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行政中心景觀、規劃設計、“形式與功能兼顧”、“本土景觀”、“生態”、“景觀藝術”
贛州市行政中心北區占地36009,位于贛州市章江新區中心地區,東臨大道,北靠贊賢路,是市級行政辦公中心,因此在景觀設計中,首先考慮行政中心平面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其次從設計理念到設計原則,從環境協調到細部設計,都應該充分體現景觀區域特色原則及景觀生態原則。
一、場地分析
做景觀規劃設計之前,認真仔細分析周邊環境及目標的規劃功能要求是非常必要和關鍵的:
1、市政中心北區作為行政辦公中心,其辦公停車的功能要求很突出,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是不可缺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景觀的要求,停車場設計成生態停車場,采用透水型的植草磚,以及停車位之間種植大樹。
2、東北角的辦公大樓是開放式的,且臨兩條城市道路交匯點,決定了東北角的綠地景觀同時也是城市景觀節點,景觀應具有標志性特征,同時也應是城市景觀亮點。所以我們設計了精致的噴水池以及鏤空風水球等。
3、東邊及北邊臨道路側綠化景觀應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并同街道景觀風格相統一。
4、市政中心北區出入口正對南區的中心大樓,決定了主道路的位置以及景觀主軸線。主道路兩側種植大規格的行道樹引導視線。
5、西側綠地位于辦公樓西側,作為后花園景觀設計。因考慮辦公區嚴肅氛圍的要求,需設計成不進人綠地,因此其植物景觀需考慮整體統一、綠色生態以及植物群落色彩等合理搭配,季相變化等。
二、設計理念
在仔細分析場地現狀之后,我們提出了以下方案設計理念:
(1)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組合
贛州市行政中心北區作為一個行政中心,其布局主要作用是要發揮行政辦公的功能。其景觀在滿足行車通行、辦公車輛停放的功能之外,力求美化辦公環境,同時為辦公人員及群眾提供一個安靜、優美的生態景觀辦公場所,在這個前提下還應該具有明顯的生態觀賞效果。因此,設計方案在形式上必須首先服從于這一基本功能,再進行設計形式的探索和創新。
(2)場所與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
行政中心景觀,體現城市區域特色文化是對設計方案是否具備濃厚底蘊的重要考驗。在城市小區綠化不斷增加的今天,喬木、灌木、綠地、小品等都是共性的特征,同時應突出體現行政中心景觀特色。贛州市行政中心北區綠地總面積為19644,綠地率為54.6%,園林景觀大有可為。行政中心鄰兩條城市主干道,其景觀設計作為城市景觀節點的設計尤顯重要。本土的贛南風水文化在景觀設計中也應有所反映和體現。
(3)生態與景觀的合理定位
方案設計之初,業主就要求綠化多種大樹,體現生態景觀,體現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目前在生態效應與景觀效應的偏向上,我們也更偏重生態;景觀草坪對局部環境的改善效果遠低于成片樹林。為此,我們在景觀方案時盡量減少草坪及硬地的比例,停車場也盡可能地種植大樹,遮蔭與生態的效果并重,注重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態效益,并努力實現生態效益與最大效應的統一。
(4)景觀藝術的合理體現
行政中心19644的綠化需強化景觀藝術的體現,要能通過較小的空間折射出贛州城市發展的活力與文化底蘊,做到以小見大。大到功能分區,小到道路、噴水池的設計,都應該別具匠心,體現出本土景觀與文化特色。
三、行政中心北區景觀設計:
綠化景觀設計
行政中心北區兩棟29層辦公建筑,辦公部門及辦公人員眾多,最缺辦公車輛停入空間及生態綠化。故358個室外停車位均做成生態停車位,停車位中間種植大樹,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西側11275大面積綠地,堆土形成景觀高程點,以種植大規格樹木為主,搭配四季開花小喬。同時,小區內車行道周邊種植大樟樹為行道樹。小區東北角也是大道與贊賢路兩條城市主干道相交的城市節點,此處景觀設計有噴水池及大型鏤空石雕盤龍風水球,作為行政中心的景觀標志。噴水池往外輻射的鋪裝小廣場及綠地,分別種植了大桂花及大榕樹等,讓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濃濃的綠色意境。行政中心綠地均以常綠樹為主,兼種四季開花小喬,讓人感覺綠意的同時也能欣賞不同季節的繁花景觀。林下種植低矮灌木,上有綠喬覆蓋,下則視線暢通,從馬路及人行道上均可透視綠地景觀。
(二) 地形豎向設計
