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建筑材料;現代建筑;策略

      1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

      傳統建筑材料是現代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現代建筑設計多會運用傳統建筑設計中的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為了突出建筑的特色和傳統文化,傳統建筑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傳統建筑材料具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強調建筑的地域性。現代建筑發展中,多會受到世界范圍的影響,每個城市的建筑風格開始變得相似。為了使現代建筑能充滿人情味,就需要把當地傳統的建筑材料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把建筑與歷史文化向結合,表現出當地的文化。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性,能夠體現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建筑材料是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讓人看到建筑物有一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傳統建筑材料構筑現代建筑,把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能夠讓人們有雙重的視覺體驗。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選擇傳統的建筑材料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節省建筑的成本,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利用傳統建筑材料可以讓人多接觸大自然,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傳統建筑材料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就是多以土、木為建材,使中國傳統建筑有一定的韻味。在傳統建筑材料中還有青瓦、紅磚、石頭等,這樣傳統建筑材料都取自于自然,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把傳統建筑材料運用在現代建筑中,能夠傳承傳統建筑材料,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建筑融于自然中。傳統建筑材料除了具有一定的物理屬性,它還蘊含一定的文化內涵,讓人們能夠聯想到古代的文化。傳統建筑材料包含了傳統文化,讓人們可以在建筑中尋找歷史的足跡。

      3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3.1傳統建筑材料顏色給現代建筑增添美感

      傳統建筑材料的色彩主要分為固有色和人工色兩種。傳統建筑材料中的青瓦、石頭都是取自于自然,這樣材料具有當地的一些特色。人工色是對材料進行加工得到想要的顏色,比如紅磚、在建筑上雕刻各種圖畫,每個朝代在建筑上的風格不同,能夠體現地域色彩,把傳統建筑材料的顏色融入到現代建筑中,可以改現代建筑增加美感,使建筑看上去更莊重、有歷史的韻味。

      3.2把傳統建筑材料的形態表現融入到現代建筑中

      把傳統建筑材料的形態變現融入到現代建筑中。建筑材料的形態指的是它的尺度、形狀、比例以及各種組合方式。傳統的建筑材料講究一定的黃金分割比,可以使建筑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傳統建筑材料分為自然和人工兩種形態。蘇州園林就是典型的自然形態,主要采取一些純天然的建筑材料,對這些材料不進行修飾或稍加修飾,著重表現自然美。人工形態主要是通過改變建筑材料對其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形態。比如故宮中大殿前柱子上的浮雕。把傳統材料應用到現代建筑中,可以展現不一樣的美感。比如福建土樓,用土、磚累積組成,把傳統建筑材料進行組合。有很多旅游景點都是按照古代的建筑風格,把古代的建筑材料融入到現代建筑中,比如楚河漢街,鋪設青石板路,利用現代技術讓人們體會到傳統文化。

      3.3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材料質感的結合

      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材料質感的結合,質感是指物質表面的材質、質量帶給人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質感會給人帶來直觀的感受,讓人們可以根據光線和色彩的變化有不一樣的感受。材料的質感也有自然質感和人工質感之分。傳統建筑材料中大多都是自然質感,選擇一些純天然的材料進行建筑設計。比如長城,長城的臺階都是由自然的石塊組成,對其進行排列組合,建成長城。在現代建筑中,人們多采用人工質感的方式,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比如把石頭進行拋光或者在玉石上進行雕刻。材料在材質上大有不同,不同的材質可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和視覺體驗。傳統建筑材料多是磚石瓦塊,整體的質感是粗糙的,讓人看到之后有一種親切感,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現代建筑的材質是光滑的,整體給人的感覺是精致的。把傳統建筑材料的特有質感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讓現代建筑有傳統建筑的韻味,讓人們可以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比如北京798藝術區,就有很多現代與傳統建筑材料結合的物體,通過現代簡約的形式,把傳統建筑材料有的質感散發出來,進而引發人們的共鳴。

