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體的新林業發展的具體指導思想。
【關鍵字】生態建設;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對各類實體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林業發展正處于新的轉型期,對于林業發展新戰略的構想和實施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了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以及社會發展進程[1]。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滿足當下社會生態環境的需求,新林業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實施迫不及待。本文對當前我國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僅供參考。
1 生態環境建設對林業的需求
和諧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重視經濟利益的提升與社會發展,卻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多種自然災害應運而生,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因此,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遏制環境持續惡化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對林業發展的主要需求包括以下幾點。
1.1 對林業重新定位
林業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當前生態形態下,必須將林業建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發展項目,徹底摒棄傳統的將林木作為木材為主的思想,必須對林業進行重新定位。把林業定位成木材的傳統思想使得森林資源大量浪費,造成森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沙塵暴、洪水等自然災害加劇。當前,應該將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將林業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使其肩負著對生態環境的優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
1.2 確保森林系統的良性循環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森林生態系統既是森林資源系統也是林業建設以及生還環境建設的物質基礎。在林業建設過程中,要對森林系統進行合理的培育、做好管理維護以及發展工作,從而保證森林系統發展的良性循環。通常情況下,森林系統的良性循環主要表現在:森林系統本身的資源構成是一個綜合的自然資源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森林資源的數量龐大,其總面積、總蓄積以及森林覆蓋面積完全能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森林資源本身具有較為優良的品質,其中優質的種苗、優良的樹種等能充分保證生態環境的高效發展。
1.3 綜合發展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將林業發展作為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發展的綜合體現。社會、經濟、生態單個方面的效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林業的發展不能只注重單效林業,要將生態效益的實現作為林業發展的前提,同時,還要適當的將社會經濟效益發展考慮其中,使三者的發展與效益得到有效保障[3]。
2 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新林業發展指導思想
2.1 將滿足社會需求作為主要目標
以滿足社會需求作為林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新林業發展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當今社會機身的發展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的特點,其對新林業發展的要求也是多樣化的,社會發展對林業的主要需求一方面體現在對森林資源體的生態服務,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木材以及相關林業產品的實體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人們會對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社會、生態環境的需求已經逐漸成為新林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2.2 將生態環境與效益作為發展重心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態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基于傳統思想,人們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當前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當前社會發展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合理建設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效益。在新林業建設過程中要將生態環境與效益作為發展的重心,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生態環境效益的發展達到最優化,從而進一步對人們生存環境做出貢獻[4]。
2.3 將適應時展作為根本要求
在林業建設的發展過程中,要以適應時展為要求,與新時展步伐接軌,建立出一個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林業發展戰略。在這個知識經濟發展嶄露頭角的新經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正在以一種勢不可擋的速度發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經濟體制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經濟的發展從計劃經濟到半市場經濟,然后進入現在的完全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經濟體制,因此,林業的發展必須以時展作為基礎,切實促進新林業發展戰略在現代社會的完美實施。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經濟形勢巨變的21世紀,為迎合新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我國林業局必須以一個全新的戰略模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當前,我國林業正處于一個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的提出和實施對我國林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新林業發展還將繼續以生態建設為主體,將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作為目標,不斷提出適應時代背景的戰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建國,萬麗君,陳建成等.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8(4):235-139.
[2]蔣敏元,黃正梅等.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J].林業科學,2011,41(2):258-261.
[3]劉嬌英.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的動因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2):236-239.
[4]李世東,張宏亮.論和諧林業的幾個基本問題 [J].世界林業研究,2011,19(5):88-92.
