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第1篇

      【關鍵詞】婦科腫瘤患者,心理社會干預,生活質量

      全世界婦科腫瘤患者每年大約新增942000例,占所有女性癌癥患者的比例大約為19%。我國婦科腫瘤的發病率近年呈上升趨勢,排在前三位的是卵巢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近年來,由于對于疾病預后的關心,更多的研究者重新認識到生活質量的重要性。生活質量反應的是患者對于自身健康的所有維度的主觀體驗,其中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狀態、自立的水平、社會的關系、個人的觀念以及與環境的關系等。對于患有絕癥的病人,其生活質量的多個方面都將會受到影響,同時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提出了挑戰。不同于其它癌癥病人,婦科腫瘤的確診會導致很多額外的后果,由于身體的原因婦科腫瘤會導致患者情緒的抑郁,這些影響都是來自于、生育和女性化等方面的改變。的損傷對于婦科腫瘤患者極為普遍,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改變所招致的障礙會使患者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自尊的降低(來自于親密關系的惡化),因此,患有婦科疾病的患者急需一些干預措施去改變生活質量的一些特殊方面。

      如今,很多心理社會干預手段被廣泛的應用于改善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諸多方面,心理社會干預手段被定義為能改善患者心理的、社會的、精神的而不是疾病本身需要的干預措施。這些干預手段通常包括很多不同的成分,例如可以簡單的分為教育、社會支持的發展、認知行為的技術以及咨詢的技巧。包括教育的成分很多干預手段用于滿足患者對于疾病治療和獲取很多潛在有幫助的,應對措施信息的需要。缺少很多準確的信息會導致患者錯誤的觀念和不必要的恐懼,進而產生的障礙會影響患者癥狀的管理和治療以及對副作用的控制,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另人感到驚奇的是通過性活動可以“感染”癌癥,恢復期的會促使癌癥的復發,這種現象仍舊相對非常普遍。因此,給患者提供事實性的信息能夠有效改變他們的很多錯誤觀念,幫助他們重新建立正確的目標。一些干預措施包括癌癥患者之間相互接觸交流他們共有的經驗,例如,一個以前患有癌癥的病人向一個新患者解釋他認為有用的能夠應對疾病的一些策略,這種干預手段通常可以以團隊的形式來體現,允許患者與有相同經歷的他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認知行為治療能夠很成功的處理和幫助那些在認知和情感方面有困難的患者,應激訓練能夠提升患者解決問題、學習行為技術的能力,并把這些技巧用于日常生活中。知識性的干預能夠通過提升患者的主觀控制感來最大程度的減少患者的抑郁水平。

      對于婦科癌癥患者進行的心理社會干預來改善患者心理上抑郁情緒的效果是沒有定論的,有研究表明安撫性的接觸是有效的,但是其效果很難與認知行為和心理咨詢的干預效果分離。有限的研究表明心理教育干預手段能夠改善婦科癌癥患者的情緒和焦慮。少數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詢能夠提高患者對醫療保障的滿意度。認知行為的干預也能夠使患者在自尊和身體形象得到提升,認知行為干預的積極的效果還包括患者情緒的調節上,這一點和心理社會干預的效果是一致的。很少的研究發現任何的干預手段對于婦科癌癥患者生理的癥狀和身體的、職業的以及社會功能領域的調適方面有著積極效果。至于患者的,較早的研究認為干預手段對其沒有影響,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的干預對改善有著積極的影響,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對這方面更多的關注以及在實施干預是更多的與患者探討與性有關的問題所致。

      參考文獻

      [1]Penson RT, Wenzel LB, Vergote I, Cella D. Quality of life considerations in gynecologic cancer. FIGO 6th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6; 95(Suppl 1):S247S25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oc Sci Med 1995;41:1403-1409.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后;延續護理;初產婦;抑郁;生活質量