      3.4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傳統建筑材料,主要是要對傳統材料進行創新,這是當前現代建筑設計發展的趨勢。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把傳統的建筑材料進行設計,把傳統建筑材料的特點體現在現代建筑中,擺脫傳統建筑材料的局限性。隨著高樓大廈的林立,在城市建設中多是采用水泥鋼筋、金屬等建筑材料,利于施工。但是現代建筑材料缺乏人情味,體現不了當地的特色。人們可以把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材料進行結合,通過融合的方式,既體現現代材料的時尚,又體現傳統建筑材料的文化。以新材料為主,傳統建筑材料作為輔助,體現建筑的時代感與古典感。把傳統材料與新工藝技術相結合,這樣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把傳統材料采用新的工藝技術,整個質感上發生變化,使傳統建筑材料舊貌換新顏。通過現代技術,彌補傳統建筑材料的缺點,促進建筑的整體發展,把傳統文化以建筑的方式呈現給人們。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把傳統建筑材料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把傳統美玉現代美進行結合,使建筑風格變得耳目一新。在應用中要保證傳統建筑材料的特點,運用創新的手法保證現代建筑中的質量,促進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喬君,余瑛.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中的創新應用[J].大眾文藝,2014(14):71.

      [2]顏紅影.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蚌埠學院學報,2016,5(2):48~50.

      [3]賴德霖.中國文人建筑傳統現代復興與發展之路上的王澍[J].建筑學報,2012(5):1~5.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建筑元素;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繼承和發揚

      中國傳統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包含了獨特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國的傳統建筑元素包含了濃重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仍然被廣泛借鑒和運用。這促進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一、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概述

      “中國傳統建筑元素”是指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的建筑空間布局、結構、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符號、形象或風俗習慣,是中國民族特色建筑最精彩、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因此,其內容特別豐富,主要包括有形的技術符號、材料、風格和無形的空間氛圍。傳統元素具備了四個特點:1、裝飾性。傳統元素首先給人一種美的感覺,體現出其裝飾的作用。在古代建筑上,多有彩繪和石獸,表現出當時社會的審美觀。2、功能性。傳統元素總是體現出強大的使用功能。古代建筑的屋頂多采用把瓦排列成曲線形,構成坡型屋頂。這是為了增強其排水性。3、思想觀念性。故宮上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等瑞獸,象征了吉祥和威嚴。故宮大規模的采用紅色和黃色,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觀念。4、特定歷史性。在中國,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建筑內容、思想和風格。對建筑元素進行辨析,可以鑒定其所產生的時代和所包含的歷史意義。秦漢時代的宮殿和陵墓講究組群,主體是高大、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筑。而漢唐的宮殿和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廓舒展,空間尺度大;佛寺、石窟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彩,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1]。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概述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主要包含物質形式和精神內涵。其物質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建筑主要采用木構架體系,相應增加石頭和水流的應用。不過由于各地風情不一,還出現了窯洞、土樓、碉房等其他體系。2、多采用統一整齊的規劃。傳統建筑多注意保持對稱平衡和前后順序。目前故宮、傳統四合院、孔廟和大多數的古代寺院都是這種規劃。3、建筑中注重因地制宜。古代建筑突出的特點就是因地制宜,根據山水的分布來決定建筑的規劃。如阿房宮,長城等。4、形成規模的建筑群。在村落的建筑中,古代的同族多把院落建筑在一起,形成建筑群。如喬家大院、康百萬莊園等。5、注重對符號、材料、構件和色彩的配合使用[2]。

      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是:以周易的陰陽說、老子的有無相生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說為理論基調,在建筑過程中加強對周圍環境的融合,形成體現等級深嚴的建筑。此外,還加強對山水自然的崇尚因素,注重依山靠水。

      三、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化建筑中的運用體現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對傳統建筑符號元素的運用。

