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學的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美;生態真;生態善;生態審美
[中圖分類號]B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3-0085-05
生態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還時常面臨傳統美學的質疑,辯護者們在哲學基礎、研究對象、審美屬性、美學范式等層面尋求生態美學的立身之本,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顯然,生態美學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美學,“生態美學不同于傳統美學的地方,就是它應當突出生態的最高原則這一定律,從而從生態的高度來評判美學活動,使得美學活動呈現出不同于傳統美學所描述的一種新的景象”。①事實上,生態美學已經開發出一個美的新類型——“生態美”(ecological beauty),它區別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技術美。我認為,弄清楚“生態美”的生成學理、理論內涵和美學特征,是促進“生態美學”學科獨立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一、“生態”何以能“美”
簡言之,“生態美”即生態之美,但“生態”何以能“美”呢?又是何種意義上的“美”呢?
“生態學”一詞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最早提出,指的是研究有機體和它們的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后來者又提出“食物鏈”、“生態位”、“生態平衡”、“生物群落”、“生態圈”、“生態系統”等概念對之加以豐富和拓展,使得生態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有機世界觀:“它強調自然界相互作用過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與其他部分及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生態共同體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環境都與周圍生態系統處于動態聯系之中。處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小環境的有機體,都影響和受影響于整個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環境組成的網。”①可見,生態學要強調的是生命之間、生命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同和支持關系,奧斯丁就是在這里發現了生態之美。他說:“空氣、水、植物在生命維持的循環中相互協同,這本身就是美的,并創造著美。”擴而言之,魚與海洋,電子與質子,水與火,上帝與人,人與人,只要它/他們之間存在著“誠摯的協同關系”,便是美的,因為“美是生命間繁榮關系的一種特征”,反之,則為“生態丑”:“在生態系統中,從最廣義的分析觀點看,當一些生命在維持其他生命的生存時,美則存在。當一些生命損害這種生存結構時,這些行為是丑的并且打擊了世界自身。”②所以,奧斯丁指出,生態學能科學地探索自然美中的各種關系,可稱為“地球之美的一門科學”。
由此可知,在奧斯丁那里,因為“生態”肯定了生態系統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同和支持關系,所以便是“美”的。顯然,這里的“美”不同于過去的理念之美、形式之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協和之美,而是一種生命協同之美,里面包含著健康、生機、進步、創造、和諧等內涵。但是,奧斯丁的這種說法與加拿大環境美學家卡爾松的“自然全美”論一樣,忽略了“人”在生態美中應有的地位,有學者對此批評道:自然不能獨自成為審美對象,必須依靠人的參與,“所謂生態系統的美既非純自然的美,也非人的‘移情’的美和‘人化’的美,而是人與自然須臾難離的生態系統與生態整體的美”。③況且,生態系統也不僅僅指人與自然的關聯,也應當包括人與社會的關聯,“現代生態學把世界看做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它是各種生態因素,包括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普遍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④所以,“生態美包括自然生態美和人工生態美兩種形態”。⑤
中國的道家美學和西方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美學可以為生態美提供深層的學理依據。在道家那里,“美”不在形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十二章)而在“大道之美”、“自然之美”。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來看,循“萬物之理”就是遵從“生態規律”或“生態秩序”,順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本然狀態,老子也指出,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這種縱浪大化、本然自在、合乎天人的大境界就是“美”,也就是一種生態和諧之美。