行政中心北區辦公大樓在東北側,而西側11275大面積綠地則是后花園也是重點景觀綠地,設計種植堆土最高處達2米高,形成景觀制高點。地下車庫頂上綠地堆土大于60cm,中間堆高為1.3米種植適量喬木。其余綠地面積大不,中間稍做微地形,以利自然排水、造景和組織空間。
(三) 綠化樹種選擇
行政中心北區景觀樹種選用能反映中國園林特色的傳統植物和贛州的鄉土樹種,如桂花、榕樹、香樟、銀杏、白蘭、廣玉蘭、紅花羊蹄甲、南洋杉、紅楓、紫薇、黃花槐、櫻花、杜鵑、小葉梔子花、紅花繼木、豐花月季、五色梅、文殊蘭、雪茄花、鳶尾、萱草等,種植形式自然、傳統,盡可能不用或少用需修剪的造型類植物。其中,背景林以大葉女貞、木荷、香樟、桂花為主體,特大規格的桂花、樟樹、小葉榕等作庭蔭樹,孤植或叢植在草坪上;紫薇、櫻花、楓樹等成片栽植在林緣或庭蔭樹下,形成花林、色葉林。南洋杉、造型紅繼木樁、鐵樹、花葉鵝掌柴、美女櫻等栽植在建筑出入口,形成贛南特色景觀等。
(四) 景觀功能分區
在總體功能布局方面,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設計手法,以辦公區景觀為重點景觀進行打造。配合植物四季變化的景觀進行功能分區,整個行政中心北區分為三個功能區:辦公活動區、生態停車區、生態景觀區。辦公活動區:在正對辦公樓主入口的東北角設計了一個景觀休閑小廣場。半園形的廣場以弧形及輻射狀園路分成特色鮮明的景觀層次。第一層是迭水、涌泉,中間設置鏤空石雕盤龍球。水的流動、涌動給人帶來靈動之美,而中心石球則體現城市文化主景,兩者互為補充,形成建筑主入口主景。第二層景觀是樹陣鋪裝小廣場和生態景觀草坪,樹陣廣場提供休息坐凳,使人們在辦公之余可以在綠樹下感受到自然美景。生態景觀草坪中間種植大榕樹,構成自然寧靜的景觀。生態停車區:主要是考慮人們停車辦公的便捷要求。室外設置了358個停車位,停車位中間種植大樹,兼顧遮蔭及生態景觀效果。
[關鍵詞]生態景觀 河道綜合治理 應用
[中圖分類號] TV8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306-1
1前言
生態景觀的概念才是近幾年來生態學中發展的新理念,其主要是指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由很多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一種景觀結構,通過生態景觀的建立,可使該結構系統在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以及不斷變化之下,起到促進生態和諧,保護環境的作用。由于生態景觀理念具有的可行性、創新性等優勢,也在我國河道的綜合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飲水概況及現狀
海東市屬青海省所轄市,其中的樂都區地處海東市湟水中下游,屬于半干旱區域。由于該區降雨分布不均勻,加之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復雜,造成水資源的相對緊缺,近年來,更是隨著人口自然增長,氣候干旱,水源變化以及水質污染等多種的原因作用,導致該區域范圍內的大部分地方長期存在飲水污染、飲水緊缺等現象。由于海東市樂都區范圍的飲水問題的日益嚴峻,有關部門也提高了對河道治理工程建設的重視度,并加強了對該區域河道的綜合治理工作,以期能夠通過有效的治理,來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以及用水安全,進而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
3生態景觀在河道綜合治理中的應用
根據我國大量的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情況來看,將生態影響設計理念應用于治理當中,對提高生態自然環境的合理性,避免環境污染,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情況下,海東市樂都區在河道綜合治理中應用生態景觀設計,也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因此,筆者就通過以下幾點,來論述生態景觀在河道綜合治理中的應用。
3.1河道斷面
在河道綜合治理生態景觀設計中,河道的斷面設計包括有漿砌石擋墻設計、干砌石擋墻設計、砌石擋墻結合堆砌自然石塊護岸、蜂巢網箱擋墻護岸以及松木樁排釘打式護岸等多種設計方案。從目前樂都區的河道綜合治理情況來看,多選用的是蜂巢網箱擋墻護岸,其又被稱做網格斷面,主要是由兩層蜂巢狀的網格箱所組成。第一層網格箱埋設深度為50―80cm左右,在金屬網格箱內填塞鵝卵石或塊石等物,而在網格箱頂部,可以用來擺設景觀自然塊石和護坡綠化結合,從而充分體現出生態景觀的理念。
3.2河道水利水工構筑物
