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人工降雨損害財產賠償責任之惑
人工降雨是指用人工使沒有達到降雨階段的云變成雨降下。即選擇有利于降水的云團,用飛機或高炮等方法將“催化劑”送入云層,促使本不會降水的云降水,或者加大降水,故又稱“人工增雨”。人工降雨是現代文明社會直接開展抗旱、緩解因酷暑造成的電荒,改善人居自然環境的重要科技手段。在盛夏酷暑難耐之際,一場及時的人工降雨給人們帶來陣陣涼爽,給莊稼帶來涓涓細水,給工廠帶來綿綿電流。人們無不心情舒暢,為能夠享受現代科技成果而興奮,但是人工降雨有時也會對少部分人的財產造成一定的損害。比如在實施人工降雨的過程中由于氣候的變化形成狂風掀走晾曬的貴重物品、掀翻農田大棚、掀倒廣告牌、建筑物,給相關的單位或個人帶來了財產損失;因雨量過大致使排水不暢、房屋漏水給他人的財產造成損害;鹽場曬鹽、小麥在田都要即將收獲,一場不適時宜的人工降雨造成的損害等等,所有這些應當由誰來承擔責任呢?讓財產所有人自行承擔,總感到有點理不順,因為人工降雨畢竟不是“天災”。讓有關職能部門承擔,也感到有點委屈,因為實施人工降雨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深得人心、讓社會得益的好事情,是一種具有公益性的、無償的行為。讓其他人承擔,好象也缺乏充足的理由。人們對此陷入了情、理、法的困惑之中,并引起諸多思考。
二、人工降雨損害財產賠償責任之爭
人工降雨致使他人財產受到損害的現象是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能否得到賠償,由誰來賠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為不可抗力說。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根據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是需要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的,如必須要有足夠的云層等等。氣象專家都不能準確預測何時具備人工降雨的條件和具備實施人工降雨條件的時間,作為非專業的一般單位和個人顯然更不可能預見人工降雨的到來。因而人工降雨對于一般受害的單位和個人來說,仍屬于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觀現象,是不可抗力的一種。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損害,不能獲得賠償。當然,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損害既屬于不可抗力,如果受害人向保險公司投了保,保險公司應該賠償受害人的損失。
第二種觀點為意外事件說。人工降雨不是不可抗力,而屬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也稱意外事故,是指損害結果的發生,不是行為人由于故意或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事件。人工降雨給受害人帶來的財產損失屬于一種意外事件,對于危害結果的產生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人工降雨所造成的損害,也不能獲得賠償。但如果已參加保險,也可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
第三種觀點為職務授權說。職務授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為維護社會安全,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在依法執行職務時而“損害”他人權利的行為。人工降雨的實施單位是基于國家的授權而實施的一種職務行為,對于人工降雨帶來的財產損害實施單位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而是依法執行職務,因而對于損害結果的發生,不負有賠償責任。
第四種觀點為一般侵權說。人工降雨造成財產損害屬于一般侵權行為。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基于過錯而造成他人的財產或人身損害,并應由行為人自己承擔責任的民事違法行為。在實施人工降雨過程中,實施單位對損害的發生,負有注意義務,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因此,人工降雨的實施單位應對自己的侵權行為,即未盡注意義務而致危害結果的發生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五種觀點為特殊侵權說(職務侵權說)。人工降雨對個人或單位的財產造成損害屬于特殊侵權中的職務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是相對于一般侵權行為而言的,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的,無需具備一般侵權行為的成立要件而必須就他人人身、財產損害負民事責任的民事違法行為。所謂職務侵權行為,或稱職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的行為。人工降雨是國家的有關部門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降溫、緩解旱情等)而采取的一種職務行為。只要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實施人工降雨的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三、人工降雨損害財產賠償責任之析