      建筑符號代表了建筑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通過建筑符號才在建筑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文化與建筑的相輔相成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建筑的進步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可以通過建筑體表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借助建筑符號,來傳達文化的價值觀念,并形成認同[3]。在現代建筑中,根據當地的人文環境和歷史因素,設計一些具有傳統和現代意義的建筑符號,不僅更好的展現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還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北京的“鳥巢”和“水立方”正是這類建筑中的典型。“鳥巢”的外形是圓形,“水立方”的外形是方形。圓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大的地位,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古代錢幣造型是圓形方孔。圓代表了中國古代和諧、貼近自然與合家歡樂的思想。方形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城、宮殿和民間的房屋都是方形的。所以“水立方”的外形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建筑格局的特點。此外,與“鳥巢”相比,“水立方”更體現出女性般的柔美。兩個建筑一圓一方,一個陽剛,一個陰柔,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強大的震撼,更運用了中國獨特的文化思想。

      2、對傳統建筑空間元素的運用。

      中國古代建筑空間主要是內向的外封閉型。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最能體現出這種建筑風格。通過對圍墻的攔隔,將居住的環境和外界環境進行了隔離,通過房廊空間的橋帶作用,把屋內屋外空間連成一體,滿足了對空間的需求。在具體的建筑中,可以通過對路徑、影視墻、植物、假山和水池的改變,來對空間的具體大小和視覺大小進行改變。這種對空間設計的方式正好體現出老子“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在現代的建筑中,L型建筑的設計正好具備圍合結構的理念,不僅體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還滿足人們對發展空間的需求[4]。在現代居住小區的空間設計中,不僅運用了現代的空間構造的技術,還采用了中國古代的園林空間構造思想,在對假山、噴泉、竹林、雕塑、道路和綠地等場景的設置中增添了科學和人文的因素,使得小區空間更加層次化、立體化。這種方式不但改變了生活的環境,而且也對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揚。

      3、對傳統建筑材料元素的運用。

      傳統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增強對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的記憶。白灰、竹木材、石材、青磚和青瓦是常用和常見的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的文化類建筑中,經常用到。將傳統材料和現代建筑方式與現代材料進行有效地結合使用,不僅能最大化地發揮材料的建筑和美化作用,還能使建筑顯現出濃重的歷史文化色彩和時代感。比如,北京香山飯店,以灰白色為基礎色調,多采用竹木等傳統材料來裝飾建筑內部,不僅使其具有民族性特色,還體現出現代建筑的新型創意[5]。洛陽師范學院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多采用青磚構建,呈現出古樸古色的景象,不僅體現出洛陽獨特的古都文化特色,還創造出和學校教育相適應的環境色調。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建筑外立面上都存在了大量的青瓦。這些青瓦不僅能遮陽蔽日,還使建筑的外立面變得豐富多彩。這種設計把傳統的材料和現代的需求進行了有效地結合。

      四、結語:

      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更需要加大對傳統建筑因素的采用。這不但能促使我國的建筑發展更具特色,更能使傳統建筑的理念思想和文化得到有效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黃柯,申曉輝.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現代地域性表現[J].城市建設,2010,(22):40-41.

      [2]朱曉春.傳承與創新――現代中式建筑“九間堂”引出國際論題[J].建設科技,2010,(19):34-35.

      [3]朱琳,宋磊.當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解讀貝聿銘先生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理念[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2-54.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現代建筑;傳承;創新

      建筑有其自身的歷史思潮,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之一。古代建筑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古代社會文化的縮影,十分珍貴。科學的古建筑設計研究需要從社會地位和傳統文化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從我國傳統文化在傳統建筑中的滲透,來研究其在現代建筑中的傳承創新,也就是說,現代建筑設計可以根據文化特點來完成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作為建筑物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建筑材料能夠充分的展示建筑形態,材料肌理、顏色、質感等,都是影響建筑設計特性的因素。隨著不同時期新材料的出現,建筑形式也發生了發展變化,新材料的出現對傳統建筑材料帶來了嚴峻的考驗,這也迫使傳統建筑材料不只存在于傳統建筑當中,更應該尋求能夠適應現代建筑設計的新途徑,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1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主要類型與特點

