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第1篇

      >> 流動人口家庭化過程中子女隨遷的阻礙因素分析 淺議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 流動人口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分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困境分析 流動人口犯罪現象分析 西部流動人口現象分析 關注流動人口家庭發展刻不容緩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狀況差異性分析 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問題分析與建議 談談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 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文化資本現狀調查及建議 關于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問題與策略 淺析流動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 淺談流動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現狀及習慣培養 探討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有效途徑 邊緣與隔離:農村流動人口市民化困境分析 城市化難點在于流動人口 城市流動人口均衡化服務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張文新.近十年來美國人口遷移研究[J].人口研究,2002,(7).

      [3] 王志理,王如松.中國流動人口帶眷系數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1,(6).

      [4] Jacob Mincer. 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

      [5] Steven H. Sandell. Women and the Economics of Family Migration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7,59(4).

      [6] 王春超,張靜.中國農戶勞動力流動就業決策行為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湖北農戶跟蹤調查的研究[J].經濟前沿,2009,(10).

      [7] 譚深.家庭策略,還是個人自主?――農村勞動力外出決策模式的性別分析[J].浙江學刊,2004,(5).

      [8] 孫朝陽.家庭策略視角下農村已婚勞動力轉移的性別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9,(1).

      [9] 蔡.遷移決策中的家庭角色和性別特征[J].人口研究,1997,(3).

      [10] 馬瑞,徐志剛,仇煥廣,白軍飛.農村進城就業人員的職業流動、城市變換和家屬隨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1,(1).

      [11] 陳宇峰.有限理性實現程度的新古典批判[J].經濟學家,2005,(4).

      [12] 何大安.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4,(4).

      [13] Connell John, Dasgupta Biplab, Laishley Roy, Lipton Michael. 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The Evidence from Village Studies [M].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4-25.

      [14] 唐燦.家庭現代化理論及其發展的回顧與評述[J].社會學研究,2010,(3).

      [15] 金一虹.流動的父權:流動農民家庭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2010,(4).

      [16] .鄉土中國[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17] 洪小良.城市農民工的家庭遷移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7,(6).

      [18] 盛亦男.中國流動人口家庭化遷居[J].人口研究,2013,(7).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第2篇

      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香格里拉縣 674400

      【摘 要】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相對較大,也是容易感染HIV 的高危群體,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艾滋病在流動人口中繼續蔓延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本文分析了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問題,包括HIV 感染及艾滋病人檢出率較高,對于艾滋病防治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等;同時探討了流動人口艾滋病問題的預防干預措施,包括強化宣傳教育,有效落實防治工作;規范化管理流動人口,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關鍵詞 預防干預;艾滋??;流動人口

      艾滋病由HIV 病毒感染所引起,具有危害性大的特點,目前尚未出現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為了降低艾滋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則需要積極預防該病的傳播[1]。因流動人口的生活環境經常發生改變,在預防控制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傳播工作時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此,本文分析了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問題及其預防干預措施,以供參考。

      1 流動人口艾滋病問題

      我國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問題具有以下特征:

      1.1 HIV 感染及艾滋病人檢出率較高流動人口在HIV 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較大,提示流動人口為HIV 傳播、感染的高危群體,目前流動人口中HIV 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檢出率仍在上升,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干預,則將會成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重大問題。

      1.2 對于艾滋病防治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流動人口難以獲得穩定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對于艾滋病的了解極為有限,部分流動人口甚至無法正確判斷艾滋病傳播途徑[2]。如此一來,不但會增加HIV 病毒的感染率,也會導致這一特殊群體對艾滋病產生非正常的恐懼感,并歧視艾滋病人。一旦艾滋病人受到歧視,將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

      1.3 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為較多

      造成流動人口極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包括臨時、多性伴及商業等高危性行為,在發生性行為時安全套的使用率較低。此外,由于流動人口不具備自愿接受HIV檢測意識,因此可導致這一群體中的艾滋病病情隱蔽性強,且傳播的危險性更大。

      2 流動人口艾滋病問題的預防干預措施分析

      2.1 強化宣傳教育,有效落實防治工作強化宣傳教育有利于讓流動人口更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自覺配合艾滋病的綜合防治工作。

      (1)強化宣傳教育。

      (2)有效落實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

      2.2 規范化管理流動人口,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規范化管理流動人口是解決艾滋病在這一特殊群體中不斷傳播的根本途徑,在管理好流動人口的同時,還應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避免流動人口對艾滋病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同時盡量消除流動人口對于艾滋病人的歧視。