人工降雨的科學性、公益性、無償性是不容置疑的。毫無疑問,實施人工降雨不是以損害他人財產為目的的,主觀上是造福于大眾、造福于社會,是沒有過錯的。但在確定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上,不是簡單地以主觀是否有過錯為標準的。一般情況下,民事責任的構成須同時具備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后果的客觀性、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同時具備了這四個條件,則應依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可見,“過錯”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一般條件。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無過錯也要承擔民事責任。其構成要件是有損害事實、致害行為以及損害事實與致害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無過錯責任不以主觀過錯為構成條件。因此,人工降雨造成財產損害的賠償責任應當根據民事責任的侵權歸責原則來確定。民事責任的侵權歸責原則是指在行為人的行為或物件致他人損害的情況下,根據何種標準和原則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侵權歸責體系包括四種歸責原則:一種是適用最為廣泛的過錯責任原則;一種是適用于各種特殊侵權行為的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一種是適用于行為人沒有過錯的無過錯責任原則;還有一種是適用于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又稱過失責任原則,它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歸責的根據和最終要件。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責任的構成要件,加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才能承擔侵權責任。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受害人證明其所受損害是加害行為人所致,而加害行為人卻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推定加害行為人有過錯并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雖沒有過錯,只要其行為與損害后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它不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為侵權行為的構成條件,無論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無過錯責任原則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和第三人的過錯,它們也可以成為行為人責任減免的事由。無過錯責任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依據我國現行立法,無過錯責任主要適用于某些高度危險作業造成的損害賠償。很顯然,人工降雨致損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指在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根據公平觀念,責任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害給予適當的補償,由當事人合理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這樣,將人工降雨損害財產賠償責任的爭論之說,與民事責任及其侵權歸責原則對照分析,以便依法正確處理人工降雨致使財產受損的賠償糾紛。
1、關于不可抗力說。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依照法律規定一般是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但人工降雨是人為改變天氣的結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財產損害不能認定為是一種自然災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降雨中的人的主觀控制意識將會得到極大提高,損害程度也將不斷隨之減弱,從而否定了人工降雨是不可抗力之說。故人工降雨是不可抗力的說法不能成立。
2、關于意外事件說。我國民法雖然沒有把意外事件作為免責的事由,但司法實踐中通常把意外事件作為免責要件對待。人工降雨對財產造成的損害,雖不是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但也不是不能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只要實施人工降雨的部門預警及時,人工降雨的各種相關數據計算準確,履行十分謹慎、合理注意義務,相關的財產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而意外事件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3、關于職務授權說。實施人工降雨是基于職務的授權所為,其行為是正當的、合法的,不負有賠償責任。職務授權行為作為一種免責事由,一是必須要有合法的授權,二是執行職務的合法,三是執行職務的活動是必要的。單就人工降雨致使財產受損,可以不負賠償責任。現實生活中,如果人工降雨所造成的財產損害是多種因素復合形成,根據侵權歸責原則,另當別論,不能統統列于人工降雨致損的名下,免除不該免除的賠償責任。
4、關于一般侵權說。一般侵權說的民事責任須具備民事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才能成立侵權的民事責任。一般侵權的民事責任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有過錯則有責任,無過錯則無責任。在實施人工降雨的過程中,如無過錯或過失造成財產損害的,如前所述仍屬于職務授權行為。但是,如有過錯致使他人財產受到損害,則應按一般侵權承擔民事責任,比如超越授權行為、執行職務的程序、方法違法等。
5、關于特殊侵權說(職務侵權)。特殊侵權責任是由法律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職務侵權行為具有行為主體的特定性、行為的特殊性和承擔責任范圍的限制性(法律上有明確規定才能承擔責任)。其歸責原則為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在實施人工降雨過程中,只要有損害結果的發生,且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定有過錯并承擔民事責任。但行為人能夠充分證明自己無過錯,可免除其民事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在無過錯的前提下免除民事責任后,容易與職務授權行為相混淆,不可再適用其他歸責原則。
