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身體素質目標和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體育;主體性;身體素質
“發展身體素質有效的教材,要爭取課課練,使其有適當的密度和運動量”。是《體育大綱》“中所明確提到的。一個人體質強弱的重要因素就是身體素質。這其中,體育鍛煉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尤其在實踐中,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直接受到教學質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增強體質,教師除了每次傳授課程的基本內容之外,還因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質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做到因人制宜??梢赃x擇例如高抬腿、跳遠、快速跑、蛙跳、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等運動,其中有的訓練可以作為基本教材,剩下的輔助教學。按照每項內容的強度安排在每節課的相應階段,分為基礎、準備和結束三個階段。比如準備活動過后可以適量安排一些高抬腿跑步訓練,在課程的結束部分則可以安排蛙跳、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這一類性質的訓練項目。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最首要的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訓練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在一節課上安排蛙跳的時間過長,學生會腿酸,也容易感到單調和疲勞,降低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的教學還應具有目的性,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要想提高體質就必須首先提高身體素質,那么擁有好的身體素質最基礎的事情就是掌握練習技巧,從而提高運動成績?!?】所以必須培養學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平時就養成勤于鍛煉的好習慣。一、小學體育課堂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存在的誤區
對小學生的體育教學,其中之一的目標就是進行身體素質訓練,這能夠促進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增強他們的體制,促進身心健康。這么多年以來小學體育教學都是以練習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為主來提高身體素質的,再加上訓練專項運動技巧。雖然這些運動都是由對體育項目的深化和技術精煉而成的,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這對學生增強身體素質并沒有非常好的作用,因為它們的訓練被各種項目隔離開來,導致作用被分解。所以在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學生不能達到全面發展的效果,無法協調好體能機制。這種教學方式并不是很完美,過于的追求競技體育的訓練動作和效果,使之脫離了真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只是片面的、暫時性的,只在表面上提高了而已。這種為了提高技術而進行技術訓練的教學過程,并非教學手段,最終使得手段與目的本末倒置,使學生缺乏活動的積極性。
二、身體素質訓練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必要性
身體素質就是在運動過程中對于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靈敏等的一個詮釋。小學體育教師有針對性開展進行身體素質訓練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普遍認為,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好壞跟平時的鍛煉有直接的關系。【2】然而一個學生能很好的掌握運動技術,在自身合理運動方面卻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提升個人身體素質也就無從說起。在運動訓練中,要確定教師的主導地位,合理的給學生安排訓練內容和分配組次,這樣教師基本上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學生)。畢竟眾多學生的基本情況和身體素質都存在一定的差別,教師的“照顧大部分人”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
教學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學生要結合自身特點,把教師統一規定的訓練內容和運動量進行選擇,使其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以此來保證自身合理的體育訓練。
小學體育課課時的特殊性,直接造成了身體素質訓練不能都放在課堂上,強制性的讓小學生們接受課堂高強度訓練,肯定也不會取得很好的訓練效果。所以提升學生主體性和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性就顯得很關鍵,課堂上教授的東西,讓學生帶到課堂后,這應該就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魅力,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長期提高有很直接的影響作用。
三、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和措施
1.身體素質訓練中應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培養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過程中,其關鍵也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這是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的源動力。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保持學生自主鍛煉身體的最佳措施。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成了體育教師的首要任務,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培養,增強學生參加身體素質訓練的積極性。然而在體育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就是教學任務與激發學生興趣愛好之間存在矛盾,這是所有體育教師都會遇到的問題,也是每個體育教師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的事。保證學生在教學與鍛煉過程中,有一個情感的交流和體驗,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雙重滿足,這應該就是每個學生在身體鍛煉過程中追求的樂趣。