常見的河道水利水工構筑物設計方案主要有跌水構筑物、橡膠壩、液壓合頁壩等幾種。其中,跌水構筑物主要由陡坡與跌水兩部分所組成,陡坡和跌水又分單級和多級兩種。橡膠壩是指由高強度錦綸布和橡膠粘合在一起,之后將其錨固于底板上,形成封閉式的壩袋,最后再經由充排管路用水(氣)充脹成為一種袋式的擋水壩。該橡膠壩所具有的優點是壩頂可溢流,并可根據需求來合理調節壩高,以有效控制上游的水位。液壓合頁壩屬于近年發展起來的具有先進理念的水利水工構筑物之一,將其應用于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時,具有結構堅固可靠、不怕泥砂淤積、不阻水、不受飄浮物影響等多種優勢。其可以在盡量減少水量損失的情況下,充分地沖掉上游漂浮物,從而使河水更加清澈,且該方案的放壩速度快,防洪抗洪效果十分有效[1][2]。
以上所介紹的三種河道水利水工構筑物設計方案各具優勢,在當下的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應用均已經廣泛。而在實際的應用中,我們應該根據河道工程的實際情況與實際需求、規模、投資成本等方面綜合考慮,最終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河道水利水工構筑物設計方案。
3.3河道水質及生態改善
在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首要的一項目標便是對水質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而將生態景觀理念應用于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時,其對河道水質及生態發送的理念與方案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1)入河污水分散處理方案。為避免污水處理廠及污水輸送管道對河道內水質造成污染,可利用有效的生物處理技術,針對入河污水進行分散處理,盡量能夠使點源污水在入河前便得到處理。
(2)射流曝氣增氧方案。通過浮筒式擴散曝氣裝置,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值,進而為水體當中的有機物提供氧化條件。此種方案可使河道實現接觸氧化治污目標,以消除河道臭氣,防止有機淤泥不斷淤積。
(3)生物浮床水質改善方案。其于一些已經被重度污染的河道,由于水體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導致其失去水體自凈的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生物浮床生態系統的建立,可以盡最大可能地弱化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進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當然,該方案比較復雜,且投資成本較高,不太適用于本次所討論的河道治理中。
(4)濕地工程水質凈化方案。該方案主要是指利用天然洼淀,經由科學的人工修整,建設出天然濕氣處理系統,使其能夠在土壤與耐水植物的聯合作用下達到對河道水質凈化的效果。但該方案應用于樂都區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于其投資成本較高,可行性較弱。
(5)天然與人工填料接觸氧化方案。通過水流從天然濾料間流過時發生的濾吸附過程,起到對水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進而對河道水質進行有效凈化[3]。
3.4河道景觀綠化
河道景觀綠化也屬于河道生態景觀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河道景觀綠化設計方案諸多,例如在河道綜合治理中常見的各式休閑小廣場、濱水植物種植、濱水步道、景觀平臺、休閑活動場所等等,均屬于河道景觀綠化的范圍。
但是,不論在河道綜合治理中采取怎樣的河道景觀綠化設計方案,均需嚴格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1)優化自然河道功能與空間布局。通過對自然河道功能與空間布局的優化,從而有效地滿足人們到經濟、防洪、飲用等方面的多重需要,實現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
(2)美化城市。河道景觀綠化還肩負著美化城市的作用,因此,在綠化時還需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飲水安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主。
參考文獻
[1]王勇強.山西省瀟河和諧水環境建設工作淺析[J].中國防汛抗旱,2011,21(3):40-42.