四、人工降雨損害財產賠償責任之主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因人工降雨致使財產受到損害能否獲得賠償,誰應當對人工降雨造成的財產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以上所述,應視具體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本文僅就人工降雨的實施者與受害財產所有者之間的損害行為應當由誰擔責作了淺述。現實社會中,人工降雨致使財產受到損害,不排除其它諸多綜合因素共同構成侵權,也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本文未涉及。)
1、職務授權行為。一般正常情況下,有關部門實施人工降雨都是依職務授權而為,對于在實施人工降雨過程中致使他人的財產受損的,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對于損害的發生,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應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人工降雨的實施部門對受害人的財產給予適當補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農村初級中學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有來自社會現實因素的影響,有來自家長認識上的偏見,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在當前形勢下,教師應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學有所得。文章緊扣教材就在物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幾個比較切合生產生活實際的例子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物理教學;科學知識;激發;興趣
當前國家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曲靖市委、政府要求師宗縣在2010年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這已成為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即將實現的目標。應該說初中畢業能否升學對大部分學生將不再是最大的問題,但是社會的發展進步在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消極因素:網絡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多元文化的涌入,各種思潮和社會現象的衍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逐漸呈現多元化的態勢。我所執教的是鄉鎮初級中學,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有部分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他們是這樣認為的:孩子從小學入學開始到大學畢業累計要花費上十萬元的費用撫孩子讀書。到頭來大學畢業還是很難找到工作,倒不如讓孩子識幾個字就去打工掙錢。從客觀上說:當前社會就業的形勢確定非常嚴峻,另一方面農民工進城打工大多數從事的是建筑、餐飲、家政、環保等體力勞動,對文化素質的要求并不高。這些現實導致不少初中學生無遠大的理想,在校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積極性差,對讀書缺乏興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好逸惡勞,厭學情緒嚴重。這對中學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普遍教師感覺九零后的學生真是難教。教師要提高教學的效益,就不僅僅是讓學生升學的問題,一個既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物理教師就要想辦法,使學生愛學物理、愿學物理。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多獲得一些對今后的生產、生活有價值、比較適用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廣開思路,擴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自己,具有廣泛而扎實的知識,跟上時代,找到適合和適應于當代學生的教學手段來教書育人。我們作為農村初級中學的教師應多深入農村了解生產、生活的實際,閱讀百科全書,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隨時將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結合,讓學生愛聽、樂學。只要學生感受到老師所傳授給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將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就會使更多的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難教就會變成易教。我在農村初級中學從事物理學科的教學已有十余年的經歷,就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幾個案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案例1: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物態變化,學生學習了物態變化的六種方式后,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因為人工降雨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作用。