與道家美學一樣,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美學也突破了一般美學理論的局限。他反對從客體的形式中發現美,也反對從主體的心靈里尋找美,在他看來,“美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是真理的顯現和發生。①而他說的“真理”指的是“存在之澄明”,所以,美乃“存在之美”,非常接近于道家,可稱之為“大道之美”或“宇宙大化之美”。海氏的存在美學顯然也內含著生態美的理路,因為“存在之美”去除了“人類中心主義”,凸顯了天、地、神、人相互依存、自由協調的生態整體美。當然,海德格爾的存在美中少不了“人”的那點靈明,這尤其體現在“世界”概念中。他認為,“世界”不是僵死的外在對象,植物和動物沒有“世界”,“只要誕生與死亡、祝福與褻瀆不斷地使我們進入存在,世界就始終是非對象性的東西,而我們人始終歸屬于它”。②人的生存與天空、大地、諸神產生的因緣(意義)關聯,正是存在美的重要內容,他對“農鞋”、“希臘神廟”、“壺”、“橋”的存在美的揭示一再說明了這一點。由此,我認為,如果說道家美學倡導了“自然生態美”,那么,海德格爾美學則可以為“人工生態美”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綜上,“生態美”的“生態”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生態系統之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境之間的協同和支持,它的“美”指的是生命協同之美、生態和諧之美、宇宙大化之美。
二、“生態真”、“生態善”與“生態美”
真善美的關系是中外美學史上的一個老問題,美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質和內涵與真、善之間有著深層的關聯,對于生態美而言,它與“生態真”和“生態善”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真”指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生態真”就是指生態系統的運行和發展規律。真是美的基礎,同樣,生態真也是生態美的基礎,只有順應生態規律、合乎生態秩序,才會有生態美的產生。生態美應該是美的規律和生態規律的雙贏,實現的是美學價值與生態可持續性價值的統一,審美愉悅與生態健康之間的互補。奧斯丁的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一池清澈的湖水在外觀上是美的,可是,一旦我們發現這個湖的清澈是由于酸雨污染而殺死了湖中所有生命造成的,并威脅著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時,那么,我們更愿意為恢復復雜的生態系統而工作,去減低這個湖的視覺上的清澈程度,進而把活生生的美還給了這個湖。曼科夫斯卡婭也說:“如果說從藝術觀點來看,被石油污染的海洋可能是美的話,那么從生活的、生態的角度看,就無法證明它具有審美價值。”她進而指出,生態美學的基本標準“是對自然的保護,對自然需求的保護,對動態生態平衡的支持。生態美學的基本原則是和諧與實用”。③國外許多生態美學家認為,真正的美感不僅來自大自然的表面美,而且也來自對自然功能規律的認識,來自大自然的過程美。甚至某些表面上是丑的自然現象,如雜亂的叢林、朽木、火災等,但只要能支撐生態系統生物平衡,便依然體現為生態美。總之,生態美必然包含了生態真的內涵,正如高博斯特所言:“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的可持續性與審美欣賞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是生態審美。”④
“善”即事物對于人的有益性,“生態善”指的則是事物或行為對于生態系統或生命共同體的有益性,“生態善”也就是“和諧的生態秩序或曰生態倫理”。⑤善是美的前提,美的必然是善的,是對人有用、有利、有益而無害的。同樣,生態善也是生態美的前提,生態美包含生態善的內在目的,總是以有利于生態和諧、生態健康為最高準則。奧斯丁說:“當我們從欣賞自然美中看到生命維持和個性時,就已使我們的體驗和環境倫理學相聯系的關系邁出了第一步。因為美創造了美的關系,美的體驗導致了倫理學。”①利奧波德提出的正是這樣包含著生態倫理觀的生態美學觀:“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②而且,生態美質量的高低與生態善層次的高低有直接的對等關系,當生態善以優化所屬群體與種類為目的時,獲得的是生態之小美;當生態善以優化“人—社會—自然”大生態系統為目的時,獲得的乃是生態之大美。
總之,生態美不是孤立的、表面的美學現象和審美體驗,而包含了生態真的基礎和生態善的目的,因此,“人們對生態美的深刻感知就不能停留住外在的顏色、形態、對稱性等感性直觀形式方面,而要深入到包含著與生命存在緊密相關的生態規律和道德規范的內容中去,將真、善、美的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③
三、“生態美”的美學特征
如前所述,生態美指的是生命協同之美、生態和諧之美、宇宙大化之美。那么,與傳統美學所強調的藝術美相比,生態美到底有哪些獨有的美學特征呢?