對屏南鎮森林經營的思考與建議
葉富春1 王陳富2
1.浙江省屏南鎮人民政府 浙江 龍泉 323712
2.浙江省龍泉市林業局 浙江 龍泉 323700
【摘 要】本文作者提出了屏南鎮森林經營中目前存在的實施分類經營不夠科學、商品林單位面積產量和林業經濟效益不高、造林樹種單一等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和建議,旨在為各級政府和林業相關部門發展屏南鎮林業的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屏南鎮;森林經營;問題;建議
1 基本概況
屏南鎮東與國家級鳳陽山自然保護區和景寧縣接壤,南與本市蘭巨鄉交界,西與慶元縣相鄰,北與本市鎮、小梅鎮毗鄰。其現有土地總面積24452.5hm2,其中林業用地23331.8hm2,非林地1787.4hm2;生態公益林總面積9334.2hm2,毛竹林面積1232.7hm2;森林總蓄積量1264624 m3,其中喬木林總蓄積量326074 m3,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均達到91.5%。該鎮是龍泉海拔最高的一個鎮,平均海拔800m以上,林業產值3755萬元。全鎮共計2844戶,總人口1019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人,耕地總面積1046.7hm2,農民人均收入5977元。屏南鎮是龍泉林業大鎮,全鎮林業用地占全市林業用地總面積的8.8%,森林資源蓄積量占全市總蓄積量的8.7%。
2 目前屏南鎮森林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雖已進行了森林分類經營,但科學實施目標還不明確
森林分類經營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經營總體上已從原來的以采伐木材為主向以保護森林為主轉變。從2000年開始,全鎮把主要公路沿線和溪流兩側、與國家級鳳陽山自然保護區相鄰的山林規劃建設為生態公益林,已累計建設生態公益林總面積9334.2hm2,占全鎮林業用地總面積的40%,全鎮生態公益林的區域、范圍、地段、重點等都已明確。但在建設過程中以注重死封死育這種模式為主,欠缺對生態公益林的科學經營,這主要反映在已達到森林撫育標準的生態林沒有及時進行森林撫育、已達到成熟年齡的人工林不及時采伐更新等方面,林農的經濟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商品林在經營中存在采伐拔大毛方式,一些疏林地、殘次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沒有及時進行更新,影響了商品林后備資源的培育。
2.2 商品林單位蓄積量和經濟效益不高
全鎮喬木林森林總面積為21738.3hm2,喬木林總蓄積量為1236049 m3,平均每公頃喬木林森林蓄積量為56.86m3,平均每公頃喬木林森林經濟效益為2.7293萬元。全市喬木林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量為64.9m3,平均每公頃喬木林森林經濟效益為3.1153萬元。屏南鎮雖為林業大鎮,但喬木林每公頃平均森林蓄積量都要低于全市喬木林森林蓄積量8.04m3,每公頃平均喬木林森林經濟效益都要低于全市每公頃平均喬木林森林經濟效益0.386萬元。
2.3 林業效益不高
2012年,屏南鎮全鎮林業總產值為1315萬元,人均林業產值為0.129萬元; 2012年,龍泉全市林業總產值為43億元,人均林業產值為1.4905萬元,全市人均林業產值是屏南鎮人均林業產值的11.6倍。林業效益不高的因素主要是:林業經營方式單一,現在全鎮林業基本上是一產,沒有二、三產林業;近幾年來林農采伐木材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木材市場價格疲軟;對毛竹林沒有科學經營管理;短期效益好的經濟林很少等。
2.4 造林傳統習慣沒有很大的改變,基本上以營造用材林為主
屏南屬高海拔鄉鎮,因經濟較落后,鎮政府一方面為了改變林農經濟落后的面貌,大力實施下山脫貧,有相當一部分林農從高山搬遷到離城市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有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現在許多村只剩下一些老弱貧殘的人員留守。所以現在全鎮真正留下來從事造林育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僅靠一些年老體弱的林農從事造林工作。同時,老的造林習慣也沒有很大的改變,現在對采伐地、火燒跡地更新基本上都是營造用材林,很少營造經濟效益好的干水果經濟林,而營造用材林到采伐利用周期長,管理成本高,經濟效益較低。
