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講究方法,注重實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老師講課要注重方法的實用性,使學生盡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類比法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可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概念、規律和方法。不少學生對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確(如場強、電容、電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數學形式,忽視了物理意義。怎么辦呢?我想絕大部分學生對初中物理中的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比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義的,我們就以此為例,進行類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學具有較強的規律性、邏輯性。有些公式學生容易混淆,造成記憶錯誤,如氣體的三個實驗定律,死記太傷腦筋,可以借助規律記憶法,讓學生學會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推出三個實驗定律的方法,學會了推導的方法就擺脫了煩鎖的記憶。電磁學中不少學生左、右手定則分不清,記不牢,我便想出個“詣字法”,比如用“佑發拉底河”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發”通“發電”即為右手發電,這樣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學生記的還深刻。
二、 抓關鍵,抓本質
不少學生學習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重、難點的理解沒有抓住關鍵和本質。電磁學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
“磁通量變化”既是關鍵,又是本質,記住它并不難,但在運用時如何呢?例如,對“有閉合回路在磁場中運動,回路中有無感應電流產生?”這樣的問題,有的認為“有邊切割了磁力線”就有電流產生。有的認為有“磁通量”就有電流產生。然而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其原因是沒有抓住本質。又如,變壓器的電流與匝數成反比,這關系大多數學生記的牢、但在做有三組以上線圈的計算時,他們仍套用公式結果得出許多矛盾的結論,這就是對N1:N2=I2:I1公式成立的前提條件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這個關鍵的問題重視不夠造成的。通常對概念要抓關鍵的“字”,對規律、定理等抓“條件、結論”,這些是攻克重、難點的突破口。
三、認識要全面,分析要細致
對學生來說,由于總結、歸納能力差,對知識點認識不全、分析不細是影響學習的另一重要因素,這就需要老師平時注意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比如關于“電阻”的問題,盡管比較簡單,但歸納起來內容也很豐富:1、用電阻定律來計算電阻;2、用“伏安特性曲線”來表示電阻;3、串、并聯電路中任一電阻的變化對電路的總電阻、電流、路端電壓的影響;4、閉合回路內某一可變電阻值為多大時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這些有關電阻的問題都只有通過練習、總結才能熟練掌握。對重、難點的理解,不能局限在書本上,要把書吃透,把書中的話拓開,把抽象的東西用練習具體化,在練習過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體的練習中通過總結、歸納升華,從而做到對重難知識點的全面認識和細致分析。
四、 選題要有針對性
練習是增強對知識點理解、掌握的一種主要方法,做練習最關鍵的是講究選題的針對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知識目標:1.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理解密碼的簡并性。
能力目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翻譯的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基因的本質》后,已經對基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基因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欲望強烈。但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由于缺乏直觀經驗,有很多學生對密碼子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它指的到底是哪里的堿基,與氨基酸到底是什么對應關系,與反密碼子是什么關系等都是本節學習的難點。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學生的動手模擬這一過程,使這一內容直觀化,該節不僅內容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
四、課前準備
一個硬紙條上寫有多個堿基的mRNA,核糖體的輪廓,寫有反密碼子為AUC、CUU、CGA、ACA的tRNA紙片多個,寫有氨基酸的圓形紙片(甲硫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膠帶等。
五、教學設計
【導入突破】 __
我們已經知道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段,它經過轉錄生成mRNA,mRNA經過翻譯生成蛋白質。提出“如何將單鏈m RNA的堿基排列順序與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對應起來呢?”和“游離的氨基酸是怎樣運送到合成蛋白質的‘生產線’上的呢?”等問題引導,誘導學生積極應答,參與討論。
【密碼子的難點突破】
教師提問:氨基酸有20種,mRNA有四種核苷酸,四種堿基A、G、C和U是如何決定20種氨基酸的呢?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如果1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就只能決定4種,即不可以
如果2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就只能決定16種,即______ 不可以
如果3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就可決定64種,即 __ ____完全可以
由此得出密碼子概念:mRNA上每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每3個這樣的堿基稱做一個密碼子。
教師歸納:64個密碼子,2個起始密碼,其中3個終止密碼(UAG、UAA、UGA)不編碼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質的終止信號。61個編碼控制20種氨基酸合成,一種密碼子代表一種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只有一個密碼子,如色氨酸UGG,有的氨基酸不止一個密碼子。
【反密碼子的難點突破】
教師提問:是誰把細胞質中游離的氨基酸運到蛋白質的“裝配機器”――核糖體上的?