第一,生態美更加關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態美的基礎是生態,所謂“生態”,顧名思義即生命存在、發展和演化之狀態,所以,關注鮮活的生命乃是生態美的首要特征。一朵紙花和一朵鮮花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鮮花是生氣灌注的,依存于空氣、陽光、水、大地、周圍的生物群落以及人的意義世界,處于不斷生長、不斷創化、姿態萬端的生命過程之中。“生態美是以生命過程的持續流動來維持的,因此,當我們贊美滿載豐收果實的農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牧場,樹木參天的莽莽森林等生態景觀時,引起我們強烈印象的首先是這些景觀充滿著活力的美,這些生態系統遵循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保持著生命持續存在的條件。”④盡管藝術美也不乏強調氣韻生動、生氣灌注之作,但是,它與生態美有以下幾點區別:(1)藝術美是藝術家構思和創作的結果,而生態美更主要地來自于自然造化。因此,藝術的審美客體是有選擇性的、有限的、有序的,而生態美的審美客體是無限多樣的、無中心視點的、無序的。(2)藝術并不關注所使用物質材料本身的價值,而關注它們所體現出的象征意義,生態美則關注處于生態系統中的活性生物本身的生命之美。(3)藝術作品最終是固定了的、靜態的“物體”,而生態景觀永遠是變動不居、多姿多彩的動態的生命世界。
第二,生態美乃是生態系統的和諧之美。生態美往往不是關注某一個或某一部分生物的生命美,而是關注整個生態系統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協同、互惠共生而展現出來的整體的美、有機的美,“如果說生命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那么這種生命關聯和生命共感便是生態美的本體特性,它反映出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整體”。⑤進而言之,生態和諧之美是以“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為基礎的,生態整體主義既要去除“人類中心主義”,又要去除“生物中心主義”,它強調的是“人—社會—自然”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人”、“社會”、“自然”之所以美,其判斷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和發展。具體而言,如果將生態整體母系統再劃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生態系統這兩個子系統的話,那么,“在生態整體的自然子系統里,保持和諧關系的主要方式是自然規律的調解;而在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里,則需要人類依據公平、正義等普適性原則協調人與人、種族與種族、性別與性別、國家與國家的關系”。①這也就是判斷自然生態美和人工生態美的最起碼的準則。藝術美也談和諧,但藝術和諧美主要指的是形式的協調、內容的勻稱、情感的節制和風格的中和之美,而生態和諧美顯然更關注藝術之外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生命存在層面上的整體生態系統的大和諧。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濕;補腎祛寒治湯;骨形態發生蛋白-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焦樹德
補腎祛寒治湯是已故中醫名家焦樹德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經驗方,經多年實踐臨床療效滿意[1]。本文旨在通過動物實驗,探討補腎祛寒治湯治療RA的作用機制。現將實驗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儀器
1.1 實驗動物 采用130~190 g SF級雄性 Wistar 大鼠74 只,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在中日友好醫院SPF級動物室喂養,實驗動物室許可證號為SYXK(京)(2005-0025)。
1.2 實驗藥品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信誼制藥總廠生產),用無菌蒸餾水配置成 0.3 mg?ml-1水藥液,即配即用。補腎祛寒治湯用川續斷15 g、補骨脂15 g、熟地20 g、制附片9 g、骨碎補18 g、羊藿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羌獨活各10 g、威靈仙15 g、防風10 g、麻黃6 g、蒼術10 g、知母12 g、炙山甲9 g、伸筋草20 g、赤芍10 g、松節15 g、地鱉蟲10 g、川牛膝12 g等藥物組成,共含生藥 261 g。水煎過濾,小劑量組濃縮至 180 ml,生藥濃度1.45 g?ml-1;中劑量組濃縮至90 ml,生藥濃度2.9 g?ml-1;大劑量組濃縮至45 ml,生藥濃度5.8 g?ml-1;4 ℃儲存備用。
