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第1篇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1、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

      有專家認為,生態恢復是指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按照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休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

      水利部生態修復規劃給出的定義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在水土流失區,通過一定的人工輔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植被的持續生長和演替,保護和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特點

      傳統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攔砂壩、種樹種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場和農田,建立農林牧結合的生產體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為。生態修復則是針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鉀)的目標,把對構成生態系統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擴大到對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修復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主要做法概括起來是:封山禁牧或輪封輪牧,實行舍飼養畜;退耕還林(草),25。以上斜坡堅決實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別嚴重地區可實行生態移民,促進地方生態環境恢復;封、管、治、調相結合,即對封育區加強管理,部分地塊輔以適當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調整產業結構使封育區人民的生活不受影響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基本理論

      1、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生態修復是針對生態退化和生態破壞而言的。當生態系統的結構變化引起功能減弱或喪失時,生態系統是退化的。引起生態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擾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擾打破了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和障礙,形成破壞性的波動或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系統的退化。事實上,干擾不僅僅在物種多樣性的發生和維持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會對生物的進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干擾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自然干擾和社會干擾。自然干擾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臺風、滑坡、海嘯、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會干擾包括有毒化學物的釋放與污染、森林砍伐、植被過度利用、露天開采等。干擾的強度和頻度是生態系統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過大的干擾強度和頻度,會使生態系統退化成為不毛之地,而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的恢復是非常困難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來進行恢復,從而進一步進行植被恢復。

      2、干擾與演替——生態修復與重建的理論基礎

      群落的自然演替機制奠定了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演替有兩種基本類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發生哪一種類型,是由演替過程開始時土壤條件所決定的。一般地說,生態演替是可預見的和有秩序的變化系列。在演替過程中,一個生態系統被另一個生態系統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個最能適應那個環境的生態系統。生態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壓力不復存在之后,生態系統所經歷的一系列恢復階段。如果給以足夠的時間,演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修復所有的干擾和重建原來的頂極群落嗎?事實并非總是如此,修復過程是有限度的。對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過程的關鍵性理解之一,就是擾后演替的最終結果和它們與正常演替的關系。自然干擾作用總是使生態系統返回到生態演替的早期階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擾使生態系統呈周期性演替現象,成為生態演替不可缺少的動因。人為活動的干擾是否僅僅是將一個生態系統位移到一個早期或更為初級演替階段,還是它從開始就是與自然干擾所發生的演替明顯不同的類型?實踐表明這兩類干擾的結果是明顯不同的。干擾如果很嚴重,使環境變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進行,永遠也不能重建原來的頂極群落了。當干擾持續到生態系統接近死亡階段時,恢復與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復平衡,但與原來的正常狀態不同。天然恢復過程是要經歷很長時間的,在嚴重干擾后,需要的時間更長。生態演替在人為干預下可能加速、延緩、改變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進行。究竟朝哪個方向進行,就取決于人類的行為。

      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a.退化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少施化肥,增施農家肥料;種植綠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種;輪作、套作,間種、混種;減少化學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籬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在封禁的基礎上,補種鄉土樹種、草種。封禁在我國早就得到廣泛的應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開墾、樵采、挖藥材等人為壓力(或稱人為驅動力),

      還需預防、解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自然驅動力,如火災、鼠害等。一般來說,自然驅動力并不是導致坡面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驅動力,但也不容忽視。封禁時間的長短因生態系統類型、受損程度、氣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喬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態系統可分別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在土壤侵蝕地區,導致河流退化的驅動力主要有修路、開礦、樵采、河岸放牧、化肥與農藥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過度捕魚等,對由于這些驅動力所導致的化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是要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此外,還可采取如下兩種方法:一是減少河流人工直線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彎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樣性,進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樣性;二是在河流兩岸種植生物隔離帶(種類和寬度應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營養源。

      (3)內陸河流域退化綠洲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一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生態應急補水工程,至少要滿足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最小生態需水量;二是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適當減少人工綠洲面積,使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面積比例調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對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可采取與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相同的方法。

      (5)退化礦山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該生態系統的土壤、植物等組分完全受損,缺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對這種嚴重退化的生態進行生態修復,可采取的方法有:覆蓋土壤,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種植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或草種、間種鄉土樹種或草種