      利用磚瓦和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是中國傳統建筑最大的特點,它決定了中國傳統建筑所具有的結構形式,使中國傳統建筑具有獨特性。除了磚和木外,傳統的建筑材料也有土、石頭等其他材料,下表記錄了這五種材料的特點。傳統建筑材料通常來自大自然,能夠體現人和自然最簡單、最和諧的關系。將傳統材料運用到現代建筑當中,既能夠繼承傳統的文化,又能夠協調自然和建筑之間的關系,使兩者和諧共處。我們認識傳統的建筑材料,除了參考它外觀的物理性,還要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這些都有助于傳統建筑文化的情感聯想

      2中國傳統材料的現代表現形式

      2.1傳統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現

      對于材料的加工,有些運用的是天然的材料顏色,有些是利用了人工著色,前者叫做固有色,后者叫做人工色彩,一般情況下,由人工處理后,其與自然的顏色有一定差異。比如說傳統的青磚黛瓦,在進行燒制后,不僅有紅棕色,還有灰棕色,如果拋光或做其他處理后,顏色就更多了。在自然界中,傳統建筑材料多種多樣,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同種材料,顏色亦有不同,這點和人工材料具有較大的差異。將天然的材料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當中,能夠表現出材料自然的美。在建筑中可以利用色彩對比來表現出材料的自然色彩,表現出色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2.2傳統建筑材料的形態表現

      通常,材料形態主要是指材料的形狀和大小。通過將不同形態元素組合,能使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學差異;材料配比恰當,能夠提升材料強度,從而提高建筑的穩定性,傳統建筑材料通常是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材料,人工材料則是人工合成加工而成。傳統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例如園林設計、民用建筑中的磚雕裝飾等,能有效改善建筑設計的形式美,具有藝術感。在校園設計中,利用磚瓦材料,既可以挖掘出人文氣息,又可以按現代設計手法梳理材料肌理,使得校園中滲透出一定的文化底蘊,并呈現出新的風貌,磚瓦循環使用也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傳統建筑材料的創新與運用

      將傳統的建筑材料與現代的建筑材料組合使用,例如,將水泥、金屬、玻璃等與木頭、磚瓦、土石等的新老材料相結合,是創新運用的基本手法。通常新型材料冷峻硬實,給人疏離感,與傳統建筑材料有效結合后,建筑空間通過材料對比,表現出溫暖、時尚、人文的建筑特征。同時,建筑形態也可得益于新老材料的搭配。傳統材料自然特征較強,但與先進工業加工技術相結合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材料的紋理和色彩,甚至改良創新為新興材料,如陶板,使傳統材料在保存自身特點外,煥然一新呈現出另樣風貌。我國擁有幾千年的傳統建筑文化,也累積了大量的經驗,這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現代建筑的風格,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感觀。現代建筑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運用傳統材料進行專用空間的設計,或者,傳統材料作為整體空間中的部分點綴。現代空間加入傳統元素后,人們在使用功能之余,可以感受到傳統人文的魅力,使得建筑更加個性化。

      4傳統材料與現代美學結合

      為了既滿足現代建筑的風格,又體現傳統建筑材料的特色,就需要將兩者進行有效的美學結合,也就是說在進行創作實踐中,要將傳統審美與現代美學觀點相結合。傳統材料在設計之前要進行美學評估,在現代建筑設計應用中,要符合現代藝術思潮和審美觀。將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相結合,既是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思考,在其他領域也具有借鑒和戰略意義。

