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工程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市政工程;工程施工;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Abstract: How to do wel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how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市政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市政工程建設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項目規劃和論證階段、具體施工階段和投資運營。在這三個階段中,均會導致對環境問題。現詳述如下:
1.1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市政工程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足城市規劃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運行費用等為目標,而對于環保問題該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市政工程對周邊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市政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市政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現為:不合理占用價值較高的土地(如農業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等),使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破壞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質污染,影響沿線動植物生長;穿越風景名勝區且未很好地結合自然,破壞景區景觀;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區,造成大氣、噪聲污染,影響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侵占有價值水體,改變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態,造成局部區域水資源枯竭等等。
1.2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建筑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枵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周邊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3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周邊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周邊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
2 施工階段的環境問題
市政工程施工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包括施工揚塵、施工噪聲、施工水污染和施工固體廢棄物污染。
2.1施工揚塵
施工揚塵是市政工程施工中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它是指施工現場因各種作業、車輛運行、地面風蝕等原因擴散到空氣中的各種粉塵。主要包括道路揚塵、施工工藝揚塵、風蝕揚塵。道路揚塵是指施工現場因各類運輸車輛行駛直接造成的揚塵,它在施工揚塵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施工工藝揚塵是指各種施工工藝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揚塵,例如土方和材料的裝卸,施工現場的清理和平整,土方回填,建筑材料篩選和拌合等等都會產生地面揚塵。風蝕揚塵是指一些易揚塵建筑材料露天堆放和因開挖而造成的地面在風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揚塵。這些施工揚塵的產生往往對施工現場及附近區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在市區居民集中的區域施工時甚至還會出現污染糾紛。
2.2施工噪聲
施工噪聲是指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其特點是:噪聲源相對穩定,噪聲的產生時間有較大的波動性。施工噪聲污染主要發生在施工現場及構件加工場,主要噪聲源來自各類施工機械。
2.3施工水污染
市政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排放和由于施工場地的地面沖洗水、降雨所造成的地表徑流和流失的漿料進入水體等所造成的。這些影響會使施工場所附近的水質受到一定的影響,水體中的懸浮物、石油類和COD 等污染物的濃度將會增加,特別是跨河流的市政橋梁的施工對水環境的影響更為明顯。
2.4施工固體廢棄物污染
施工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如果這些垃圾隨意堆放而不及時清運處理,不但影響市區美化環境還會產生揚塵和水環境污染。
3 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施工期的環境管理
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施工期的環境管理,應堅持以防為主、管治結合的原則,將施工階段的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軌道之中,主要管理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3.1進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市政工程項目在施工開始前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施工項目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環境有一定輕度影響的施工項目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施工項目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議;環境影響報告應得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施工項目應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3.2實行建筑施工申報登記
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規定,建筑施工前應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建筑施工噪聲的申報登記,說明施工工藝、施工主要設備、施工時間和周期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市政工程項目由于其特殊性,有時在道路施工時存在連續作業的情況,還必須將施工時間提前申報并告知周圍居民,采取適當的防噪聲措施。
3.3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必須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教育,在施工前、施工期間、工程后期的幾個階段,落實環境保護的措施。
施工單位在施工前,應按相關的法規和條例以及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對施工期的環保要求,制定施工期間的環境保護計劃,并予以落實。環保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污水、粉塵、噪聲、固體廢棄物等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期間,須實行技術管理、生產管理、設備管理和排污管理。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術,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工程后期和竣工后,還應及時修復在建設過程中受到破壞的環境。
3.4有效進行環境影響監測
市政工程項目施工期的環境監測可以了解和評價施工期間的周圍環境質量,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施工期間的環境監測,需確定各種污染物的最終排放量,應對周圍大氣、水體甚至土壤的環境質量及居民生活區受影響的程度開展監測。在居民生活區附近施工的建設項目,還需開展噪聲、振動監測,以評估施工期間周圍環境是否符合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
3.5實施施工環境現場檢查
施工期間應現場檢查環境影響報告書中規定的施工期間污染防治措施執行情況。主要內容包括:施工單位是否文明施工;是否開展了施工人員環保意識教育;施工單位的管理是否規范;材料是否統一堆放;施工階段的噪聲是否達到(GB12523—1990)《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的要求;建筑垃圾是否在指定地點存放;施工期間的污水是否采取了有效處理措施等。
4 結語
目前,市政工程施工階段的環境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再加上市政工程自身所固有的施工特點,使得市政工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環境問題有待解決。市政工程項目全過程環境管理是將環境管理中的全過程控制原則應用于項目管理的一種理論,將此理論用以指導項目建設相關各方的環境管理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再采取各種先進有效的環境治理措施,市政工程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將會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l]張潔. 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現狀分析. 工程建設與設計,2006.
