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理論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經濟學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主要關注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現有研究忽視了對社會資本問題在經濟學研究中興起背景的考察,缺乏對相關文獻系統和深入的梳理。
關鍵詞 社會資本 經濟發展 經濟學
雖然理論界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和類型尚未形成共識,但是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了理論界的認可:在宏觀層面,較高的社會資本存量對促進宏觀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并有助于解決集體行動問題和提高貧困地區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在微觀層面,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投資和收益存在相關聯系,此外可以通過降低信貸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促進金融的發展。同時,社會資本也存在定義模糊和難以測度的理論困境,其非均衡分布還可能造成資源壟斷和市場分割,而缺乏普遍性的信任還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一、對經濟增長解釋的完善
經濟學對于“資本”的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對于經濟增長的解釋同樣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古典經濟學將有形的物質資本當作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強調資本積累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使得經濟增長理論進一步完善。人們開始認識到,以教育、培訓、健康、遷徙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束縛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的政策上,即為什么不同國家積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速度不同。經濟學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技術知識和組織知識的巨大進步還需要依賴有利于資本積累和市場交易的制度。
二、社會資本與貧困問題
除了關注社會資本對宏觀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多學者還將研究焦點集中到貧困問題上。現有文獻關于社會資本在解決貧困問題中作用的論述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家庭層面和社區(組織)層面。家庭層面的社會資本主要表現為家庭的社會網絡,家庭通過它擁有的社會網絡來獲取資源,從而影響就業、家庭福利和貧困的改善。
社會資本在解決貧困問題上的作用受到了學者的關注,構建貧困者的社會資本網絡、增加貧困者的社會資本存量已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反貧困治理的目標。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社會資本提供了一種組織信息共享、合作以及集體決策的非正式制度框架,對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和緩解貧困起著明顯的作用。
三、社會資本的理論困境和非均衡分布
社會資本作為一個分析概念和理論模型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而且在理論建構和經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理論發展的困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Arrow 就建議放棄社會資本這個概念,他認為社會資本理論的三個重要概念:信任、規則和網絡都不是新東西,博弈論中的“聲譽理論”早已涉及,在他看來,社會資本概念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測度性和定義的模糊性。此外,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olow 也認為,討論社會資本與經濟運作的關系是難解、復雜的,“社會資本”概念完全可以代之以“行為模式”一詞。在肯定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時,也有學者注意到了社會資本的非均衡分布問題。國外學者首次提出了“消極的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將社會資本的消極因素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圈內信任導致的封閉性和排他性;第二是對團體內個人成員形成限制;第三就是社會資本具有負外部性,黑手黨家族、集團和青少年犯罪集團就是例證。正因為社會資本的非均衡分布,很多學者認為它可能為腐敗、裙帶關系和尋租行為提供基礎,而在經濟領域還可能造成資源的壟斷和市場的分割。
四、結語
社會資本理論將社會網絡、共同規范和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進一步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思路,為解釋經濟發展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經濟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很多研究具有開創性的理論意義。作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社會資本理論的學術價值正日益凸顯,然而在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中,相關基本理論問題值得加以關注。
首先,要明確社會資本的不同表現層次。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存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微觀層面主要指個體通過社會網絡所調動的資源,中觀層面主要指社會資本特定網絡和組織的結構及其特征,宏觀層面則涉及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等的影響。現有研究對于社會資本的概念界定存在爭議,很大程度是因為忽視了社會資本的這種多層次性特征。
其次,在同一分析層面上,要深化對社會資本測度的研究。雖然社會資本被確信對于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理論的說服力有待實證研究的支持。社會資本的測度問題一直是研究中的難點,這需要進一步提煉整合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并建立相關指標體系,通過實證研究揭示社會資本影響經濟政治發展的內在機制。
從研究的現實立足點看,社會資本理論在中國問題的研究中富有價值。中國傳統社會向來強調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強大的家族制度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正是構成中國傳統社會資本的要素之一。這種微觀和中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團體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在短期內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成本;然而從長遠看,它強化了團體的排他性,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消極作用。
因此,中國社會當前亟需構建的是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如社會信用體系的保障、公民參與網絡的建立和公民社會的發展等。在社會資本的培育中,既要立足基于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念,同時還必須高度重視法律、正式規則和組織結構的制度功效,政府在社會資本的投資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煤炭開采后形成的煤礦廢棄地對生態環境的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也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所以,對煤礦廢棄地的再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必須要重視的。文章對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的理念、理論基礎和設計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設計策略
1緒論