      2、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法。該方法適用于受損程度較輕的生態系統。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復生態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補種”法。該方法適用于受損程度較重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蔡建勤;張長印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研究[期刊論文]-中國水利 2004(04)

      [2]焦居仁生態修復的探索與實踐[期刊論文]-中國水土保持 2003(01)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第2篇

      關鍵詞:恢復生態學;研究進展;理論研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環境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口增加、工業產業化急劇發展,使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人類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資源進行過度利用,使很多資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重要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解決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協調人類的活動和生態環境,使人類在加強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可以逐漸實現對生態的恢復和保護,促進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和理論基礎

      1.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恢復生態學是生態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新詞,主要針對生態問題產生,致力于恢復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由于這個領域涉及的學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綜合生態學。簡單來講,恢復生態學是一門有關于生態的修復的學科,指的是通過人們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從而不斷對那些已經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重建和恢復的過程,使生態環境能夠發揮出相應的生態功能,而且能夠使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科學。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最關鍵就是恢復,對已經受到破壞的環境進行恢復,這種恢復可以分為廣義上的恢復和狹義上的恢復,狹義來講,就是一種將其恢復到初始狀態的工作,廣義的恢復是人類社會需求意義上,要依據生態工程的相關技術,對于一些被損壞的自然系統進行重建。由此可見,恢復生態學在加強生態系統的建設以及優化管理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恢復生態學理論基礎

      恢復生態學相對應的是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生態的破壞可以理解為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功能出現退化、生態自然的關系出現紊亂。所以這個恢復的過程就是要將自然還原到一個協調的關系上。由于自然條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取向影響,生態恢復并不能做到將被破壞的環境恢復到最原始的狀態,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盡量恢復和還原,使生態自然系統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態功能。生態恢復是在生態環境受損之后必須要進行的一項活動,通過各種物理、生物、化學等手段,對生態系統的發展方向以及演變的過程進行控制,從而實現重建的過程。

      2恢復生態學的發展

      2.1國外關于恢復生態學的研究發展概況

      人類開始對恢復生態學進行研究已有多年的歷史,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只是恢復中的第1步,一個生態系統想要保持整體性和穩定性,就需要進行全局思考。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歐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國家都開始注意自己國家內的環境問題,也開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對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進行整治,從20世紀開始,就已經有很多國家在加強生態修復,比如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在加強對水體以及熱帶雨林的恢復,日本加強對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復。關于生態恢復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止,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國召開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國際研討會,就生態系統受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而且同期還出版相應的書籍,科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恢復問題進行探討。1984年又召開恢復生態學研討會,對恢復生態學理論以及實踐的統一性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提出恢復生態學在經濟發展以及自然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作用,生態恢復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態環境的恢復,使生態環境能夠維持原來的平衡,其次,也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為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分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支持。1985年,美國成立“恢復地球”組織,使生態恢復工作實現組織化和系統化。1996年,在瑞士召開第一屆世界恢復生態學大會,會議強調恢復生態學在生態學領域中的地位,使恢復生態學的研究更進一步。但是每個地區的側重點不相同,比如歐洲更傾向于對礦地的恢復,北美更傾向于對水體以及林地進行恢復,我國更強調農業資源綜合利用。

      2.2國內關于恢復生態學的研究概況

      我國的生態環境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損壞也十分嚴重,加強生態恢復學的研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意識到生態恢復的重要意義,因此開始生態恢復已經有較長的歷史時間。比較典型的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在過大牧壓下退化后封育恢復退化的過程,這個研究從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復的動力等為基礎建立退化的數學模型,并且借助該模型對草原恢復的策略進行探討,從而使當地的草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的保護。在我國西南部,也有學者對貴州省茂蘭喀斯特退化群落進行恢復,從退化的生態環境著手,對具體的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結合生態恢復學的理論,使恢復生態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進展。包維楷等對眠江上游大溝流域人為干擾體類型、干擾強度、頻度、時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礎上,對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以及物種的組成進行分析和探討,并且對人為影響進行分析,還有的學者對土壤結構、土壤動物、土壤微生物等進行研究,提出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恢復力,對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我國的地域十分廣闊,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森林植被的恢復工作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植被恢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比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進步。比如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的探討、礦山廢棄的植被恢復與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復工作進行探討等,使我國的多種類型的生態環境系統都得到有效的恢復,而且在恢復工作不斷進行的過程中,還出現很多研究文獻,這對后代的生態恢復以及生態保護都有很大幫助。自然生態系統自身有一定的修復能力,但對于受損比較嚴重的生態系統,加強人為修復是一個重要途徑,對此,我國也積極加強各種修復技術的研究,利用人為的生態工程可加速生態系統恢復,尤其被極度破壞的生態環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復技術。