[2]葉文虎. 環境管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污染;生態工程
最近幾年,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一問題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而生態工程是應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現代化的工藝技術,從而解決水利施工過程中的環境破壞問題,水利工程的建設一定要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更加重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收。與此同時,充分的結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特點,遵循生態工程的原理,將理論原則充分的應用于實際的工程建設當中。
1.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的污染
如果水利工程施工不能夠采用正確的施工方法或沒有遵循生態工程原理就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各種各樣的不良影響,首先,對于水資源造成的污染是較為嚴重的,施工過程中任意排放的污水會對下游的水域造成影響,如果污水長時間的堆積,就會深入地下水,影響周圍居民的用水安全。其次,對于空氣的污染,在施工材料的運輸、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灰塵和廢物,加之地表干裂,更加重了對空氣的污染,同時,施工設備、車輛等產生的廢棄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農作物的生長,還加劇了溫室效應。再次是噪聲污染,有些施工單位不分晝夜的連續工作,產生的噪音對周圍居民的健康極為不利。最后就是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很多施工單位并不重視過程完工后的垃圾處理,這對生態平衡的穩定性造成直接的影響,例如廢棄的水泥和石灰粉等。
2.生態工程原理的應用原則
2.1循環再利用原則
節約能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循環利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存在很多能夠循環利用的材料,只是大多的施工單位都對此不以為然,不能夠最大限度的將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收集起來,不懂得變廢為寶的重要意義,甚至有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單位沒有將建筑垃圾處理得當,給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施工材料的循環利用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能夠處理好建筑垃圾就能夠極大的提高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2.2互補共生原則
互補共生原則有助于雙方利益的實現,用生態工程原理解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垃圾,通過對施工中的材料進行合理的規劃,并結合自然工程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實現互補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土地資源的利用就能夠很好的體現互補共生原則,盡管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們生存的土地仍然非常有限,水利工程對土地的占用不僅給周圍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更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其中施工材料占用土地,產生的工程廢料更是給土地資源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因此,必須要遵循互補共生的原則,建立一種共生的綠色施工模式,實現土地資源的最佳利用。
2.3主體空間利用原則
主體空間利用是生態學理論中提及的有關種群分布的概念,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要結合有關的理念和方法,將環境保護的思想滲透到施工中的各個環節,而種群具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兩種形式,種群對于生態環境的正常循環是至關重要的,在施工之前應該對周圍的植物物種與動物物種進行深入、詳細的調查,確保施工全過程不會對它們的生長和生存造成影響,必要時可以進行植物的移栽和動物的安全轉移,在施工完成后恢復其原有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主體空間利用原則就是在空間組織問題基礎上,做好科學、系統的施工規劃,將土地、水源等問題進行更好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實現水利工程施工的預定效應。
2.4經濟環境效益協同原則
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同的水利工程施工所要達到的最佳狀態,也就是解決人類、自然和工程建設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循環以及經濟效益的健康發展,尤其對于水利工程建設來說,其對于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一定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施工模式,應用現代化的、科學合理的施工工藝和管理手段,強化經濟環境效益的實現。與此同時,盡量的降低施工對于環境的不可逆破壞,在確保環境健康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達到可持續的發展,實際上,可以利用此項優勢來開發旅游業,為水利工程建設獲取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3.水利工程施工生態工程系統分析