      (1)政府部門應與計生部門、公安部門、疾控中心及醫院等聯合組建艾滋病預防干預網絡,登記所在轄區的流動人口,以便集中管理流動人口居住環境,保證居住區的治安及衛生處于受控狀態。各個部門要注意協調好管理工作,強化流動人口艾滋病檢測,在預防干預網絡內部公開信息,并向常住戶口的所在地說明情況,從而實現流動區與常住區的協同管理。同時要對流動人口的健康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注重改善流動人口居住區的生活環境與衛生防疫狀況。如查出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則立即進行告知、隨訪,進一步做CD4 檢測。符合治療標準者則及時轉介到專門的治療機構進行治療;如發現留守兒童感染HIV,則應給予特殊關懷與幫助,減少患病兒童受到的歧視。

      (2)心理疏導。在確認自身感染HIV或患有艾滋病后多數流動人口可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出現恐懼、沮喪等情緒,再加上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容易出現情緒異常及性情大變等表現,部分人群可能會產生報復社會的舉動[4]。對此,醫護人員應強化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起治療的信心,并告知家屬注意悉心照料患者,從心理上與精神上支持患者。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建社會支持網絡,讓患者可以在支持網絡中感受關愛、寬容,避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他人歧視的眼光,從而在緩解心理困境的同時避免出現過激行為。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控制流動人口的艾滋病問題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在預防艾滋病時,應考慮流動人口的主要特征,以便采用具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減少艾滋病在流動人口中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王懷寧, 劉瑩, 李小珍, 肖祖健. 深圳市術前患者艾滋病相關知識行為狀況及艾滋病、梅毒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4):427-428.

      [2] 劉暢, 賀斌. 河南省農民工艾滋?。圆≈R知曉、性態度和高危性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J]. 鄭州大學學報( 醫學版),2014(5):730-734.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第3篇

      關鍵字:公安機關;預防;控制;流動人口犯罪

      人口的大流動是伴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而出現的一種必然趨勢,也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生產力配置的一種必然需要。但是,由于流動人口本身所特有的復雜性和經濟狀況、居住處所等物質條件的不穩定性,在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下,極易誘發各種犯罪現象。流動人口犯罪問題已成為困擾當前社會治安的一個普遍而突出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安機關能否有效預防與控制流動人口犯罪決定著整個社會治安的主動權。

      1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1.1 嚴密戶口登記,強化戶籍管理基礎工作。戶籍登記制度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系到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認定及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也與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因此,要嚴格按照戶籍管理各項法律規定,以居住地登記戶口、人戶一致為原則,在城鄉全面建立健全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更正七項戶口登記制度,堅決糾正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公民依法申報登記戶口設置各種限制條件的錯誤做法。

      1.2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廢除由二元戶口管理結構衍生的戶口“農轉非”計劃管理政策及藍印戶口、自理口糧戶口、地方城鎮戶口、農場商品糧戶口等多種戶口形式,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在人口統計上,實行以居住地劃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區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如實反映公民的居住狀況和城市化水平。

      1.3 調整戶口遷移政策。根據國務院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確定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的要求,逐步放寬戶口遷移限制,引導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及綜合承受能力制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人口發展規劃,以落戶條件取代計劃指標。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保持人口的適度機械增長,對其周邊地區和衛星城鎮,要制訂相應的鼓勵措施,以吸納城區人口和本市農村人口為重點,促進其人口規模的形成和逐漸擴展。

      1.4 建設人口信息計算機管理系統。截至2001年底,全國已有37667個派出所建成人口信息計算機管理系統。全國已建成市級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的地級以上城市有229個,建成縣(市)級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的縣(市)有951個。與此同時,公安部完成了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百城聯網工程”。通過積極運用人口信息計算機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人口信息統計數據的共享,并盡快建立全國公民身份號碼查詢服務中心,以更好地適應戶籍管理社會化服務的需要。

      2 加強治安管理工作

      2.1 加強流動人口的身份管理。從對流動人口調查情況看,流動人口中較易管理的是有證人員和已就業人員,不易管理的是流動人口中無證人員或散布于社會的無業人員。這些流動人口基本上處于無統計、無控制的狀態,因而他們之中存在的社會問題最為嚴重。由于對流動人口量上的失控,必然導致對這些人員管理上的失控,而管理上的失控最終會導致流動人口行為的失控。針對這一問題,各地均出臺了相應的規章制度,把流動人口身份的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來抓。