      3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加強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生態恢復是維持自然界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恢復生態學主要針對生態環境的恢復,這個研究領域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國內外關于這個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增多,對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蒲揚.恢復生態學的理論與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

      2高彥華,汪宏清,劉琪璟.生態恢復評價研究進展[J].江西科學,2003(13)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采煤塌陷區;綠色景觀;重建問題;生態修復理念

      1 概況

      煤炭資源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時煤炭持續開采引起部分地表下沉塌陷,大量受損的土地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加劇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大量受損的土地限制了城市生態、休閑綠地的發展容量,制約了城市的有序發展。因此,煤礦塌陷區的生態環境整治和景觀重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采煤塌陷區景觀較為單一、各種植物的空間層次感差、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植被的生長較為緩慢。因此,需要加強對生態修復理念的深入理解,結合采煤塌陷區的實際概況,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其綠色景觀的良好性,優化各種資源配置的同時充分地發揮生態修復的實際作用,推動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 采煤塌陷區的生態環境特征分析

      采煤塌陷區是人為干擾影響下的特殊的景觀類型,其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其生態環境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受到嚴重破壞:由于采礦因素的不同,不同塌陷區的沉陷深度、積水情況、穩定性也各有不同。因此,塌陷區地形比較復雜,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沉陷不僅破壞了地表形態,同時也使土壤結構受到嚴重破壞,使許多土地嚴重返堿、受漬,無法耕種。(2)水體受到破壞:由于采煤破壞了地下巖層,導致地下水斷流,使原本地下水質良好的富水區逐漸變為缺水區。同時,地表塌陷區積水由于受礦井水排放、矸石淋溶等污染,水質較差,塌陷區積水和地表水系交融匯通,從而使整個塌陷區水系受到嚴重污染。當雨季來臨時,往往會在這些區域形成較大的積水帶。同時,受到潛層地下水的滲透影響,也會造成采煤塌陷區積水現象的出現;(3)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采煤采出的矸石大量堆積,嚴重破壞了礦區景觀,侵占大量土地。同時,煤矸石中有毒的化學物質由于氧化、溶解,經雨水沖刷對礦區大氣、水資源及土壤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穩定性下降,既有的綠色景觀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各種植被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缺乏。

      3 基于生態修復理念的采煤塌陷區綠色重建

      3.1 塌陷區內土壤修復策略

      采煤塌陷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土地資源的銳減,并且地表土層已經發生破壞,存在不利于植物生長的有毒害物質,嚴重制約區域內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結合生態修復理念實現采煤塌陷區綠色景觀重建時,應注重塌陷區土壤特性的有效檢測,了解土壤惹物理特性、化學特性及生物特性,制定出可靠的塌陷區土壤修復策略。針對塌陷區內的土壤修復,可以從兩方面出發考慮:

      (1)人工修復。根據塌陷程度和修復條件的不同,人為干預改善土壤、地形,為綠色景觀重建創造有利的環境。如運用“土壤清洗法”刷洗土壤從而去除和剝離土壤中未被污染的部分,將被污染的土壤集中進一步治理,大大提高了修復的效率。對于塌陷區土壤厚度下降較為明顯的區域,需要進行必要地充填,并通過適當的加水操作,確保土壤的含水量能夠達到綠色景觀再生的要求.