近兩年的初春,我市出現了連續近兩個月都沒有降雨的干旱天氣,嚴重威脅到我市的農業生產,農業和氣象部門啟動了應緊預案實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人工降雨是讓積雨云中的水滴體積變大掉落下來。要讓積雨云中的水滴體積變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劑。我國人工降雨的催化劑主要有兩種:一是干冰(固態CO2)二是碘化銀(AgI)。用飛機在空中噴灑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氣升華從周圍吸收大量的熱量,使周圍的水蒸氣溫度降低液化凝結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過程中熔化形成降雨。用高炮將含有碘化銀的炮彈打入含有大量積雨云的高空,碘化銀在空中擴散使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集達到一定的體積后降落。
教師通過人工降雨的分析,復習鞏固了相關的物態變化知識,如:升華、凝華、液化、熔化等物態變化又切合生產生活的實際,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理念,培養了學生將科技服務于人類的意識變枯燥為有趣,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案例2、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熱和能第二節內能“STS”。
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進行講授,學生不易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球溫室效應的關系,一知半解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興趣,對這部分內容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這樣分析:由于生產生活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汽車、爐灶、飛機、火力發電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不能完全被綠色植物消耗,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包圍在整個地球的周圍,使地球上產生的熱量難于向宇宙中散發,致使地球的溫度逐年升高。地球溫度的升高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地球的溫室效應,是造成厄爾尼諾現象的直接原因,使生態失去平衡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增加了農藥的用量。農藥的大量使用,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同時使農民的生產成本提高;地球氣候異常,導致一個半球暴雨成災,另一個半球干旱少雨;地球南北兩極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浸沒城市,企鵝和北極熊涉臨滅絕。聯合國正在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簽署《京都預定書》,以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教師通過這樣的補充講解,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看似孤立的現象之間也存在聯系,對經常在電視新聞中聽到的“厄爾尼諾現象”、《京都預定書》有一個了解。這些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冬季雪凌少的年份,夏季農作物和果樹的病蟲害會比有雪凌的年份嚴重。因為這些害蟲卵沒有被凍死,夏季將會大量繁殖。學生會把這些有趣的現象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相聯想,破解困惑自己的難題,及時幫助家里做好莊稼的防蟲減災準備,這樣他們就會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從而產生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案例3:初三下學期進入復習課,復習課是很難上的,你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他不一定在下面聽,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將枯燥的復習課上成學生真正參與其中互動,并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這是我們畢業班的每位教師值得去探討的現實問題。
我在復習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電磁波的相關知識時,在教材上科學世界介紹了微波爐的相關知識,在這里由于是復習課學生已有了分子動理論的基本知識。將兩部分的知識結合起來復習有新意,學生就會感興趣,復習效果也會好一些。我是這樣引導的:微波爐產生的電磁波能使食物的分子運動加劇,相當于是電磁波給食物內的分子補充能量,分子運動速度加快,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都會增大,這樣物體的內能就增加,溫度迅速升高,因此易于把食物煮熟。同學們想:普通的爐具是熱量是從外部通過熱傳遞把熱量逐步送到食物內部達到煮熟食物的目的,而微波爐的熱量是直接深入食物內部加熱,當然速度快、效率高。在這里將電磁波和分子動理論的相關知識銜接起來,學生聽起來就會有“新”的感覺,從而有了興趣。
在這里我想到自己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數是來自農村,在農村目前微波爐并不是很普及。但是電磁爐的普及程度高,學生有使用電磁爐的實踐經驗可結合介紹一下:電磁爐打破了傳統的明火烹調方式,采用磁感應電流(又稱渦流)的加熱原理。電磁爐是通過其內部電子線路產生交變磁場,當把鐵質鍋具放置爐面時,鍋具即切割交變磁感線而在鍋具底部產生交變電流(渦流),渦流使鍋具內鐵分子高速無規則運動,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產生熱能。由于電磁爐的熱源來自鍋具底部而不是電磁爐本身發熱傳遞給鍋具,所以電磁爐升溫快、效率高、無明火、無煙塵、無有害氣體,對周圍環境不產生熱輻射、體積小、安全性能好等優點是一種綠色炊具。在此也可跟學生交流一下,怎樣根據家庭的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購買合適的電磁爐。
在這里將分子動理論:熱量——內前——溫度——電與磁:磁生電——電生磁等相關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復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培養他們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也讓學生初步懂得了一些家用電器的常識。