1.1項目概況
(1)獨特的資源優勢。臺兒莊地處暖溫帶,水源比較穩定,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基礎。(2)櫻花洲運河濕地與位于城市近郊的河流濕地、水稻田濕地等自然景觀與運河文化以及臺兒莊古城相結合,是頗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此外,境內河流縱橫交錯,發達的水系也為濕地建設提供了各種資源。(3)交通便利。境內水陸交通發達,大運河橫貫東西,上通京津,下達江浙。(4)獨特的運河文化。規劃區北依運河古城,現古運河碼頭、船閘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1.2濕地景觀與運河文化的交融
景觀的規劃設計一方面會受到自然條件、物理條件等顯性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會受到歷史、文化等隱性因素的制約。歷史文化特點與自然因素的任何一項都可以成為創造獨特景觀的出發點。景觀實體的設計離不開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影響,一個規劃設計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大多源于當地的歷史文化。臺兒莊是展現運河文化的活化石,被稱為東方的古水城。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是臺兒莊區水運交通的動脈,也是臺兒莊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大運河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運河文化及地域風情。打造一個具有地域景觀特色的城市休閑空間,在其設計上應充分融合地方歷史人文資源,在維護濕地生態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物質及精神需求。臺兒莊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規劃的理念是指在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融入大運河文化,以維護生態景觀、傳承運河文化、保護并發展地域特色、拓寬市民休閑空間為規劃設計方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規劃中注重挖掘源于運河的人文景觀,塑造具有大運河文化的景觀結構、游覽模式、景區中小品、雕塑、公共設施、建筑風格等,讓人們領略濕地自然風光的同時,在視覺觸覺上體驗運河文化、民俗風情。
2臺兒莊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規劃
運河文化可以影響運河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的方案構思、景觀功能劃分、景觀營造、交通組織方式、植物配置以及環境藝術小品和構筑物等。通過對臺兒莊現有的濕地景觀資源和運河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提出將運河文化與濕地景觀相融合的規劃設計方法,將本方案的規劃內容分為運河文化景觀營造和濕地景觀營造兩大塊,使櫻花洲運河濕地成為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能滿足人們生活休閑的新空間。綜合規劃區域的場地現狀與周邊環境,將櫻花洲運河濕地劃分為八個功能分區和二十七個景觀節點。以運河文化為主線,濕地生態景觀為基礎,組織梳理規劃內容中的各要素。
3運河文化景觀營造
通過對大運河水文環境的挖掘,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魯南歷史人文景觀,在整體規劃上使櫻花洲運河濕地景觀內涵更加豐富。運河文化景觀的營造主要包含船閘、水閘、運河駁岸及碼頭的景觀設計。臺兒莊運河二線船閘位于櫻花洲運河濕地南岸,年通船能力約為2100萬噸。目前,臺兒莊運河復線船閘正在建設中,屆時,新老船閘南北對峙,屹立運河中央,來往船只與濕地美景相映成輝,將會展現更加充滿活力的櫻花洲運河景觀。臺兒莊運河河道寬度約為800米,河床寬約為140米,良好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形成視野寬闊的運河河道景觀。臺兒莊人行大橋橫跨櫻花洲運河濕地,行人站在橋上極目遠眺,橋下濕地景觀豐富多彩,遠處航運景觀熱鬧非常,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融合與展現。運河堤岸景觀是櫻花洲運河濕地主要地貌景觀之一。大堤護坡上遍植青草,在規劃時提倡栽植油菜花,打造“運河錦帶”景觀。堤頂道路可為景區提供自駕車游覽線路,緊鄰運河景觀帶,楊柳依依,芳草滿坡,濕地景色分外迷人。運河具有其獨特的水位高差,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游客對運河景觀的游覽視線,從而思考如何引導游客到達親水堤岸停留觀景。櫻花洲運河濕地的堤岸一般都是半垂直形式,親水性較差。在規劃設計時,可在堤岸寬闊地設置亭臺廊廓,讓游客在休憩時近距離觀賞運河濕地風光。
4運河濕地景觀營造
濕地規劃以生態景觀、運河文化體現、休閑娛樂為切入點,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生態景觀以濕地形態、水岸空間、植物配置為核心,形成返璞歸真的野趣地帶;文化上利用水陸游覽路線、雕塑、景觀小品及構筑物等著力刻畫臺兒莊運河古文化;休閑上以水陸交通設施、代表性動植物觀賞區來表現,倡導回歸自然的生活 理念。
4.1濕地形態營造
自然的濕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島,有淺灘、沙洲與深潭的交替,它們既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 力。在人工濕地的形態營造上,于大面積的水體中設置島嶼,島嶼之間以景觀橋連接,既劃分了空曠的水上區域,又為游客提供多個觀景角度。濕地岸線以自然凹凸曲折的形態為主,并根據地形和使用功能增加水岸線變化,做到張弛有度。
4.2水岸空間營造
水岸空間環境是濕地景觀與其他環境景觀的過渡帶,通過增加濕地水岸線的變化以及對岸邊環境的設計,建立一個運河與陸地自然過渡的區域,利用各種駁岸及水生植物進行美化,使水體與岸邊形成一種自然的交接。為了使運河與濕地景觀更好的融合,可在運河沿岸設置仿古建筑及體現運河民俗風情的小品。從景觀效果上看,水岸空間營造的不僅是水與陸的過渡區,也為整體環境帶來一種更加生動自然的景觀。
4.3道路交通體系規劃