學生回答:是tRNA。
教師展示:課件顯示:tRNA的結構示意圖,強調反密碼子的位置、注意反密碼子的種類和讀取的方向(61種從攜帶氨基酸的那一端開始讀取),特別說明tRNA并不是只有三個堿基組成。
【翻譯過程的重點突破】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翻譯所需條件,即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場所是核糖體,攜帶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等基本知識。
教師提問:用手中的工具,我們嘗試著來合成一條肽鏈:甲硫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
多媒體提示:核糖體與mRNA結合,形成幾個位點(即幾個堿基的位置);
核糖體能沿著mRNA移動,每次移動幾個堿基的位置;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后形成什么化學鍵;
什么時候肽鏈合成開始,什么時候終止。
學生活動:
每組學生約4~6人,根據多媒體提示,閱讀教材,分工合作,討論并模擬翻譯過程。教師巡視并解決出現的問題。模擬過程結束后找學生概述翻譯的過程,總結翻譯的概念。
教師再設疑:若短時間需要合成大量相同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鏈,精密的細胞是如何保證的呢?引導學生看教材最后一圖,讓學生明白:一個mRNA可以相繼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
多媒體動畫展示整個翻譯的過程__
【教師總結】
比較復制、轉錄、翻譯的不同點,強調DNA模板鏈上堿基排列順序決定密碼子的排列順序,密碼子的排列順序決定氨基酸的排列順序,遺傳信息反映到蛋白質的結構上,所以不同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質結構功能是不同的。
【隨堂練習】
1.一個轉運RNA一端的三個堿基是CGA,這個RNA轉運的氨基酸是(______)
A.酪氨酸(UAC)______________ B.谷氨酸(GAG)______
C.精氨酸(CGA)______________ D.丙氨酸(GCU)
2.已知DNA的堿基對順序和對應的mRNA的堿基順序,請寫出多肽鏈的氨基酸順序(以鏈2為模板進行轉錄,可查教材P65密碼子表)。
DNA______ 鏈1:ATGATAGGGAAA……
_____________________ 鏈2:TACTATCCC TTT……
3.請根據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號碼所示物質或結構的名稱:① 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2)圖中③所攜帶的氨基酸是(查密碼子表)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重、難點;突破
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推動初中美術教學的效果,是一線教師一直探討的話題。
一、利用演示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演示教學就是美術教師通過作畫、制作等過程向學生展示,并進行講解的教學。故而,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演示教學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得到感性認知,從而深化所要學習的內容。初中美術這一門學科大部分的重、難點就是美術的技法,單單靠教師的語言進行講解,很難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而通過演示教學,能夠充分地促進學生理解內容。比如,《用明暗塑造立體》教學中,教師若只是通過語言進行教學,學生很難將“明暗變化規律和運用明暗變化規律塑造立體事物”這個知識掌握,而通過教師具體的作品演示,給予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學生就能夠有效地理解
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突破
伴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逐漸普及。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亦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為直觀、具體的知識,使之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如此,不但能夠有效地突破美術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電腦、網絡設計服裝搭配的游戲,讓學生在對服裝搭配的涂色游戲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不但能夠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進步,互補知識,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解決美術教學中的重、難點。故而,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能夠促使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任務,有效地突破美術教學中的重、難點。
總而言之,唯有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與研究,方能有效地突破美術教學中的重、難點,才能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重難點的確立
教學重難點一般包含兩種形態,即靜態教學重難點和動態教學重難點。靜態教學重難點主要是指教學參考書所規定的內容,側重于從學科知識體系角度來確定,突出重難點在本章節知識體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動態重難點主要是根據學生實際確定的教學內容,它因班而異,因人而異。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難點呢?對于常規教學而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吃透新課標,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與具體的教材內容整合起來,科學定位每節課的靜態重難點。
從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來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引起的:(1)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基礎或者相關知識經驗、基礎很薄弱;(2)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是錯誤的;(3)沒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靈活地進行思維視角的轉化(如從宏觀到微觀);(4)對于內容抽象、過程復雜、綜合性強的內容掌握不到位等。
??? 從哲學角度講,難與易因人而異,同時,受到時空等多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形成的重點、難點又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難與易不是固定不變的,因而又具有可轉化性的特點。為此,教師需經常更新重難點知識庫。
??? 二、重難點的有效突破
??? 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眾多,筆者在教學和參與“一課兩講”教研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和對比,歸納了幾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 1.精心設計板書,揭示邏輯關系,凸顯重難點
??? 面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多,授課時間短,學生課余時間少等實際情況,教師必須充分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在廣泛運用多媒體的今天,課堂板書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板書不僅有認知作用,能幫助他們把握教材重點,突破難點,還能以其直觀性,通過知識的再現促進其理解。