      (2)自然修復。選擇合適的植物,通過植物修復的方法,改善土壤條件。植物修復是直接利用活體植物中的生長機制來去除、降解或遏制污染物質。在對塌陷區土壤化學特性分析的過程中,應注重全氮、全磷等指標的分析,對于嚴重缺乏營養元素的區域,需要種植耐性較強的植物如洋槐、泡桐、夾竹桃、臭椿等。在一些煤矸石填充區域中可以栽種一些耐貧瘠、速生的牧草如蘇丹草、苦買菜、黑麥草等來改良土壤,進而采用豆科植物、蔬菜與雜糧輪作的方式,種地、養地相結合來實現土壤的自然修復。

      一般來說,自然修復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而人工修復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實際運用中,應因地制宜,采取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選擇合理的植被恢復模式,保持塌陷區土壤營養的均衡性,提高采煤塌陷區土壤修復的成效。

      3.2 植物景觀的有效設計

      在生態修復理念的指導下,對采煤塌陷區綠色景觀進行有效設計,使得被破壞的綠色景觀逐漸地恢復,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區域內的綠化覆蓋率,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居地,進而帶動生物群落的復生,使塌陷區的綠色景觀重復形成良性循環。

      具體的設計要點包括:(1)充分考慮采煤塌陷區的各種地理條件及氣候因素,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植物進行栽植。如在塌陷區內水域附近,選擇水生植物或濕生植物;在污染嚴重,土壤條件較差的場地上擇選擇耐性較強的植物。(2)針對不同綠色植物種植設計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變形設計方式的合理運用,確保這些植物長成后的整體美觀效果;(3)對植物群落結構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建立科學的植物群落。

      3.3 針對塌陷水域的修復策略

      采煤塌陷區往往伴隨著大面積的水域,在景觀重建的過程中,應根據水域面積和水體深度選擇適宜的景觀重建模式,如設置旅游休閑中心、農業示范區基地、水上樂園等功能區。

      (1)注重場地的雨洪管理。采煤塌陷區內的雨洪管理最關鍵的因素是雨洪的治理和儲存,特別是污染嚴重的區域內,要防止其與被污染的土壤發生接觸,造成污染的進一步擴大。這就要求在采煤塌陷區景觀重建之初就要對場地進行雨洪收集、處理設計,使其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釋放,如屋頂花園、雨水花園、立體綠化的設計。

      (2)生態修復技術的合理運用。在采煤塌陷區景觀重建的過程中,合理運用生態修復技術可以修整恢復水體原有的生物多樣性、連續性,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同時起到保護塌陷區內水環境的目的,使水生態系統轉入良性循環。如采用人工增氧,設置人工浮床、生物修復等方法,實現水體修復。

      (3)注重多層次濕地體系的構建。在對水域面積較大的塌陷區域景觀進行重建時,需要在道路綠化、植被栽種及其它生態修復措施實施的過程中,注重多層次濕地體系的有效構建,逐漸形成功能強大的濕地區,實現對采煤塌陷區生態系統的有效調節。

      4 結束語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濕地;濕地保護技術;生態恢復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51-0132-02

      當前,濕地的定義還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較為公認的一種說法就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統稱為濕地。但隨著人類對濕地利用的無限制,導致濕地在逐年的銳減和遭到破壞,急需我們人類加大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創新生態恢復技術,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就關于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技術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技術、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同時呼吁全人類共同加入到濕地保護行列中來。

      1 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的重要意義

      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強濕地生態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濕地具有較多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濕地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而覆蓋地球表面約6%的濕地要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種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其生態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擁有“地球之腎”的美稱。此外,濕地更是大型遺傳基因庫,在維持多種生物種的生存與發展、篩選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氣候調節等多種功能。濕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儲庫,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與此同時,它還是主要的地下水補充來源,尤其是其具備抵御洪水和調節徑流的生態型功能。

      1.3 濕地具有污水凈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況下,濕地的污水凈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說,將五類水質的水在濕地中凈化之后,水質能提升到三類。這是由于濕地的水流速度較慢,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存儲、積淀、分解,將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濃度。

      1.4 濕地的生物生產力極高

      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極高,就單位土地來比較,比其他棲息地的生物生產力要高很多很多。據相關調查,在蛋白質生產方面,每年濕地生態系統是陸生生態系統的三點五倍。我們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魚蝦蟹貝大都來自濕地此外,濕地的林業資源和動物資源等的經濟性也較高。

      從上面所描述的濕地功能來看,這么好的資源,試問,我們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沒有重要的意義嗎?