在整體道路規劃上以人行為主,車行(景區電瓶車、自行車)為輔。共設三級道路系統,即主路、支路和游步小路。主路連接園區主入口及生態停車場,寬4米,設計成環形,以避免游客走回頭路。在主路的基礎上設2-3米寬支路及1.5-2米的游步小路,路面鋪裝采用天然材料,保持自然情趣。在運河沿岸設置自駕游路線,提供自行車等小型交通工具,既增加游客親身體驗性活動,又能近距離觀賞運河航運景觀。此外,在洲島上設親水木質棧橋及亭廊,棧橋隨道路及島嶼形態呈錯落疊置的變化,增強人們的親水性。
4.4橋梁景觀
橋梁是水與陸地的鏈接,運河橋梁在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其交通功能,更應與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風貌相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傳承歷史,又能反映臺兒莊現代城市的新面貌。在本案規劃基址上,臺兒莊新大橋橫跨濕地公園,連接臺兒莊古城與主要交通干道,在滿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又為游人提供了較好的觀景點,游客可在橋面上以運河及濕地景觀為背景拍照留念。在橋上可設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設施風格與濕地內景觀橋梁協調統一。此外,濕地景區內的橋梁主要是連接各島嶼以及為水上游覽路線提供航道。在設計風格上不僅要融于濕地景觀,更要體現大運河文化元素,使之成為運河濕地景觀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5植物配置設計
在運河濕地景觀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與規劃地主題相符的植物選擇,以及本地植物的充分利用這三方面,營造四季有綠的季相景觀。將陸地植物與水生、濕生植物進行高低錯落,形態色澤的協調搭配,同時注意功能互補,形成獨特優美的濕地植物群落。在運河濕地中的歷史文化節點周圍可栽植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銀杏(Ginkgo biloba)等具有寓意的樹種,不僅發揮了植物的生態作用,又彰顯了運河的歷史文化古韻。規劃區東西兩側栽植了許多楊樹(Populus),為了減少景區造價以及對現有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保留原有楊樹林的同時,在沿堤種植垂柳,形成水光一色、楊柳依依的景觀。保護本地原有植物,就是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
5結語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規劃
城市公園(Urban Parks)和公園系統的演進,是此時城市發展上的重要的規劃觀念。芝加哥的濱河綠地是全國最早也是開發最完整的城市公園系統之一,它不僅將城市中心和新郊區及偏僻的園地連接起來,還以街車(streetcar)路線和排洪系統將公園、公園道(parkways)結合為一體。我國城市公園一般分為綜合性公園、專類型和專題性公園和花園。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經常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園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一個功能齊全而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公園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文明進步水平和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
總之,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會以一個城市公園數量的多少來作為該城市生態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
現代公園與早期公園的設計理念不同。早期公園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效果需求,或者是為了滿足達官貴族的奢華享樂而建造的,抑或是統治階級、富有階層為了家族顯赫等等許多的因素。因此,公園強調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會有假山石堆疊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別致的亭臺樓閣,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隱,借景,對景,曲徑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確感到愜意、放松。歷史上國內外這樣的景園不在少數,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觀的。如拙政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人們對城市公園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廣場。對城市廣場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無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時的、隨意的;對公園的需求則是有目的的。目標十分清楚:一是表達對大自然的向往;二是與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園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采用適當的手法滿足人們的使用目標。針對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公園,還要根據有關的規范,考慮其使用對象和服務范圍,并結合場地特點,做出功能較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設計方案。
二、城市公園的歷史發展