      2.2 加強出租房屋的管理。在出租房屋的管理上,仍可借鑒沈陽市的經驗。沈陽市采取的具體做法是:改革房屋出租制度,簡化手續,將辦證制度改為登記制度,把出租房屋納入管理范圍。堅持誰出租誰協管的原則,明確出租房主對承租的外來人口負有督促申報居住登記和舉報違法犯罪等責任和義務:單位出租的房屋,由單位協助負責管理;個人出租的房屋,由房主協助負責管理。居(村)委會中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要定期對轄區內出租房屋進行檢查,對于出租房屋內的流動人口情況做到及時了解和掌握。同時,房屋出租給流動人口的,出租人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必須如實登記承租人姓名、身份證件種類和號碼,并督促承租人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報居住登記,辦理《居住證》;房屋出租人發現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進行犯罪活動的,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對違反上述規定行為的,公安機關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2.3 強化社區警務戰略的實施。

      2.3.1 建立流動人口管理組織網絡。首先,要依靠基層黨政組織,設立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協作小組,對一定時期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情況進行研究,提出具體的管理工作意見,并組織實施。其次,在社區設立流動人口管理站,配備一定數量的治保人員協助社區民警辦理居住證,全面掌握居住區內人員的的流入和流出情況,掌握流入人員的居住地、服務處所、經濟來源和現實表現。最后,在流動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建立流動人口自我管理自治組織,用流動人口管理流動人口,實行流動人口的自我管理和約束。

      2.3.2 定期開展清查和適時進行整治活動。社區民警應當定期對流動人口的居住地點或落腳地點、工作場所開展清查活動。在清查中,重點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全面摸清流入人口的情況,包括數量、居住地、服務處所、長住戶口所在地、主要社會交往關系、現實表現等;二是流入人口中有哪些人沒有辦理居住證;三是流入人口中有無“三無”人員(即無固定居所、無經濟來源、無合法證件的人員)。對在清查中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給與妥善處理:對在清查中發現的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應當及時向流出地發函調查,并弄清其到流入地的活動情況;對在清查中發現的沒有辦理居住證的人員,應當補辦辦證手續;對在清查中發現的“三無”人員,應當予以遣散或收容。

      參考文獻:

      [1] 黃菊良.國外境外城市治安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2] 熊一新等.最新社區警務工作指南 [M]. 北京:群眾出版社,2003.

      [3] 陳嘉.流動人口的犯罪與社會預防[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第4篇

      【關鍵字】流動人口;避孕節育措施;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69.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67-02近年來流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流動人口所帶來的問題也不斷的涌現,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流動人口的違法生育問題,所以滿足流動人口避孕藥具的供應以及引導流動人口知情選擇的加強是非常重要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地點為本人所在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轄區,調查的總人數為3000人,其中男人為1450人,女性為1550人,其中已婚人口為2233人,其中男性989人,女性為1244人;未婚人數為767人,其中男性為300人,女性為437人。在未婚人員中發生過性關系的有230人,其中女性未婚性關系的有比例為10.8% ,男性未婚性關系的比例為7%。

      1.2方法

      對轄區內的流動人口進行普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并對受檢對象進行生育情況的健康檔案的建立,并且進行詳細的籍貫、職業和避孕采取的措施進行詳細的介紹,并且進行跟蹤服務,及時的進行電話聯系。

      1.3統計學處理

      本文采用的數據處理主要應用Excel2003軟件,相關數據的檢驗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以P

      2 調查結果分析

      2.1流動人口的特征

      (1)流動人口的勞動力偏年輕化 我國現階段的人口流動從本質上說以18-45歲之間為主,這部分人大部分都是年輕的勞動力。在這部分人群中還尤以20-30歲為主。(2)流動人口文化程度多以初中為主 留動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過一半,遠遠高于流出地農村人口初中文化構成比重。(3)流動人口收入偏低 據調查結果現顯示,流動人口的收入多集中在1000-2000元之間,與流入地勞動力收入相比,流動人口以低收入人群為主。

      2.2流動人口避孕節育的特征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未婚人群中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比已婚人群的比例要低的多,15-45歲之間的年輕勞動力成為流動人口的主流,年齡構成上的年輕化是我國流動人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未婚有過性生活的流動人口767例中,采用避孕措施人數為435例,占57.3%,已婚性生活的流動人口2233例中,采用避孕措施的有2186例,占95.3%。并且流動入口中未婚先孕和婚外孕發生率每年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導致人工流產率的偏高。另外未婚人員采取的避孕措施的底下、有效性的不高也表現出其自我保護能力的不高 [1]。