在我國有一些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長時間以來進行過度開采,而且采礦管理松懈,不僅會破壞土地資源,而且還會破壞地區生態平衡。過度開采煤炭資源,會形成大量的煤礦廢棄地,煤礦廢棄地內的植被會退化,進而造成水土流失,會造成泥石流等各種災害。還有,一旦煤礦廢棄地塌陷,這些土地就幾乎報廢,會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所以,對煤礦廢棄地的再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必須要重視的。隨著景觀設計學等多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景觀工作者開始參與到煤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和景觀設計中,同時也帶來了利用煤礦廢棄地的新方法。在國外,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工作開始較早,對于不同情況的煤礦廢棄地,結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我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出現煤礦廢棄地改造項目,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2煤礦廢棄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稱被廢棄地,廢棄地從功能上講已經毫無價值,但是景觀設計者卻能從中獲得靈感。廢棄地主要有三類,包括礦業廢棄地、城市工業廢棄地和垃圾處理場地。煤礦廢棄地是由煤礦開采而形成的,是礦業廢棄地的一種。煤礦主要有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種開采模式,露天開采會在根本上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煤礦開采設備、洗煤場地、煤矸石等都會對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壞。地下開采形成的煤礦廢棄地對地表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很容易出現塌陷和地質災害。以自然規律為指導,通過人工方法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叫做生態恢復,生態恢復能夠重新創造、引導和加速自然演化過程。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就是將群落進行組裝,并且試驗生態系統的工作方式,也是對自然群落的再造過程。人類不能夠將被破壞的天然系統進行恢復,但是可以將基本的動植物放到被破壞的區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讓其自動實現生態恢復。生態恢復停止人為干擾破碎的生態系統,使其通過自身的調節能力和組織能力向有序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輔助手段,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態系統得到恢復。
3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
景觀體現了某一地區的人文、經濟社會以及自然條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綜合體。景觀具有系統性、符號性和時間性。景觀設計價值體現在:⑴使廢棄地重新具備了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⑵具有美學價值;⑶具有文化教育價值。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主要有:⑴恢復生態學理論,主要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復重建技術的科學,其目標是通過重建生態系統將其恢復到受到干擾前的自然狀況;⑵景觀生態學理論,通過運用地理學中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中的生態理論,對生態系統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進行觀察研究,達到保護和合理利用景觀的目的;⑶園林美學理論,注意將園林美學理論運用到煤礦廢棄地的景觀設計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⑷生態演替理論,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5)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理論,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進行景觀的創造,建成自然環境;(6)旅游發展規劃設計理論,主要是考慮到實際的經濟價值;(7)可持續發展理論,實現在經濟價值、社會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4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策略
4.1樹立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新價值觀
(1)樹立美學價值觀,把握歷史文化內涵,樹立新的自然美;(2)樹立生態價值觀,以恢復煤礦廢棄地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充分尊重場地的景觀特征,減少對場地的干擾,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體系;(3)樹立合理的經濟社會價值觀,煤礦廢棄地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態循環方面對煤礦廢棄地進行改造;(4)樹立礦業的歷史文化價值觀,重視并凝練煤礦廢棄地的歷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構建物。
4.2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原則
(1)廢棄地景觀的生態性原則,盡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遺留的建筑物,結合美學思想涉及景觀,順應場地情況,合理利用資源;(2)煤礦廢棄地景觀的歷史文脈原則,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礦廢棄地景觀要素整體性原則,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共同協調;(4)煤礦廢棄地景觀的藝術性原則,傳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體現景觀設計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元素
在進行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時,有以下幾個設計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澤地、積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觀,盡量種植當地樹種,而且還要注重近期和遠期的效果結合和植物群落的營造;(3)景觀小品,其具有獨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要進行改善
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善:(1)水環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凈化處理水源,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2)土壤環境改良,恢復煤礦廢棄地的土壤結構;(3)場地擋土墻設計,要進行合適的類型選擇;(4)植被修復,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總結
雖然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已經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后的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可以從園林思想、結合城鎮發展、搭建公眾平臺等方面進行。本文通過對煤礦廢棄地和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提出幾方面關于煤礦廢棄地景觀設計的策略,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參考作用。
【參考書目】
[1]王海燕,霍海鷹,張亞婷,等.煤礦廢棄地景觀更新設計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瀾,胡俊峰,等.煤礦廢棄地的生態景觀設計研究與應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景觀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礦山廢棄地生態恢復與景觀設計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為例[J].現代園藝,2016,(23):139-141.