3 對經營好屏南鎮森林的思考與建議
3.1 確定森林經營的目標,科學實施好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
3.1.1 生態公益林經營
對生態公益林經營應實行分類指導,對坡度350以上、巖石較多、土壤瘠薄、水土較易流失、生態環境脆弱天然灌木林,以死封死育為主,重點是禁止人為破壞;對坡度350以下、土壤肥沃、立地條件好的針闊混交生態林,應根據生態林年齡及長勢情況確定方案,如達到間伐年齡,應科學規劃設計好森林撫育方案,有計劃地實施森林撫育,森林撫育以下層撫育法為主,按照“砍小留大、砍弱留強、砍密留疏、照顧均勻”的原則,間伐強度控制在按株或材積30%~35%,郁閉度控制0.6以上。第一次間伐后視生態林長勢情況,當郁閉度達到0.9以上時,開展第二次森林撫育。對人工營造的生態林,森林撫育方法、原則可按以上針闊混交林方法實施,當達到主伐年齡時,應有計劃的實行1~2hm2片伐更新,更新以營造針闊混交林為主。
3.1.2 商品林經營
經營商品林應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對立地條件差、采伐后不易恢復的林地應以、營造馬尾松、黃山松和適應高海拔地區的木荷、青岡等相結合的混交林;對立地條件好、土壤肥沃的林地,應營造以高效高產為目的的樹種,如香榧、核桃、毛竹及其他好的品種筍用竹、干水果經濟林等。通過科學經營最大限度的發揮商品林經濟效益。
3.2 科學經營提高商品林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
3.2.1 用材商品林經營
對以培養木材為主的商品林,應重點掌握適地適樹、提高造林質量、科學適時森林撫育、施肥、病蟲害防治、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3.2.2 干水果為主的商品林經營
重點做好科學選擇造林地和優良高效高產的干水果品種、提高造林質量、每年抓好科學施肥、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搞好林區道路建設等工作。
3.3 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切實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
加強對林農的宣傳教育,切實改變林農的思想觀念,將現代商品林業經濟灌輸到林農的思想中去,改變過去的老傳統、老習慣;根據屏南的當地實際,大力營造周期短、見效快、品種優、高產高效的干水果經濟林;加強對林農營造經濟商品林的技術培訓,提高林農經營經濟商品林的科學水平;對現有的1232.7hm2毛竹林加強科學經營管理,根據實際將其改造成高產高效筍竹兩用林或竹用材林,使經濟效益翻番;盤活林地經營權,引進外地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家來屏南經營承包林業;以創辦林業股份制企業或建立林業合作社的形式不斷提高林業的經營水平;鎮政府從對林農的科技培訓、協調相關部門科學指導、提品銷售信息等方面實行一條龍服務,切實解決好林農在經營經濟商品林中的各種需求和矛盾。
3.4 切實改變造林樹種單一現象,形成多林種、多樹種的格局
由于屏南鎮高海拔山區林農長期以來形成的營造用材林樹種較單一的傳統習慣,造林以前基本上營造的都是黃山松、杉木等幾個十分單一的樹種。這樣一方面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使得經濟效益不高。要改變這種習慣,首先要從向林農的宣傳教育入手,改變林農的思想觀念;其次,在具體實施營造商品林林種樹種上要堅持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兼顧,針葉樹與闊葉樹、長中短相結合,用材林與經濟林相結合,堅持把興林致富放在發展商品林的首位;三是堅持發展規模林業、效益林業的原則。通過5~10年的努力,從根本形成多林種、多樹種、用材林與經濟林并舉的高效現代林業的格局。
參考文獻
[1]龍泉市統計局.龍泉市統計年鑒2012[M].2013:28, 62-63,73.
[2]龍泉市林業局.龍泉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報告[M].2007:135-136,153,163.