【關鍵詞】終身體育 個性化 選項推薦 選項教學 運動處方
終身體育是指個體接受終身體育思想和實施身體鍛煉行為的過程,是人一生當中各種體育活動之總和,它與學校體育是相對的概念。學校體育必須承擔起傳授運動技能、培養鍛煉習慣和樹立終身體育觀念的責任,使自身成功過渡為終身體育,進而實現擁有并終生保持體質健康的長遠目標。
大學生要度過四年的集體生活,是聚集時間最長的群體,也是參加體育運動最有條件的群體。他們正處在青春發育期,處在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和完成個體社會化的最佳階段。高校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的終極階段,是青少年接受系統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同時也是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初始階段。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對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培養體育鍛煉習慣、提高終身體育能力和形成終身體育思想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1. 研究思路
面向終身體育的個性化大學體育教育由三部分構成:個性化體育選項推薦、個性化選項教學和個性化運動處方,它們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個性化選項推薦利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測試數據獲得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依據不同運動項目對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為每一名學生推薦符合其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需求的體育選項。
推薦并非強制,學生們仍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此一來,選項教學班的學生之間無論在體質水平還是技能水平上都會存在差異,這就需要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面向體質健康促進的選項教學計劃,并對選項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設計、組織和管理。個性化選項教學計劃的制訂依據包括個人體質發展需求和不同技戰術練習對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表。
每周兩個學時的選項教學難以保障體質健康促進的效果,本文提出為他們量身訂做運動處方并督促他們嚴格執行的措施。個性化的運動處方考慮了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學期課表、每周的選項練習計劃和課外活動安排等因素,因而具有較高的個性化程度。
2. 個性化選項推薦
個性化選項推薦是本文所述體育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它包含三個步驟。首先,由學生的《標準》測試成績計算出他的體質發展需求;接著,以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基于個人體質發展需求和各個運動項目的體質發展作用,計算每個項目對個人身體素質的綜合促進值;最后,按綜合促進值的大小向學生推薦能促使其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體育選項課程。
力量素質、耐力素質和柔韌素質是人體的三大基本身體素質,分別使用《標準》中的立定跳遠、中距離跑和坐位體前屈的測試成績來計算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其基本原則是某個項目的測試成績越差,則該項目所反映的身體素質的發展需求就越大。
面向專家開展問卷調查,可以得到不同運動項目對三大身體素質的量化促進值。運動項目對特定學生身體素質的綜合促進值,并不是簡單地將該項目對三大身體素質的促進值相加得到,還必須考慮學生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計算運動項目對特定學生、特定身體素質的促進值的方法是:以運動項目對該項身體素質的促進值為基數,而以學生個人該項身體素質的發展需求為放大系數。
3. 個性化選項教學
由于推薦并非強制,因此最終產生的選項教學班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和技能水平各不相同,統一的教學計劃顯然不適合個體差異明顯的群體,這就給傳統的授課模式帶來了挑戰。如此一來,因材施教便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個性化體育選項教學將個性化教學理論運用于體育選項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標準》測試數據,為其制訂符合其體質健康狀況、運動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體育選項教學計劃,以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運動技能和促進體質發展的目的。對體育選項教學計劃進行個性化設計主要出于以下兩點考慮。
第一,從適應學生在技能基礎上的差異考慮。眾所周知,大多數選項技能都包含不止一項學習內容。例如,投籃是籃球運動的一項基本技術。投籃的方式有許多種,如罰籃、遠投、后仰投籃、干拔跳投等,它們的難度不一,對身體素質的鍛煉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將投籃技術進行細分,讓技能水平偏低的學生從基礎學起(初級技能),而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以挑戰更高的難度(高級技能)。
第二,從適應學生在身體素質基礎上的差異考慮??梢詾橥豁椉寄馨才挪煌木毩曅问剑詽M足學生在體質發展需求上的差異。仍以籃球中的投籃技術為例,可以為其設計原地投籃、小范圍多點投籃、半場跑動中投籃和全場跑動中投籃等多種練習形式,不同的練習形式對耐力素質的促進作用存在顯著差異。此外,不同的投籃距離也會對力量素質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盡管如此,由于每個選項都有它所側重的身體素質,所以技能單元對身體素質的促進效果與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之間難免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以通過安排專門的體質單元來彌補。
除運動技能之外,終身體育能力還應包括個人根據自身體質健康狀況自行制訂身體鍛煉計劃的能力。為此,體育選項教學應講授運動處方理論的相關知識,包括運動處方的基礎理論、身體素質與運動項目的關系、運動處方的制訂與評價等內容。此外,樹立終身體育觀念也是貫徹終身體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體育選項教學還應涵蓋體育鍛煉與健康、體育鍛煉與職業、營養學與身體保健等內容。
4. 個性化運動處方
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具有如下特點:
(1) 兼顧技能學習和體質促進。個性化運動處方按周制訂,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與當前一周選項教學內容相關的技能練習,能進一步鞏固選項教學效果;二是純粹的身體素質練習,制訂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
(2) 擁有較高的個性化水平。與選項教學有關的技能練習,是個性化選項教學計劃的延續;純粹的身體素質練習,其內容則由學生的體質水平決定。因此,學生技能水平的高低與身體素質的好壞等都會影響其運動處方的具體內容。
(3) 符合大學生的作息特點。平時鍛煉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學至傍晚”;周末安排一個下午的集中鍛煉,包含耐力、力量和柔韌三項身體素質的練習內容; 晚上九點前后可安排適當的鍛煉。
除個人的體質發展需求外,個性化運動處方還有一項制訂依據,那就是不同鍛煉方法對身體素質的量化促進作用。擁有這一項數據后,就能通過量化方法制訂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從而滿足學生個體的體質發展需求。
5. 結論
本文以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培養終身體育能力為目標,構建了個性化選項推薦、個性化選項教學計劃和個性化運動處方三位一體的大學體育教育模式。該模式兼顧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運動技能學習和身體素質發展等目標,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實現擁有并終生保持體質健康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邵偉德. 從運動技能的學習角度探討體育教學、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系.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 27(10): 1375-1377.
[2]陳琦. 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 體育科學, 2004, 24(1): 40-43.
【關鍵詞】高校;體育課;分層教學
1.前言
2002年教育部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同時提出要求各高校在開設體育課時實行“三自主”即:自主選課程、自主選教師、自主選時間。并提出了體育課必須達到的五個目標,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但要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學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公共體育教學還是采用“大鍋飯”式的教學方式,即:學生在一個教學班上課,三十至三十五人一個班,男女同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就行教學,學期結束時按照教學大綱中的統一考試標準進行考試,學生按考試的成績得分。雖然教師會遵照體育教學的原則進行“因材施教”,但那只是在教學過程中不系統地對相對比較差的學生進行短時間的輔導。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導致身體素質好、體育基礎好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象,同時也會使身體素質差、體育基礎弱的學生跟不上的局面。
如何解決這種現象,盡可能使每位學生在體育課中都能夠進步,這就對高校的公共體育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體育課分層教學就能夠一定程度地解決這些問題。
下面筆者就以高校公共體育排球選修課分層教學研究為例(以下簡稱排球選修班),供同仁參考。
2.排球選修班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
排球選修班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按照教學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排球基本技術進行分層次教學,在兼顧公平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目的就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為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3.排球選修班分層的準備與實施
排球選修班共32人,初步預計分成三個小組,每組約11人。即三個層次。首先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和排球基本技術的考核。筆者考核身體素質的內容為50米、立定跳遠。排球基本技術考核的內容為發球、墊球、傳球??倽M分為100分身體素質評分占40%,排球基本技術的評分各60%。
4.排球選修班分層教學的特點與方式
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后,教師就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們可以將三個組稱為競賽組、提高組、基本組,實為高、中、低組,但為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本人一般以代號稱謂代替,如1、2、3組。
競賽組學生的特點是身體素質和排球基本技術都較好,有一定的排球運動的基礎,他們在校內甚至對外比賽中均有可能作為運動員代表班級、院系或學校參加排球比賽。對他們的教學,本人主要是在加強排球基本功練習的同時,安排教學比賽,通過教學比賽提高他們的排球技術和排球戰術。
提高組學生的特點是身體素質一般,有一定排球基本技術,但和競賽組的同學相比又有差距。本人對他們的教學主要是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加強排球基本技術的練習,糾正排球技術的錯誤動作。適當安排他們和競賽組進行教學比賽,以提高他們的練習熱情。
基本組學生的特點是身體素質比較差,排球技術也相對比較差。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筆者以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為主,以排球的基本技術為輔,適當安排一些與排球技術有關的游戲,以提高他們的練習積極性。
5.排球選修班分層教學的考核
目前學術界對分層教學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考核階段是研究的難點,因為考核涉及公平性的問題,若對教學班采用不同的考核評價標準,在正??荚嚨那闆r下,就有可能低級組的成績超過中級組,中級組的成績超過高級組,若大面積的發生此現象,就會導致不公平的產生,對身體素質好、排球技術好的學生是不公平的。故筆者在進行分層教學實驗時還是采用了統一的評分標準,在客觀評分中又融入主管考慮。在制定教學實驗評分標準時,排球基本技術考核為40%,其中包括發球、傳球、墊球、教學比賽。身體素質考核為30%,包括50米、立定跳遠。平時成績為30%,包括考勤、平時測驗、學習態度。只要使學生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和他們自己以前相比有進步,我們認為就基本達到的體育課的目的。平時成績亦可以用來適當調節學生的考試成績,增加體質較弱學生的成就感,使考試成績適當接近體育好的同學。
6.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分層教學應注意的事項