[5]葛書紅,王向榮.煤礦廢棄地景觀再生規劃與設計策略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4):45-53.
關鍵詞:濕地公園、公園景觀設計、生態化、人性化
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
1.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
濕地公園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綠地公園,該區域是天然濕地,通過合理保護和規劃逐步形成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在保護和建立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的基礎上,同時還有對濕地公園生態教育和濕地公園旅游等功能。
1.2濕地公園景觀的內涵
濕地公園景觀是在對濕地進行恢復和保護建設的基礎上,滿足濕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濕地自然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挖掘區域濕地文化,設計出濕地公園適宜公眾游覽的景觀。
1.3濕地公園景觀的要素構成分析
1.3.1濕地水體景觀:主要由水域景觀、沿岸景觀及陸域景觀構成為主要構成元素。濕地公園內面積大的水體通過自然界物理反應可以形成小氣候,可出現云霧繚繞、潮漲潮落等現象,易形成獨特景觀可以使人親身感受自然、體驗自然景觀的奇妙。
1.3.2濕地生物景觀:濕地公園的生物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動物景觀。濕地植物景觀主要是由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組成的。濕地動物景觀主要是由濕地水鳥、濕地昆蟲和濕地魚類等組成的。濕地動物可以活動的景觀,可以為靜止的濕地公園景觀增添一絲生機。
1.3.3濕地文化景觀:濕地文化景觀為區域的文化特點的具體體現,體現出該區域的民俗風情,民俗習性等特色,展現在濕地環境中獨特場景、意境。該濕地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人類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跡、建筑、地域特色、硬質景觀等。
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2.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整體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整體性設計,城市濕地公園中的各種元素要統一,形成的有機整體,相互發展促進,設計要有內涵,再設計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濕地公園各個節點層次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魅力,如濕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動場地設計風格要相互統一,設計主題貫穿設計之中。濕地公園的整體性設計,使我們更加明確設計目標、設計特色,從而為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論基礎和設計實踐。
2.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原則
以人為本的原則,園中應提供人們親水性,設計出可以足夠觀賞和體驗的場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濕地水的魅力,濕地公園設計時應注重公共活動空間,利用濕地的植物設計遮蔽空間。美學原則,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實現自然與人互動性,濕地水體應注重動靜結合,植物配置應實現虛實結合,層次分明,達到色彩和材質的統一,使濕地公園富有節奏和韻律。
2.3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生態化設計,主要的是盡量保護場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開發設計時不受城市發展和影響為基礎,在考慮自然承載力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尋求城市和城市環境和諧共同生存的設計理念。我們要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更加系統的研究,從環境、地理、水文氣候、動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總結,在現有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新的獨特風格的景觀體系。
2.4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服務設施設計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是指根據游人游憩活動需要而設置的,游園的路線、景觀的建筑物、景觀小品等,濕地公園設計時必須滿足有人的賞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動態路線是為了滿足園內游覽路線的需要,劃分空間形態,采用遠近景結合的方式,園區內的雕塑小品設計可以更好體現濕地公園的文化內涵,豐富濕地的表現形式。
2.5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旅游保護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旅游保護設計,指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對人們的景觀旅游,從而來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在開發旅游必須對濕地公園進行保護性設計,保護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保護濕地公園在城市宣傳濕地保護知識,是人們了解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旅游的發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濕地公園更好的發展。
3、小結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設計作為城市公園景觀的組成部分,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可以增強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濕地公園可以形成一個新型的城市公園發展旅游格局。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涉及了很多學術方面的行業研究,該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詳細的介紹濕地公園景觀的概念和構成要素,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提供了很有利設計基礎,為今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濕地的保護恢復與濕地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成熟、不斷發展,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也將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淑玲.湖北濕地公園的建設.科技資訊,2006,(30):162~163.