隨著工業化大生產導致的人口劇增和環境惡化,在十九世紀末,西方城市已開始通過建造城市公園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來解決城市環境問題。早在奧斯曼進行巴黎改建的時候,在大刀闊斧改建巴黎城區的同時,也開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綠色空間;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過建造城市公園來構筑城市綠色景觀系統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國設計師奧姆斯特(Olmsted)設計的波士頓公園體系,該公園體系突破了美國城市方格網絡網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定界依據,利用 200―1500英尺寬的帶狀綠化,將數個公園連成一體,在波士頓中心地區形成了優美、環境宜人的公園體系 (Park System),被人稱為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
現代公園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參考美國公園的發展。蓋倫.克蘭茲(Galen Cranz)認為自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公園的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游憩園(the pleasure ground)、改良公園(the reform park)、休閑設施(the recreation facility)、開放空間系統(the space system)。
游憩園流行于1850-1900年間,其發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對新興工業城市骯臟而擁擠的環境的反應。這類公園的典型樣式竟是浪漫主義時期英格蘭或歐洲貴族的采邑莊園。特點是將原野火田園風光理想化。游憩園通常設置在郊野,使刻意為周末郊游設計的,以大樹、開闊的草地、起伏的臺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義的風光的水景為特征。人們希望通過工人們在這里通過戶外活動保持健康,進而影響到貧民。
改良公園出現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義和社會工作運動的產物。像早期公園一樣,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條件。改良公園位于城市內部,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鄰里公園。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鄰公園的兒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兒童游戲場。
休閑設施是1930年左右開始出現在美國的城市和城鎮中,并成為公園和社會改良目標之間的紐帶。他強調體育場地、體育器械和有組織的活動。隨著城市的郊區化和家庭汽車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規模的公園被建立起來以提供各種各樣的球場游泳池和活動場地。
1965年以來發展起的開放空間思想,是將分散的地塊如小型公園、游戲場和城市廣場等聯系為一體,構成整個城市的綠地系統。
美國公園的發展史和歐洲田園風格的公園代表了西方公園的發展狀況。中國的公園起源于皇家園林、私家花園、寺觀園林,真正具有市民意義的城市公園是解放以后隨著城市建設開始的,尤其是最近幾年,城市廣場、城市公園的建設在各個城鎮興建開來。但是,一定要注意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城市公園景觀規劃
作為一個綜合性公園設計的開始,首先要對設計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園用地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性質與其他用地的關系;公園用地歷史、現狀及自然資料;公園的用地內外的景觀情況。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并依據設計任務書,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擬定公園內應設置的項目內容與設施,并確定其規模大小。然后進行公園規劃,確定全園的總體布局。待方案被批準后,開始進行各項詳細設計。這樣的一個流程需要多個專業的協同合作,才能順利地完成設計任務。
公園規劃設計內容在設計流程的不同階段,深度、專業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總的來說以下兩點是相似的:
1、規劃布局形式
1)規則式布局:在全園的構圖形式上強調軸線對稱,多用幾何形體,比較整齊、莊嚴、雄偉、開朗。如北京中山公園。
2)自然式布局:完全結合自然地形、建筑、樹木的現狀、環境條件和美觀與功能的需要靈活布置。可有主題與重點,無一定的幾何圖形。
3)混合式布局:根據公園不同地段的情況,分別采用規則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園效果。
2、功能分區及綠化設計
1)文化娛樂區:公園中的“鬧”區。是較熱鬧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動區,設施主要有俱樂部、游戲場、舞池、(旱)冰場、畫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較為集中的地方,園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設置應接近出入口。設計時應避免區內各項活動的相互干擾,可利用樹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離。文化娛樂設施應有良好的綠化條件,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盡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創造出景觀優美、環境舒適、投資少、效果好的景區景點。
2)安靜休息區:主要作為游覽、觀賞、休閑,公園中占地面積最大,可根據地形分散設置,選擇有大片的風景林地、較為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山、谷、河、湖、泉等)。區內園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體量不易過大,應親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華麗。具體來說設施一般有山石、水體、名勝古跡、花草樹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開展劃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動。