首先,從生態工程的角度對水利工程系統的總體目標進行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存在人流、物流以及能量流和價值流等,這些會對周圍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水利施工區域的生態系統總體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與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水利工程施工的系統結構優化,生態工程系統是工程區域生態系統和工程系統構成的復雜大系統,它以工程為中心,順應自然,遵循經濟規律與生態學原理,立足于運行目標,實現生態工程系統結構的最優化,良好的生態工程系統結構,才能保證生態系統和工程系統之間正常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從而保證生態系統和工程系統的協調發展,提高生態工程效益,另一方面,系統邊界有生態穩定條件包括環境質量以及土地和水源的利用等,同時注重施工管理中的人力與資金的投入,確保施工質量,嚴格的遵守我國規定的法律法規。最后,就是水利工程系統控制變量的識別,可以根據水利工程建設的自身特點,將影響生態系統的因素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包括土地、水源、施工以及資金等,系統的控制變量中輸入變量主要是水利工程的用料以及上下游的用水量,這是影響工程占地和臨時用工量的依據,只有通過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源才能夠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經濟效益,并且降低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從而更接近生態工程所要求的經濟效益標準。
4.如何應用生態工程原理避免水利施工對環境的影響
筆者通過對某水利工程進行具體的調查探究,總結了防止水利工程施工對于環境影響的幾種有效措施,首先,就是在施工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當然,要充分的遵循生態工程的幾個原則,施工人員要認真的對施工現場進行勘察,通過相關數據的收集來制定總體的施工規劃,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次,每一位施工人員都應當將環境保護的意識根植于內心,時刻嚴防工業垃圾對土地、水體等的污染,提升施工團隊的綜合素質,另外,在進行開山炸石操作時不要對周圍居民造成太嚴重的影響,施工后期的垃圾處理工作一定要全面、高效的完成。最后要強調的就是完善的施工監管機制,通過監管機制的建立對施工人員進行約束和管理,從而更好的實現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與此同時,幫助構建更加健康的生態系統工程,實現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的協調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生態工程的角度對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展開探討,不僅闡述了生態工程原理的應用原則,還介紹了提升水利施工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只有充分的利用資源,并實行生態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夠增加水利工程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同時,對于減少建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也有極大的幫助,希望本研究能夠為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以及生態效益的提升提供相應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波減.綠春縣水土流失現狀及其防治建議[J].中國科技博覽,2010,(9):16-17.
關鍵詞: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環境影響;環境影響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1-0219-1
水利工程是實現水資源在時間上、地區上的重新分配,做到蓄洪補枯、以豐補缺,消除水旱災害,發展灌溉、發電、供水和提水為目標的除害興利的綜合性工程,對社會和國民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但在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在修建過程中對周邊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引起了群眾的高度重視,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工程理念,采取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切實加強工程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中,保證工程完成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 施工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施工過程中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主要為揚塵。揚塵污染主要來自汽車運輸產生的揚塵及裝卸車時產生的揚塵,以及混凝土拌和過程中水泥袋抖袋等揚塵。工程施工機械在生產的過程中也產生大量廢氣,這些都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環境衛生。
2 施工噪聲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施工機械在施工中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如挖掘機、裝載機、打樁機、推土機等;另外在開挖山體或巖石過程中,多采用爆破作業,都會對周圍居民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3 施工對水環境的影響
施工產生的廢水主要為混凝土養護、施工設備的沖洗水,主要集中在施工場地和混凝土攪拌站。沖洗廢水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具有濃度高、堿性大的特點,若直接排入河道或地面,將破壞土壤結構,改變土壤性質,若污染飲用水源,將影響下游水質。
4 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間,對地面擾動較大,挖出后的土方隨意亂堆,土堆表面沒有防護措施,同時施工過程中也對周圍的植物進行了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導致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5 施工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間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程棄渣和生活垃圾。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混凝土塊、碎石、廢磚、砂石料等,這些物質均散落在工地的各個角落,攪拌站周圍殘留的水泥經雨水沖刷而流入河道和土壤中,對河道水質和土壤均產生了污染。