1.3 實驗試劑 牛Ⅱ型膠原(sigma公司);弗氏不完全佐劑(Freund’s Adjuvant incomplete,sigma公司生產);RNA prep pure 動物組織總 RNA 提取試劑盒(TIANGEN公司生產);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Roche公司生產);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Roche公司生產);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設計特異性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以GADPH作為內參照。設計引物序列如下:rGAPDHf:5'>CTCAACTACATGGTCTACATGTTCCAGTGCCCATTCTCAGCCTTGACT TCTTCAATTTAAGTTCTGTCCCTAC GTGTCCCTGTGCTGTCCATCCTGGCTTTACTGCTGTACCTCCTCCTATGTGCTCCCTTTGGTGA
1.4 實驗儀器 低溫冷凍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生產);熒光定量 PCR儀(美國PE公司生產)。
2 方 法
2.1 動物分組及給藥方法 SF級雄性Wistar大鼠74只,適應性喂養3天后,隨機為正常對照組10只、CIA模型組12只、補腎祛寒治湯小劑量組12只、補腎祛寒治湯中劑量組14只、補腎祛寒治湯大劑量組14只和MTX組12只。于實驗前10天將牛Ⅱ型膠原溶于 0.1 mol?L-1醋酸中,2 mg?ml-1比例與弗氏完全佐劑1∶1充分混和乳化,除正常組外, 其余5組大鼠每只尾根部 1~2 cm皮下注射抗原 0.2 ml(每只200 μg),實驗前3天后再次注射0.1 ml 加強免疫(每只100 μg)。至實驗前1天,各造模組的大鼠雙后肢都出現明顯的發紅腫脹,至膝關節甚至雙前肢關節處亦有紅腫,提示造模均成功。各實驗組CIA大鼠造模成功后,正常組和CIA模型組用消毒飲用水灌胃(每次10 ml?kg-1),每天1次,連續28 天。甲氨蝶呤組用甲氨蝶呤灌胃(每次10 ml?kg-1),每周1次,連續4周。各中藥組用相對應濃度中藥灌胃(10 ml?kg-1),每天1次,連續28天。
2.2 觀察指標
2.2.1 一般情況 嚴密觀察大鼠體重、毛色、反應、活動情況。
2.2.2 關節炎指數積分統計 采用Wood氏關節炎評估標準[2],進行關節炎指數積分統計。0分:正常。1分:紅腫涉及1個指關節。2分:紅腫涉及2個以上指關節或整個足爪輕度紅腫。3分:足爪紅腫較重。4 分:足爪重度紅腫,缺乏彈性。
2.2.3 FQ RT-PCR檢測骨及滑膜組織骨形態發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表達 ①末次給藥 24 h后,3 %戊巴比妥鈉腹腔內注射(30 mg?kg-1)麻醉大鼠,截取大鼠右膝關節,保留骨組織及滑膜組織,置于凍存管中,-80℃保存待測。②按RNA prep pure 動物組織總 RNA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RNA提取。使用紫外分光光度儀檢測其純度和濃度,要求OD 260/OD 280比值≥ 2.0。并計算RNA含量。所提取的總RNA經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證明其完整性。③按照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操作說明逆轉錄合成cDNA。反應體系:Total RNA 5 μg、Oligodt 2.5 μl、Buffer 10 μl、RNase Inhibitor 1.2 5μl、dNTP Mixture 5 μl、TPT 1.25 μl、RNase Free dH2O 20 μl,總體積50 μl。反應程序:第1步10 min加熱65 ℃;第2步60 min加熱50 ℃后,85 ℃再加熱5 min;置于-20 ℃保存。④按照Fast 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 Master說明進行。反應體系:cDNA 3 μl、ROX 12.5 μl、Primer 1 μl、H20 8.5 μl,總體積25 μl。反應程序采用2步法,以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含量作為內參。第1步于95 ℃下,持續10 min進行預變性;第2步95 ℃ 15 s,58 ℃ 60 s,40個循環。⑤采用比較Ct值的相對定量方法,對各組骨組織及滑膜組織所含的 BMP2 mRNA及VEGF mRNA 進行相對定量計算。計算方法為:目的基因的相對量=2Ct,其中Ct=(Ct目的基因Ct內參基因)實驗組(Ct目的基因Ct內參基因)對照組。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q檢驗、LSDt檢驗。