具體可以設置兩部分,即山林休閑區,將公園滑草場、燒烤樂園、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規劃為山林休閑區。其次是田園休閑區,在公園建設服務建筑、景觀挑臺、親水長廊等休閑配套設施。結合水生、濕生植被和生態景觀駁岸,形成田園休閑區。
3)兒童活動區:公園中專供兒童游戲娛樂的區域,相對獨立,不可與成人活動區混在一起,位置應盡量遠離城市干道,避免汽車尾氣和噪聲的污染。區內設置兒童游戲場、戲水池、游樂器械、兒童體育活動設施。區內建筑、設施的造型和色彩應符合兒童的心理,色彩艷麗,形象逼真。區內應以廣場、草坪、緩坡為主,不宜有容易產生危險的假山、鐵絲網等傷害性景觀。花草樹木品種要多樣化,不要帶刺帶毒。此外考慮到兒童需要大人照顧,還要設置一些桌凳、廁所等。
四、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主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片面強調景觀美學,忽視人的行為活動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導下的公園建設,強調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園從城市中分割開來,城市公園綠地真正意義上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休憩、活動、交流的場所。經常在公園內看到寫著請勿踐踏草坪的標志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人的行為的忽視。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規劃設計方案將大塊草坪分割成為若干小塊,在某一時段內只對游人開放其中的一塊或幾塊,這既養護草坪的生物機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觸性,同時也緩解了公園內人流組織的壓力。
2、以人為本原則的迷失
城市公園景觀要求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活動特征,使公眾參與到公園景觀規劃和建造過程當中,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則卻在漸漸地迷失。現在許多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忽視了公眾的行為活動需求,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強調視覺上的審美效果。如現在一些公園在入口處布置廣場,宏偉氣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壇邊緣閑聊與交流。
3、公園景觀規劃不夠深入
公園景觀規劃者往往注重運用一些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法,如軸線、對景、框景等,而忽視了公園的本地文化內涵,導致公園景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公園配套設施不足也是另外一個方面。游客在公園中常見的問題是公廁布置過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電話亭等配套服務設施形式陳舊,數量不夠,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藝術性。
4、忽視殘障群體、老齡群體的行為活動需求
城市公園使用者構成包括老年人、兒童、女性、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園中較少有體現滿足這些特殊社會群體行為活動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相關的體育設施。輕視無障礙設計,缺乏必要便利殘疾人的游覽設施,如殘疾人坡道、導盲設施等,如一些公園中只有部分地段考慮了無障礙設計,另外的許多地方殘障人士輪椅都難以進入。城市公園應當更加細致地考慮不同類型游人的需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公園應繼續深化對老年人的關懷。公園規劃中要考慮老年人集體活動的場所,以及方便老年人與兒童活動的場地設施。公園景觀規劃中也要考慮殘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還缺乏這一方面的設施,應當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系統、專門的殘疾人景區和場地。
結語
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經常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園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一個功能齊全而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公園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文明進步水平和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會以一個城市公園數量的多少來作為該城市生態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各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斷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國更是如此。人們將越來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因此,我國市政建設部門一定要加強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的研究力度,不斷創造更優美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秦柯. 西方城市公園發展史[J]. 山西農業科學, 2008, (10) .
[2] 王紹增. 本期主題 城市公園規劃設計[J]. 中國園林, 2007, (02) .
[3] 劉玲,范文芳. 綜述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的新觀念[J]. 文教資料, 2009, (23) .
[4] 姚亦鋒. 現代中國城市公園的問題以及景觀規劃[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01) .