[2]王凌,羅述金.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中國園林,2004,20(1):39~41.
[3]王凌.羅述金.城市濕造景觀的生態設計[J].中林,2004(1):39-41.
[4]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摘要: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主要研究人類聚居環境中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通過生態學理論基礎和原則的闡述,對生態理念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進行梳理整合,力求達到使人居環境在兼具審美價值、使用功能的同時,真正實現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人為本,保證人居環境的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本文主要針對在生態理念支持下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
關鍵詞: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園林景觀規劃
1當前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問題
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西蒙茲曾說過,“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人與生物圈計劃”開始,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過,力求實現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永續的發展目標。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是較為新興的行業,其產生背景是在古老傳統的造園學和西方現代景觀專業的沖擊下形成的,特點是起步晚而發展迅速。由于技術、經驗、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許多城市戶外空間的休閑廣場,園林景觀成為藝術品擺設;草坪多半不允許進入;樹蔭少、座椅少的現象屢見不鮮;交通圍合成的廣場其可達性幾乎為零等問題,這些都讓戶外空間環境失去了親切感和舒適感。此外,還有些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時,過于沉迷各種意向圖片,將自己或別人已有的設計成果重組成為新的設計成果,這些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和本土生態環境、地方文脈缺乏聯系,同時也背離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
2.1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于希臘文“Oikos”,原意為房子、住所、家務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為生物生存環境科學。生態學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環境的生態結構、相互作用關系,是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指以整個園林景觀規劃為對象,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方法,所營造的園林綠地系統。主要研究景觀規劃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觀地域審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護環境資源等內容。
2.2生態園林景觀規劃基本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自然優先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關鍵。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生物的多樣性等要素構成園林景觀的寶貴資源,要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目的,必須樹立可持續性設計的價值觀。(2)地方性原則。通過對基地以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實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尊重并強化當地自然景觀特征和生態功能特征。不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與創造,而且從更高層次提出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2.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構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決定了某個區域的自然、經濟、文化屬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規劃設計訴求。高山、平原、溝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達出環境特征,也體現其美學價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優勢,因地制宜,并通過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規劃出最適宜的空間結構。(2)氣候。通過設計的選址和場地的規劃設計,來創造適宜的氣候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對氣候的營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幾點原則:提供直接的庇護構筑物以抵抗太陽輻射、降雨、颶風、寒冷;在區域內引入水體,通過水分蒸發形成制冷的微氣候效果;植被具有氣候調節的用途,如林蔭樹和吸收熱量的植被。盡量保護現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運用。(3)水體。自然水體不僅給人各種感官的享受,同時也往往是區域內景觀設計的精華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親水性”使得濱水空間成為極具人氣的景觀。因此,應加強關注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如河流水體堤岸的生態功能設計,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維系好水體與陸地之間的物種連續性;盡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導地表面徑流;利用生態方法設計濕地凈水系統,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等。力求達到水環境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審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出發,強調植物要素,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通過加強園林生態系統的綠色基質,充分考慮植物系統的豐富多樣化,可形成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穩性、獨特性和維持投入低成本的特點。同時,植物要素多樣性也是生物多樣性得以保持和延續的基礎。