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板書,按照知識發生發展的軌跡,借助直線、箭頭等符號確定行進路線,排列知識要點,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勾勒知識的來龍去脈,準確揭示教材間的外顯和內隱邏輯聯系,巧妙推理。板書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顯示綱目之間的從屬、包容、并列、因果、遞進等關系;顯示教師科學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多層次、廣角度地把握知識信息。這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以《經濟生活》第十課板書為例(見下圖),學生通過看板書能明確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加深他們對教材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
2.補充相關知識,走出思維盲區,化解重難點
古語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對于一些結論性難點,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實材料,并以材料為依據進行分析,從而化解難點。在整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準確掌握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及時補充,巧設實例。尤其是在教學《經濟生活》與《哲學生活》時,這一點更顯重要。通過舉實例,以達到化未知為有知,增強教學的可操作性;化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化繁難為平易,增強教學的通俗性;化枯燥為生動,增強教學的生動性。
例如:在《經濟生活》中講解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關系時,我們一般形容它們就像“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除了補充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外,還補充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匯率政策以及經常聽到的熱錢、基尼系數等。
3.保證教學時間,提升思維能力,理解重難點
對于一些理論性強、較抽象的概念,為了使學生深入掌握,教師不要吝惜課堂時間,要化整為零,把大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與之相關的小知識點,化難為易,小坡度地層層遞進,給學生提升思維的機會和時間。
例如,在講解“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一難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景:
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思考1】這里的“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什么?【思考2】這里生產一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思考3】B與D各生產一匹布,哪個的價值量大?為什么?【思考4】有人說,既然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個別勞動時間對生產者來說,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認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誰能贏利?【思考6】縮短個別勞動時間的途徑是什么?通過這種梯度設問,有效地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學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難點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學情,適度調整教學進度,重點難點放慢速度,簡單的知識點可快速帶過,力求讓學生將知識內化;同時,可精心準備一些練習,在課堂進行限時訓練,及時反饋講評,以保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一、重難點的確立
教學重難點一般包含兩種形態,即靜態教學重難點和動態教學重難點。靜態教學重難點主要是指教學參考書所規定的內容,側重于從學科知識體系角度來確定,突出重難點在本章節知識體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動態重難點主要是根據學生實際確定的教學內容,它因班而異,因人而異。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難點呢?對于常規教學而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吃透新課標,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與具體的教材內容整合起來,科學定位每節課的靜態重難點。
從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來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引起的:(1)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基礎或者相關知識經驗、基礎很薄弱;(2)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是錯誤的;(3)沒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能靈活地進行思維視角的轉化(如從宏觀到微觀);(4)對于內容抽象、過程復雜、綜合性強的內容掌握不到位等等。
從哲學角度講,難與易因人而異,同時,受到時空等多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形成的重點、難點又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難與易不是固定不變的,因而又具有可轉化性的特點。為此,教師需經常更新重難點知識庫。
二、重難點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眾多,筆者在教學和參與“一課兩講”教研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和對比,歸納了幾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1.精心設計板書,揭示邏輯關系,凸顯重難點
面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多,授課時間短,學生課余時間少等實際情況,教師必須充分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在廣泛運用多媒體的今天,課堂板書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板書不僅有認知作用,能幫助他們把握教材重點,突破難點,還能以其直觀性,通過知識的再現促進其理解。
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板書,按照知識發生發展的軌跡,借助直線、箭頭等符號確定行進路線,排列知識要點,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勾勒知識的來龍去脈,準確揭示教材間的外顯和內隱邏輯聯系,巧妙推理。板書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顯示綱目之間的從屬、包容、并列、因果、遞進等關系;顯示教師科學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多層次、廣角度地把握知識信息。這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以《經濟生活》第十課板書為例(見上圖),學生通過看板書能明確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加深他們對教材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