      產后抑郁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抑郁疾病,該疾病不僅會影響到產婦自身的身心健康,還會對其家庭、婚姻造成影響[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146例初產婦進行研究,將78例產婦歸為對照組,產后主要使用常規護理,另78例為研究組,產后主要采用延續護理,其中產婦的年齡為20~30歲,平均年齡(25±5.67)歲,文化水平:本科以上50例,大專70例,高中與初中以下26例。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年齡、孕周)等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產后主要使用常規護理,產婦出院時,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其中主要包括:產褥期衛生、健康知識、產后抑郁相關知識等。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產婦進行延續護理,出院前兩天護理人員對產婦制定居家抑郁預防技能調查表以及產婦預防技能評估,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制定持續性護理干預方案,向產婦與家屬介紹產后抑郁發生的原因與防治措施,同時建立產婦個人健康檔案,出院后由責任護理人員對產婦進行為期3周的護理,護理內容主要包括:①在產前,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孕婦產前心理干預和疏導,并向孕婦講解分娩是女性必經的一個生理過程,進而提升孕婦對分娩的認識度,消除孕婦恐懼、害怕等不良心理情緒。②教導產婦正確的喂養方法與育兒技能[2]。例如:產婦正確的擠奶技巧、按摩方法、嬰兒洗澡方法等。③教授產褥期保健知識。應定期更換床鋪被褥,檢查被單是否被尿液污染。④飲食護理:由于大部分產婦產后都會缺乏食欲,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多食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⑤護理人員要積極與產婦的家人進行溝通,告訴產婦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家屬陪護對產婦的重要意義。丈夫對妻子要多加照顧,多給她一份溫暖及安全感,使她不致胡思亂想。假日或飯后,可以陪產婦散步聊天,使她分散注意力及降低對胎兒的擔心。產婦感到腰酸時,丈夫可以為其按摩減輕產婦的疼痛。除了丈夫的支持外,家人的鼓勵對產后抑郁患者也十分重要,比如可以經常慰問產婦,可以為產婦煮一頓豐富的晚餐,令產婦感到親人的關愛。如果夫妻能一起參加育嬰講座,不僅能增加育嬰知識以減少憂慮,還能增進夫妻情感。

      1.3診斷標準 對比兩組產婦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與抑郁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主要采用美國醫學研究的生存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分,主要從產婦的總體健康、活力、生理職能、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等方面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明產婦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本組數據均用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只有當P

      2 結果

      2.1兩組產婦的抑郁比較 研究組產后5 w抑郁發生率為9.65%,3個月抑郁發生率為5.43%,6個月抑郁發生率為2.45%,對照組產后5 w抑郁發生率為23.56%,3個月抑郁發生率為14.54%,6個月抑郁發生率為10.54%,通過兩組產婦的抑郁發生率比較,研究組的抑郁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P

      2.2產后6個月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通過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P

      3 討論

      延續性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目的是為需要的人群提供技能指導、隨訪護理,將醫院期間的相關護理延續到家庭中,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來提高產婦居家期間的護理質量,以改善產婦的生活質量。因此,對產婦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的幫助產婦身體快速恢復,提高產婦心理健康程度。本研究表明,研究組產后5 w抑郁發生率為9.65%,3個月抑郁發生率為5.43%,6個月抑郁發生率為2.45%,對照組產后5周抑郁發生率為23.56%,3個月抑郁發生率為14.54%,6個月抑郁發生率為10.54%,通過兩組產婦的抑郁發生率比較,研究組的抑郁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P

      綜上所述,對初產婦產后實施延續護理,可有效降低產婦的抑郁發生率,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第3篇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近年來,急性腦卒中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趨勢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急性腦卒中的患病人數以每年200萬人次劇增,并且其中有高達70%~80%的急性腦卒中患者由于殘疾而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過去醫護人員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護理相對滯后,往往錯過了中樞神經損傷再生和修復的最佳時機,嚴重阻礙了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的重建和恢復,進而導致生理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因此,本研究以我院于2013年1~12月期間所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并就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輔助治療價值和意義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和分析,以期為改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及提高生活質量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現將結果詳細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入選標準:(1)符合急性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2)首次發病,且病程在24h以內;(3)無意識障礙,能夠進行有效交流。排除標準:(1)病情危重,隨時存在生命危險者;(2)存在認知障礙或無法有效交流者;(3)存在精神障礙或陽性家族史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同意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7~72歲,平均(65.7±8.2)歲;病程6~24h,平均病程(12.83±2.17)h。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8~72歲,平均(65.8±83)歲;病程5~24h,平均病程(12.75±2.13)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一般常規護理干預,而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則采用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干預:加強與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掌握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態,并就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問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從而據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舒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消除患者的心理沖突,使患者的應激反應降至最低,進而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2)臥床期護理干預:在擺放時應盡可能以側臥位為主,并盡量少用仰臥位,同時還應保證其重心向前傾,采用枕頭等予以支持患肢或側肢。積極協助患者適度開展肩關節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關節活動動作,每個關節活動時間應控制在2~3min,每天活動次數應控制在2~3次,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3)床邊活動護理干預:待患者病情好轉相對穩定后,指導其開展站立平衡、轉換、單腿站立等床邊相關訓練。平衡訓練時應將其患側肩關節取外展45°位,伸直肘關節后外旋,腕關節被動背屈90°,分開五指支撐床面;并攏雙下肢后將足底著地或置于踏腳凳,使軀干部盡可能向患側適度傾斜,待停留一段時間后坐直,反復練習。(4)下床活動護理干預:在床邊活動的基礎上逐步開展重心轉移、行走、日常生活等下床活動訓練,在促進行走功能恢復方面應通過步行及上下樓梯等動作實現,同時也應進行撿豆子、拍球、穿衣服、涮牙等日常生活活動動作,并逐步開展技巧性和轉移性動作訓練以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1.3觀察指標