      5傳統材料在現代建筑中運用的意義

      總體來說,傳統材料已經進入到我們的日常建筑設計中來,這是我國乃至有歷史底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饋贈,是一項珍貴的財富。傳統材料形式多種多樣,蘊含豐富,題材寬廣,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我們為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感到自豪,更應該努力的將這些傳統元素傳承發揚光大。當然,現階段,還存在為了體現傳統文化而生搬硬套使用傳統材料的情況,最終不僅不能夠展現出建筑的特色,反而使建筑失去了魅力,甚至貽笑大方,卻也引人深思,例如清華大學徐騰博士研究的河北保定“他奶奶的廟”。因此,我們在使用傳統元素時,是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將其改造運用,表現出時代與文化特色。同時,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建筑文化也是豐富多彩且多種多樣的。我們對國內建筑遺產進行全面總結和梳理,本身就是一個有挑戰的課題。作為中國建筑師,既要了解自己的傳統,還要努力吸收世界建筑的優勢,這是更大的挑戰。但我們應該致力于讓中國的特色建筑文化發揚光大,也設計出更優秀的作品。

      6傳承創新與展望

      傳統材料與現代設計手法有效結合,能夠創造出格調高尚且特征明顯的建筑。恰當運用傳統元素并不容易,更難的是,我們在運用的同時還要考慮諸多的其他復雜因素。古今結合從來不是粗暴組合,我們在探索美好的基礎上,也要回溯過往,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古今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7結論

      現階段,新結構新材料以及新技術,不斷被探索和應用到現代設計與建造過程當中來。使用傳統建筑材料,既要尊重現代建筑具有的文化內涵,也要滿足建筑邏輯嚴密的使用功能,因此,需要尋求適配的多種模式。在這個背景下,傳統材料依賴于其所自帶的底蘊,與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和技術相結合,創造出特色個性的建筑空間,是建構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新結構新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傳統材料更加快捷方便的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當中來,而傳統材料也應該與時俱進,充分運用新的設計理念以及先進技術,繼續發展和演變,以獨特的方式詮釋現代建筑,給建筑藝術魅力添上濃墨厚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羅唯強.論傳統材料在現代裝修設計中的應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11):106~108.

      [2]袁烽,林磊.中國傳統地方材料的當代建筑演繹[J].城市建筑,2008(6):12~16.

      [3]于澎.傳統建筑材料在當代華景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與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4]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羅卿平.尋求傳統建筑材料的再生之路———對青磚魅力的挖掘和發展[J].華中建筑,2006(3):70~73.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建筑技術;低技術;傳統建筑材料

      1 引言

      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安排并協調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環境舒適的居住生活的要求,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是21 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

      生態建筑技術是在傳統建筑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它以生態學方法為平臺,綜合運用建筑物理、材料科學、建筑設計、氣候學等學科知識,同時積極吸收現代高新技術,形成的一門建筑系統工程技術。與傳統建筑技術所不同的是,生態建筑技術更加強調高效、低耗;高技術、低污染;高附加值、低運行費;以人為本,貼近自然,環境友善,舒適健康,為人們創造一種協調、平衡的人工生態系統,提供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技術。

      2 生態建筑3個技術層次

      生態建筑所涵蓋的技術主要包括高技術、低技術和適宜技術,其中低技術主要強調生態建筑采用鄉土技術,使用當地材料,注重地域氣候,更多的是被動應對自然環境。高技術生態建筑也不是簡單地利用現代技術和新材料,隨意地進行建筑創作,而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及高新技術,以高信息、低能耗和自調節性的設計,創造適應地域氣候環境,具有節能特點的生態建筑。而適宜性技術生態建筑則是發掘地域建筑的精髓,應用傳統技術與新技術和新材料相結合,并根據當地條件和現代生活方式,創造最符合生態理念的建筑。其中適應性技術也就是常說的中間技術。

      和其他兩種技術相比,低技術具有較強的地方性和傳統性,多“因地制宜” 地應用于小規模、一般性建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因其創新性較弱,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常常被人們不屑一顧。對于經濟落后,現實物質基礎條件差的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解決建筑問題,利用“低技術”的辦法,即立足本土,走鄉土化的道路,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3 我國傳統低技術生態建筑觀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一種樸素的生態觀。中國民居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從聚落選址、總體布局、室內外環境設計、陳設乃至取材及營造技術等方面均蘊含了生態精神。民居在選址上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具有上述特點的自然環境空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小氣候┆。

