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學中的“探究性”教學,就是要在數學教學中創造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松與和諧的研究氣氛與環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探究去“發現”知識,通過群體間的交流與反思去領悟數學思想方法,而教師在活動方案的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得到教育體驗。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創新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二、探究性教學中一般應遵循的原則
1.創設問題原則。創設問題原則就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公式、定理和習題為學生創設探究的出發點,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其實質就是激起學生積極地、自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創設問題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創設問題,學生接受問題的挑戰;另一方面,教師只是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問題,進而提出問題,最后教師進行歸納。
2.全體參與原則。全體參與原則是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平等地參與探究與應用知識的思維過程。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多項性探究流活動中,做到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教給學生學習策略,辨析疑難問題的方法。
3.發展個性原則。發展個性原則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性活動中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興趣為基礎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思維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在個人學習中的責任感和堅忍不拔的個性品質。發展個性原則,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為學生創造發表意見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才能展示學生個性,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其次,在設計題型時,要注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活躍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路。再次,對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不要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即使學生出現了錯誤,也不要壓抑,而要學生自我辨析,形成正確的觀念。
三、探究教學的一般模式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一般認為探究性教學的模式以“活動——探究——交流——反思”為主線。
1.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活動。如:聽故事、看動畫,演示、做數學游戲、動手制作、用尺規制圖、測量樹高等等,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活動獲得具體、直觀的、感性的經驗。活動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生活經驗來設計活動方案,這種方案般比較完善成熟,在上課開始之時為創設背景,積累經驗,提出問題之用。還有一種是在教學過程中為研究的需要而臨時產生的嘗試性的實驗活動,它通常是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為某一方面的猜想尋求感性支持而自然形成的。
2.交流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活動。學生想到什么便可以有禮貌的表達他的看法,甚至上臺來講,而創造與形成一種人人敢說、人人能說的積極氛圍則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所以,一方面教師應在課前預先設計對哪些應作必要啟發指導,哪些應由學生自由充分的討論,另一面更為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平等的課堂與文化。教師應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對學生出現的明顯錯誤不壓制,而是在學生間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鑒別,總結規律與思想方法,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會聽”,這樣才算是積極的群體交流。
3.在活動、探究交流過程中學生形成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最終是需要經過學生的積極反思而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思想方法。不僅是自發的反思,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下,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與總結,達到認識的深化與認識的結構的完善,在反思中發現的新問題又可以深入進行探究與延伸。一般情況下,采取“以提問促反思”的方法,即從“教師經常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在探究交流中讓學生相互提問題一一逐步養成提問的習慣”以培養學生反思問題的能力。
四、探究性教學的體會
1.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學氣氛活躍,學生能主動參與,能充分體現數學發現的樂趣,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而且學到了猜測、聯想、轉化、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創新思維也能得到發展。這樣,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有效應用能充分實現系統化、結構化、策略化和自動化。
2.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教學環境的創造。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刨根問底,作為探究性教學,就要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主動探究,自行獲得答案,教師只是一個啟發者、鼓勵者、指導者,為學生巧妙創設情景,設置問題懸念,精心安排過程,即為學生搭好“臺”,讓學生唱好“戲”。要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讓學生“動”起來,而且讓學生“想”起來,從而創造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輕松和諧關系。說到底,這樣的教學活動實質就是一種教學環境的創造,而教學過程便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過程。
3.探究性教學具有綜合性。在探究性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所涉及的小僅僅是教學知識,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綜合知識,如在七年級(上)第四章課題教學中,要求學生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盒的探究性活動中,不僅要用到數學知識,而且更多要用到美術知識(圖案、美術字、顏色等)、語文知識(文字設計、廣告語言等)、生產常識(尺寸、材料、商標等)、營銷知識(產值、成本、利潤等),從而能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4.探究性活動具有一定靈活性。數學探究性活動可在課程活動中進行,但又不拘泥于課堂,不拘泥于某學科。
一、營造寬松氣氛,喚起學生自信
傳統教育中,由于師道尊嚴,緊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說,這種現象顯然極不利于創新精神的發揚。因此,現代老師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間應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一種寬松的氣氛,放手讓學生自由學、思、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樹立自信。
二、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劑。如在《落花生》一課中,在揭示課題之后提問:“你們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誰嗎?”(生:許地山)教師又問:“你們知道許地山的筆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師繼續說:“許地山的筆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為什么用自己的筆名來做文章的題目嗎?”簡短幾個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出來,從而引導其自覺讀書,了解課文內容。
三、尊重獨特見解,啟發學生求異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上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答案,允許學生個性張揚,讓學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見,進行創新。《司馬光》中的司馬光之所以能在緊要關頭用“砸缸”的辦法救出落水兒童;《田忌賽馬》中的孫臏之所以能幫田忌在弱勢中反敗為勝,正是由于他們的思維有異于常人,即異眾,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為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求異點,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求異中創新。