      分別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肢體功能的療效評定標準如下。痊愈:肢體肌力達到五級,且生活自理;顯效:肢體肌力提高三級,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肢體肌力提高二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進步:肢體肌力提高一級,生活不能自理;無效:肌力沒有改變。痊愈、顯效、有效之和計為總有效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I)和簡易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評定生活質量,BI滿分為100分,61~99分為輕度障礙;41~60分為中度障礙,40分及以下為重度障礙。FMA最高66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P

      2結果

      2.1兩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恢復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恢復的顯效率46%和總有效率92%均顯著提升,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的BI評分值(72.39±8.13)分和FMA評分值(50.27±5.13)分均顯著提高,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急性腦卒中后所造成的偏癱、失語等致殘率相對較高,其中約有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勞動力喪失,而在藥物治療領域近年來除對腦梗死早期溶栓治療外,尚無重大突破性進展。而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急性腦卒中繼發障礙的發生和發展,在早期糾正患者的不良心理,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早期活動能夠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并有效預防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有效促進其功能障礙的恢復,并為后續的系統康復奠定堅實的基礎㈦。同時顯著提高急性腦卒中的療效,大幅度降低致殘致死率,進一步提高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護理干預應作為急性腦卒中綜合治療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第4篇

      目的觀察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在癌癥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80例癌癥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家屬同步健康教育,采用調查問卷及電話隨訪的方法比較兩組的疼痛緩解率、用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有效率、用藥依從性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在生活質量上,觀察組整體生活質量及功能量表評估優于對照組,癥狀評價兩組除了呼吸困難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能提高癌癥患者疼痛管理質量。

      關鍵詞:

      疼痛;健康教育;家屬同步;依從性;生活質量

      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約30%新診斷癌癥患者、30%~50%正在接受抗癌治療的患者、70%~90%晚期癌癥患者合并疼痛[1]。疼痛可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等多個方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其整體生活質量下降[2]。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成人癌痛指南明確指出健康教育能帶領家屬及患者走出疼痛誤區,增加疼痛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以往疼痛健康教育模式重視患者單方面,忽略了家屬的參與,在規范化疼痛治療過程中,家屬未能做到輔助督促作用,存在著部分患者私自減少服藥次數或用藥劑量、不按時服藥或自行改服其他止痛藥物等現象,導致疼痛無法理想控制。因此,探討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來提高癌癥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質量是臨床醫護人員的重要課題。同步健康教育是指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對患者及照顧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及照顧者同步接受疾病知識宣教及康復指導[3]。本研究實施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方法對腫瘤患者進行疼痛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納入標準:在本院腫瘤內科住院、符合癌癥診斷標準并伴疼痛患者,入院時數字疼痛評分(numericalratingscale,NRS)≥4分;患者及陪護家屬意識清楚,有閱讀能力,溝通無障礙;患者與家屬自愿參與調查,知情配合;接受規范化疼痛治療患者。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認知障礙或意識不清無能力交流的患者及家屬;患者及家屬不同意入選研究對象;住院期間死亡、轉院的患者。選擇2015年5月至10月符合納入標準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6~81歲,平均年齡(55.3±2.5)歲,平均住院時間(15.5±1.3)d;中度疼痛28例,重度疼痛12例;小學及初中學歷18例,中專及高中學歷14例,大學及以上學歷8例;選定接受教育的觀察組陪護家屬中,配偶21例、子女13例、父母5例、姐妹1例,其中女性家屬26例、男性家屬14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8~86歲,平均年齡(55.8±2.7)歲,平均住院時間(14.9±1.4)d;中度疼痛27例,重度疼痛13例,小學及初中學歷20例,中專及高中學歷13例,大學及以上學歷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均>0.05。