3 結 果
3.1 一般情況變化 正常組大鼠體重不斷增加,活動自如,皮毛有光澤,無明顯異常出現;第2次免疫加強后,CIA模型組大鼠出現體重增長減慢,活動受限,毛發干枯;補腎祛寒治湯各組及MTX組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體重增長減慢、活動受限、毛發干枯,但是均比模型組一般情況好,其中中劑量組大鼠一般情況最好。
3.2 關節炎指數積分變化 實驗第3 天、第7 天、第10 天各組大鼠之間關節炎指數積分無統計學差異(P> 0.05);實驗第14天開始,中藥中劑量組與CIA模型組比較關節炎指數積分差異顯著(P0.05);實驗第21天開始,用藥各組與CIA模型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均P
3.3 BMP2 mRNA及VEGF mRNA表達的變化
各組大鼠骨和滑膜組織BMP2、VEGF表達量經統計學檢驗顯示,各用藥組均能提高BMP2 mRNA 表達,中藥各劑量組和MTX組與CIA模型組相比BMP2 mRNA 表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 論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學的風濕病范疇,為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痹阻于肌肉、骨關節、經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痹久累及肝腎,傷及筋骨,最終可導致關節發生痹痛、腫脹、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焦樹德教授經過多年中醫臨床實踐,總結歸納經驗,將 RA 命名為痹,并創立了以補腎祛寒、疏風化濕、活血通絡、強壯筋骨立法的補腎祛寒治湯,以治療 RA,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RA患者早期的其中一個主要病理變化就是侵入滑膜的炎癥介質可趨化激活炎性細胞,產生炎性因子,導致炎性反應[3]。目前研究結果顯示VEGF 參與類風濕關節炎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終導致持續性的滑膜炎以及血管翳形成破壞骨組織,使發病部位功能障礙,甚至關節畸形[4]。然而,BMP2 細胞因子與VEGF作用相反,具有極強的促進骨形成的能力,可使成骨細胞發揮強大的成骨作用,參與骨形成及骨修復這一復雜的過程[5]。
通過實驗結果分析,證明補腎祛寒治湯治療膠原誘導型關節炎大鼠有較好的療效,補腎祛寒治湯各劑量組均能夠降低大鼠的關節炎指數積分;補腎祛寒治湯各劑量組均能夠提高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BMP2的表達,降低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VEGF 的表達水平。將此實驗結果和臨床醫學相結合,分析出補腎祛寒治湯治療 RA 的機制可能是因為減少了 VEGF 的表達,而減少血管翳形成,減輕了對骨的破壞;同時提高了骨組織及滑膜組織中 BMP2 的表達,從而增強了對骨的修復,促進骨損傷愈合;最終表現出治療組大鼠的關節炎指數積分降低的治療效果。
通過此實驗可以看出,疾病發展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劑量在治療和預防方面可能各有優勢,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創新;正確合理的藥物劑量能增強其臨床療效,同時可減輕其不必要的毒副作用。目前大多數醫家認為,如果中藥在臨床上運用得當合理,比西藥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且中醫中藥有其用法用量的獨特理論依據,即辨證論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與禁忌,所以中醫藥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從資源分配角度上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還能節省藥物資源。
5 參考文獻
[1] 焦樹德.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92.
[2] 吳素玲,汪悅,夏衛軍.痹痛靈顆粒對膠原誘導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關節滑膜組織中VEGF mRNA表達的影響[J].新中醫,2009,41(12):98-100.
