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光合作用本質

      光合作用本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光合作用本質

      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物 課堂教學 “一定”的講解 反例教學法

      反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呈現少數精選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批判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反例教學法是從教學實際中來的,所以此種教學方法具有真實、生動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反例教學法使用得當,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葉綠體嗎?

      舉個簡單的反例吧,藍藻是原核生物,并沒有葉綠體這種細胞器,但它依然能夠憑借體內的藻藍素進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須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葉綠體。

      2.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一定進行光合作用嗎?

      反例是硝化細菌只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生產者屬于自養生物,因此包括:

      ①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②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菌、硫細菌等;③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例如光合細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養的方式。主要不同點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學能,硝化細菌將氨氣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這兩步反應中都釋放出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3. 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費者嗎?

      不一定。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動物如禿鷲等。

      4. 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線粒體嗎?

      不一定。好氧細菌,專性好氧菌,兼性厭氧菌等細菌只有核糖體而無其它細胞器,也能進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它們散布在細胞質基質內,有的也在細胞膜內膜上。效率是比擁有線粒體的細胞低的,而線粒體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動力車間”。

      5. 單細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嗎?

      不一定。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動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單細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蟲,變形蟲。

      6. 酶的化學本質一定是蛋白質嗎?

      不一定。酶的化學本質大多數是蛋白質,少部分是RNA。

      化學本質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劑。它的發現打破了酶是蛋白質的傳統觀念。核酶與蛋白質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較低,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細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細胞核中嗎?

      不一定。DNA主要在細胞核內,線粒體,葉綠體的基質也有。

      8. 真核細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細胞質中嗎?

      不一定。RNA主要在細胞質內,還有少數在細胞核和核糖體內。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態系統中一定是生產者嗎?

      不一定。 如: 菟絲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營寄生生活,所以不屬于生產者。

      10. 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細菌一定是分解者嗎?

      不一定。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細菌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屬于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細胞核中嗎?

      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 生物學模型建構

      模型方法是指人們為了認識自然界中某一復雜的對象(如非常龐大的太陽系或非常微小的細胞),或事物發生的過程、規律等,用形象化的具體實物,或抽象的語言文字、圖表、數學公式等對認識對象進行模擬或簡化描述的一種方法。模型的種類很多,一般所說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等。[1]建立模型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與行為相統一的過程。在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通過模型建構活動,讓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通過模型建構活動,讓學生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學會適當應用這一重要方法,從而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接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細胞立體結構圖,細胞膜結構的實物模型,就可以看做物理模型。建構物理模型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在學習人教版《分子與細胞》中“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時,我布置學生8人為一個小組,其中4小組構建動物細胞模型,4小組構建植物細胞模型。我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完成,周一課上展示各小組的模型并進行點評。

      周一課上交上來的模型中,有的同學用白色橡皮泥捏成半圓做成細胞質,有的同學則用面團,有的同學則用瓊脂來做細胞質基質。細胞膜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如塑料袋、紗布、彈力布等。細胞核的制作也是各式各樣,有的同學在細胞質中央挖一個小圓,放上一個圓形彩泥;有的同學則用一個乒乓球代替,也有的同學用半個蛋殼倒扣在細胞質中表示。細胞器的制作,大部分同學采用了各色彩泥,捏制成各種細胞器之后,用大頭針固定于細胞質基質上。如內質網是捏一條扁平的彩泥之后折疊在一起而成;高爾基體則用幾個扁平的彩泥和三個小球表示;核糖體則用若干紅豆表示,有的放于細胞質中,一部分固定內質網上。也有同學用各色彩紙折成各種細胞器。在課上,我讓各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本組的作品,并介紹一種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其他小組同學有不清楚的問題提出后由負責介紹的小組同學負責解答。通過小組間的建模、模型展示與釋疑,同學們不僅對目標知識掌握的非常透徹,而且還沒明白了制作動植物細胞模型時要考慮細胞器種類,細胞核、細胞器大小比例,如何體現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等等。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指通過分析大量的具體形象,分類并揭示其共同本質,將其本質凝結在概念中,把各類對象的關系用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來表述,用文字和符號突出表達對象的主要特征和聯系。