      中國“風水術”也恰好暗合于當代設計中的生態建筑學概念。風水術實質是以選址為準繩,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和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并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納福的目的,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風水術理論的基本取向,也特別關注于人―建筑―自然的關系,即“天人”關系。宅居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宅的人工生態系統。

      4 我國傳統的低技術生態建筑

      4.1 傳統低技術生態建筑實例

      北京四合院是傳統民居中的典型類型,在實際使用中較好地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院落空間深入分析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等問題,具有良好的“微氣候”調節能力┆。同時,院落還是居住生活的中心,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場所。

      蒙古包也是中國傳統游牧民族的主要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圍護部分主要由圍氈、頂氈、蓋氈及系繩等構成┆。因為蒙古包的圍護部分與它的結構是分離的,所以在使用上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加厚或減薄。制作材料就地取材,木材、羊毛氈、鬃毛圍繩和帶子等都來源于草原生活。蒙古包便于建造和搬遷,非常適宜游牧生活。蒙古包是低技術生態建筑設計的一個成功范例。

      4.2 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及其生態性

      中國傳統的建筑材料主要有土、木、石、青磚等。

      4.2.1 土材料

      在許多地區,土是很容易獲得的建筑材料。一般有夯筑和土坯砌筑2種施工方式。材料本身的保溫隔熱性能優良,當建筑物廢棄后不產生廢料,泥土直接回歸自然。其缺點在于,過多的開采會破壞植被,建筑的壽命相對較短,而且一般只用于低層建筑,由于泥土特有的性質,建筑采光不宜做大。

      4.2.2 木材料

      在特定地區,木材是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特別是在山區和林區。木結構的房屋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分布最廣,使用最多的建筑。由于木材使用方式的影響,其作為維護結構的厚度一般較小,因而在一般的傳統居住建筑中其保溫隔熱的性能并不是很好,一般都通過建筑形式的調整達到居住舒適性的要求。木建筑壽命相對較短,防火是木結構建筑需要十分注意的問題。木材是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報廢的木材自行降解,回歸自然。

      4.2.3 石材料

      在某些地區,如湖南西部山區,石頭比較容易獲得。其加工稍微困難些,但與相同厚度的豁土磚墻比較,石頭的保溫隔熱性能要好些,其耐久性也比較好。建筑報廢后,容易處理。其不足之處在于,一般的砌筑條件下,比較粗糙,采光通風難以考慮。

      4.2.4 青磚

      青磚的保溫隔熱性能比普通黏土磚要好,其壽命較長。

      很多情況下,傳統居住建筑混合使用上面幾種建筑材料,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有的底部用石材砌筑,上部用夯土筑或土坯壘積。還有的外部采用青磚,內部采用木結構。

      4.3 傳統生態建筑低技術的當代轉換

      傳統的生態技術怎樣才能在當代的建筑設計和施工中得到合理應用,是本土建筑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的建筑形式是千百年來積淀的結果,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被逐漸遺忘在城市之外。我們需要尋求一種傳統建筑形式在當代建筑中借用和轉換的方法,將鄉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呈現上升為一種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式的形式語言。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的距離,表現出創造性。這牽涉到對傳統形式的概括、變體、解構、重構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異性轉變”。

      傳統建筑技術在許多經濟落后地區還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許多傳統工藝已經失傳,不利于古代遺留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我們需要吸收傳統生態建筑就地取材的優點,盡量運用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同時,繼承傳統建筑多年積淀,業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與技術,因為手段與技術同材料及建筑環境的關系極為緊密,繼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進行,對原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做相應的修改,從而為整個建筑的過程、最終效果以及現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務。