      2 關于現代濕地保護的相關技術探討

      1)做好濕地保護工作,首先必須遵循五項基本原則:一是遵循預防為主優先保護,確保保護與開發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則,在濕地保護中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對濕地進行合理的保護,始終確保濕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與濕地之間的和諧共處基本原則,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和處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局部和整體的利益關系;三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發展的眼光處理好眼前與長期的利益關系;四是遵循生態效益為主,效益協調化、統一化的基本原則,以維護濕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結構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做好統籌規劃、注重重點保護的突出性和全面保護與利用的和諧性。

      2)要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以科學、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保障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的保護之間的協調一致性。進行統一、規范、科學、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都必須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和相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確保濕地保護工作統一有效的運行。

      3)加大執法保護力度,嚴肅處理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行為。禁止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開發項目的運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護濕地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發展和諧的開發利用。嚴禁圍濕造田,實行退耕還濕,并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確實做好濕地保護工作。

      3 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特征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所謂濕地恢復,主要是指利用生態技術或者生態化工程,修復或者重建那些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濕地,并盡可能地恢復到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將其功效發揮到最大化。筆者結合工作實際,結合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提出幾點濕地生態修復

      技術。

      3.1 棲息地恢復技術

      恢復棲息地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提升棲息地的穩定性、一致性。棲息地的恢復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修復,一是濕地的基底;二是濕地的水狀況;三是濕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復最為重要,在基底恢復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來實現,從而確保濕地基地的穩固性,而對于濕地水狀況的恢復主要是通過穩定濕地面積來實現,恢復濕地的土壤則主要通過改造濕地的地形地貌來實現。

      3.2 生物修復技術

      所謂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對被破壞的濕地生物物種,利用現代生物培育技術、保護技術和生物物種引進技術,以及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的調控技術和群落結構的配置優化技術、組建技術、演替控制與恢復等技術。通過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技術,對濕地被破壞的生物進行修復或再植再造,修復濕地的生物生態

      系統。

      3.3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主要是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的幾種技術:一是總體設計技術;二是生態系統構建技術;三是生態系統集成技術。在濕地生態恢復工作中會,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上加難。對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應由國家和濕地所在地有關部門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大濕地管理保護工作,在技術和資金上加大濕地生態恢復力度。

      4 基于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我國地大物博,濕地的類型也不盡相同,因而其生態修復技術也就不盡相同,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的研究;選取各種類型退化濕地的典型代表,進行生態恢復示范研究。基于此,筆者根據自身有限的知識水平,基于生態類型的不同,談談常見的幾種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

      4.1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主要是由于當前河濱濕地不斷被陸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目的來說,應集中于減少洪水危害、凈化水質,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術,實現河漫灘濕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續性,預防被侵蝕或者沉積物的進入等技術措施控制濕地被陸地化,例如通過切斷污染源和加大非點源污染的凈化處理力度,盡可能的將河濱濕地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或重建,因受到農業的開發和城鎮化的改擴建,而導致大量的濕地受損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凈化水質以及氣候調節等功能,就必須對濕地規模、位置以及形態進行重新調整與配置,充分發揮海岸帶濕地的功能。

      4.3 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和重建與草澤濕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幾十年,因而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復或改造,并以植被種植的輔助方式恢復森林濕地生態系統。

      4.4 湖泊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湖泊的水體相對平靜,雖然其面積能很好的修復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擴大,但水質的恢復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且不可能完全恢復的,因而通過上述的切斷污染源和對點源與非點源的控制外,還應采取深度處理污水和加強生態調控的技術措施,盡量恢復湖泊濕地的生態功能。

      5 總結語

      總之,濕地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應成為當前林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濕地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濕地生態恢復技術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極具專業的一門技術,我們應抓住“十二五”大好發展,切實做好濕地保護和濕地生態恢復工作,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健健,王偉.濕地生態恢復[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01.

      [2]陸健健,王偉.濕地生態恢復的主要模式—濕地公園建設[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02.

      [3]周建東.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6.