【關鍵詞】雨洪公園: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景觀格局
1 項目背景及問題分析:
2009年中,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受哈爾濱當地政府委托,承擔群力新區的一個主要公園設計,占地34公頃,為城市的一個綠心。(圖1)
群力新區自2006年開始鍵設,規劃13-15年時間全部建成,總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積達3200萬平米,將近有30萬人口。【1】
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濕地退化:項目場地原本為濕地,但是由于新區的城市化發展迅速,導致該濕地水源枯竭,面臨消失的危險。
1.2 新區的雨洪問題:新區的城市建設導致綠地面積大量減少,根據新區用地統計綠地面積僅占16.4%,其余大部分土地都是城市的硬化地面,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導致雨水徑流增大,進而導致洪水災害。項目所在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基本上都集中在6月至8月(占60-70%)。并且場地地處于低洼平原地帶,歷史上洪澇頻繁。
1.3 新區公園的使用功能:作為城市生態公園除了要滿足生態功能之外,其次就是為使用者―人提供使用功能,也就是實現人的參與性。
2 群力國家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理念
2.1 體現自然生態觀念
自然生態系統對保持區域生態平衡與保護物種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生生不息地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各種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是健康的生態系統,在它的循環過程中沒有廢棄物,自然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營養級都是完整的。因此在城市雨洪公園景觀設計中,應以生態為背景,讓自然做功。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的精神,利用城市雨洪,變廢為寶。
2.2 適宜場地的設計
一個適宜場地的生態設計,首先必須尊重場地的傳統文化然后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啟示。設計應維護場地的自然循環過程,依據場地中的地形、水文、陽光、植被等條件為依托來進行設計。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指標就鄉土材料的使用,因為自然生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網我們不能破壞,這種關系網可以保護和維持場地然資源。鄉土物種無疑是最適合于當地生長環境的,而且后期維護成本最少,還不用擔心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生態破壞。
2.3 強化人的參與性
城市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人口的匯聚,然后分工和協作,進行生產和交往活動的場所。城市的發展源自于人的活動,城市發展的主體是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以人為本,從人的存在出發,從人的活動出發,增強人的主體性,加強人的參與和實踐活動。
2.4 利用雨洪資源
城市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水資源的過度消耗,水資源短缺和城市生態問題在我國多數地區愈顯突出。如果利用生態和景觀設計來有效使用雨水,使得雨水不再成為城市的負擔,這將為解決城市澇災指明一條出路。無疑,利用好雨洪資源,既能緩解水資源短缺又能避免雨水徑流過大形成洪水災害。
2.5 走可持續景觀發展之路
可持續景觀理論是伴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逐步發展形成的。城市的快速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多問題。可持續景觀理論強調生態的平衡與穩定。城市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保護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實現自然資源的價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健康發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概念是既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能滿足后代人繼續發展。【2】
雨洪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降水期收集的雨水在枯水期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可持續的水循環。景觀在豐水期體現一種集水功能和景觀的結合,而在枯水期力求體現城市景觀功能,為市民提供觀賞、休閑游憩的城市公共空間,達到景觀的可持續利用。
3 群力雨洪公園的景觀設計策略
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間格局,即綴塊和其它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等【3】尺度上來看,群力雨洪公園的景觀單元可以簡化為以下幾類:
3.1 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態濕地環境,沒有或極少人的活動的核心綴塊;
土人的設計策略首先就是修復這塊濕地,保留保留場地中部的大部分可用區域作為自然演替區,自然濕地區的山丘上密植白樺林,濕地中都是鄉土水生和濕生植物群落,還有很多鳥類生活在這里。濕地一直是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它作為生物的保護系統保護這里的生物。
3.2 以自然環境為主,人工一自然環境相結合,容納各種適宜活動的活動綴塊;
土人除了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態濕地環境之外,還沿四周通過挖填方的平衡技術,創造出一系列深淺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為一條藍-綠項鏈,(圖2)形成自然與城市之間的一層過濾膜和體驗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經過水泡系統經沉淀和過濾后進入核心區的自然濕地。【1】
3.3 供人流動的廊道。
群力雨洪公園作為城市公園,要把以人為本真正體現在人的生活中,單純的濕地生態系統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統,土人在設計中提出建立在遺產、濕地、大量的綠地基礎之上的開放休閑游憩廊道網絡―高架棧橋連接山丘,布道網絡穿越于各個丘林。(圖2)水泡中設置親水平臺,一些丘林上設有觀光亭塔之類,創造了豐富的連續且多樣的體驗空間。
總體景觀設計方案是完整的生態機制,核心是中間的濕地系統、這個濕地系統四周布置了水泡系統,在此之上形成濕地植被系統、綠地、密林草地,根據生態條件進行綠化,然后再加上棧橋與步道結合,形成一個慢行系統,最后加一些活動場地,形成以濕地為主的體驗游憩的公園。(圖3)
4 結論
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在為市民提供游憩、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同時,還可承擔調節城市旱澇、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等功能。雨洪公園的誕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的路徑―我們可以對城市公服設施和公共資源進行多種功能的復合設計,讓資源同時具備公共服務性和生態性,進而改良城市問題。
參考文獻:
[1]雨洪公園: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 景觀中國網