      2.1構建概念模型提高了讀圖能力

      例如,用光合作用圖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應過程,就是一種概念模型[2]。

      在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時,我經常運用概念模型進行教學。我讓學生把課本合起來,和我一起思考、動手:首先,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誰吸收光,在哪吸收光,吸收的光能用來干什么?由此一步步就完成了光合作用第一階段的知識建構。其次,有光合作用第一階段的產物[H]和ATP的用途想到第二階段的兩個反應即CO2的固定和C3的還原以及場所條件等進而完成了第二階段的知識建構。第三,通過建構的光合作用過程圖,輕易的就能理解兩階段間的物質聯系和能量關系。用一個橢圓將進入反應體系的物質和光圈在外面,這樣就可以把橢圓內看成葉綠體,也就容易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以及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還能進一步掌握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通過多次這樣的概念模型的構建,學生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凡遇抽象的結構或過程,都會嘗試用簡易的圖畫幫助理解、思考。

      2.2構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識

      例如,在學習《分子與細胞》模塊的細胞結構內容后,我利用學案中事先設計好的框架,讓學生構建了概念模型,將課本中細胞壁的成分、結構、功能、特點,細胞膜的成分、結構、結構特點、功能及功能特性、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細胞核的結構、各部分結構的功能、染色體、DNA等知識整合在一起,使零碎的知識完整化。模型如下:

      構建這樣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學生對某個單元、某個模塊知識進行加工、理解、儲存,全面系統地掌握和記憶知識要點,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感知、記憶、想象能力的發展,使學生更系統地掌握、理解生物學知識。

      3.數學模型

      引導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洞察能力;同時,通過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簡約、嚴密的思維品質。例如,用Nt=N0λt表示種群的“J”型增長,就是一種數學模型。

      高中生物學中概念較多,學生易混淆。用適當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概念。如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染色體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1個四分體=1對同源染色體=2條聯會的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8條脫氧核苷酸鏈,學生通過構建這樣的數學模型,很容易地掌握了這幾個極易混淆的概念。再如,DNA經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和第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的區別,學生常常混淆不清。課上,通過圖解分析,師生一起構建了數學模型: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2n-1)m和第n次復制所需游離的某種脫氧核苷酸數=2n-1m(注:m為1個DNA分子所含某種脫氧核苷酸數),難題迎刃而解。

      模型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界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理論思維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進行具體的課題研究時,模型方法在人們理解事物的本質、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學生物課中的模型建構活動,一方面是能讓學生通過模型建構活動,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懂得適當應用這一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學的核心概念。

      參考文獻:

      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物圖;概念圖;示意圖;坐標圖;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專題是生物必修1模塊中十分重要的知識。本節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影響光合速率的各種環境因素,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提高作物栽培產量所需的條件和方法。教學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學以致用,主動獲取知識。

      傳統的復習方法是“講解――練習”,常是一個知識的簡單重復過程,復習效果不理想,且不符合高中生物課程理念。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復習教學時利用生物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運用各種圖進行比較教學。生物圖是生物科學觀察過程及結果的記實,是生物學知識的文字描述的深化,具有精確、具體和形象等特點,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和記憶。復習中通過讓學生看圖、填圖、繪圖、讀圖、描述圖和運用圖,使學生更快抓住關鍵,掌握本質,建立知識之間、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的聯系,全面提升學生復習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達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經典實驗中數據曲線,學會運用數據、圖標等數學模型描繪生理現象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構建、分析模型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生物圖的運用方法

      1.填寫概念圖,構建知識網絡

      概念圖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諾瓦克和戈文提出的,通常將與某一主題相關的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內容連接,形成該主題豐富和形象的概念圖。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知識網絡,便于理解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福建省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中對“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等知識點的考查要求是:理解所列知識和其它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的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下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因此,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對該知識點要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復習時可以引導學生填寫概念圖(如圖1所示),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與提煉知識的能力,真正理解“光合作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首先,教師展示一個簡單、規范的概念圖范例,讓學生了解繪制概念圖的一般規律,再根據光合作用的知識點,提供概念圖框架圖,要求學生填寫出不同連接詞。最后,在作業環節上,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概念,讓學生自行制作概念圖。通過批改、講評制作不規范的概念圖,可使概念進一步得到內化與遷移。