      [4]王亮.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08.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第5篇

      關鍵詞:采石跡地;功用;生態恢復;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一、采石跡地生態恢復和利用的意義

      采石之前,當地生態系統通過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系統內的自我組織、自我調整過程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具有正常的生產功能和保護功能。采石之后,強烈的干擾會超出了當地景觀生態系統本身的自我恢復能力,破壞了原有景觀的穩定性。干擾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其最明顯的標志是生態系統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或喪失、土壤養分維持能力和物質循環效率降低以及外來物種入侵和非鄉土固有種優勢度的增加等。采石跡地是在受到人為的劇烈干擾下形成的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景觀類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已嚴重退化景觀的退化從形式上可分為景觀結構退化和功能退化。結構退化指景觀中各生態系統之間的各種功能聯系斷裂或連接度減少的現象;而功能退化指由于景觀異質性的改變而導致穩定性和服務功能的衰退現象。與此同時,它的使用功能與美學價值也受到破壞采礦之前,通過恢復生態以及重建可以對采礦廢棄地的生態與經濟價值再生起到很大的促使作用,通過景觀的設計可以對其進行重新的利用,這對于生態系統的健康以及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能過對采礦廢棄地的景觀生態特片的環境的相關分析,對生態恢復與重建的途徑的相關總結,澳大利亞景觀設計學協會對于應用生態的設計的修復更是非常重高。與此同時,對恢復的退化景觀與設計也有很多新的美感。所以,恢復并重新采礦廢棄地,再通過景觀設計把廢地變成寶地,并恢復它的利用價值,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服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1-2]。

      二、采石跡地功用性分析

      首先,關于經濟效益,通過對采石跡地森林植被的恢復,可以使森林的面積與蓄積得到有效的增加,對森林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的改善,林場的經濟實力以及林場職工的收入都有很大的幫助。其次,關于生態效益,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可以使城區防洪壓力得到緩解,對森林及植物的多樣性起到保護的作用,使建立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使生態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為研究森林的進化提供可靠的依據。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加大恢復景區內的植被,使森林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最后,關于社會效益,通過實施項目,可以把林場部分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解決掉,使職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職工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也給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同時,還能把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提高上去,加快旅游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采石跡地生態方法分析

      第一,毒性的處理與污染的處理,對于礦山環境的污染治理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辦法,使用哪種辦法要與實際的問題與需要結合起來。堆放的采礦固體廢棄物主要是使用生物技術進行處理。也就是通過對有機合成肥料的播撒,使土壤的微生物開始生長,使其生命力更加,再進行適生的植物的種植,使植被得到恢復。對礦井的廢水進行處理,使用工程措施與生態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有攔截地表水,對地表徑流流入采礦場起到阻止的人艇,可以使廢水的補給量得到控制,把各種廢棄的礦井巷道封閉住,要以隔絕空氣減少氧化的作用[3]。

      第二,改良基質,采礦地中如鉀、磷以及鎂等一些營養元素不充足,對于自然過程的恢復是非常困難的,或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需要通過人為方式進行恢復。基質是植物生長的基礎,需要改良土壤,這也是恢復生態以及重建的重點內容。結合采礦地上的土壤情況,可以對其進行直接改良。用于廢棄地改良的材料也非常廣泛,例如表土、有機廢棄物、化學肥料以及綠肥等。

      第三,恢復植被,礦區的表土與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也嚴重損害了整體的生態系統。短時間內要恢復采礦地的植被主要就是對水土流失的控制,減少災害。并且還要對土壤進行保護,預防被侵蝕,恢復生態系統可以通過自然的過程來實現,用時會比想象的時間要長很多。自然演替通常會需要大概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采礦廢棄地到滿意植被覆蓋的恢復[4]。

      第四,工程安全的處理,采礦的廢棄地一般會有地下采空區形成,非常容易導致地面陷落與裂縫,會帶來嚴得的坍塌災害,所以,對于潛在的采礦地區的安全隱患一定要通過對工程的處理來避免事故的發生。很多露天的作業礦山開采都是下挖式的開采,采掘的面幾乎是直立的,挖開的山巖在遇到強降水的時候就會造成解體,使滑坡與崩塌的機率提高了很多。與此同時,降雨也會導致采坑里有大量的積水,非常容易導致墜入傷亡。所以,對于坑壁危巖體以及礦坑要進行相應的安全設防,例如把檔土墻、護坡、維護欄網、攔沙壩建設起來,把相應的警示標牌以及夜間的照明設立起來。把平整的土地、復土以及媒矸石等相關措施充分的利用起來,對沉陷的土地進行填充。對于恢復生態,有人覺得采礦對土地的破壞進行恢復不但是技術的問題,不僅包括穩定地表,污染的控制,視覺的改善等,還要考慮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空間的異質性,以及人文與自然等方面的結合。這是是人類利用與自然資源保護之間的一種平衡,也是可持續景觀設計目標的一種體現。