      1.2疼痛健康教育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由疼痛教育小組成員評估實施疼痛健康教育,小組人員包括醫生2名、護士5名,每人分工崗位職責明確。首日接待患者予發放疼痛教育手冊,根據住院日程、患者病情、個體差異等進行個體化癌痛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制定建立“疼痛健康教育檔案”,檔案內容包括院內教育及院后教育。院內健康教育培訓方式采用多形式,包括口頭宣教、317護健康教育平臺、健康教育視頻、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晨間課堂、交流心得會等;院后健康教育采用熱線隨訪、微信方式,疼痛小組人員在患者出院后每2周隨訪宣教1次。健康教育干預時間終止于患者再次入院、轉院或出院后2個月。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方案。選取1名長期陪護患者的家屬,經同意后參與癌痛管理。家屬分組:向家屬說明同步健康教育的意義及要求,將40例家屬分組,分4小組,每組10人,選出1名為人熱情、組織能力強的家屬為小組長。小組人員互留電話號碼、組建家屬溝通微信群咨詢交流,小組長負責組員定期參加健康教育活動。家屬培訓方法:建立“家屬教育檔案”,包括接受教育家屬基本資料、知情同意書、培訓記錄單、隨訪記錄單。家屬培訓內容與患者院內健康教育內容相同,并鼓勵家屬與患者同時一起參加專科知識培訓,讓患者培訓時也能夠得到家屬的照顧,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獲得精神安慰。每周三下午開辦家屬專題講座,內容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癥、家庭系統支持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督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每次講座1h左右,每次培訓后均要家屬在教育檔案記錄培訓項目。每周五下午舉辦小組式家屬訪談,家屬總結反饋患者本周疼痛控制情況、用藥依從性、生活質量等方面與疼痛教育小組人員交流,對錯誤認知給予糾正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另外通過訪談交流,疼痛教育小組人員對家屬進行專科知識掌握情況評價,針對薄弱處予以加強。

      1.3評價方法與標準

      采用調查問卷及電話隨訪的方法對癌痛患者的疼痛評價、用藥依從性、生活質量進行調查。

      1.3.1疼痛

      采用NRS對患者疼痛進行動態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評定標準判斷療效:無效(NR)為與入院時比較無變化;輕度緩解(MR)為疼痛較入院時減輕,但仍感明顯疼痛,睡眠受干擾,NRS評分為4~6分;明顯緩解(PR)為疼痛較入院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NRS評分為1~3分;完全緩解(CR)為完全無痛,NRS評分為0分。疼痛緩解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4]。

      1.3.2用藥依從性

      疼痛健康教育小組成員在患者干預后1周、出院后2周及出院后第2個月隨訪調查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主要從患者是否遵醫囑按時規律服用止痛藥和是否自行調整止痛藥劑量2項指標進行評價,依從性項目以“是”與“否”判斷,符合2項為完全依從,符合1項為部分依從,符合0項、私自更換藥物或自行停藥為完全不依從[5]。

      1.3.3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由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所制定的生活質量核心量表(EORCTQLQ-C30)[6]在患者干預前后來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1個整體生活質量量表,5個功能量表(軀體、角色、認知、情感及社會功能),3個癥狀量表(疲乏、嘔吐、疼痛),6個單一癥狀量表(呼吸困難、腹瀉、失眠、納差、便秘及經濟影響),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及功能量表得分高低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而單一癥狀量表及癥狀量表得分與其呈負相關。EORCTQLQ-C30量表共30條目,其中29、30條目分7個等級,根據其回答選項,計為1~7分;其他條目分4個等級,從沒有、有一點、較多至很多,評分1~4分。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資料分為等級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秩和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情況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見表2。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見表3。