物理學研究的是力、電、光、熱、聲等方面的現象,在教學中不論涉及到那塊知識,都能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生產的實際相結合,如:光學中透鏡知識涉及到眼睛的保護和視力的矯正;聲學中聲音的感知與助聽器原理;力學中杠桿的應用與自行車都是很好的案例。
雖然說是巧記,但是也要與知識進行融合。
同學們必須要了解各類物態變化的典型實例以及會判斷其吸放熱情況。
1,汽化和液化
汽化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是較緩慢的過程,而沸騰則是一個劇烈的過程,它們的共性都是吸熱,例如,水或酒精滴在人的皮膚上蒸發時會感覺涼爽,原因是吸收了人體的熱量;液體(水)在沸騰時,如果停止給液體加熱,沸騰就停止,這說明液體要保持沸騰,必須繼續從外界吸收熱量。
液化的例子很多,不過同學們對液化放熱的體會不是很深,因此必須借助典型的事例,例如,人感覺被100攝氏度的水蒸氣燙傷更疼,就是因為水蒸氣遇冷液化放熱。
2,熔化和凝固
不管是晶體還是非晶體,通過實驗發現固體要進行熔化過程都必須不斷地從外界吸熱,可通過感性的例子說明,例如將冰棒含在口中感到冷,是因為熔化吸熱,冷凍食品可以保鮮也是應用了冰熔化吸熱的特性,還有冬天雪熔化時,通常比較冷也是這個道理。
通過實驗發現水在凝固成冰的過程中,除了溫度保持凝固點不變,外界溫度還必須低于凝固點,這說明凝固要放熱,尋找凝固的例子不難,但是要從例子中理解凝固過程是放熱的就稍有難度,同學們可以記住幾個典型的例子例如北方的冬季較冷,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幾桶水,可以利用水結冰時放出熱量,使窖內溫度不致太低,還有在醫院里面利用石膏在凝固過程中放熱,擴張皮膚血管,增強抗炎作用,來對患面部痤瘡的病人進行治療護理
3,升華和凝華
升華和凝華是物體氣態和固態之間的直接轉變,同學們在生活中很少去注意這兩種物態變化,理解它們的吸放熱特點仍然要從實驗和生活實例兩方面入手
書本上的人工造“雪”實驗說明了碘可以升華和凝華;白熾燈用久了玻璃內壁會發黑,也是鎢的升華和凝華造成的:另外利用干冰人工降雨,舞臺上的人工制取白霧也是應用了干冰升華吸熱的特點,通過對一些典型例子的理解同學們就可以對升華、凝華的吸、放熱有所了解例如,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原理是干冰升華使周圍空氣降溫,水蒸氣凝結,再加上空氣塵埃作為凝結核,于是形成降雨。
凝華要放熱,不過在生活中凝華放出的熱量一般不會被察覺。
以上結合實驗和實例對六種物態變化及其吸放熱規律做了一定的介紹與分析,同學們可以對每種物態變化選擇一個實例或實驗進行記憶那么如何才能巧記吸放熱呢?這就要熟悉物態變化及吸放熱關系圖。
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把同態稱為低態,液態稱為中態,氣態稱為高態,從低到中到高或直接從低到高的物態變化,均是吸熱:從高到中到低或直接從高到低的物態變化,均是放熱,看上去只要記住一種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就能推出剩下的五種,然而有的同學總是通過猜測來應對,問題出在沒有認真地對某種物態變化的某一典型例子的吸放熱特點理清楚。
比如,若知道皮膚上的水蒸發,人感到涼爽,即為蒸發(汽化)要吸熱,隨即大腦中出現物態變化圖表,就能很容易地推理出其他各種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因此要巧記物態變化的吸放熱情況。必須要對典型的例子理解分析到位,然后結合上圖可以把其他種類的物態變化吸放熱情況理清楚。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題來檢驗一下,
例1 夏天對著開水杯“吹氣”,能使開水變涼,這是因為
,使水溫下降冬天對著手“哈氣”,使手變暖,這是因為水蒸氣遇冷
使手表面溫度升高。
解析對著杯口吹氣,加快了液面的空氣流速,加快蒸發。蒸發要吸熱,水溫會下降:冬天對著手哈氣,呼出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手,液化放熱,使手表面溫度升高,本題要求同學們對典型物態變化的典型實例吸放熱情況要會敘述若提問其他物態變化的吸放熱,可以通過關系圖推斷。
例2用蒸籠蒸饅頭,是上層還是下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小明仔細觀察后發現:高溫的水蒸氣經過多層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籠蓋時,大量水蒸氣發生
現象。
很多熱量,使
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有經驗的師傅拿剛出籠的饅頭前,先將手沾點水,這樣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會被燙傷。
解析水蒸氣遇到冷的蒸籠蓋時,發生液化,放出熱量,因為上面的蒸籠蓋較冷,水蒸氣跑向上層遇冷液化放出大量的熱,所以上層蒸籠蓋中的饅頭先熟,有經驗的師傅拿剛出籠的饅頭前,先將手沾點水,這樣做主要是利用水遇到熱的饅頭,汽化吸熱,使手不會被燙傷。
本題許多同學容易寫下層饅頭先熟,雖然上下層的饅頭都會受熱,但是上層的饅頭因為水蒸氣液化會得到更多的熱量。
例3如圖所示是“水循環示意圖”,途中處發生的物態變化是汽化。同時伴隨著
熱;處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華、
,同時伴隨著放熱。
果真有龍嗎? 科學 發展 到今天,這已是個無需回答的 問題 了,可我總覺得
不是嗎?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誰能否認?請打開地圖,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且不說從大西洋岸到紅海之濱的撒哈拉大沙漠(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有我國4/5面積大);還有地面沒有一條河流的沙特阿拉伯境內的沙漠;就連美國的西海岸、同緯度墨西哥內陸也免不了沙漠的侵占。然而,我國處于這一緯度帶上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這可是受惠于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得力于夏季風這條“中國龍”埃生活在這個地區的“龍的傳人”——華夏兒女能不感謝“中國龍”的哺育之恩嗎?