      四、采石跡地的可持續利用性分析

      采礦地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表現在生態學恢復與重建上,同時還必須滿足地方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技術的過程,還必須包括政策可行和經濟投入與成本上合理的考慮。英國有學者提出“預防優于整治”的觀點,即恢復措施應在最早階段的工程項目規劃中就進行考慮,并且是工程項目得以批準必不可少的內容,這樣會減輕礦山關閉時的各方面財務負擔。

      五、國內采石廠生態恢復實例分析

      一九五六年襄陽國營林場建成,林場下轄扁山、鹽井寺、真武山、漢丹以及磨基山五個分場。職工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在職的有五十六人,離退體職工有五十七人。自建場起所轄林區就是襄陽市的采石基地,經過50多年的開采,在所轄林區內形成采石跡地1497畝,其中堆料場303畝,采石場635畝,邊坡107畝,荒地452畝。2007年,襄陽市國營林場在采石跡地堆料場及采石場中實驗恢復植被50畝,采用客土栽培的方法,種植香樟、烏桕等樹種目前成活率達到90%以上,林下植被茂盛。2010年,在采石跡地邊坡中實驗恢復植被50畝,目前林木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態恢復措施,堆料場用來堆放開采的石塊、加工過的碎石;采石場為采石區域,巖石;邊坡為采石場和原山結合處;荒地有些是受采石廠灰塵影響而荒廢的林地,有些是采石廠的排土場(堆放采石場上層的土壤)。針對每個區域,恢復的方法步驟不同。一是恢復堆料場植被,堆料場土地平整,填土、種樹均較方便,恢復植被難度不大。可采用挖穴客土進行綠化,穴的株行距一般為2×2米或2×2.5米,穴的規格一般為0.8×0.8×0.8米,然后在穴中堆放基肥混合土進行植樹綠化。每畝約種植樹苗120~160棵,科學管理,3年后即可成林,成活率可高達90%以上。二是對采石場的植被進行恢復,采石場的采石底面較為平整,無論是覆土還是種樹都是比較方便的,但是需要較大的投資。覆土達到一米以后,就要進行植樹。采石場的立壁面都比較陡,并且沒有泥土層覆蓋,在演替的角度來看,它是原生深替,很多植物在形成土壤之前是無法進行這種地方的。所以,要在這里進行植被的恢復,難度是非常大的。可采用生態護坡的辦法和噴播技術相結合來進行治理[5]。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采礦地的類型多種多樣,要結合實際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辦法。要對廢棄地退化的景觀進行相應的處理,可以通過生態與工程學科的協作來完成,通過景觀設計學,可以實現重新利用變廢地為寶地的目標,使生態退化帶來的土地資源的不足得到有效的平衡,對環境的惡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所以,恢復彩礦廢棄地并維持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要與生態、美學、工程以及經濟等多種內容結合起來,這對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國家的采礦廢棄地以及垃圾堆等一些退化的景觀規模非常大,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應該通過治理退化景觀以及可持續的利用來使人地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使社會經濟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未來退化景觀的恢復與設計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 龍花樓.采礦跡地景觀生態重建的理論與實踐. 地理科學進展,1997,4(16):68~74.

      [2] 包維楷,劉照光,劉慶. 生態恢復重建研究與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23 (1):4~48.

      [3] 關文彬,謝春華,馬克明,等.景觀生態恢復與重建是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關鍵途徑.生態學報,2003,23(1):64~73.

      [4] 郭煥成,宋金平.北京市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研究.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15(1)126~130.

      [5] 宋書巧,周永章.礦業廢棄地及其生態恢復與重建.礦產保護與利用,2001(5):43~49.

      [6] 楊修,高林.德興銅礦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生態學報,2001,21(1):1933~1940.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 亚洲黄色网址大全|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国产香蕉人人爽成AV片久久 |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成A人片777777|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丰满xxxxx|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