[3] 沈丕安.類風濕關節炎中醫再認識[A].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分會2010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34-37.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于生態旅游的關注較少,因此也忽略了對它的研究,所以至今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還尚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由于生態旅游的基礎概念十分模糊,從而導致生態旅游的規范化研究難以進行,同時也造成其實踐具有誤導性,很有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目前,對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基本有這樣三種:
第一種,從旅游需求方來講,生態旅游自然是一種旅游活動。在旅游的過程中,旅者可以游覽一些自然景色優美又具有歷史文化的古跡,這些地區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尚未受到人類的干擾,依舊是最原始的狀態。
第二種,從旅游供給方來講,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銷售品。游客在觀賞自然風光和感受特色風土人情時,當地人民可以通過向他們出售旅游紀念品來拉動經濟增長。
第三種,從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共同來看,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經典的開發方式。
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生態旅游的綜合定義無疑是:一種體驗異質生態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思想觀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生態旅游的觀念的理解我們必須嚴格,這主要可以表現在以下限定條件上:
1.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保護自然景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于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則是通過目的地來體現。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我們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
2.關于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為天然的自然環境,尚未受到人為干擾的區域,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等。大部分生態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觀與歷史意義。
3.關于生態旅游的內涵意義。實際上,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們不僅強調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而且還注重對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一方面,這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生態旅游的高品位,鼓勵人們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發展重要前提與客觀要求,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也體現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一致性。
二、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基礎――景觀生態學
(一)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關于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它與其它景觀空間的研究不同。景觀生態學所涵蓋的內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觀異質性的生物、地理和社會的原因等等,是一門將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間為主,其理論核心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表現:一是空間的異質性,二是生態的整體性。
從生態景觀學的空間范圍來看,其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風景區、風景名勝區等,其景觀生態類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來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構成其景觀的主要內容。
從生態景觀學的內涵來看,其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其原則和指導思想是在合理的情況下進行旅游開發。由此可見,景觀生態學的空間范圍與生態旅游的內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成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理論。
(二)景觀生態學的結構功能
對于景觀結構,我們通常用這樣幾個專有名詞進行描述: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和緣(edge)。
1.斑塊。斑塊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觀生態學中,我們具體指自然景觀。
2.廊道。廊道是一種線狀要素類型,這里主要是指林帶、交通以及兩側的帶狀樹林、河流等。
3.基質。基質一種生態系統,它存在于斑塊內,它的各種特征是對旅游整體形象的策劃基礎,也是劃分各種功能區的前提。
4.緣。具體指邊緣地帶,作用是邊緣效應進行集中的
表現。
景觀生態學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分析,將旅游活動解釋成各種生態流。這些生態流主要來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貨幣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國大部分生態旅游目的地長期發展,并通過人類的有效保護,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促使生態旅游景觀表現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觀生態學的整體性與異質性
在景觀生態學中,主要包含著這樣兩種性質:一個是整體性,另一個就是異質性。下面,我們對于這兩種性質進行相關解釋。
整體性:景觀生態學主要由景觀要素組成,其結構具有等級性,功能獨立且視覺特征明顯,其各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的組成功能,這便是生態整體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為直觀的陳述。
異質性:空間的異質性主要是指各種單元變化的異常性狀。通常,異質性與系統的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息息相關,是景觀功能的基礎保障,決定著空間的多元化。
在外形結構上,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塑造和控制著生態旅游景觀的美學特征,而在內部結構上,景觀生態的整體與異質性對生態旅游目的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為我們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點與新思路。而其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也就是不斷構建起空間,維持其生態的整體性。
(四)景觀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景觀的多樣性主要是研究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斑塊的具體情況,對其大小、數量以及形狀進行描述與分類;第二個部分是景觀的類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塊的連接性和連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樣性等等。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觀察,我們發現景觀的多樣性影響著景觀的穩定性。
由于生態旅游中的景觀生態系統具有非獨立性,因此景觀的異質性格局大多由多種生態系統對其進行構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觀也各不一樣,從而保證了旅游景觀的穩定性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實現了景觀旅游的各種功能。生態旅游的穩定性不僅能夠反映人為對于自然的干擾程度,同時也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可持續性發展的檢驗標準之一。
(五)景觀生態的變化
所謂景觀變化主要是指隨著時間的積累,景觀系統在結構以及功能方面發生的變化。景觀的變化通常由兩方面的因素產生。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對于自然因素而言,人為因素對于自然景觀的影響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開發者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鋪設道路,又或者建設房屋,這些行為都嚴重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原始性,同時也導致植被稀少,使動植物的生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減少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大量的旅游者會對土壤產生影響,由于土地頻繁的遭受踐踏,導致土壤面積增加,加劇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隨意丟棄垃圾,讓原始的自然環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當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開采,則更為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一旦人為因素的干擾幅度超出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則會導致生態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三、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景觀化生態學應用