      2. 繪制示意圖,提高歸納表達能力

      《考試說明》中生物高考對“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 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對教材中“光合作用過程圖解”的示意圖進行講解,學生一般不難接受,但是要學生準確地表達,往往不容易。因此,在復習中要求學生畫出光合作用過程的示意圖,要求說明光合作用的階段、場所、ATP來源及去路、綠色植物體內物質轉化過程等。要求學生明確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階段,其場所分別為類囊體的薄膜和葉綠體基質;ATP來源只在光反應階段產生,去路是專用于暗反應的C3還原;H的轉移途徑:CO2 (C3) (CH2O);C的轉移途徑: H2O [H] (CH2O)。在繪制圖2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知識點轉化為對圖形的描述,再轉化為文字內容的完整表述,促進學生對光合作用過程全面、正確地理解。還應注意要在課堂上完成該圖的繪制,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并讓學生代表在課堂上直接展示成果,適時地點撥。

      3. 比較示意圖,準確掌握概念內涵

      對一些相近的生物體結構或概念,采用比較教學,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使抽象、微觀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具有直觀性,即對比直觀,使得學生迅速、直接、清楚地掌握結構和概念的實質。如復習C3 植物和C4植物的葉片結構上區別以及C4植物的光合作用特點知識時,先讓學生回顧教材圖2-3和圖2-4 ,并使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模式圖(如圖3),指導學生對二者解剖特征進行觀察和比較,同時將對比的結果記錄于表1中。

      教師進一步說明,C4植物的維管束鞘細胞含有沒有基粒的葉綠體,這種葉綠體不僅數量多,而且體積大。C4植物葉片內的維管束鞘細胞和葉肉細胞組成“花環型”的結構,這種結構是C4植物所特有的,C3植物不具備這種結構。C3植物和C4植物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固定CO2的途徑與二者的結構有密切關系,為學生進一步掌握植物的C4途徑打下基礎。

      此外,教師還可預先準備放有小麥(C3植物)和玉米(C4植物)葉片的永久橫切片的顯微鏡放置在教室或者實驗室,課間提供給學生進行實物觀察,加深印象。

      4.分析坐標圖,培養信息獲取和綜合分析能力

      坐標圖借助數學方法分析生命現象,從而揭示生物體結構、生理等方面的本質特性。它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強烈的系統性與高度的概括性,有利于檢測與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高中生物學課程十分強調學生綜合分析與運用數學坐標圖的能力。

      坐標圖中的曲線是符合一定條件的點的集合。復習時,首先要認真地識別圖中縱橫坐標的含義,認識“橫坐標”(自變量)對“縱坐標”(因變量)的影響結果,找出二者的聯系;其二,明確曲線的起點、轉折點、終點、交點等特殊點的生物學含義,這些都是解題的關鍵。如圖4中A、B、C、D代表四個特殊點。A點光照強度為0,該點表示此時植物細胞的呼吸強度;B點為光的補償點,代表植物細胞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此時表觀光合速率等于0;D點代表飽和點,指植物細胞達到最大的光合速率時,所需的最低的光照強度;C點體現了橫坐標所表示的因素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CD段說明了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在因素既有橫坐標所表示的因素,又有非橫坐標表示的因素,即“光照強度、CO2濃度”二者都有;“D”點之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外在限制因素”不再有橫坐標所表示的因素了,而是CO2濃度。