      2.3避孕知識知曉情況

      根據調查,流動人口的避孕節育知識相當的匱乏,在調查的3000人中,有2109人,占總人數的63.7%的人從來沒有接受過避孕節育知識的教育;有2534人,占總人數的75.9%的人不知道緊急避孕方法。由于目前,我國現行的計劃生育避孕藥的發放工作只是針對已婚人群,未婚人群很難得到這項服務。還有與思想上的封閉性,使得未婚人員很少會與計生部門進行主動地溝通,所以他們使用的避孕方法大多為短效、安全性極差的方式。這也是加重這部分人群懷孕的原因之一。

      3討論

      3.1加大流動人口避孕措施的宣傳

      由于流動人口的年齡偏低、文化偏低、收入普遍也偏低,在加之流動速度快,通常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知識都很缺乏。所以要我們計劃生育部門要加大對流動人口的宣傳力度。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在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知識的宣傳工作。并在人口流動幅度大的場所設立宣傳欄,并以流動人口居住地點、工地、工廠為主體,發放避孕藥具等避孕的措施[2]。

      3.2增加流動人口的安全防護意識

      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大,難以進行追蹤、隨訪和管理,如果流動人口離開當地的計劃生育管理部門后沒有在流入地申報暫住證或進行暫住登記,特別是女性,那么她們的生育情況就會沒有人進行過問。所以在流動人口中大力的宣傳宮內節育器的相關知識,指導流動人口人員特別是女性進行必要的性知識的了解?,F在,公共場合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外來流動人員聚集的地方,隨處可見的是人工流產、藥物流產、無痛流產的廣告,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使人在思想上對人工流產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感覺。覺得人工流產就是一件非常簡單和輕松的事情。這種性意識的開放也是她們性知識和避孕知識嚴重缺乏的現象,長時間發展下去對女孩子的身體是及其不利的,流產次數的增多不僅是道德的問題,對女孩子的身體健康,和以后的受孕情況都會帶來嚴重的威脅。其后果的嚴重性可想而知[3]。

      3.3加大計劃生育的管理工作

      對于流動人口的超生行為要進行預防為主,處罰為輔的措施。對于流動人口密集的地方要定期的進行計生普查,防止出現超生的現象的發生。鼓勵流動人口與各級計劃生育服務部門接觸,獲得安全、可靠、費用低廉的避孕指導和服務。加大計劃生育的宣傳力度,是流動人口從根本上樹立起良好的婚戀觀和行為規范。

      3.4開展跟蹤隨訪服務工作

      對于流動人口,只是針對其流動過程中進行避孕的知識的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行原住地的跟蹤隨訪。就要求我們計生人員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對不同的對象進行不同隨訪時間的次數和內容的規定。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防治。

      4總結

      綜上所述,做好流動人口育齡群眾各項技本服務的,加強咨詢工作,提高流動人口育齡群眾的避孕措施的認知和選擇能力。切實做好流動人口避孕節育的措施。提高流動人口對避孕知識的宣傳工作。形成全面系統的長效管理和服務機制,改善他們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服務的狀況。

      參考文獻

      [1]王倚.程怡民針對流動入口的避孕節育知情選項擇服務[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8,9(12):55-56.

      流動人口現狀及問題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 刑事犯罪 流動人口犯罪 “嚴打”

      一、流動人口范圍界定、犯罪現狀及成因

      (一)本文中流動人口的界定

      本文對刑事犯罪中所指向的流動人口并不下一個精確的定義,而是將限制為在異地犯罪之人,或在犯罪發生地無固定住所或固定職業的人。在這個范圍指向下,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屬于流動人口,首先需要判斷其戶籍所在,如果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離開戶籍所在地而在其他地方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發生地沒有固定住所或固定職業,均可成為本文所說的“流動人口犯罪”。

      (二)流動人口犯罪成因及現狀

      隨著社會的開放性、人財物的流動性日益增強,大量流動人口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城市在戶籍、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待遇上將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差別化對待,使得流動人口參與城市共建而不能共享城市的發展成果。同時,流動人口文化素質、職業素養、收入水平、消費能力較低導致其在城市中境遇不佳,但是隨著80后、90后不斷加入流動人口大軍中,使得流動人口具有了更加強烈的個體性需求。這樣一群有著日益強烈的個體需求和求得他人認知需求的人群,因為城市對其差別對待,他們也同樣對城市缺乏歸屬感,并缺乏向城市表明自己身份和來歷的意愿。因為不可避免的價值觀沖突和犯罪匿名效應豍的雙重作用下,使得流動人口群體內不論是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易發盜竊、搶劫、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并且一些侵財犯罪慣犯往往四處流竄作案,即便被抓也拒不悔罪招供;一些暴力犯罪嫌疑人在城市因無牽無掛而有恃無恐,一旦行兇即迅速千里逃亡,這些都給政法機關的工作造成極大困難。