由于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內涵完全統一,因此,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理論基礎。為了能夠有效地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提供一條明晰的思路,我們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運用在生態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過長期的發展,能夠有效改善生態旅游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加強旅游者的生態保護意識
由于景觀生態學十分注重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同時強調其整體性與異質性,可以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進行詳盡的解釋,同時也能夠闡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這能夠促使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進一步、全面的認識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要求具有雙重任務,一來是實現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二來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生態旅游開發者想要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費中獲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悅,而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也想從中獲益。而生態旅游能夠完全滿足這三個方面的需求。
生態旅游雖然是一種能夠滿足旅游者各種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時生態旅游業對旅游者提出了相關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對其進行合理規劃,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景觀的結構和變化,受到生態旅游環境的教育。因此,生態旅游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對旅游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無意的行為有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性,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會將一些不良行為展露出來,因此,旅游開發者和監管者應當加強監控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二)合理開發,科學規劃生態旅游
景觀的邊界都十分明顯,其次視覺特征也十分顯著。因此,整個生態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穩定性是包含在穩定性之中的,這同時也是一個適宜的尺度。景觀的生態學、經濟學以及美學,這些多重性價值的判斷不僅是景觀的規劃基礎,同時也是生態景觀的管理基礎。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中,關于生態景觀學的集中表現主要為兩點:1.根據實踐者提供的相關依據,結構與過程互為關聯原理;2.規劃設計者應當具有一套系統的方法、技術以及相關經驗。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思想與原則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過程中,人們應當遵從景觀生態的整體性和空間異質性的結構與發展特征進行設計,從而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促使景觀多樣性和個性化,提高綜合效益。優化其結構、完善其功能,并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產品。
2.將功能與生態進行區分
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有序地進行旅游活動,促使旅游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與配置的優化,我們必須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態旅游的區域進行劃分。
3.結構規劃
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功能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在對旅游景觀生態進行規劃時,我們應當對其結構和功能進行了解與探究,選擇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個體單元形成整體的景觀生態系統。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觀的美感。
在設計廊道時,設計者應當注重其合理性。景區的廊道應當以小路為主,相互交叉,從而形成網狀,網眼越大,生態效益越好;越小則異質性越大,景觀的美學質量也就越高。對于廊道的設計,我們必須重視,但不能太過強調。設計者不僅要對于廊道的形狀進行思考,同時還要考慮到廊道的長短,廊道太長就會降低景觀的精彩程度,廊道過于短小,則會導致生態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廊道的長度十分重要,對于其長短我們要進行合理的設計。除此之外,廊道還要具有送輸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覽時間。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達到生態旅游中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我們應當結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充分認識生態旅游,并且不斷探究其內部結構,從而建立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李長健,劉函.論生態旅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為例[J].求實,2012(5)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景觀;研究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學隨之迅猛發展,成為時代背景。在這樣的生態浪潮激蕩下,城市景觀結構研究成為了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研究的核心內容,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著眼于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規劃學的脈絡而展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領域的研究逐漸興起,它引起了對描述、解釋和規劃景觀結構的傳統方法的重新思考,也為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傳統研究和科學交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景觀規劃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景觀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方法論。
一、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分析
景觀生態學中景觀(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將地理學家采用的表示空間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態學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結合起來。弗曼(1995)對景觀的解釋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復出現的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鑲嵌組成的異質區域。它具有空間異質性,是實在的地理實體,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統整體。
景觀生態學是1939年由德國地理學家C.特洛爾提出的,對其最簡單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它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應運而生的“生態景觀”強調重視景觀的生態效益、利用綠色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等。
城市景觀整體規劃特征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的景觀,城市主體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會為對象,探討人類活動與城市的互動關系。