      復習時,教師利用教材中經典練習題的坐標圖,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描述各段曲線變化的原因。如讓學生描述一天中光合作用強度變化時,要求根據曲線的走向,觀察曲線上升、下降、平緩趨向以及出現轉折等階段,描述出各段曲線的變化趨勢及其含義。如圖5所示,在夏季晴朗的一天24小時中,某種綠色植物葉片CO2的吸收和釋放的情況如何? AB和HI段分別表示夜間0-6時和18-24時之間,植物在沒有光照情況下只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出CO2,代表植物呼吸作用的強度。BH段是植物在光照下,同時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其中BC和GH段表示光照強度較弱時,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植物細胞表面釋放出CO2; CG段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細胞從外界吸收CO2;DE 段CO2吸收量下降則是因為夏季中午溫度過高,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大,導致葉片表皮氣孔關閉,從而減少CO2 供應。

      二、教學反思

      1.學生參與意識明顯提高

      以生物圖為載體,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生提供生物學圖,把識圖教學與繪圖能力訓練相結合,創設良好的復習教學情境。在繪圖和填寫概念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優化教學環境,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提高解題綜合思維能力

      利用生物圖復習能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生物學知識分類、整理和歸納,建構知識網絡圖,既有利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提高學生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的能力以及在新情境中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條件隱蔽、靈活多變且區分度較高習題)的能力。

      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第4篇

      一、利用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節中首先通過幾個經典實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學時,我重點介紹了科學家的實驗設計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紹1864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光合作用的實驗時,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讓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部分同學能意識到是起對照作用。讓學生思考以后,在強調設計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和對照原則。這樣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實驗設計,可以使實驗更有說服力,也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然后進一步從實驗結果分析,用碘處理葉片,曝光一半呈深藍色,遮光的一半沒有顏色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大部分同學只能想到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淀粉。而忽略另外一個結論,即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推理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實驗啟發誘導學生明確科學探究的過程即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而且還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從科學的角度看生物學教學的實驗,可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科學實驗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其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離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生物學正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生物學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生物學實驗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也是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實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極好時機。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毛細吸管劃濾液細線不是太粗就是不齊,要不就是把紙劃破,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后來學生自己想辦法,不用毛細吸管,而是把濾紙在鉛筆線處折疊,直接在濾液上劃。這樣的濾液細線不僅細齊,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濾紙上析出的色素帶明顯,學生不僅了解了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含量,鞏固強化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

      三、利用同位素標記法,了解學科間的滲透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研究的深入,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教學中客觀地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全面學習的熱情,提高思維能力,而且能促進知識的發散。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化學的發展關系密切。也正是利用物理和化學知識,才使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關于產物之一的O2究竟來自反應物中的H2O還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學方法――同位素標記法來解決的。再如,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是利用化學方法――紙層析法來達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學中還可以運用哲學原理來解釋問題。哲學似乎與生物學毫不相干,事實上量變與質變、運動與靜止、內因與外因、對立與統一辯證的觀點在生物學中隨處可見。例如,介紹光合作用過程時,我講道雖然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個同化過程,但是其中也伴隨著物質和能量釋放即異化作用。如暗反應中ATPADP+Pi+能量,我從對立統一規律這一角度介紹說: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正是在物質的合成與分解這對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不斷完成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實現自我更新的。

      這樣處理教材的目的是通過教材具體的事例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及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光合作用本質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W中進行美育,能使學生在獲得生物知識中發現美、感受美和表達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參透美育:認識細胞,觸及綠色之美;分裂增殖,演繹生命之美;光合作用,展現力量之美。

      關鍵詞:美育滲透;生物課堂;生物知識;觸及;演繹;展現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33-01

      高中生物的研究觸及宏觀生命和微觀生命,教師要在學生熟悉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的基礎上,將生命表象與理論相融合,讓學生了解生命形成過程、外向之美和生命力量之源。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1(分子與細胞)為參考,以植物細胞為例,對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方法進行研究。

      一、認識細胞,觸及綠色之美

      地球生命千姿百態,每個生命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組成個體的,是各種器官、組織、細胞。在顯微鏡的幫助下,人們了解到細胞才是生命體最微觀的本質,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大大小小的生命活動,都是細胞的活動。有些細胞帶有某些特殊“介質”,讓它本身呈現不同的色彩,比如人們經常接觸的綠色植物。