6 施工期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施工期間施工及管理人員多而集中,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其中含有有機物及病原菌,既污染環境又可能導致疾病流行,且外來施工人員又可能帶來流行性疾病,影響人群健康。
7 解決辦法
7.1 防治區域環境空氣污染
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通過灑水可有效抑制揚塵量,使揚塵量減少約70%。運輸砂石料時,車輛應當用篷布覆蓋車廂防止揚塵。施工期生活所用的燃料,應盡量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煤炭用量,防止污染大氣。
施工人員采取保護措施,提高防護能力,在粉塵較大的作業點,盡量采取濕式及密閉化作業,配備除塵裝置。對從事有粉塵影響的工作人員,應配備防護用品(防塵口罩),減少粉塵影響。
7.2 防治噪聲污染
施工單位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施工機械,盡量采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加強機械設備的維修和養護,保持其良好的運轉。對具體施工人員工作期間應配備耳塞、耳罩,縮短操作人員的連續勞動時間,實行定期輪換制;控制噪聲傳播,調整高噪聲機械的施工時間,噪聲大的作業盡量安排在白天。
7.3 防治水污染
對骨料清洗、混凝土養護、機械廢油、灌漿等水體污染物經過處理后方可排放,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經化糞池后可排放,水體排放應遵循國家水資源有關標準執行,保護居民和農田的用水安全。
7.4 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工程建設中會產生大量土方堆放,為避免水土流失的發生,土方的臨時堆放應采取臨時保護措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四周邊坡用裝土草袋攔擋護坡,堆體頂面用苫布覆蓋,臨時堆土不得破壞和掩埋地表植物。施工區內應設置臨時排水溝,防止雨水對區內的沖蝕,施工結束后及時恢復植物措施,避免工地內不必要的生態環境破壞。
7.5 對施工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的處理
施工中產生的棄渣應有序地堆放,結合造田、修路等利用棄渣,防止棄渣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應采取裝袋處理,及時有專人運至垃圾填埋場處理。
7.6 人群健康保護
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營地清理和消毒工作,選用石炭酸消毒。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廣泛宣傳衛生知識。加強施工住房、食堂等處所的衛生管理,定期滅蚊、滅蠅、滅鼠。施工區的廁所應經常清掃消毒,定期清運到處理場所,并用聚酯類等殺蟲劑噴灑,進行滅蚊滅蠅,消滅蟲媒的孳生場所。此外,要定期對施工及管理人員進行身體檢查,切實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防止疫情的發生和傳播。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下肢靜脈栓塞;術前評估;療效
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就目前治療方式,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及股骨頭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術)為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但其仍有少量術后病人伴有下肢深靜脈栓塞及肺栓塞等并發癥,其中栓塞病人處理不得當,易造成死亡等嚴重后果,或嚴重影響手術療效。為探討下肢深靜脈栓塞及肺栓塞的預防及治療,2002~2004年我們對髖關節置換病人進行術前評估及對應處理,其治療效果較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2~2004年11月共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60例。術后并發下肢靜脈栓塞4例,男3例,女2例,年齡均〉70,分別伴有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靜脈曲張等。4例患者分別在2d~1周內出現患肢腫脹、疼痛及腓腸肌壓痛等癥狀,經B超檢查或下肢深靜脈造影確診后,給予抬高患肢制動、抗凝融栓治療后痊愈出院,未遺瘤后遺癥。1例死亡。
2明確病因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本組17例患者多屬高齡,多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變或長期臥床,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20例病人屬新鮮股骨頸骨折急性期,疼痛引起血液處于相對緩滯狀態。
3預防
術后鎮痛,術后應常規應用鎮痛泵,解除患者疼痛及其引起的血液處于相對緩滯,如鎮痛泵效果欠佳,可應用對應鎮痛藥物,如強痛定0.1 肌注或杜冷丁50MG 肌注。
合適的,術后早期以制動為主,可按摩小腿肌肉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靜脈泵的應用非常有效。同時可將患肢適度抬高,以利靜脈回流。
功能鍛煉,待術后2天拔除引流后可下地鍛煉,主動逐步活動髖關節功能,加強深呼吸,促進心肺功能恢復,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幾率。
對應藥物應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4ml皮下注射,1次/d,持續3~5天,5%葡萄糖液250ml+丹參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1~2次/d,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確保心率、血壓平穩,療程3~7天。均可改善下肢靜脈循環,減少和避免血栓形成。
4處理
當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均支持下肢靜脈栓塞診斷后,根據血管造影程度輕微者可考慮暫不行溶栓而采取加大復方丹參用量等方法,如程度較重,應立即抬高患肢,加強靜脈泵應用,制動,盡快以速必凝及鏈激酶尿激酶沖擊治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血管外科以介入手段直接將血栓溶解。
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靜脈形成需從多方面予以考慮,采取合適的及早期下地功能鍛煉,靜脈泵的應用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對高危患者的術前評估、術后觀察及護理,才能幫助醫生有效的降低下肢靜脈栓塞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等.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103.