總結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城市景觀綠化是對城市公園系統、綠地系統和城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城市是其對象與主體。城市景觀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城市景觀組分類型中以高密度的人類活動為主體,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原則;其次,城市景觀組分的空間分布主要受人類有目的的規劃、建設、活動的決定性影響;第三,城市景觀組分的內涵性重組和外延性擴張行為非常頻繁;第四,城市景觀組分的鑲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間的功能聯系一般通過發達交通系統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來實現;最后,城市景觀具有生態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觀主要靠人為輸入或輸出不同性質的能量和物質來協調和維持,變化極快且對人類調控存在高度依賴性,城市功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類活動失調,就很容易導致城市生態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統網絡將城市切割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斑塊,城市景觀要素斑塊之間及其與城市外部之間的,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能量和物質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觀中的“自然”生態過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觀生態連通性,就成為維持城市景觀生態過程和環境功能的基礎。
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與設計原則
李團勝(1998)認為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內容應該包括環境敏感區的保護規劃、綠色空間體系規劃以及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由此總結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收集和調查城市景觀生態的基礎資料:對城市進行景觀生態分析與評價,即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城市景觀的要素、結構、功能,這是做好景觀生態規劃的基礎性工作;擬定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規劃的原則,對城市空間及景觀布局進行合理規劃。
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規劃中應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實現優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觀規劃中應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間結構,相對集中開敞空間,組織和諧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斑塊之間的聯系,以綠色生態空間體系建設為中心的保護環境敏感區等規劃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從方法論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就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進行整合規劃,此種整合是在整體和生態設計觀念基礎上的創造。與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偉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對現成結構的把握及改良,此種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想不謀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總目標是改善城市景觀結構與功能、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促進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具體有如下目標:①生態穩定性。即維持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景觀的結構功能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②通達性。有效地確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塊間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達。③舒適性。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融合技術與自然于一體的理想環境。④美觀性。通過景觀規劃使景觀結構適量有序又富于變化,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總結
現代城市景觀是文化和自然的載體,它在百年間的歷史演進中,承載著民族藝術追求、實用性理念與時尚精神。在突飛猛進的城市設計浪潮,沖擊著現代城市的景觀設計的迅速發展,它將對未來全球化的城市景觀設計的形成和趨勢產生重大影響。本文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城市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構建現代城市景觀結構生態優化模式,對于指導城市空間結構的改造和重建過程,以及維護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秀珍 肖篤寧著:《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1995年 第2期 維普資訊網。
[2] 蘇偉忠 楊英寶著:《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
關鍵詞:現代化城市;景觀設計;生態化;發展趨勢
1 景觀設計的內涵
1.1 景觀設計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義:景觀設計與規劃是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景觀設計包括:會展展覽設計、藝術景觀設計、空間道具設計、節日氣氛設計。
1.2 景觀設計的屬性
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
1.3 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藝術、建筑學、當代科技、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自然、地理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并且相互交叉滲透。
1.4 景觀設計的宗旨
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
2 景觀設計的生態化概念
2.1 景觀設計生態化概念的產生
景觀設計生態化是景觀學和生態學兩種科學的觀點結合產生的,一種是地理學的景觀,另一種是生物學的(生態學的)。
景觀的概念引入生態學帶來了新概念框架,發展成為一個由生態學,地理學,森林學,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規劃等等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它的重要價值在于為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礎理論和方法。
2.2 景觀設計生態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生態平衡,更適宜人居
生態系統平衡是一定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換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這些生物與環境統一起來,構成為一個生態功能單位。實際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礎上加上非生物的環境成分(如陽光,濕度、溫度、土壤、各種有機體或無機物質等)所構成的。
2.3 當前生態規劃設計趨勢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規劃設計思想方法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人居環境發展規律,以持續發展為目標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與循環、共生、競爭等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關心、人和社會協調關系,從而提高人類居住、工作、休閑、交流、健身、無了、美學及科學文化等方面的質量。
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于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3 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原則
3.1 多種文化元素綜合的原則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文化元素,它們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整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景觀。
3.2 珍惜和保護資源的原則
景觀設計中要堅持珍惜和保護資源的原則,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過程,如光、風、水等,大大節約能源。
3.3 以人為本原則
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
3.4 本土性原則
本土性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應尊重傳統文化和本土知識,吸取當地的經驗。景觀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應考慮當地和其文化傳承;其次,應接納和順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并且不要試圖去改變這些自然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