      5 結語

      當代我國的低技術生態建筑多出現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及農村地區,如在新疆、陜北等相對落后的地區,運用土技術和低廉材料的設計方法也被大量推廣應用,其結果使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甘肅省毛寺生態試驗小學┆的設計與建造遵循了舒適的室內環境、能耗與環境污染的最小化、造價低廉以及施工的簡便與可操作性4個基本原則,蘊含著大量基于傳統土生窯洞建筑的,值得生態建筑設計借鑒的生態元素。學校基于當地氣候特點,經濟和建筑資源水平,大量采用夯土、茅草、土坯磚等地方傳統建筑材料,充分利用本地富足的勞動力,通過傳統的建筑技術建造而成。這種就地取材、造價低廉的可再生建筑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在目前我國的很多地區都是值得推廣的。

      在建筑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各種不同層次的技術滿足了不同方面的需求,因而都會在市場中占有一定的份額。對某種技術的接受與否同所在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可能對節能減排與技術的進步有所貢獻,合理利用原有的低成本、低技術,同樣可以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需要強調的是,低技術、低成本并不代表低效率,在現在生態建筑設計中,低技術的合理應用同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陳海鵬.淺議生態建筑的三個技術層次.山西建筑,2004,30(21):21~22.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符號;文化寓意;審美

      一、中國傳統建筑符號的分類

      符號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的標識。來源于規定或者約定成俗,其形式簡單,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符號學,簡言之就是研究符號理論的科學,它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符號的變化、發展規律及符號的各種意義。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符號的存在,比如聲音符號在語言符號中存在,圖像符號在一般符號中存在,建筑符號在設計符號中存在等等。

      符號是人類彼此之間的一種約定,在這類約定中,某種物質的結構形態被約定為代表某種事物。在建筑符號中最復雜、含義最豐富的體系之一就是建筑符號。我們可以將建筑符號總結為人們對建筑特征的抽象化或者形式化,使這種建筑特征更容易被掌握、接受和理解。

      建筑符號千差萬別,可以將建筑符號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圖像符號

      符號發生的基礎是建筑的圖像符號以某種和對象酷似的特征,它反映形象和內容“形象相似”的關系。物體所能引發的含義一向被中國古人所重視,北京的天壇就附會了“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總平面暗喻地方之說,采用近似方形,圜丘為了象征天體采用的是圓形平面,石臺及欄板的構件數為了隱喻天的陽性均采用的是陽性數字(奇數),祈年殿三層檐層層向上收縮,檐瓦自上而下隱喻的是天、地、谷物,采用的顏色是青、黃、綠三色( 三重檐瓦片于清乾隆十七年即1852年被改為清一色琉璃瓦),殿內的四根龍井柱用來比喻四季,12個月是由12根金柱代表,12個時辰由12根檐柱所象征,金柱和檐柱共計24根,用來隱喻24個節氣。我國傳統建筑的梁架所雕飾的龍圖形是用來象征著辟邪和富貴的,瓜柱與各個架梁間的雀替點雕以花草的紋飾代表吉祥。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這種圖像性的應用是比較廣泛的,因為在所有幾何圖形中,圓是唯一沒有遭到線條破壞的圖形,所以圓形象征著圓滿、美滿和統一。“月門”在這里就有兩個層面的象征,一個是在形式上象征著月亮,一個是在理念上象征著“財富”和“金錢”。“瓶門”在建筑含義中因為“瓶”與“平”同音,因此“瓶門”有平安的意思,“瓶門”不僅在功能上滿足空間隔絕與方便進出的需求,而且在美感上達到玲瓏有致的要求。

      (二)指示符號

      建筑的指示符號反映了形式與內容之間存在的實質性因果聯系。例如:面包房店面招牌上的面包與店內銷售的貨品有因果聯系;又如酒吧里不停向外射出的鐳射燈和充滿激情的音樂與酒吧里的內容有因果聯系。同樣,在很多建筑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指示性符號,例如賓館房間的門牌號,或者是商場中的指示性標牌有因果聯系;表示工作狀態的燈光與工作狀態有因果聯系。