3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構想
3.1尊重自然,協調物種關系
從尊重自然演化過程的角度進行設計實踐,是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如對區域地形地貌格局的連續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復原;發揮水體沿岸帶的過濾、攔截的作用,并種植對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來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強調鄉土樹種和植被的合理運用,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
3.2以人為本,關注人文生態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家Eckbo認為:“人”作為園林景觀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觀規劃設計都應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生態規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方面,面對自然生態的外部世界,運用生態手段,來滿足人在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態系統,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層面。各種社會文化要素間是相互作用、不斷流變的動態復合系統。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人文生態能有效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打造區域文化內涵,提高經濟效益、凸顯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術支持,科學造景
運用新技術,循環使用能源,努力做到節能環保。綜合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簡稱“3S”技術,運用前景廣闊。通過客觀數據的量化和比對分析,能為傳統的規劃方法提供更科學的依據。通過技術手段,把人類生存環境真正變成一種開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間。
4結語
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人類聚居環境,要求我們從生態、永續的角度出發,以滿足人類生活、經濟發展、環境健康、資源可循環為目標,將生態園林景觀規劃的設計理念為人類創造出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金長明,基于園林景觀設計在生態規劃理念下的相關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8(5).
[2] 黃莉群.生態園林[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3] 魏興琥.景觀規劃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態景觀設計要素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7).
[5] 約翰?O?西蒙茲.景觀規劃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Z].2000.
關鍵詞: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理念;探索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在當前條件下 ,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還處于過渡期并不成熟。還缺少完全適用于它的反映生態學原理的生態設計的理論,把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匯集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并在每一個環節中給予充分考慮。我們需要更新理念、完善扎實的理論基礎 ,以及要有明確的原則與標準 ,這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以及不斷的創新實踐。
一、我國園林生態設計理念表現形式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生態設計開始應用到我國的諸多行業,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最先提出生態園林的上海市為主要代表,這意味著我國的城市園林建設已邁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園林設計中設計師應用的生態設計理念具有明顯的綜合性
和交叉性,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現歸納我國園林生態設計理念表現形式:
1.1 反規劃設計
“反規劃” 途徑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人地關系嚴重惡化、現行規劃方法論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提出的。“反規劃”一詞最早出現在《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由俞孔堅和李迪華在2002年提出。臺州生態基礎設施規劃是一項從區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規劃設計案例,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運用“反規劃”途徑,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統的安全和健康;應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滿足生態防洪、生物保護、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游憩等綜合功能需要。
1.2 節約型設計
在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加劇的今天,各國都在研究節能環保技術以緩解資源短缺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2006年,我國提出了節約型園林綠化,它被譽為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理念創新的里程碑。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其規劃設計中應用了節約型生態設計理念,借助雨洪回收利用系統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和灌溉水都使用了再生水,三年來新增中水灌溉面積達到600公頃,為以往北京市使用中水灌溉綠地面積的2.3倍。