6.1 教師在分層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
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提出了體育課必須達到的五個目標,其中之一為心理健康目標。在分層教學初期,教師要將分層教學的實際意義向學生解釋清楚,要讓學生了解教師安排給自己的練習內容是合理的,特別是要讓體質較差的學生不要產生自卑心理。對在教學過程中淡化出現高級、中級、初級組的語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學過程中對初級組的學生要特別關心,多鼓勵,當看到他們的一點小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6.2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三個層次的組別進行教學,時間緊,任務重,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高級組中的學生體育骨干的力量,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安排技術好的學生指導技術較差的學生,可以嘗試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幫助排球技術較差的學生盡快提高。
6.3 分層教學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比普通教學模式要高,故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細心、更要有耐心和愛心,對待不同的學生個體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7.結論
進行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只要高校體育工作者認真研究、大膽嘗試,勇于改革就一定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多身體強壯、體質健康的大學生,使他們以后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正軸,胡崢.分層教學實施的策略和效果[J].武漢市教育科學學院學報,2006.
[2]喬仁波.普通高校體育課實施分層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2006.
[3]姬偉民.淺談分層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文化教育,2005.
[4]郭英,魏亞平.體育課分層次教學法模式構建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
摘要:通過對吉林市2008年和1995年中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對比,發現2008年中學生部分身體素質指標相比1995年呈下降趨勢,其中耐力素質退步顯著。研究通過對兩個不同時期中學生體質測試結果分析,結合《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貫徹實施情況,分析了中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
關鍵詞:吉林市;中學生;身體素質;影響因素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把青少年列為實施全民健身的重點,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最為旺盛的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最為重要的成長時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中學生身體素質問題看似影響的是個體或部分群體, 實則關系到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所謂的身體素質,是指身體在生活、勞動和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身體素質是構成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質綜合評價中占有主要地位和較高的價值。本研究對2008年與1995年吉林市中學生身體素質狀況進行對比,分析13年間學生身體素質變化情況,通過對變化趨勢的分析與研究,希望對中學學校體育改進和全民健身計劃工作的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吉林市13-18歲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男、女生各分為6個年齡組(以年為單位),其中男957人,女976人。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1995年吉林市中學生身體素質狀況的相關資料、數據,與2008年數據對比。
(2)邏輯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歸納、演繹、類比、分析、綜合等方法, 對具體問題進行了邏輯分析。
(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1.5軟件系統對數據進行了相應的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1.速度素質(項目:50米跑;單位:秒)
2.下肢爆發力素質(項目:立定跳遠;單位:厘米)
3.力量耐力素質(項目:男:引體向上,女:仰臥起坐;單位:個)
4.柔韌素質(項目:立位體前;單位:厘米)
5.耐力素質(項目:男:1000米,女:800米;單位:秒)
三、身體素質下降原因分析
1.學生學業負擔沉重以致缺少體育活動時間
在當前學校普遍追求升學率的大環境下,一切為了分數,過多的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教育部門曾規定,初中生每天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生每天不超過120分鐘。但調查表明,初中生超過規定的有68.6%,高中生超過規定的達71.3%,一個中學生每天在學習上的時間不會少于10小時。另外,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較高,對子女的智力投資十分慷慨,而對子女體力投資觀念淡薄。由于中學生長期處在學業負擔重、缺少體育鍛煉的環境中,造成青少年朝氣不足、體力差的現狀。
2.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的規定長期得不到落實
1990年經國務院批準、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是學校工作的最高法規,明確規定了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于2006年頒布《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這為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提供了有利保證,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有利措施。規定已頒布多年,但各學校貫徹落實的情況不盡如人意。