      3討論

      3.1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能提高癌痛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癌痛治療已經成為腫瘤治療尤其是腫瘤姑息治療的重用組成部分,疼痛管理應達到“A4”目標,即優化的鎮痛、優化的日常生活、最小的副作用、避免不恰當的用藥。疼痛目標管理需要醫護人員、患者、家屬三方共同協作來實施藥物聯合非藥物治療。但疼痛管理受很多方面的影響未達到目標控制,其中患者用藥依從性的高低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初診治患者、老年患者、低文化水平患者由于知識掌握少、溝通交流能力低下更容易導致其用藥依從性低下。研究表明[7-8],家屬在患者用藥過程中的監督程度與患者的依從性關系密切。疼痛治療從住院延續到院后,家屬是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家屬的認知理念會影響到患者用藥依從性,所以同步家屬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家屬同步接受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家屬及患者的知識掌握度,讓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動態監督患者的用藥情況,觀察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反饋患者對止痛藥物的需求及顧慮,及時發現錯誤的服藥行為,予以制止糾正,給患者更好的照顧與督促,患者依從性越提高,疼痛緩解效果越好。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覺,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的困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身狀態,導致生活質量低下。規范化的疼痛治療需要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促進,本課題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方法,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疼痛健康檔案,同步對家屬實施教育,讓醫護人員-患者-家屬三方能夠得到更好的交流溝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現狀,使患者在疼痛規范化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得到及時專業的咨詢和處理,使患者和家屬專科理論同步提升,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屬的照顧能力得到提高,家屬學習運用心理疏導技巧法,安慰撫摸,傾聽分享感受,鼓勵患者把不愉快的情緒傾訴發泄,維持患者的穩定心理狀態,使患者感受被家人關愛,心理舒適度提高,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在生活質量上,觀察組整體生活質量及功能量表評估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而在癥狀評價上,兩組除了呼吸困難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余方面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家屬同步持續健康教育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萍,劉瑋,孫麗秋,等.晚期腫瘤病人疼痛控制狀況及其生活質量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1):13-16.

      [2]柳麗娜,周秀敏.病人及照顧者同步健康教育在惡性腫瘤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5):457-458.

      [3]周潔,王璐,杜雯.敘事醫學在癌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4):386-390.

      [4]何佩儀,龔小云,陶彩豪,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癌痛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疼痛治療效果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5,46(1):55-56.

      [5]黎銀煥,周燕斌,黃琬玲,等.肺癌患者睡眠與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23):1874-1877.

      提升生活質量技巧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整體護理干預;婦科癌癥;生活質量;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c)-0135-02

      Integral nursing measur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

      LEI Luojiao1 ZHOU Liping2 WANG Youdi1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ume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938,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aiping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9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gral nursing care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5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54 cases.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both group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he integral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included psychological care, illness care, life care, social support and discharge guidance, and so on. After one year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 mark to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After one year of integral nursing care, the total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all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l nursing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cancer. The individual integ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Gynecological cancer; Quality of life; Nursing measures

      婦科癌癥在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給患者帶去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婦科癌癥患者在經受長期的病痛折磨后,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慌、悲觀甚至厭世等負面情緒[1-2]。做好患者的日常護理,不但可以保證治療手段順利進行和提高治療率,而且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針對婦科癌癥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除了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外,還要盡可能的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促使患者身心健康。整體護理是從生物醫學模式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從單純的重視患者的生活和疾病的護理發展為全面重視患者生物、心理社會方面對人的健康的影響。 從單純的患者護理發展為對健康人的預防保健,即護理的服務對象不僅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而且包括促使健康人更加健康。本文通過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婦科癌癥患者108例婦科腫瘤患者臨床資料,并給予適合的護理干預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間在本院治療的婦科癌癥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31~76歲,平均49歲;病程0.5~3.0年;卵巢癌32例,宮頸癌36例,子宮內膜癌26例,其他14例。排除合并臟器并發癥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所有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54例和對照組5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癌變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整體護理對策。觀察組的整體護理對策包含以下內容:(1)心理護理。入院時對患者進行交流,盡快使其熟悉新環境,消除其敵對情緒和心理壓力;深入了解患者,準確評估其心理需求;宣傳疾病相關知識,介紹成功康復的病例,給予患者康復信心[2];術后正確引導患者認識自身生理及心理狀況,坦然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2)疾病護理。及時關注患者疼痛情況,按時給藥以緩解化療疼痛感;跟蹤記錄治療效果及患者的臨床表現;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指導患者進行放松練習;加強、引流管或術后切口等的護理;嚴格進行抗炎操作,預防靜脈炎的發生。(3)生活護理。指導患者規范飲食,提供舒適就餐環境;由于腫瘤患者接受的治療不同,在飲食上還要根據具體治療方法給予恰當的飲食。多吃高蛋白、高營養的食品和新鮮水果、蔬菜等;在食物中增加調味品;多做些色香味形都好的食物以引起食欲;餐前喝一小杯酸性飲料可起到開胃的作用,給患者補充適量的鋅和復合維生素B,也可改善味覺,增加食欲。當患者出現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時給予適當藥物以緩解癥狀;出現骨髓抑制時,應做好有效隔離和抗感染工作。(4)社會支持:對家屬及患者各種社會關系進行講解與輔導,鼓勵其為患者提供信心支持。強大的社會支持會從精神上給予患者莫大的鼓舞,增強其抗病信心[3]。(5)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后建立個性化護理方案,并定期回訪。護理方案包括作息時間、運動時間與方式、飲食搭配、康復訓練內容與技巧等。定期隨訪,以家庭走訪或電話回訪為主,隨時掌握患者需求[3-4]。