      如前所述,各種原因導致流動人口犯罪比例較高,以密云院的司法實踐為例,從2005年至2011年七年來,密云院受理的流動人口涉嫌犯罪的案件數每年均占到受案總數的30%以上,從2008年至2011年,每年流動人口犯罪案件數更是占到了受案數的37%以上,流動人口犯罪案件總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二、北京市處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刑事政策

      (一)“嚴打”政策——對流動人口犯罪的作用是有效性和有限性并存

      1996年“嚴打”時,北京市流動人口數量開始猛增,流動人口犯罪問題逐漸受到重視;2001年“嚴打”時,流動人口犯罪已經十分突出。每一次“嚴打”的重點打擊對象,并沒有流動人口犯罪,但是,因為流動人口犯罪主要集中在與財產有關的犯罪上,而這些犯罪又歷來是“嚴打”的重點,因此近年來,在北京“嚴打”刑事政策視野,打擊流動人口犯罪一直是重要任務。

      據數據統計,嚴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但是對降低流動人口犯罪率作用相對小于對降低犯罪率的作用,在經歷2001年至2002年兩年嚴打后,北京市流動人口犯罪占北京市犯罪總量的比例2003年仍比2002年上升1.6%。可以推斷,“嚴打”對流動人口犯罪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處理流動人口刑事案件的理性選擇

      在適用“嚴打”政策對流動人口犯罪打擊和預防的有效性、有限性并存的情形下,從司法實踐來看,“當寬則寬”具有現實必要性。通過對流動人口犯罪進行分析,分析數據表明,一般而言,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的生活條件、受教育程度和城市人口相比都相對較差,從而導致其較易沖動犯罪,或者對犯罪的違法性缺乏認識。二是處理流動人口問題時由于流動人口的弱勢身份,較易形成輿論一邊倒的情形,要么對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持極大同情,要么對流動人口犯罪深惡痛絕,若輿論引導不得法,更是直接會引起涉檢輿情和次生社會矛盾。所以,在流動人口所犯的犯罪情節較輕且人身危險性較小的屬于未成年犯、初犯、偶犯、過失犯等輕罪的情形下,要從維護行為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多種措施促進輕罪流動人口犯罪人的再社會化,更加有效的化解和避免次生社會矛盾。

      三、目前司法實踐中處理流動人口犯罪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實踐中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流動人口犯罪的司法環節難以體現

      一方面,司法機關在對外來人員批準逮捕、審查起訴、審判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構罪即捕,構罪即訴,構罪即判處實刑的現象。相比較而言,本地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審率、不起訴率、判處緩刑率遠遠高于外地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對流動人口犯罪適用社區矯正豐比例偏低,由于流動人口常年流動在外,流動人口適用社區矯正時因為主觀的不配合及客觀的流動性,使得監管機關不能及時掌握其動態,脫管現象時有發生?;谝陨蟽牲c考慮,實踐中對流動人口犯罪在適用社區矯正時適用比例較低,實際執行不易,社區矯正人員再社會化不盡如立法原意那么順暢。

      (二)處理流動人口犯罪的思路和途徑

      1.修改目前的逮捕制度,彌補我國逮捕制度缺陷帶來的法律真空問題。使之完善、規范,更具程序法,以切實維護被逮捕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的方式填補法律對異地逮捕犯罪嫌疑人和異地賠償問題的空白,明確異地逮捕、異地賠償的適用條件、協助義務、協助流程。

      2.平等適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處理外來人口犯罪是做到平等與安全并重。一方面,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外來人口實施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恐怖犯罪、犯罪以及故意殺人、爆炸、搶劫、、綁架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做到及時、準確、有力的打擊。一方面,對外來人口輕微刑事犯罪從寬處理。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過分強調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對于外來人口輕微刑事案件和具備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等情形的,一般應當從寬處理。對于符合和解可能性、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可能性輕罪的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可以有意識地從寬處理。在慎用、少用逮捕措施的同時,制定流動人口不捕風險評估制度并合理設置風險應對方案,在處理流動人口犯罪的平等和安全上找到平衡點,既懲罰流動人口犯罪,又化解矛盾并預防此生矛盾。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亚洲免费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级视频|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青青|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在|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