四、開展良性競爭,鼓勵學生進取
競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由競爭產生的奮發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和適應競爭環境的心理能力都是21世紀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我們教師必須結合語文教學,通過各種方法創設競爭的機會,讓全體學生在競爭中一展所長,不斷進取。語文課上進行朗讀訓練時,采取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們找自己的榜樣,敢于向榜樣挑戰,讓他們很好地體會課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勇于進取、不甘落后的創新個性品質。
關鍵詞:化學教學;創新;學生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中學化學中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創設一定條件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究原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發現“新”現象,通過聯想、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歸納出物質呈現如此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為此,作為化學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欲望。教師可以通過化學實驗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個人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二、積極鼓勵,培養學生敢于創新
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例如學習乙烯性質時,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實驗來說明加成反應。為此,可以向學生提問:既然實驗是乙烯與溴水的反應,為什么方程式中只寫乙烯與溴的加成?乙烯與溴水的反應和乙烯與溴的加成反應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產物?我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補充了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的反應實驗,又引導他們從加成反應的過程去討論,自己得出答案。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教材結論的局限性。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設計、探索實驗,培養創新思維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特別是在中學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例如,白磷燃燒實驗,在已有實驗現象的基礎上發問,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白磷燃燒時生成的白煙對人有刺激性,可以溶于水。你能進一步改進該實驗使之更環保嗎?又如,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將兩瓶失去標簽的稀鹽酸和稀硫酸鑒別開。學生能很快地選出用硝酸銀溶液和氯化鋇溶液,教師追問:“使用兩種溶液的結果一樣嗎?”學生動手做實驗。做完實驗后再問:“為什么分別向兩種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都出現白色沉淀呢?”在喚醒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實驗教學中,還可以成立實驗興趣小組,進行實驗改進的研究,舉辦化學實驗設計方案比賽,充分發揮實驗的功能。以實驗為基礎開展教學,把實驗作為培養興趣,啟迪思維的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創新意識。
四、開展科技活動,展現創新能力
創新活動的基礎是科技活動,科技活動的開展狀況深刻地左右著創新活動。為此在工作中必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開展科技活動。比如:可以先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華。
關鍵詞:新課程 創新教育 實踐能力 主體性 想象力
現階段,我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很差。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有能力創新的人,化學學科有很多內容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創造力是能夠創造出社會價值的新理論或新事物的各種心理特點的綜合。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創造型人才的多少,直接關系到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與速度,而創造力的核心,又是創造性思維力,因此培養未來建設者的創造性思維勢在必行。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一、激發認知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先決條件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傾向。它是積極學習中最現實和最活躍的成份。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
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欲望呢?認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認知本身就是一個激發興趣的過程,能否發揮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興趣作向導。首要的問題是,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認知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之增強自信心,鼓勵他們特別是困難學生,積極進取,追求成功。
其次,為了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教師必須酷愛化學學科,并努力從事研究、探索,使之成為自己的興趣中心,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而教師心靈中的興趣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促使學生認知興趣的高漲。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掌握自,精神生活才會豐富,思維才會活躍,這就為創造思維的培養敞開了大門,為建立融洽、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了問題情景。
二、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化學知識
1.除了課堂數學外,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學到《硫酸》一章的計算題時,不妨讓學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燒含硫的煤向空氣中排放多少SO2及能形成酸雨的量,順勢講解酸雨對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問題,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對農村學生可提出如何科學使用化肥,各種不同的化肥對土壤酸堿性有何影響,并用鹽類水解知識解釋,使學生了解科學種田的重要意義。諸如此類問題,不勝枚舉。
2.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對學生講解有啟發、引導作用的化學知識,趣味化學知識,生活中的化學常識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化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了解化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從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間技術、海洋工程等領域,擷取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材料,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他們應用化學知識了解自然、了解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自覺性。
3.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化學課外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有計劃地給學生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實驗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選定、安裝儀器,配制藥品,進行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還可通過如用檸檬酸和小蘇打為原料制甜汽水,用有機溶劑溶解化纖廢品制取簡單粘合劑,配制農藥防治病蟲害等簡單實用的技術,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勤于動手,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經常指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維。對課堂上學會的知識,要經常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思維,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從多個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各種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