      生物學習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實驗模擬和觀察。教師可指導學生將某個蘚類植物的葉細胞切片,置于顯微鏡下,就能清楚地觀察到細胞的各個部分及了解其功能。細胞核是系統的控制中心,如同人體大腦控制機體一樣,線粒體有氧呼吸為細胞提供能量和動力,內質網合成和加工蛋白質以及脂肪,高爾基復合體加工蛋白質,核糖體也加工蛋白質,液泡控制細胞內壓,細胞壁為整個細胞活動提供安全的保護屏障。那么,為什么植物細胞呈現綠色?是因為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存在大量的葉綠體,在高倍顯微鏡下,能觀察到葉綠體散布在細胞質中。葉綠體含有幾種色素,但含量最多的是葉綠素,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將綠色反射,因此便有了綠色的靈動和美麗。

      知識拓展:植物莖葉顯示綠色,是因為反射了綠色;紅花顯示紅色,是因為液泡中的花青素(一種水溶性色素)吸收了除紅色外的太陽光。但很多顏色的反映,絕大多數是基于太陽光照和能量。

      二、分裂增殖,演繹生命之美

      細胞是一個獨立的形態,獨立的個體。動物、植物、真菌、蕨類等生物,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在這個周期過程中,細胞以自己獨有的形態伴隨生物體的變化。生命機體形成了無數小細胞,由于細胞本身高速工作,使得細胞間物質高速傳輸,這樣就完成了個體對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廢物的排放,以及對這兩類物質的傳送。細胞分裂分為三種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形成新的細胞本身,減數分裂的最終結果是形成新的個體。下面以有絲分裂為例,講述細胞的形成過程。第一階段,細胞是一個獨立的細胞個體,每條染色體已經完成了自身的復制,形成姐妹染色體,由共同的著絲點連接,核仁解體核膜消失;第二階段,姐妹染色于赤道板,為細胞的分裂做準備;第三階段,所有的著絲點從中間斷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在紡錘體的牽引下移向兩級;第四階段,紡錘體消失,出現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體包圍起來形成兩個新的細胞核。一個細胞變成兩個細胞,完成細胞自身生長的過程。兩個細胞DNA完全相同,保持了細胞遺傳屬性的穩定性。

      課程拓展:不管是有絲分裂還是減數分裂,細胞的屬性并不一定能夠達到完全穩定。比如癌細胞的形成和21三體綜合征,都是由于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基因受到干擾導致突變或者染色體分裂異常所致。遺傳病的主因是病態基因的傳承,說到底,生命的表象和生命體征的活動,都是基因控制細胞運動的過程。

      三、光合作用,展現力量之美

      植物和氣體的交互作用方式有兩種,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單純的氣體交互方式,二者相反。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光合作用,是萬物生長的源頭。光合作用,就是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借助相關酶等輔助工具,將其轉換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參加光合作用的外界物質是光、水和二氧化碳,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和有機物。光合作用包括兩個反應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光反應階段,植物吸收光能、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能量和氧氣,該能量是暗反應順利完成的前提。暗反應消耗能量,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機物,為光反應提供合成能量的物質,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植物的光合作用。上述反應寫成化學方程式是:CO2+H2O(CH2O)+O2。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為動物提供了食物,維系著地球上個體生命的延續。現代社會提倡綠色生態,積極宣傳綠色食品,說到底,人類本身需要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獲得食物,獲得更多的能量,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生命狀態和體能。

      四、結束語

      在高中生物課堂中進行美育,讓學生在獲得生物知識中,發現美、感受美和表達美,師生都可以享受到愉悅、和諧的美的體驗。文章闡述了細胞的組成、形態,細胞的分化以及最基本的能量體系,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本質,從而激發他們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懷。高中生物教學要將實驗與課本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借助各種輔助工具,讓生物課堂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黃玲.高中生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2(36).

      相關期刊更多

      大豆科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黑龍江農業科學院

      中國中藥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云南省教育廳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91在线|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无码久久电影网站|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91大神亚洲影视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av|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JLZZJLZZ亚洲乱熟无码|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亚洲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