2.補充相關知識,走出思維盲區,化解重難點
古語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對于一些結論性難點,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實材料,并以材料為依據進行分析,從而化解難點。 在整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準確掌握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及時補充,巧設實例。尤其是在教學《經濟生活》與《哲學生活》時,這一點更顯重要。通過舉實例,以達到化未知為有知,增強教學的可操作性;化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化繁難為平易,增強教學的通俗性;化枯燥為生動,增強教學的生動性。
例如:在《經濟生活》中講解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關系時,我們一般形容它們就像“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除了補充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外,還補充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匯率政策以及經常聽到的熱錢、基尼系數等。
3.保證教學時間,提升思維能力,理解重難點
對于一些理論性強、較抽象的概念,為了使學生深入掌握,教師不要吝惜課堂時間,要化整為零,把大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與之相關的小知識點,化難為易,小坡度地層層遞進,給學生提升思維的機會和時間。
例如,在講解“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一難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景:
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思考1】這里的“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什么?【思考2】這里生產一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思考3】B與D各生產一匹布,哪個的價值量大?為什么?【思考4】有人說,既然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個別勞動時間對生產者來說,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認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誰能贏利?【思考6】縮短個別勞動時間的途徑是什么?通過這種梯度設問,有效地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學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難點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學情,適度調整教學進度,重點難點放慢速度,簡單的知識點可快速帶過,力求讓學生將知識內化;同時,可精心準備一些練習,在課堂進行限時訓練,及時反饋講評,以保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4.大膽整合知識,調整呈現方式,理順重難點
專家在編寫教材時,考慮更多的是知識體系的嚴謹、完整,他們并沒有太多思考學生的實際情況。故此,在教學過程中,一線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風格,大膽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整合教學內容。
例如,在《經濟生活》中,價值量、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之間的關系既是難點,又是重點,怎樣才能實現有效突破?筆者通過參與“一課兩講”的教研活動,更加印證了調整教學順序,研究知識呈現方式的必要性。
兩位教師在對這一難點進行突破時,盡管所選擇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現的順序不同(一個是推理式呈現知識,另一位是結論式呈現知識),授課的結果――學生掌握的情況相差較大。其中授課效率高的一位教師的知識呈現方式還是值得借鑒的。通過情景設計,推導出“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結論,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第二個情景:
第一步:介紹價值總量的概念:價值總量就是某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的總和,價值總量=商品的數量×單位商品價值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思考,填寫表格空缺部分,并讓學生根據圖表的數據推導出五種關系:
結論一: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反比。
結論二:社會老動生產率和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
結論三: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總量無關。
結論四:個別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
結論五:個別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
筆者在課后與師生交流,得到一個共識:這種推理式呈現比起結論式呈現方式,更能滿足學生探索新知識的需要,同時也更容易使學生掌握知識。
5.構建知識體系,培養思維習慣,把握重難點
思想政治課屬于邏輯性強的學科,可以分為隱形的生活邏輯和顯性的理論體系。同時必須看到:教學難點是動態的,這就意味著學生如果對上一節課的難點沒有理解,就可能阻礙他下一節課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把課與課的知識脈絡構建起來,形成知識體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為了“不教”。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面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和眾多的知識內容,快速內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演繹法等,盡快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使之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系統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在每一單元將要結束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課本,在熟悉課本的前提下,參考板書,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采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知識的重點、難點。為了防止遺漏知識,通過采用小組成員之間交換檢查的方式,查漏補缺。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經過這樣認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識體系的重難點,又有利于深化對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從而達到層層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