      1.3 療效判定

      于護理干預1年后隨訪,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含4個方面,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OLC30)評估:軀體、心理、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5-6]。每個方面包含若干因子,每個因子最高得3分。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問卷調查工作由專人負責,調查問卷當場收回。共發出問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干預1年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見表1。由表1可看出,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說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提高較多,其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婦科癌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現在傳統的癌癥療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常規療法的最大好處是對于癌細胞的清除有著很高的效率,但弊端也很明顯,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副作用。以化療為例,強大的化學藥劑對人體的免疫系統破壞也極為嚴重,更多的時候不能完全清除癌癥,反而出現很多的并發癥,長期治療極易引起患者反感、消極的負面情緒[7-8]。悲觀負面的情緒產生會導致患者失去疾病康復的信心,生活質量急速下降[9]。

      整體護理遵循現代護理觀,以患者為重心,系統地將護理程序運用于臨床。整體護理的目的是按照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需要而制定的個體化護理方案[10]。它對患者的護理能保證其主觀能動性,堅持遵照護理方案,依計劃按時完成規定任務,確保患者接受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通過本研究對觀察組的整體護理,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這說明整體護理是婦科癌癥療效的重要保證。整體護理一方面把護理對象視為一個整體,即把病與患者視為一個整體;把生物學的患者與社會及其生存的整個外環境視為一個整體;把患者從入院到出院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另一方面,對患者的護理是系統的、連續的,要保證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不間斷;對患者的護理是主動的、積極的,按照護理程序,有計劃進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對患者的護理是全面的、整體的,即包括身心兩方面,也包括疾病的預防、保健、康復指導等方面的內容。

      整體性的護理干預工作使患者懂得了克服自身負面心態,建立樂觀向上生活態度,給予了她們充分的關心和愛護。整體護理干預全面考慮了患者個體和家屬、社會的關系,調動社會和家庭支持,綜合考慮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在控制癌癥發展的同時,又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的護理干預策略,使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1年后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通過整體的護理策略,觀察組患者從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能更從容樂觀的面對生活;患者從家屬及社會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認可,對疾病的恢復擁有了更堅定的信念。

      [參考文獻]

      [1] 李向青,劉鳳英,侯宗芹.術前訪視對婦科腫瘤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14):73-74.

      [2] 劉嫻音.婦科患者手術前后的心理護理的探討[J].中外醫療,2009,28(20):148.

      [3] 李曉云,張銀萍,郭曉元.社會支持與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21(12):548.

      [4] 鄭永潔,趙傳芳,何為慧.晚期癌癥患者的心理支持和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2):7861.

      [5] 李紅偉.加強手術患者心理護理的意義[J].中外醫療,2009,28(19):145.

      [6] 高淑玲.年輕婦女宮頸癌術后化療期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9):221-222.

      [7] 王靜,魯敏.婦科癌癥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8):135-135.

      [8] 葛玉萍,劉丹霞.宮頸癌根治術后及并發癥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12):336-337.

      [9] 符碧紅.婦科癌癥患者化療期的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0(36):234-234.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欧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youjizz亚洲|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