【關鍵詞】 康復護理程序;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功能
近年來,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頸骨折臨床表現為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肢體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對股骨頸骨折現多主張早期手術治療。但患者術后的關節功能康復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臨床上關注的檢點。術后積極的康復訓練不僅能緩解髖關節置換術的疼痛,還能有效促進髖關節的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總體生存質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對5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采用康復護理程序,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攝標準患髖正側位x線片及骨盆x線平片證實;意識清晰,無神經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響其日常活動,有較好的認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排除手術禁忌癥、陳舊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70-84歲,平均(79.5±5.2)歲。致傷原因:車禍傷46例,騎自行車摔傷28例,行走摔傷2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4-72h。骨折部位:左側55例,右側45例。骨折類型按照解剖分型:頭下型37例,經頸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的手術治療方法相同,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康復護理程序,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后1周內(第一階段) 麻醉清醒后擠壓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導患者進行及健肢的主動運動與患肢踝關節、腳趾的主動屈伸運動。術后1d開始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先收縮5s,再放松3s,每次練習控制在5min,3次/d,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和次數。踝關節和小腿采用間歇性氣囊肢體加壓儀進行治療。手術后第2d,在CPM機的協助下進行膝、髖、踝關節被動屈伸運動。
1.2.2 術后1-2周(第二階段) 逐漸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由被動運動過度到主動運動,髖屈伸肌、外展肌、股四頭肌抗阻訓練,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內,每次練習控制在5min,3次/d,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屈膝從15°開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訓練角度,目標>90°;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和次數;之后進行坐起訓練和起立坐下訓練,練習過程中注意患者有無心慌、出冷汗以及惡心等不良反應出現,及時停止練習[2]。結合患者的體力恢復情況讓其自主進行穿衣、梳洗、進食、床上排便等活動。
1.2.3 術后2-4周(第三階段) 當患者健側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動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內固定時,進行站立、負重、行走、轉身訓練。術后1個月,可適當根據X線顯示的骨折愈合情況進行患肢的負重訓練,緩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練習、上下臺階練習,患肢由部分負重逐漸到完全負重。
1.3 觀察指標 兩組術后均隨訪6-12個月,平均8.5±2.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髖關節功能:滿分100分,得分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3]。從疼痛、功能、畸形、運動范圍等4方面進行療效評價,Harri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用(χ±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的運動范圍顯著大于對照組,Harris評分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指發生在股骨頸基底部與股骨頭下之間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由于骨強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協調性差,身體不靈活,該骨折的發生率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保守治療死亡率較高,現多主張早期手術治療[2]。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術后的康復訓練必不可少。本研究將康復護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鍛煉中,針對骨折患者的特點及個體差異,有計劃、有步驟、按照康復的不同階段程序化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通過按摩和擠壓小腿,進行被動、主動的肌肉舒縮運動,利用肌肉收縮時對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加快腫脹的消除,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同時在康復過程中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強度,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提高了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促進了髖關節功能的恢復[3]。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髖關節的運動范圍顯著大于對照組,Harris評分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程序能夠顯著促進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麗文,吳欲曉,郎史文,等.康復護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髖關節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8,7(9):69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