1.3 保護型設計
麥克哈格在其1969年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闡述了景觀設計同環境后果的內在聯系,并提出在景觀設計中應用計算機輔助疊圖的科學設計方法。以后保護性設計沿著合理利用土地和分析環境問題兩個方向發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溫克和格雷戈在其位于丹佛的辦公樓花園內設計了將雨水收集、存儲、凈化后用于綠化灌溉的整套雨水處理系統。2006年俞孔堅設計的秦皇島湯河公園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營造了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游憩地和生態綠廊。
1.4 鄉土化設計
鄉土化設計興起于美國南北戰爭后的中西部。19世紀末以詹遜為代表的中西部景觀設計師們提出“設計不是重復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是要適合當地環境、氣候、土壤、勞動力狀況及其他條件。”他們提倡應用鄉土植物體現地方景觀特色,因為成本低并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得以延續。哈普林于1962年設計的舊金山海濱牧場時,他先用兩年的時間調查基地的自然情況,并繪制了該地的生態記譜圖,把陽光、風、雨、動物、植物、地貌等自然因素納入景觀設計考慮,最終形成簇狀排列的住宅,自然與建筑空間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情況下,留出更多的空間,不僅保護了原有的自然地貌,而且使新的設計成為當地長期自然變化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俞孔堅于2004年規劃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景觀中應用了大量水稻和莊稼,并通過舊材料的再利用,試圖對莊稼、野草和校園做一個重新認識。
1.5 恢復性設計
恢復性設計的出現是由于一些環境藝術家參與到景觀設計之中,他們提倡對環境的關懷。史密森于1970年在因石油鉆探而遭污染的大鹽湖水面營造了一個超尺度的“螺旋形防波堤”。他借助水流攔截來回收油污,并依此來提醒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陳貌仁和美國農業部專家查尼于1990年合作,進行了名為“再生之地”的實驗。他們在進行了簡單的藝術設計的區域內栽植了可以吸收土壤中有毒重金屬的特定植物,想以此引起人們對污染問題的關注并了解科學的解決方法;2003年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浙江黃巖永寧公園,其用最經濟的途徑,使其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二、我國園林生態設計存在的問題
我國園林生態設計良蕎不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 景觀設計師對生態設計理解的偏差,致使盲目或片面的追求單純的生態效益或停留在表面等。
2.2 生態技術的匱乏。
2.3生態設計往往僅停留在設計理念當中,建成后的園林中幾乎感受不到。
2.4 缺乏生態危機的緊迫感。
2.5開發商和決策者的干預。
三、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3.1 遵守自然條件原則
在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對各種氣象要素進行考慮 ,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設計。在園林設計當中還要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設施給予必要的尊重 ,必要時還要對原有的自然地形特點和廢棄設施進行利用 ,重造新的園林景觀 ,這樣的園林景觀設計既能保留原有基地的歷史文化 ,又能滿足了人們新的需求。在建設園林城市中 ,需要保持場地的自然風情與原始面貌 ,是建設園林城市的前提與基礎。
3.2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人文關懷
作為其最根本的設計目的:是在設計中要始終體現社會化、人性化的要求 ,還要千方百計滿足人們活動、交流、休憩等需求。設計者為了實現其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功能 ,在設計時必須遵循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人們的行為的規律。
3.3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
成功的園林景觀設計,通常離不開地域文化這一根基。一個好的生態設計,以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為主導,首先要充分考慮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當地的材料植物和建材要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可以使景觀設計獲得少費人工并同時得到公眾的認同的效果。
四、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研究途徑與方法
4.1 以景觀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以景觀分類原則作為指導,并參照相關標準,將基地周圍的城市用地進行細劃分,通常劃分為綠化用地、休閑用地、居住區用地、教育用地、市政用地、商業用地、還有水域、特殊用地、以及道路用地等幾種類型。通過對基地周邊的環境分析、風向分析、以及景觀視線分析,將基地劃分為四種不同功能區:生態防護區、生態保育區,還有生態休閑區、觀光娛樂休閑區。從而來具體確定功能區內存在的斑塊、廊道的位置和形狀。
4.2 以植物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考慮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對苗木樹種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把生態效益高的作為首選,并對各類植物栽種的比例進行合理安排。從空間、時間、還有視覺、意境等多角度,思考對植物景觀如何合理布置。園林景觀最主要的作用是體現在其觀賞性,還要創造出美感和幸福感,還體現為人們提供休息、活動、交流的文化生活的環境;其次還要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下,來調節小氣候、對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和物質進行有利吸收、還可增加富氧含量、改善周圍環境;通過種植植物,可以起到防風防塵、衰減噪音的作用。最后園林景觀設計要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要具備合理的時間、空間還有營養結構,并且跟周圍環境融合為一體組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五、總結
未來的園林應該是集“功能—文化—藝術—科技—生態”為一體,而生態設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贏,就必須立足當下,結合本土文化,借助現代科技,并為當下人的生活服務,才能使中國園林在世界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