新形勢下華陰市平原綠化工作的思考
王 鵬 李 剛
陜西省華陰市林業局 陜西 華陰 714200
【摘 要】平原綠化是造林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穩產高產的屏障,對改善區域環境、建設生態農業和促進平原區群眾脫貧致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作用。筆者通過對目前華陰市生態環境現狀的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措施和改進方法。
【關鍵詞】華陰市;平原綠化;現狀;問題;生態經濟型綠化
平原綠化是平原林業的主要內容,也是平原地區生態農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平原地區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面對華陰市目前的生態環境現狀,筆者認為,必須花大力氣搞好平原綠化這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
1 平原綠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平原綠化是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綠色屏障;
(2)平原綠化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
(3)建設平原綠化體系可以美化環境,促進旅游城市建設。
2 華陰市平原綠化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2.1 對平原林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高、宣傳不夠
隨著林業投資體制的變化,一些干部和群眾的思想仍停留在“給錢栽樹,撥款造林”的舊觀念上,認為發展平原綠化無關大局、添不上“油水”,因此沒有把平原林業同農村經濟、造福農民和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結合起來。
2.2 區域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平原綠化工作開展差異明顯
經濟發展快、群眾富裕的地方平原綠化起步早,起點高,抓得緊,搞得好;相反,經濟發展落后、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的地方則片面強調了糧食生產,平原綠化往往不被重視,工作相對滯后。
2.3 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除蟲措施
城鄉大范圍的道路普修拓寬以及病蟲危害,使得平原大量樹木被砍伐,特別是一些地方在道路建設中缺乏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忽視道路景觀建設,不預留綠化帶,使破壞容易恢復難的平原綠化困難重重,難以開展。
2.4 平原綠化與農村市場經濟相脫離
由于長期以來平原綠化單純著眼生態效能,以楊、泡喬木為主,經濟效益周期長,因此遠水不解近渴的問題依然存在。
3 生態經濟型平原綠化建設模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平原綠化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其模式的多樣化。我市比較理想的綠化模式有以下幾種:
3.1 高效喬木+經濟林綠化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平原面積比較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農田防護林建設。在農田周圍的國道、省道、通鄉道路等主干道路及干支渠兩旁栽植經濟價值高的泡桐、毛白楊、紅棗、柿樹等高大喬木,形成覆蓋面大的農田林網骨架,用來提供防護效益;在骨架分割的各控制面積內的鄉村道路、生產道路、斗分渠兩邊栽植經濟林木,以提高平原綠化的經濟效益。
3.2 防護林帶+經濟林綠化模式
這種模式可用在溝河分割的小塊原區。沿河畔栽植一些以高大喬木為主的3~5行防護林帶,以起到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河堤的作用;在各個小塊原區內,除國道、縣鄉道路所栽高效經濟喬木外,其他各種路渠均栽經濟林種,形成以路渠為骨架的農田防護林網,以起到經濟與生態并舉的作用。
3.3 多層次立體式寬幅林帶綠化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用于國道、省道、旅游路以及鄉村公路兩側的道路綠化。采取兩層或多層綠化,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或減少因高大喬木生長周期長而見效慢的現象,還有利于生態觀光和果品觀光,有利于打造綠色品牌,提高城市形象。
4 搞好生態經濟型綠化的方法和措施
4.1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綠化意識
人民群眾是造林綠化的主體,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平原綠化很難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須大力宣傳搞好平原綠化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教育引導群眾樹立“種樹就是致富,造林就是造福”的新觀念,使他們自覺自愿投入到平原綠化事業中來。
4.2 科學規劃
圍繞建設生態農業,按照城鄉綠化一體化與建設風景型旅游城市這一主題制定平原綠化規劃。
4.3 深化改革,搞活機制
對平原綠化所涉及的路段、渠路的使用權進行拍賣和租賃,將其交由農戶個體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平原綠化的融資渠道,加大投入,使投資主體由單一型變為多元型,而且能有效地緩解林木管護的壓力,使國家或集體能集中有限的資金,加強對生態公益型防護林帶的建設和撫育管護,形成群眾私營為主體,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的營林機制和投入機制,加快平原綠化步伐。
4.4 突出重點,穩步實施
平原綠化是一項浩繁艱巨的系統工程,并非朝夕之功便可一蹴而就,因此不能貪多求快,不能盲目鋪攤子、片面追求進度,而應根據總體規劃,有所側重、先易后難、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