3.現行體育考核評價標準難以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目前學生體育考核的評價方式只注重考試結果和學生生理的評價,忽視了對心理素質、體育過程和能力的評價。用同一尺度去衡量不同體質、不同起點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顯然是不合理的。如一些體質和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上課都很認真,積極參加鍛煉,但由于以上原因,在體育考核時仍不能取得及格的成績,這樣就會使之產生失落情緒,嚴重挫傷了這些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反之,一些體質和體育基礎較好的學生,一般不要花太大的力氣,就能取得比較優異的成績。在這些同學身上常表現出對體育鍛煉無所謂和不求上進的態度。因此,用現行的體育考核評價標準去考核學生,不利于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是對傳統“一刀切”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優化,分層教學模式對教學對象進行了細化與區分,更加針對性地制定目標方案,采取教學措施,以實現學生人盡其才、競相發展的目標。綜合起來,這一教學模式具有四個方面的顯著優勢。
(1)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在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的比例并不高,許多高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差異性特點,無論教學目標還是教學活動組織,都是采取同一種標準進行,這就客觀上對部分學習能力、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分層教學模式中,體育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因素進行區別對待,分層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使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接受到適合自己身心發展水平的體育教學活動。
(2)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部分學生因為無法達到考核目標而焦慮不安、自卑封閉等,造成這一現象大多是由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的。對于這樣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模式,對其目標要求相應降低,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訓練活動中看到希望,設定的教學目標要求、考核難度與自身的身體素質、技能水平較為接近,在這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標引領下,學生能夠一改過去畏難退縮的消極情緒,積極投入到學習與訓練活動中去,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3)充分釋放了學生身體潛能。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勇于向自我挑戰,勇于突破自己的成績,向更高的成績奮進。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是不一樣的,同一種目標只能激勵和激發其中一部分群體的體能最大化,而分層模式分別為每一種能力狀態的學生都設計了量身定做的目標,相關的訓練考核也都緊緊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分層目標與學生的能力水平更加貼近,能夠較好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在這種積極情感的支配下,學生的身體潛能能夠被較好地激發出來,實現“人人有進步,步伐各不同”的整體教學成效。
(4)充分提高了科學管理效果。對學生實施分層模式教學,能夠對學生群體進行分類和細化,使每一個群體的教學目標措施都更具針對性,無論對于教學目標達成,還是教學考試考核的組織,都能夠做到科學高效管理,充分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成效。
二、開展高中體育分層教學的途徑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實施分層模式教學應當抓住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考核以及教學拓展四個環節進行。
(1)教學目標分層設計。不同的學生應當具有不同的目標,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所任教學生進行潛心研究分析,科學確定學生的能力基礎與身體狀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教學目標的區別對待,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找到適合自身的目標體系,以此為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
(2)教學過程分層對待。在體育訓練教學中,同樣的項目訓練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應當以相應的教學目標為基礎,組織學生分組開展訓練活動。在分組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與自己同一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競賽活動,以賽促學,學生在與自己能力狀況相近的學生競賽中,競爭欲、上進心會明顯提高。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你追我趕的態勢,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分層達成和共同進步。
(3)教學考核分層要求。在高中體育考核中,應當對身體素質較差、體育技能不足的學生,適當降低考核系數要求,這樣的目標降低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不能降得過低。對于體育基礎較好、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適當提高考核要求,尤其是對體育特長生,更要將高度設計到能夠適應其狀況并引導其奮進的位置。
(4)教學拓展分層開展。課外活動是高中體育拓展的一項重要載體,在組織體育課外興趣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將分層原則滲透進去。例如,在組織課外興趣活動“防身術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訓練時,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每一層次成員之間開展對抗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訓練中找到棋逢對手的合作對象,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掌握不同程度的防衛技巧,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和實現個人最近區域的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