“龍”的家在哪兒? 影響 中國的夏季風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半壁河山(即季風區)都能受到它的 影響 ,它從太平洋上帶來充足的水汽,使這一廣大地區的年降水量至少在400毫米以上,多的達2000毫米~3000毫米,成為我國重要的農耕區。現在,我國絕大部分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這里,是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也是糖料、油料、淡水魚、豬、雞、鴨的生產基地。5大商品棉基地有4個都在本區,這里城鎮密集,工廠林立、 經濟 發達、市場繁榮,是我國最精華的部分。另一個是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它主要影響我國西南地區、華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兩條“龍”的共同影響,使我國的南方(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大都在800毫米以上,植物繁茂,山青水碧,風光秀麗,農田以水田為主,主要的糧食作物為水稻,人們以大米為主食,長江中下游平原因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淡水魚的產量大,而稱為“魚米之鄉”。
人們常說“風調雨順”或“風不調雨不順”,可見降水的變化與冬夏季風的活動有關,尤其與夏季風的進退關系密切。
“風調雨順”的年頭,“龍”的登陸很有 規律 ,即有兩次大的跳躍過程和三次較長的停滯過程,稱為“三停二躍”。一般是5月中旬,夏季風開始在南部沿海登陸,與盤踞在這里的冬季風相遇,形成鋒面雨帶,南嶺以南的地區最早進入雨季,綿綿春雨持續20天~30天,華南成為全國的多雨中心,這是第一次停滯;6月中旬,“龍”第一次北躍,雨帶隨之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該地區成為我國的多雨中心,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細雨連綿達一個月之久,人們稱之為“梅雨”。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形象地描繪了梅雨季節的景象。又因此時多雨陰濕,許多物品極易受潮發霉,故有人又稱之為“霉雨”,這可是人們做霉醬的好時機呢。這是雨帶的第二次停滯;7月中旬,“龍”第二次北躍到淮河以北,雨帶也隨之北移,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鋒面雨帶在東北和華北第三次停滯,這一地區進入雨季。9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氣增強南下,“龍”就開始南撤,雨帶隨之迅速南移;10月,冬季風頻頻南下,“龍”在大陸上消失,返回到海洋上,大陸上的雨季隨之結束。由于“龍”對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影響主要是5月至9月,故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多集中在5月至9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而南方由于受“龍”的影響時間較長,故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降水多。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降水少。
“風不調雨不順”的年份,該下雨的時候不下,不該下雨的時候拼命地下,就會造成旱災或澇災,這是為什么?這也是“龍”在作怪。“龍”勢力強的年份,它推動鋒面雨帶急速北上,跳過江淮地區到達華北和東北,由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期縮短,降水減少而發生干旱,而華北、東北地區因雨季過早過猛則發生洪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南旱北澇”。如1959年初夏季節,由于從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勢力強盛、移動迅速,很快地由南嶺跳到淮河以北,使雨帶較往年提前到達華北一帶,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梅雨季節反常地出現“空梅”,干旱持續達兩個月之久,形成百年未遇的大旱,而黃河中下游地區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洪水肆虐,形成南旱北澇的局面。“龍”勢力弱的年份,鋒面雨帶在江淮地區遲遲不能北上,梅雨期在該地延長一個多月。就會出現水澇災害,北方則出現嚴重的干旱,發生“北旱南澇”的災情。如1954年,“龍”勢力較弱,被北方冷空氣所阻,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相持達兩個月之久,梅雨期比正常年份延長了一個多月,僅7月的降水就超過400毫米,使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水,而北方則出現嚴重干旱。
我國是個多水旱災害的國家,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據 歷史 文獻 記載: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在2155年間,共發生水旱災害1750多次,其中大旱1056次,大水658次。新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知識便萌芽在人類的智慧中,從茹毛飲血的遠古到高度文明的當代,每一次社會的進步。無不顯示出知識的巨大作用。知識的進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知識就是力量!
當前,世界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繁榮、富強,就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識水平。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即使一個國家暫時還不夠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視知識的傳統,那就可以斷言:這個國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目前很富裕,卻供養著一群“不學無術”之徒,其結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會漸漸地衰落下去。
歷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除了皇帝的開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各行各業科學技術得以充分發展。國內人才濟濟,國家力量強大、威震四海。
古時候,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被視作神的行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殺豬宰羊。送上祭壇,磕頭求神,聽命道士呼鳳喚雨。在今天看來,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沒有知識而導致的必然結果。現在我們有了科學知識,有了人工降雨的辦法,即使遇上大旱,莊稼照樣可以長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們的脖子了。人定勝天,就是因為人們有了知識。
由此可見,國家的繁榮、富強是離不開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