勤于思考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盡快地上升為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勤于提問,提倡問答式教學。教學中,要注意將所要講述的內容盡量用提問的方式和設疑的方式給出,然后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積極思考。同時在講解過程中要善于發問,時時設疑,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狀態,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理解、運用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上善于尋求及創造發現問題的情境和氣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不妨將論題引申開來,創造一個能激發想象、引起思維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進行自我體驗,然后教師歸納出不同想象的結果,引導出事實上的結論。學生的想法有時是正確的,教師應及時加以肯定,予以表揚。因為這些想法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創造力,盡管這些想法對社會對他人來說并不是新的,而對自我來講卻是新的,是初次進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能使學生產生興奮感和樹立信心。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橫縱思維
生物學作為一門實驗性的自然科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具有諸多優勢。在高中生物教學,要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一要依賴動手實踐,在探究與實驗中培養了創新能力;二則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徑。創造性思維結構的六要素: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時間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橫縱思維。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要可以從以上六要素來展開。下面著重從這六要素來談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 發散性思維是樹立創新意識的基礎。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或多向思維、擴散思維,就是在思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由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找出跟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設想或解決方法。發散思維是開放性思維,從已知領域中探索未知領域,從而達到創造創新的目的。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多方向、多數量、全面展開的輻射型思維方式,是創新思維中最可貴的思維形式。這種思維形式能克服常規思維的單一性、單向性,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流暢性。通過發散性思維,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探索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一般而言,發散性思維的水平高,創造性思維的水平也高。因而,發散性思維是樹立創新意識的基礎。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師是學習環境的建構者,以建構主義為取向的教學應注意調整現有的教學材料、布置適當的問題情境,制造學習者在認知上的沖突,以引起學習者的反省及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應用生物學原理時,為學生創設多層次、多方向的問題情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必修2第1章第1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的教學中,通過“嘗試解釋人類單、雙眼皮性狀的遺傳”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1、遺傳物質在細胞內是怎樣存在?2、親代的遺傳物質是如何傳遞給子代的呢?3、父本和母本的遺傳物質在子代細胞內相遇,保持獨立,還是合二為一?再介紹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并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嘗試解釋3:1的性狀分離?進行討論1:用當時的主流觀點能否解釋?討論2、如何解釋3:1的性狀分離?(1)性狀由遺傳因子控制,遺傳因子是獨立的。控制顯性性狀的為顯性因子(D),控制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因子(d),(2)體細胞中應該有幾個遺傳因子?(3)生殖細胞中幾個?體現思維的層次性;引導學生通過實例體驗運用“假說―演繹”法,又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 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主體
邏輯思維是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以客體表象作為思維材料的稱為形象思維,其加工方法主要是運用事物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聯想、想象(再造想象、創造想象);以關系表象作為思維材料的稱為直覺思維,其加工方法主要是運用關系表象進行整體把握、直觀透視和快速綜合判斷。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可以形成靈感或頓悟、邏輯思維對創造性目標的實現有指引和調控作用。直覺思維它與形象思維、邏輯思維三者并列、缺一不可,直覺思維一般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整體把握――撇開事物的細微末節,從整體、從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種從大處著眼、總攬全局的思維。二、直觀透視、空間整合與模式匹配―― 對直覺思維來說,整體把握是指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整體把握,即直覺思維只考慮事物之間的關系,而不考慮每個事物的具體屬性(對事物具體屬性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任務,不是直覺思維的任務);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關系,直覺思維所用的方法是“直觀透視”、“空間整合”和“模式匹配”(將當前通過直觀透視、空間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關系模式與長期記憶中儲存的類似關系模式進行比較,若能匹配,則按已有經驗處理當前的關系),而不是靠邏輯的分析與綜合。三、,快速判斷――直覺思維要求在瞬間對空間結構關系作出判斷,所以是一種快速的、跳躍的空間立體思維(而邏輯思維則是在一維時間軸上的線性、順序的慢節奏思維)。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開始就推論其功能,似在為難學生,實際是訓練直覺思維──整體把握、快速判斷;而到了“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則凸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創造性思維主體和過程。第5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主要體現嚴密的邏輯思維。教材體系是從“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到“細胞的能量貨’──ATP”,接著“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再到“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進行安排,目的就是訓練邏輯思維的能力。
3 辯證思維和橫縱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兩條策略”
辨證思維是指“能運用唯物辯證觀點來觀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觀規律,重視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能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既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也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還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從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從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橫縱思維包括“橫向搜索”和“縱向挖掘”兩個方面。以系統的觀點來認識新課程高中生物,如:必修1第1章第2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通過辯證思維、橫縱思維,層層遞進地認識。又如第3章第2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以及第5章從“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到“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從細胞分化實現專一性到細胞的全能性,從脫分化到再分化;從細胞衰老到個體壽命的有限性;從細胞凋亡的不可避免到凋亡對正常生長發育、維持穩態的必要性等,都充滿了辯證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