      (三)象征符號

      《周易》符號觀中的“象”被臺灣學者張肇祺分為三個層次:其一為卦爻符號系統,即周易的象征符號系統層次;其二是卦爻辭、緣辭象辭符號系統,即周易的辭的符號系統層次;其三是即乾坤文言傳、緣上下傳、象上下傳、系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等十大傳,即周易的義理符號系統層次。在《周易略例》的“明象”中,王弼對這三個符號系統之間的關系做了19點規定,闡述了語言、符號與象征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在道出中國傳統象征哲學真諦的同時,表達了中國古代有關語言、符號與思維的思想。

      從以上的分析看得出來,建筑的象征符號與指示符號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似形。上世紀60年代崛起的后現代的多元化建筑就是運用建筑符號形式與內容間的約定于象征關系創造出來的。建筑符號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受眾者的一定行為是被建筑所提供的功能和空間性引導的。當然,歷史環境、背景也是影響這種行為的重要因素。時代不同,建筑所面對人群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也不同。建筑功能乃至形象所傳達符號意義的改變都會被受眾的改變、受眾行為方式的改變所推動。

      二、中國傳統建筑符號的內在特質

      中國傳統建筑的類型多種多樣,其營造方式與思維方式又及其復雜,因此造就了中國傳統建筑符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總體來說,傳統建筑符號有用物質代替抽象概念的,就是人為的賦予其很多意義;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訴諸感官也是傳統建筑符號的特點;還有一些姿勢動作、線條、圖形表達、圖像、視覺圖符、象征圖符、形象符號、造型圖畫、古意的星星月亮太陽、黃道十二宮、一些斑駁,痕跡、包括人們的意愿都可以歸納總結為傳統建筑符號的特點。

      傳統的建筑場所也適用于這些對傳統建筑符號的解釋。古代建筑法則全古代匠人們建造建筑時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與文化地理、自然歷史、社會學以及民俗學都是密不可分的。盡管隨著時空變遷,許多“意義”已經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怎樣變都還有其特定的意義與圖像根源;而所有的建筑符號都要通過一定的物質界面來傳達意義。

      三、中國傳統建筑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

      (一)建筑材料的符號表達

      想要將文化延續,將人文情懷表達,傳統的建筑符號與現代建筑相融合就是再好不過的表達方式。傳統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種象征符號,青磚、青瓦、竹木材和石材是現代建筑中比較常見的傳統建筑材料。建筑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傳統的建筑材料進行改良,用于現代建筑之中。對傳統文化的最直接表達、對他們歷史價值的最直接體現就是將傳統建筑材料用于現代建筑之中。尤其是舊磚舊瓦,每一片都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同時又在訴說著歷史,這種感染力在現代建筑之中是極度缺乏的。

      (二)建筑形式的符號表達

      中國傳統建筑符號運用在現代設計中時,主要是在建筑形式或者建筑細節之中表現的。

      中國傳統建筑一般都是理性的對稱式構圖,它由屋檐、墻面和基礎組成。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的古典建筑是不同的,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的是建筑的立面構圖,而中國傳統建筑更加注重的是建筑的屋頂設計。于是屋頂的形式就變成了中國傳統建筑符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飛翹的屋檐、優柔的屋檐曲線以及各種各樣的屋頂形式,使得中國傳統建筑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通過對傳統建筑元素的提煉、變異,使得他們變為現代建筑中的符號。

      (三)建筑色彩的符號表達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甚至連建筑中的色彩都有著淵源的文化,由于中國皇族受“禮制觀念”的制約,每當我們看到“黃”“紅”時就會不由自主的將顏色和他們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聯想起來;但是在我國江南地區,老莊和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所以在江南建筑中出現的色彩多是以“黑”“白”“灰”為主的素色調。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各個地區的建筑色彩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回族的建筑多以白、灰相間;藏族的建筑多是以紅、白相間。

      于是色彩也變成象征符號,因為每一個色彩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歷史,色彩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了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在現代建筑中,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顏色這個象征符號,更好的詮釋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更好的將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戴志忠.建筑創作構思解析――符號、象征、隱喻[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 国产 图片|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